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药药理研究的具体方法
1 血清药理学方法学研究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药理活性实验和作用机理是在体外进行的,而利用中药粗提物直接进行体外实验,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是指给动物经口用药后一定的时间采血,取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后国内即陆续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于1996年资助重点项目:中药复方体外实验的方法学研究,在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关系研究、给药方案研究、反应体系中含药物血清加入量的确定、采血时间的确定及时效关系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对效应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头风饮(川芎、天麻为主)药物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HT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 道作用为指标的实验中证实:在一定范围内,动物给药量与吸收入血的药物量及含药血清的体外药理效应呈正相关〔1〕;含药血清的药物浓度除与给药剂量有关外,还与给药方案 (如一日内给药次数及给药天数等)直接相关〔2〕;体外实验体系中含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对药理效应产生明显的影响,因而对最佳反应体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3〕 ;在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实验前,进行时效关系研究,找出给药后最佳采血时间是十分 必要的〔4〕;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可能对药理效应产生明显影响,应以使 用新鲜血清或保存时间较短的血清
为宜〔 5〕。鉴于目前多数中药或复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确,成为制约中药现代研究的瓶颈,近年 进行了中药血清药化学与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的尝试,以揭示产生药效的物质基础。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并测定相应含药血清药理效应强度后,进行药物效应成分分析, 如果含药血清的药理效应强度与其血清指纹图谱中某成分指纹峰大小相一致,则说明该成分 与所观察药理作用密切相关〔6〕。中药血清药理学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 学成分的特点,结合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手段,将有可能成为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方法体系。
2 单味药药理研究
常用单味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仍以对整体动物 药理效应观察及对器官、组织、细胞的影响等为主,现代生物技术如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也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研究的药味相对集中,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居多,不少常用中药 的新药理作用机理被揭示。
研究发现黄芪对自然衰老大鼠脑皮质、海马、纹状体3个脑区降低的M胆碱受体和M1亚型受体密度有显着的上调作用,并可调节老年大鼠血浆环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体密度及T3、T4、皮质醇含量均降低,黄芪、人参、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对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脑血管加压素系统异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显提高肾病综合征大鼠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钠排泄 〔11〕;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细胞毒活性有显着增强作用,并可能
通过调控巨噬细胞C1q的分泌功能来增强免疫和抗肿瘤作用〔12,13〕;还发现 黄芪煎剂及含黄芪小鼠血清均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及IL-2的产生有促进作用〔14〕。冬虫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细胞内Ca2+ 的浓度,减轻缺氧再给氧时细胞内Ca2+超载现象,并明显减轻缺氧再给氧时细胞 内脂质过氧化〔15,16〕。红参在预防高血压性视网膜动 脉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内皮细胞膜的光整性、细胞器的结构及内皮细胞分泌各种血管舒缩 物质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生,还有扩张血管、减少外周阻力及调节血压的作 用〔17〕。生地黄可明显抑制皮质酮致“阴虚”模型小鼠巨噬细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达,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18〕。丹参注射液可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脑水肿,减少脑皮层及海马组织丙二醛含量,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单体药理研究
