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练出太极拳内气的主要技巧
练习 太极拳 时间久了就会有产生内气的感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练出太极拳内气的 方法 ,希望你们喜欢。
练出太极拳内气的方法
内气的产生、潜转与远行决定于两大因素,即意识的干预与正确形体的引导,根据意到、气到、劲自到这一原理,太极拳的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统摄诸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处于极度松弛的状态下,随着呼吸的鼓荡和形体缓慢的运行,促使内脏器官和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松肩垂肘,尾闾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领都直接关系到太极拳身法的正确性。要想长内气,首先应有正确的意,这个意应该是内敛的意,松静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内,意在形之中,意有动,形体随之动,做到动作与内气一致。这就是拳经上讲的内外相合。
有人练拳多年没有得气感觉,或得气不明显,时有时无,练一趟拳,全身不得温暖,手掌不得红润,健身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多属于意识不正确,整体不松柔,形体运行不合理,不是憋气就是四肢起僵劲。在行拳时,神要领,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匀,思想要集中,否则气感即行消失,其得气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导松柔,以松柔产生内气。
内家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全身松柔,缓慢运行,不尚拙力等,这样内气就会加强。拳经上讲:太极拳的练习要分三个阶段,即练体、练气、练神。在练气阶段其运行规律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外相合,由内及外,特别突出以腰带动四肢,追求松、稳、圆、沉、匀、整等规则,在这个阶段里,四肢绝非自动,一定要用腰脊带动,这也是舍去拙力,走向松柔的关健。当然要做到这些绝非易事,口头上讲的全身放松,腰带四肢,而实际上即是满身僵劲,四梢乱动。要想真正做到腰带四肢,本人的体会是:①听名师的话,按规矩办事,做到明规矩而守规矩。②拳速要慢,要匀,像猫步一样轻匀。③四肢只能用意不能用力,或者只能用仅能支承重量的量小的力,此时大脑应该给四肢下道死命令,腰脊不动,四肢绝不能动,手脚一动就马上联想到腰脊的带动。
杨澄甫式太极拳强调腰拉、腰转、腰脚手,明确地告诉我们,手脚不要自动,只能用腰脊来带动,突出腰的作用。这样做有许多好处,首先培养出全身的整动,是锻炼全身松柔的基础,是舍去拙力的关健。太极拳是用腰脊练拳,而不是用四肢练拳,如果四肢自动,乱动,妄动,就会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搂抱顶抗等劣根性部带到拳中来,使太极拳面貘全非。腰带四肢是去掉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内劲长一寸),从而才能逐渐进入到经络运气这一境界。
习练太极拳的根本目的是丹田气的养成以及由此逐渐渗化的周身一劲。丹田气的集聚与远行必须在极端松柔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而丹田气的集聚与远行就产生了内劲。
内家拳的训练是在经络与精气更深层次人体物质上进行的,实际上太极拳的训练也就是全身松柔的训练,松柔训练到一定程度就会练精化气,气沉丹田,逐渐在腹内蓄积成一个气团,这就是丹田之精气。它是健身之必需,成为内脏的源泉和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内气对人的健康和生命是如此之重要。以下分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人的内气是构成的技巧
人的内气亦称真气,是由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构成的,元气是先天这气,为肾之动气;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贯于心脏,上行于肺,推动营气、卫气的流动;营气是由消化得来的水谷之精气,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行于脉中,营养全身的细胞;卫气是由水谷之悍气散于脉外,抵抗外来的邪气和病毒的侵入。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其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构成内外表里,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独立系统,气血通过经络将营养发往全身。
习练太极拳增强内气的方法
1、意念、形体与内气的关系
内气的产生、潜转与远行决定于两大因素,即意识的干预与正确形体的引导,根据意到、气到、劲自到这一原理,太极拳的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统摄诸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处于极度松弛的状态下,随着呼吸的鼓荡和形体缓慢的运行,促使内脏器官和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松肩垂肘,尾闾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领都直接关系到太极拳身法的正确性。要想长内气,首先应有正确的意,这个意应该是内敛的意,松静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内,意在形之中,意有动,形体随之动,做到动作与内气一致。这就是拳经上讲的内外相合。
有人练拳多年没有得气感觉,或得气不明显,时有时无,练一趟拳,全身不得温暖,手掌不得红润,健身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多属于意识不正确,整体不松柔,形体运行不合理,不是憋气就是四肢起僵劲。在行拳时,神要领,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匀,思想要集中,否则气感即行消失,其得气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导松柔,以松柔产生内气。
内家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全身松柔,缓慢运行,不尚拙力等,这样内气就会加强。拳经上讲:太极拳的练习要分三个阶段,即练体、练气、练神。在练气阶段其运行规律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外相合,由内及外,特别突出以腰带动四肢,追求松、稳、圆、沉、匀、整等规则,在这个阶段里,四肢绝非自动,一定要用腰脊带动,这也是舍去拙力,走向松柔的关健。当然要做到这些绝非易事,口头上讲的全身放松,腰带四肢,而实际上即是满身僵劲,四梢乱动。
要想真正做到腰带四肢,本人的体会是:
①听名师的话,按规矩办事,做到明规矩而守规矩。
②拳速要慢,要匀,像猫步一样轻匀。
③四肢只能用意不能用力,或者只能用仅能支承重量的量小的力,此时大脑应该给四肢下道死命令,腰脊不动,四肢绝不能动,手脚一动就马上联想到腰脊的带动。
杨澄甫式太极拳强调腰拉、腰转、腰脚手,明确地告诉我们,手脚不要自动,只能用腰脊来带动,突出腰的作用。这样做有许多好处,首先培养出全身的整动,是锻炼全身松柔的基础,是舍去拙力的关健。太极拳是用腰脊练拳,而不是用四肢练拳,如果四肢自动,乱动,妄动,就会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搂抱顶抗等劣根性部带到拳中来,使太极拳面貘全非。腰带四肢是去掉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内劲长一寸),从而才能逐渐进入到经络运气这一境界。
2、呼吸与内气的关系
呼吸与内气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呼吸对诱导内气的产生起关健性的作用,内气趋于丹田与呼吸的关系是这样的,吸气时丹田闭合,内气由督脉上升,过百会至舌尖,内气有待充实;呼气时丹田开启,即横隔肌气机打开,内气沿任脉动下降至丹田,称气沉丹田,此时腹部极松,只靠地心引力,使腹部下坠,并有孔穴感。此时肩、腰、胯、碗要松劲,要虚领,让其气血冲入手脚指的顶端及神经末梢。切忌拉、逼、收、翻、托等一切拙力出现。拳经曰:腹内松净气腾然。腹内不松净气就不会腾然,因此丹田气产生的前提下是全身松透,腹内松净,并合理地配合呼吸。拳经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这样举体自然和顺,运用自能随意。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内气就会充盈起来。呼吸像气筒,随着呼吸的运动,像气球一样的内气充满身,内气便向外萌发,可能按经脉运行,也可能向四周弥散。沿经脉运行时,或通周天,或趋病灶,疏通经络,防病治病;向四周弥漫时,内气充满全身,这种气就能洋溢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内外一气,流行不息,拳的开合动静,即据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也由此气而得,内气所到之处,身体自觉轻灵,轻飘和失重感。
四、太极拳的气功状态
太极拳的用意就是要在身内落实拳理,用内意,行内气,走内劲,通过内在的意念指挥气血运转,牵动人体的经脉与骨骼进行全身环状圆弧运动,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境界。太极拳原是练体、练气、练神三步功夫,先求肢体的松柔舒适,再求心情舒畅,自在安乐,量后达到气势磅礴,内气充盈,神舒体静,内外皆美,一练拳,就进入到这种极为舒服轻松愉快的境界中,这就是太极拳进入所谓的气功态,也是后天返先天的先天状态,也是练拳应该练到的拳味。到了这个时候,良性循环代替了日常生活因种种压力带来的恶性刺激,去掉的是病痛和烦恼,剩下的只有快乐和健康,练太极内功拳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畅通内气,驱百病,长气血,健壮体魄,精满神旺,气充劲足的健康境地。
太极拳练出内气的表现
一是手指发麻、发胀、发红。长时间的放松练太极拳就会打通了全身的“气路”,让内气有规律地通过经络在全身的传导,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打开,“气“达四梢,手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这是太极内气表现之一。
二是体内流动感。通过放松练太极拳,会让内气充盈腰腹,再给上意念,让内气以丹田为中心旋转,并用手臂动作配合,引领内气在体内旋转,节节贯穿,自然内气在腰腹发胀并有流动的感觉。
三是内气外感。太极内气不仅有体内反应,而且在体外也有感觉。
一方 面相 吸相斥感。当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可以试验,我们两手掌左右相对,会有相吸感,而且太极拳练的越好,吸力越大,吸的距离越远。当吸合到一定距离时又会相斥,两掌自然打开。打拳时开合气感很强,动作有张力,很柔美。所以,太极拳练好了妙趣横生。
另一方面,身体被气托着,有轻灵感。如太极拳起势时,意念一给,想让手臂抬起,一点力不用,手臂会自然飘起。走架时,气托身轻,就如太极拳论所说的,“ 一举动周身须轻灵”,“迈步如猫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轻而不浮,如太空行走,圆滑自然。
