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打太极拳如何保护膝盖
要想练好 太极拳 ,保护好膝关节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关系练拳者身体健康和延长运动寿命的重要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打太极拳如何保护膝盖。欢迎阅读!
打太极拳如何保护膝盖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精神专一,在身体全面放松的前提下,以腰为枢纽,带动四肢的运动,去完成拳路中各种复杂的动作。而这些动作的完成,不仅要通过肌肉去完成,而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全身各关节韧带的牢固性及关节韧带的灵活性等都将得到很好的锻练。由于太极拳运动的特殊性,练习者要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那种:“柔中寓刚、刚中有柔、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境地,实非短时间所能得的。因此,对练习者来说,太极拳是一种不能急于求成的功夫,尤其初练者来说,一定要在明师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练功 方法 ,循序渐进地练习,如果急于求成,盲目加大运动量或不按科学方法去练,那么很容易造成身体的伤害,特别是容易造成膝关节的损伤。
据观察,过去有一些老拳师练了一辈子拳,晚年落得腿蹲不下,抬也抬不起来,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可也确有一些太极拳师一生练拳,直到晚年雄风不减,本人1996年秋天在塘沽海员俱乐部,亲眼目睹了邓杰、冯志强、马虹三位当代太极拳大师的精彩表演。当时三位大师分别表演了传统陈氏老架太极拳一路和二路。虽然那时他们都已是七十岁以上高龄(邓杰先生81岁)的老人,可是当他们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表演后,依然是气不长出,面不改色,表现出他们深厚的武功底蕴。特别是老虹老师的二起脚、旋风脚、双摆莲以及震脚跌叉等高难度动作的表演更是赢得了大家的一阵阵热烈掌声。为什么这些大师们一生练拳,晚年能仍然保持良好的功夫状态呢?那次看完大师们的表演后,我很长时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我在自己练拳教拳过程中逐渐体悟到,要想练出高质量的拳和保持较长久的运动寿命,那么时刻注意保护好膝关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从太极拳的技术特点看膝关节的作用
1.练习太极拳时,膝关节始终处于半蹲位的静力性支撑,此时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股四头肌和髌骨来维持。???
2.打一套传统的太极拳,少则用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在此期间两腿承重力总是相互转换的,全身重量一般要由一支腿负担,同时在重力转换时膝关节的活动量最大。膝关节要随着两腿的运动方向而不停地运转。
3.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柔中寓刚、刚中有柔、似柔非柔、似刚非刚。表面看来不用力,实则每招每式都蕴劲于内,而每一式劲的实施,都要通过下盘从脚到腿及腰及臂、手的动作。而来至下盘的劲力,膝关节在动作过程中所表现的顺缠、逆缠、扣膝、挺膝等动作,无疑都在时刻加大膝关节的承受力。
4.太极拳流派很多,各派太极拳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传统陈氏太极拳保留了很多震脚发力、窜蹦跳跃动作,这些技术动作的完成/需要膝关节韧带和肌腱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二、练太极拳膝部损伤的特点
1.从人体解剖学看,组成膝关节的骨骼主要有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还有股四头肌腱、髌韧带、后十字韧带、半月板、前十字韧带和关节软骨等。通过解剖分析,我们了解到膝关节全靠韧带、肌髋与关节软骨来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当我们处于练拳状态时,由于膝关节的活动量加大,极易造成膝关节的急慢性损伤。???
2.膝关节是全身最大而复杂的关节,主要的功能是负重行走,能在屈140度,伸10度的范围内作屈伸运动,在太极拳运动中弓、马、虚、仆、歇各种步型,二起脚、旋风脚、玉女穿梭等各种跳跃动作,以及最简单的蹬踢动作都可以仁膝关节受到很大的杠杆应力或冲击力,因此膝部损伤的机会很多。???
3.长时间过量单一的练习或不规范不科学的练习,很容易导致髌骨软骨病的发生,得了这种病,练拳者会发现自己膝痛、膝软无力。起初练拳时并无明显症状,即使出现酸痛,稍稍放高练拳架式,酸痛就会消失,以后逐渐加重,练拳时痛,甚至上下楼梯、上下汽车也痛,休息后减轻,但恢复大运动量时,症状重复出现并加重。
三、练太极拳预防膝关节损伤的要点
1.加强膝关节能力的锻练
加强膝关节能力的锻练,首要是加强股四头肌的锻练。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目前预防髌骨软骨病的有效方法。通常采用传统的站桩法,主要有马步桩(浑元桩)o具体的要求和作法是:站桩者双脚分开同肩宽,足尖与膝朝前,下蹲时膝关节保持在130度左右作高位半蹲(练功经过一段时间,根据个人情况蹲位可适当下调,但不要过低)。两手从两侧提于胸前,手指相对,手心向里,中间距离30厘米,两手心与胸间距离一尺左右,两手高不过肩,低不过腹,头正颈直要放松,两肩松沉,肘下坠,重心后坐,松胯塌腰,足趾与后脚跟微抓地,涌泉穴要虚空,两眼平视前方。每次站桩时间因人百异,可以从每次5分钟逐步增加到20分钟,每天练1―2次,练完后要缓缓伸膝,不要用力过猛。此功主要是使练功者达到活力、换劲增加腿膝部关节力量。
另外,有条件的年青人也可以做做蹲杠柃等负重运动提高腿部力量。
2.练太极拳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掌握运动量