随着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的进步,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化学学科结合更为密切, 中药 有效部位、有效单体的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有数十种, 研究较多、较深入的有人参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总黄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黄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单体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 治疗疾病的机理。研究发现,人参皂甙对辐射引起的细胞膜损伤有防护作用〔20〕 ;人参二醇皂甙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1〕;人参根总皂甙 具有明显抗DNA损伤及抗突变效应〔22〕;人参皂甙Rb1对应激性性行为低下有保护 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应激动物血浆皮质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关〔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显着降低人工晶体表面、虹膜和睫状体的炎症反应 〔24,25〕;对哮喘豚鼠肺组织的磷脂酶A2有明显抑制作用 〔26〕。三七总皂甙显着提高心肌细胞内肌浆网膜钙泵活性,减少心肌细胞Ca2 +〔27〕,对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显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S期DNA合成,通过抑制瘤细胞分裂增殖以及诱导瘤细胞凋亡而 抗肿瘤〔29〕。
4 复方药理研究
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古方和现代经验方进行多指标的系统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层次揭示方剂的治疗原理,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和中药新产品研创。近年来,中药复方在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分子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近年古方的药理研究有数十首,其中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大承气汤、 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研究较多。在古方研究中较多地探讨了方剂的作用机制,给方剂 的传统功效描述赋予现代药理学内容。如桂枝汤可能通过影响兴奋胃肠运动的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以及抑制胃肠运动的生长抑素、 血管活性肠肽等在下丘脑和胃肠道中的含量来调节胃肠运动〔30~33〕;桂枝汤 对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10株病毒致细胞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含 药血清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等4株病毒对Hep-2细胞的增殖〔34〕。当归补血汤 含药血清随给药剂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细胞集落数明显增多〔35〕。将六味地黄汤 方视为一个整体,以活性评价为导向,从六味地黄汤中定向追踪分离 ,获得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该部位对TH及TC的功能有调节 作用〔36〕。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剂的作用原理。经验方的药理研究 开展得更为广泛,其研究内容多结合新药研究的有关要求,着重于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不少 方剂已经或即将开发为新药。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点和优势所在,用药理研究方法观察方剂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仍然是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虽然还是以方剂药味加减 、正交设计等方法为主,但在应用中也有明显提高,采用一些新方法来更好地分析方剂的配伍问题〔37〕。关于复方配伍规律的基础研究99年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 项目,强调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探讨方剂的物质基础,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 应三者之间的联系,阐明配伍内涵,成为新的探索方向。生脉散复方化学动态变化与药效关 系研究表明,各药配伍后药效的变化可能与产生新物质有关〔38〕。以方剂的物质 基础研究为核心,注重方剂配伍理论与现代药理交互作用理论结合,物质基础分析与药理效 应观察相结合,从组成方剂的单味药、方剂的化学部分以及化学成分三个层次探讨方剂的配 伍与物质基础的变化的关系,在整体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四个水平上 探讨方剂的配伍、物质基础的变化与药理效应间的联系,已成为复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代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规律,对于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制定适宜的用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义。中药药代动力学尤其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 无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采用体内药物浓度法、药物累积法(动物急性死亡率法)、药理效应法、微生物指标法等,但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尚待进一步完善。近年进行了黄 芩 甙、葛根素、苦参碱、芸香甙、绿原酸、钩藤碱、马钱子碱、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动物体内的 药代动力学研究,但单一有效成分的药代参数显然还难以反映含有该成分的单味中药或复方 的药代动力学过程。1991年黄熙等提出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将中药复方看作是一个整 体的药物,研究方剂效应成分在体内的命运。认为所谓“复方效应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单体,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化学成分(组成); “效应”既可以是活性效应,也可以是毒性效应〔40〕。有人提出综合运用中药有 效成分药动学-药效学同步分析统一模型、血清药理学方法及高效毛细管电泳、二维及三维 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或质质联用技术等,进行中药及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4 1〕。
② 如何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
