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之前西欧中世纪学校采用的是个别教学的方法。
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捷克文:JanAmosKomensk_;德文:JohannAmosComenius;波兰文:JanAmosKomeński;匈牙利文:Comenius_mosJános;拉丁文:IohannesAmosComenius),生于1592年,逝于1670年,是一位以捷克语为母语的摩拉维亚族人,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着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
❷ 中世纪修道院是从哪些方面教育的
在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着欧洲的教育。学校开办在修道院里,只有教士才具有受教育的权利。所学的课程称为“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从形式上看,“七艺”都是些文理学科,但实际上它是根据宗教的需要而制定的:如文法是为了明白圣经的语法,修辞是为了训练传道讲经的辩才,逻辑是为了论证神学命题,算术是为了论证圣经中有关数据,几何是为了说明地球不是圆的,天文是为了推算宗教节日,音乐是为了演唱赞美诗,如此等等。教师一概由神职人员担任,讲课用拉丁语,《圣经》是惟一教材。因此,中世纪的欧洲文化教育十分落后,除少数进过教会学校的教士能阅读、书写拉丁文外,普通老百姓几乎全是文盲,就是世俗贵族能读书识字的也寥寥无几。人们只知道《圣经》,不知道还有其他书籍;只知道神学,不知道还有文学、艺术和科学。所以有人把中世纪称为“黑暗的时代”。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使社会经济、政治日益复杂起来。传统的为培养僧侣服务的教会学校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需要。新兴的市民阶级要求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建立新型的、由城市当局管理的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城市,不久,西欧其他城市也相继效法:城市学校的教师的选聘,儿童入学资格的确定,学费的金额都由城市当局规定,教会无权加以干涉。多数城市学校都教授罗马法,因为罗马法重视主权和产权。符合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城市学校后来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基础。
❸ 中世纪大学主要教学哪些方面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读和辩论。在印刷术传至欧洲之前,书籍靠传抄,因而价格昂贵,购买困难。教学时常由教师诵读教科书原文及其注释,学生记录。有时老师也加以评论。辩论是由两名或两组学生对辩,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考能力和练习推理方法。
西欧中世纪的大学还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大学,但它为近代的大学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无论是从组织上还是从思想上,都突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局面,从而有益于世俗性文化的发展。虽然大学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神学性,教学方法较为繁琐,但它毕竟研究和传授了医学、法学等世俗性的科学知识,动摇了传统的盲目信仰,重视人们的理解能力,开启了辩论的风气。
中世纪大学为当时的学者们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又培养了一大批新一代的学者,这为文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城市学校
随着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传统的教会学校已不能满足新兴市民的需要,手工业者和商人便开始进行反对教会垄断教育的斗争,纷纷成立学校。由手工业者行会设立的学校被称为行会学校。行会是城市手工业者保障自身利益的行业内部组织。行会中的正式会员称为行东,行东之下有帮工和学徒。同一城市的同行手工业作坊主都必须加入各自的行会。欲从事某种行业的人也必须先加入某一行会。在行会所办的学校接受艺徒训练,学习读、写和计算技能,同时也接受宗教教育。教学是用国语进行的。学徒期满后成为帮工,由师傅发给证书,帮工可在师傅的作坊中工作,也可以外出自由找工作,但一定要遵守行规。由商人们组成的行业组织叫基尔特,由其设立的学校称为基尔特学校,与行会学校相类似,两类学校都属于初级学校性质。
11世纪以后城市大量兴起,市政当局为了满足新兴市民对文化的需求,便开始为学校筹建校舍,为教师捐赠薪资。在城市当局自设的学校中用本民族语言教授读、写、算的知识。城市学校从一产生便受到教会的反对,在斗争和妥协中城市学校得到了发展。到15世纪,西欧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城市学校,并成为以后初等学校的基础。
❹ 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基本性质: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相一致,中世纪的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封建等级性。
主要特征:中世纪也有着自己在文化教育上的创造,其中很多已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世纪大学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
中世纪前半期,教育机关被教会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向群众宣传宗教,培养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僧侣教育与教民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
(4)中世纪城市学校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文法、修辞、伦理、算术、音乐、几何、天文等科目也都贯穿了宗教精神。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但信勿疑。学校管理奉行禁欲主义,以残酷的体罚压制学生。由封建主控制的宫廷学校则招收皇亲贵族子弟,培养治术人才。
9世纪末—12世纪,封建贵族重视骑士教育,以加强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这种教育无专设机构, 不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只是把低级贵族子弟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宫邸充当侍童或侍从。
❺ 中世纪西方教育制度
