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教教育的形式是怎样的
佛教的教育形式通常是俗讲,即由道行高深的僧侣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实例宣扬佛教的教义,劝人皈依佛教。俗讲往往与祭礼祝祷结合在一起,有似元代庙学在孔庙中对孔子和先哲祭祀礼拜后所进行的讲学活动一样,也是整个崇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教育除了俗讲这一主要形式外,还有佛经的翻译刻印,传布四方;佛寺里的雕塑、壁画,民间流传的宣扬佛法无边和向善去恶、因果轮回等内容的话本、戏剧,更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形式。
至于佛教僧侣和信徒们的崇佛祈祷和禁咒祛邪等活动,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老病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这种教育形式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也就更为普遍和明显。
Ⅱ 老梁佛性:几千年来佛教小和尚怎么看懂佛经
1学经教有秘诀,只管去念,不想它的意思。《无量寿经》一天念十遍,经念熟了,念一遍大概四十分钟,两个小时可以念三遍,所以一天念个十遍是很简单的事情,不念经的时候就念阿弥陀佛。
2念经是修定,你要是起心动念,这一句什么意思、那一句什么意思,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那是什么?那是用世间的方法,把佛经当作一种知识来对待,这就完全错了。
3念的时候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去念,不着文字相,文字只要念得不错,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没有念漏掉就行,不能着文字相,不能着名词术语的相。不着文字相,不着名字相,名词术语,不着心缘相,就是一味念下去就会得定,这个定是念佛三昧。
4得定之后依旧这样念下去,不要改方法,让你的定加深,深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就开悟了。开悟之后这经里面意思全知道了,完全通达明了,这是佛教教学的方法、教学的秘诀。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要把自见念出来。
5自见就是自己没有老师教,不需要别人讲解,全通了。要不要老师?不需要。真正有这种缘分,自己找一个清净环境,选择一本经书,用这种方法,摒弃外缘,真诚恭敬,你念它个十年肯定开悟。
6古人能开悟,现在人一样也能开悟,还可能比古人快一点。为什么?古人障缘少,现在障缘多,你都能定得下来,你比古人就强。古人多少人生在现前这个时代不能成就,为什么?环境干扰他。我们在现在这个环境能成就,功力比古人就高。
7方法重要,一定要懂得锲而不舍,真干。读经是修念佛三昧,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求生净土,是提升品位,这是真的,其他事都是假的,要真干。
Ⅲ 该如何传教(佛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前483年),释迦族人,是古代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29岁出家修行7年,遍访当时的智者名人,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被佛教徒尊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他传教40多年,80岁去世。乔达摩·悉达多为了追寻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归宿以及人生老病死的种种原因,不惜抛弃王室优裕的生活,离家出走,苦苦探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至终“悟道”,精神可嘉可叹。所悟之道,是对是错,后人尚需进一步分析,不宜盲信盲从。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这有几分道理,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主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必使你们得安息。”人生既有苦难,也有欢乐,基督徒在苦难中要学会忍耐,要靠主常常喜乐。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基督徒认为欲望和行动应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种,适量追求衣食住行包括婚姻、金钱都是正常的,用不道德的手段过度追求这些就是贪欲,是犯罪。圣经劝人既要敬拜上帝,又要辛勤劳动,不应好逸恶劳;信上帝和上帝之子耶稣并行善的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以后还会复活,义人复活进入新天新地永生,恶人复活进火湖受永罚。基督徒认为不存在投胎转世轮回。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基督徒认为应该消灭的是不正常的欲望(贪欲即罪的欲望),而不是正常的欲望;如果消灭正常的欲望,就是自杀或灭绝人类。给人带来烦恼痛苦的是贪欲贪婪,而不是正常的欲望。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人死后,灵魂本来就不生不灭——不会再诞生成为人或其它生物,也不会消亡。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基督徒认为,人只有依靠耶稣基督的拯救,才能摆脱罪和罪的欲望,依靠耶稣的帮助才能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意念,正定(默想圣经)。
“六道轮回”——这六道是分别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循环,人做了好事,死后进入天道,做了坏事,死后进入地狱道。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天使、人、天堂、世界(包括所有的星球即整个宇宙)和地狱。没有“六道轮回”。三位一体的上帝、善天使(效忠于上帝的天使)和得救的圣徒的灵魂住在天堂;人和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住在地球,善天使还可往来于天堂,地球,其它星球,协助上帝管理它们;魔鬼(即恶天使——本是上帝所造的天使,但后来背叛上帝,与上帝为敌,成为恶天使即魔鬼)和恶人的灵魂住在地狱,魔鬼还来往于地狱和人间,引诱人犯罪。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涅盘。基督教则认为,人靠自身的力量无法摆脱自己的贪欲和罪恶,既无法消除过去的罪,也无法保证现在和将来不会犯罪。正因为如此,上帝派遣他的独生爱子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耶稣为担负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钉于十字架,受苦受难,舍身流血,死后3天复活,身体变为不朽不坏的灵性身体,显现于门徒后,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会被消除,才能获得拯救和永生,与神和好,修行才会功德圆满,死后灵魂升天,与主同在。末日基督再来时,要使死人身体复活,活人身体改变,成为灵性之体。
Ⅳ 各位居士,我想学习佛教知识,如何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仁者!
