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复习,求分享
复习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课间复习。每节课结束后,利用课间短暂的时间,将老师讲的内容快速回顾一次,有疑问及时请教老师。
当天复习。放学后对当天所学的课程复习一次,一定要先复习后写作业,这样可以发现薄弱的地方,及时巩固。
每周复习。每周对本周所学的课程进行总结复习,发现问题,马上解决。由于课程多,学到的知识也多,所以需要合理安排时间。
当天学的东西当天就进行复习,时间拖得越晚,遗忘率就越高。复习时一方面通过看书、看笔记来回忆重点;另一方面通过做相应的练习题来巩固强化。若五、六门甚至更多的功课需要复习时,怎样才能使有限的时间在众多科目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呢?通常要在完成老师任务的前提下,在自己精力允许的范围内,扬长补短,即加强弱科,巩固优科,争取发展一、两个强科。制定计划时不要把时间安排的太紧,因为要留出机动时间来应付“突发事件”或临时任务,防止计划被打乱。复习不是一次性的工作,没有人只通过一次复习就能一步登天的。新学的东西,当天要复习,过三天还要再复习一遍,到周末则把本周所学的再总体复习一遍。还要进行“循环复习法”,以一个月为周期,例如:在学习第四单元的时候,除了复习本单元,还复习第一单元;在复习第三单元的时候则顺带复习第二单元,这样就对以前的内容不断进行有规律的复习,又不会一下子占用太多时间。此外还要进行阶段性复习和考试。
没有任何一门考试是脱离教材的。把握了教材,就把握了考试题。平时学的东西可以说是一粒一粒的珍珠,复习就是一条线,把所学的东西串起来。复习时一定要有侧重点,重点复习自己知识上的弱点和缺陷,以及课程本身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白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在那里。复习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再加工的过程。复习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做到透彻理解、熟练应用。就是先不看书,把老师上课讲的主要内容回忆一遍,有人称之为“过电影”。边回忆,边写在纸上,对于回忆不起来的内容就先空着。等整个过程结束后,再打开课堂笔记和书本来对照,这样对检查自己听课、学习的效果十分有好处,尤其对于那些回忆不起来的内容,或者回忆错误的内容,对照后印象会特别深刻。或者在临睡之前躺在床上闭住眼睛努力回忆老师今天讲课的重点,到回忆中断的时候拿出课本和笔记本再看一遍,这种方法既节省时间,效果也非常好。
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从地表露头或钻孔岩心的研究入手,综合利用钻孔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资料,以沉积盆地整体性为着眼点,根据构造-沉积-热体制以及沉积间断和沉积环境演化特点将盆地划分为不同层次结构的建造块,然后详细解剖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建造块的内外沉积构成,综合解释沉积体系和成因相的空间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沉积盆地的等时地层格架和盆地演化模式,进而达到对盆地含油气特征的评价和预测。简单地说,层序地层分析就是从沉积学和地层学两方面对沉积盆地进行系统工程的研究,因此,层序地层分析更好地揭示了沉积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也更有利于含油气盆地生储盖配套研究和储集层的预测。
本书以层序地层学为研究主线,研究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和莺歌海组沉积体系构成,建立盆地等时地层格架,查明不同体系域内主要储层砂体的分布,为该区储层(储集体)和有利的构造-岩性圈闭的预测提供地质依据。同时结合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研究隐蔽油气藏成藏特征和规律,构建构造活动型盆地层序地层分析和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的系统思路和方法体系。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如下(图1-5)。
1.区域构造与盆地内部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考虑到莺歌海盆地演化受区域构造活动的控制作用显着,本书从区域构造活动入手,着重分析印支地块的构造活动特征以及对莺歌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以助于探讨莺歌海盆地的发育机制。此外,莺歌海盆地内部构造特征的分析是进行构造古地貌恢复以及层序地层解释的基础。
2.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观点,以研究区常规地震剖面资料和高分辨率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根据层序界面的地震相特征,并综合考虑全球海平面变化特征、钻井标定等,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根据地震反射特征,结合强制海退的概念,进行层序单元内部构成的识别与解释,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建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以及反映各沉积体系域构成特征的平面图、剖面图的编制。
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钻井资料进行精细的观察、分析,划分不同级别的层序单元和沉积体系域。具体包括从岩性相、测井相、地震相等方面进行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单元的分析,通过各个基本要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各级层序地层单元的各种沉积体系沉积特征及内部构成特征。研究过程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①单井沉积相分析:一方面是通过钻井岩心提取各种相标志信息,包括岩石颜色、岩石类型、碎屑颗粒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地球化学标志等,绘制代表层段的高频层序关系图;另一方面根据多种电性曲线形态特征及其组合特点、准层序的叠加方式,绘制其层序展布、体系域类型、沉积相特征及其各微相类型图;②强调利用高分辨率过井地震剖面配合,强调剖面的分析与单井分析的相互校正与验证;③井间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的对比分析,可进行四级层序或体系域的划分和对比。
图1-5 层序构成样式及构造控制作用的研究流程
3.层序内部构成特征、层序类型、层序发育样式分析