西欧中世纪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阶段,中世纪又分为早期和后期。在中世纪,尤其是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教会学校是当时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会学校按等级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宗教,神学是全部学科的“王冠”,“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教学也都是为神学服务的。教会学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形式主义的繁琐论证,这种经院主义的不良学风一直统治着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后来受到资产阶级教育家们的不断批判,“经院哲学”成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代名词。当时世俗封建主的教育除了宫廷学校之外,主要就是骑士教育。这种教育培养的是能够骑马打仗、忠于封主、懂得宫廷礼节、善于讨好女主人的职业军人,他们要学习“骑士七技”。骑士教育也有等级性,也受到宗教的影响。总之,由于西欧封建社会里教俗封建主都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使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由于当时的宗教教会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都占据统治地位,因而使当时的文化教育也渗透着宗教神学的影响。
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城市形成,同时出现了新兴市民阶层,教育上也发生了变化,反映新兴市民需要的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应运而生。第一所中世纪大学是11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波伦亚的波伦亚大学。西欧中世纪大学基本上经由两条途径形成:一条是主教学校由于拥有着名的学者做教师,各地青年慕名而来,逐步发展成为大学。另一条途径是以学生团体为中心,吸引学者名家前来讲学,因而也发展成为大学。虽然后来有些中世纪大学为教会所控制,但总的说来,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局面,由于中世纪大学重视研究学问和传授文化知识,所以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学术繁荣,促进了教育水平的提高。至于城市学校的出现,同样是当时教育上的进步现象。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5世纪末—11世纪)的教育
日尔曼人在西罗马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经过了四五个世纪才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封建社会是以封建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占有大量土地,建立庄园,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农奴租种庄园主的土地,向主人服各种劳役,依附于封建主,整个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西欧的封建统治是在分封土地基础上形成的严格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的特征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国王在形式上是封建国家的首脑,也是全体封建主的最高“封主”。国王把大部分土地通过“采邑”形式分封给宗教的和世俗的大封建主——公爵和伯爵;大封建主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土地分给中等封建主——男爵和子爵,他们占有几个或几十个庄园;中等封建主也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再分封给小封建主——骑土。严格说来,骑士是封建阶梯中最低的等级。在封建等级制度中,每人对其上级来说是附庸、陪臣,而对其下级来说则是封主。公爵和伯爵是国王的附庸,同时又是男爵和子爵的封主,男爵和子爵是公爵和伯爵的附庸,同时又是骑士的封主。骑士有侍从,以后侍从也逐渐变成低级骑士。8—11世纪期间,教会也仿照世俗封建主的等级制度,在教会内建立教阶结构,形成一个以教皇为最高首领,下面有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和神甫、修士(修女)的严格封建等级。这样,所有这些封建主阶层形成了整个特权等级,而封建等级全部的沉重负担都压到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身上。西欧封建社会的这种等级森严的特点,使它的教育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在西欧封建社会里,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教会,在思想领域也占居统治地位,文化教育渗透着神学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0页)。浓厚的宗教性是西欧封建教育又一特点。�
二、西欧中世纪 后期(11—14世纪)的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最初几个世纪里,闭塞的自然经济占着绝对统治地位。到了10—11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有了更多的剩余生产品,手工业专业化,商业活动逐步展开,于是,在工商业者聚居的地方,开始出现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普遍兴起并迅速发展。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发展时期。
中世纪城市兴起之后,使整个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在农民反对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斗争之外,又出现了下层市民与上层市民之间的斗争,以及市民反对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斗争。
中世纪的城市是兴起在世俗的或僧侣的封建领主的领地上的,因而,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受到封建领主的控制。市民负担着巨额的赋税和繁重的劳役,并受封建主的司法和行政的管辖。新兴市民为了摆脱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从11世纪开始就掀起争取城市独立的斗争,他们通过金钱赎买或武力反抗争得了程度不等的自治权力。
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神学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因而市民和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常以“异端”的形式出现。“异端”思想反对天主教会的等级制度,反对盲目信仰神的无上权威,要求人们冲破神的束缚,转而去认识自然。“异端”思想是对教会的挑战,因而遭到严重迫害,天主教会设立“异端裁判所”迫害进步思想家,扼杀进步思想,并通过经院哲学来维护神学的统治地位。
封建社会的上述变化,反映在教育方面则是出现了世俗性的学校和中世纪大学,从而使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并存的局面。
❻ 中世纪的世俗教育有哪些内容
