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周平王元年是什么纪年方法

周平王元年是什么纪年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04 14:26:09

① 历史定年方法有几种

你说的应该是“历史纪年”方法吧?
如果是,历史的纪年方法主要有四种:
1、帝王纪年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依次则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以后,每一个帝王都有确切的纪年,如周平王元年为公元前770年;汉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春秋、战国时期较为特殊,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东周帝王纪年。在列国中,则以诸侯纪年,如周平王三十一年和楚武王元年都是指公元前740年(见“中国历史纪年表·十二诸侯”,“周·春秋纪年表”)。
2、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帝王纪年法的继续,自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以后我国历代帝王就都用年号纪年了。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的统治时期就用“贞观”纪年,贞观年间指的就是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从西汉的汉武帝到清朝的宣统皇帝,我国历史上共有600多个年号。有的皇帝有好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的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个年号。如明成祖一直使用“永乐”年号。因此,明清两朝时也就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了。例如“崇祯帝”、“康熙帝”、“干隆帝”等等。但在历史书籍中通常用“双时法”,即将公元纪年附在后面,如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帝王纪年法也是如此。
3、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代使用的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照一定的顺序,配对组成的纪年法。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组成了天干;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年轮回一次,称一甲子,周而复始。该种方法始于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史资料记事用的纪年标准,与年号纪年法并用。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里,该纪年法多用于近代史方面。例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干支纪年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凡是甲字开头的,公元年代的末位数必然是4,乙字开头的是5,丙为6……辛为1……依次类推。例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生于甲子年,即184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年是1894年。又如《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辛亥革命则发生在1911年,其尾数皆相同。
4、公元纪年法。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公元就是公历纪年,公元元年是开始纪年的标志,相传这一年是传说中耶稣的诞生年。由公元元年开始,向前推算称之为公元前X年,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可以省略“公元”二字)。从推算的数字中可以看出,公元前的年代,数字越大,距今越远;公元后的年代则正好相反,数字越大,则距今越近。这种纪年方法在欧洲6世纪时开始使用,全世界普遍使用则是在公元1400年前后。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才使用公历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上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9月27日,我国政府决定,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② 公元记年法

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就是所谓“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耶稣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从这年起叫公元某年。这种算法以及所谓的“耶稣出生”之年,是6世纪的一个基督修道士狄安尼西提出的。虽然耶稣只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个纪年标志逐渐在全世界通用。根据公元纪年和中国历史纪年对照换算,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末年时期,因此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的年代,东汉及东汉以后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后的年代。

1.世纪:100年为一世纪,特别指耶稣基督纪元(公元纪元)之百年分期。但史学界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元年至100年为一世纪,101年至200年为2世纪……一种是元年至99年为一世纪,100年至199年为2世纪,200至299年为三世纪……

2.年代,世纪中又以10年为一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1989年,即习惯上以出现80为80年代之始;也有主张1981年至1990年,为20世纪80年代。

3.世纪初和世纪末,世纪初即这个世纪的最初10年;世纪末即这个世纪的最后10年。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准确的时间范围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说来这是个大概的时间范围,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围内,也可以超出这个界限。

4.世纪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世纪的前30年为早期,世纪的最后30年为晚期,世纪的中间40年为中期。

5.世纪的前期和后期。世纪的前50年为前期(或称上半叶),世纪的后50年为后期(或称下半叶)。
公元纪年法没有公元0年,从公元前1年下来就是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一年

③ 帝王纪年和年号纪年有什么不同

1、帝王纪年包括了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
2、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帝王纪年两种。 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 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即指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往复,在宏观的时间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乱,古人就常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例如《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葵丑”。

④ 古代纪年法有哪几种方式,如何操作

所谓公元纪年,是阳历的一种,本是欧洲人的纪年方式,它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



对于农时而言,节气非常重要。古人发明节气的高明之处,在于人们发现自然界的天象地气、草木鱼虫等在每个节气并非渐变,而是顿变。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朋友们可能对二十四节气的感受更为深刻一些,当地的老百姓至今依然按照二十四节气来春种秋收。

⑤ 干支纪年法和岁星纪年法是什么时候出现和使用的

干支纪年法是西汉时候出现及使用的,岁星纪年法是东周时候出现及使用的,殷商甲骨中那个是干支记日法,不是干支记年法,殷商记年使用数字不是干支,干支在时间上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夏朝,但是干支用于纪年侧是西汉才开始出现及使用,可以这样说,殷商时期虽然出现了干支记录时间,但是那时还不完善,在甲骨上出现的干支对于考古学家来说也是很头痛的,只能考察出时日,而不知年月。岁星纪年法是东周战国时期出现,他和干支纪年法有本质上的不同,二者虽然能重叠使用,但是使用上就比较麻烦了,以下介绍他们的相关内容:

殷周记年月,都用数字表示顺序,记日则用干支。后人沿袭了这种办法,同时也有用干支记年、用数字记日的。又有太岁记年法,也就是所谓的岁星纪年法。《尔雅·释天》说:“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着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在癸曰昭阳。”“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
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这种记年法也象干支记年之以干支相配
,如阏逢摄提格,用干支来表示,即甲寅。太岁记年法在史书中用得不多。
在甲骨文中,记时的形式还不大完备。很多卜辞,是有月日而无年。比较完
备的形式是于记事开端用干支记日,于末尾记上月份,紧接着再记年,如:
癸未,壬卜……在四月,佳壬二祀。
癸卯,壬卜……在九月,佳壬五祀。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着《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着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岁星纪年法:
岁星就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木星,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而论为第五颗(地球为第三颗),其质量与体积均超过其他八颗行星的总和。木星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11.8622年,古人以地球为观测点,以相对不动的恒星为背景来观测岁星(也包括日、月及其他四颗行星)在天空的视运动,正好约十二年绕天一周,也就是说,岁星每年要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每一星空区域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共有十二个这样的星空区域,即十二次,这样用“岁在××”就可以纪年了,十二年周而复始。 十二次是将黄道(参见本书“什么是黄道十二宫”一问)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平均划分为十二等分,其名称依次为星纪、玄枵(xiāo消)、诹(zōu邹)訾(zī姿)、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具体位置则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为标志。岁星纪年法的表示方法是:如岁星在某一年运行至星纪区域,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翌年岁星又运行至玄枵区域,该年就记为“岁在玄枵”,以下类推,十二年循环一次。《左传·襄公三十年》有如下一段记载:于子娇之卒也,将葬,公孙挥与裨灶晨会事焉。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于是岁在降娄,降娄中而旦。vob file converter中的裨灶指之曰:“犹可以终岁,岁不及此次也已。”及其亡也,岁在诹訾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娄。文虽不长,却通过一段预言式的对话透露出岁星纪年的消息。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郑国之臣伯有在内乱中被杀死。此前十一年,即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郑国大臣公孙挥与裨灶商议办理郑臣子的丧事,清晨路过伯有家,见其门长满恶草。公孙挥说:“伯有门上的恶草还有吗?”当时岁星运行于降娄,而降娄在天空正中天就亮了。裨灶就指着降娄区域说:“还可以再等岁星绕天一周,但伯有活不到这一星次了。”伯有之死正是“岁在诹訾”这一年,第二年才是“岁在降娄”。裨灶十一年前的预言完全应验。除此例之外,《国语·晋语四》也有一段有关晋公子重耳在外逃亡的趣事,涉及到岁星纪年。重耳一行逃至五鹿,向田野中一农夫讨饭吃,农夫将一土块递给重耳,重耳正要发怒,他的随从子犯说:“这是上天赐给我们土地,十二年后,我们必得此土地。”并让大家记住:“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 农夫献土块在鲁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十二年后即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这一年的正月十一日,已经当上晋国国君的重耳攻打下了五鹿。周历正月是夏历上年的十一月,所以子犯说“岁在寿星及鹑尾”,显示了周历、夏历的差异。

⑥ 甲午戊戌都是什么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甲午戊戌都是什么纪年法

一、基础知识·全面回顾

1.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以后,每一个帝王都有确切的纪年,如周平王元年为公元前770年;汉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春秋、战国时期较为特殊,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东周帝王纪年。在列国中,则以诸侯纪年,如周平王三十一年和楚武王元年都是指公元前740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的时期就用“贞观”纪年。皇帝的年号没有数量限制。有的皇帝有好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的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个年号。如明成祖一直使用“”年号。

3.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

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规则(单配单,双配双)可以搭配成60对,也就是一个甲子(60年),周而复始记录时间。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这种始于汉代,现在农历纪年仍然沿用干支。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5.帝号纪年法

湖北军成立时改用黄帝(1911年为黄帝4609年)。

6.纪年法

以公元1912年成立为起始的纪年。当时规定与公元纪年法并行。但 多用纪年法,个人档案中也用。

7.公元、世纪、年代

(1)公元是通用的公历,是古代一个徒笛安西提议创立的。它以的诞生那一年算起,所以也有人称为。诞生前叫“公元前”,诞生后叫“公元后”。在诞生前的年份称为“公元前××年”,在诞生后的年份称为“公元××年”。约在公元1400年时普遍使用公元纪年,我国从1949年起采用公元纪年。

(2)“世纪”这个词源自拉丁文“Centuria”,意思是一百年。公元之一世纪是公元之一个一百年,即公元1~100年。公元第二世纪是公元第二个一百年,即公元101~200年。依此类推,公元第二十世纪是公元第二十个一百年,即公元1901年~2000年。

(3)“年代”是在每个世纪中,以十年为一阶段的称呼,如“五十年代”、“八十年代”等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指1950~1959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指1970~1979年。一般称某世纪的10~19年的十年的时候,不称“一十年代”而称为某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某个世纪的最初十年,也不用年代来称呼,而称为“最初十年”。