一套太极拳打下来,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许多动作,如:马步、弓步、虚步使膝关节处于半蹲位状态,对于初学太极拳者来讲,这样成套的练法,肯定是膝部负荷过重,膝部极易受损。我认为初习者最好是先练单式,然后是单式组合即分段练习,难度大的式子更要加倍单独练习。太极拳是一门艺术,艺术创作似乎依循这样一个规律,越是复杂的越是要“删繁就简”。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从简单最原始阶段起步的。出浅人深,好比作画,要一笔笔地往画纸上画,逐渐使画面丰富,鲜活起来。练太极拳也应如此,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动作熟练了,腿部力量增强了,可以逐渐把练过的式子串起来练,这样练的好处是减少因技术动作不熟悉、不合理和腿部力量不强而造成的膝关节损伤。
另外,对一些常年坚持练太极拳的人来说每天的运动量也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要高兴了就多练几遍,不高兴就少练几遍,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锻练计划,太极拳练的是功夫,着急不行,盲目瞎练更不行,练功要讲科学,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只有练习方法对头了,才会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3.练太极拳要练法科学动作规范
目前,练太极拳的人虽然很多,但由于学拳 渠道 不同,各人悟性和重视程度不同,练拳效果也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练拳的首要目的应当是强身健体,要作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高级健身术,看似简单,其实练起采并不容易,要想练出功夫,那更是很难的事。
练好太极拳首先要讲规矩。初学者一定要找一位明师引路,初学一定要按规矩练,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合乎拳理要求,不要随意比划,要知道现在流行于世的各流派传统太极拳,是经过先人上百年的研习传承,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我们今人的研究成果还远不如先人,先人的成果我们还不能随意改变。练拳必须按要领去练,否则就会出偏差。练太极拳特别强调走腰劲,拳论日:“刻刻留意在腰隙”,“主宰于腰”。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振摹先生讲得更具体,他说:“练杨式木极拳,必须以练腰为主。练拳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练拳如何作到腰带动手脚呢?他以“单鞭”式为例说,打完.“揽雀尾”的按式动作后,身先向后坐,重心移到左脚,手不上下动,随身后移,右脚尖离地翘起,然后腰带着手和右脚一齐向左转动,这是腰脚手一齐转。右脚尖只起上抬的作用,不起转的作用。转身时,不应该转动实腿的脚尖,否则便是硬拧实腿,硬拧时间长了会损害膝关节,不能做到腰带手脚转,同时在虚实上也分不清。
当代太极拳大师马虹先生讲:“要把腰不动,手不发的要领,体现在拳式大小动作之中,不论大小动作,都要从腰部起动”。太极拳大师们为什么都特别强调练拳用腰劲呢?我想一是为了练出周身一体的整劲,另外一个原因是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利用腰跨的灵活转动减少膝踝关节的损伤。太极拳运动要求每一动都要以腰为主宰,带动四肢朝着一个方向动作,向一个方向使劲,腰胯四肢不能各走各的劲,具体地说一般膝关节转动时要和脚尖朝着一个方向。如:马虹先生传陈氏老架太极拳(83式)上步七星一式,动作一:身向左转约15度,先略沉,再螺旋上升,重心由右后移左脚。左腿顺缠外转,以脚跟为轴向左转约90,度左右着地,膝里扣,脚掌踏实。右腿逆缠里转(当左脚踏实后)提起随身转向左脚前上步,虚步脚尖点地。这里马虹老师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右脚上步前,左腿要顺缠外转,左脚要外摆,马虹老师说这叫先开门后上步。二是后脚向前上步时,左脚要踏实重心前移,后脚随身进步。如果左腿不顺缠,左脚不外摆你就硬上步,硬上步就会强扭左膝,更容易使膝关节损伤。传统太极拳对膝部动作要求非常严格,如马步、弓蹬步(弓腿的膝)都不能超过同腿的脚尖,如超过了脚尖就会形成跪膝,而跪膝会使你的膝关节气血阻滞导致筋骨受损。跪膝也会失去身体平衡。 其它 如摆脚和扣脚都要随身体整体动作而动,不要单独行动,强扭膝踝,造成膝关节损伤。传统太极拳技术动作要求非常细腻,如陈氏太极拳强调身体以腰为核心的整体螺旋带动四肢的顺逆缠丝。具体地说就是打起拳来外形要旋腕转臂,旋腰转脊,旋踝转膝,以丹田内转(腰转)为核心,贯串整体二系列的螺旋运动。这种虚与实的不断转换对掌握身体平衡,劲力的蓄发,特别是下盘腿部着力的松与紧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练拳不明白腿部力量的虚实互换,动作做不到位,那么两腿膝关节就得不到休息,打拳时两腿总是处于紧绷状态,感觉打拳很累,这样长了你的膝关节肯定会劳损。我们常常听一些练太极拳的人讲,他的膝关节打完拳老是痛,有的甚至痛了半载一年也不好,有这种情况,我想除了要加强膝部的力量锻练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搞清打拳时两腿一定要随拳式做到虚实互换,虚实要分-明,转换要轻灵。打拳一定要做到认认真真,千万不要草率,打拳做到三到位,即:手到位,脚到位,眼到位(神到位)。
4.练拳前要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
按照人体的生理功能,在进行正式练拳前,肌体要有―个“进人工作状态”的准备阶段,由此准备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太极拳的准备活动有其特殊性,通常是把准备活动和基本功训练揉和在一起。练习者在练套路前往往将压腿、踢腿腰部活动等作为练拳前的准备活动。一般顺序是先从上到下的做颈、肩、腕、腰、胯、膝、踝各关节的活动,然后压腿,各种踢腿。动作要求轻柔缓慢,踢腿要求先慢后快。武谚日:“练拳不遛腿,如同冒失鬼,练拳不活腰,到老必着伤”,说明练拳前的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认为练太极拳不必用那么多时间做准备活动,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据我观察了解练太极者不注意练腰腿功夫,练拳质量不会很高,因为拳术本身是一种身体语言,腰腿功夫不到家,形体上就表达不了你的拳意,这样你打出的拳就会大打折扣。有些人不得要领盲目练功,到头是膝腰受伤,练拳半途而废。所以我劝初练太极拳者要把练腰腿功夫作为练拳的入门功夫,特别是年轻的同志更应重视,切莫浪费大好时光!