世俗教育,是“宗教教育”的对称。通常指欧洲中世纪时,市民阶级为反对教会垄断教育而开办的城市学校所进行的教育。这些学校比较重视文化科学知识,但宗教教育仍被认作是不可缺少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受教会管辖的学校所进行的教育,也叫“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其中最着名的是查理曼大帝时,以阿尔琴为宫廷学校校长的宫廷学校。下面简要列举其编写的问答教材:
问:雨是什么?答:地球之库。
问:雾是什么?答:白昼的夜,视力的劳作。
问:秋是什么?答:年岁的谷仓。
宫廷学校学习科目和当时的教会学校一样,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也才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虽然宫廷学校主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但由于教俗封建主往往两者合一,因此,世俗官吏教育自然具有深厚的宗教色彩。
与教会学校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最盛行的时期是十字军东征的11、12世纪。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勇英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家庭教育。从出生到7、8岁。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教育以及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第二阶段:礼文教育。7、8岁以后,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一级的贵族家庭中充当侍童,主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准则,同时,也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赛跑、角力、骑马、击剑等内容的训练,以便成为身体强壮、能征善战的战士。这样的训练持续到14岁。
第三阶段:侍从教育。14——21岁,青少年开始作为附件领主的侍从,随主人参与各种活动,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可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❼ 论述中世纪大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各自的特点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一、 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二、 中世纪城市学校 三、 中世纪大学 第二节 拜占庭和古代阿拉伯的文化教育 一、 拜占庭帝国及其文化教育 二、 阿拉伯的文化教育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 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教育 二、 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 第四节 古代教育理论集大成者----夸美纽斯 一、 生平与着述 二、 主要教育思想 练习题: 1. 请问中世纪大学的具体特征有哪些? 答: 中世纪大学的具体特征主要有: (1)设立之初, 大学由学者和热心学术的市民设立, 也就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设立, 完全与教会无关。 这与教会学校完全不同。 (2)管理体制上有较大的自主权: 欧洲自有崇理性、 重学术的传统。 而经院哲学提倡新柏拉图主义, 以理性阐述基督教义, 注重讲学论道。 等到大学发达, 教皇主教多出于大学之门, 法、 医等高等从业人员自不待言, 因此, 大学享有尊崇的地位, 在社会上和政治上享有特权。 有人称其为中世纪晚期爱护教育的文明进步的标志。 师生共选校长, 自定学习内容、 学校制度、 生活方式, 甚至自设法庭。 地方当局和教会均无权干涉。 当学校与教会或市政当局发生冲突时, 大学就离开这个城市, 迁入另一个中心。 大学地位很特殊, 当市政当局与教会发生冲突时, 往往找大学法庭裁决。 (3)教学方式采用流动教学法。 由于学生和教师没有国籍的限制, 故游学风气极盛。 (4)教育内容不稳定, 带有极大的适应性。 根据实际需要, 开设课程。 一般有医学、 算学、 神学、 法律四科, 文士“七艺” 使他们的基础课。 2. 请问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历史背景) 是什么? 答: 我们认为, 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 12 世纪, 是封建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结果,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力的发展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A 生产力的发展, 工商业的繁荣, 使社会对具有世俗工商业知识的人才具有*益强烈的需求, 由此而调动起了人们的求知欲望。 B 市民阶层渴望摆脱教会的束缚, 希望自治、 参政, 以使工商业有比较顺畅的发展, 这也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社会知识。 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使中世纪大学出现成为必要。 可能性: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 要有一定的财力投入教育, 而城市的出现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 (2) 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东征”的促进, 使古代文明重回西欧。 (3) 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 需要世俗统治者去寻找理论根据, 培养非教会人才, 削弱教会在西欧的统治势力。
❽ 中世纪大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
中世纪大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听讲、记笔记和参加辩论会。教材多是古代传下来的一些名着。每天清晨,学生们到教堂做完弥撒,就去教堂上课。教师一边诵读教材,一边加以解释,不允许学生怀疑,也极少实验。即使是医学教学也不进行活体解剖,更绝对禁止做人体解剖,教师只能从阿拉伯的医书上引用某些解剖学知识。辩论是大学学习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中世纪大学生习以为常的活动。所有获得学位的学生都必须经过公开答辩,来证明自己获得这个学位的权利。巴黎大学组织辩论会,主要是本校师生参加,有时也邀请其他大学的教师来辩论。辩论时,辩论者提出某些命题,听取反对意见,并驳斥这些意见。当时,很多参加辩论者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例如:有一次,一个英国牛津大学出身的硕士来巴黎大学参加辩论会。他听取了二百多条反对意见,竟能全部当场记住,并且立即依次加以反驳。辩论会常常是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当辩论达到高潮时,激动的双方面红耳赤,甚至会扭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