末学恭录净空法师三皈依的真实意义希望对仁者的疑问有所帮助
今天我们在此地举行三皈传授的仪式,首先我们要明瞭“三皈”的真实意义。学佛,我们对于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当的理解,真正发心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这才发心来求受皈依。求受皈依就是求释迦牟尼佛收我作学生,从今之后,我们愿意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遵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修正我们在生活当中许多错误的行为。这是皈依正确的动机,或是说皈依正确的发心。如果我们对于佛教是什么都没搞清楚,看到别人皈依,我们也跟去皈依,这是错误的,这叫盲从,这是迷信,决定得不到三皈真实的功德利益。
佛法这一桩事情,正如同过去新加坡总统纳丹先生所说的。我跟他第一次见面,他告诉我,他在所有宗教里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了这个话很惊讶,他是内行人,他不外行,这句话不是一般人能说得出来的,甚至在佛门里能说得出来的出家法师也不多。
看看寺院道场大殿上所供奉的佛像,你就知道它代表实质。通常供养佛象是供一佛二菩萨。佛像代表本体,代表真如本性。菩萨代表从体起用。所以佛没有言说,心性没有话说的。从体起用就能现相,就能说法。现相、说法再多,总不出两大类,一个是智慧(解),一个是慈悲(行)。“行”是慈悲,“解”是智慧。解行是一,解行不二。这就是佛像代表的意义。
细心观察这个地方,佛教确实重实质不重形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学生传授三皈五戒,没有听说发皈依证、发五戒证书的。为什么?这是仪式,佛教重实质。
你有没有真心皈?“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头?从一切错误回头。依什么?依靠老师真实的教诲。诸位要记住,皈依不是皈依一个法师。如果你们大家今天到此地来,说“我皈依净空法师了”,错了。我们皈依谁?我们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这样才对了。我们是三宝弟子。世尊是这样传授下来的,我们应当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可是佛教流传的时间长久,这当中免不了发生讹错,愈传愈讹。于是现前造成什么形势?皈依某一个法师,这问题严重。皈依某一个法师就成了“破和合僧”。谤佛、谤法、谤僧、破和合僧。这一个罪条就是阿鼻地狱,我们千万不要疏忽,一定要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佛法传到中国唐朝将近一千年,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为学生传授三皈,已经不是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把佛法僧的意义明显的跟我们说出来。然后说明,“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于是我们就知道从那里回头,依靠什么。
“觉”的反面是迷惑。我们今天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在生活、工作、应酬之中,常常犯过错。你问说“为什么会犯过错?”因为不了解彼此的关系跟事实真相,所以犯了许多错误。佛菩萨是明白人,佛菩萨了解其中的关系,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佛菩萨的生活没有错误,佛菩萨做工作没有错误,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都没有错误,这确实可以做我们的榜样。所以我们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自性觉”。佛菩萨代表自性,我们要依佛菩萨的大觉。
我们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头,从邪知邪见回头,我们依靠佛菩萨所代表的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我们的心地被污染,我们的精神被污染,我们的思想、见解,乃至于肉体都被污染。被什么污染?被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污染。今天起,我们从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染污回头,依清净,诸佛菩萨代表“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皈依僧”。我们这才明白,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真正了解三皈的意义,我们才是如来真实弟子,才是如来第一弟子。我们要真学佛,我们要真正明瞭三皈传授的神圣。
我们拜老师,老师是佛陀,不是普通人。我在此地代表僧团为诸位讲解三皈的大意。决定不是皈依净空法师,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不是皈依净宗学会,这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我们皈依法,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论是我们修学的依靠;我们皈依僧,是皈依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僧团。你这就真的皈依了。这样发心皈依,世尊告诉我们,你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经上讲,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