马虹先生曾经说过:“为了保护和锻练膝关节,打拳之前必须认真顺逆旋揉膝盖,进行踢腿、压腿、靠腿、里合、外摆腿等预备活动。这种下肢和腰部的预备活动时间,一般要超过打拳时间”。
5.选择好的适宜的练拳场地
太极拳是传统 武术 中的一个拳种,她保留了传统武术中的许多运动形式,如传统武术中弓、马、仆、虚、歇以及踢、蹬、合、摆、扫等各种步型腿法太极拳中都有。各流派太极拳.在技术上也有其不同特点,如陈氏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仍保留了以往的“震脚”、“发劲”以及窜蹦跳跃等动作特点。因此,练陈氏太极拳的人们必须注意选择在较平整的草地或泥土上进行练习,最好不在很硬的水泥地及石板地上练拳,以免发劲、震脚时传递外力造成膝部损伤,另外在不平整.的土地上练拳时其它流派的太极拳练习者也易造成膝部的损伤。
㈡ 太极拳如何放松膝盖
这个必须来说下,练太极拳的人普遍膝盖都出问题,这是事实了,关键是未掌握关键,如下:
1,注意劲贯穿到脚底,如果在膝盖下不去,那膝盖问题迟早出来的。
2,练动作开始可快慢结合,寻找自己适合的速度,不要慢过头。注意姿势不要太底也别太高,寻找自己身体合适的,膝盖能承受的姿势。
3,练完一定要散步,散步过程可能是膝盖由不疼到疼再到不疼的过程。
4,膝盖的问题一直要等到太极浩然之气彻底通过膝盖的时候,才能解决。这个时候,整个下身都开始柔软,劲达脚底,自然没膝盖的问题。
但开始练拳的时候,特别注意保护膝盖了,异常重要的。
㈢ 陈式太极拳中搂膝拗步怎么练
1、搂膝拗步式名考释:
此式是说明动作的,重在“拗步”二字。因我们生活中走路时,迈右步则左手向前摆动,迈左步则右手向前摆动。拳式的动作却与人的生活习惯相反,而且右或左手足一同向前,故名之为“拗步”。
各式太极拳均有此名,而练法不同。但陈式有“斜行”或是斜行的异称。我根据陈鑫着作将“斜行”后加了“拗步”二字。步法边续向左前斜进三步,变前膛拗步时,又变为右进两大步。第三步又转而向左,符合陈鑫要求的复归中线。我的设想曾经请陈师鉴定同意。但第二前膛的拗步等于搂膝拗步、斜行拗步与前膛拗步的复习题,所以综合在一起。经过这样的改动,虽然不知与前人的创作原意是否暗合,却将原来直线前进,而且动作重复的缺点纠正过来。
要领:式名为说明动作和方向,义已见前文,但动作多少不同,变化方向不同,作用亦不相同,在每一式中再作说明。
2、二路搂膝拗步式名考释:取义同前。
要领:此式也是五个动作。眼法先从正前,后变左前方;身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上式连环炮的右小侧马步变左扑步,左侧马步、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手转棚、左进步左挤、右捋等法。
3、斜行拗步式名考释
此式是说明动作和方向的。因一连三步都是斜向左前进行的。仅我们没有定名为上三步(如陈小旺拳套式名)。因为每一式子,步法都有进退,还有横、斜、大、小、及不同的步型之分。其它太极均无此式。
要领:此式共五个动作。眼法向左前方,虽因身法、步法的变化前进,眼法方向始终不变;身法右、左、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前式初收的左小侧马步变为独立步,左小盘步、右侧马步、右大盘步,成左侧马步。手法包括右收棚左转下拿、右进步平列,右转棚,进左步靠等法。
4、前膛拗步式名考释:
亦系说明动作方向的。前膛是步子向前进,但一路有两个前膛拗步;第一个应根据再收的方向连续向右前斜角进两步,第三步的左足向左前斜角迈进,第二个前膛拗步则向正前方迈进两步。
要领:此式共四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右、左、左、右凡四转,步法从再收的左小侧弓步变左前虚步、左半马步、右侧马步,成左半扑步;手法包括右收棚、左进步双按、进右步平列、进左步侧棚等法。
5、第二前膛拗步式名考释:
取义同前。各陈式拳书同名而姿势不同。其它太极拳均无此式名。
要领:此式共四个动作。眼法先向左前,后变右前;身法右、左、左、右凡四转;步法从上式左转身蹬脚的右独立蹬左足的姿势先收左腿,右步仍独立,变左小盘步,右侧马步、左侧马步;手法包括左手收棚、左转双下拿、进右步平列、进左步左手棚法。
㈣ 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那些,如何练习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包括桩功、震胯功、手型、步法、开肩、活腰,拉筋,单式训练,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及开合功,缠丝功,辅助器械太极尺、太极大杆、太极球等等……
其中基本桩功包括高架板凳桩、低架板凳桩和无极桩。常练的单式有左右单手云手、定步云手、前绷上捋、前绷下捋、挽花手等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横开步等等。
一、 学习说明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可见基本功的重要性。很多练太极拳的人一辈子都练不出功夫,原因在于基本功不扎实,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练习方法,没有从基本功开始一步一步的去练习。
太极拳能不能打人?笔者过去经常听到这样问题,心里面实在是不好受,在国人的眼里,我们的国粹太极拳不过是一种老年健身操。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武术本来就是拿来上阵杀敌用的,所以这样的问题稍微用脑子想想便可明白。当然,很多人都把太极拳当健身操来练,为了追求外形动作的美观而抛弃了很多传统的东西,这样一来别说十年,就是一辈子、两辈子也练不出功夫。而且,现如今市面上流传的很多种太极操,其实非但没有起到健身的作用,反而练了还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因为他们抛弃了传统的练法,只追求外在的“美”,而忽略的内在的修养。太极拳流传至今自有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都是古人智慧的总结,其养生、技击功能都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只是把太极拳改得面目全非,表面上看是在推广太极拳,实际上是在糟蹋国粹,践踏太极拳。
二、主要招式
定步云手涮胯
江湖有言:“教拳不教桩,传拳不传胯”;可见站桩和练胯的重要性。笔者练拳多年,总结出了一点门道:练拳应该从下往上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先站桩练腿力,等站桩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可以开始练胯,然后到腰,最后到肩膀到肘,然后手才能发力。这个顺序是不可颠倒的,否则你就会走很多弯路。
定步云手涮胯跟一般的定步云手只有一点点区别,就是步子开到尽可能大,臀部要平行于膝盖或者低于膝盖(这不叫荡裆,这是练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尽快把胯练开、练活。
(一)预备式
双脚并步站立,两手自然垂于体侧,中指在裤缝的位置,沉肩坠肘,下颌微收,脖子轻贴衣领之意,两肩自然下垂,胸微含犹如叹气时的状态。眼睛自然平视。耳听身后。
(二)起势
双腿自然屈膝下蹲,胯根内收,身体犹如微微鞠躬状,力量在两大腿上,双手同时从体侧向身体前方微双顺缠提起,然后身体微微左转,右手继续微微顺缠在体前中心线向前上方穿掌至嘴的高度(掌心斜向左上方,指尖斜向前上方),左掌同时向前按出在中心线右肘的高度(掌心斜向右下方指尖斜向右上方)。眼看前方微微偏上。耳听身后。
(三)开式
身体微微右转、右掌同时逆缠向前微微偏右棚出(掌心向前指尖斜向左上方),左掌同时微顺缠向前偏右方微微切出(掌心斜向右上指尖向右前方)。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微微提起以脚跟里侧轻贴地向左侧磴出,要尽可能的把步子开大,尽可能的蹲低,臀部最好略低于膝盖。眼看左侧磴脚的方向。耳听身后。
