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大神说说经济学中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及研究成果及其理论内容
经济学家开拓了一种可以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的办法,即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该检验方法为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夫·格兰杰(Clive W. J. Granger)所开创,用于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他给因果关系的定义为“依赖于使用过去某些时点上所有信息的最佳最小二乘预测的方差。”
在时间序列情形下,两个经济变量X、Y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定义为: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
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时间序列必须具有平稳性,否则可能会出现虚假回归问题。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首先应对各指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常用增广的迪基—富勒检验(ADF检验)来分别对各指标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
⑵ 什么是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是指排除了主观价值判断,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做客观分析,只考虑经济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1、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偏重于数量分析,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能单纯用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来加以解释,而主张以历史的、制度的、社会的因素作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即使是数量的分析,非均衡分析也不是强调各种力量相等时的均衡状态,而是强调各种力量不相等时的非均衡状态。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
3、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
把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均衡分析是要说明各种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的条件;
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是要说明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原有的条件变动时均衡状态发生了什么相应的变化,并把新旧均衡状态进行比较;
动态均衡分析则是要在引进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说明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说明在某一时点上经济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下一时点上该经济变量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对整个均衡状态变动的影响。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说明经济现象的性质及其内在规定性与规律性
定量分析则是分析经济现象之间量的关系。
与规范分析的比较编辑
实证分析简言之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樊刚指出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经济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从经济现象的分析、归纳中,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假设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然后在这些基于现实得出的假设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结论,并逐步放松一些假设,使理论结论更加接近具体事实。”规范分析法是研究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来探讨达到这种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的步骤。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具体的经济分析都不可能离开人的行为。在实证分析法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是其分析的基础,完全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除少数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纯实证分析以外,基本一致认为经济学既是实证的科学,又是规范的科学,因为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突出强调那些因素,实际上涉及到个人的价值判断问题”。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实证分析这个方法论术语,在一些学者看来,马克思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强调的只是规范分析。其实,马克思主张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分析方法,就是规范与实证有机结合的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分析方法可以说就是一种实证分析方法,是“动态实证”。马克思十分重视对事实的分析。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他说:“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马克思很重视实证分析,如,马克思对分工、生产、交换、市场、利润、利息等范畴的考察和研究都是实证分析,他的经济研究实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例如:
1、“70年代世界油价暴涨主要是由垄断力量达成的。” 这句话就是比较客观的,是一个人通过经济模型得出来的结果,你无可辩驳,这就是实证分析。
2、“效率比平等更重要”。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定理这样说,有的人会认为效率重要,而平均主义者会认为平等更重要。这就带有主观评价,这就是规范分析。