中药材从播种到采收,其产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中药材生长发育阶段的一系列技术管理措施。要提高中药材的产量,除正常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外,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保证。 1.床面覆盖 有些中药材出苗后,空气温度较高,土壤水分蒸发过大,使耕作层土壤水分含量下降,土层板结,杂草易生;往往会严重影响根的生长。因此,在地上部封行前,可用树叶、稻草等覆盖行间。一方面可以保持土壤湿润和土层疏松,抑制杂草丛生消耗养分,另一方面每年的覆盖物腐烂后可增加土壤肥力。所以适时床面覆盖是药材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2.疏蕾打苔 为了得到优良种子,中药材生长总是把养分优先供应生殖器官。摘除花蕾抑制了生殖生长,可减少开花结果期营养物质的消耗,转而促进营养器官的生长,增加中药材营养物质的积累,促进中药材植株的增粗增重,达到增产的目的。实践证明,适时对中药材植株疏蕾打苔,是提高其产量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凡是不以种子果实作药或不采种的中药材都可疏蕾打苔提高产量。疏蕾打苔应在晴天早上露水后进行。
③ 生药的研究重点
从生药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结合我国中药材研究情况、实际用药现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近期内生药学科的研究重点,在于:
加强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的研究
中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因此,保证中药材质量是保证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的关键和基础。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是中药复方药物标准化研究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目前中药材大多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少部分虽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也未能切实地、全面地反映其临床功效。加之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态性、微量性、不稳定性,致使质量标准化研究进展缓慢,水平也不高,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明确有效成分、指标性成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使之达到科学化、标准化,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绿色中药材生产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中药材(Green crude drug)必须保证是无污染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应在十分安全的范围内,药效物质基础的含量稳定、可靠,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加以控制。
在21世纪,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将共同携手对环境精心的保护,更加关心各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发表了《21世纪议程》。这两个纲领性文件呼吁:各国应在保护环境和生态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并强调这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和发展、全球均应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中药材特别是野生药材,由于受到价格和市场的影响,常易招致资源产生毁灭性的破坏,例如冬虫夏草、蛤士蟆、山乌龟(颅通定的原料)、肉苁蓉等资源数量均已急剧下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收录76种动植物药材。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引种、栽培、种质保存、宏观调控等一系列挽救、研究及合理利用等综合措施。
研究开发现代中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现代中药是指来源于传统中药的经验和临床实践、依靠现代先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遵循严格的规范指标,如《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质量规定》(简称GLP),《药品临床质量管理规定》(GCP)以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定》(GMP)等所研制出的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种新型中药,科技含量高,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以及三便(便于贮存、携带及服用)等特点,符合并达到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对产品的指标和要求,因而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以在国际广泛流通。
选择那些在调整人体机能和西医难治的常见病方面具有明显疗效的单味中药或复方、制剂,如抗衰老、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征、老年痴呆、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艾滋病及其它病毒性疾病等。研制的现代中药应充分发挥中药复方的多靶点、多层次、对机体整体治疗的优势,并注意采用现代的制剂工艺和新的剂型。
生物技术在生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21世纪有迅猛发展的生物技术也必然会深入到生药学领域。首先,生物技术可以在保存和繁殖珍稀濒危的药用动、植物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其次,生物技术和基因重组可以在培育常用中药的优良品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当搞清了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以后,可以培育出优质、抗病力强、产量高的新品种,不断提高中药材的质量。
