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请教硅的电子结构如何分析
电子已是基夲微粒,怎么分析?应分析硅的原子结构,即电子排布。
硅Si原子序数14。即核外有14个电子,排布为 2,8,4。
‘贰’ 电气原理图的设计方法有几种,常用什么方法
根据选定的拖动方案及控制方式设计系统的原理框图,拟定出各部分的主要技术要求和主要技术参数。
(2)根据各部分要求设计出原理框图中各个部分的具体电路。设计的步骤为主电路、控制电路、辅助电路、联锁与保护、检查、修改与完善。
(3)绘制总原理图。按系统框图结构将各部分联成一个整体。
(4)正确选用原理线路中每一个电器元件,并制定元器件目录清单。
对于比较简单的控制线路,例如普通机械或非标准设备的电气配套设计,可以省略前两步直接进行原理图设计和选用电器元件。但对于比较复杂的自动控制线路,生产机械或者采用微机或电子控制的专用检测与控制系统,要求有程序预选和一定的加工精度、生产效率、自动显示、各种保护、故障诊断、报警等。应按上述4步骤进行设计,以保证总装调试的顺利进行。
一、电气控制原理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
电气控制原理电路设计的方法有分析设计法和逻辑设计法。
1、分析设计法
分析设计法是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基本控制环节(单元电路)或将比较成熟的电路按其联锁条件组合起来,并经补充和修改,将其综合成满足控制要求的完整线路。当没有现成的典型环节时,可根据控制要求边分析边设计。
优点是设计方法简单,无固定的设计程序,它容易为初学者所掌握,在电气设计中被普遍采用;
缺点是设计出的方案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当经验不足或考虑不周全时会影响线路工作的可靠性。
2、逻辑设计法
逻辑设计法是利用逻辑代数来进行电路设计,从生产机械的拖动要求和工艺要求出发,将控制电路中的接触器、继电器线圈的通电与断电,触点的闭合与断开,主令电器的接通与断开看成逻辑变量,根据控制要求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逻辑关系式来表达,然后再化简,做出相应的电路图。
优点是能获得理想、经济的方案。
缺点是这种方法设计难度较大,整个设计过程较复杂,还要涉及一些新概念,因此,在一般常规设计中,很少单独采用。
二、电气原理图设计的基本步骤
(l)根据确定的拖动方案和控制方式设计系统的原理框图。
(2)设计出原理框图中各个部分的具体电路。设计时按主电路、控制电路、辅助电路、联锁与保护、总体检查反复修改与完善的先后顺序进行。
(3)绘制总原理图。
(4)恰当选用电器元件,并制订元器件明细表。
‘叁’ 判断八电子稳定结构的方法
在高中化学的试题中,经常会有判断原子最外层是否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试题,对于此类试题,我总结规律如下。这类试题中所涉及的物质都是用共价键结合的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对于离子键结合的化合物从不判断。
一般情况下,共用电子对数和化合价绝对值相等,因此我们可以有以下的判断方法:
第一步:看。看物质中有没有氢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若有,则肯定不会满足8电子结构。
第二步:想。想一下这些物质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书写过它的电子式,若书写过,则肯定满足8电子结构。
第三步:算。标出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化合价绝对值”计算,若结果等于8,则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在使用此方法时,要按步骤来,例如经过第一步后,像水,氨气等物质中由于存在氢元素,就不可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了。
例题:下列各分子中所有的原子都满足最外层有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
A. H2S B. PCl3 C .N2 D.BCl3
分析:第一步:在A答案中有氢元素,所以肯定不是正确答案。第二步:在C答案中的氮气是课本上要求书写电子式的物质,因此肯定满足。第三步:在B答案中磷标+3价,氯标-1价,计算:磷 最外层电子数5+化合价绝对值3=8,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氯 最外层电子数7+化合价绝对值1=8,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所以B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在D答案中硼化合价为+3价,氯化合价为-1价,计算:硼 3+3=6,不满足;氯7+1=8,满足。因此D不满足要求。
练习:
(1999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 BeCl2 B. PCl3 C. PCl5 D. N2
(2005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 BF3 B. H2O C. SiCl4 D. PCl5
答案为:BD C
‘肆’ 如何通过元素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价电子(外层电子)表达式中,能级序数的最大值(通常看价电子表达式中的ns)为周期数,
由价电子(外层电子)表达式确定族序数,可以按以下4条判断
1.只有s电子(价电子为1s2除外)或同时有s、p电子且p电子数小于6时为主族元素,此时族序
数等于价电子数
2. 有d电子且价电子数小于8为副族元素,此时族序数等于价电子数,
当价电子数大于10时,为副族元素,族序数等于价电子数的个位。
3.当价电子为1s2或ns2np6时为0族元素
4.价电子数为8——10时为第八族元素(用罗马数字表式)
‘伍’ 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
一、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的元素原子结构特点:
1、若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应有8电子的次外层。H、B、Be原子达不到8电子稳定结构。
2、若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时,次外层不一定是8个电子。
二、判断物质中粒子是否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方法
1、简单离子化合物的判断方法
