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12 14:44:02

① 地下水系统研究方法

地下水系统研究的总目标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系统各要素之间及与环境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建立地下水系统的概念模型,进而建立地下水系统的数学模型,用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科学管理。在实现总目标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水文地质理论方法和技术外,还需要应用地下水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思想,紧紧围绕地下水系统各要素之间及与环境之间的主要关系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下水系统环境分析

环境通常是指存在于系统外的与系统有密切联系的物质的、经济的、信息的和人际的相关因素的总称。环境的变化将通过输入使系统发生变化,系统本身活动也可通过输出引起环境发生变化。与地下水系统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地表水系统和相邻地下水系统等。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系统一般通过自然边界(如断层边界、含水层与不透水层的接触界面、含水层上覆的透水层接触界面等)与环境处于动平衡状态。地下水系统从环境中获得降水入渗或河水渗漏等补给,而又以泉等形式排泄于地表水系统。人类开发地下水之后,地下水与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导致地下水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发生变化。技术经济环境包括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对地下水的开采,如受抽水设备和抽水费用限制,抽水井中地下水的降深不能大于一定的允许降深,地下水埋藏深的地区不宜开采等。社会环境包括政治、法律、政策、制度和经济发展规划等因素,要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要注重社会效益,如为保证下游河流一定的河流量等。

地下水系统环境分析的目的在于:①划分地下水系统的边界;②确定地下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③论证地下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需要建立地下水系统管理模型,则需进一步确定地下水系统最优管理模型的约束条件(周仰效,1987)。

二、地下水系统结构分析

地下水系统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为地下水系统的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地下水系统的层次性和整体性分析。分析方法是依据水文地质调查、勘探、试验、观测所取得的资料,综合运用水力学、水化学和同位素、水温度学方法系统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建立地下水系统的概念模型,目的是为地下水系统的模型化和最优化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模型基础。

地下水系统最基础的组成要素为渗透水流、含水层、弱透水层、隔水层和边界。这些基本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形式及其相互间的水力联系构成最低层次的地下水系统。如潜水含水层系统、承压含水层系统和越流含水层系统。低层次的地下水系统相互配置又可组成高一层次的地下水系统,如局部地下水系统、过渡带地下水流系统和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等。渗透水流与含水层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和水文地质参数。如多孔介质中地下水的层流运动服从达西定律、溶质运移服从水动力弥散规律、温度变化服从热传导定律等。导水系数和贮水系数(或给水度)反映了含水层系统在水力方面的两个主要功能:传输作用和调蓄作用。边界包括侧向边界和垂向边界,它决定了地下水系统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形式,也决定了地下水系统天然补给与排泄的方式。实际的地下水系统非常复杂,我们所获得的有关地下水系统的信息有限,需要对所获得的资料综合应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建立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

三、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

水文系统分析从整体上研究区域水循环,主要由输入系统分析,区域地下水系统分析和输出系统分析3部分组成。输入系统分析主要包括降水、外区流入或本区自产的地表水、外区流入的地下径流(包括淡水及咸水)等要素分析;地下水系统分析主要包括包气带、浅层水系统、中层水系统、深层水系统以及极深层水系统之间地下水循环特征,以及水动力场、水化学场演变分析;输出系统主要包括天然排出的地表水系统和通过人工抽吸排水的地表水系统分析。

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是区域地下水系统分析中一个关键环节 。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以势场和介质场的分析为基础,将渗流场、水化学场与温度场等本来似乎互不关联的地下水各方面的表现联系在一起,纳入一个地下水空间与时间连续演变的有序结构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主要在水文地质调查、试验、观测所取得的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水力学、水化学和同位素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地下水循环特征以及水动力场、水化学场、水温度场特征,查明地下水的循环模式和地下水流的运动状态。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的结果是建立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概念模型和数值模型。和地下水系统结构分析的目的一样,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地下水系统的模型化和最优化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模型基础。

四、地下水系统模型化

模型化是通过模型来表现地下水系统特征及状态性质。目前常用的地下水系统的模型有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三大类,如表1-2-2所示。概念模型主要是对地下水系统中含水层系统的空间结构和流动系统的补排特征、边界条件进行概化,它是实行地下水系统模型化的第一步,一般以图表形式表达;物理模型是根据地下水系统的实际情况(原型),按比例缩小而制成的模型,如以砂制模型表示含水层,以水或其他液体作为它的流体,对地下水系统进行模拟;地下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定量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关键,数学模型是用一组地下水的连续方程和水流方程,从功能上模拟地下水运动,并显示地下水动态实际数量及数量的时空关系。数学模型中的基本要素是变量、参量、常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上述地下水模型中,随着计算技术进步和计算机的推广应用,数学模型是应用日益广泛的一种地下水系统模型。