二、纪年·活学活用

1.公历年份与干支年份互算

推算是

①如果公元纪年1—12年,就用该年数字在天干地支对应表中查找即可。如公元10年即庚午年,公元11年即辛未年,公元12年即壬申年。

②从公元13年起,某年的天干就是这个年份的个位数所对应的天干,某年的地支就是这个年份除以12所得余数对应的地支。如公元13年即癸酉年,公元14年即甲戍年,2011年是辛卯年。

2.公历年份与纪年互算

换算为:公元纪年减1911,得出纪年。纪年加1911,得出公元纪年。

如战争爆发在1937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以算出是29年。反之,知道××战争结束在34年,要换算公里,加上1911年即可得出是1945年。

3.公元纪年中的“公元前”问题

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历史上没有公元0年的说法。公元以前的世纪称为公元前××世纪,但其年份的推算顺序“要倒数”,如公元前21世纪的起止年份为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001年;公元前3世纪的起止年份为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01年,公元前1世纪的起止年份为公元前100年~公元前1年。

习惯每个世纪的开头20年叫做××世纪初期,然后依次为××世纪30年代、40年代一直90年代,而每个世纪的最后10年又称为××世纪末期。公元前的初期与末期的说好相反,如公元前××世纪的90年代只能称作××世纪初期,公元前××世纪的最后20年只能称作××末期。

以上就是与甲午戊戌都是什么纪年关内容,是关于公元前2000年的分享。看完年号干支兼用法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⑦ 古代的年月日是怎么计算的

、王公在位的年次纪年。用于先秦至西汉武帝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国用本地区国君在位年数来纪年。这样,在纪年问题上全国存在着混乱现象,如周平王元年(公元前七七0年),在鲁国记为鲁孝公二十七年,秦国记为秦襄公八年,宋国记为宋戴公三十年等。 2、岁星纪年。岁星(即木星)在星空在绕行一周约为十二年,古人把天赤道带划分成十二等分(即十二星次),使冬至点处于一分的正中间,这一分就叫星纪,然后由西往东依次是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把每年木星所在的次记下来,就成为自然的纪年资料。它首先出现于《左传》、《国语》,在春秋战国纪年混乱的情况下,它成为一种很方便的统一纪年的标志。《左传.襄公三十年》:“岁在取訾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娄。” 3、太岁纪年。由于岁星在星空背景上的移动速度不均匀,且有时还会发生所谓逆行,因此古人另外设想了一个理想的天体,其运行方向与岁星相反,以玄枵次为子然后从东向西,星纪是丑,析木是寅......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速度均匀。这个天体便称为岁阴、太阴或太岁。太岁和岁星保持大致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岁星在星纪,太岁在寅;岁星在玄枵,太岁在卯。战国时多用其他特定的名称代替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名:子为困敦,丑为赤奋若,寅为摄提格(简称摄提),卯为单阏,辰为执徐,已为大荒落,午为敦戕,未为协洽(亦作叶协),申为君滩,酉为作噩,戌为淹茂(亦作阉茂),亥为大渊献。《吕氏春秋.序意》:“维秦八年,岁在君滩。 4、年号纪年。始自汉武帝,迄于清末。皇帝更迭即换年号,同一个皇帝也可以更换年号,如汉武帝就曾使用过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等十一个年号。清方苞《狱中杂记》:“康熙(清圣祖年号)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5、干支纪年。始于汉,今农历仍袭用。即以干支相配的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近代史上着名的“甲午海战”、“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就是用干支纪年来表示的。 6、生肖纪年。用十二种动物来表示十二地支,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产生于东汉王弃以前,主要使用于民间。迄今还偶或使用。 7 民国纪年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同时决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此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公历一样,不必换算。年代的换算法也很简便。如xx战争爆发在1937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9年。反之,知道xx战争结束在民国34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但可得出1945年。

阅读全文

与周平王元年是什么纪年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痛风的西医治疗方法 浏览:698
斑饼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238
厨房漏水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201
十一个月宝宝湿疹快速消退方法 浏览:238
螺丝刀撬开保险柜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150
失眠有效简单的方法 浏览:70
蜜俏的使用方法 浏览:690
修丽可发光瓶使用方法 浏览:654
接发方法及步骤 浏览:749
上海杂质硅胶解决方法 浏览:98
快速让伤口愈合的方法 浏览:34
华为照片导入到iphone最简单方法 浏览:554
医院洗牙有什么方法 浏览:622
怎么纠正自卑的方法 浏览:276
如何快速剥湿蒜的方法 浏览:234
韩国红参的食用方法 浏览:349
钳形表温度测量方法 浏览:531
创造的心是如何方法 浏览:884
美缝纸的使用方法图片 浏览:873
阿咖酚散的的食用方法 浏览: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