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转换研究对象法求变力功解题方法

转换研究对象法求变力功解题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04 03:29:53

① 变力做功的几种常见求解方法

一、微元法

二、图像法

三、对象转换法

四、功率法

五、重力势能变化法

六、动能定理法

七、机械能守恒定律法

怎么理解求解变力做功问题时的转换研究对象法中的绳端所做的功等于绳对小车做的功,谢谢

是这样的

③ 高中物理题

一、有关变力功的计算:
1. 转化模型求变力的功
例一:人在A点拉着绳通过一定滑轮吊起质量m=50kg的物体,如图所示,开始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60°,当人匀速提起重物由A点沿水平方向运动S=2m,而到达B点,此时绳与水平方向成30°角,求人对绳的拉力做了多少功?
分析与解:人对绳的拉力大小虽然始终等于物体的重力,但方向却时刻在变,而已知的位移S又是人沿水平方向走的距离,所以无法利用W=FScosθ 直接求拉力的功,若转换研究对象,以物体G为对象,其动能的增量即人对物体做的功。这种转换研究对象的方法是求变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设滑轮距地面的高度为H,
则:
人由A走到B的过程中,重物G上升的高度ΔH等于滑轮右侧绳子增加的长度,即:

人对绳做的功:W=FS=GΔH 代入数据得:W=732 J。

例二:把长为L的铁钉钉入木板中,每打击一次给予的能量为E0,已知钉子在木板中遇到的阻力与钉子进入木板的深度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问:把此钉子全部打入木板中,需要打击多少次?
分析与解:在钉子进入木板的过程中,钉子把获得的能量用来克服阻力做功,而阻力为变力,因此要求出这个力的功,可采用平均值来求。又因为钉子所受的阻力与钉子进入木板的深度成正比,即:F=Kx,
所以,其平均值 ,F1=0,F2=KL,
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由能量守恒: , 所以:

方法二:本题中因所受的阻力与钉子进入木板的深度成正比,类似于弹簧的弹力(F=kx),因此,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可转化为弹簧模型,即阻力所做的功,可等效认为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即可得出同样的结论:。

2. 巧用结论求变力的功
结论的引入及证明:
例三:物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先对物体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1,立即再对它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恒力F2,又经t秒后,物体回到出发点,在这一过程中,F1、F2分别对W1、W2间的关系是
A. W1= W2 B. W2= 2W1 C. W2= 3W1 D. W2= 5W1
分析与解:如图所示,AB段物体受的作用力为F1,BCD段物体受作用力F2,设向右为正方向,AB=S,
则AB段物体的加速度:

B点的速度:
BCD段物体的加速度:

综合以上各式有:

A到B过程中F1做正功,BCD过程中因位移为0,F2的总功为0,B到D过程F2做正功,即,
∴ ,故正确选项为C。

练习1: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现以水平恒力推这一物体,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恒力推这一物体,当恒力乙与恒力甲作用时间相同时,物体恰回到原处,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J,则在整个过程中,恒力甲做的功等于_____________,恒力乙做的功等于_______________。
利用上述结论有:
又因为:
∴ J,J

二、功能关系的应用
1. 功能关系的简单应用
例四:将一个小球竖直向上抛,初动能为100J,上升到某一高度时动能减少80J,机械能损失20J,设阻力大小不变,那么小球回到抛出点时的动能为:
A. 20J B. 40J C. 50J D. 80J
分析与解:物体机械能的损失是因为克服阻力做功,即当机械能减少20J时,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为20J,动能的减少是因为合外力做功,当动能减少80J时,克服重力做功为80-20=60J。因此过程中位移相同,所以: ,物体上升到最高处时,动能为0,则克服重力和阻力分别做功75J和25J,同理在下落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为25J。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做功为0,克服阻力做功为25+25=50J,则回到原出发点时,物体的动能为100J-50J=50J。
正确答案为:C

练习2:一物体以150J的初动能从倾角为θ 的斜面底端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当它的动能减少100J时,机械能损失了30J,物体继续上升到最高位置时,它的重力势能增加__________J,然后物体从最高位置返回原出发点时与放在斜面底端垂直斜面的挡板发生碰撞(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后,物体又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第二次上升时重力势能增加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J。
答案:105J,15J。

