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分析方法):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2、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4、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既要看到量变又要看到质变,注意特殊量变引起的质变。
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1、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系统论概述
1、社会系统论的源流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系统论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最早被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贝塔朗菲认为必须把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历史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把握。这个观点后来也一直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指导着众多中西方学者从整体的系统视角来观察自然与社会现象。
到了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使得社会系统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他通过对人们从事的劳动和活动进行结构分析,揭示了构成社会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2、马克思社会系统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系统都由三个最基本的社会形态构成,即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的社会形态。三者在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中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整体。
经济系统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它为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提供物质能量,对社会结构和民众意愿有深远的影响;政治系统是社会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政治系统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和谐,思想文化系统可以说是其他各两个系统状况的映射,它和其他诸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属于存在和意识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其他子系统的运行状况都会从该子系统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当前中国的社会系统与社会问题
1、当前中国社会系统和社会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中的政治子系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的整合是一种政治整合,其他子系统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其功能也被限制在最低的限度或者只是被动地起作用,自身的运行和协调均受制于和服务于政治系统,从而造成了子系统之间的非良性互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系统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系统逐步占据社会系统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并对社会子系统关系的协调与整合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同样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在社会系统关系中的寡头地位,导致整个社会的紧张和失衡,并进一步制约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因此,在中国看似繁荣崛起、歌舞升平的表象背后,许多尖锐的、普通人很容易感受到的现实问题不能不引人深思。严重的腐败,党与政府威信降低,私有化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等问题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造成社会问题与社会系统失衡的因素
(1)要素类因素
“要素性负效应是指由于要素自身性质不合理,而引起的系统内部摩擦或紊乱而产生的负效应。”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同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不公平待遇,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差异,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系统的要素性负效应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系统的稳定和有序。
(2)构成类因素
“构成性负效应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不合理而产生的负效应。”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也直接导致了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作为国家的建设重点,又产生了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有些已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废除,有些却依旧存在并活跃于现在的政治体系中,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3)精神类因素
“精神性负效应是指由于系统内部环境与文化、法制不合理而产生的负效应。”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系统,除了使物质文明的发达,最重要的是社会关系的和谐和精神文明的有序。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蓬勃发展,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却略显偏软,与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法律意识、契约意识和诚信意识都十分淡薄,由此产生了许多精神性的负效应。
(4)失调类因素
“失调性负效应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构成、结构、要素等与外部环境不协调导致的严重功能紊乱、内耗严重以及系统优势难以发挥所产生的负效应。”一个国家的社会系统必然是整个人类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社会的系统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系统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巨型系统。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社会发展局部的理解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却对大自然采暴力的行为和态度,严重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引发了相当大的失调性负效应。
三、社会系统论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从系统学的视角看,社会和谐表现为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运行。如果社会各子系统之间不能协调运行,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整个社会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在社会系统中,政治是上层建筑,是调节协调社会各系统之间关系的主要机制。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政治文明的发展,对社会文明的其他组成部分又有着指导作用。因此,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
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谐发展
经济处于基础地位,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一切的社会活动,包括调节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秩序,最终都是靠经济发展才得以实现的。经济发达了社会才有活力;社会有了活力,生活其中的个人才能全面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地球的生态平衡提供建设支持;经济发展也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保障,只有一个国家富有了才具有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然而,目前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要改变当前这一现状,就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并结合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一起推动我国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效率上来。
3、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系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现如今,文化作为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有文化,有创新的国家和民族才能越走越好,同时,文化也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深入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社会文化多元化,思想观念、道德素养、价值趋向等多个方面共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和激化。多元性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毫无疑问,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兴起,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此同时创造出的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激励着人类不断的掠夺自然。然而,近些年来,人类在享受着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生活便利和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逐渐发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的发展病。因此,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用马克思注主义的系统论观点指导我们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能动作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社会各子系统协调和谐发展。
❸ 如何理解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变革意义
《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突出方法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两个特点,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指导意义,特别是着力阐述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意识,贴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力求增强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
❹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 是指从事社会科学 研究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 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 之外, 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 本质根源、 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供禒垛溉艹防讹狮番饯.如矛盾 分析法, 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 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 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 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世界上没有一 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对社会 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 研究不仅要说明, 而且要诠释; 而诠释就是理解, 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 在这里, 主观和客观、 说明和理解、 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 很难分开. 正像王阳明先生所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 《传习录上》 ) 但是,在现 代条件下,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 相互 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笔记有) 第一, 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 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第三, 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 第四, 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 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开辟了人类认识社会和研究社会的新时代. 3.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
❺ 理解和解释的含义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这个得从方法论角度去阐述,而不能简单从字面说明:
一般的可以从解释学的立场去分析这个问题,解释学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也许被描述作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强调忠实客观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这里“文本”的概念可以扩展为书面文件。例如:讲话、表现、艺术作品和事件。
结合到本题目的背景,可以看到这里的“理解和解释”应该是与实证研究方法不同的一种研究范式,不强调自变量、因变量,不控制研究对象,不干涉实践的流程,而是描述现象,理解研究对象的处境...