表1-2-2 地下水系统模型分类

(据周仰效,1987)

地下水系统模型化的过程称为系统识别。它是通过观测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以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事先对系统的了解程度,系统识别问题可分为如下两类:完全识别问题———“黑箱法”,部分识别问题———“灰箱法”。当对地下水系统的结构不了解时,不能根据物理定律建立描述地下水系统的数学模型,只能够观测到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时,则可用“黑箱法”;从信息的角度把地下水系统对输入的响应产生输出的过程看作信息传递的过程,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宏观地研究地下水系统的总体行为和功能。当对地下水系统的结构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根据能量和质量守恒原理推导出描述地下水系统的数学模型,但要确定模型中的一组未知参数,模型化问题变为参数识别问题,可采用部分识别问题的“灰箱法”。

五、地下水系统最优化

地下水系统的最优化是在地下水系统模型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地下水系统的管理模型来实现的。地下水系统管理模型由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两部分组成。目标函数表达了地下资源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由决策变量的函数表示。约束条件规定了决策变量的取值范围。地下水系统管理模型的约束条件包括地下水流状态方程约束和环境约束(自然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地下水流状态方程规定了地下水开采量(人工补给量)与地下水位(或降深)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对水位约束能对选择最优开采方案时起约束作用。地下水系统的状态方程可以是地下水均衡方程、地下水井流公式、用数值法离散偏微分方程形成的线性代数方程(嵌套法),以及降深与开采量之间的卷积方程的离散形式(响应矩阵法)。地下水系统的最优化即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寻求一组最优开采方案,以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值。

六、地下水系统评价

地下水系统评价包括地下水系统的资源评价和地下水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评价。地下水系统的资源评价主要在环境分析、结构分析和模型化的基础上,获得地下水系统的天然资源量、开采资源量、其时空变化以及成因,获得地下水系统的水质质量及其演化以及成因;目的是阐明地下水系统资源的来源、形成、分布、数量和质量。地下水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评价主要在地下水系统的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着重依据地下水系统的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地下水系统的开发利用行为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定量关系,确定地下水系统开发利用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而进行若干开发利用方案的优化,得到最优可行的地下水系统开发利用方案。

② 研究方法

地下水系统演化:即在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影响叠加状态下地下水动力场及地下水化学场的演化。本书主要研究内容是地下水系统演化和地下水水环境保护。因此,本书综合采用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地质学、数学等研究方法。以演化的观点为指导,动态地研究地下水系统的变化特征;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研究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动力场、化学场的相互关系;以环境的观点为依托,系统地研究地下水主要超标因子的来源与形成机理,并进行地下水系统的脆弱性分区,为地下水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的依据。具体方法如下:

图1.1 研究技术路线框图

1)用MapGIS和SUFER8.0刻画了研究区不同时期地下水流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水化学场,以及主要因子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阐明了区域地下水系统的演化。

2)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对地下水Fe离子升高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3)用DRASTIC模型和GIS平台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进行地下水系统内在脆弱性分区,为保护水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在查阅国内外大量专业文献,了解本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存在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结合目前环境水文地质研究特点和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地下水系统演化和地下水环境保护两条主线,充分收集资料,然后进行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最后在分析研究地下水动力场、地下水化学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影响地下水水质的因素,探讨了总硬度升高、Fe离子含量升高的机理,并对研究区进行了地下水脆弱性分区。为保护水环境以及改善水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见图1.1。

③  水质测试技术方法的现状

目前,国内外的实验测试手段,从分析原理划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化学分析法和物理分析法(或物理化学分析法,也可叫仪器分析法)。这两类分析方法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对立的,例如在运用仪器分析时,在进行分析测量之前,试样往往必须经过一系列预处理工作,这就必须采用化学方法,同时仪器的校准也常常必须借助化学分析来核对。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综合考虑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的特点,扬长避短,选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这就要求分析化学工作者必须同时掌握好这两类分析方法。

