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lcms分析方法建立的步骤
Lcms分析方法建立的过程,就是按照正常的逻辑性分析步骤操作。
逻辑性的操作就是要从最基础的分析步骤,然后按照逻辑思维加大难度。
② 请问体内药物分析的意义是什么谢谢
体内药物分析通过分析人或动物体液及各组织器官中药物及其代谢物浓度,了解药物在体内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获得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和转变,以及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有助于药物的研究、临床合理应用等。
体内药物分析学科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来自于生物医学及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领域巨大的要求和分析技术上的飞跃性进步。与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理学和生物药剂学等学科互相关联、密不可分。
部分分析方法
1、同位素标记
药物它们主要应用于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同位素逆稀释分析,或作为GC - MS 分析中的内标,以及在药物分离中作示踪应用等。
2、微生物测定
利用抗生素在琼脂培养基内的扩散作用,比较样品与药物标准品两者对接种的试验菌产生的抑菌圈的大小,借以测定样品内抗生素的浓度。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体内药物分析
③ 体内药物分析的样品测定
体内样品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免疫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 。
免疫分析法是基于抗体与抗原或半抗原之间的高选择性反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生物化学分析法。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很低的检出限,可以应用于测定各种抗原、半抗原或抗体。免疫分析法分为荧光免疫法、发光免疫法、酶免疫法及电化学免疫法等非放射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的量可以达到μg甚至ng的水平。这些分析方法多配有专用设备和试剂,操作相对简便,适合常规实验室使用,多应用临床治疗药物监测。
色谱分析包括: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色谱-质谱联用(GC-MS、LC-MS)等,这些方法适用于复杂样品中微量药物的专属准确定量,多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 由于体内样品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内源性物质的干扰(如无机盐、脂质、蛋白质、代谢物)及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体内样品测定,为了保证方法的可靠性,必须在建立体内样品分析方法的同时对方法进行验证。
(一)特异性
必须证明所测定的物质是原形药物或特定的活性代谢物,内源性物质和相应的代谢物及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不得干扰样品的测定。对于色谱法至少要提供6个不同来源的空白体内样品色谱图、空白体内样品外加标准物质色谱图(注明浓度)及用药后的体内样品色谱图。
(二)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根据所测定物质的浓度与响应的相关性,用回归分析方法获得标准曲线。标准曲线的高低浓度范围为线性范围,在线性范围内浓度测定结果应达到试验要求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必须用至少6个浓度建立标准曲线,应使用与待测样品相同的生物介质,线性范围要能覆盖全部待测浓度,不允许将线性范围外推求算未知样品的浓度。建立标准曲线时应随行空白体内样品,但标准曲线不包括零点。
标准曲线上各浓度点的实测值与标示值的偏差(bias)在可接受范围内时,可判定标准曲线合格。偏差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回归值系将各浓度点的响应值代人标准曲线计算所得的浓度值;标示值系指制备标准曲线时,各相应浓度点的配制浓度。
标准曲线上各浓度点偏差的可接受范围一般规定为:最低浓度点的偏差在±20%以内,在其余各浓度点的偏差在±15%以内。只有合格的标准曲线才能用于临床待测样品的浓度计算。当线性范围较宽时,推荐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eighted least square method)进行同归计算。
(三)定量下限
定量下限(LLOQ)是标准曲线上的最低浓度点,:要求至少能满足测定3~5个半衰期时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或Cmax的1/10~1/20时的药物浓度,其准确度应在真实浓度的80%~120%范围内。RSD应小于20%,S/N应大于5.应由至少5个标准样品测试结果证明。
(四)精密度与准确度
要求选择高、中、低3个浓度的质控(quality control,QC)样品同时进行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验证。其中,低浓度接近定量下限(lower limit of quantitation,LLOQ),在LLOQ的3倍以内;高浓度接近标准曲线的上限(即定量上限,upper limit of quantitation,ULOQ),中间选一个浓度,每一浓度至少测定5个样品。
精密度用QC样品的批内(intra-batch)和批间(inter-batch)RSD表示,RSD一般应小于15%,在LLOQ附近应小于20%.