2. 功能关系的综合问题。
例五: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长L=8.3m,质量为M=1kg的木块随传送带一起以V1=2m/s匀速运动(传送带的传送速度恒定),木块与传送带的动摩擦因数m =0.5,当木块运动至最左端A点时,一颗质量为m=20g的子弹以V0=300 m/s水平向右的速度正对射入木块并穿出,穿出速度V=50 m/s,以后每隔1s就有一颗子弹射向木块,设子弹射穿木块的时间极短,且每次射入点各不相同,取g =10 m/s2,求:
(1)在被第二颗子弹击中前,木块向右运动离A点的最大距离?
(2)木块在传送带上最多能被多少颗子弹击中?
(3)从第一颗子弹射中木块到木块最终离开传送带的过程中,子弹、木块和传送带这一系统所产生的热能是多少?
分析与解:
(1)第一颗子弹射入木块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以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有:
, 解得:
木块受向左的摩擦力,以V1′向右作匀减速运动其加速度:
则木块速度减小到0所用时间为:
解得:t1=0.6s<1s
所以,木块在被第二颗子弹击中前向右运动离A点最远时,速度为0,移动距离为
解得S1=0.9m
(2)在第二颗子弹射中木块前,木块再向左作加速运动,
时间:t2=1s-0.6s=0.4s
速度增大为:
向左移动的位移为:
所以两颗子弹射中木块的时间间隔内,木块总位移,方向向右。
第16颗子弹击中前,木块向右移动的位移为
第16颗子弹击中后,木块将会再向右先移动0.9m,总位移为0.9m+7.5m=8.4m>8.3m
木块将从B端落下。木块在传送带上最多能被16颗子弹击中。
(3)第一颗子弹击穿木块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为:
J
木块向右减速运动过程中相对传送带的位移为
产生的热量
木块向左加速运动过程中相对传送带的位移为
产生的热量
第16颗子弹射入后木块滑行时间为t3,有
解得t3=0.4s
木块与传送带的相对位移为
产生的热量
所以,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总之,在解答机械能一章有关功的计算及功能的转化关系时,要特别注意力做了功,必有能量发生转化,把握力的功与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正确列出相应的等式,求出待求的物理量。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④ 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

我是高中毕业生,深知高中物理的难度,记得我第一次进高中物理第一次考了19分,全班倒数第二,还有一位是17.由于高中物理与初中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导致许多学生放弃学习物理这门课。希望我讲这些对你有用。
1.必要的预习很重要,尤其进入高二,由于分科学习进程加快。几乎赶不上,所以预习可一加深你对课题的理解。预习主要是大致的看一遍,看自己是否理解其中相关原理和概念。做到上课心中有数。不要记公式,要理解!
2学完一课后要想一想与前一个课题的联系,有助于你的逻辑能力,同时也助于你对课题的理解。
3,必要的训练,挑一些好题仔细研读一下,做到举一反三。难度适中。
这是本人的学习经念,我就凭这样的学习方法,一年后,我当上了物理课代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学习进步!

⑤ 力的合成这节的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

【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和细线的拉力T,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合=mgsin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θ=ma1

所以a1=gsinθ

(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和细线的拉力T,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合=mg /sin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θ=ma2

所以a2=g /sinθ.

【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

【典例2】 如图2-2-4所示,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B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的大小满足

A.F=Mg

B.Mg<F<(M+m)g

C.F=(M+m)g

D.F>(M+m)g

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加速度(其它部分都无加速度),所以系统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系统处于超重状态,所以轻绳对系统的拉力F与系统的重力(M+m)g满足关系式:F>(M+m)g,正确答案为D.

【方法链接】对于超、失重现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如单个物体或系统中的某个物体具有竖直向上(下)的加速度时,物体或系统处于超(失)重状态.

(2)如单个物体或系统中的某个物体的加速度不是竖直向上(下),但有竖直向上(下)的加速度分量,则物体或系统也处于超(失)重状态,与物体水平方向上的加速度无关.

