㈠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治军论的内容有哪些
一是法规法令的建设与实施。《尉缭子》中设有《重刑令》、《伍制令》、《勒卒令》、《经卒令》和《兵令》等等,就是为了“明刑罚,正功赏”,使军队“方亦胜,圆亦胜,错邪亦胜,临险亦胜”。
解释:严明刑罚,论功行功赏,有训练的军队方阵也能取胜,圆阵也能取胜,在错综复杂的地形作战也能取胜,在险要阻绝的地形作战也能取胜。
二是教练,加强军队训练其中《吴子》中指出,“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解释:所以,用兵的法则,以教育训练为先决条件。一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十人;十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百人;百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千人;千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万人;万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全军。
(1)军事理论研究的主要矛盾和方法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战争与主观指导。战争的胜负,除了与政治、经济等基本因素外,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战争组织指挥者的主观指导。我国古代军事家不但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主观指导的重要性,而且还分为战前和战中的指导。
《孙子兵法》指出:“因利面制权"“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为“兵无常势",战争组织指挥者必须不断根据敌情我情的变化修正主观指导采取克敌制胜的有效手段。
《草庐经略》中有句话说得比较明确:“夫敌情叵测,常胜之家必先悉敌之情也(解释:敌情难以预测,因此常胜的一方必须要先熟悉敌情)。其动其静,其强其弱,其治其乱,其严其懈,虚虚实实,进进退退,变态万状烛照数计,或谋虐潜藏而直钩其隐状,或事机未发面预揣其必然。
盖两军对垒,胜负攸悬, -或不审,所失匪细必观其将帅察其才,因其形而用其权:凡军心之趋向,理势之安危,战守之机宜,事局之究竟,算无遗漏,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根据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可赢得战争的胜利。
㈡ 军事思想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军事思想内容大体可分为军事哲学问题和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问题两个层次。
军事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
军事思想是对战争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民有不同的军事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战争的性质和基本规律,研究军队建设和使用的总规律,从总体上反映军事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
军事思想源于军事实践,为军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军事理论研究的主要矛盾和方法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战争观念、战略战术、阵型、军队组织、训练纪律、以及一般培养和作战指挥等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意义:
1、讨论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古代军国主义者对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2、探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3、阐述作业指导思想。
4、提出操作原则和方法。
5、确立治军主要战略。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数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经验的总结。
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的中国军事思想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㈢ 军事理论课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习的内容有:
一、国防含义及基本特征
二、国防动员的含义及形式
三、国防法规的含义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四、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五、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六、孙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战原则
七、武经七书的含义
八、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科学含义
九、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3)军事理论研究的主要矛盾和方法扩展阅读:
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的意义:
1、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2、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为此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
3、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军事理论就是为培养合格人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4、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
坚持走精干的常备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对高等院校学生和高级中学学生进行军事理论课,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
㈣ 我国军事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应做哪些转变
A 我国军事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应做哪些转变
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战争基本形态进一步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国际战略格局正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深刻的调整和重塑,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更具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军事实践发展要求军事理论不断创新。
我们党对推动军事理论创新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军事理论创新”列为军事领域“四个创新”之首,并对“繁荣和发展军事科学”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以来,军事科研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军事科研改革发展,加大军事理论创新力度,围绕回答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履行什么样的使命、怎样履行使命”,“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胜仗”等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问题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1、着眼强化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引领作用,把深入研究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作为核心科研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
2、着眼解决“三个确保”时代课题,深入研究加强和改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增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科学性、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
3、着眼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突出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军事战略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4、着眼推动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军队向信息化军队转变,深入研究军队信息化建设特点规律,初步构建军队信息化建设理论;
5、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深入研究信息化战争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初步构建军队信息化作战理论;
6、着眼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初步形成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体系;着眼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战斗力,创新信息化军队管理理论;