最后,生物技术还能对中药品种进行更深入和客观的鉴定研究,可选择合适的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如RFLP(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DNA测序等方法,根据DNA分子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样性,在中药属、种、亚种、居群或个体水平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准确的鉴别。
中药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21世纪飞速发展的信息系统,将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条件。首先将进一步完善各种专属性的数据库,如中药有效成分数据库,中药药理及毒理数据库,中药复方数据库,中药临床效果数据库,国外重要值物药数据库等等,并进一步网络化和高速公路化。同时还要依靠人工智能从浩若烟海、杂混无序的中药信息资源中开发和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来。
其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中药现代化的各种知识将得到广泛的传播。例如可以把中医防治疾病的经验和知识、中药防治疾病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各种专家系统和软件普及到每家每户。这样,中药保障人民健康的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人民的健康水平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作为我国药学教育的一门专业课程,生药学的教学内容着重介绍应用现代生药学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围绕生药及其制剂的质量、中药新药及新资源开发进行讲授。
通过生药学的教学,使能对开发利用我国天然药物资源,发展生产,提高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开展生药学研究打好基础,以期为振兴中药事业作出贡献。
④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配对,实验,针对药理药性药效来采取补助相克提升压制平和
⑤ 中药材的生产技术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生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药植所而言,从六十年代开始,科研人员深入到全国各地开展中药材引种栽培研究,帮助当地发展中药材生产并建立中药材的研究机构,解决了诸多中药材生产中的问题,先后开展了黄连、当归、贝母、天麻、金银花、丹参、元胡、番红花、人参、西洋参、黄芩、甘草、北沙参、枸杞、桔梗、红花、芍药、牡丹、山茱萸、地黄、金莲花、杜仲、薏苡、山药、银杏、五倍子、猪苓、黄芪、金荞麦、肉苁蓉等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并取得成果。其中天麻、黄连、西洋参、金银花、猪苓等品种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脱贫途径。从八十年代开始,我所致力于中药材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中药材的病虫害采取生物防治措施,这项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人参、西洋参、山楂、金银花、枸杞等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等。
全国中药材家种品种达300多种,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年产量5亿多公斤,全国已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种植方法较为原始,缺乏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是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种品选育工作滞后,造成中药材的质量不稳定
由于大多数药用植物引种栽培历史较短,因此保留着许多野生性状,栽培的中药材种质混杂,表现为种内变异的多样性。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不及时,是造成中药材质量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2.2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含量超标
在栽培过程,中药材往往遭受到多种病虫病的危害,直接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997年国家中医药局组织有关单位对中药材植保问题开展调研,调研结果认为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中药材生产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损失大,由于药农对农药缺乏有关常识,滥用、误用农药问题突出。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问题,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阻碍中药走向国际市场。
环境污染,某些中药材生长地区受到工业废液、废气等严重污染;某些地区土壤含有砷、铅等有害元素,有些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富集这些有害元素。这两个主要原因导致重金属含量超标。
2.3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野生资源消耗速度过快
当前对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措施不力,受价格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常遭掠夺性开发,导致毁灭性破坏,如肉苁蓉、川贝母、石斛、穿龙薯蓣,冬虫夏草等,由于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有些药用植物分布区域缩小,甚至减少到物种灭绝的边缘。
2.4 中药材栽培、加工技术不规范
对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大宗药材的种植缺乏严格的规程,生产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 中药现代化是以中药材栽培研究的现代化为基础。作为中药的源头部分的中药资源,特别是中药材生产,必须首先实现现代化,才能保证中药现代化的实现。要把高质量绿色中药材的生产研究作为中医药发展与加速中药走向世界的首要工作,没有现代化的中药材栽培研究作支撑,就难以生产质量优良的中药材,安全有效、质量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生产就无从谈起,中药现代化就成为无水之源。
鉴于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的重要性,选择若干个中药材品种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示范,同时研究建立符合GAP的中药材种植规范作为中药现代化项目的内容之一。我国有关单位正在组织专家起草我国的GAP标准。