从水和污水的检测项目来看,主要包括:感官指标,一般性质,常量组份,微量元素,有毒元素,污染组份,微生物,放射性,气体成份,同位素等,共约90~100项指标,近200个检验方法。除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外,还包括了许多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如原子吸收光谱法、极谱法、原子荧光法、离子色谱法、感耦等离子体光谱法、质谱法、能谱法以及痕量元素的多种分离富集技术等。

从掌握的分析测试技术方法来看,国内外基本大同小异,国内测试质量和某些先进国家相比,测试数据有较好的可比性,但国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仪器普遍陈旧,设备简陋;人员的技术素质、知识更新得不到较好的提高,这样就使得国内的测试技术能力仍然保持在70~80年代的水平。当然由于部门和经济条件的差异,有些单位的仪器设备条件也有比较先进的,但人员技术素质也存在不相适当的状况。现就各项分析技术的现状介绍如下:

一、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是最早使用的和长期以来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故又有“经典分析法”之称。化学分析是以化学原理和化学反应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此方法以化学反应如酸碱反应、络合反应、沉淀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用于成份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它是分析化学的基础,目前仍是国内外分析工作者通用的分析手段。

在现今水质分析中应用最广的是比色法和容量法。这些方法能够普及和采用的主要优势是,只要有化学试剂和玻璃器皿即可进行,不需要太多昂贵的仪器,因此,往往是许多中、小型实验室采用的主要手段。

比色法对微量物质的测量有很大的优越性,此法的操作步骤一般比较简单、快速、灵敏度也较高。比色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目视比色法,这种方法所要求的设备和技术条件简单,对低色度溶液的辨认比仪器测定更加灵敏,可以分辨测定液中混浊物的干扰。第二种为分光光度法,第三种为光电比色法。这两种均需仪器,在正常情况下,用仪器比色比目视法准确,重复性好,但在溶液混浊时,仪器无法辨认容易出现假象,这种方法还容易受仪器性能的影响,由于需要仪器设备和电源供应,所以不宜在野外使用。

分光光度计能将光线分为较狭窄的波段,所以测定效果比光电比色计的好。但前者价格比较贵,在一般测定中,光电比色计也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所以三种比色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选用。

容量法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对某些项目也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但是也容易受指示剂,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标准溶液浓度等条件变化的制约,使准确度和灵敏度受到影响。

二、物理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物理分析法,也可叫物理化学分析法或叫仪器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是以物质的物理、物理化学性质(光谱及电化学性质)为基础并使用特殊仪器进行分析的测试方法。

仪器分析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又有近代分析法之称,它具有灵敏、准确、快速、易于实现自动化和连续测定等优点。

目前在水、工、环测试中主要应用以下各类方法: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简称原子吸收法。原子吸收法是一种很好的定量分析方法。目前在国内各大、中实验室应用比较普遍。它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方法简便,分析速度快,如果采用自动化的仪器,每小时可分析100个以上的试样。

另外,用途广泛,在测定含量范围方面,既能用于微量(mg/l)和超微量(μg/l)的分析,又能用于基体组分含量的测定;在测定元素种类方面,约能直接测定70种元素,采用间接方法还可测定卤素、硫、氮等非金属元素,测试的种类几乎可以复盖元素周期表中70%的元素。

原子吸收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1)各元素的分析条件不相同,特别是使用的光源灯不同,不利于同时进行多种元素的测定。

(2)对于成分复杂的样品,干扰仍然比较严重。

(3)对某些高温元素如稀土元素钍、锆、铪、铌、钽、钨、铀、硼等的测定灵敏度较低。

(4)仪器比较复杂和价格较贵,不利于普及,目前国产仪器性能还不太过关。但价格比较便宜,一般比较容易普及。好的原子吸收仪是美国PE公司产品和日立Z-5000型,但是价格较贵,在现有条件下使许多实验室望尘莫及。

2.发射光谱分析法

发射光谱分析法,它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过程:首先对被测物质提供发射光谱的条件,既依靠外加能源使之原子化和被激发;然后将激发态原子所发出的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形成光谱;最后对光谱进行检测。发射光谱分析的方法有五种,即①看谱分析法;②摄谱分析法;③光电直读光谱法;④火焰光度法;⑤感耦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在上述五种发射光谱分析方法中,前三种方法本部门采用较少,这里不再赘述。在水、工、环系统主要应用的是火焰光度法和感耦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火焰光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火焰为光源,将试样在火焰中原子化并激发后,再对发射光进行分光和检测,其测量方法是用光电转换元件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而测量。这种方法由于仅使用火焰光源,提供的能量较低,故能分析的元素比较少,通常测定的对象是碱金属和部分碱土金属。一般测定水中K、Na、Ca、Sr等元素时,应用比较方便。