在选择题当中,尤其是在定性判断系统重力与支持面的压力或系统重力与绳子拉力大小关系时,用超、失重规律可方便快速的求解.

技巧三、巧用碰撞规律解题

【典例3】 在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有一条与电场线平行的几何线,如图2-2-5虚线所示.几何线上有两个可视为质点的静止小球A和B.两小球的质量均为m,A球带电量+Q,B球不带电.开始时两球相距L,释放A球,A球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沿直线运动,并与B发生正碰,碰撞中A、B两球的总动能无损失.设在每次碰撞中,A、B两球间无电量转换,且不考虑重力及两球间的万有引力.求

(1)A球经多长时间与B球发生第一次碰撞.

(2)第二次碰撞前,A、B两球的速率各为多少?

(3)从开始到第三次相碰,电场力对A球所做的功.

解析:(1)设A经时间t与B球第一次碰撞,根据运动学规律有L=at2/2

A球只受电场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QE=ma

(2)设第一次碰前A球的速度为VA,根据运动学规律有VA2=2aL

碰后B球以速度VA作匀速运动,而A球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设两者再次相碰前A球速度为VA1,B球速度为VB.则满足关系式VB = VA1/2= VA

(3)第二次碰后,A球以初速度VB作匀加速运动,B球以速度VA1作匀速运动,直到两者第三次相碰.设两者第三次相碰前A球速度为VA2,B球速度为VB1.则满足关系式VB1= VA1=(VB + VA2)/2

∴VB1=2 VA;VA2=3 VA

第一次碰前A球走过的距离为L,根据运动学公式VA2=2aL

设第二次碰前A球走过的距离为S1,根据运动学公式VA12=2aS1

∴S1=4L

设第三次碰前A球走过的距离为S2,有关系式VA22-VA12=2aS2

∴S2=8L

即从开始到第三次相碰,A球走过的路程为S=13L

此过程中电场力对A球所做的功为W=QES=13 QEL.

【技巧点拨】 利用质量相等的两物体碰撞的规律考生可很容易判断出各球发生相互作用前后的运动规律,开始时B球静止,A球在电场力作用下向右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当运动距离L时与B球发生相碰.两者相碰过程是弹性碰撞,碰后两球速度互换,B球以某一初速度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A球向右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当A追上B时两者第二次发生碰撞,碰后两者仍交换速度,依此类推.

技巧四、巧用阻碍规律解题

【典例4】 如图2-2-6所示,小灯泡正常发光,现将一与螺线管等长的软铁棒沿管的轴线迅速插入螺线管内,小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

A、不变 B、变亮 C、变暗 D、不能确定

解析:将软铁棒插入过程中,线圈中的磁通量增大,感应电流的效果要阻碍磁通量的增大,所以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线圈中原电流方向相反,以阻碍

磁通量的增大,所以小灯泡变暗,C答案正确.

【方法链接】 楞次定律“效果阻碍原因”的几种常见形式.

(1)就磁通量而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原磁通量)的变化.即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简称口诀“增反减同”.

(2)就相对运动而言:感应电流的效果阻碍所有的相对运动,简称口诀“来拒去留”,从运动效果上看,也可形象的表述为“敌进我退,敌逃我追”.

(3)就闭合电路的面积而言:致使电路的面积有收缩或扩张的趋势.收缩或扩张是为了阻碍电路磁通量的变化.若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都为同一方向,则磁通量增大时,面积有收缩趋势;磁通量减少时,面积有扩张趋势.简称口诀“增缩减扩”.若穿过回路的磁感线有两个相反的方向,则以上结论不一定成立,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总之要阻碍磁通量的变化.

(4)就电流而言:感应电流阻碍原电流的变化,即原电流增大时,感应电流与原电流反向;原电流减小时,感应电流与原电流同向,简称口诀“增反减同”.

技巧五、巧用整体法解题

【典例5】 如图2-2-7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和2m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其中一个质量为2 m的木块,使四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轻绳对m的最大拉力为

解析:以上面2个木块和左边的质量为2m的木块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4ma

再以左边两木块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3ma

答案正确.