阳离子:满足“次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的具有8电子结构;
阴离子:满足“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的具有8电子结构;
2、简单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方法:
形成共价化合物的各原子满足“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的具有8电子结构
(5)电子结构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扩展阅读:
特殊类型物质的判断方法
1、单质
由于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但可能含有不能表现化合价的非极性键,要判断单质中元素是否满足8电子结构,应加上没有表现化合价的共用电子对数目
即满足“最外层电子数+共有电子对数目=8”的原子具有8电子结构。
如白磷是由磷原子与另外3个磷原子形成3个非极性P—P键而构成的正四面体型分子,每个磷原子:5+3=8,所以白磷中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
2、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
若是离子化合物:阴离子是否具有8电子结构,还应加上没有表现化合价的共用电子对数目,即阴离子:满足“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共有电子对数=8”的具有8电子结构;共价化合物的处理方法相同,即也要加上形成非极性共用电子对数目。
如过氧化钠:Na+:8+1—1=8 O22—中每个氧原子:6+|—1|+1=8;过氧化钠中各粒子都满足8电子结构。
3、稀有气体的形成化合物
由于价键的形成而使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肯定不为8电子结构。
‘陆’ 什么是电子系统的模型等效分析方法
模型等效分析法就是根据以往发生过的系统模型,然后套用新的系统模型。
建模方法很多,随着具体对象系统的特性、复杂程度、用途不同而异。通常多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方法,现已发展到功能模拟和智能模拟方法。模型分析也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如系统分析法、系统综合法、结构分析法、要素分析法、功能分析法、优化分析法以及计算机运算技术和有关逻辑演绎方法等。该法有广泛的应用,已成为理论研究和工程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
(6)电子结构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扩展阅读:
模型方法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或者换句话说,模型方法是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表示出来,从而使问题简明扼要,以便窥见其本质的方法。从思维方法上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
‘柒’ 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特点及应用(越全越好)
1、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束的波长要比可见光和紫外光短得多,并且电子束的波长与发射电子束的电压平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说电压越高波长越短。
透射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生物学上应用较多。由于电子易散射或被物体吸收,故穿透力低,样品的密度、厚度等都会影响到最后的成像质量,必须制备更薄的超薄切片,通常为50~100nm。所以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时的样品需要处理得很薄。
常用的方法有:超薄切片法、冷冻超薄切片法、冷冻蚀刻法、冷冻断裂法等。对于液体样品,通常是挂预处理过的铜网上进行观察。
2、扫描电镜的特点:有较高的放大倍数,2-20万倍之间连续可调;有很大的景深,视野大,成像富有立体感,可直接观察各种试样凹凸不平表面的细微结构;试样制备简单。
生物:种子、花粉、细菌;
医学:血球、病毒;
动物:大肠、绒毛、细胞、纤维;
材料:陶瓷、高分子、粉末、金属、金属夹杂物、环氧树脂;
化学、物理、地质、冶金、矿物、污泥(杆菌)、机械、电机及导电性样品,如半导体(IC、线宽量测、断面、结构观察)电子材料等。
(7)电子结构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扩展阅读
透射电镜的总体工作原理是:由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束,在真空通道中沿着镜体光轴穿越聚光镜,通过聚光镜将之会聚成一束尖细、明亮而又均匀的光斑,照射在样品室内的样品上;透过样品后的电子束携带有样品内部的结构信息,样品内致密处透过的电子量少,稀疏处透过的电子量多;
经过物镜的会聚调焦和初级放大后,电子束进入下级的中间透镜和第1、第2投影镜进行综合放大成像,最终被放大了的电子影像投射在观察室内的荧光屏板上;荧光屏将电子影像转化为可见光影像以供使用者观察。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制造依据是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扫描电镜从原理上讲就是利用聚焦得非常细的高能电子束在试样上扫描,激发出各种物理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接收、放大和显示成像,获得测试试样表面形貌的观察。
‘捌’ 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可应用于哪些方面的结构分析
主要看你的兴趣,你喜欢化学,只要你努力,就算是文科生也不要紧。有兴趣才肯下苦功,如果选择这个的话,建议你暑假抽一部分时间去了解一下化学。了解化学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对化学感兴趣。有收化学系文科生的院校。
化学”一词,若单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科学”之意。化学如同物理皆为自然科学之基础科学。很多人称化学为“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因为化学为部分科学学门的核心,例如材料科学、纳米科技、生物化学。