国内虽有一些中药材的生产管理规定,但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和可操作性。适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GAP的制订实施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国家制订了GAP实施条例。我们可以借鉴法国的《药用和芳香植物生产管理规范(GAP)实施条例(草案)》中从种子和繁殖材料、栽培、灌溉、收获、初级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设备、人员和设施、书面记录、教育以及质量保证11个方面作为全面具体的规定。如:种子的繁殖材料中规定“播种材料性能必须通过植物学鉴定,说明其植物变种、栽培品种、化学型及来源。无性繁殖的原材料也应如此;原材料包括种子的无性繁殖材料,应该符合有关纯度和发芽率的要求或标准;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栽培、收获、干燥及包装等过程中都应该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变种的混入,对于混杂者应及时去除”。栽培规范中规定:“依据栽培类型,如传统方法或有机产品,种植者必须遵循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栽培,通常应注意避免环境干扰;药用和芳香植物不能在被沉积淤泥污染的土壤中生长。此外土壤还不能被重金属、农药和其它工业化学产品等的残留所污染。……”以确保符合生产管理规范,确保药用植物生产质量。 1、概念的内涵
中药材全息营养的概念由张勇飞等专家于2011年首次在《滋补中药的生产与营销》一书中提出,又通过2013年出版的《优质高效中药生产直通营销》一书中加以完善。什么是中药材全息营养?祖国传统中医学利用“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规律将“自然”与“人体”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了理、法、方、药的医学体系,中药材在防治人和动物疾病中完全遵循了宇宙全息理论而有效地使用,这被几千年的医学实践所证明,所以中药材全息营养是指某种中药材含有防治人和动物相对应的某种疾病的全部物质形态和能量与信息的场形态的营养总和 。
2、概念的外延
用现代分析理论建立起来的生物学和医学理论,衡量药材的药用价值就是用生物碱、有机酸、黄酮、皂苷、多糖、维生素、矿物质和各种微量元素作为依据而定,其实这是一种局限理论。因为,没有一种科学理论可以完全认识生命所有需要的一切营养、医疗和保健物质。但是,我们也不是科学的虚无主义者,最接近科学的中药材的药用价值标准就是遵循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食物链,它包含了防治疾病全部信息的药用成分,我们称之为药物的全息营养,它还应该包括无法用仪器测定的而被祖国医学证明了几千年的的四气五味和归经等指标。中药材全息营养就是指药材的生物碱、有机酸、黄酮、皂苷、多糖、维生素、矿物质和各种微量元素以及四气五味和归经等综合药用价值 。
3、指导生产的意义
道地中药材就是指原产地或近似原产地生产的中草药材,它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天地自然最佳组合因素的产物,药效最佳,具有完美的中药材全息营养。因此,在中药材在栽培中必须注意中药材全息营养,否则,生产出的中药材就不具有很好的医疗效果。在中药材原产地生产的中药材是道地中药材,然而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和环境及物种保护法规条例的限制,中药材的生产不得不在原产地以外的地区进行人工栽培。通过人为方法将药材移出原产地引种到其它地区的栽培称之为药材异地栽培。由于药材异地栽培脱离了药材原有的生存环境,在新的地区再也没有了原来的物质营养条件和非物质的多种场能影响,比如地磁场、月潮、日磁场和宇宙场等多维场能的作用,所以,药材异地栽首先需要适应引进地区的生存环境条件,这样药材才能生长下来。如此,异地栽培的药材一边继承了该药材原有的特性,一边吸收了引进地区生存环境作用的新特点,培育了该药材新的全息营养特征,与道地滋补药材的全息营养形成了明显的异化。比如,滋补药材的道地产品在中原地区生产,它主要具有补益五脏之气功能;如果把滋补药材引种到华南地区,滋补药材的补益减弱,同时滋阴功能得以显现;如果把滋补药材引种到华东地区,就具备得补而不腻的特点,因为这里的滋补药材带有了调达肝气的效果。我国的各种生物无不打上地域的烙印。道地滋补药材和异地栽培药材其特点也十分明显。一般来讲,异地栽培药材在道地滋补药材的全息营养特征上,向异地即引种地域的自然全息营养特征上靠近,也就说有异化向引种地域特征的趋势。具体异化趋势见表 。
我国异地栽培时药材全息营养的异化趋势表 我国地区划分 异地栽培时药材全息营养的异化趋势 中原地区 补脾益气 东北及华北地区 补五脏气 华东地区 梳理肝气 华南地区 滋阴除热 西南地区 补血调阴 西北地区 滋补肺气
⑥ 简述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和分离方法
1.经典的提取分离方法 传统中草药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法两种。溶剂提取法有浸渍法、渗源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提取等。分离纯化方法有,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举取法、沉淀法、盐析法、透析法、结晶法、分馏法等。 2.现代提取分离技术的应用 近年应用于中药提取分离中的高新技术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中药絮凝分离技术、半仿生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分子蒸馏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该技术是80年代引入中国的一项新型分离技术。其原理是以一种超临界流体在高于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目标物中萃取有效成分,当恢复到常压常温时,溶解在流体中成分立即以溶于吸收液的液体状态与气态流体分开。萃取过程一般分为流体压缩→萃取→ 减压→分离四个阶段。
与传统的提取分离法相比较,SFE最大的优点是可在近常温常压条件下提取分离不同极性、不同沸点的化合物,几乎保留产品中全部有效成分.无有机溶剂残留;产品纯度高,收率高,操作简单,节能;通过改变萃取压力、温度或添加适当的夹带刺,可改变革取制的溶解性和选择性。
利用SFE提取和分离中药成分,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研究。有关学者对黄山药中薯蓣皂甙素提取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和汽油或乙醇法进行比较表明有收率高,提取时间短等方面优点。还有学者报导了采用超临界CO2从柴胡中提取柴胡挥发油,用SEF-CO2从新疆软紫草中提取紫草素及其衍生物等。