感耦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基于原子发射光谱原理的基础上,改进了光源条件,即在光源上引入了电感耦合等离子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自6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以来,与原子发射光谱相结合,以它优越的激发性能,良好的精密度,极低的检出限以及多元素同时快速测定等优点,已逢勃发展为无机成分分析的主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行业的科技领域。90年代初北京地质仪器厂在我国首次开发研制成功了WL-100系列单道扫描等离子体光亮计,它的主要技术指标基本达到了国内外同类仪器水平,第一台样机就在国土资源部矿泉水检测中心,已在日常使用中。

当然,国产仪器也有它一定的不足之处,就是电学部分还不太过关,耗气量大,少量样品测定时成本较高,适于批量生产。

3.原子荧光光谱法

能够产生荧光的物质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原子。一般所说的荧光分析是指基于分子吸收的荧光现象,基于原子吸收而产生荧光的现象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光谱法是60年代建立起来的,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微量分析方法。它是由基态原子吸收辐射被激发,然后去活化而发射出的荧光。其特点是灵敏度高(一般情况比原子吸收光谱法高),选择性好和用途广泛,特别是对环保监测尤为有用,我们这里主要用来测定汞、砷、硒等成分,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4.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是利用物质的电化学性质来测定物质组成的分析方法。电化学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导分析、电位法、电解法、库仑法、极谱法五种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我们目前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电导分析。本方法是应用两个相同的惰性电极,插入被分析溶液,在此电极上施加交流电压,测定其间的电导(电阻的倒数)。电导分析法最先应用于测定电解质溶液的溶度积,解离度和其它一些特性。由于溶液的导电性质取决于溶液中所有共存离子的导电性质的总和,所以这种分析方法不具专属性。对于复杂物质中各组份的分别测定受到限制。但电导法确属一种简便而且十分灵敏的分析方法,至今仍保留着在某些方面的应用,例如对水质纯度的检验和用做气相色谱的鉴定器等方面。

容量分析中,使用电导指示滴定终点的方法叫做“电导滴定法”。电导滴定法的准确度较高,并且能用于较简单混合物中各分量的测定,这种分析方法在实现容量分析的自动控制方面,有较好的用途。

(2)电位法。电极电位与溶液中电活性物质的活度有关,测量电极电位,并应用奈恩斯特方程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如各种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直接测定),或以电位作为容量分析的终点指示(称为电位滴定)。

电位分析所用到的各种电极,从用途上可以分为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如氢电极、甘汞电极、银-氧化银电极常用做参比电极,还有些离子选择电极,如K、Na、Ag、Ca2+、Pb2+、F2-、Cd2+、Br-、I-、Cn-、S2-、SCN-等离子都有选择电极出售,这些电极使用起来比较方便,特别是在野外或条件较差的小型实验室,用这些电极也可以解决许多离子成分的测定问题,还有PH值和EH值的测定更是所有检测水的方法中所普遍采用。

以指示剂变色判定容量分析的滴定终点,虽然方法简便易行,但也有一定的限制,对于不同化学反应采用不同指示剂,有时没有适合的指示剂可供应用;对于有色,混浊或具有荧光的溶液无法进行分析。电位滴定法可以弥补上述缺限,而且还可用于混合溶液中,进行连续滴鉴。使用电位突跃检测滴鉴终点,易于实现自动滴定。

(3)极谱分析法。极谱法是一种特殊的电解分析法,它的操作过程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电解的过程。这种方法发展很快,仪器设备便宜,容易推广,因此应用普遍,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灵敏度高。经典极谱法一般可测量10-5mol/L的溶液,近代极谱法甚至可测量低至10-11mol/L的溶液。这对于痕量或超痕量元素测定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二,准确度高。极谱的相对误差一般为1%~5%,这对于痕量分析方法来说,准确度是相当高的。同时极谱法的重现性很好,用同一溶液可以反复进行多次测定,也有利于得到准确结果。

第三,应用范围广。极谱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就测定的元素而言,原则上几乎所有的元素都能够用极谱法直接地或间接地进行测鉴,在水质分析中如Fe、Ae、Ca、Pb、En、Cd、Cr、Co、Ni、Mo、Se、V、W等元素都可以采用极谱法进行测鉴。