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地球、月球和其他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编辑本段]化学的萌芽
古时候,原始人类为了他们的生存,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中,发现和利用了火。原始人类从用火之时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同时也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物质。燃烧就是一种化学现象。(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掌握了火以后,人类开始食用熟食;继而人类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如发现在翠绿色的孔雀石等铜矿石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这样,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的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人类逐步学会了制陶、冶炼;以后又懂得了酿造、染色等等。这些有天然物质加工改造而成的制品,成为古代文明的标志。在这些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萌发了古代化学知识。
古人曾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企图追溯其本原及其变化规律。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中国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合而成的,而五行则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的。此说法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此说为中国炼丹术的理论基础之一。
公元前4世纪,希腊也提出了与五行学说类似的火、风、土、水四元素说和古代原子论。这些朴素的元素思想,即为物质结构及其变化理论的萌芽。后来在中国出现了炼丹术,到了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代,炼丹术以颇为盛行,大致在公元7世纪传到阿拉伯国家,与古希腊哲学相融合而形成阿拉伯炼丹术,阿拉伯炼丹术于中世纪传入欧洲,形成欧洲炼金术,后逐步演进为近代的化学。
炼丹术的指导思想是深信物质能转化,试图在炼丹炉中人工合成金银或修炼长生不老之药。他们有目的的将各类物质搭配烧炼,进行实验。为此涉及了研究物质变化用的各类器皿,如升华器、蒸馏器、研钵等,也创造了各种实验方法,如研磨、混合、溶解、洁净、灼烧、熔融、升华、密封等。
与此同时,进一步分类研究了各种物质的性质,特别是相互反应的性能。这些都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许多器具和方法经过改进后,仍然在今天的化学实验中沿用。炼丹家在实验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发现了若干元素,制成了某些合金,还制出和提纯了许多化合物,这些成果我们至今仍在利用。
[编辑本段]化学的飞跃
16世纪开始,欧洲工业生产蓬勃兴起,推动了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创立和发展,使炼金术转向生活和实际应用,继而更加注意物质化学变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学概念建立后,通过对燃烧现象的精密实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氧化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随后又建立了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化合量定律,为化学进一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建立了近代原单绩厕啃丿救搽寻敞默子论,突出地强调了各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与古代原子论的一个主要区别。近代原子论使当时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成为说明化学现象的统一理论。分子假说提出了,建立了原子分子学说,为物质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后,不仅初步形成了无机化学的体系,并且与原子分子学说一起形成化学理论体系。
通过对矿物的分析,发现了许多新元素,加上对原子分子学说的实验验证,经典性的化学分析方法也有了自己的体系。草酸和尿素的合成、原子价概念的产生、苯的六环结构和碳价键四面体等学说的创立、酒石酸拆分成旋光异构体,以及分子的不对称性等等的发现,导致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使人们对分子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
19世纪下半叶,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以入化学之后,不仅澄清了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概念,而且可以定量地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相继建立了溶液理论、电离理论、电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的诞生,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十世纪的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并广泛地应用了当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化学在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合成和测试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分支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化学分支学科。