利用SFE提取和分离中药有效群体及有效成分具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在生产中应用推广。 膜分离技术:摸分离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离技术,其分离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学成分分子量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在中药应用方面主要是滤除细菌、微粒、大分子杂质(胶质、鞣质、蛋白、多糖)等或脱色。该工艺与传统的醇流工艺比较省去了醇沉工艺中的多道工序,达到除杂的目的,仍然保持了传统中药的煎煮和复方配伍具有侵膏干燥容易、吸湿性小,添加赋形剂少,节约大量乙醇和相应的回收设备,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工序及人员,节约热能等特点。 超微粉碎技术;超微粉碎技术是利用超声粉碎、超低温粉碎技术,使生药中心粒径在5~10μm以下,细胞破壁率达到95%。药效成分易于提取也容易被人体直接吸收,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不仅适合于各种不同质地的药材,而且可使其中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来,从而使药材成分的溶出和起效更加迅速完全。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与药物粉碎度有关,对不同粉碎度的三七进行了体外溶出度试验。结果表明三七药材45min溶出物含量和三七总皂甙溶出量大小顺序为:微粉>细粉>粗粉>颗粒。
中药超细粉化的研究开发刚刚起步,常用于一些作用独特的传统名贵中药,如西洋参、珍珠等的粉碎。这些滋补保健中药微粉化后可使利用率大大提高。 中药絮疑分离技术:黎波分离技术是在混悬的中药提取液中加入一种素凝沉淀剂吸附溶液中的悬浮物,以达到提高产品澄明度和质量。如利用壳聚糖为原料制成的絮凝沉淀剂制备丹参。服液的实验表明,絮凝法工艺在指标成分原儿茶醛的稳定性和经济指标等方面均优于水提醇沉法。用絮凝法处理中药肉苁蓉的水提液,并与醇流法对比,结果表明,絮凝法较好的保留了指标成分。 半仿生提取法:1995年张兆旺等提出了"半仿生提取法"的中药提取新概念。即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将整体药物研究法与分子药物研究法相结合,模拟口服给药后药物经胃肠道转运的环境,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及计提供了新的提取工艺思路。即先将药料以一定PH的酸水提取,继以一定PH的碱水提取,提取水的最佳PH和其它工艺参数的选择,可用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结合主要药理作用指标,采用比例分割法来优选。以芍药甙、甘草次酸为指标比较芍甘止痛颗粒"半仿生提取法"优于传统水煎煮法,以小檗碱、黄芩甙、栀子成为指标。考查寒痛定泡腾冲剂4种提取方法,结果半仿生提取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法>水提取法醇沉法。 超声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是近年来应用到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一种提取手段,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增加溶剂穿透力,提高药物溶出速度和溶出次数,缩短提取时间的浸提方法。与常规提取法(煎煮法、水蒸法、蒸馏法、渗病等)相比,具有提取时间短(<30min),提出率高(增大2~3倍),低温提取有利于保护有效成分等优点。例如用超声提高薯蓣皂甙得率的实验研究表明超声提取工艺与回流提取工艺对比分析得知,前者比后者可节约原药材27%。超声波从黄劳报中提取黄芩甙的方法,与常规煎煮法相比,无需加热,缩短了提取时间,提高了得出率。 旋流提取法:此法是采用PT-1型组织搅拌机,搅拌速度为8000r/min。原料不必预先加以粉碎。提取用水温度分别为20℃和100℃,处理时间20-30min,旋流法(8000r/min)提取侧金盏花,对提取液中黄酮类化合物、皂甙、有机酸等进行分析,表明旋流法的提取效率较高。 加压逆流提取法:此法是将若干提取装置患联、溶剂与药材逆流通过,并保持一定接触时间的方法。此法可使冬凌草提取滚浓度增加19倍,而溶剂及热能单耗分别降低 40%和57%。 酶法:酶工程技术是近几年来用于中药工业的一项生物技术。中草药成分复杂,有有效成分,也有如蛋白质、果胶、淀粉、植物纤维等非有效成分。这些成分一方面影响植物细胞中活性成分的浸出,另一方面也影响中药液体制剂的澄清度。传统的提取方法(如煎煮、有机溶剂是出和醇处理方法)提取温度高,提取率低,成本高,不安全,而用适当的酶,可通过因反应较温和地将植物组织分解,加速有效成分的择放提取。选用适当的酶可将影响波体制剂的杂质如淀粉、蛋白质、果胶等分解除去,也可促进某些极性低的脂溶性成分转移到水溶性甙糖中而有利于提取。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新技术,完全适于工业化大生产。在国内,上海中药一厂用酶法成功制备了生脉饮口服液。 大孔树脂吸附法;大孔树脂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类有机高聚物吸附剂,70年代末开始将其应用于中草药成分的提取分离。大孔树脂的常用型号有:D-101型、D-201 型、MD-05271型、GDX-105型、CAD-40等,其特点是吸附容量大,再生简单,效果可靠,尤其适用于分高纯化甙类、黄酮类、皂甙类.生物碱类等成分及大规模生产。作为一种分离手段,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中药生产中。将大孔树脂吸附用于银杏叶的提取,提取物中银杏黄酮含量稳定在26%以上。用大孔树脂吸附测量三七及其制剂冠心宁总皂甙,试验证明:D-101型吸附树脂对三七、人参三萜皂甙在水溶液中不仅吸附快、解吸也快,而且吸附容量相当可观,方法简便有效,用于分高纯化植物中皂甙一定价值。 超滤法:超滤技术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多孔性半透膜--超滤膜。作为分离介质的腰分离技术,具有分离不同分子量分子的功能。其特点是:有效膜面积大、滤速快,不易形成表面浓度极化现象,无相态变化,低温操作破坏有效成分的可能性小,能耗小等。近几年来,国内科学者将其应用于中药提取液的澄清分离,效果良好,可与其他分离方法如高速高心法,醇处理法等结合用于中药液体制剂的澄清分离,提取,浓缩。而且还可用于除菌除热原。目前该技术在中药生产中应用刚刚起步,试验研究较多,用于大规范生产,及设备使用率,工艺术条件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分子蒸馏技术。此技术同于一种高新技术。在分离过程中,物料处于高真空、相对低温的环境,停留时间短,损耗极少,故分子蒸馏技术特别适合于高沸点,低热敏性物料,尤其是挥发油类,如玫瑰油、藿香油。该技术在我国属起步阶段,但随着分子蒸馏装置的国产化,必将加快推广应用。 3.提取分离方法的展望 当今,回归自然的热潮席卷全球,天然药物在治疗和保健方面受重视,为中药新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国正在逐步落实中药现代化的实现措施,而中药有效群体和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和应用亦是中药在制剂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在中药制药行业,引进新的提取分离技术,将有利于改善传统提取分离方法的不足,相对保持了原生物体中固有的有效群体的自然组成,从而提高了中药的疗效,解决长期以来中药在前期研究时疗效好,后期工业化生产后疗效差的根本原因。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提取分离技术,常会通过有机的组合,联用于中药的提取工作。另外,中药的研究又离不开提取分离技术。而提取分离技术又对中药的开发及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快新的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就是加快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步伐。