综合地震与钻井的层序地层解释结果,进行层序地层的构成特征分析,包括各沉积体系域构成特征、时空展布规律等。重点研究对象放在与油气勘探关系密切的低位域沉积特征的研究之上。将层序地层分析与构造地层分析相结合,以大量的地震解释为基础,以盆地内不同构造发育部位对沉积的控制为出发点,对莺歌海盆地层序类型、发育样式等进行分析。
4.沉降史模拟与盆地古地貌恢复
通过定量-半定量的分析方法,采用回剥分析原理,以地层解释、沉积环境解释为基础,以沉降史二维模拟软件为依托,对盆地3个主要沉积时期的构造古地貌进行定量-半定量的恢复,重建沉积时期的地貌形态。通过总沉降量等值线图的编制,进行盆地构造活动强弱差异性分析。通过构造古地貌图的编制,进行构造单元特征研究与划分。
5.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分析
综合层序地层解释结果、体系域构成特征、层序类型以及层序发育样式的研究与构造地层分析相结合,进行构造对体系域发育特征、层序类型以及层序发育样式的控制作用分析,探讨低位域的形成模式与主要控制因素。
6.天然气成藏模式分析与有利储集体预测
根据以上研究内容取得的认识,综合前人在该区域已经取得的成果,从烃源岩、储集体、生储盖组合特征分析入手,进行成藏组合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本区的成藏模式,预测有利的区带。
3. 戴敏的学术论文
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基础》、《医药学基础实验》、《药理学》教材;副主编《安徽中药志》第三卷;作为编委参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材、《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和方法》、《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等着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进步奖评审专家;为《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安徽医药》等杂志的审稿专家。
发表论文专着
1)戴敏、刘青云、訾晓梅,等. 丹皮酚对高脂血症大鼠动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7(2):38
2)戴敏、刘青云、张道中. 菊花解热、降压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中药材》2001,24(7):506
3)戴敏、刘青云、訾晓梅,等. 强肝糖浆对大鼠四氯化碳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基层中药杂志》2001,16(4):10
4)戴敏、刘青云、訾晓梅,等. 断血流总苷对药物流产模型大鼠子宫出血量的影响,《中药材》2002.25(5):345
5)戴敏、魏伟、沈玉先,等. 木瓜苷对免疫性关节炎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9(12):20
6)戴敏、魏伟、汪倪萍,等. 木瓜苷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3):256
7)戴敏,魏伟. 木瓜苷对免疫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分泌功能影响.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 10(3):154~5
8)DAI Min,WEI Wei,SHEN Yuxian,et al. Glucosides of Chaenomeles Speciosa remit rat adjuvant arthritis by inhibiting synoviocytes activitie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3; 24(11):1161 ~6
9)李后开,戴敏 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作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5):607~10
10) 李后开,戴敏,汪电雷,等 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及药物作用观察.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 12(3):129~30
11) 汪电雷,戴敏,李后开 血脉通胶囊抗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12):1530~1531
12) 汪电雷,戴敏,李后开 血脉通胶囊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1):28~29
13) 戴敏,李后开 丹皮酚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5):587~590
14) Min Dai,HouKai Li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Paeonol contributes to amelior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cholesterol-fed rabbit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6,27(supplement 1):268
15) 药理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编委)
16) 医院药学分册。安徽省医学继续教育丛书 安徽科技出版社, 2001年.(参编)
17) 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年.(编委)
18) 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2月.(编委)
19) 安徽中药志(第3卷)。安徽科技出版社,2005年.(副主编)
20)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月(编委)
21) 医药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主编)
22)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10月(参编)
23)Paeonol attenuates high fat diet inced atherosclerosis in rabbits by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Planta Med》/2009;75(1): 7/通讯作者
24)Paeonol from Paeonia suffruticosa prevents TNF-α-inced monocytic cell adhesion to rat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 by suppression of VCAM-1 expression/《Phytomedicine》 /2009; 16(11):1027/通讯作者