第四,分析速度快,容易实现自动化。极谱法的测定工作,一般可在数分钟内完成。目前已经有自动化和微机化的极谱仪了,从仪器的调整、分析、直到最后的结果计算和显示(或记录)全部由微机控制,这样不但加快了分析速度,提高了分析的准确度,而且使用十分方便。

第五,极谱法的主要缺点是需要使用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汞,在使用汞时必须注意汞的回收和保存。

5.色谱法

色谱法实质上是一种物理化学分离方法:即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物质在二相中反复多次分配,从而使各物质得到完全的分离。当这种分离技术应用于分析化学领域就是色谱分析。

现代的色谱法,比之早期己向前大大地发展了,它已成为分支很多,性能优越,用途广泛的一类重要的仪器分析方法。我们通常应用的是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离子色谱法。

目前,气相色谱法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医药等工业生产部门从事气体分析及有机化合物的分析;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气相色谱法在大气污染分析和水质分析中也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环境地质研究中,我们主要应用气相色谱法测试水中的污染和有毒有害成分如: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有机磷(敌敌畏、乐果、甲拌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等)、有机氯(如六六六、滴滴涕)。分析上述项目时常用的检测器是氢焰离子检测器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是在液体流动相色谱分离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气相色谱的基础上,色谱理论得到了发展,同时出现了新的高效填充剂,发展了适合于液相色谱用的检测器和高压泵,使液相色谱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分析速度和分离效率大大提高,为了与经典液相色谱区别,这种新型液相色谱称为高压液相色谱。

液相色谱可以分析的项目很多,大部分都是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我们这里只开发了水中致癌物质苯并[a]芘在高压液相色谱上的分析方法。

离子色谱主要用于分析在溶液中能离解成正负离子的试样。这种仪器从理论上讲能测的离子成分很多,检测时需要的试样量也很小,但由于色谱柱内的填料为离子交换树脂,而且受树脂再生条件的影响,操作起来稳定性不好,也带来许多麻烦,一般不太受操作者欢迎。

6.同位素的测试

同位素水文地质学作为水文地质的一个新的分支,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地下水中同位素的组成、分布规律以及在各种自然物理化学过程中的分馏作用,并应用这些基本理论解决各种水文地质课题,如测定地下水的年龄、研究地下水的运移和水文地质过程的机理、查明地下水化学组份的来源、探讨地下水的成因等。随着同位素水文地质发展的需要,同位素测试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测定精度也大大提高,现在能测的同位素有氚(3H)、碳-14(14C)、氧-18(15O)、氘(D)、硫-34(34S)和碳-13(13C),都有较详细的样品制备办法,测试技术主要采用了质谱分析法和液体闪烁计数法。

质谱分析是利用电磁学原理使离子在磁场的作用下,按照质荷比(M/e)进行分离,从而测定物质质量与含量的方法。目前世界上有几十种质谱仪,有的用来分析固体和不容易挥发的液体样品,有的用来分析气体和容易挥发的液体。质谱分析法不仅具有较高的绝对灵敏度,而且具有较高的相对灵敏度和测量精度。改变质谱仪的电磁参数,可以在短时间内分析多种组份,并且可以连续进样、连续分析,实现生产流程自动监制。但是与一般分析仪器相比,质谱仪结构复杂,价格昂贵、操作维护麻烦,所以不易推广和应用。

液体闪烁计数法也是测量放射性的一种主要方法,在弱β射线测量方面,例如3H(氚)和14C的测量,因灵敏度高,测量迅速、操作方便等优点,目前这种方法也一直被应用着。

如何做水质情况分析

你可以在中国水质网上找一找你所需要的答案,上面很全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http://www.water800.com/jspx/jspx.htm

要分析结果真实可靠,首先自然需要所分析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在分析之前,如何采样得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是一个不可掉以轻心的问题。

一、如何获得一个具有分析意义的典型样品

获得一个有代表性的样品是任何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取样过程中的过失和误差在以后的分析中是不可能校正的。样本的来源不同,取样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为样品量的大小(sample size)和不均匀性(inhomogeneity)的不同。有的情况下采样可能是一个难题。