佛法,就如同夏莲居老居士常常教导我们的,要“真干”。我学佛将近五十年,在讲台上讲经也讲了四十年。这么长的岁月,我总结佛法的教学,做成一副对联。上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诸佛如来教我要这样存心。这是佛心,这就是经典上常讲的“无上菩提心”。必须落实在生活。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真诚。“真”是不假,“诚”是不虚。虚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错了。佛菩萨用真诚心,决定不欺诳众生。佛菩萨用清净心,决定没有丝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们起心动念为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个念头是罪,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
真心清净,决定没有污染;真心平等,决定没有高下。如果觉得我高,他不如我,我们就错了,我们没有回头,没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后,要用清净心、平等心对一切人、事、物。要用觉悟心,觉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爱心。这个慈悲心是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流露出来的。这个“爱”是大爱、真爱。佛家怕众生误会,所以用“慈悲”,不讲“爱”。“爱”带着情执。爱心里面具足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个爱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们要学佛的存心,学佛的用心,你就是真的回头,真的皈依。诸佛如来承认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学生。
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落实在生活上、工作上?如何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写在下联,“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就圆满了。上联是教我存心,下联是教我修行。什么是“看破”?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了,这叫“看破”。“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能与不同的国家、族群、文化、宗教,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真正做到舍己为人,这是把下联真正落实了。你所得的果报是佛家讲的“得大自在”。
我们不必做皈依的仪式,你只要懂得皈依真正的意义,任何法师都可以为你做皈依仪式。你不找法师,在佛菩萨面前自己受皈依也可以。跟诸位说,这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三皈、五戒、菩萨戒、八关斋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萨面前用真诚心求受,有效。只有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一定要有大僧传授,否则不能得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除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我们自己受三皈五戒,都可以在佛菩萨面前受。当然,你在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像前受三皈五戒,它不会发皈依证给你,可是有效。
如果你在法师面前求受三皈五戒,皈依证印得再漂亮,黄金做的皈依证,诸佛菩萨不承认,鬼神也不护持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你是皈依某个法师,皈依某个道场,你搞错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是实质上往生,形式上不能往生,形式都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要舍弃,真实的要提起。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实的。我们要真干,不是真实的统统放下,这就正确。