在测定批内RSD时,每一浓度至少制备并测定5个样品。为获得批间RSD应至少在不同天连续制备并测定3个分析批,至少45个样品。
准确度是指用特定方法测得的体内样品浓度与真实浓度的接近程度,一般应在85%~115%范围内,在LLOQ附近应在80%~120%范围内。
(五)样品稳定性
根据具体情况,对含药体内样品在室温、冰冻和冻融条件下以及不同存放时间进行稳定性考察,以确定体内样品的存放条件和时间。还应注意考查储备液的稳定性以及样品处理后的溶液中分析物的稳定性,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六)提取回收率
应考察高、中、低3个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其结果应一致、精密和可重现。
(七)质控样品
质控(QC)样品系将已知量的待测药物加入到生物介质中配制的样品,用于质量控制。
(八)质量控制
应在体内样品分析方法验证完成之后开始测试未知体内样品,每个样品一般测定一次,必要时进行复测。每个分析批均应建立相应的标准曲线,并随行测定高、中、低3个浓度的QC样品,每个浓度至少双样本。并应均匀分布在未知样品测试顺序中。当一个分析批中未知样品数目较多时,应增加各浓度QC样品数,使QC样品数大于未知样品总数的5%,QC样品数的增加以组(高、中、低3个浓度)为单位。QC样品测定结果的可接受标准为:偏差应小于15%,低浓度点偏差应小于20%,最多允许1/3不在同一浓度的QC样品结果超限。如QC样品测定结果不符合上述要求,则该分析批未知样品测试结果作废。浓度高于ULOQ的未知体内样品,应采用相应的空白介质稀释后重新测定。
(九)测试结果
应详细描述所用的分析方法,引用已有的参考文献,提供每个分析批的标准曲线、质控样品及未知样品的测试结果及计算过程。还应提供全部未知样品分析的色谱图,包括全部相关的标准曲线、质控样品的色谱图,以供审查。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对象
对于治疗安全浓度范围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毒副作用强、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长期使用药效和毒性不明确、以及联合用药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通常都应当进行监测。应当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包括部分抗癫痫药、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苷类药、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哮喘药、抗恶性肿瘤药和一些解热镇痛药,如表7-1所示。部分应当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和中毒浓度,如表7-2所示。治疗药物监测示例见第十章第一节“苯巴比妥体内样品的分析。
(二)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地高辛在临床上用于心衰治疗,其有效浓度(0.8~2.0ng/ml)与中毒浓度(>2.4ng/ml)接近。消除半衰期长,成人的约为36小时、儿童的约为30小时,属一级动力学。地高辛在肠部被吸收,60%~90%以原型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排泌,仅有约10%在体内通过氢化、水解、结合等反应代谢,另有约7%发生肠-肝循环。
以毛地黄毒苷为内标,对人血浆和尿液中地高辛浓度LC-MS测定如下。
(1)样品处理方法精密吸取血浆1.0ml,置具塞离心管中,精密加入内标溶液(20ng/ml)50μl,加浓氨水100μl和甲基叔丁基醚5.0ml,振荡混匀30分钟后,3000×g力离心10分钟,分取有机层,置另一离心管中,在减压离心条件下挥千,残留物用100μl 含0.25mmol/L醋酸钠的甲醇-水(40:60)流动相溶解,14000×g力离心2分钟,取上清液15μl进行LC-MS分析。尿样用空白血浆按1:10或1:50稀释后照血浆方法处理和测定。
(2)色谱和质谱条件色谱柱C8(2.1mm×50mm,5μm)柱,流动相含0.25mmol/L醋酸钠的甲醇(A)-水(B)梯度洗脱,流速0.25ml/min.电喷雾正离子化,喷雾电压5000V,传输裂解电压250V,干燥氮气温度350℃,流速10.0L/min,喷雾口气压25psi.选择性离子【M+Na】+监测(SIM),m/z分别为803.4(地高辛)和787.4(毛地黄毒苷)。
(3)测定结果血浆浓度线性范围为0.05~1.5ng/ml,应用于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测得女性受试者口服0.25mg地高辛后的典型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如图7-2所示,其尿液48小时累积排泄量为30.2%。
④ 建立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对定量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包括哪些内容
1
9012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1.