(四)正式
1、身体微微右转,微沉右臀,右膝微微顺缠打开,同时双手在整体松沉的基础上自然外棚。
2、身体右转,同时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同时穿左掌,沉右掌,两手如同抱球状,右掌至中心线下颌的高度,左掌至肋间脐部略偏上,两手心斜相对。
3、身体左转,左掌同时逆缠向右上方棚出,高度在右太阳穴的高度(掌心向前微微偏右,指尖向右上),右掌同时顺缠向肚脐前中心线切出(掌心向左上,指尖向前微偏下),右肘的方向与右小臂的方向一致,不可夹或架。
4、身体微微左转,同时左臀微沉,左膝微微顺缠打开,双手在整体松沉的基础上微微自然外棚;
5、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同时身体继续微微左转,同时穿右掌沉左掌,两掌心斜相对如同抱球状,右手在中心线下颌的高度,左手在肋间肚脐偏上一点的高度。
6、身体右转,同时右掌逆缠向右太阳穴前棚出(掌心向前微微偏右,指尖斜向左上),左掌同时顺缠向肚脐前中心线切出(掌心斜向左上,指尖向前略偏下),左肘劲力方向与左小臂一致,不可夹,不可架。
如此反复练习,重心左右移动算一次。基本要求一组三十次到五十次。每天十组为度。坚持练习,可以快速把胯练开,练活
二、太极尺功活腰
前面讲过了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定步云手涮胯,接下来讲讲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太极尺功活腰。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长腿力阶段,这一阶段得靠站桩,站板凳桩、无极桩等等;第二是开胯、活胯阶段,这一阶段最好是练定步云手涮胯;第三是活腰、合腰阶段,这一阶段得靠太极尺辅助训练。当然不排除有其他的分法和方法。
第一、第二阶段是最辛苦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练好了,到了第三阶段你基本上就可以体会到苦尽甘来的感觉。可惜的是,很多人吃不了苦,或者是找不到正确方法,一直在第一、第二阶段停止不前,这就他们所谓的“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只要方法对了,肯吃苦,太极拳跟任何武术一样都是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出功夫的,而且可能更快。
这几个阶段是无法跨越的,如果有哪怕一个阶段的基础没打好,太极拳别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辈子也出不了功夫。当然养生的另外,但是如果养生的能稍微吃点苦,身体会好得更快,养生效果会更好。
太极尺有好几种练法,每一种练法都有不同的作用,这里只讲讲中国太极功夫网里面王敏夫老师传授的最常练的活腰方法。
(一)预备式
两脚水平打开大概两步的距离,半蹲,双手向上托起太极尺到胸前高度。重心在两腿中间。沉肩坠肘,下颌微收,眼睛自然平视。耳听身后。
(二)左式
1、身体微微右转,右手往上、往里拧。同时右膝微微顺缠打开,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左腰下沉。
2、重心继续左移,身体左转,右手向下拧至肚脐高度,左手往里裹,右腰下沉。
(三)左回式
左膝微微顺缠打开,重心微微右移,右手回到预备式位置。
(四)右式
1、左手往上、往里拧。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右腰下沉。
2、身体右转,重心继续右移,左手向下拧至肚脐高度,右手往里裹,左腰下沉。
(五)右回式
右膝微微顺缠打开,重心微微左移,右手回到预备式位置。
然后再到左式,如此循环。
此太极尺练法主要是训练腰胯一体,初学者经常是扭着腰,腰胯没有一起动,有时候胯动腰不动,有时候腰动胯没动,这样打出的劲力是不整的,没有杀伤力。只有把腰胯练到一体了,发出的力才透,才整。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太极尺功可以跟第二阶段定步云手涮胯交叉着练,只要架子放低一点,此功法同样对开胯、活胯有显着作用。
三、太极球功
有了前面的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定步云手涮胯和太极尺功活腰基础后就可以开始练习太极球功。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太极球功也有好几种练法,每种练法都有自己的功用,这里只介绍一下陈式太极拳家传功夫架太极球功常练的两种方法:
(一)抛球
1、两脚打开大概与肩膀同宽,膝盖微曲,含胸收腹,气沉丹田,双手抱起太极球在肚脐高度。
2、蓄力,双手垂直往上抛出太极球。注意:胯一定要放松,感觉力从地起,通过大腿到腰,再从手发出去;主要是用腰力,手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另外不要憋气,初练此功不要刻意追求呼吸,只要自然呼吸就好。
3、待太极球落到一定高度双手顺势把球接住,回到肚脐高度。再重复抛出。
注意:量力而行,不要砸伤自己的手脚,太极球抛出的高度要根据个人功力的深厚而定,太极球的大小、重量也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此功法主要是练习腰的发力,是陈式太极拳最常练的发力方法之一,坚持练习可以快速增长腰力。
(二)前后运球
1、两脚大步打开,半蹲,两手掌心相对夹住太极球在胸前高度(注意,不是两手向上托住太极球,而是两手心相对把球夹住,这样夹住的目的是起到锻炼手臂的作用),先吸一口气,沉肩坠肘,呼气时把太极球水平向前推出。
2、吸气,同时把太极球收回。呼气时再把太极球推出,如此一呼一吸,一出一回反复练习。注意,练习时动作要尽可能的慢,推出太极球时两手要尽可能往前推伸直。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太极球功是在练习者腰胯有了一定基础后才开始练习的,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容易练出死力。
另外笔者不太喜欢用钢制的那种太极球,太硬了,容易摔坏。笔者家里用的是一个里面灌满细沙的篮球,大概有13公斤重,手感还不错,大家可以拿一个旧的或者买一个新的篮球,在气嘴那个地方钻一个孔(其实就是把气嘴往球肚里面捅进去就自然有一个孔了,很简单),然后往里面慢慢灌沙子,最后再用东西把孔堵住,一个完美的太极球就做好了。
步法
陈式太极拳步法主要有上步、退步和横开步三种。步法灵不灵活关系到你能不能抢占先机,克敌制胜,所以步法在太极拳的训练中,甚至在所有武术的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讲讲由泓力太极养生俱乐部总教练王敏夫老师传授的陈氏太极拳三种基本步法的练习方法:
(一)上步
1、 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放松身体。
2、 身体右转,右脚随着身体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45度,身体的方向跟脚尖方向一致。
3、 重心右移,提左脚到膝盖的高度,同时身体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与右脚成90度方向)蹬左脚,注意:蹬脚的时候是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去。
4、 身体左转,转到不得劲的时候,左脚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到左前方45度方向。