皈依誓词:“阿阇梨存念,我弟子”,我们现在的法名都用“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两足”,“足”是圆满、满足,“两”是智慧、福德。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智慧、福德当中最尊贵的,这是佛。学佛就学福慧双修,希望也能达到像佛一样福慧圆满。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这一条非常重要。“达摩”是“法”,“欲”是七情五欲。凡夫种种欲望,只要有欲望就出不了三界。不但三界出不了,三界里面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欲望出不了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没有分,你说多可怜!所以佛教导我们的一切教诲,都是教我们“离欲”,永远脱离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一定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决定不可以有一念为自己,这是“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僧伽”是学佛人的团体。佛家讲的“众”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团。所有一切社团中,佛教社团最值得尊敬。为什么?它是智慧的社团,和合的社团,这个社团可以做世间所有一切社团的模范。
真正皈依的人,样样都能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你就真正皈依三宝。如果不是好样子,你没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说得不好听,你冒充佛弟子,不是真正佛弟子。
所以佛弟子一定要明瞭三皈依的意义,才能得到三皈依后真实的利益。——恭录完毕
皈依证是在家(居士)佛教徒的重要证明,当然要明了是皈依自性三宝: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才是最重要的。
末学是在家里附近寺庙请的皈依证,然后寺庙师父们会告诉我们有个统一的时间来做皈依仪式。
皈依证是进入佛陀老师教学殿堂的入学通知书和行为准则一样,皈依仪式上师父们会为大家讲解佛陀老师教导内容,皈依的真正含义等等。仁者,只要是依教奉行就是跟着佛陀老师学习,就是在上课,达到吸取智慧提高境界的目的。“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以下是末学学习高僧大德古圣经典开示的一点浅薄体会,有不当之处请仁者多多指教批评。
末学愚钝,就印光大师的开示(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化身的)戴在身上天天反省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以下是末学修学以来的书表,网站主要去地藏孝亲网和学佛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由央视着名主持人陈大惠老师发起,宣讲弟子规和传统文化,有官方网站)
《认识佛教》净空法师
《了凡四训讲记》净空法师
《太上感应篇讲记》净空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净空法师
《无量寿经》夏莲居居士汇集本
《无量寿经》夏莲居居士汇集本的讲记 净空法师
《刘善人北大讲病》
按照古圣先贤的教导修学以来,以前总是追逐名利而活,而现在是为大家服务而活,身心轻松愉悦,快乐幸福无比,精神饱满。
古圣先贤讲述的都是宇宙的真理,宇宙之道是和谐,平等,包容,谦让,慈悲。宇宙之道概述来讲是一个孝,我们近处孝敬今生的父母,扩大来讲所有众生都是我累生累世的如母有情,最亲爱的家人,他们在烦恼苦海里挣扎,六道里轮回,尤其是三恶道,地狱,恶鬼和畜生道受尽苦难,学成本领就是为尽力救度所有亲爱的家人离苦得乐。
顺宇宙之道走为吉,逆宇宙之道走为凶,万物与我同根,损人就是损己,利人就是利己。恨伤心,烦伤肾,怒伤肝,怨伤脾胃,恼(嫉妒)伤肺。生气上火就是病的饭,药方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因为坏果肯定是自己种了坏因,不怨天不尤人,完全是自作自受。坏事就是好事,坏事欢喜接受就是帮我们了因果,而且可以大事化小,衣食住行凡是我们得到的都是自己福报,没有天上掉馅饼,惜福节约才能细水长流。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因为凡是得到的钱财本来就是自己命里有的,如果用正当手段,合情合理合法是吉财,留得住。不正当的手段是凶财,留不住还附带凶灾。厚德载物,德之本也,财之末也,积德主要1,孝敬父母,2,不杀生3,不邪淫,4,善护口业,不讲别人坏话,不搬弄是非说脏话。
正如《太上感应篇》开头末尾所说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 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此为总论)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 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
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
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胡不勉而行之。
易经里面唯有一个全吉卦就是地山谦卦。万物如母有情都在我之上,所有的事没有大家的努力是完不成的,我的生命依赖无数人和物,“衣食住行来之辛苦非常”,孔子老师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感恩前辈们的教诲:”总能看到自己的缺点虚心学习就是谦卦,唯谦是福,满招损,谦受益。
这个故事让末学非常受益:一对老夫妻和一对小夫妻邻居住着,小夫妻天天打,老夫妻和和美美从不吵架,小伙子就请教老伯伯:"请问您们有什么秘诀从不吵架呢?“老伯伯说:”因为我们是坏人,你们是好人,坏人总有错所以我们俩都找自己的不是,好人没有错,所以你们找对方的不是。“