范围
准确测定生物基质(如全血、血清、血浆、尿)中的药物浓度,对于药物和制剂研发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可被用于支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根据毒动学、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结果做出关键性决定。因此,必须完整地验证和记录应用的生物分析方法,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本指导原则提供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也涉及非临床或临床试验样品实际分析的基本要求,以及何时可以使用部分验证或交叉验证,来替代完整验证。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和试验样品分析应符合本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应该在相应的生物样品分析中遵守GLP原则或GCP原则。
2.
生物分析方法验证
2.1
分析方法的完整验证
分析方法验证的主要目的是,证明特定方法对于测定在某种生物基质中分析物浓度的可靠性。此外,方法验证应采用与试验样品相同的抗凝剂。一般应对每个物种和每种基质进行完整验证。当难于获得相同的基质时,可以采用适当基质替代,但要说明理由。
一个生物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选择性、定量下限、响应函数和校正范围(标准曲线性能)、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分析物在生物基质以及溶液中储存和处理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有时可能需要测定多个分析物。这可能涉及两种不同的药物,也可能涉及一个母体药物及其代谢物,或一个药物的对映体或异构体。在这些情况下,验证和分析的原则适用于所有涉及的分析物。
⑤ 如何建立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色谱分析常用的定量方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和内加(增量)内标法、外标法。
1、面积归一化法优点是简便、准确,当操作条件变化时对结果影响较小,宜于分析多组分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但是试样中所有组分必须全部出峰,因此,此法在使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2、外标法是用纯物质配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或直接购买不同浓度标准溶液)分别取一定体积,注入色谱仪,根据峰面积和浓度做标准曲线。在分析未知样时按与标准曲线相同的操作条件和方法,由标准曲线查出所需组分的浓度(现在在工作站上直接就能求出浓度)。此法要求进样准确,操作条件稳定,分析样品和标准曲线条件必须一致。
3、内标法是试样中所有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只要求测定试样中某个或某几个组分时,可采用此法。内标法是在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试样中,加入一定的标准物质(内标物),根据内标物和试样的质量以及色谱图上的相应峰面积,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内标法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内标物,内标物应是试样中不存在的纯物质,物质与被测物质相近,能溶于样品中,但不能于样品发生反应。此法比较费事,一般不使用于快速分析。
⑥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常规步骤有哪些
楼主你好: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常规步骤
在实际工作中,当我们拿到一个样品,我们该怎样定性和定量,建立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是关键,下面介绍一些常规的步骤:
1、样品的来源和预处理方法
GC能直接分析的样品通常是气体或液体,固体样品在分析前应当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而且还要保证样品中不含GC不能分析的组分(如无机盐),可能会损坏色谱柱的组分。这样,我们在接到一个未知样品时,就必须了解的来源,从而估计样品可能含有的组分,以及样品的沸点范围。如果样品体系简单,试样组分可汽化则可直接分析。如果样品中有不能用GC直接分析的组分,或样品浓度太低,就必须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采用吸附、解析、萃取、浓缩、稀释、提纯、衍生化等方法处理样品。
2、确定仪器配置
所谓仪器配置就是用于分析样品的方法采用什么进样装置、什么载气、什么色谱柱以及什么检测器。