5、 重心左移,收右脚,身体下沉,向右前方45度方向蹬右脚,注意:同样是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
6、 身体右转,转到不得劲的时候,右脚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到右前方45度方向。
7、 重心右移,收左脚,身体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蹬左脚,注意: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然后再接着第4个步骤,如此循环练习。
(二)退步
1、 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放松身体。
2、 两脚微微虚膝下蹲,重心偏左,右脚大脚趾一侧贴着地面向后蹬出一步的距离,两脚外侧大概与肩膀同宽。
3、 重心右移,左脚小脚趾一侧贴着地面收回到右脚旁边。
4、 左脚大脚趾一侧贴着地面向后蹬出一步距离,两脚外侧大概与肩膀同宽。
5、 重心左移,右脚小脚趾一侧贴着地面收回到右脚旁边。
6、 右脚大脚趾一侧贴着地面向后蹬出一步距离,两脚外侧大概与肩膀同宽。然后再接着第3个步骤,如此循环练习。
(三)横开步
1、 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放松身体。
2、 两脚虚膝下蹲,重心偏右,提左脚,身体下沉,同时左脚脚跟里侧贴着地面向左横蹬。
3、 右膝微微顺缠打开,同时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裆走下弧线,顺势把右脚收到左脚旁边。
4、 左腿合住劲,身体下沉,同时右脚脚跟里侧贴着地面向右横蹬。
5、 左膝微微顺缠打开,同时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裆走下弧线,顺势把左脚收到左脚旁边。
6、右腿合住劲,身体下沉,同时左脚脚跟里侧贴着地面向左横蹬。然后再接着第3个步骤,如此循环练习。
㈤ 如何练习太极才不会膝盖痛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支撑身体最重要的关节,太极拳运动虽不是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但由于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放松下沉,下肢松胯屈膝,经常有一腿支撑重心,所以对腿部力量的要求很大,膝关节的正确锻炼则更要。 膝关节疼痛的原因 一、练功前关节活动不充分 有些人练习太极拳时不做热身运动,直接进行套路练习,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多练一遍拳;有些拳师本身就不重视热身运动,这是非常错误的。活动不够充分就开始练拳,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还比较僵硬,做动作不慎就会造成膝关节扭伤,在以后练习时就会出现疼痛现象。 二、练功后不注意休整及保养 由于太极拳是在松胯屈膝的情况下进行锻炼的,对腿部力量的要求较大,通过较长时间的练习,腿部肌肉由于疲劳就会比较紧张。这时在停止练习后,就要注意肌肉的放松。如不充分做好休整活动,就会使腿部肌肉僵硬从而导致膝关节劳损,这就像参加百米冲刺的运动员跑完后不能马上停下来,而是还要进行一段距离的慢跑使身体有一个恢复的过程。 另外,膝关节除了在锻炼前要充分活动开、结束后做好充分的恢复休整外,还要注意对膝关节的保养,即在练完功后,周身出了很多汗水,全身毛孔都张开了,这时一定要注意避风,俗话说“避风如避箭”。刚练完功,不能马上进入空调房间,或用电风扇对着吹和洗凉水澡。而冬天在不运动时要注意膝关节的保暖,不要让膝关节受寒,大风天气里不要在户外练拳,否则也容易让关节受风。 三、练功时姿势不正确 1、跪膝。跪膝就是膝关节超过脚尖太多,使整个身体的重量都压到膝关节上,不能顺利地下到脚上,由于膝关节承重太大,易造成膝关节疼痛。 2、定式时实腿的膝关节与脚尖不能对照。陈鑫说:“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由于膝关节与脚尖不对照,使膝关节受力不当,所以易造成膝关节疼痛。如动作“懒扎衣”定式,右腿要注意膝关节与脚尖对照;动作“单鞭”定式,左腿要注意膝关节与脚尖对照。 3、重心倒换时动作幅度过大,两膝造成左右摇摆;同时两脚不能抓地,出现不是外侧脚离地,就是内侧脚离地的现象,这样子扭来摆去,也会对膝关节造成不良影响,容易使膝关节受伤。 4、动作转换时不能虚实分明。在脚尖外摆、内扣时尽量不要负重,待定好方向后,再将重心转移过去,不要将两脚在地下虚实不分地乱扭乱摆,这样既不能体现出虚实分明,又会在带负荷转重心时,不小心使膝关节受伤,导致以后出现关节痛。 四、原有伤痛练拳后表现明显 有些人在过去从事其他体育运动时就曾经受伤,或膝关节曾因为风湿、受风寒得了关节炎,但由于平时没有大的运动量,腿部不承受大的压力所以表现不明显,而习拳时由于全身放松下沉,下肢松胯屈膝、单腿支撑重心时,致使腿部超负荷承受压力,就使原来伤痛的膝关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疼痛感。 五、重心过低造成运动量过大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从来不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在初练太极拳时就会感到腿部支撑力不足,腿部容易疲劳,这样也容易使膝关节在控制能力差时受伤,致使关节疼痛。 ..如何防治 . 由于膝关节疼痛会严重地影响姿势动作的准确,从而阻碍拳艺的进步和提高,使自己对前途失去信心,以至于放弃练拳。这就要求我们太极拳的教练要对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运动解剖学有所了解,要正确地、系统地、科学地去练习太极拳。要做到在练出一身好功夫的同时,练出一个好身体,不能功夫练上身了,身体却练坏了,所以练真功与养生同样重要。只有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才能练出一个强健的体魄,让太极拳成为我们最佳的健身方式,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应有的贡献! 练拳后膝关节疼痛是什么原因?陈式太极拳对下盘要求比较高,一般做完了练习后,比如基本动作以及雀地龙等,走起路来膝关节就会有点痛,不知是什么原因?向各位请教!不胜感谢!关于练太极拳引起膝关节痛你所遇到到的问题很多练习太极拳尤其是陈式太极拳的练习者都遇到过。原因一般有两方面:一是练拳架的过程中拳架下盘未达到正确要求,下肢在运动过程膝关节与脚尖方向不一致,导致膝关节内两条交叉韧带所承受的负荷不平衡,而引起的膝关节炎(多为髌前滑囊炎),此种情况在练完拳后的感觉尤为明显,感到关节酸痛、酸胀,严重者患侧关节可比健侧关节肿胀,但休息过后可缓解。二是练习者本身下肢肌肉力量尤其是在耐力及控制力方面仍有所欠缺,但练拳时却要求过高,拳架练的很低,负荷过重引起,此种情况有的人在膝关节稍上方的股四头肌肌腱一段的酸痛会比较明显,膝关节囊的酸胀感没前种情况那么明显。
出现这情况也不用太担心。首先,练拳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姿势的要求,膝关节与足尖方向要一致,练拳先要慢慢练,放松练,即使是发力的动作如掩手弘锤也不要发力打出,只要打出发力的意念就好了,因为很多初学者还未学懂得放松,拳架不够松、柔,胡乱发劲,只会发出的是死劲,而不是弹抖劲,这样练习难于去僵求松,且发力过程容易对膝关节造成慢性损伤。拳架要练的够熟练、松柔了,才可发劲。其二,练习者如果是年轻力壮可直接从低架练起,但是如果年纪较大或身体瘦弱者或平时缺乏体育锻炼者,建议先从高架练起,即拳架不必要求太低,只要能做到重心的虚实变化就可,还可以练习站桩作为辅助练习,初时每次站桩的时间不用太长,适可而止,慢慢增加练习时间,通过这些锻炼时间长了下肢的力量可以得到明显的加强,这样拳架可练的低些,简单说,就是拳架先从高练起,时间长了,练低架的时候就不会感到那么吃力了,而且拳架也会比较松柔。因为有的练习者在初练时练低架,虽然动作可以基本做到,但完成的比较吃力,拳架就缺发松柔,比较僵、滞、劲断而不连续,而从高架练起不会那么吃力,放松起来也比较容易一些。