以前自己是一个非常傲慢自以为了不起得人,但是现在明白了,佛陀老师的境界看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是佛,自己跟佛陀老师的标准比,真相是自己一辈子都是坏人,只能努力坏的越来越少。自己一辈子做的都是错事,只求能错的越来越少。此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一己之躯能为亲爱的家人们做些什么真是莫大的荣幸。
佛是梵语里面觉悟的意思,我们看什么觉悟了可以说那就是佛,迷惑和觉悟就在一念之间。我们看周围不管好的坏的时刻都觉悟,那时刻就是见佛。佛陀是我们的老师,诸菩萨是我们的学长,他们都是过来人。佛和菩萨就像博士后,博士的学位一样。我们虽然是小娃娃但是跟着佛陀老师菩萨学长这些博士后学习自己也可以成为博士后,学成之后就有能力帮助大家。
人生无常,且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财,色,名,食,睡勾起我们的欲望,欲壑难填,就会有贪嗔痴慢疑的心。人生苦短,两件事不能等,一个是尽孝,一个是行善。
嗜欲深者智慧浅,嗜欲浅者智慧深。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心中慈悲智慧的太阳永远都不变,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就像乌云一样盖住太阳,乌云越少,我们就越恢复本性。
大乘佛法里四大菩萨地藏菩萨摩诃萨是代表孝敬,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观音菩萨摩诃萨是代表大慈大悲
文殊菩萨摩诃萨是代表智慧
普贤菩萨摩诃萨是代表落实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弥勒菩萨示现的相表大肚能容,笑口常开。
佛像,供花,供果,敬香都是表法的
无论在哪里看到佛像都提醒我们学习佛陀老师的慈悲智慧,无论在哪里看到花和果表种好因有好果,无论在哪里闻到何种气味提醒我们勤修戒定慧,断灭贪嗔痴。
佛陀老师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真的不是只有这一世的,轮回确有,因果不虚
儒释道包括各个正教都无有高下,所有的古圣先贤都是教导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趋吉避凶,离苦得乐,接触哪个都是个人因缘不同而已。佛陀老师说的所有的法门都是平等的,就像好多种良药,可以治疗不同的病人,没有高下。因为末学根基浅陋,遵照佛陀老师开示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修学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老师的名号,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念这个名号时刻与阿弥陀佛老师心心相应,提醒自己要觉悟,要慈悲,要智慧,要忍辱,要持戒,要尽全力为大家服务,自己的力量太有限,断烦恼太难了,自己还是溺水人,怎有能力救他人。念佛成佛也是因果,只有往生极乐净土之后在这宇宙中最好的大学里修学,虽然还未成佛就可以被佛陀老师加持有跟阿弥陀佛老师一样的能力立刻救度宇宙中所有咱们累生累世的如母有情。
末学在此恭录《净空法师:皈依佛门的真实义》希望对仁者的疑问有所帮助
我真的是皈依,皈依就是拜老师,拜谁做老师?拜阿弥陀佛做老师,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皈依就是拜老师,皈依三宝,没有说皈依某个法师,大乘教里面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在《六祖坛经》里面,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他说得简单、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他给人传授皈依,教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不说佛法僧。为什么?我们能想象得到,他那个时候佛法传到中国,大概有七百多年这么长的时间,所以愈传愈讹。一般人对佛法产生误会,提到皈依佛,就会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皈依法,马上就想到经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你这样皈依就错了,皈依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觉正净,然后再给你解释,佛者觉也,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就是皈依佛,你看看这哪有迷信;正而不邪,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这叫皈依法;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皈依僧,这个意思。所以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净,讲的是自性三宝,不是外头的,这你才真正皈依了。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所表演的,身行言教,他身所表演的觉正净,口给你们所讲的也是觉正净,完全帮助我们回归自性。皈是回头,依是依靠,回头依靠什么?依靠自性的智慧德相,不是靠外头,这点同学们千万要记住。要是皈依某个法师、某个和尚,那更糟糕,他有没有大彻大悟?他有没有明心见性?如果他要没有大彻大悟、没有明心见性,他是六道凡夫,我皈依他还不是一样搞六道吗?老师搞六道,带着你还是搞六道,你出不去 ——恭录完毕
如有所说不妥之处,是末学愚钝,请仁者见谅!恭祝咱们所有家人六时吉祥,幸福美满!