所以要回答该题或者可以检索一下“解释学”、“现象学”等关键词.....
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原则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系统论方法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析、系统方法论和系统方法的应用等。
研究一切系统的基本观点(原理):
原理一、整体性——“盲人摸象”的教训。
原理二、相关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原理三、层次性——等级森严的结构整体
原理四、有序性——系统功能发挥的源泉
原理五、动态性——发展变化的理论
原理六、调控性——系统的自组织
原理七、最优化——如何追求完美
一、系统方法
就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整体与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揭示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从而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根据上面例举的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从方法论角度提出的,其着眼点在于应用,根本目的是优化。
二、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
(一)、整体性原则
这是系统方法的出发点。这个原则要求我们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从整体着眼,从整体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最佳的处理方法。
(二)、有序性原则
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是层次分明、井井有条的。系统的有序性通过系统的结构来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同,功能不同,有序性也不同。此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而且认识到通过调整或改变结构可以提高整体的功能。
(三)、动态性原则
一切系统都是变化、运动着的,这也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因此探索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动力、速度、原因和规律等有助于我们对更复杂的对象进行研究。这个原则告诉我们,考察系统性质时,要在动态中考察,研究系统的动因,从系统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寻找改善方法,注重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系统的管理水平,遵循动态原则。
(四)、最优化原则
如何从几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使系统运转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优目标,这是系统方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达到目的,我们应遵循:局部效应服从整体效应;坚持系统多级优化原则;坚持优化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结合的原则。
三、系统分析方法的步骤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合乎逻辑的叙述,提出问题的重点和关键,划定范围、确定目标、明确要求。
(二)确定系统目的。确定达到系统目的各种目标,根据目的提出具体要求,在考虑相应措施。
(三)收集资料。特别重视反映各因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资料。
(四)建立模型。根据资料,建立各种模型,反映系统不同方面的属性。
(五)设计方案。利用模型获得的预测,设计方案,比较各方案的利弊,确定最优。
(六)试验鉴定。试验最优后所获得的方案,提出建议,进行系统评价。
❼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表明,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这就是所谓的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到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能损公利己,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老工业基地复兴等计划,坚持共同富裕为目标等等,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重视结构性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原则,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三、层次性原则。系统的层次性,揭示的是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对系统的层次性研究表明,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各个层次问题和各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实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开放性原则。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国家社会各个方面不再封闭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取世界资源为我国发展所用,促进本国发展。