很可能是错误的理解圆裆开胯,用膝盖外撑来造成圆裆的感觉,结果变成膝盖过分外掰,自己扭伤自己。
练雀地龙时把注意力放在腰胯的转换,裆开膝合,架子不要过低,全身的力尽量放到脚底,不要停留在膝盖。
膝痛分几部分
第一:膝之后部疼痛是拉筋拉伤了,要小心保护十字韧带。
第二:膝之上部及大腿部份是四头肌,练拳酸痛是正常的事,注意强度就可以了,没关系的,太酸痛时按摩下及休息一两天就无事了。
a)大腿骨b)大腿直筋c)膝盖骨d)膝盖韧帯e)胫骨粗面f)大腿骨之关节面
g)外侧半月板h)内侧半月板i)前十字韧帯j)后十字韧帯k)外侧侧副韧帯
l)内侧侧副韧帯m)腓骨n)胫骨
第三:膝关节之下方疼痛就要留意一下了,是半月板之位置,要么就是姿势不正确跪了膝,或重心偏前了,注意把姿势调整好。
第四:膝之两边为侧副韧带,这两边疼痛大多是动作中扭了膝,在拳架中变换方向时脚的摆放是重要问题,撇脚和扣脚掌握不好,尤其是新动作时上身腰转了而下身不转,或膝转了而脚腕不转多会出现你的问题,休息一下,按摩一下可使其缓解。
我是一初学者,现在一直练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自己感觉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一,姿势不对;
二,工夫欠缺;
三,练太极拳前有风湿(风寒)症状,练太极拳时内气运行不通时所致(正所谓"通者不痛,痛者不痛"). ... 国家二十四式虽是抽取杨家的式子,但对身体要求没有严格要求
杨家的弓步是以坐胯圆裆为准,如果做了坐胯圆裆,弓步前脚的力会与后脚(后脚带点曲膝)相通,则倾聚前脚膝盖位的力,将会由后脚分担,减少伤膝
而李天骥编二十四太极,他自家是形意底子的,他们是用抽胯力,所以力是抽回会阴处,所以不会伤膝盖,而学的是国家教练,用的是长拳功基础,所以可说是练错又教错。
练太极拳伤膝是怎么回事?
太极拳对于膝盖练习有什么要领可掌握?
-----------博约 ------------
伤膝的原因可能是练习者太注重表演性而忽略了太极拳真正的要领。这种现象在初学者和专业运动员中受伤情况较为严重。还有就是腰肌劳损在太极拳爱好者中也比较普遍。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大多都把自己的步幅跨得过大了。一旦步幅过大,势必造成上身的僵硬。上身一僵硬,反过来又造成下肢难有很好的支撑力和平衡性,这样对膝部就更加大难度。对于膝部肌腱先天比较弱的人来说,自然就容易受伤了。
“过犹不及”都是不符合太极拳自然原则的。这也是好多练太极拳多年不能松沉下来的缘故吧。
太极拳《关要诀》中就有一句:“定踨于膝”。就是要求膝盖必须定向于脚尖所对的方向。
无论那一派太极拳都对膝盖的锻炼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就是在弓步时,“小腿与地面垂直”为度。
但是,现代体院武术的倡导是膝不过脚尖。其实,他们都过了脚尖了。专业运动员的膝过脚尖,当然就会误导业余爱好者们的练习方向。因为专业运动员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嘛。榜样都出问题,被误导的业余爱好者们当然也就会跟着出问题了。
太极拳对于身肢的要求,在其他武术里面也应该是通的。
正视膝痛-----太极拳习练方法纠误2003年12月27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召开了“2003年太极拳国际论坛”会,研讨太极拳发展的问题。
在“论坛”召开的前几日,12月20日《人民日报》和12月23日的《广州日报》,先后发表了同一标题为《腿部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不宜练太极拳》的文章:“甘肃省对345名练太极拳的人调查,发现有42.3%的人患膝部关节痛,其中58.7%是练拳之后才痛。”
这个信息,对练太极拳的人特别敏感并成为这次“论坛”的重要话题。有几位与会代表闻讯就立即到“论坛”附近的办公室,查找上述报纸看。
有的代表对上述信息表示怀疑说:“甘肃是怎样调查的?太极拳是能防治疾病的,怎会引起膝关节痛”;也有说:“我练太极拳也有十多年了,可没有膝痛这种毛病!”……该文写道:“科学的太极拳运动,是可以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起到按摩治疗腿部劳损作用,但是练习不规范,却又容易造成各种运动性损伤。”但是,文章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么多人练拳都不规范?而膝关节痛又多是练拳引起的。
这位长者分析说:甘肃省被调查的对象,很可能多是练“竞赛套路”的人,练“传统套路”的人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患膝痛。他认为“竞赛套路”有不少动作是不规范的,是引起膝关节痛的主要原因。据此,他建议修改1956年和1960年先后出版的24式和88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并强调说,这些套路已推行40多年了,国家宪法沿且一再修改,这些套路有不规范之处,为什么不可以修改?
不少代表担心,太极拳会引起膝关节痛的信息,会使初学太极拳者存戒心而影响练拳的积极性;出会使想练太极拳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人会望而生畏“不敢问津”,从而大大妨碍太极拳运动的深入发展。
笔者是个太极拳迷,练拳数十年如一日,大约练了30年左右的“竞赛套路”,对增强体质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因此而经受过长期膝关节痛之苦。至1987年改学传统杨式太极拳,当时还是有严重膝关节骨质增生,曾多次到佛山中医院治疗,该院住院部主任潘国全医师曾拿着我的X光照片告诉我:“你双膝骨质增生十分严重,最好还是去练太极拳(后来才知他的父亲是广州人称“太极皇”的潘炎流先生)。”果然如他所说,我经过积极学习传统套路两三年后,膝痛逐年减轻,四五年后就很少疼痛了,现在徒手也可以登山了。
笔者练拳的经历以及所知广东佛山的区荣钜、杨氏太极的嫡传杨振铎先生等练传统太极几十年的老师练拳实践,完全证实上述专家的论断是对的,据我所认识的太极拳家都没有练出膝部关节痛。相反,练“竞赛套路”反映膝痛的人,则每有所闻。
24式和88式太极拳套路,都是借鉴杨式传统套路编着的,为什么在防治疾病的作用上却有这样的反差?经本人悉心研究,发现好些动作,在竞赛套路方面是会引起膝痛的:
第一,弓步。“竞赛套路”要求“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但练者据此,即使“不超过脚尖”也会膝盖与脚尖取齐,因为后腿伸直,膝盖如果不到脚尖,就会虚实不分,出现“双重”的弊病,加重双腿的压力而转动不灵。这种弓步,大腿与小腿之间的骨关节不是互相吻合,而是由于倾斜而长期分离,使关节互相磨损,气血也因此而受阻造成“不通则痛”。而腿的伸直是完全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和“一身五张弓”的传统要求的,由于双膝前后弓步,时而前倾,时而后仰,直接增加了双膝关节的负担,久而久之,便会引起关节痛。
路则不同,不论前后弓步,却是膝盖对涌泉脚面的“三七步”,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论进、退、转,步法十分轻灵,做到不偏不倚,不倾不仰,膝的关节不仅不会受到磨损或扭伤,反而起到轻轻按摩的相互作用,所以能治疗腿关节劳损。
弓步是太极拳所有步法中的主体,约占各种步法的65%-70%,因此弓步的步法是否合乎规范是对膝部关节起好坏作用的关键!