⑦ 中药材赤芍怎样培植如何达到高产
中药材赤芍培植需要选择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沙瓤为主,沙瓤的排水性比较良好,平地或者坡地是赤芍种植的理想之地。 由于地膜不宜浇水和施肥,所以头年必须施足肥,多浇水,之后再覆盖薄膜。盖膜要紧贴厢面,拉直绷紧,用泥土压紧一圈,不能让风刮走了。从第二年开始追肥,将肥料溶人水中,在垄沟中灌溉。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少杂草的生长,同时,具有驱避蚜虫和减轻病毒病的作用。
⑧ 发展绿色中药材的对策有哪些
1.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以及有关管理部门要从民族发展、人体健康的高度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介绍绿色中药材的概念、意义、特点及有关知识。经销商也可利用广告效应,促进绿色中药材的市场营销,从而增加绿色中药材生产与开发的活力。
2.强化管理增加投入
目前我国绿色中药材的开发与建设,总的来说规模还比较小。发展绿色中药材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科研、食品加工、环境保护、财政、商业及进出口等诸多环节,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要在加强科学研究、技术指导和统一规划的同时,积极争取多渠道的财力投入,用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支持绿色中药材基地和销售服务体系建设,为绿色中药材的开发、生产与销售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惠政策,并逐步推动形成绿色中药材的规模化效益。
3.优先在生态农业实施区发展基地
开发绿色中药材应因地制宜、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为原则,并把绿色中药材与生态农业、农业综合开发、休闲观光型农业和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目前情况下,可在沿海滩涂、高山坡地和生态农业实施区等污染较少的区域优先发展,并逐渐扩大面积与品种,增加产量。要因势利导,避免盲目发展。
4.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草害,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多施有机肥,配施微生物肥料,合理使用化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是生产绿色中药材的关键措施。有机肥料因其主要由无毒、无害、无污染的自然物质组成,含有作物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并对土壤结构、微生物活性等产生良好影响,是生产绿色中药材的主要肥源。应继承我国传统农业中的精华,提倡多施有机肥,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开展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开发高效、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以维护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生产优良绿色中药材提供安全保障。
5.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确保中药材质量
绿色中药材的生产有赖于好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污染,必须严格控制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对周边地区、空气、土壤的污染。特别要控制污染较重的小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从管理制度、行政法规、治理技术及产品结构调整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在建立绿色中药材基地前,要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本底状况,并对大气、水质、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进行多种污染项目的测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对有害物质应实行动态监测,以确保绿色中药材的质量。
⑨ 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策略有哪些
中药材栽培除要求一定的产量外,更注重药材的品质,有效成分的含量必须符合国家药典的规定。因此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的各项措施的应用中,应加强无污染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做到既控制病虫的危害,又不降低中药材的品质,避免农药残留及其它污染物对中药材的污染。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如下:
(1)根据中药材自身的特点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一般对有害生物选择性强,毒性大;而对高等动物毒性小,对环境污染小,一般不造成公害,中药材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是解决中药材免受农药污染的有效途径。例如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金银花天牛等蛀干性害虫;应用木霉菌制剂防治人参、西洋参、川芎等药材的根部病害;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的幼虫;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地下害虫;利用多抗霉素防治中药材的斑点病、灰斑病、褐斑病,等等。另外,应充分考虑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天敌昆虫如螳螂、草蛉幼虫、步甲、食蚜蝇和各种寄生蜂等。这些天敌对抑制害虫的密度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要保护它们并使其能够顺利繁殖,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2)植物源农药及抗病虫品种的应用 种类繁多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潜在的化学因素,这些物质不同程度地对昆虫表现出拒食、驱避、抑制生长发育及直接毒杀等作用。害虫及病原微生物对植物农药一般难以产生抗药性,这类农药也极易与其它生物措施协调,有利于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目前生产上已应用的植物源农药有苦参碱、川楝素、烟碱、茴蒿素、鱼藤酮等。