Ⅳ 佛教寺院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什么
佛教寺院的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首,所以修行是寺院教育的核心。修行就是使僧徒通过遵守清规戒律养成善良行为,进而虔诚信佛以消除尘世情欲,从而获得精神的解脱。寺院的教学一般以神学经典为教材,认为经典是一切知识道德的源泉。在围绕经典学习之余,还传授“五明”。僧师讲授各种学科知识时采用通用方言,而不用繁难的梵文梵语。教学时经常采用争辩和讨论方式,形式灵活而富有生气。
Ⅵ 佛教的十个教学为先是哪些
十个教学为先分别如下:
安身立命,教学为先;创业齐家,教学为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仪之邦,教学为先;稳定和谐,教学为先;国丰民安,教学为先;太平盛世,教学为先;长治久安,教学为先;诸佛报土,教学为先;极乐世界,教学为先。
十个教学为先是“净空老法师”为了挽救社会人心,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命脉,为了世界和平,而在斯里兰卡首先提出十个教学为先。
老法师写的《教学为先》:
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落实在孝亲尊师。中华传统文化,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也。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故安身立命,教学为先;创业齐家,教学为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稳定和谐,教学为先;国丰民安,教学为先;太平盛世,教学为先;长治久安,教学为先;诸佛报土,教学为先;极乐世界,教学为先。仁义礼智信,五常、五戒。人弃常则妖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是道德最后底线,失则天下大乱。人性本善,本善即是佛性。故释迦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福惠圆满具足之人也。
Ⅶ 古代印度的佛教教育是怎样的
佛教教育主要在寺院中进行。佛教在定为国教后,寺院发展迅速,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宏大。寺院内设备齐全,储有一定的资财。佛教接受信徒没有种姓限制,其僧侣的地位由修行的年资和造诣的精湛来决定而非出身和家世来决定,因而众多父母竞相送子入寺为僧。凡愿为僧者,不论男女均可由家长向寺院提出申请;经许可后即入寺院或尼庵修行,在成年僧侣的监督下,从事学习和苦修。
佛教寺院的教育分两个阶段。年满8岁以上儿童经准许入寺修行,在学满12年后通过一个隆重的仪式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成为正式僧侣,男的称为比丘,女的称为比丘尼。比丘或比丘尼继续留居寺院,由两位僧侣负责指导学习教义和修行。这样的僧师僧徒关系有如父子,共同生活相互信赖。僧徒侍奉僧师是其教育的组成部分,一切起居、饮食、沐浴、行乞等事都由僧徒为僧师安排妥当。僧师为僧徒讲授知识,解答疑问,关心僧徒的精神成长和学识进步,不少高僧注重以身体力行薰陶僧徒,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僧徒接受这种监督至少10年以上,方可承担指导其他新着录的比丘的职责。佛教寺院的学风较为纯朴,寺院规定的制度僧师僧徒共同遵守。
佛教寺院的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首,所以修行是寺院教育的核心。修行就是使僧徒通过遵守清规戒律养成善良行为,进而虔诚信佛以消除尘世情欲,从而获得精神的解脱。寺院的教学一般以神学经典为教材,认为经典是一切知识道德的源泉。在围绕经典学习之余,还传授“五明”。僧师讲授各种学科知识时采用通用方言,而不用繁难的梵文梵语。教学时经常采用争辩和讨论方式,形式灵活而富有生气。
古代印度有不少学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除负责培养比丘的工作外,还从事学术研究,经常举行学术讨论和演讲,成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其中最着名的是纳兰陀寺。纳兰陀寺在佛教之前、婆罗门教学术就很繁盛。后因释迦牟尼生于此,死于此,葬于此而尤为着称。寺院建筑壮丽,藏书丰富,僧徒众多。我国唐朝的玄奘法师就曾在纳兰陀寺学习过5年。在玄奘就学时期,纳兰陀寺的僧师有1500人,僧徒有8500余人。僧师中能讲经50种者约10人,能讲经30种者约30人,能讲经20种者约1000人。纳兰陀寺招收学生考核十分严格,一般只有申请者的20%可获录取,学生须有坚实的基础训练,要到20岁左右才具备条件参加入学考试。该寺规模宏大,几乎每天都有100项学术讨论或报告,分别在殿堂或讲堂进行,讨论和报告的内容极为丰富,不论是婆罗门教或是佛教的教义;不论是宗教的或是世俗的知识;不论是哲学的或是实用的学问,不论是科学的或是艺术的成就,几乎无所不包。寺内藏储有大量图书。图书馆包括3座建筑,其中一所是九层的高楼,收藏的珍贵书册颇多。因纳兰陀寺在当时学术和教育的影响极大,远东各国纷纷派遣青年赴纳兰陀寺求学,纳兰陀寺成为当时世界文化中心。