7、着眼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构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
8、着眼把握当代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外军理论研究成果,在坚持传统与借鉴吸收结合中繁荣发展我国军事科学。
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既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引领军事理论创新突破的科学指南。
应当看到,近年来我军军事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但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相比,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重大影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原创性前瞻性系统性还不是很强,归根结底就是军事理论创新质量效益还不够高。与此同时,我军军事科研工作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信息化程度不够高、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大、科研队伍创新能力不够强、理论研究与部队实际结合不够紧、成果交流应用渠道不够通畅等。改变这种局面,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敏锐观察和正确把握世界军事发展大势,深入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科研特点规律,科学制定军事理论创新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军事科研改革发展,积极抢占军事理论创新制高点,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的原创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军事科研单位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军事理论创新。
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打牢加快推进军事理论创新思想根基。运用是最好的尊崇,践行是最真的信仰。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军事理论创新,要求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挑战,着力破解难题,坚定不移推进军事理论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立场,确保军事理论创新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军事理论创新,要求我们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识和研究军事问题,保证军事理论创新的正确政治方向、学术方向和服务方向;从服务军队打赢、捍卫人民利益、促进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的全局高度把握军事理论创新的定位,强化忠诚党的科研事业、谋求强军胜战之道的学术担当。
运用统筹兼顾根本方法,提升军事理论创新综合集成水平。准确把握军事学科深度分化、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广泛借鉴地方、外军的科研经验,进一步加大军事科研对外开放、统筹整合的力度。统筹处理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出成果与出人才、理论创新与基础建设、研究力量使用与培养、以我为主与开放联合、保持传统优势与借鉴创新等重大关系,凝聚军事理论创新强大合力。
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把握加快推进军事理论创新战略重点。紧贴军事实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一线,深入研究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军事斗争准备拓展和深化、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等重大战略问题,使军事理论创新深深植根于军事实践的沃土之中。紧贴实战,聚焦重大作战问题和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诸多前瞻性问题,善于提出军事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战法,善于提出强军胜战良策,善于提供即时对策咨询。着眼增强军事理论自主创新能力,着眼提高军事理论创新整体效益,着眼不断推进军事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着眼培养造就高层次科研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各类专门人才和科研管理人才等,不断完善军事理论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推进军事理论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㈤ 恩格斯的论述里研究战争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呢
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为依据进行研究的,通过研究战争的性质,本质,根源进行的。
㈥ 军事理论的题目:现代国防建设与军队的主要矛盾与解决办法
经济建设主要是解决国家的发展问题,并为国家安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大大缩小了中国与
㈦ 研究战争和军事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研究战争和军事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在研究中掌握好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辩证统一。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以研究一场具体的战争为例,不难发现,它总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原因引起的,因而有其本质和必然的方面。但战争的本质和必然趋势不是直接地,而是通过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件,甚至通过一些偶然因素表现出来。
这说明,战争这一社会历史现象既是具体又是抽象的,既是现象又是本质的,也就是说它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军事学术研究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同时使用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并把两者统一起来。
(7)军事理论研究的主要矛盾和方法扩展阅读:
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并不是互不相干或互相排斥的。它们都反映同一个历史过程,只不过反映的方式不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逻辑方法实质上是与历史方法统一的,按恩格斯的说法,前者“只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因此,坚持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是包括军事科学研究在内的任何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
㈧ 《军事理论》中的战争观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2、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1、重站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2、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3、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4、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三是“诡道”制胜论。《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其主要表现在:“致人而不制于人”,夺取主动权。强调的就是要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且有针对性的采取制胜方法。
六、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
他说:“凡战者,以正合(合力攻击),以奇胜(奇兵制胜)”。奇正是我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军事矛盾,历代兵家多有阐述和运用。奇正的含义广泛,一般说来,常法为正,变法为奇。分而言之:在兵力使用上,守备、钳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明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偷袭的为奇兵;在作战方法上,按一般原则作战的为正兵,采取特殊战法的为奇兵。奇正充分体现了用兵的机动灵活性,出奇制胜的高妙之处,在于攻击敌人无备与虚弱之处。
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选贤任能,不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将之道。
1、重将思想。《投笔肤谈·军势第七》指出:“三军之势,莫重于将”。并且认为,“大将,心也。士卒,四肢百骸也”。我们现代所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2、选将思想。在古代,选将标准有五,《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3、用将思想。古人认为,将帅使用的原则,就是信任和放手。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