第二,换步。“竞赛套路”在左右换步时,明确要求:“上体后坐”、前“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即所谓“后坐撇脚”),然后再踏实前脚成弓步。这种换步方法,比起传统套路,不是简化了,而是复杂了。以“左右搂膝拗步”为例,“传统套路”左右都是三个实步两个虚步,而竞赛套路左右都是四个实步三个虚步。如果单纯步法数量增加,而增强运动量还不要紧,问题在于这种不合规范动作的增加,使膝关节受到严重的损害:由于身体后坐,“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就必然是以脚跟为轴转,这就使得腿的转动与腰胯分离,而不是脚随腰转。这种不良的转动,使左转时,左膝偏向左歪,右转时右膝偏向右歪,连脚尖也不能对正,更不用说百会穴、会阴穴与涌泉穴之间成垂直线了。这样“撇脚”,当站起来时,大大增加了两膝之间,骨与骨这间的摩擦力和加重了小腿的负荷,时间长了两膝安得不痛!那么“撇脚”后是否可以“以腰带腿”呢?当然可以,可是这样转的话,因身体坐实后腿,而勉强用腰去带前腿,又必然使后腿受腰胯大力的扭曲,久而久之就会扭伤,要想膝不痛也难!
第三,竞赛套路较注重外形动作,内在方面注意较少,特别是与意、气、力的结合较少,谈不上“气遍身躯无少滞”、“以意运气”、“气与力合”等等,形成内外不协调,呼吸与动作不调和,使气血不流畅甚至堵塞,这些都是导致膝关节痛甚至其他关节痛的重要原因。
因此,笔者认为太极拳的规范问题是当前太极拳运动中的重大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使太极拳运动更规范地走上正轨而深入发展!
㈥ 陈氏太极拳三种基本步法
陈氏太极拳三种基本步法
步法陈式太极拳步法主要有上步、退步和横开步三种。步法灵不灵活关系到你能不能抢占先机,克敌制胜,所以步法在太极拳的训练中,甚至在所有武术的'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讲讲陈氏太极拳三种基本步法的练习方法:
上步
1、 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放松身体。
2、 身体右转,右脚随着身体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45度,身体的方向跟脚尖方向一致。
3、 重心右移,提左脚到膝盖的高度,同时身体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与右脚成90度方向)蹬左脚,注意:蹬脚的时候是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去。
4、 身体左转,转到不得劲的时候,左脚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到左前方45度方向。
5、 重心左移,收右脚,身体下沉,向右前方45度方向蹬右脚,注意:同样是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
6、 身体右转,转到不得劲的时候,右脚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到右前方45度方向。
7、 重心右移,收左脚,身体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蹬左脚,注意: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然后再接着第4个步骤,如此循环练习。
退步
1、 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放松身体。
2、 两脚微微虚膝下蹲,重心偏左,右脚大脚趾一侧贴着地面向后蹬出一步的距离,两脚外侧大概与肩膀同宽。
3、 重心右移,左脚小脚趾一侧贴着地面收回到右脚旁边。4、 左脚大脚趾一侧贴着地面向后蹬出一步距离,两脚外侧大概与肩膀同宽。
5、 重心左移,右脚小脚趾一侧贴着地面收回到右脚旁边。
6、 右脚大脚趾一侧贴着地面向后蹬出一步距离,两脚外侧大概与肩膀同宽。然后再接着第3个步骤,如此循环练习。
横开步
1、 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放松身体。
2、 两脚虚膝下蹲,重心偏右,提左脚,身体下沉,同时左脚脚跟里侧贴着地面向左横蹬。
3、 右膝微微顺缠打开,同时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裆走下弧线,顺势把右脚收到左脚旁边。
4、 左腿合住劲,身体下沉,同时右脚脚跟里侧贴着地面向右横蹬。
5、 左膝微微顺缠打开,同时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裆走下弧线,顺势把左脚收到左脚旁边。
6、右腿合住劲,身体下沉,同时左脚脚跟里侧贴着地面向左横蹬。然后再接着第3个步骤,如此循环练习。
;㈦ 练太极拳怎么保护膝部
练太极拳怎么保护膝部
太极拳对膝盖来说是把双刃剑,初练拳的人往往会膝盖疼痛,那么练太极拳怎么保护膝部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多活动与锻炼膝盖,不断增强膝盖的力量。
应当经常通过负重、转动、按摩等方法进行锻炼。首先是站桩。拳谚:“百练不如一站。”站桩时,两腿弯曲.在增强腿部力量的同时,也增强膝盖的力量。二是多做转膝运动,如上下屈蹲、开合旋转、左右旋转、深度下蹲等.以增强膝盖的活力。三是多揉膝、按摩。起床后.睡觉前.以及压腿时都可以按摩、滚动膝盖。无论转动或按摩都要轻柔缓慢.顺其自然,不要太快或用力,以免造成损伤,经常这样做.就能使膝盖保持良好状态.不发生病变。
第二,在练拳时,注意合理,妥善的转动膝盖,这是主要的。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注意:一是把握好练拳高度。拳架有高、中、低之分,要根据自己年龄、体质及健康状况,选择适当高度.以膝盖不觉太吃力为准。绝不要盲目模仿,追求低姿势。初学者更不宜屈腿过深,一定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逐步下降。一般腿的弯屈在20。~30。为宜。二是掌握好膝盖弯屈的方向。打太极拳时前进、后转、左顾、右盼,总要不断地改变方向,要在转换中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协调一致.立体旋转,而且保持同一方向,如同建筑用的旋转吊车。做为身体一部分的膝盖自然也要与全身协调,随腰腿的转动而转动,而膝盖弯曲的方向总要保持与脚尖的方向一致.才能顺遂。这就要不断地、及时地摆脚、扣脚、碾脚.进行调整。而我们常见的情形却不是这样。膝盖向正前方弓出,脚却斜向左右:腰腿已经扭转了方向,脚却依然不动。