25) Paeonol Inhibits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Inced Monocyte Adhesion to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y Inhibiting the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 /《P Biological&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012,35(5):767/通讯作者
26)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2月/副主编
27) 《中药药理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2月/副主编
4. 中药药理研究的具体方法
1 血清药理学方法学研究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药理活性实验和作用机理是在体外进行的,而利用中药粗提物直接进行体外实验,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是指给动物经口用药后一定的时间采血,取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后国内即陆续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于1996年资助重点项目:中药复方体外实验的方法学研究,在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关系研究、给药方案研究、反应体系中含药物血清加入量的确定、采血时间的确定及时效关系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对效应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头风饮(川芎、天麻为主)药物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HT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 道作用为指标的实验中证实:在一定范围内,动物给药量与吸收入血的药物量及含药血清的体外药理效应呈正相关〔1〕;含药血清的药物浓度除与给药剂量有关外,还与给药方案 (如一日内给药次数及给药天数等)直接相关〔2〕;体外实验体系中含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对药理效应产生明显的影响,因而对最佳反应体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3〕 ;在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实验前,进行时效关系研究,找出给药后最佳采血时间是十分 必要的〔4〕;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可能对药理效应产生明显影响,应以使 用新鲜血清或保存时间较短的血清
为宜〔 5〕。鉴于目前多数中药或复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确,成为制约中药现代研究的瓶颈,近年 进行了中药血清药化学与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的尝试,以揭示产生药效的物质基础。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并测定相应含药血清药理效应强度后,进行药物效应成分分析, 如果含药血清的药理效应强度与其血清指纹图谱中某成分指纹峰大小相一致,则说明该成分 与所观察药理作用密切相关〔6〕。中药血清药理学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 学成分的特点,结合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手段,将有可能成为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方法体系。
2 单味药药理研究
常用单味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仍以对整体动物 药理效应观察及对器官、组织、细胞的影响等为主,现代生物技术如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也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研究的药味相对集中,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居多,不少常用中药 的新药理作用机理被揭示。
研究发现黄芪对自然衰老大鼠脑皮质、海马、纹状体3个脑区降低的M胆碱受体和M1亚型受体密度有显着的上调作用,并可调节老年大鼠血浆环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体密度及T3、T4、皮质醇含量均降低,黄芪、人参、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对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脑血管加压素系统异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显提高肾病综合征大鼠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钠排泄 〔11〕;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细胞毒活性有显着增强作用,并可能
通过调控巨噬细胞C1q的分泌功能来增强免疫和抗肿瘤作用〔12,13〕;还发现 黄芪煎剂及含黄芪小鼠血清均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及IL-2的产生有促进作用〔14〕。冬虫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细胞内Ca2+ 的浓度,减轻缺氧再给氧时细胞内Ca2+超载现象,并明显减轻缺氧再给氧时细胞 内脂质过氧化〔15,16〕。红参在预防高血压性视网膜动 脉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内皮细胞膜的光整性、细胞器的结构及内皮细胞分泌各种血管舒缩 物质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生,还有扩张血管、减少外周阻力及调节血压的作 用〔17〕。生地黄可明显抑制皮质酮致“阴虚”模型小鼠巨噬细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达,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18〕。丹参注射液可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脑水肿,减少脑皮层及海马组织丙二醛含量,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单体药理研究