一般应首先确定检测器类型。碳氢化合物常选择FID检测器,含电负性基团(F、Cl等)较多且碳氢含量较少的物质易选择ECD检测器;对检测灵敏度要求不高,或含有非碳氢化合物组分时,可选择TCD检测器;对于含硫、磷的样品可选择FPD检测器。
对于液体样品可选择隔膜垫进样方式,气体样品可采用六通阀或吸附热解析进样方法,一般色谱仅配置隔膜垫进样方式,所以气体样品可采用吸附-溶剂解析-隔膜垫进样的方式进行分析。
根据待测组分性质选择适合的色谱柱,一般遵循相似相容规律。分离非极性物质时选择非极性色谱柱,分离极性物质时选择极性色谱柱。色谱柱确定后,根据样本中待测组分的分配系数的差值情况,确定色谱柱工作温度,简单体系采用等温方式,分配系数相差较大的复杂体系采用程序升温方式进行分析。更多质量检测、分析测试、化学计量、标准物质相关技术资料请参考国家标准物质食品检测标准物质 http://www.rmhot.com/plist_1/plist_1_12_0_1.html
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氦气等。氢气、氦气的分子量较小常作为填充柱色谱的载气;氮气的分子量较大,常作为毛细管气相色谱的载气;气相色谱质谱用氦气作为载气。
3、确定初始操作条件
当样品准备好,且仪器配置确定之后,就可开始进行尝试性分离。这时要确定初始分离条件,主要包括进样量、进样口温度、检测器温度、色谱柱温度和载气流速。进样量要根据样品浓度、色谱柱容量和检测器灵敏度来确定。样品浓度不超过10mg/mL时填充柱的进样量通常为1-5uL,而对于毛细管柱,若分流比为50:1时,进样量一般不超过2uL。进样口温度主要由样品的沸点范围决定,还要考虑色谱柱的使用温度。原则上讲,进样口温度高一些有利,一般要接近样品中沸点最高的组分的沸点,但要低于易分解温度。
4、分离条件优化
分离条件优化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分析时间内达到符合要求的分离结果。在改变柱温和载气流速也达不到基线分离的目的时,就应更换更长的色谱柱,甚至更换不同固定相的色谱柱,因为在GC中,色谱柱是分离成败的关键。
5、定性鉴定
所谓定性鉴定就是确定色谱峰的归属。对于简单的样品,可通过标准物质对照来定性。就是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分别注射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根据保留值即可确定色谱图上哪个峰是要分析的组分。定性时必须注意,在同一色谱柱上,不同化合物可能有相同的保留值,所以,对未知样品的定性仅仅用一个保留数据是不够的,双柱或多柱保留指数定性是GC中较为可靠的方法,因为不同的化合物在不同的色谱柱上具有相同保留值的几率要小得多。条件允许时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定性。
6、定量分析
要确定用什么定量方法来测定待测组分的含量。常用的色谱定量方法不外乎峰面积(峰高)百分比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和标准加入法(又叫叠加法)。峰面积(峰高)百分比法最简单,但最不准确。只有样品由同系物组成、或者只是为了粗略地定量时该法才是可选择的。相比而言,内标法的定量精度最高,因为它是用相对于标准物(叫内标物)的响应值来定量的,而内标物要分别加到标准样品和未知样品中,这样就可抵消由于操作条件(包括进样量)的波动带来的误差。至于标准加入法,是在未知样品中定量加入待测物的标准品,然后根据峰面积(或峰高)的增加量来进行定量计算。其样品制备过程与内标法类似但计算原理则完全是来自外标法。标准加入法定量精度应该介于内标法和外标法之间。
7、方法的验证
所谓的方法验证,就是要证明所开发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实用性一般指所用仪器配置是否全部可作为商品购得,样品处理方法是否简单易操作,分析时间是否合理,分析成本是否可被同行接受等。可靠性则包括定量的线性范围、检测限、方法回收率、重复性、重现性和准确度等。
⑦ 体内药物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
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六章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制剂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关系。下面小编总结了药物在体内的各过程:
体内过程示意图
了解完药物在体内的过程示意图,接着我们来掌握执业药师考试中涉及的相关考点:
1. 需要掌握的几个概念
2. 药物的跨膜转运
【相关考题】
1.大部分口服药物的胃肠道中最主要的吸收部分是
A.胃
B.小肠
C.盲肠
D.结肠
E.直肠
2.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消耗机体能量,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是
A.滤过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膜动转运
答案:B D