四是加大自身功力。随着放松练拳,内气会自盈,身如气囊,拳路也会变得更加和顺自然,发力时内气会从丹田爆炸,波及四肢末梢,让脚下迅猛沉实,加大地面反作用力,再借地球之力,催大未稍的冷脆抖弹力。
总之,太极拳练得内气十足,就会沉稳又轻灵,极柔又坚刚,外似淑女,内似金刚。
猜你喜欢:
1. 习练太极拳如何增强内气
2. 陈式太极拳的内气及练习方法
3. 如何测试太极拳的内气
4. 用太极拳内气打通经络养生
5. 练习太极拳的重点
6. 练太极内气打通经络
7. 太极健身手法之内气外放
❷ 太极拳练气方法有哪些要领
想把太极练深,练气是十分必要的。长期练习 太极拳 的人一般都知道,气在太极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练气 方法 ,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练气方法一:太极行功法
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行功歌
一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呵、嘘、呼、哂、吹、加嘻成六数。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治肺宜用哂,哂时手双托。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即此是长生,胸有不老药。
二
春嘘明目木滋肝, 夏至 呵心火自闭。秋哂定知金肺润,冬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食。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命丹。
三
肝若虚时目睁睛,肺知哂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吹肾还知抱膝平。脾症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莫生惊。仙人嘻字真玄秘,日日行功体渐宁。
四
肝本青龙旺在春,病来还觉好酸辛。眼中赤色兼多泪,嘘法行功效若神。肺生咳嗽作痰诞,胃膈烦焦喉舌干。却病急行哂字诀,上焦火降肺安然。心神烦躁急须呵,此法通灵更莫过。喉病口疮并热痛,行之渐觉体安和。肾为水府是生门,保命藏精养蒂根。眉蹙耳鸣兼黑瘦,吹之精气返昆仑。脾家属土太仓名,饮食成痰湿热生。泻痢脾鸣兼吐水,调和四季得和平。三焦火症报君知,静坐蒲团须用嘻。此法通玄传上古,清凉三部是良医。
太极拳练气方法二:太极打坐法
修炼不知玄关,无论 其它 。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初学必须从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炼耳。
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二句可浑讲,亦可析讲。浑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析言之,则虚是虚无,极是中极,静是安静,笃是专笃,犹言致吾神于虚之间而准其中极之地,守其神于安静之内必尽其专笃之功。
人心者二,一真一妄。故觅真心者,不生妄念,即是真心。真心之性格最宽大,最光明;真心之所居最安然、最自在,以真心理事,千条一贯。以真心寻道,万殊一本。然人要用他应事,就要养得他状大,就要守得他安闲,然后劳而不劳,静而能应。丹诀云"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用后复求安,求安即生悟"也。谁云闹中不可取静耶?
游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当以气游行于通身关窍内。乃可不打坐于枯木寒堂,须以神打坐于此身妙窍中乃可。
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醇儒。然后人山寻师,了全大道。彼抛家、绝妻、诵经、焚香者,不过混日之徒耳,乌足道哉?
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崩,火不外荧,则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崩,则无精涸之症,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精交结,乃可以却病,乃可以言修矣。
凡人养神养气之际,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有百两不换一分。道人何必与世人争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属火,气亦火种,忿恚一生,气随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连母带子,一齐飞散,故养气以戒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
炼心之法,自小及大。如今三伏大炎,一盏饭可也,再求饱不可也。一片凉可也,再求大凉不可也。数点蚊不足畏也,必求无蚊不能也。自微及巨,当前即炼心之境。
苦中求甘,死里求生,此修道之格论也。
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然真精动于何时,真神生于何地,真气运于何方,真性养于何所,是不可不得明辨以皙者而细言之也。
凡下手打坐,须要心神两静,空空寂寂鬼神不得而知,其功夫只宜自考自信,以求自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于中自形于外,是以君子必慎其独也。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长功夫者。
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打坐歌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 冬至 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期间。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本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生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丹。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太极拳练气方法三:太极早功法
日将出即起,面对太阳光,吸气三口,即将口闭。提起丹田之气到上,即将口闭之气与津液咽下,然后将身往下一蹲,两手转托腰眼。左足慢慢伸直,三伸,收转左足。又右足伸直三伸,收转右足。将头面朝天一仰,又朝地一俯,伸起腰,慢立起,两手不用就拿开。立起之时,将右手掌慢慢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耸。又左手慢伸,将掌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耸(松),然后一步一步作一周围,一步步完,将两足在圈圈内一跳,静坐片刻,取药服之。
太极拳练气方法四:太极午功法
正午,先盘膝坐,两手按膝,腰直起,闭目运气,一口送下丹田,念曰:"本无极之化身,包藏八卦真因。清通一气精其神,日月运行不息。阴阳甲乙庚辛,生克妙用,大地回春。扫除六贼三尸,退避清净。开天河之一道,化玉之生新。圆明有象,净彻无垠。养灵光先在顶,三慧照于三清,不染邪崇之害,不受污秽之侵,水火既济,妙合地、天、人。学道守护五方,主令元神,四时八节,宰治之神,养我魄,护我魂,通我气血,生育流行,天罡地煞,布出元精。二十四气十二辰,妙应灵感,观世音,太上老君,道祖吕真人,一一玉清真王长生大帝,化作太极护法神王,日月普照来临。"(念七遍)开目,运动津液,徐徐咽下。将左手按腰,右足伸出,右手按腰,左足伸出。伸出后将两足并合,往前一伸,头身后一仰,立起。将两掌擦热,往面一擦,擦到两耳,左右手各按其耳,两手中指上下交,各弹三下,往项下一抹到胸。左手擦心,右手在背腰中一打,然后两手放开,头身往下一勾,再以右手往前头一拍,抬起腰身,左手腹中一抹,然后前足换后足,往前跳三步退三步,口中津液,作三口咽下,朝西吐出一气,复面东吸进一气,闭鼓气一口送下,此导阴补阳也。
太极拳练气方法五:太极晚功法
面朝北,身立住。左右手,捧定腹,两足并,先提起一气,运津液,待满口,一气咽下。两手左右一伸如一字,掌心朝外竖起,将少蹲作弯弓之状。左手放前,对定心。右手抬过头,掌朝上,四指捻定,空中指直竖,右掌朝下,捻大小指,中三平竖。两 手相 对,如龙头虎颈抱合之相。头于此时侧转,面向东,往前一起一蹲,起七步,立正,将两手平放,以右手抱左肩,左手抱右肩,蹲下。头勾腹胸前、两目靠臂膀中间,呼吸一回。将两目运动,津液生起,以舌尖抵腭,上下齿各叩四五下,将津液徐徐咽下。两手一抄,踪起一步,右手向上一抬,放下。左手往上一抬、放下。轮换三次。左足搭右足,往下一蹲,立起,右足搭左足,往下一蹲,立起,将腰扭转一次。乃呵气一口。收转气,两手在膝上各捻两三下,左边走至右边,右边走左边,共八十步,此要对东北走,东北对西南走,完,坐下。略闭神一会,将两手对伸一下,站起,再服晚药。以清水漱净口,仰众到寅,再住,翻动睡之,此通养神功,收魂聚魄也。
太极拳练气方法六:太极走功法
迈步如猫行,轻捷似鹤立,灵脚神鹿意;起步活跃莫抬高,行时如风才逍遥。昂首舒步,眼平视含而非露;身形要活,胸心开张;放松两臂,两手轻握,微屈肘垂肩下。心指腰意,精力集脐下,气实丹田中;腰引胯动,股引小胫,腿灵脚活,脚落要轻,脚底低平;先脚跟着地,存想涌泉穴,时抓十指,顺理呼吸,以神驭气,神气混凝,气运双腿,与丹田之气上下循环呼应,让血脉流通,而不伤筋,使意达松活,且微轻灵力。集中存思小腹丹田或脚底涌泉而健步不知疲倦也。
太极拳练气方法七:太极睡功法
若习睡功玄诀者,不拘于日间及夜间,或一阳来复之时,叩齿三十六通,以集身中诸神。然后松宽衣带面侧卧。闭目垂帘,舌抵上腭,并膝收一足。十指如钩,一手掐子午诀,掩生门脐,一手握剑诀,屈肱而枕之。以眼对鼻,鼻对生门,合齿,心目内观。要如鹿之运督,鹤之养胎,龟之喘息。要虚静自心,勿为一毫虑念所扰,绵绵呼吸,默默行持,以至虚极静笃。
至人之睡,留藏全息,饮纳玉液,金门牢而不可开,土户闭而不可户。苍龙守乎青宫,素龙伏于西室。真气运转于丹池,神水循环乎五内。呼甲丁以直其时,召百灵以卫其室,然后吾神出乎九宫,恣游青碧。履虚如履实,升上若就下,冉冉与祥风遨游,飘飘其闲云出没,坐甚昆仑紫府,遍履福地洞天。咀日月之精华,观烟霞之绝景,访真人问方外之理,期仙学为异域之游。看沧海以成尘,提阴阳而舒啸。兴索欲返,则足蹑清风,身浮落景。故其睡也,不知岁月之迁移。
古传之睡功之法,用五龙蟠体之形,面南背北,首东足西,侧身而卧。左掌劳宫穴紧贴左耳(劳功穴为心经窍穴,耳为肾之外窍),右手劳宫穴贴于腹部神阙穴,神阙穴亦是肾经之俞穴。如是,上下皆致心肾相交。右足微伸,左足卷曲,置于右足之上。息念(呼吸与意念)注于神阙,以神阙吸气,毛孔呼气,乃至人之息深深,无声之中独闻知也。静察出人之息,有声则听,无声则守,不即不离,如疏雨滴梧桐,有意无意,如微云浇河汉。寄心于耳,寄耳于息,心息相依渐人心息两忘。至于大定之境,及至静极而动,恍然一阳生,蒸薰如醉,睡功之大成也。
太极拳的养生拳法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 健身运动 。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养生太极拳内外兼修。内练意气劲力,运太极阴阳;外练拳势招式,显气势神态。通俗说法:形体力量和精神气质同时锻炼。
养生太极拳练身、心、意三家,合精、气、神三元的太极修炼功法。符合中西医学科学原理,具有神奇的疗疾健身、修性养生功效。
养生太极拳的功法特点
养生太极拳理精法密,练形、意、松、息、气、劲、神,由浅入深,逐阶进修,层次修炼,真修实证。按层次功阶进修,功夫深浅,各有功效。练一式得一式,练成一阶进一阶。进门学习,学一式练一式,学练结合,以练为主,以迅速显效。
养生太极拳练拳练气和静功练气,动静相修,得气快、显效迅速。功法有聚气养气——练丹田气,意气升降——气通任督,升降开合——行气通经。这是疗疾健身和功夫性锻炼的太极修炼基础功夫。
❸ 太极拳如何练气养气
太极拳如何练气养气
俗话讲“外练筋骨皮,内炼一口气”,太极拳运动的特点之一,就是炼气、养气。接下来,我为您介绍了太极拳如何练气养气的一些技巧方法!