近代物理的理论和技术、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对现代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为化学在20世纪的重大进展创造了条件。
在结构化学方面,由于电子的发现开始并确立的现代的有核原子模型,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而且发展了分子理论。应用量子力学研究分子结构,产生了量子化学。
从氢分子结构的研究开始,逐步揭示了化学键的本质,先后创立了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佩位场理论。化学反应理论也随着深入到微观境界。应用X射线作为研究物质结构的新分析手段,可以洞察物质的晶体化学结构。测定化学立体结构的衍射方法,有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等方法。其中以X射线衍射法的应用所积累的精密分子立体结构信息最多。
研究物质结构的谱学方法也由可见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扩展到核磁共振谱、电子自选共振谱、光电子能谱、射线共振光谱、穆斯堡尔谱等,与计算机联用后,积累大量物质结构与性能相关的资料,正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不断提高,人们以可直接观察分子的结构。
经典的元素学说由于放射性的发现而产生深刻的变革。从放射性衰变理论的创立、同位素的发现到人工核反应和核裂变的实现、氘的发现、中子和正电子及其它基本粒子的发现,不仅是人类的认识深入到亚原子层次,而且创立了相应的实验方法和理论;不仅实现了古代炼丹家转变元素的思想,而且改变了人的宇宙观。
作为20世纪的时代标志,人类开始掌握和使用核能。放射化学和核化学等分支学科相继产生,并迅速发展;同位素地质学、同位素宇宙化学等交叉学科接踵诞生。元素周期表扩充了,以有109号元素,并且正在探索超重元素以验证元素“稳定岛假说”。与现代宇宙学相依存的元素起源学说和与演化学说密切相关的核素年龄测定等工作,都在不断补充和更新元素的观念。
在化学反应理论方面,由于对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认识的提高,经典的、统计的反应理论以进一步深化,在过渡态理论建立后,逐渐向微观的反应理论发展,用分子轨道理论研究微观的反应机理,并逐渐建立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定律和前线轨道理论。分子束、激光和等离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不稳定化学物种的检测和研究成为现实,从而化学动力学已有可能从经典的、统计的宏观动力学深入到单个分子或原子水平的微观反应动力学。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分子、电子结构和化学反映的量子化学计算、化学统计、化学模式识别,以及大规模术技的处理和综合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进展,有的已经逐步进入化学教育之中。关于催化作用的研究,以提出了各种模型和理论,从无机催化进入有机催化和僧物催化,开始从分子微观结构和尺寸的角度核生物物理有机化学的角度,来研究酶类的作用和酶类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
分析方法和手段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一方面,经典的成分和组成分析方法仍在不断改进,分析灵敏度从常量发展到微量、超微量、痕量;另一方面,发展初许多新的分析方法,可深入到进行结构分析,构象测定,同位素测定,各种活泼中间体如自由基、离子基、卡宾、氮宾、卡拜等的直接测定,以及对短寿命亚稳态分子的检测等。分离技术也不断革新,离子交换、膜技术、色谱法等等。
合成各种物质,是化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在无机合成方面,首先合成的是氨。氨的合成不仅开创了无机合成工业,而且带动了催化化学,发展了化学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后来相继合成的有红宝石、人造水晶、硼氢化合物、金刚石、半导体、超导材料和二茂铁等配位化合物。
在电子技术、核工业、航天技术等现代工业技术的推动下,各种超纯物质、新型化合物和特殊需要的材料的生产技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合成成功又向化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对零族元素的化学性质重新加以研究。无机化学在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中产生了有机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等新兴学科。
酚醛树脂的合成,开辟了高分子科学领域。20世纪30年代聚酰胺纤维的合成,使高分子的概念得到广泛的确认。后来,高分子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应用三方面保持互相配合和促进,使高分子化学得以迅速发展。
各种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应用,为现代工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军事技术,以及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多种性能优异而成本较低的重要材料,成为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高分子工业发展为化学工业的重要支柱。
20世纪是有机合成的黄金时代。化学的分离手段和结构分析方法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纷纷获得圆满解决,还发现了许多新的重要的有机反应和专一性有机试剂,在此基础上,精细有机合成,特别是在不对称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方面,合成了各种有特种结构和特种性能的有机化合物;另一方面,合成了从不稳定的自由基到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基础物质。有机化学家还合成了有复杂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和有特效的药物。这些成就对促进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为合成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质,并与其他学科协同解决有生命物质的合成问题及解决前生命物质的化学问题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世纪以来,化学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稳定态向亚稳定态发展,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为生产和技术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物质、新材料;另一方面,在与其它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学科,并向探索生命科学和宇宙起源的方向发展。