⑧ 体内药物分析中为何要处理理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又该如何处理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
生物样品的前处理涉及很多方面,但主要应考虑生物样品的种类,被测定药物的性质和测定方法三个方面的问题。
样品于测定前一般说来,放射免疫测定法由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因此当初步除去主要干扰物质之后即可直接测定微量样品;而对灵敏度和专属性较差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分离要求就要相应高一些;至于常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为防止蛋白质等杂质沉积在色谱柱上,上柱前需对生物样品进行去蛋白,有时对被测组分进行提取、制备衍生物等前处理。
样品处理步骤与分析方法的选择—(一)去除蛋白质
在测定血样时,首先应去除蛋白质。去除蛋白质可使结合型的药物均出来,以便测定药物的总浓度;去除蛋白质也可预防提取过程中蛋白质发泡,减少乳化的形成,以及可以保护仪器性能(如保护HPLC柱不被沾污),延长使用期限。去除蛋白法有以下几种。
1.加入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加入水溶性的有机溶剂;可使蛋白质的分子内及分子间的氢键发生变化而使蛋白质凝聚,使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释放出来。
2.加入中性盐加入中性盐,使溶液的离子强度发生变化。中性盐能将与蛋白质水合的水置换出来,从而使蛋白质脱水而沉淀。
3.加入强酸当pH低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蛋白质以阳离子形式存在。此时加入强酸,可与蛋白质阳离子形成不溶住盐而沉淀。
5.酶解法在测定一些酸不稳定及蛋白结合牢的药物时,常需用酶解法。最常用的酶是蛋白水解酶中的枯草菌溶素。它不仅可使组织酶,并可使药物析出。
酶解法的优点是:可避兔某些药物在酸及高温下降解:对与蛋白质结合牢的药物(如保泰松、苯妥英纳),可显着改善回收率;可用有机溶剂直接提取酶解液而无乳化现象生成,当采用HPLC法检测时,无需再进行过多的净化操作。酶解法的主要问题是不适用于在碱性下易水解的药物。
(二)缀合物的水解
尿中药物多数呈缀合状态。由于缀合物较原型药物具有较大的极性,不易被有机溶剂提取。有些药物仅需较温和条件即可使药物游离,有些则需较剧烈的方法,常用酸水解或酶水解的方法。
(三)分离、纯化与浓集
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生物样品的分析通常由两步组成:样品的前处理(分离、纯化、浓集)和对最终提取物的仪器分析。
提取法是应用最多的分离、纯化方法。提取的目的是为了从大量共存物中分离出所需要的微量组分----药物及其代谢物,并通过溶剂的蒸发使样品得到浓集。提取法包括液-液提取法和液-固提取法。
1.液-液提取法(liquid-liquidextraction,LLE)
多数药物是亲脂性的,在适当的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于水相中的溶解度,而血样或尿样中含有的大多数内源性杂质是强极性的水溶性物质。因而用有机溶剂提取一次即可除去大部分杂质,从大量的样品中提取药物经浓集后作为分析用样品。
2.液-固提取法(liquid-solidextration,LES)
液-固提取法是近十几年来在纯化生物样品时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也可以认为是规模缩小的柱色谱法。这种方法是应用液相色谱法原理处理样品。将具有吸附、分配及离子交换性质的、表面积大的担体作为萃取剂填入小柱,以溶剂淋洗后,将生物样品通过,使其药物或杂质保留在担体上,用适当溶剂洗去杂质,再用适当溶剂将药物洗脱下来。
(四)化学衍生化
分离前将药物进行化学衍生化的目的是:(1)使药物变成具有能被分离的性质;(2)提高检测灵敏度;(3)增强药物的稳定性;(4)提高对光学异构体分离的能力等。
药物分子中含有活泼H者均可被化学衍生化,如含有-COOH、-OH、NH2、、-NH-、-SH等官能团的药物都可被衍生化。
化学衍生化对GC和HPLC尤为重要。
1.GC中化学衍生化法药物的化学衍生化前处理对GC十分必要,衍生化可使药物分子中的极性基团,如羟基、氨基、羧基等变成无极性的、易于挥发的药物,从而使GC的温度不必很高即可适合GC的分析要求。主要的衍生化反应有烷基化(alkylations)、酰化(acrylations)、硅烷化(silylations)等。其中已硅烷化用得最广泛。
常用的烷基化试剂有碘甲烷(CHI)、叠氮甲烷(CHN2)、氢氧化三甲基苯胺(TMAH)等;常用得酰化试剂有:乙酸酐、丙酸酐等;硅烷化试剂有:三甲基氯硅烷(TMCS)、双-三甲基硅烷乙酰胺(BSA)、双-三甲基硅烷三氟乙酰胺(BSTFA)、三甲基硅烷咪唑(IMTS)等。
具有光学异构体的药物,由于R(-)与S(+)构型不同,使之具有不同的药效和药动学特性,因此,异构体的分离也是十分重要的。分离光学异构体的方法之一,就是采用不对称试剂,使其生成非对映异构体衍生物,然后用GC法或HPLC法进行分析测定。常用的称试剂有:(S)-N-三氟乙酰脯胺酰氯、(S)-N-五氟乙酰脯胺酰氯等。 #\?xJxT\?