首先,对太极拳的“气”要有正确的感知
对于气,中医学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病可及于血,血病可累及气”。可见,在人体中,气与血密不可分。
太极拳中所说的“气”,一面概括了中医学中的“正气”、“元气”、“经络之气”、“真气”等物质的气,另一方面还包含有武术、气功中说的“内劲”、“内功”等功能的气。这两种气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太极拳中所说的太极内气。
二要区别太极拳与气功的运气法
谈到太极拳的运气,必先论及太极拳的呼吸。练太极拳初级阶段的呼吸,纯任自然,以顺遂为准,不必强求与动作合拍,呼吸的方法主要是鼻吸鼻呼。这一点,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气功的.。
但是,随着功力的增强,太极拳的呼吸便自然而然地与动作合拍。十三势行功心解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就是说呼吸与动作要努力做到合拍,该呼就呼,该吸就吸。比如蓄劲时吸,发劲时呼;提升时吸,沉降时呼;开时吸,合时呼。
三是要知松。
拳论曰:“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不能松,劲就会僵,气就会滞,气劲僵滞就不能做到一气贯通。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不少滞”,这串珠子是用一根线串着的,线不能断,线断了珠子就会散落。这根线就是内气。所有的动作,要由内劲(内气)带动,所谓内不动外不动,以气运身,内气鼓荡,外形饱满。
四要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这一点,太极拳与气功家的运气有所不同,一般气功家炼气是意念专注于一点,而太极拳练的是活劲,气由意导,所谓“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气为形体的动力,气行之内,体形之于外,表里一致,是为完整。
所以,太极拳的整个修炼过程完全应以意气为主导,行拳走架时全身放松,要用意引导气之运行,内气鼓荡,外形饱满,全身皮毛与大自然之大气相互鼓荡,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融融自然之情景。
五是行气之法
太极拳的气行之源在腰部(丹田),发劲前身体先要放松,气沉丹田。发劲时呼气,命门之气前翻入丹田形成一小周天。拳论所谓“内有海水波浪翻,外有珍珠倒卷帘”。此行气之法,初时渺茫,时间久之亦能掌握。陈鑫曰:“出肾入肾是真诀。”丹田是气之源、劲之发动机,出劲入劲都离不开腰部(丹田)的枢纽作用。
孟子日: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拳论云:气以直养而无害。太极拳修炼的正是这种“正直之气”。
❹ 太极拳怎样练气
太极拳能修身养性、健全体魄,它的内涵极其丰富,不论从肌肉活动、内气运行,以及技击格斗、培养情操等方面,都臻于至善之妙境,而且这诸方面又都统一于一体。本文只谈谈太极拳是怎样练气的。
一、通过架子导引内气运行
太极拳有一系列的动作,俗称架子。架子是前人锻炼的经验在姿势上的表现。一个架子,总是要经过多方面的反复实践与总结才能创造出来,它是锻炼者的入门阶梯,因为有形的要比无形的好学。架子除了有技击的作用外,与某些气功动作有相似之处,即通过外部动作来导引内部的气血运行。故习拳姿势必须正确,要讲规矩,唯有这样,才能达到练拳的功效。王宗岳《行功论》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就告诉我们,要想使气浑身周流,姿势就必须上下顺遂,劲不逆扭。过去许多着名拳师,不讲什么理论,只是认真练好架子,就有了一身好功夫,原因就在于架子体现着法则,包含着体、用、气。只满足于能练套路,而不求其准确,则收效不大,甚至练拳多年而无气感。
王宗岳《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架子不仅要准,而且要熟。杨澄甫的弟子董英杰说过,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矫正姿势,第三趟再加形意。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拳势正确,又认真锻炼,就会由外引内,逐渐产生内气的周流,从最初的腹部充实,到手指麻胀感,到气遍身躯。有志于练太极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确,否则徒耗精力,得不偿失也。
二、通过阴阳虚实变化调动内气的运行
有人说,太极拳的奥妙精华,尽在虚实二字的运用。阴阳虚实的变化是靠架子的正确体现的,尤其是在练拳的初级阶段。王宗岳《拳论》开宗明义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对平衡的。阴进则阳退,阳进则阴退,偏盛偏衰,就会形成疾病。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就是力求达到阴阳平衡。其手段即通过不断的虚实变化,使气血周流全身。例如一拳势左腿实右腿虚,一变换姿势即成右腿实左腿虚,由于重心的不断转移变换,一会儿左实右虚,一会儿右实左虚,这样气血也就在身体内部转换、周流。练拳时只要注意心静体松,分清架子的虚实转换,就会感到体内气血流动,从而得圆活之趣。虚实有前后上下左右之分,进一步则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细言之,一足应分虚实,一指亦应分虚实,甚至每个细胞都应分虚实,这就是“一处有一处虚实”。同时又以丹田为主,一变百变,故又谓“处处总此一虚实”。练到此境界,就会“行气如九曲珠,无处不到”,气在体内运行亦如太极图了。
三、通过呼吸促进内气运行
所谓呼吸即气之表现。太极拳的呼吸除鼻吸呼外,还采取腹式逆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往后(命门穴)吸,呼气时,腹部从后向前释放。这就是内功,与气功的以后天练先天,以先天为后天是一致的。吸时后天之气下降,先天之气便上升,呼时后天之气上升,先天之气下降。通过这样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气升降,开合,达到练气之目的。练拳有一定造诣的同志,一吸气能感到身体内部气血向心藏及命门穴流动,一呼气气血则走向四肢。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运动,来自吐纳术,因此也要求细、匀、深、长。但拳势包含着技击,因此,它的动作有一定的尺寸、走向,必须要了解架子的起承转合,以及蓄发转变的抑扬顿挫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很好。当呼吸和架子一时不易配合得当时,可先抽出一些开合分明的架子,如按的动作等拿来反复练习,直到呼吸顺时,至中气升降,前后晃动的感觉明显后,再来配整套的拳。初学腹式呼吸,结合架子练习,一定要自然,切勿逆气,或强行深呼吸。否则有害无益。气是可以练出来,但更重要的是靠养。“气以直养而无害”,练太极拳是养气之法,勉强出力使气,则违反自然,易伤内脏,静心养性,内气自生。
四、通过意识指挥内气运行
练太极拳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顾留馨《太极拳术》),太极拳以意运动.并非故意运气,故运气膨胀,反??而不灵。所以王宗岳《行功论》提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练拳时,要用心使气缓缓流行于骨肉内外之间。俗话说“意到气到”意为向导气随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运行,则气随左右手足更迭运行,如意欲转圈,则气就转圈。故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宁静。心不静不能沉着,就不虚不灵,气也不能收敛入骨。“心为令,气为旗”,即是以心行气的最好说明。练拳不能像静坐那样,身体不动以意领气,这是因为拳有许多动作。因此,要意随动作移动,从而带动气血运行。例如作单鞭动作时,意由右手通过脊背而达左手,这样就有一部分气血随意通过肩、肘、腕而达左手,当左手到定点时,则觉指关发胀,这就是体内气血在流注。练拳尤要注意眼神,眼为心灵窗户,眼到也即意到,气也就会跟着到。因而陈氏太极的理论家陈鑫言:“内气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这就通俗地说清了太极拳是以意识来指挥内气运行的。(张以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❺ 太极拳怎样练气
教我太极拳的师傅告诉我,在练太极拳练拳时练气,必须先要把拳架的动作练正确了,其次要保证在练拳架时要以太极拳的十大要领的指导下练太极拳的拳架,第三,就是舌顶上牙堂,最后,坚持以上几点要求保证每天练几小时、几十遍的练拳架。以上几点就是我所知道的太极拳的练气方法。
❻ 太极拳练气方法
1.通过架子导引内气运行