另外中药材的不同类型或品种之间往往对病虫害抵抗能力有显着差异。如地黄农家品种金状元对地黄斑枯病比较敏感,而小黑英比较抗病;有刺型红花比无刺型红花抗炭疽病和红花实蝇;中柴2号抗柴胡根腐病较其他品种更强。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抗病虫特性,进一步选育出理想的抗病虫的优质高产品种并加以推广,那些病虫害严重且防治难度大的中药材,选用抗病虫品种是一项非常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3)重视农业防治加强物理防治 农业防治是通过调整栽培技术措施减少或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是最经济很多时候也非常有效,它主要包括:①合理轮作和间作。轮作可减轻病虫为害,如大黄与黄芪轮作可降低大黄炭疽病和霜霉病的发病率,同时为害黄芪的豆芫菁的虫口密度得以减少;同科属的中药材一般不能轮作,多数中药材忌连作。②冬耕晒垡。可直接破坏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病虫源,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③清洁田园。消除杂草和前茬作物,收获后清洁田园烧掉或深埋处理,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
物理防治包括用温度、光、电磁波、超声波方法防治病虫害。如用温汤浸种可防薏苡黑粉病和地黄线虫病;夜晚用不同波长和颜色的灯光可诱杀某些鳞翅目成虫和金龟子等;利用蚜虫的趋性,在田间挂黄色黏虫板等效果都非常好。
(4)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目前,化学防治还是防治中药材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其它防治方法还不能完全代替。化学防治造成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病虫害抗性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以,化学农药使用原则是能不用尽量不用、能少用药尽量少用、能兼治尽可能兼治,能用生物农药尽量不用化学农药,以达到减少污染或无污染的目的。为了减少用药次数,仅在必须用药的关键时期用药。要充分考虑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尽可能避开天敌或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农药,如:常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的甲基托布津和防治锈病、霜霉病和叶斑病的百菌清,整个中药材生育期最多用药次数不得超过4次,最后1次用药距采收不少于14天。防治害虫用的敌百虫、辛硫磷和溴氰菊酯等农药,全生育期最多用药次数不得超过3次,最后1次用药距采收不得少于7天。
⑩ 什么是中药材GAP和SOP
中药材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即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就是规范中药材生产全过程,以保证中药材的真实、质优、稳定、可控。中药材GAP的研究对象是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
中药材GAP是研究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产地环境监测、优地、种子品质标准等,各项生产技术的规范化和产后采收、加工、质量检查以及贮藏运输等。中药材GAP研究和生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如中药材GAP生产品种和适宜种植地区指导原则、中药材基地环境质量标准,按中药材GAP规范制定各具体中药材品种生产的指导原则、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中药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质量标准、中药材产品包装、储存和运输标准规程等等。中药材GAP是药品规范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中药药品生产的源头,是药学、农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化学、地理学、管理科学与法学等学科的综合体现。其内容丰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药材GAP工作在我国开展是近两年的事情,但随着国际上“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它对中药材质量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和严格监控所产生的成效已经显现,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GAP研究和生产还处于试点阶段,有关法规及配套的规范标准正在制定中。
中药材GAP为中药材生产提供应该遵循的要求和准则,这对各种中药材和生产基地都是统一的,各生产基地应根据各自的生产品种、环境特点、技术状态、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达到GAP要求的方法和措施,这就是标准操作规程——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re)。SOP是一个可靠的追溯系统,也是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生产人员的培训教材之一,制定要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实验,并经生产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要具有科学性、完备性、实用性和严密性。
目前应注重研究和制定的SOP有: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动态变化;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栽培技术经验总结及优化组合;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研究;农药使用规范及安全使用标准;农药最高残留及安全间隔期的确定;肥料的合理使用及农家肥的无害化处理;采收与加工标准;包装、贮藏及运输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