2.HPLC中化学衍生化法当采用HPLC法时,其衍生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药物的检测灵敏度。一些在紫外、可见光区没有吸收或者摩尔吸收系数小的药物,可以使其与衍生成对可见-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及电化学检测器等具有高灵敏度的衍生物。
化学衍生化包括柱前衍生化和柱后衍生化两种方法。由于柱前衍生化法是在分离前使药物与衍生化试剂反应,故与药物具有相同官能团的杂质也会同样生成衍生,这样就有可能妨碍药物的检测。同时,如果杂质含量多时,药物与衍生化试剂的反应率降低,因此,应尽可能将药物进行精制后再衍生化。柱后衍生化是药物经色谱柱分离之后进行的,所以可形成对检测器具有高灵敏度的衍生物,从而提高了选择性。HPLC常用的衍生化试剂有邻苯二醛、丹酰氯、荧胺等。
在测定生物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物时,样品的前处理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少数情况,将体液经简单处理后进行直接测定外,一般要在测定之前进行样品的前处理,即进行分离、纯化、浓集,必要时还需对待测组分进行化学衍生化,从而为测定创造良好的条件。生物样品进行前处理的目的在于:①药物进入体内后,经吸收、分布、代谢,然后排出体外。在体液、组织和排泄物中除了游离型(原型)药物之外,还有药物的代谢物、药物与蛋白质形成的结合物、以及药物或其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形成的葡萄糖醛酸甙(gl uronides)、硫酸酯(sulphates)缀合物等多种形式存在,需要分离后测定药物及代谢物;②生物样品的介质组成比较复杂。如在血清中既含有高分子的蛋白质和低分子的糖、脂肪、尿素等有机化合物,也含有Na+、K+、X-等无机化合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蛋白质,若用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时,蛋白质会沉积在色谱柱上发生堵塞,严重影响分离效果。因此,为了保护仪器,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必须进行除蛋白等前处理。
一、常用样品的种类、采集和贮藏
生物样品包括各种体液和组织,但实际上最常用的是比较容易得到的血液(血浆、血清、金血)、尿液、唾液。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选用乳汁、脊髓液、精液等。下面仅介绍常用的血样、尿样及唾液。
(一)血样 G\(9M^6@y!
血浆(plasma)和血清(serum)是最常用的生物样品。测定血中药物浓度通常是指测定血浆或血清中的药物浓度,而不是指含有血细胞的全血中的药物浓度。一般认为,当药物在体内达到稳定状态时,血浆中药物浓度与药物在作用点的浓度紧密相关,即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反映了药物在体内(靶器官)的状况,因而血浆浓度可作为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可靠指标。
供测定的血样应能代表整个血药浓度,因而应待药物在血液中分布均匀后取样。动物实验时,可直接从动脉或心脏取血。对于病人,通常采取静脉血,有时根据血药浓度和分析方法灵敏度,也可用毛细管采血。由采集的血液制取血浆或血清。
血浆的制备 将采取的血液置含有抗凝剂(如:肝萦、草酸盐、拘橡酸盐、EDTA、氟化钠等)的试管中,混合后,以2500~3000rpm离心5min使与血细胞分离,分取上清液即为血浆。
血清的制备 将采取的血样在室温下至少放置30min到1h,待凝结出血饼后,用细竹捧或玻璃棒轻轻地剥去血饼,然后以2000~3000rpm离心分离5~10min,分取上清液.即为血清。
血浆比血清分离快,而且制取的量多,其量约为全血的一半。但由于所用抗凝剂的种类不同,用血浆测定药物浓度有时不一致;血清的获取量小,但血清成分更接近于组织液的化学成分,测定血清中有关物质的含量,比全血更能反映机体的具体情况;同时,药物与纤维蛋白几乎不结合,因此,血浆及血清中的药物浓度测定值通常是相同的。基于上述原因,现在国外多采用“专用血清”来测定药物的浓度。
对大多数药物来说,血浆浓度与红细胞中的浓度成正比,所以测定全血也不能提供更多的数据,而全血的净化较血浆和血清更为麻烦,尤其是溶血后,血色素会给测定带来干扰。但在个别情况下也有采用全血测定药物浓度的。例如氯噻酮可与红细胞结合,其动力学行为与在血浆中不同,在血细胞的药物浓度比血浆药物浓度大50~100倍;又如一些三环降压药物,对个别患者来说,在血浆和红细胞的分配比率不是一个常数,因此宜采用全血进行测定。