太极拳有一系列的动作,俗称架子。架子是前人锻炼经验在姿势上的表现。一个架子,总是要经过多方面的反复实践与总结才能创造出来,它是锻炼者的入门阶梯,因为有形的要比无形的好学。架子除了有技击作用外,与某些气功动作有相似之处,即通过外部动作来导引内部的气血运行。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腹松气敛入骨……牵动往来气贴骨而敛入脊骨。”故习拳姿势必须正确,要讲规矩,唯有这样,才能达到练拳的功效。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式歌”日:“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静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臣。”太极先辈告诉我们:要想使气浑身周流,姿势就必须上下顺遂,劲不逆扭。许多着名拳师,不讲什么理论,只是认真练好架子。就有了一身好功夫,原因就在于架子体现着法则,包含着体、用、气。只满足于能练套路,而不求其准确,则收效不大,甚至练拳多年而无气感。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架子不仅要准,而且要熟。杨澄甫的弟子董英杰说过,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较正姿势,第三趟再加形意。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拳势正确;又认真锻炼,就会由外科内,逐渐产生内气的周流,从最初的腹部充实,到手指麻胀、眼睛微光,到气遍身躯。有志于练太极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确,否则徒耗精力,白费工夫,得不偿失也。
2.通过阴阳虚实变化调动内气的运行
有人说,太极拳的奥妙精华,尽在虚实二字的运用。阴阳虚实的变化是靠架子的正确体现的,尤其是在练拳的初级阶段。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宗明义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对平衡的。阴进则阳退,阳进则阴退.偏盛偏衰.就会形成疾病。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就是力求达到阴阳平衡。其手段即通过不断的虚实变化,使气血周流全身。拳意催气动,气催肢动,目随手动,手随目动,足步稳健,左旋右转,矫捷如龙。例如一拳势左腿实右腿虚,一变换姿势即成右腿实左腿虚,由于重心的不断转移变换,一会儿左实右虚,一会儿右实左虚,这样气血也就在身体内部转换、周流。练拳时只要注意心静体松,分清架子的虚实转换,就会感到体内气血流动,从而得圆活之趣。虚实有前后、上下、左右之分,进一步则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细言之,一足应分虚实,一指亦应分虚实,甚至每个细胞都应分虚实,这就是“一处有一处虚实”。同时又以丹田为主,一变百变,故又谓“处处总此一虚实”。练到此境界,就会“行气如九曲珠,无处不到”,气在体内运行亦如太极图了。宋代二程语录有云:“人有寿考者,其气血脉息自深”。气息既长,自有推动脏瓣、自我按摩的作用,脏腑强盛,百病何生?
3.通过呼吸促进内气运行
所谓呼吸即气之表现。太极拳的呼吸除鼻吸鼻呼外,还采取腹式逆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往后(命门穴)吸,呼气时,腹部从后向前释放。这就是内功,与气功的以后天练先天,以先天为后天是一致的。吸时后天之气下降,先天之气便上升,呼时后天之气上升,先天之气下降。通过这种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气升降,开合,达到炼气之目的。太极拳的气功,每式都配合呼吸,阴吸阳呼,一纳一吐。练拳有一定造诣的人,一吸气能感到身体内部气血流向心脏及命门穴,一呼气则走向四肢。
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丹田气充,气可贯通背部三关直入泥丸。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捷效。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可达四旁。劲贯脊中,力由脊发。动作时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劲向前去,命门穴后撑:合吸蓄势,命门穴先后拉。发劲时,是人身爆发力的来源。意气劲力的吞吐开合皆自此出入,还可调节全身的平衡,知命门方可知太极了。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运动,来自吐纳术,因此也要求细、匀、深、长。但拳势包含着技击,因此,它的动作有一定的尺寸、走向,必须要了解架子的起承转合,以及蓄发转变的抑扬顿挫,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很好。当呼吸和架子一时不易配合得当时,可先抽出一些开合分明的架子,如按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呼吸顺时,至中气升降,前后晃动的感觉明显后。再来配整套的拳。初学腹式呼吸,结合架子练习,一定要自然,切勿逆气,或强行深呼吸。否则有害无益。气是可以练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靠养。“气以直养而无害”,练太极拳是养气之法,勉强出力使气,则违反自然,易伤内脏.静心养性,内气自生。
4.通过意识指挥内气运行
练太极拳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顾留馨《太极拳术》),太极拳以意运气并非故意运气,故运气膨胀,反滞而不灵。所以王宗岳《行功论》提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万能收敛入骨。”练太极拳时,要用心使气缓缓流行于骨肉内外之间。俗话说:“意到气到。”意为向导气随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运行,则气随左右手足更迭运行;如意欲转圈,则气就转圈。气功强调意念锻炼,调心存神凝神,恬淡虚静,排除杂念,从心斋到坐忘。太极拳是以意识引导动作,以心行气,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全身在意不在气,意动身随。二者均强调心意的统帅主导作用。它们都有严格的姿势动作要求,特别是太极拳动作变化较多,意识集中、精神贯注是完成动作全面协调的保证。
太极拳为武当门的内家拳,故练法有重意气不重形之说。它们均强调以心意为主导,气要畅达充沛,神要虚灵凝聚,体要松柔绵软,故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宁静。心不静不能沉着,就不虚不灵,气也不能收敛入骨。‘‘心为令,气为旗”,即是以心行气的最好说明。练太极拳不能像静坐那样,身体不动以意领气,这是因为拳有许多动作。因此,要意随动作移动,从而带动气血运行。例如作单鞭动作时,意由右手通过脊背而达左手,这样就有一部分气血随意通过肩、肘、腕而达左手,当左手到定点时,则觉指关节发胀.这就是体内气血在流注。练拳尤要注意眼神,眼为心灵的窗户,眼到也即意到,气也就会跟着到。因而陈氏太极的理论家陈鑫说:“内气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这就说明了太极拳是以意识来指挥内气运行的。
太极拳和气功都讲“气”,但这个“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指人体“真气”,它是人体固有的“元气”和后天水谷精微以及自然界之气的结合产物。前日推广的一种智能开发功叫形神桩,这种功虽重在练形,但还是形、气、神的结合。这种功法是与太极拳很好的结合,如太极拳的起势中的曲膝下蹲同时两阴掌下按,可意念双手下按地气,外导内行,气沉丹田。又如野马分鬃的定式,可意念上手接天气,下手接地气,同时气贯四梢。
5.通过练拳达到效果和体会
我练拳已有10年的历程,通过几年的锻炼,高血压性心脏病、胃萎缩等病症已痊愈。使我身强力壮。精力充沛.我虽已七旬,但发黑眼明,脸色红润,而且心情乐观开朗。我体会,要练好太极拳,首先‘必须排除杂念,练好气,只有这样,才能真心真气练拳。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这个道理。其二,练拳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安格尔说:“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我牢记这句话,一直坚持打太极拳,晨昏无间、寒暑不易、雪雨无阻、繁忙不止,坚持每天早晨打太极拳。其三,练功打拳,适宜于寂静的庭园与厅堂或安静清新之地,这样全身放松,精神集中,有利于练好太极拳。正是:欲闻回生绝妙处,劝君日日运太极。
❼ 太极拳练拳时如何练气
我个人为,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正确;其次,要做到动作和顺简洁、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中正圆满,轻灵沉着;第三,要按照太极拳的十大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去练拳;第四,在练拳时要舌顶上牙堂。
基本上做到几点,就可以做到练气。
❽ 太极拳呼吸方法
目前练 太极拳 的呼吸 方法 就三种,一是自然呼吸;二是逆腹式呼吸;三是腹式呼吸。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呼吸方法。欢迎阅读!