[编辑本段]化学的作用
1.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2. 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目前,化学家门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3.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4.(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所有科学共有的作用)培养不断进取、发现、探索、好奇的心理,激发人类对理解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当今,化学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总之,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
[编辑本段]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
古代
(1)约公元前1700年,中国开始冶炼青铜(青铜是铜和锡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合金)
(2)汉代发明的造纸术
(3)唐朝末年运用于军事的火药
(4)10世纪,宋代运用水法炼铜(又称湿法炼铜和胆铜法)大量生产铜。
近现代
(1)20世纪20年代,侯德榜用“联合制碱法”生产出了“红三角”牌纯碱。
[编辑本段]学科分类
化学在发展过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类别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务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层次的许多分支。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化学传统地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分支。2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化学键的电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化学研究在理论上和实验技术上都获得了新的手段,导致这门学科从30年代以来飞跃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现在把化学内容一般分为生物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五大类共80项,实际包括了七大分支学科。
根据当今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它与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医学、地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情况,化学可作如下分类:
无机化学: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流体界面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
高分子化学:天然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高聚物应用、高分子物力。
核化学:放射性元素化学、放射分析化学、辐射化学、同位素化学、核化学。
生物化学:一般生物化学、酶类、微生物化学、植物化学、免疫化学、发酵和生物工程、食品化学等。
表面化学:凡是在相界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统称为界面现象(interfase phenomena)或表面现象(surfase phenomena)。研究各种表面现象实质的科学称为表面化学。
其它与化学有关的边缘学科还有:地球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环境化学、宇宙化学、星际化学等。
‘玖’ 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方法有哪些
蛋白质结构分析方法: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和核磁共振
x 射线衍射法的分辨率可达到原子的水平,使它可以测定亚基的空间结构、各亚基间的相对拓扑布局,还可清楚的描述配体存在与否对蛋白质的影响。多维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已成为确定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溶液三维结构的唯一有效手段。NM R技术最大的优点不在于它的分辨率,而在于它能对溶液中和非晶态的蛋白质进行测量。
蛋白质的序列结构测定:
1.到目前为止,最经典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方法是,sarI等人基于Edman降解原理研制的液相蛋白质序列仪,及后来发展的固相和气相的蛋白质序列分析仪。
2.质谱:早期的质谱电离的方式主要是电子轰击电离(EI),它要求样品的挥发性好,一般与
气相色谱联用。但使用G C/M S分析,肽的长度受到限制,只能分析小的肽段。近年来,
在离子化的技术及仪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得质谱所能测定的分子量的范围大大超
出了10k u。因此,软离子化技术、基质辅助的激光解吸/离子化(MALDI)和电喷雾离子化(E SI)显得尤为有前途。通过串联质谱技术(MS/MS)和源后衰减基质辅助的激光解吸/离子化(PSD—MAIDI—MS),人们就可以从质谱分析中获得肽及蛋白质的结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