全血(Whole blood)也应加入抗凝剂混合,防止凝血后影响测定。血样的采取量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间隔比较短的多次取样,患者不易配合。过去一般取1~2ml。随着高灵敏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取量可减少到1ml以下。采取静脉血时,目前通行的方法是用注射器直接从静脉抽取,然后置试管中:采取毛细管取血时,应用毛细管或特殊的微量采血管采取。采取血样时,应由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护士或者临床检查技师实施,药剂师等不能进行采血工作。
血样的采血时间间隔应随测定目的的不同而异。例如:进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时,需给出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应根据动力学曲线模型〈单室还是双室)、给药方式来确定取样间隔和次数,主要应在曲线首尾及峰值附近或浓度变化较大处取祥。采样次数示意图见
如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herapeuticdrug monitoring,TDM)时,则应在血中药物浓度达到稳态后才有意义。但每种药物的半衰期不同,因此达到稳态的时间也不间,取样时间也随之不同。药物进入体内后,大多数很快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结合成结合型,并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处于平衡状态而存在。结合型药物(bound型)不能通过血管壁,而游离型药物(free型)能够到达药物作用部位,因此可以说药物疗效与游离型药物浓度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当然最理想的是测定游离型药物。由于测定游离型药物必须经过“超速离心”或“超滤法”等复杂的分离操作,又因药物的蛋白结合率没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通常血药总浓度(结合型与游离的总和)可以有效表示游离药物的浓度,因此,大多数的检验室不测定游离型药物,而是测定药物的总浓度。
但某些疾病可改变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如肝硬化病人奎尼丁的游离型药物分数几乎增加三倍;肾病时,苯妥英、水杨酸、安妥明等的血浆蛋白结合卒明显下降。有些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如奎尼丁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范围为50%~90%,不同个体问游离药物浓度差达10倍。也就是说在肝硬化、肾功能不全、肾病变、低营养等状态下,血中白蛋白浓度显着减少,药物的蛋白结合率下降,游离型药物浓度上升,此时应测定游离型药物浓度。
采取血样后,应及时分离血浆或血清,并最好立即进行分析。如不能立即测定时,应妥善储存。血浆或血清样品不经蒸发、浓缩,必须置硬质玻璃试管中完全密塞后保存。短期保存时置冰箱(4℃)中,长期保存时要在冷冻橱(库)(-20℃)中冷冻保存。
要注意采血后及时分离出血浆或血清再进行储存。若不预先分离,血凝后冰冻保存,则因冰冻有时引起细胞溶解从而妨碍血浆或血清的分离或因溶血影响药物浓度变化。
(二)唾液
唾液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口腔粘膜内许多散在的小腺体分泌液混合组成的,平时所说的唾液就是指此混合液。一般成人每天分泌1~1.5ml,但个体差异大,即使是同-个人每日之内、每日之间也有变动;各腺体分泌的唾液组成也会有很大差别。对口腔粘膜给予机械的或化学的剌激时,会影响各唾液腺的分泌;视觉、听觉、嗅觉等剌激所产生的条件反射以及思维、情绪也会影响唾液腺的分泌;随年龄不同,唾液的分泌量也不同:小儿的唾液分泌量多,老年人的分泌量减少。
唾液的相对密度为1.003~1.008;pH值在6.2~7.6之间变动,分泌量增加时趋向碱性而接近血液的pH值;通常得到的唾液含有粘蛋白,其粘度是水的1.9倍。
唾液的采集应尽可能在剌激少的安静状态下进行。一般在漱口后15min收集。分泌量多的,可以将自然贮存于口腔内的唾液吐入试管中,1min内约可取1ml的唾液。必要时也可转动舌尖,以促进唾液的分泌。采集的时间至少要10min。采集后立即测量其除去泡沫部分的体积。放置后分为泡沫部分、透明部分及灰乳白色沉淀部分三层。分层后,以3000rpm离心分离10min,取上清液作为药物浓度测定的样品。也可以采用物理的(如嚼石蜡块、橡胶、海绵)或化学的(如酒石酸)等方法剌激,使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唾液。但另一方面,这样做往往使唾液中的药物浓度受到影响。特殊需要时,可以采集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分泌的单一唾液。这种单一唾液的采集必须采用特殊的唾液采集器来收集。 ~6["b\}iY\