太极拳呼吸方法
自然呼吸大家好理解,后两种不太好理解。所以我把后两种的呼吸方法用区别对比的方法来加以阐述。总之,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太大。
首先,各门派的太极拳,起吸落呼两者都是一样的要求,什么叫起吸落呼?如所有太极拳的起式,均是两臂慢慢向上抬起时,为吸气。两臂慢慢向下落时,为呼气。
第二,他们的不同点是,逆腹式呼吸是合吸分呼。而腹式呼吸是分吸合呼。如逆腹式呼吸在抱球式,或两臂向回拉时,为吸气。两臂向外或向上走势时,如野马分鬃或斜飞势就为呼气。而腹式呼吸则相反。
第三,气沉丹田,两者也是一样的。但有些同志还不太清楚什么叫气沉丹田,我不从理论上阐述,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清楚了。如练举重的,气必须沉到丹田,否则他就不会举出你要举的重量。练太极拳也一样,气沉不到丹田,你在实战的技击中,你就发不出力。所以过去的老拳师在传受太极拳时总是强调,要气沉丹田,怎样气沉丹田?我举的例子是一方面,另一面就是要求以意领气,气到力到,以气运身。
太极拳呼吸方法
第四 ,是口鼻呼吸法,两者也是一样的。口鼻呼吸法,就是在练拳时用鼻子吸气,口呼气。呼气时口不须张大。呼吸要慢匀。
第五, 在练太极拳时,还遵循两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静和松与呼吸相结合,两者也是一致的。在练拳时要慢慢入静,头脑无杂念,逆腹式呼吸气才顺,在加上全身放松那就如虎添翼,就会很快进入气功态,当然任督二脉也就任转自由了。目前大多数练太极拳的都在练逆腹式呼吸,如果没有老师的当面的指导,最好不要强调配合呼吸了。
陈氏太极拳的呼吸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健身法——导引术和吐纳术,在公元前四世纪已见于老子、庄子、孟子诸人的着作中。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其意为呼吸的一开一合要自然,气息要由粗到细,由细到微,绵绵不断。保持腹实胸宽状态。做深呼吸运动和柔软运动配合自然呼吸,使人精神和身软。庄子在《大宗师》说:“古之真人,……其息深深。”庄子把“真人”作为“众人”的对称,“众人”是不练习深呼吸运动的人们。“息”就是“气”,就是“呼吸”,庄子《人间世》说:“气息茀(音勃)然”。一呼一吸,称作一息。
孟子说:“气……以直养而无害”,意思呼吸要循乎自然。
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法是采自源远流长的导引述和吐纳法,因此它的呼吸法和静气功的呼吸法是同出一源的。不过,陈氏太极拳是动静交修,内外兼练的整体的和内外统一的拳术,它的姿势复杂多变,全身各部分的动作“清规戒律”很多,配合呼吸一时不易恰到好处;静气功是静中求动,姿势单纯,呼吸自然协调,做到“形神合一”。
陈氏太极拳九世祖陈王廷在遗词中说:“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黄庭”即《黄庭经》,指《黄庭经》中的“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
陈王廷把 武术 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动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这就使陈氏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在练习时,要求意识、呼吸、动作松圆三者密切结合,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
陈氏太极拳呼吸法主张: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方法是立身端正,有意识地配合动作引导气流徐徐有下行的感觉,沉入腹部脐下,不许使力硬压。明代高濂所编《遵生八笺》中引《心书》说:“出息入息,长收缓放,使之绵绵,长养神气”,“皆出于自然,不可……拔苗助长”,这与拳论引用孟子的话:“气……以直养而无害”是一致的。
练拳时心平气和,凝神一致,以意运动,要求做到:心静无物,物我两忘,气定神闲,心息相依,呼吸自然。这就是要消除杂念,心静用意,呼吸自然,内外兼修,形神兼练的方法。
陈氏太极拳主张用意识指导动作,调节呼吸,在极为宁静的情绪下进行适度练习,在“气沉丹田”的基本要求下,随着动作的变换,使呼吸与“内气潜转”协调,逐渐达到“气遍身躯不稍痴”的要求。通过腹式呼吸运动,膈膜一上一下,内脏作轻微的带有浅弧形的自然按摩运动,促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在调节呼吸方面,陈氏太极拳采用我国七世纪记载的“调息法”,即“悠、匀、细、缓”,“不徐不疾”的呼吸法。是纯自鼻孔呼吸,“呼吸无声、不结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止”。这种“吐唯细细,纳唯绵绵”的呼吸法,可以降低肺换气的次数,控制呼吸,缓和心脏跳动,有助于人静。
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除了上面所说的“调息法”,还有一种“口呼鼻吸”的“迎气法”。这是陈氏老架太极拳家所采用的呼吸法,例如陈发科师爷练拳时有时就用“口呼鼻吸法”;我的老师洪均生先生也有时用这种呼吸法,他在练拳时“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这种呼吸方法,见于十七世纪唐代孙思自然“。这种呼吸方法,见于十七世纪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所述的”迎气法”:“以鼻引气,口呼之,少微吐之,不得开口”;“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人”。
练太极结合“迎气法”从疗病保健上来讲,不如用“调息法”更为柔和,对体弱和多病者更为合造。
陈氏老架太极拳,根据运动量大小,对窜、蹦、跳、发劲不同的要求,可以采用“调息法”和“迎气法”。
运动量大,特别在发劲时须口吐气发声,以适应发劲的速度,因此采用了“调息法”。运动量的大小,因人而用,不可强为,以自然为好。
洪均生先生对呼吸的练法,他认为:“动作熟练后,呼吸自然协调,不可强为。”又说:“吐气发声,和劳动中发力是一样的,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不是有意做作的,练拳发劲吐气发声也须如此。”洪师在他88岁时,给我写了有关练拳心法的书法横幅,其中有“无令常时心似水,有时每觉气如去云”字句,可见呼吸练法与“心静”有关。
“口呼鼻吸法”的缺点在于练拳时(特别是初学者)容易引起喉头干燥,不如舌舔上颚、呼吸以鼻容易内生津,润湿喉头合乎生理卫生。“调息法”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减少肺脏运动量,对肺弱和身体弱者有利无弊。
因此,我认为练陈氏太极拳时,初练时,一般也应采用“调息法”,以自然为好。
十、陈氏太极拳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从陈氏太极拳的开合虚实,呼吸自然的要求,可以说陈氏太极拳是采用了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之术的。开合虚实由内动来支配,因此与经络学说有关联,腹式呼吸则与导引吐纳之术有关联。
1、腹式呼吸的练法
陈氏太极拳采取腹式呼吸,古人称作“练气”。即通过呼吸的锻炼来达到调节神经,按摩内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等功用。并要求在练拳时做到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练拳时,在全身放松,虚领顶劲,立身中正的姿势下,口唇轻闭,齿轻合,舌舐上颚,进行腹式呼吸。缓缓从鼻孔吸气,用意引导气流有徐徐下行的感觉,送入腹部脐下;力求自然,不许使力硬压。在吸气过程中,横膈膜下降,压挤腹腔内脏器官,腹部随之隆起,胸廓也自然收缩;随即从鼻孔呼气。呼气时横膈膜上升,下腹部随之回缩;随即从鼻孔呼气。呼气时横膈膜升,下腹部随之回缩,肛门部分自然随着一松一紧(松的时间较长,紧的时间较短),有助于练精化气,还精补脑。通过“气沉丹田”的呼吸运动,横膈膜一上一下,带动内脏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促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对太极耐用推手的引动和发劲技术有极大关系。
陈氏太极拳要求动作轻松、柔和、缠转、沉着、灵活,使呼吸逐渐做到有节奏的“深、长、细、缓”。动作熟练后,呼吸顺遂,就能够调节呼吸、控制呼吸。为了保证配合身体代谢作用强弱的需要,就必须使练习者能够进行不同程度的呼吸,在动作有快有慢时,呼吸也能适应而没有氧债,不致因为速度改变而引起气喘现象。
初练时,只要在运动过程中感觉到呼吸顺畅,也就够了。等到动作熟练和正确以后,由于各式各样的拳势转换速度有快有慢,幅度有大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然呼吸,在呼吸中也就自然地产生轻微的声音来辅助。这种辅助声音,有“哼、哈、咳、嘘、呵、晒、吹、呼”八音,有了这种辅助声音,就表明呼吸与动作已经密切结合,并提高了内劲的运用,由于有这种声音的辅助,使呼气中的动作就更显得自然而沉着,吸气中的动作就显得自然和轻显得自然而沉着,吸气中的动作就显得自然和轻灵,从而使肢体的活动无形中贯注了一种内在的力量。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拳势中蓄发相变,蓄得足,便能发得巧。这种呼吸练法,可以称做“拳势呼吸”。
陈氏太极拳强调任何时候呼吸都要自然。太极拳的练气,就是要在自然呼吸基础上,顺应动作的开合虚实来提高呼吸的强度与深度。但如果有胸闷憋气的现象,说明肢体某一部分有鼓劲不放松的缘故,或者是在屏气而停止呼吸的毛病,应即细心找出原因,调整呼吸。如经过调整呼吸而还有此种现象,说明呼吸方法调节不佳,也就是提高呼吸强度与深度未能顺循呼吸自然而引起的,还应该从呼吸与拳势动作的速度是否一致上检查纠正。
2、开合虚实
陈鑫先生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他把开合虚实提到首要地位,并且说得详细全面。
陈氏太极拳如果只讲究外形的开合,不讲究内动的开合,那么,不论练拳或交手都会降低其养生保健、增强体质和提高技术的作用,也就不能称作内外合一的拳了。太极拳一直被称做是“内功拳”的一种,那就是在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地配合,“练意”、“练气”、“练身”同时进行,要求肌肉、关节、内脏器官在内部活动来配合身躯四肢的外部运动。