随着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的进步,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化学学科结合更为密切, 中药 有效部位、有效单体的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有数十种, 研究较多、较深入的有人参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总黄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黄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单体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 治疗疾病的机理。研究发现,人参皂甙对辐射引起的细胞膜损伤有防护作用〔20〕 ;人参二醇皂甙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1〕;人参根总皂甙 具有明显抗DNA损伤及抗突变效应〔22〕;人参皂甙Rb1对应激性性行为低下有保护 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应激动物血浆皮质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关〔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显着降低人工晶体表面、虹膜和睫状体的炎症反应 〔24,25〕;对哮喘豚鼠肺组织的磷脂酶A2有明显抑制作用 〔26〕。三七总皂甙显着提高心肌细胞内肌浆网膜钙泵活性,减少心肌细胞Ca2 +〔27〕,对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显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S期DNA合成,通过抑制瘤细胞分裂增殖以及诱导瘤细胞凋亡而 抗肿瘤〔29〕。
4 复方药理研究
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古方和现代经验方进行多指标的系统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层次揭示方剂的治疗原理,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和中药新产品研创。近年来,中药复方在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分子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近年古方的药理研究有数十首,其中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大承气汤、 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研究较多。在古方研究中较多地探讨了方剂的作用机制,给方剂 的传统功效描述赋予现代药理学内容。如桂枝汤可能通过影响兴奋胃肠运动的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以及抑制胃肠运动的生长抑素、 血管活性肠肽等在下丘脑和胃肠道中的含量来调节胃肠运动〔30~33〕;桂枝汤 对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10株病毒致细胞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含 药血清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等4株病毒对Hep-2细胞的增殖〔34〕。当归补血汤 含药血清随给药剂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细胞集落数明显增多〔35〕。将六味地黄汤 方视为一个整体,以活性评价为导向,从六味地黄汤中定向追踪分离 ,获得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该部位对TH及TC的功能有调节 作用〔36〕。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剂的作用原理。经验方的药理研究 开展得更为广泛,其研究内容多结合新药研究的有关要求,着重于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不少 方剂已经或即将开发为新药。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点和优势所在,用药理研究方法观察方剂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仍然是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虽然还是以方剂药味加减 、正交设计等方法为主,但在应用中也有明显提高,采用一些新方法来更好地分析方剂的配伍问题〔37〕。关于复方配伍规律的基础研究99年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 项目,强调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探讨方剂的物质基础,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 应三者之间的联系,阐明配伍内涵,成为新的探索方向。生脉散复方化学动态变化与药效关 系研究表明,各药配伍后药效的变化可能与产生新物质有关〔38〕。以方剂的物质 基础研究为核心,注重方剂配伍理论与现代药理交互作用理论结合,物质基础分析与药理效 应观察相结合,从组成方剂的单味药、方剂的化学部分以及化学成分三个层次探讨方剂的配 伍与物质基础的变化的关系,在整体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四个水平上 探讨方剂的配伍、物质基础的变化与药理效应间的联系,已成为复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代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规律,对于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制定适宜的用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义。中药药代动力学尤其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 无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采用体内药物浓度法、药物累积法(动物急性死亡率法)、药理效应法、微生物指标法等,但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尚待进一步完善。近年进行了黄 芩 甙、葛根素、苦参碱、芸香甙、绿原酸、钩藤碱、马钱子碱、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动物体内的 药代动力学研究,但单一有效成分的药代参数显然还难以反映含有该成分的单味中药或复方 的药代动力学过程。1991年黄熙等提出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将中药复方看作是一个整 体的药物,研究方剂效应成分在体内的命运。认为所谓“复方效应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单体,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化学成分(组成); “效应”既可以是活性效应,也可以是毒性效应〔40〕。有人提出综合运用中药有 效成分药动学-药效学同步分析统一模型、血清药理学方法及高效毛细管电泳、二维及三维 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或质质联用技术等,进行中药及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4 1〕。