唾液中含有粘蛋白,唾液的粘度由粘蛋白的含量多少而定。粘蛋白是在唾液分泌后,受唾液中酶催化而生成的。为阻止粘蛋白的生成,应将唾液在4℃以下保存。如果分析时没有影响,则可用碱处理唾液,使粘蛋白溶解而降低粘度。唾液在保存过程中,会放出二氧化碳而使pH值升高,因此,需要测定唾液的pH值时,应在取样的当时为好。冷藏保存唾液时,解冻后有必要将容器内唾液充分搅匀后再用,不然测定结果会产生误差。
用唾液作为样品测定药物浓度有几个优点:与采取血样不同,患者自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很容易地反复采集;采集时无痛苦无危险;有些唾液中药物浓度可以反映血浆中游离型药物浓度。但另一方面,由于唾液是由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等各腺体分泌的组成不同的混合液体,其组成也会发生经时变动;因此,唾液中的药物浓度与血浆中的游离型药物浓度相比就容易变动;而且唾液中药物浓度与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比值〈S/P)只有少数药物是恒定值;有些与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比血浆浓度低得多,需要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才能检测;对有些患者(如癫痫、昏迷)不能采集唾液样品。最后应该指出的是:目前所指的血浆或血清浓度的治疗范围,都是指血浆或血清中的总浓度(游离型和结合型),因此,只有知道唾液中药物浓度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有-定的比值时,唾液中药物浓度的监测才有意义,并且应该先求出具体患者的比值(S/P)。
(三)尿液
采用尿样测定药物浓度的目的与血液、唾液样品不同。尿药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研究、尿清除率、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并可推断患者是否违反医嘱用药,同时根据药物剂量回收研究可以预测药物的代谢过程及测定药物的代谢类型(代谢速率,MR)等。
体内药物清除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药物可以原型(母体药物)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conjugete)等形式排出。尿液中药物浓度较高,收集量可以很大,收集也方便。但尿液浓度通常变化很大。尿液主要成分是水、含氮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是尿素)及盐类。
健康人排出的尿液是淡黄色或黄褐色的,成人一日排尿量为1~5L,尿液相对密度1.015~1.020,pH值在4.8~8.0之间。放置后会析出盐类,并有细菌繁殖、固体成分的崩解,因而使尿液变混浊。由于这些原因,必须加入防腐剂保存。采集的尿是自然排尿。尿包括随时尿、晨尿、白天尿、夜间尿及时间尿几种。测定尿中药物浓度时应采用时间尿,时间尿以外的尿不可能推断全尿中药物的排泄浓度和药物总量。因此,测定尿中药物的总量时,将一定时间内(如8h、12h或24h等)排泄的尿液全部储在起来,并记录其体积,取其一部分测定药物浓度,然后乘以尿量求得排泄总量。如采集24h的尿液时,一般在上午8点让患者排尿并弃去不要,之后排出的尿液全部储存于干净的容器,中,直到次日上午8点再让患者排尿,并加入容器中。将此容器中盛的尿液做为检液。采集24h尿液时,常用2L容量的带盖的广口玻璃瓶,其体和可能会有士100ml的误差,因此,需再用量筒准确地测量储尿量。采集一定时间内的时间尿液时,常用涂蜡的一次性纸杯或用玻璃杯,并用量筒准确量好体积放入储尿瓶,并做好记录。
尿液中药物浓度的改变不能直接反映血药浓度,即P与血药浓度相关性差;受二试者的肾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药物排泄,因而肾功能不良者不宜采用尿样;婴儿的排尿时间难于掌握;尿液不易采集完全并不易保存。这些是尿样的缺点。
采集的尿样应立即测定。若收集24h的尿液不能立即测定时,应加入防腐剂置冰箱中保存。常用防腐剂有:甲苯、二甲苯、氯仿、麝香草酚以及醋酸、浓盐酸等。利用甲苯等可以在尿液的表面形成薄膜,醋酸等可以改变尿液的酸碱性来抑制细菌的生长。保存时间为24~36h,可置冰箱(4℃)中,长时间保存时,应冰冻(-20℃)。
本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