脚与膝盖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膝盖就会扭曲变形.时间长了,定生病变。三是在打拳过程中,膝盖要不停地转动,并在虚实变化中减轻压力。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腰的'带动下全身每个部位、每个关节都在不停地旋绕、缠裹.”一动无有不动”.像上了轴承一样:又如行云流水川流不息,一切都在动中。膝盖也应如此。特别是在慢练时,相对静止的时间比较长,如果真静止不动,把膝盖死死压住,不但会加大膝盖压力,而且也不符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打拳要求。因此,不论快练慢练,都要保持膝盖的动态,而在不停的转动中,就会缓解压力,减轻负担。太极拳的另一个特点是虚实分明.随着重心的不断转换.膝盖所受的压力也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即由松到紧.由紧到松不停地变化。当实腿受力时,虚腿就要充分放松,让膝盖得到休息,反之亦然。这样膝盖在轮换休息中,既受到了锻炼又不会负担过重,造成损伤。随着膝盖力量的不断增强,功能不断改善,也就不会再有疼痛的现象了。
第三,要注意对膝盖的保护。
膝盖既处于关键部位,又十分脆弱。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缺钙.骨质疏松,更容易损伤.发生病变。所以除从积极方面加强锻炼、合理运转外.还要在平时倍加爱护。膝盖有三十怕:怕冷、怕风、怕湿。冷、风、湿是膝盖生病的三大诱因,所以要尽量少着凉,少受风,少接触冷水。夏天出汗后和夜晚睡觉要防止冷风吹;冬天温度低,要防止受寒,应及时加减衣服.可用护膝保护。老年人最好扎紧裤腿.以免受寒。总之.要锻炼与保护并举.小心呵护,保证膝盖健康。
㈧ 练太极拳保护膝盖的方法
练太极拳保护膝盖的方法
练习太极拳,常有人会觉得膝盖疼痛,其中一部分是因为运动量增大之后的生理反应。这属于正常范畴,适当休息即可恢复。还有一些因练习不当引起的膝关节久痛不止,越来越重,或者原疾患加重,产生浮肿积水、积脓等现象,是需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梳理了练太极拳保护膝盖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保暖
在任何时候提到保护膝关节,保暖永远是第一位的,太极拳也不例外。风、寒、湿的侵袭会对膝关节造成长期的伤害,解决的方法是多穿一条秋裤或毛裤,避免在恶劣天气中练拳。另外要注意的是现代人贪图凉快,夏天更容易受寒。
二、热身
充分的热身是有效避免膝关节损伤的方法——人体有一套运动保护机制,当它被激活的时候可以有效的保护人体免受运动损伤。就膝关节来说,热身可以使腿部肌肉有更好的柔韧性和张力,协助膝关节受力;可以使关节产生更多的润滑液来防止磨损;还可以增加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给,促进其在运动中自我恢复的能力;另外热身可以加强膝关节的敏感度,及时发现不适。
三、拳架高度
一般来说,膝关节的受力会随着拳架的变低而增大,所以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高度练拳。年轻、身体健硕、腿部有力、精神饱满、柔韧性好的人,可以适当的放低拳架,而年龄较大、体弱、疲惫状态、腿部缺乏锻炼的人,可以站的略高,待以后身体条件允许了再适当放低。要注意的是,拳架的高低和步伐的大小是同步的,比如拳架高的步伐相对较小,拳架低的步伐相对较大,如果步伐过小但拳架又很低,腿部动作就很容易变形造成膝关节损伤;而拳架过高步伐又很大,则动作必然不到位。
四、膝盖过脚尖
太极拳要求弓步时鼻尖膝尖脚尖,从侧面看尖成一条垂线,平行步、虚步、马步时膝盖也不能超过脚尖。这样做可以使人体的重力由各个关节均匀分担,反之如果膝关节超过脚尖,其受到的压力会大为增加,而且受力方向也会发生变化,时间一长,必定成病。练拳站桩要注意膝盖弯曲时不要有往前跪的感觉,而应该感觉是坐在高凳上。
五、膝盖与脚尖方向不一致
打拳时,膝盖和脚尖所对的方向应该时刻保持一致——我们知道膝关节的结构使得它适合做前后的摆动,不适合旋转和左右摇摆。当我们膝盖和脚尖方向不一致的时候,膝关节必然会产生不符合其运动方向的位移,这样会造成关节接触面不均匀,压强增大,局部磨损增加的情况,应加以避免。
六、膝关节碾转
磨盘磨东西,除了本身的重力,主要是靠碾转将东西磨碎的。膝关节也一样,上下的挤压是不足以磨损软骨组织的,旋转碾磨才是重点。所以我们练拳时要避免出现膝关节碾转的情况出现。在一些实脚转的动作中,我们怎么避免碾转呢?这就要在转的时候特别注意,要用腰胯来带动膝和脚的转动,而不是单独的转动某一个关节,整体的运动可以避免碾转的发生。
七、足底受力情况
这是一个检验拳架是否中正安舒和膝关节受力情况的好方法。双足平松落地,贴合在地面上,但是如果没能做到立身中正,身体平衡必然不稳定,就需要不断调整足底的肌肉才能保持平衡,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足底和地面不是贴合的而是在不断地对抗。就膝盖来说,如果支撑脚的`前脚掌受力明显比脚跟大的话,就表示膝关节也已经压力过大了。在我们每个动作都逐渐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垂臀、裹裆含腚时,身体从头到脚会慢慢对成一条垂直线,不偏不倚了,脚底也就能慢慢能做到平松落地了。此外,尽量选择平整的场地练拳也有利于保护膝盖。
八、练习强度
练习强度过大会造成肌肉疲劳影响其张力和弹性,所以当腿部肌肉疲劳之后,膝关节承担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所以我们练拳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量,劳逸结合。另外当我们生病和疲惫的时候,身体的气血水平较低,也应该降低运动量,以恢复性的放松练习为主。
九、腿疾
一些膝关节疾患,如强力致损、关节炎、膑骨软化以及膝关节积存寒气等也会造成练拳之后有疼痛感。患者练拳时可有意识的调节拳架的高度、运动量和练习的招式,在膝关节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专注的练习,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可以起到通经活络,疏散瘀滞的作用,对这些慢性疾病有积极的疗效。
十、功法
除了经常对膝关节进行按摩和放松练习之外,推荐简便易行的【蹲墙功】作为辅助功法,经常练习可以明显增强腿劲和关节的灵活性,又能松腰松胯,对保护膝盖和练拳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