5. 新药研究的思路
1.在原药基础上改进剂型加强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
2.在原药基础的化学结构式上衍生 目的还是降低不良反应 增大疗效
3.中药不同药材配方
4.生物制剂的应用
还有就是把原来的不良反应作为治疗作用研发
我知道的就这些了
6.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书针对天津市基岩热水的特点,着重研究埋藏较深(1000~4000m)、温度较高(50~<100℃)的沉积盆地型地下热水运移的数值模拟问题。深层地下热水由于埋深大、温度高,渗流场中水位不仅随空间、时间而变化,而且随水温的变化而改变,致使水动力场变化十分复杂,因而模拟深层地下热水比模拟常温地下水或浅层地下热水更为困难。在地下水-热系统中,既存在热传导,又存在热对流,还存在水-岩之间的热交换,致使温度场的模拟变得极为复杂。可见,研究深层地下热水运移的关键在于建立符合实际的数学模型。
为此,本书首先建立描述深层地下热水水流和热量运移的三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并探讨其数值解法;然后阐述天津市区域地质背景和天津市区的构造和地层概况,了解地温场的基本特点,通过合理概化得到地热模型,并且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天津市基岩地下热水储集层的特征、地下热水开采动态特征、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点,分析了地下热水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对基岩地下热水系统进行合理概化,最后对天津市基岩地下热水近年来的开采过程进行模拟,并对若干钻井热水开采动态(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进行预测。本书的着重点在于:①在水流方程中充分考虑热水密度随温度、矿化度及压力的变化;②在热流方程中反映水、岩之间的热交换;③探讨热水钻井动水位升高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理论计算;④提供一个同时描述地下热水水流和热量运移的三维非稳定流研究的完整实例。
考虑到深层地下热水运移的模型及研究实例较少,本书在建立三维数学模型过程中,除了借鉴已有地热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以外,还借鉴了比较成熟的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因此,这项研究可以看成是同类内容的研究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几点启示和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由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可获得以下几点启示和有待探索的问题。
1.4.1.1 关于高地应力
(1)高地应力的形成,首先取决于高地应力的来源,或是构造应力,或是自重应力,或是两者的叠加等,这是产生高地应力的必要条件。研究高地应力的形成,应从地应力环境形成演化过程进行分析。
(2)在同样的力源条件下,载体(岩体)储存地应力的能力与载体的性能有关,包括其材料的强度和弹性(变形)模量以及它的结构特征等。载体性能的差异和不均匀,将造成地应力储存量级的差别和分异。这是在研究高地应力发育分布规律时应特别注意的。
(3)从人类工程实践角度考虑,高地应力的界定应以它产生的特殊地质作用为标志,例如地震、断裂活化、基坑爆裂、地下硐室中的岩爆、大变形以及钻孔中的岩心裂饼等。否则,对它的界定就失去了实际的应用价值。
1.4.1.2 关于岩爆
(1)岩爆理论问题的核心是岩爆形成的力学机制。它是岩爆定义界定和岩爆裂度划分的重要依据。对这一理论的深化,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岩爆现象的现场观察,它是1:1的原型模拟试验,丰富的现场资料,是确定岩爆力学机制的最重要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是岩石岩爆机制的室内力学试验研究,开展卸荷条件下岩石变形破裂全过程试验是岩爆室内物理模拟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它可揭示岩爆过程中变形破裂的演化过程。
(2)岩爆烈度分级在隧道工程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它不仅是隧道工程设计的依据,也是施工部门制定施工方案拟定防范对策的依据。从施工实践应用角度考虑,分级的依据应便于鉴别,便于操作,便于与防治措施对照,并且可用于作为预测预报的信息。
(3)岩爆(或大变形)的预测预报应将地质分析预报和监测信息预报两者结合起来。后者固然可以采用一些精密的仪器,但是隧道开挖施工的实际情况很难为仪器安装提供必要的条件,为了不影响施工进程,测试必须在放炮后钻眼之前完成,如果滞后开挖面进程时间太长,也就起不到及时预报的效果。因而采取更为简便易操作并能取得实效的监测手段,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原则
1.4.2.1 研究思路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二郎山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项目的如下研究思路。
(1)采用地应力常规测试和Kaiser效应测试,补充必要的地应力场的实测资料,通过数值模拟,全过程再现地应力场的形式演化过程,进而掌握隧道区高地应力的形成机制和地应力场的发育分布规律。
(2)以岩爆的现场调研为基础,配合室内岩爆力学机制的实验研究,建立岩爆形成力学机制模型,制定更为合理实用的岩爆烈度分级和防治方案。
(3)以施工地质工作为基础,采取地质分析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便于操作、取得实效的岩爆(大变形)的预测预报方法。
这一套研究思路,可概括为“形成演化机制分析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1.4.2.2 研究原则
这是一项生产性科研,其中含有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但必须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前提,保证研究能及时向生产单位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此制定了下列研究原则。