⑶ 能证明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能证明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是队列研究。
⑷ 目前社会科学经验研究“因果识别”都有哪些方法和新发展
因果关系的确定并不容易,我们一般先是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入手。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例如和俗套的:小朋友和小树在某一年同时测定高度,以后每日测一次高度。我们第一个观察到的现象是人长高,树也长高。这时候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这种现象是随机的,还是非随机的?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可以观察更多的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明确到这种现象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即“非随机现象”。随后就要讨论,这个现象是否存在有因果关系,这时候我们可以从:时间关系、关联强度、可重复性、分布一致性、合理性、终止效应、特异性等方面来讨论。
时间关系: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因”必然要在“果”之前。关联强度:是指两个现象相关,那么它的相关程度有多大,描述关联强度的有:决定系数R²,OR,RR值等可重复性:就是说你认为这两者有因果关系,那么是不是每次因出现都能有果,或者每次果之前都有因,是否可以重复。
分布一致性:是指“因”的分布和“果”的分布是否一致,例如说A地吸烟率高,那么A地的肺癌发生率是否也高,两者分布是否一致。合理性:是指这种因果在科学上能否得到合理的解释,例如抽烟导致肺癌发生的机制已经很明确,那这就是抽烟导致肺癌的合理性。终止效应:到“因”被终止后,果是不是会消失或减少。
例如戒烟能降低肺癌发病率。特异性:这个不太好说,现在好像也都不怎么提,我要不太懂,看有没有大神能帮我解惑一下。因果关系的确定的确不容易,如果大家都能认识到“相关关系”不等以“因果关系”我敢保证微信微博上的那些什么“7岁男孩每天和饮料致白血病”这类的新闻会少很多。
⑸ 因果关系研究的内容
因果关系研究是结论性研究中的一种,其目的是要获取有关起因和结果之间联系的证据。因果关系研究的目的包括下述内容:
了解哪些变量是起因(独立变量或自变量),哪些变量是结果(因变量或响应)。
确定起因变量与要预测的结果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的性质。
和描述性研究一样,因果关系研究也需要有方案和结构的设计。描述性研究虽然也可以确定变量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但是并不能确定因果关系。要考察因果关系必须将有些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控制起来,这样,起因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才能测量出来。研究因果关系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当然还有些高级的统计方法可以用于检验因果关系的模型。例如为了检验包装(自变量)对销售量(因变量)的影响,可将同类商店随机地分为两组,分别出售新包装的商品和原包装的同种商品,最后再进行比较。
虽然因果关系研究的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太相同,但也不应将其孤立起来看。事实上,在许多调研中,探索性的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因果关系研究的设计都是相互补充的。
⑹ 为什么说实验法是唯一能进行因果关系推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是唯一能够确认自变项与依变项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借由随机抽样、随机分派的过程,将研究对象区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然后在严谨的实验设计之下,系统且客观的操弄自变项,且将影响依变项的各个干扰变项予以控制或维持恒定,再观察依变项的反应,以作为研究结果的判定。
实验研究包含三大部分,分别是自变项与依变项、实验组与控制组以及结果的测量,借由对此三部分的操弄、控制与观察,研究者获取了最后的研究结果。
二、实验研究法的特征
(一)随机化
所谓的随机化它需包含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随机抽样;第二阶段是随机分派。
实验研究中之所以要控制变项,是为了要确保影响依变项的因素只剩实验处理一项,亦即自变项,如此才能够推论自变项与依变项间的因果关系。
(二)变项的控制
针对这些干扰变项的控制,常用的方式有下列六种:
1.随机化
2.将干扰变项保持恒定不变
3.将变项纳入实验设计之中
4.配对
5.以受试者本身作为控制
6.共变量分析
三、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一) 决定研究题目与目的
(二) 提出研究假设
(三) 界定变项
(四) 准备实验或测量器材
(五) 控制干扰变项
(六) 选择实验设计
(七) 受试者的抽样与分派
(八) 决定实验步骤并依计划进行实验
(九) 资料的统计分析
(十) 根据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⑺ 什么是研究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行测考试中,逻辑判断部分是很多考生寄予厚望的一部分,在此部分的备考中,很多考生只是将各类命题的推理规则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这样,虽然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来说还可以解决,但是命题的灵活性很高,如果对各类推理规则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那么对于命题灵活性比较高的题目就难以做对了。因此,我们对于逻辑判断里面的各类概念需要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对各类题目应对自如。
在逻辑判断部分,整个体系可分为必然性推理以及可能性推理,其中,必然性推理中的假言命题主要研究各命题之间的条件关系,可能性推理主要研究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大部分同学并没有对这两种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导致经常混淆两者,从而做错题目,今天就对这两种关系发表一下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者在范畴上并不相等,即条件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比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上湿。可以理解成:因为天下雨,所以地上湿。当然,这只是一个巧合,这件事中的原因刚好是结果的充分条件。但是如果地上不湿,那么天没下雨。却不可以理解成:因为地上不湿,所以天没下雨。由此可以看出来实际上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 其次,二者的论述对象不同,即条件关系研究的是命题间的关系,因果关系研究的是客观事物间的联系。要想理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本质上就是比较“原因”与“充分条件”、“结果”与“必要条件”的区别。具体说来,“原因”指的是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关于客观事实的,而“条件”指的是前提与结论或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是关于逻辑的。例如:因为他考上了大学,所以爸爸给他买了部手机。这里“考上大学” 是“爸爸给他买手机”事实上的原因。而如果他考上了大学,那么爸爸会给她买部手机。这里的“考上大学”是“爸爸给他买手机” 命题上的充分条件。