在不均匀的大环境中取样,许多情况下不得不多次采样。任何在特定环境、区域和时间所采的单一的样品,虽然它们在局部有代表性,但对于整个样本母体可能就不具有代表性。

如果我们需要对一个化工厂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作一个研究,随着上、下风这样的因素上的不同和采样点三维的位置不同,取样可能会有所偏差。如果样本母体含有溶液和悬浮物,所采样品可能是不均一的。被分析物也可能以不同的浓度分布在不同的两相中。要想获得有典型价值的样品,多点取样是必需的。应该根据可操作的采样方案进行采样,有可能的话应对这些方案根据统计学加以验证。

在职业卫生研究中,取样计划通常必须既要考虑一个工人暴露在有毒化合物的瞬间高峰值(peak transient value),也要考虑一个常规工作日中的加权平均值(weighted average)。

这两种分析对应的采样频率有非常大的区别:前一种情况下需在短期中作重复的采样(re—petitive sampling),另一种需要作累积的采样(accumulative sampling)。植物样品本质上是不均匀的,并且其形式不适于直接拿去作仪器分析。对它们去作采样可能要做烘干、切断、 粉碎、挤压、混合或者筛选韵工作,以减小样品的不均匀性和样品的体积。对于所得到的干燥、细碎、流动性的粉末样品,可以重新混合制备一个均匀的二次取样的样品。为了使最终的分析数据可靠并且有意义,采样过程应严格按照计划认真细心地进行,有可能的话这些采样方案应尽可能通过统计学的验证。这些采样方案应该包括在向管理和审批部门(比如药监局)呈交的申报材料中,或者作为符合上述部门各项规定建立起来的草案的一部分。

如果发生了样品的污染、对样品进行粗枝大叶的采集和处理,以及样品在储存过程中发生变化等问题时,和分析过程中出错一样,所得的分析结果也都不可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在微量分析的水平,几乎被分析物接触的任何表面都可能变成污染源。从采样到分析样品的时间里,样品发生遇光分解(photo—decomposition)、吸附(adsorption)、挥发损失(vaporization loss)、受热分解(thermal decomposition)、被细菌侵蚀(microbial action)、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都可能使最终的分析结果无效。留作以后分析用的样品应该避光,盛放在玻璃容器中在低温下保存,来尽可能地抑制发生以上所述的变化,也可能要求采用加入防腐剂、抗氧化剂和调节样品的pH值等方法。组织和食物样品在浸泡时可能会释放酶,导致所储存样品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因此这些样品最好是整个放在液氮中冷冻储存,在分析前再对样品解冻后,再作处理、测定。样品中被分析物和基质的特性都影响分析者所应采取的措施,以保持到分析的时候为止样品的真实完整。