开合着重在内动,而不在于外表的形态。内动的开合,仍然是“运劲似螺旋”,“运劲如缠丝”的作用,就是所谓“劲由骨换”,或所谓“内气潜转”。开为伸展、放大,合为收敛旋,有沾连粘随之意,故能开进不顶撞,合时不躲闪,通过推手的长期训练,即能充分发挥“以轻制重”、“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借人之力,乘人之势”的特殊的技击方法。练习内外统一开合时,应该揣摩“内不动,外不发”,这两句话要求每一个动作,都做到 “始而意动,断而内动、然后外动”。
动作开时内外俱开,动作合时内外俱合,神气贯串,周身一家,浑然无间,转接要一气呵成,劲力集中到一点,并能随时灵活变换。
在一开一合之中,还要进一步要求“开合有合,合中有开”。“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乃是“运劲如缠丝”的中心作用。陈氏太极拳的行气运劲,由腰脊主宰,运用缠丝的劲螺旋形的动作向着四梢方向延动的叫做“开”,从四梢回归丹田的叫做“合”。试举手臂旋转动作来加以说明。以逆缠为开,顺缠为合。一圈之中,逆缠外开上半圈为逆;顺缠内合下半圈为顺。顺逆、开合变化一圈之中;有上下、有内外、有左右、有左右、有前后、有大小、有有形、有无形,都离开开合之8法。循环往复,滔滔不绝。“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是陈氏太极拳奥妙所在,是陈氏太极拳功夫深厚的高级技巧,它松圆灵巧,螺旋形动作极为细微,达到“浑身柔软若无骨”而身法螺旋中正不偏,才能“忽然放开都是手”。也就是陈鑫先生主张的“周身上下都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技击功夫。
虚实是从意念上说的,以手划圈为例:如意念集中于右手划圈,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意念集中于左手划圈,则左手为实,右手为虚,这是两手的分虚上,还要进一步要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仍为手为例:原来已经分清虚实的手再要求分清虚实。虚的手要虚中有实,实的手须实中有虚。前挤的手为实,虚的手前挤出的一侧为实,另一侧为虚。这种实中虚,是为了把力量集中于一点,不该用力处都要放松,贯彻处处用力经济的原则。例如,在陈氏太极拳中双推手一势,推的一面为实,譬喻为刀口,背面为虚,譬如为刀背,意为力点要集中在刀口上。后手为虚,但也要求有意念贯注其中。这种虚中有实,是为了平衡重心,并使前手发力更足。
陈氏太极拳每有一个动作就划一个圆圈,在转圈中间,虚实是在变换的。以手为例,如果手划圈时的上半圈为实。这是一虚一实。在一虚一实之中,仍然包含着“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进一步做到虚就是实,实就是虚。在推手中,一圈之内,随时有无阴非阴,忽隐忽现,使人不可捉摸,陈鑫先生用“全身处处皆太极”之语来阐明这种细微的变化。
腿部的虚实变化,不论前虚后实,都要进一步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完全站煞。这样,才能使步法的变换灵活迅速。
古人把开合、虚实用阴阳二字作代表;合、虚为阴,开、实为阳。阴变阳,阳不离阴;“阴极阳生,阳极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就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要互相渗透,潜移默化,而且还要求“忽隐忽现”变化非常灵活,为了做到这点,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都要求螺旋运转得灵,虚实才能螺旋得“忽隐忽现”。陈氏太极拳每一势,要求能在“八面支撑”的同时,也要求能“八面转换”,意念一转,则周身螺旋过转;意念一动,眼神领先,故又说:“一转眼,则周身转动。”这些都是在螺旋缠法的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妙用。
虚实的变换,跟开合一样,也是在意识指导下先内动而及外动,内外合一的,也仍然是“运劲似螺旋”和“运劲如缠丝”起到中心作用。
开合虚实贯彻在陈氏太极拳的每一动作之中,随着动作缠法的变化,总是一开一合,一虚一实,合中有开,开中有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地交替变换。如果意念连续集中于一手或两手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那么虚实的变换应该随着动作的开合去变换,亦即开时为实,合时为虚。
由开到合,由合到开,由虚变实,由实变虚,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其变换过程与动作变换运行的起止、速度等相适应。这种渐变的练法,最能发展耐力和力量,不但运动量极大,并且动作可以细腻熨贴,内劲逐渐增强,柔中寓刚,全身松静沉着。
虚实不能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手足要分虚实,实际上胸腹背的胸脊、关节和内脏器官的活动都要分虚实,并且这是动作的主要部分。所以,拳论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一处自有一御之虚实,处处总此一虚一实”;“劲由内换”;“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如果只有手足的虚实,没有胸腰腹部的虚实,那就没有内动来支撑外动,那就不是整体的、内外合一的运动,在技击上也就不可能“内动不令人知”,“外动发人不见其形”。另外也不能认为,单纯是一呼的内动来支配四肢运动,就算是内功拳。这还不是全面的,因为呼吸仅利用横膈膜的一上一下来带动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还缺乏有意识的引导胸腹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骨脏器官来进行活动,因此,还不能达到“一动内外全动”的要求。只有运劲似缠丝,意气换得灵,“才能使内脏、肌肉、血管、经络都能同时得到运动,”一动无有不动“。陈氏太极拳虽然强调处处要有虚实,但总得有个主次。究竟以哪一部分的虚实为主,来统摄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各部的虚实呢?在古典太极拳论中是可以找出这个关键性答案的,《十三势行功歌诀》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陈鑫先生说腰为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洪均生先也说:“腰膝虚实转换,缠丝劲之整劲也。”这些都清楚地指出,全身各部的虚实的转换,关键在于“腰隙”(洪均生先生主张腰膝)。有些人把“腰隙”改作“腰间”或“腰际”,这是不对的。“腰隙”俗称“腰眼”,则左右两肾,中医把肾称作“性命之源”,“真气之所从出”,认为“肾壮则精足气充”。陈氏太极拳家陈鑫先生说:“中气何归?归于两肾。”
腰隙管着两腿,步法的转换,是由腰隙的内动来支配的。腰隙的转换,实则于两膝一提一垂有关,但腰隙转换的枢何在呢?陈鑫先生指出在于“命门”。他说:“诀窍以两腰眼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
《扁鹊心书》说:“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原,本劳则不死。”中医经络学说以正对脐后两肾中间腰椎处为命门穴。陈鑫先生《任脉督脉》论说:“打拳也是运其任督二脉,使之顺随往来,循环无间,也是调养气血。一吸一呼,任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水中火发,雪中开花,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气由肾而生,至静归于肾,一呼一吸,真气出入,皆本于此……打拳,每一势阳气一动一周身。至于静、阴气一动一周身;心之一念动,阳气一周身;一念静,阳气一周身;一念静,阴气一周身。所谓运气者即此,但使无间断已……志藏于肾,而机发于心,心机一动,志即帅命门之真阳从之。至于动极生静,心气一降,志即帅气归于丹田……气必归丹田者,盖丹田生气之原,不归于此,则下势之动,气必渐竭而运动无力矣。故必归之于此”;又说“命脉者,肾也,中气只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心为一身之主,肾为生命之源”。
命门,是腰的中轴,腰隙转动是膝的上下提落自转的根本,陈氏太极拳把腰的松沉虚实转动称作为“下塌外碾”。
胸的虚实转换:两肩锁骨往下松沉,用意固定,胸微内含大,逢腰膝起落旋转之时,左右胸肌也转换了虚实。
腰隙和胸肌的虚实转换,仍然要贯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原则,虚的一面,有转动之意,不使偏浮;实的一面,以精神贯注,不使偏沉。
3、开合虚实与呼吸
练陈氏太极拳和打手一样,都是合虚是蓄、吸,开和实是发、呼。开合虚实的动作要自然地与呼吸结合起来。一开一合,就是一呼一吸,一呼一吸称作“一息”或“一气”。
开合虚实与呼吸要自然结合,合、蓄是吸,在做“合”的动作(如屈、退、仰、起等动作)时,应当吸气;从虚上讲,就是由实逐渐变为虚时,也应当吸气。开、实是呼,在做开的动作(如伸、进、俯、落动作)时,应当吸气;从实上讲,就是由虚为实时,也应该呼气。至于开合虚实的突然变换的快速动作,乃是练拳纯熟后的自由变换,并且一般为了技击性的目的,才主张有闪电式的爆发力强的快速动作。没有这种迅速变换的能力,在技击上是一个缺点,不可能应付对方迅速的袭击,也不可能迅速进攻和退却,决胜负于俄顷。所以,王宗岳主张“缠绕回旋,至疾至速”。古典太极拳论是从来没有主张过速度的绝对“均匀”的练习方法的。“运劲如缠丝”说明了柔缓的一面、“发劲似放箭”又说明了刚速的一面。原来是极为辩证的。陈氏老架太极拳套路中有缓慢柔和的套路,也有快速和间的套路,主要为适应技击性的发展。但初学时,练拳速度要匀,则是另外一回事。
试举陈氏太极拳一路“六封四闭”这一势子,来说明动作和呼吸的结合。第一动作当左右手收变顺缠,身向左转。成左反弓步(扑步)胸向正前方,两手左右分开时,从形态上说,这个动作通常叫合、屈或退,从虚实上说,乃是由实逐步变虚。这时应当吸气,胸肌向下作弧形松沉的胸肌,其路线实经小腹(丹田)转面斜角按出时,通常叫做开、伸或进,从虚实上说,是由虚逐渐变实。这时应该吸气,内部原来身下做弧形松沉,气聚小腹,这是“蓄势”。第二动作,身右转45°,胸向右前斜角,两手前托变逆缠向胸前下斜角按出时,通常叫做开、伸或进,从虚实上说,是由虚逐渐变实。这时应该吸气,内部原来向下做弧形松沉的胸肌,其路线实经小腹(丹田)转向前面斜角射出,配合双手变逆缠,向前斜下发出。这是“发劲”。这就是一合一开,一虚一实,一蓄一发,一吸一呼的锻炼方法。第一动作是合、虚、蓄、吸,第二动作是开、实、发、呼。这种“劲由内换”的练法,也就是胸部大小肌的“折迭转换”的练法(配合外部动作)。