(1)采取现场施工跟踪研究方法。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对隧道施工中围岩的变形破裂现场跟踪观察。在隧道贯通以前,始终有研究人员坚守在现场,掌握施工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分析判断,向生产施工部门报告。
(2)采用一些新的现场测试手段和方法,迅速准确获得围岩应力应变和变形破坏的新信息。研究中还创新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测试方法,如岩体结构测氡勘测、围岩变形跟踪监测预报系统(TMS)、围岩二次应力改进型(W型)门塞式应力恢复测试法等,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3)通过对已开挖硐段围岩变形破裂发育分布规律的认识以及监测、测试提供的信息,预测前进方向可能出现的围岩稳定性问题,从而指导施工单位事先采取有效的工程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4)与隧道设计、施工、监理和主管部门紧密配合,及时互通情况,掌握工程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程进程的工作内容(见第11章)。
1.4.3 技术路线
根据拟定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原则,制定了如图1-4所示技术路线与程序框图。
图1-4 技术路线与程序框图
Fig.1-4 Research approach and Scheme
8.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①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本类药物中的大多数有抑制胃肠平滑肌的作用。如陈皮、青皮、枳实、枳壳、乌药、厚朴、香附、木香等,此等药物均可降低实验动物离体肠管的紧张性,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肠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其中以青皮、陈皮、枳实、枳壳的作用最为显着。青皮又强于陈皮,枳实强于枳壳。此与中医文献中所述破气药的作用比理气药强的论述是吻合的。以理气药为主制成的复方木香注射液(含广木香、乌药、枳实、黄荆子)对多种动物的离体肠管亦有抑制作用。根据陈皮、青皮、厚朴皆可对抗毛果芸香碱和氯化钡引起的肠管痉挛性收缩,而且在阿托品使肠管紧张性降低的基础上,枳实、青皮、陈皮仍能进一步表现抑制效应,以及从酚妥拉明能阻断复方木香注射液的抑制作用等实验资料分析,药物的解痉作用可能与α受体、胆碱受体及对肠管平滑肌的直接抑制有关。青皮、陈皮、枳实、枳壳中皆含有对羟福林,为一种α受体兴奋剂。有人认为对羟福林可能是这些药物松弛平滑肌的作用物质。《本草概要》中记述“青皮、陈皮有止气冲胸中,疗呕哕、反胃吐清水之效;枳实、枳壳能治心下痞急、气逆胁痛、呕吐、塘泄;厚朴主客寒犯脾胃,腹内雷鸣虚吼,具止呕吐、泻利、吐酸水之功;木香治壅气上冲,呕逆反胃、肠鸣、泄泻;乌药与香附均有止反胃、呕吐、泻利的作用。”从这些理气药的共同主证分析,均似反映着不同程度的胃肠道运动亢进的现象:或为蠕动增加,或出现逆蠕动,或为张力过高,舒张不全等。本类药物具有的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缓解肠管痉挛的效应,为上述的降逆、止吐、止泻痢、除痛等治疗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②增强胃肠运动。已证明部分理气药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肠管蠕动。枳实、枳壳、乌药对在位肠管(胃瘘、肠瘘或麻醉动物在位肠)表现出兴奋效应,使胃肠运动节律增加,收缩加强。复方木香注射液灌胃给药亦能明显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肠内容物的推进。大腹皮与多数理气药抑制离体肠管的作用不同,能使肠管收缩加强,提高其紧张性。特别是采用分析肠鸣音的方法及在X线下直接观察药物对人体肠运动的影响,发现在临床用药剂量下,枳实可使肠蠕动波加深,蠕动节律有力。理气药的这种兴奋胃肠道的作用,有利于抑制的肠运动恢复,增强蠕动,排出肠腔积气积物。临床应用枳实治疗胃下垂,用木香注射液及理气方药治疗胃肠胀气已取得一定效果,治疗后多数患者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缓解。对腹部手术后患者恢复肠蠕动的效果亦佳。外科临床就以行气法作为急性肠梗阻的治则之一。枳壳等药或协同攻里通下药用于增强梗阻近端肠管蠕动,或解除痉挛性肠梗阻的平滑肌痉挛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①升压,抗休克。枳实、枳壳、青皮、陈皮对麻醉动物均可产生明显的升压效应。枳实、陈皮并有收缩血管、兴奋心脏的作用。枳实的升压有效成分,21世纪,大家认为除对羟福林外,尚有N-甲基酪胺。临床已应用枳实注射液治疗感染中毒性、心源性、药物中毒性、脑出血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均有一定疗效。中医古代文献未见理气药有类似升高血压或抗休克的记载,此等近代研究成果,为传统药物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②有调节子宫的作用。枳实、枳壳能兴奋子宫。香附有直接抑制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可使痉挛的子宫肌松弛,并有微弱的雌激素样作用。
9.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一、主要内容
依据研究的规划和设计要求,本次研究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基本问题研究
本部分内容属于研究的总体规划和设计,重点明晰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研究内容规划、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设计,为本次研究设定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
2.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信息服务体系总体框架
本部分内容从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在全面分析当前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类型、网络信息服务模式、网络信息服务的特点及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等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并依据调查分析结果,构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