Ⅷ 如何学习佛法与实际结合联系在一起
如果楼主对佛法有深入的认识,就可以用佛法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就如佛陀嘱咐诸弟子的,无常、苦、空,凡夫的罪障之深就是不明真理。我觉得楼主还是对佛法不够了解,才问这个问题。真诚推荐您进个佛学班补习一下,自然自解。
推荐个佛法学习班,也许进修一下就可以开悟了。
南无阿弥陀佛
中国佛学院“法海探源”第四期
周末佛学初级班招生通告
本期学习班报名相关事项如下:
一、学习时间:2013年3月9日-6月22日(一共16周时间,若遇上节假日调休,即适当调整)授课时间:每周六下午2点-4点。
二、授课地点:中国佛学院教学楼大讲堂
三、培训对象: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年龄18-60周岁的在家佛教信众或佛学爱好者。若发心纯正,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四、培训内容:佛教基础知识、基本礼仪、唱诵、教义教理、在家佛教徒基本戒律、用功方法等。
五、报名时间:从通知发布日起至额满为止,预计招收150人左右。
六、报名方式:(现场报名)报名者请携带个人身份证、2张1寸的证件照和相关学历证明,于通知发布起每周六上午9点到下午4点,到中国佛学院教务处报名。【由于近期佛学院网站维护,暂不接受网上报名】
七、录取发放时间:2013年2月23日起。届时请现场报名者注意接听培训部电话以确认录取信息。
八、收费标准:为维持培训班的基本运作需要,每位录取学员,于开学报到时一次性缴纳300元人民币学费。
此次招生通告解释权归中国佛学院培训部所有。
中国佛学院培训部
2012年12月15日
Ⅸ 佛教教育还有那些形式的表现
佛教教育除了俗讲这一主要形式外,还有佛经的翻译刻印,传布四方;佛寺里的雕塑、壁画,民间流传的宣扬佛法无边和向善去恶、因果轮回等内容的话本、戏剧,更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形式。佛教僧侣和信徒们的崇佛祈祷和禁咒祛邪等活动,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老病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这种教育形式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也就更为普遍和明显。
Ⅹ 如何学习佛法
首先要有正见,正确的知见才能引导向正确的方向。
真正的学佛,是实修实证的,不实证不是学佛。
1、系统学习打坐禅修,全面把握实证的理论原理、怎么入手,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遇到各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每一步路怎么走,怎么悟道等,清凉月老师用自己的所修、所证,讲得通透,有很多同修的打坐经验参考。建议网络“思维本体学实证网”-参阅文章《打坐修证的新手指引》。或网络“本体佛学新浪博客-开悟的一些特点”,博客分类如下:《科学实证》讲解(初学到高层次、悟道的整套方法和心路历程)、视频教学(打坐各方法、问题的专题汇总)、观心、实证、开悟。
方法和路这样走(供参考):一是从观身体觉受入手:观手或观呼吸,心稳定了,再观心或观慢动作等入定。二是从心入手:直接观心(随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佛教特有法门)。
欲界定前需要经历的过程:放松入静,培养静,让静稳定,让心稳定,提起专注,培养专注,破静入定。
2、坐姿有双盘、单盘、散盘、缅甸坐等等。坐姿以自我感觉舒适、自然为主,不要追求高难度,不能因为坐姿的不适影响了心的突破。因为我们是练心的,不是练习身体。心达到一定的层次,心柔软了,身体自然会柔软,自然能双盘起来,真正标准的坐姿,是在打坐的过程中,随着心力的提高,身体自然而然会调整到标准的坐姿,标准的坐姿都不是从外形上模仿出来的,大道自然。
3、放松入静,打好基础。耐心的从身心两个方面进行放松,身体是反反复复放松那些容易紧张的肌肉群,心里是放下那些作意、紧张、追求、急躁的念头。高度重视放松,把放松做为一门课程去练习,反反复复从身心两个方面交叉结合去放松。
4、打坐的方法很多。选择一个观察对象来观想,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目的是培养和形成专注力。观察对象非常的多,动态的有慢动作,静态的有观呼吸、观佛像、观莲花、观一些境界等等,声音类的有佛号、咒语等。初学从观呼吸入手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对自己的身体觉受比较敏感,容易形成专注力。
5、常用的方法很多,观呼吸、观手、观心、观慢动作、念佛号、念咒、耳通圆根法门、睡功等,每一个方法的理论原理把握通透,这是最关键的。然后是怎么入门,怎么用心,怎么操作,会碰到什么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是什么,每一步怎么修,怎么突破,一整套的把握。实证起来,不盲目,能少走弯路,预防走错路,自己能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