腰部的转换与形态上四肢的手法“折迭”同步法转换是统一的,互为表里的。所以单从外形手足上来讲解“折迭”和“转换”,也是不全面的,不是内动支配外动的,也就不是内外合一,周身一家的。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最为重要,它是富于韧性与弹性的一种内劲,螺旋势的伸缩进退,决不可丢失,否则成为丢劲的断劲,光知道“虚”而不懂得“虚中有实”。没有棚劲也的走化动作,推手时就容易被对方压扁而破坏身法。拳论所说的:“松开我劲弗使屈”,“劲似松非松”,就是虚中有实的妙用。凡伸进的动作,即使看似直线而出(是自转前进),而劲也是螺旋地前进、绝无直来直去,又极为缠绵曲折不柔不刚,若有若无,“将展未展”,任其自然,不犯直率、僵硬之病,这是实中有虚的妙用,久练纯熟,自然能够轻灵而沉着兼而有之,外似棉花,内似钢条,变化非常灵活迅速。
陈氏老架太极拳动作的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编排得很正确,合乎一吸一呼的原则,可是在初练拳时,仍然强调动作与呼吸自然结合,不应拘泥执着,这样才符合“气直养而无害”的要求。练习整套拳势从头至尾要求结合拳势呼吸晃必要的,并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勉缲去做反而是不自然的,甚至是有害的。
呼吸的深、长、细、匀、缓是陈氏太极拳腹式呼吸的要求,应力求自然达到,不能故意做作,才会有利而无害。
❾ 太极拳如何练气
想把太极练深,练气是十分必要的。练气就要先站桩,站桩和扎马步一样,马步是外家桩,内家拳站桩是内家桩,不过也有相通的地方。
太极拳站桩,站的是“无极桩”,由浅入深,之后站“太极桩”。
无极桩久站,年复年。必会内气充盈,拳脚有劲。发劲刚猛。
无极桩的站法是
无极桩
桩功
太极精神,是天人合一,守静生动。第一步,要学会守静。同时,作为内家拳,必须养气练气,先养后练。既能守静,又能养气的方法,就是站桩。站桩是基础,站桩同时是真正太极拳演练的开始,入门功夫。
站桩是外养形态,内固精神。站什么桩呢?应该站“无极桩”为好。太极拳论中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桩是基础中的内核。什么是无极桩?无极桩的上桩口诀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桩的状态为“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还有说的是“挂衣架”和“西山悬磬”。是开始。后面定式、单操和盘架实质是活桩。整个架子似打非打,保持桩的状态才是真打。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能达到无极桩态。其基本过程是先松后静,我总结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是进步的过程。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心法恐怕会是归一的。
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就保证了任何时刻均可以,生活在无极桩态中。这时更重要的是心态,而非体态。
话虽如此,总要有一个框框才好跳进去。下面就勉强画一个,但愿你还能记住这是画的,不用跳就应该能出来。出来时,你就自由了。
无极桩练习法:
该桩法简单易学,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均可练习。不讲究行气,更不会出偏差。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对治疗慢性疾病和强健身心均有显着的效果。
练法:先自然站立,想象面前是一潭静水,波澜不兴,深而清冽,是所谓“如临深渊”。水面一层薄冰,刚刚能支撑自己,而自己将站到冰面上去,所以有恐惧感,有利于提气,是所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先提起一脚放在冰上,再将另一脚轻轻放上,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自然站立,身体中正。两眼向前平视,两肩松开微前合。两手下垂,腋下自然留有余地,手指自然松开,中指轻贴两腿外“风市穴”(初学者两手可任其自然下放)。视线从远处收至眼前一尺许后轻轻闭目或留一缝也可,自然呼吸。
站定后,从上向下节节调整,使之平衡轻松。然后从两脚涌泉穴开始,向上经两踝、两小腿、两膝、两大腿、两胯、腰、前丹田、后命门、前胸、后夹脊、两肩、自然由双臂及手,节节放松,最后到大椎骨。到两胯时,注意检查臀股上肉坑要添满,就是臀部上肉是平或外鼓的。到命门时,注意命门松的方向是向后,俗称“添腰”或“塞腰”,也有称“命门外努”的。到上面,注意要开胸和开脊。放松的过程,象脚底涌泉有两团气膨胀腾起,又象两眼泉水涣涣注入浑身三百六十穴,以及八万四千毛孔,舒通畅快。颈部自然放松,俗称“强项”或“贴衣领”,因为脖子轻轻碰到后衣领时,位置最佳。下颌微含,如果舌尖出现上挺,且流出津液,称为金津玉液。可自然咽下,最好分三次,汩汩有声。头部要正直虚领,做到“三点”一线,既两脚涌泉连线中点、尾闾、大椎三点连成一线,并呈铅垂线位置。该线向上指向天空,仿佛天上有线将你拎起,称为“挂衣架”或“西山悬磬”。松静自然,物我两忘,达到“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最好。
无极桩要点:
1、不要意守。初学者难以屏除杂念,可以想象绿原大海青山流水,或守窍,或数吸,或念经。但是,具备一定定力后,应努力驱除意守。此节是与各种意拳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切切谨记!有意,则停留在有界。只有无意,自然生出真意,才能跨越无、有无、有三界,才能无极生太极。这是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的大差别所在。不知道这一点,功夫依然进步,只是你说你练的是太极拳,实际上却是别的什么。当然,别的内家拳,一旦悟透关节,能够破除心意,立即也就会了太极拳,尤其是个中高明者。
一般,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环境熏陶造就的认识基础上自己的主观想法,如果任由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则真正希望心灵和肉体回归于自然的目的,就成了南辕北辙,由于后天思想的添满和坚守,而永远不能达到了。
而我们追求的意,可称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导激励产生能量的意识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论你想不想,它都在运作。我们学习修炼的目的是:求得后天与先天得沟通,最终达到用后天意指挥先天真意。
意为外在,属于阳,真意为内有,归于阴。相互沟通,阴阳相合。
2、不可用百会穴上领。既三点连线,不要用百会代替大椎。否则,可能出偏。虽然表面上功夫进展更速,却离邪法不远了。当然,若老师高明,能够护理,也无不可。很多门派常讲“顶头悬”,对其认识,多为悬百会。这里可能有更好的法门,我不知道。对于读我的书,帮助理解和修炼者,还是不用百会为好。时机发动,顶头自然会悬。
3、不要强迫自己舌头上接,既“搭鹊桥”。船到桥头自然直,有了渡客,才需要船家。该接的时候,自然就接上了。否则,舌头就松不下来,而且可能接错了位置。不要瞎操心,无为而为,会有为你答理一切的。要真诚地崇敬和感谢上苍,崇敬和感谢如果存在的造物主,他们恩赐我们的,精美的自己能够管理治理自己。
4、三点连线向上领,是上桩过程中的一步。不能一直想象着,这将违背第一条要点。以后只是跳出自己,加一个观照自己的意念后,就力求去掉意念。这时六祖惠能法师的“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子李耳的“能婴儿否”,“来者不追,去者不留”,会帮助你的。
5、“前一后二”。饭前一小时,饭后两小时;房事前一天,房事后两天。不能站桩,这是古训。由于一般练功者,不超过数十分钟,尚不剧烈。“前半后一”可矣。
收功:做三次微深呼吸。呼气时意想将全身的病浊之气排出体外;吸气时意想把自然界的精华之气收进体内。然后张开眼睛,稍做散步,或作摇橹功等基本功。
练功时间、次数、方向:时间因人而异,可长可短,初学者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若连续百天站桩一、二小时以上,且不行房事,称为“筑基”。方向朝南。一曰早晚醒后睡前各一次为好。
上面谈的是上桩下桩的方法,其实并不全面。虽然够用,但还没有涉及内在的变化过程,没有涉及入静守定的心法。“应景自然,物我两忘”八字,确实是根本。但说的说了,听的听了,真正的过程,还是不甚了了。愚以为用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来描述,比较细致。“中正、平衡”不消说了。最重要的是“去对峙”。什么是对峙?对峙是相对加上执着。相对的好坏,松紧、大小、左右、有无等等,为进入无极态,自然要去掉。尤其要去掉前面的中正与否、平衡与否,因为这些本身都是后天强加的名相。一旦有了比较,心上就悬着计较,实在害人。而执着物象,尤其是执着于相对,更是要不得的。去不掉,就等。等不了,就忍。忍不住,*时间。到了一定火候时候,终于忘却。无天无地,无我无它,无往无来,无始无终。这是我个人的心法,它永远不涉及我现在到了几阶几层、进步退步,我就是我。几阶几层,是相对的东西,不破除,就一定会象毒蛇缠在心口,你喘不过气来。
太极拳真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可惜能真正体会个中真味的太少。一旦用心去练太极,就会发现太极不只是一项运动,而是生命的一部份。公园里大部份人练的与其说是太极,不如说是体操。太极拳其实质是“活桩”。正确的呼吸是进入真太极的钥匙。静桩时能进行正确的呼吸都已很不容易,更何况“活桩”。呼吸涉及肩胛骨、胸椎、肋骨、尾椎的牵连配合,稍一不慎,便会“紧张”。稍一“紧张”,便会“起意”。从表象上看,太极拳的关键在于“呼吸”是不错的。
❿ 太极运气功法动作和练法
“太极运气法”属动功,是以运气为基础,把 太极拳 的意识、动作、呼吸三者融为一体,以内外统一为其指导思想,以“动静相兼,阴阳开合、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为基本要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运气功法动作和练法。欢迎阅读!