⑤ 水质分析方法和指标有哪些

1、色度:饮用水的色度如大于15度时多数人即可察觉,大于30度时人感到厌恶。标准中规定饮用水的色度不应超过15度。
2、浑浊度:为水样光学性质的一种表达语,用以表示水的清澈和浑浊的程度,是衡量水质良好程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考核水处理设备净化效率和评价水处理技术状态的重要依据。浑浊度的降低就意味着水体中的有机物、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减少,这不仅可提高消毒杀菌效果,又利于降低卤化有机物的生成量。
3、臭和味:水臭的产生主要是有机物的存在,可能是生物活性增加的表现或工业污染所致。公共供水正常臭味的改变可能是原水水质改变或水处理不充分的信号。
4、余氯:余氯是指水经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余留在水中的氯量。在水中具有持续的杀菌能力可防止供水管道的自身污染,保证供水水质。
5、化学需氧量:是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氧量。化学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的排放、动植物腐烂分解后流入水体产生的。
6、细菌总数:水中含有的细菌,来源于空气、土壤、污水、垃圾和动植物的尸体,水中细菌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包括病原菌。我国规定饮用水的标准为1ml水中的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
7、总大肠菌群:是一个粪便污染的指标菌,从中检出的情况可以表示水中有否粪便污染及其污染程度。在水的净化过程中,通过消毒处理后,总大肠菌群指数如能达到饮用水标准的要求,说明其他病原体原菌也基本被杀灭。标准是在检测中不超过3个/L。
8、耐热大肠菌群:它比大肠菌群更贴切地反应食品受人和动物粪便污染的程度,也是水体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9、大肠埃希氏菌:大肠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病致病大肠杆菌。肠道杆菌是一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G-杆菌,多寄居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埃希菌属(Escherichia)是其中一类, 包括多种细菌,临床上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大肠埃希菌(E.coli)通称大肠杆菌,是所有哺乳动物大肠中的正常寄生菌,一方面能合成维生素B及K供机体吸收利用。另一方面能抑制腐败菌及病原菌和真菌的过度增殖。但当它们离开肠道的寄生部位,进入到机体其他部位时,能引起感染发病。有些菌型有致病性,引起肠道或尿路感染性疾患。简而言之,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
折叠检测标准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色度不超过15度,并不得呈现其他异色
浑浊度度 不超过3度,特殊情况不超过5度
嗅和味 不得有异臭、异味
肉眼可见物 不得含有
PH 6.5-8.5
总硬度以CzCO3,计mg/L 450
铁Femg/L 0.3
锰Mnmg/L 0.1
铜Cumg/L 1.0
锌Znmg/L 1.0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 0.002
硫酸盐mg/L 250
氯化物mg/L 250
溶解性总固体mg/L 1000
毒理学指标
氟化物mg/L 1.0
氰化物mg/L 0.05
砷Asmg/L 0.05
硒Semg/L 0.01
汞Hgmg/L 0.001
镉Cdmg/L 0.01
铬六价Cr6+mg/L 0.05
铅Pbmg/L 0.05
银 0.05
硝酸盐以N计mg/L 20
氯仿μg/L 60
四氯化碳μg/L 3
苯并(a)芘μg/L 0.01
滴滴滴μg/L >1.0
六六六μg/L >5.0
细菌学指标
菌落总数cfu/mL 100
总大肠菌群(MPN/100mL) 3
游离余氯 在与水接触30min后应不低于0.3mg/L。
集中式给水除出厂水应符合上述要求外,管网末梢水不应低于0.05mg/L
放射性指标 总σ放射性Bq/L 0.1
总β放射性Bq/L 1.0
检验项目在一般情况下,细菌学指标和感官性状指标列为必检项目,其他指标可根据当地水质情况和需要选定。对水源水、出厂水和部分有代表性的管网末梢水,每月进行一次全分析。

怎么检验水质

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碘量法)
一、 原理: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溶解氧将低价锰氧化成高价锰,生成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棕色沉淀。加酸后,氢氧化物沉淀溶解并与碘离子反应而释出游离碘。以淀粉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滴定释出碘,可计算溶解氧的含量。(20。C压力为101.3kPa时饱和溶解氧为9.07)
Mn2+ + 2OH- = Mn(OH)2(白色沉淀)
Mn(OH)2 + 1/2O2 = MnO (OH)2(棕色沉淀)
MnO (OH)2 + 2I- + 4H+ = Mn2+ + I2 + 3H2O
I2 + 2S2O32- = 2I- + S4O62-
二、 测定步骤
1、 溶解氧的固定:用吸管插入溶解氧瓶的液面下,加入1ml硫酸锰溶液、2ml碱性碘化钾溶液,盖好瓶塞,颠倒混合数次,静置。待棕色沉淀物降至瓶内一半时,再颠倒混合一次,待沉淀物下降到瓶底。一般在取样现场固定。
2、 析出碘:轻轻打开瓶塞,立即用吸管插入液面下加入2ml浓硫酸。小心盖好瓶塞,颠倒混合摇匀,至沉淀物全部溶解为止,放置暗处5min。
3、 滴定:吸取100.0ml上述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淡黄色,加入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好退去为止,记录硫代硫酸钠溶液用量。
4、 计算: DO(2,mg/L)=M×V×8×1000/100
M—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mol/L) ;滴定时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

⑦ 水文学常用研究方法

B 水文学常用的分析方法可归纳为: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地理综合法。

⑧ 引起水化学变质的研究方法顺序

对一个特定的盆地含水系统经历淋滤作用水文地质期发生后生破坏作用的程度,应细化引起其水化学变质的各类影响因子及其定性和定量的资料,模拟重溯研究层在开型水文地质构造系统水化学变质的研究方法按下列五个方面顺序展开。