3.高校图书馆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信息服务体系
本部分研究内容以河北省地质行业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河北省地质工作现状和面临的新机遇、河北省地质行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地质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成长环境和影响科技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图书馆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信息服务体系;依据这一信息服务体系,对河北省未来一定时期内地质行业科技人才供需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了河北省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4.高校图书馆人才培养信息服务体系
本部分研究内容在全面分析研究了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态势、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规划等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优势,研究和探索了高校图书馆人才培养网络实训平台建设的现实性与可行性;在具体分析研究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构成的条件下,开展了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实践与创新能力实训平台系统设计,并就实训平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索。
5.高校图书馆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信息服务体系
本部分内容首先在对高校大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环节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全面分析当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剖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规划构建了高等院校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新模式,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信息服务体系,并就信息服务体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
6.高校图书馆科学研究及科技惠民信息服务体系
本部分内容在较为具体全面地分析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发展与演变态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高等院校开展科技工作的信息服务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规划与设计研究。同时,探讨高等院校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以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以科技惠民为切入点,研究了高等院校科技惠民服务体系的内容构成,高校图书馆科技惠民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并选择典型院校为分析对象,建立了内容丰富全面的高校科技惠民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并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7.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本部分内容以上述各部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为目标,以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相关政策措施为保障,研究制定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的人员保障、技术保障、设施保障、资源信息保障及服务创新保障等方面的机制,为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开展网络信息服务提供支持。
二、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依据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次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见图1-1。
图1-1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本次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包含五个方面循序渐进的研究工作和过程:一是从研究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和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总体框架,进行课题的基础铺垫;二是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出发,研究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包括: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信息服务体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服务体系和双向交互型教学管理信息服务体系;三是依据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展高等院校图书馆科技信息、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四是按照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目标和要求,研究建立高等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信息服务体系;五是围绕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从人员、技术、设备、资源、信息及服务创新等方面构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运行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