太极运气功法动作和练法
一、起势
身体要站好,然后将两条脚并在一起,身体要放松。
两臂自然放在大腿两侧,舌尖抵上腭;中指领劲,两手平举,掌心朝下,与肩同宽同高;然后,两臂微外旋自然下落、胯前座掌。
二、左右分掌
两手中指领劲,两臂左右分开,向上提起(与身体成为一条直线),与肩同高,掌心朝下。
三、胸前合十
把两只手放在胸前,靠在一起,手的掌心向下,右掌放在左手的上面。
四、翻掌
两掌外旋弧形下落、往里、往上旋转,胸前向外翻出(两手不离同时运动),掌心向上,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同高;松肩坠肘,以肘带手,自然下落两胯旁。
五、托掌
两掌中指领劲向前、向上托起,与肩同宽、同高。
六、左右开掌
两掌平托,左右展开,与肩同高,掌心向上,与身体成为一条直线。
七、屈臂握拳
身体肩膀自然的放松,然后将手臂稍微弯曲。
两手外旋由掌变拳,移至太阳穴处,拳心朝里,拳眼朝上,拳面对着太阳穴。
八、转拳
两拳对准太阳穴内旋,使拳心向外,拳眼朝下。
九、展臂
接上式,两拳内旋上托变掌,掌心朝上,十指相对,向头顶托起;然后,再向左右弧形分开,自然下落,两臂一线,与肩同高,掌心朝下。
十、屈臂握拳
松肩坠肘,两臂自然弯曲,同时握拳,移至太阳穴处,拳心朝外,拳眼向下,拳面对着太阳穴。
十一、上托(托天)
接上式,两拳内旋上托变掌,掌心向上,两掌十指相对,向头顶托起。
十二、旋臂落掌
两臂外旋,松肩坠肘,以肘带手,两掌自然下落至小腹前。
十三、托掌转腰
接上式,两掌在小腹前右掌托左掌,拇指相对,先向左后转腰,腰胯齐转,目光随腰向后望,反复数次;然后,托掌向右转腰回望,反复数次。
十四、合抱折腰
上式动作结束后,两掌在小腹前自然分开,松肩沉肘,十指相对,合抱于胸前;两掌内旋,十指相对,掌心朝下,弯腰下按;两掌合抱弯腰下按,反复数次。
十五、十字手
接上式,起身两掌手腕交叉,掌心向内,合抱于胸前,左手在里,右手在外。
十六、上托下按
左掌内旋,掌心朝上,向头顶托起;同时,右掌内旋,掌心朝下,向胯旁下按;然后,左掌外旋,松肩坠肘,以肘带手,自然下落到胸前。
同时,右手外旋,上提到胸前,两掌手腕相交,掌心朝内,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接着右手内旋,掌心朝上,头顶上托,左手内旋,掌心朝下,胯旁下按,要领与左式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向上托掌时,抬头目送,上托、下按两手对拉时,目光平视。两手托掌、下按相互交替,反复数次即可。
十七、翻掌
上式结束,两手腕相交于胸前,右手在外,左手在里,掌心朝内;两掌外旋弧形下落、往里、往上旋转,胸前向外翻出(两手不离同时旋转),掌心向上,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同高;松肩坠肘,以肘带手,自然下落两胯旁。
十八、托掌
两掌中指领劲向前、向上托起,,掌心朝上,与肩同宽、同高。
十九、按掌
两臂内旋,掌心朝下,松肩坠肘,以肘带手,两掌自然下落,胯前座掌。
太极运气法的锻炼要领编辑
1、入静。练功时,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要求在入静的状态下进行,动作包括外形动作的“外功”和意识引导的“内功”。动静相兼的入静,指的是摒除杂念,处于无思无虑而又觉醒的一种特殊安静的状态,从而专心一致地贯彻练功的全部内容,而决不是迷迷糊糊、闭眼欲睡的状态,也不是万念俱息、寂然无物的境界。
2、放松。松和静是相互协调的,先松而后静,入静又是放松的必要条件,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练功所要求的放松,首先是在意识指导下,四肢肌肉要放松,更主要的是思想精神上放松。只有经过长期认真的锻炼,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身心全面放松。通过全身肌肉放松,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扩张,肌肉电位活动明显降低,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减低,从中枢走向周围的张力性冲动减少,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因此对许多慢性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下沉。下沉一定要在松、静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意识才能引导气血下降,达到上虚下实。上虚是指上体(脐以上)虚灵;下实是指下体(脐以下)充实。并要注意气沉丹田,再进一步从丹田沉到涌泉。气沉丹田是在松静的基础上,通过沉肩、含胸、敛腹、松腰、收胯等动作在意识的引导下,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引导气息下降为实现的,在意守丹田或涌泉时,会感到头脑清醒;相反,意守上半身则有时会感到气上冲,出现头脑昏胀或胸闷等现象。患有慢性病,平时又缺乏锻炼的病人,往往会出现头重脚轻,步履不稳,或上盛下虚、心情容易冲动等情况。通过练功,即可获得改善。
4、调息。古今的气功都很重视内气的锻炼,调息是在意识引导下的一种呼吸 方法 ,结合练功的升、降、开、合,达到匀、细、深、长的呼吸,而吸短呼长更有利于治病。太极运气法的呼吸强调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右止、神气相依。初始练功则先以自然呼吸为宜,随着功夫的逐步深入,达到结合动作的逆腹式呼吸,并且强调意守“吸气由丹田,呼气归涌泉”,这样不但容易与入静相配合,而且还可避免练功者腹围增粗的弊病。
5、运气。“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太极运气法锻炼的一个特点,以心行气是心为发令者,气是奉命而行的“传旗”;先意动而后形动,主要是将内存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练功时要把意念注于动作之中,而不要存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即是“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显于外部动作的神态是内气活动显露于外的表现,所以内意和外神是一定要紧密配合,紧密配合以后就会有得气感,只有经过实践获得“气感”后,才会理解气的存在。得气感不可强求,如果强求则会使意气两者俱蒙其害。
6、协调。太极运气法最终的目的,要求做到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紧密结合,达到练意、练气、练身的目的。首先是呼吸与动作协调,然后在意识指导下,三者融为一体。初学时先注重姿势,锻炼一个时期然后注意意识引导,这样可以做到先由外带内,然后再由内带外。太极运气法动作比较简单,容易在短时期内做到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