(1)以构造幕面为研究时期,揭露盆内(含盆外周边)沉积间断不整合面上研究层的分布状态,确定研究层的分布位置和范围,研究层的区域倾斜、拗陷与隆起或凹陷与凸起的空间分布和关联情况,以及断裂的性质、走向、分布位置,划分地貌类型(或地势起伏的变化态势),碳酸盐岩层的厚度和岩溶孔、洞的分布位置和深度,砂泥岩层的厚度和裂隙、裂缝的发育状况。可通过钻井地质录井资料的汇集,整合绘制诸如古地质图、古构造图、古地理图(或地貌图或地势图),古岩溶图、古水文地质图(综合性或单元素的流动场等)。根据研究区资料的实际情况不必求全,不拘一格的绘制平面图或剖面图。从不同侧面或角度较详细地反映研究层地下水在淋滤作用水文地质期的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分布条件,从宏观上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2)根据研究层岩性岩相为主恢复的海相或陆相同生沉积水化学的基本特征和盐度,抑或根据绘制的研究层盐类物质成分恢复的同生沉积水化学和盐度,抑或根据在高压挤压条件下,将与岩石同时形成的包含在岩石孔隙中呈结合状态的结合水压挤出来的岩石溶液,在地史过程中基本上可保持初始沉积水化学性状,但该法需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测试才能建立区域性同生沉积水化学的分布状况,因此应与上述方法结合使用和对比验证。绘制沉积层同生沉积水化学、盐度分布图,与该研究层经淋滤作用形成的水化学和盐度进行对比。

(3)为了追踪和揭示裸露地表的研究层在淋滤作用水文地质期水化学的变质作用受控于诸多影响因素,但其中最直接、快速、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渗入水的入渗补给量和水交替强度。鉴于渗流场与化学场是地下水形成过程中不可分割、互为关联的两个侧面,而其他影响因素引起水化学的变化处于从属地位,因被水动力作用效应淡化了。

(4)重溯研究层在研究时期渗入水的入渗补给量和水交替强度,根据确定的下列计算公式计算。

研究层在研究时期入渗补给量计算公式是:

盆地深层水形成演化与油气运聚的模拟重溯

研究层在研究时期入渗水交替强度计算公式是:

盆地深层水形成演化与油气运聚的模拟重溯

上列计算公式中的符号含义和计算参数值的恢复见第四章P.49-50。

计算结果获得渗入水入渗补给量和渗入式水交替强度,进而推断渗入水水化学成分和盐度的分布特征。

(5)将研究层渗入水化学成分和盐度与同生沉积水化学的对比,提出在不同气候类型条件下不同岩相、不同岩性组合沉积层水化学演变成为渗入成因水及其变质作用的强度。

⑨ 怎样选择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水质监测中常用的水质分析方法有哪些

楼主,您好。 正确选择监测分析方法,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分析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灵敏度能满足定量要求;方法成熟、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抗干扰能力好。我国对各类水体中不同污染物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它们相互补充,构成完整的监测分析方法体系。
(1)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我国已编制60多项包括采样在内的标准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比较经典、准确度较高,是环境污染纠纷法定的仲裁方法,也是用于评价其他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
(2)统一分析方法有些项目的监测方法尚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国家标准,但经过研究可以作为统一方法予以推广,在使用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为上升为国家标准方法创造条件。
(3)等效方法 与前两类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具有可比性的分析方法。等效方法必须经过方法验证和对比实验,证明其与标准方法或统一方法是等效时才能使用。 详情请参考国家标准物质网www.rmhot.com按照监测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水质监测常用的方法有化学法、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等。其中,化学法(包括重量法、容量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目前在国内外水质常规监测中被普遍采用。

⑩ 水质变化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水质?环境水质还是饮用水质还是其他什么污水处理的水质?这个都不确定,如何研究??

阅读全文

与水质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各个季节的白菜种植方法 浏览:889
宝宝高烧如何降温方法 浏览:325
解决无赖老板可用的方法 浏览:169
怎么在控制台执行main方法 浏览:756
房贷利率计算方法中lpr是什么意思 浏览:360
提取鸡血清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212
犬瘟热的快速的诊断方法 浏览:192
怎么用化学方法鉴别丁酮 浏览:731
大米白酒的手工方法步骤 浏览:487
垂直度公差测量方法步骤 浏览:283
机器人学习简单方法 浏览:584
同步到苹果手机的音乐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04
做饺子皮的简单方法不用鸡蛋 浏览:457
摩托电喷常见故障检测方法 浏览:648
热敷贴使用方法图解 浏览:435
冷冻肉的正确解冻方法 浏览:331
割伤紧急处理方法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430
手机清理垃圾方法的小视频 浏览:107
蝎子培育方法有哪些 浏览:717
熏肉的制作方法视频大全 浏览: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