条件关系是某种假设性命题,它可以分析未发生的事,未来的事,虚拟的事;而因果关系更多的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而言,即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是事实,而条件关系中的条件是真是假不一定。因果关系中的原因一定在结果之前发生,即具有时间上的顺序;而条件关系未必。
例如:因为天气晴朗,所以我去爬山了。
一定是天气晴朗这件事先发生了,然后我才去爬山的。
换成条件关系就是:如果天气晴朗,就去爬山。
在这里天气晴朗是未发生的。至于天气不晴朗,我去不去爬山是不一定的,也有可能天气不晴朗我也去爬山了,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就并无因果关系了。
以上就是对因果关系与条件关系的理解,当然,两者之间也存在是很多联系,有时间我会继续和大家分享。
⑻ 目前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的都有哪些方法和新发展
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借此机会,整理了下之前零散的笔记并搜集了一些新的资料,当做是一次复习和沉淀。
社会科学因果推断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相关不等于因果(也被称为内生性问题)。也就是说,A与B相关,并不能说A导致B。也有可能是B导致A,或者A与B之外的第三个变量C既影响A也影响B,从而导致A与B的共同变化。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即雪糕的销量和淹死的人呈显着正相关,即雪糕销量越高,淹死的人就越多。但我们不能断言说雪糕销量导致人们被淹死。事实上,这是由于二者都发生在夏天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数据收集出发,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来进行因果推断,如实验法,但社会科学中的很多主题和领域没法使用实验法,这就引出了第二种类型:从数据分析出发,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来推断因果(主要针对调查数据)。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实验法是社会科学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中进行因果推断的重要方法。大部分心理学研究都会选择实验法,因为它能帮助研究得出因果结论。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法甚至被称作解释因果关系的唯一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研究者会将实验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情境中(通常是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并确保这些情境除了自变量(研究者认为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变量)之外,其他的条件完全一致。这样,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不同情境下因变量的差异是由自变量造成的。
为了更为直观地理解,这里介绍一个社会心理学当中的经典实验:最简群体范式(tajfel et al., 1971; billing tajfel, 1973)。在tajfel的实验里,实验参与者是被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的群体中(随机分配是控制混淆变量的重要手段,即保证不同情境下除了自变量之外其他条件完全一致)。在一个实验中划分的依据是他们声称的艺术偏好:Klee的画和Kandinsky的画,更喜欢哪个?在另一个实验中,通过投硬币来把实验参与者划分到两个群体中。每组成员实际上从没有见过彼此,也没有见过对方组的成员,所以两组里的人都不认识,没有任何形成内群体或外群体刻板印象的基础,这也是“最简群体”这一名称的由来。最后,tajfel和他的同事让群体成员在内群体和外群体间分配奖励(最多15分)。结果发现,分给自己组的明显多于对方组的。这被称为“最简群体范式”。
⑼ 什么是实证研究。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简言之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樊刚指出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经济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从经济现象的分析、归纳中,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假设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然后在这些基于现实得出的假设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结论,并逐步放松一些假设,使理论结论更加接近具体事实。”规范分析法是研究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来探讨达到这种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的步骤。
⑽ 实证研究有哪些具体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实证性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首先,实证主义社会学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创立的,其代表作为《实证哲学教程》,后由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继承和发展,其主要着作有:《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孔德生活的时代正式法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他亲历法国大革命,看到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于是他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其理论基础是:“起源于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承认在人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它独立于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可以直接地认识这一真实世界,并且这个“真实世界”又由社会事实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