❽ 社会研究方法论、研究方法与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社会学诞生于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其研究方法也多受科学理性的影响,主要是主客二元对立的实证主义方法。在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的二十多年里,社会学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也多为实证主义方法。然而,后现代社会学思潮的崛起对其产生了难以抗拒的冲击,相对于传统社会学研究方法追求科学、理性、客观、普遍的和二元对立的方法,后现代社会学研究则致力于解构科学、理性的神话,追求多元的、价值关联和主体间性的方法,对更好的认识生活世界、获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半根基主义①的视角来讨论后现代思潮对社会学研究方法所带来的方法论和研究方式的冲击。主要观点是:后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方法论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从而也带来了研究方式上的差别,给社会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在社会学研究中必须把两者恰当地融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 为了既能突显后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传统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冲击和挑战,又有利于两者的对比,本文先对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论述,分别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人文主义研究方法中受到后现代社会学研究批判的方法论进行深入讨论,从崇尚科学主义、崇尚理性、对普遍主义、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执着追求和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倾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其在现代社会学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影响,并简略地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同时,为了能更好的理解社会学研究方法转向的社会基础,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分别论述了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现象的变化。再由此论述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转向,即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常人方法学。 其次,在对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分析基础上,具体从反科学主义、反理性至上、反本质主义、反普遍论、反中心论与对差异性、片断化的强调、超越个体主义,强调主体间关系和否定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强调对价值和意义的追求等方面来深入分析后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所倡导的方法论。 再次,通过分析后现代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倾向对社会学研究方式和研究技术的影响,具体的总结了一些后现代社会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式与研究技术,如布迪厄的关系研究方法、福柯的考古学与系谱学方法以及其定性研究方法的倾向,强调“语言”的作用和谈话技术、对现象的历史生成和“解构”视角的强调等。 最后,文章基于半根基主义的立场,对有关后现代社会学研究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浅略的讨论,得出必须把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后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应用于社会学研究,走一条新的研究方法的道路。具体表现为:必须把科学与非科学、理性与非理性结合起来,同时并存、互为补充;必须取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方法,而不能用单一视角去观察社会、研究社会;必须认识到社会学研究不能拒绝意义追求,但也要避免意义的碎片化;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要同时注重方法的特殊性和融合,在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上要相互补充。
❾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原则,符合正常的认识过程,这部分内容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仍然是信奉理性认识至上的、排他性极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言论不自由的社会有时候可能并不可靠,使自己失去了指导意义。原因如下:
按照英国思想家休谟在《人性论》中的说法,深化泛化的认识为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有时比最初的认识(或者称感性认识)更不可靠。他指出,在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必然要多方面了解事物,并尽可能借鉴可资借鉴的内容。比如,要了解铁的属性,人们不可能自己去做齐全部的实验,往往只是去查化学物理的参考书就完了;要了解一个主义更是如此,不可能自己先具体实践过,再肯定它是否科学,往往采纳教科书上讲的说法就算了。正因为如此,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们炮制出了大量理性认识的内容来满足人们对理性认识的需求,这些内容可以包括会飞的马、喷火的蛇等等想象出来的、未必可靠的内容;不少的理论权威及统治者也借机把他们的假科学打扮成科学理论,同时又把真正的科学理论说成是假的,他们东拼西凑,移花接木,颠倒黑白,把事物的本真给破坏、掩盖、歪曲了之后,再把他们的说法说成是正确、科学的理性认识。在封闭的、没有其他的理论和说法可资比较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也只能把这些权威们的所谓理性认识当成正确的理性认识全盘接受。
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也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说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本意是,足不出户,眼不看窗外,可以认识天下的万事万物及事物的总的发展规律,而认识的不断深化泛化反而使人们认识不到。看似非常矛盾,但真实意思也是一样:人们对事物的最初的认识才是本真的,符合道,而以后的深化泛化的认识反而偏离了本真,偏离了道。当然,这种的说法未必完全正确,但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言论不自由的社会普遍存在着所谓公认的理性认识有时完全是误导性的、更不可靠、却被人们接受、不受质疑的情况。
只有经得起任何质疑的认识、理论或主义,才能称得上是科学。不容质疑的理论或主义,如果自奉为科学,这只会更令人难以判定它是不是真科学、会不会是误导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