【技巧点拨】 当系统内各物体有相同加速度时(一起处于静止状态或一起加速)或题意要求计算系统的外力时,巧妙选取整体(或部分整体)为研究对象可使解题更为简单快捷.

技巧六、巧用几何关系解题

【典例6】 如图2-2-8所示,在真空区域内,有宽度为L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MN、PQ是磁场的边界.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先后两次沿着与MN夹角为θ(0<θ<90º)的方向垂直磁感线射入匀强磁场B中,第一次,粒子是经电压U1加速后射入磁场,粒子刚好没能从PQ边界射出磁场.第二次粒子是经电压U2加速后射入磁场,粒子则刚好垂直PQ射出磁场.不计重力的影响,粒子加速前速度认为是零,求:

(1)为使粒子经电压U2加速射入磁场后沿直线运动,直至射出PQ边界,可在磁场区域加一匀强电场,求该电场的场强大小和方向.

(2)加速电压的值.

解析:(1)如图答2-2-9所示,经电压加速后以速度射入磁场,粒子刚好垂直PQ射出磁场,根据几何关系可确定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在PQ边界线的O点,半径与磁场宽L的关系式为

加匀强电场后,粒子在磁场中沿直线运动射出PQ边界的条件为,电场力的方向与磁场力的方向相反.

所以,方向垂直磁场方向斜向右下,与磁场边界夹角为,如图答2-2-10所示.

(2)经电压U1加速后粒子射入磁场后刚好不能从PQ边界射出磁场,表明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迹与PQ边界相切,要确定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O的位置,如图答2-2-11所示,圆半径R1与L的关系式为:

【方法链接】 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问题,关键是确定圆心的位置,正确画出粒子运动的草图,利用几何关系结合运动规律求解.

技巧七:巧用可逆原理解题

【典例7】 某同学在测定玻璃折射率时得到了多组入射角i与折射角r,并作出了sini与sinr的图象如图2-2-1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时,光线是由空气射入玻璃

B. 实验时,光线是由玻璃射入空气

C. 利用sini /sinr可求得玻璃的折射率

D. 该玻璃的折射率为1.5
方法八:巧用等效法解题

【典例8】 如图2-2-13所示,已知回旋加速器中,D形盒内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1.5 T,盒的半径R=60 cm,两盒间隙d=1.0 cm,盒间电压U=2.0×104 V,今将α粒子从近于间隙中心某点向D形盒内以近似于零的初速度垂直B的方向射入,求粒子在加速器内运行的总时间.

【技巧点拨】 粒子在间隙处电场中每次运动时间不相等,且粒子多次经过间隙处电场,如果分段计算,每一次粒子经过间隙处电场的时间,很显然将十分繁琐.我们注意到粒子离开间隙处电场进入匀强磁场区域到再次进入电场的速率不变,且粒子每在电场中加速度大小相等,所以可将各段间隙等效“衔接”起来,把粒子断断续续在电场中的加速运动等效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技巧九:巧用对称法解题

【典例9】 一根自由长度为10 cm的轻弹簧,下端固定,上端连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P,在P上放一个质量也是m的物块Q.系统静止后,弹簧长度为6 cm,如图2-2-14所示.如果迅速向上移去Q,物块P将在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此后弹簧的最大长度为

A.8 cm B.9 cm C.10 cm D.11 cm

解析:移去Q后,P做简谐运动的平衡位置处弹簧长度8 cm,由题意可知刚移去Q时P物体所处的位置为P做简谐运动的最大位移处.即P做简谐运动的振幅为2 cm.当物体P向上再次运动到速度为零时弹簧有最大长度,此时P所处的位置为另一最大位移处,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此时弹簧的长度

为10 cm,C正确.

【方法链接】在高中物理模型中,有很多运动模型有对称性,如(类)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简谐运动中的对称性,电路中的对称性,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中几何关系的对称性.

方法十:巧用假设法解题

假设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其基本思路为假设结论正确,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看最终的推理结果是否与已知条件相矛盾或是否与物理实际情境相矛盾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典例10】如图2-2-15,abc是光滑的轨道,其中ab是水平的,bc为与ab相切的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半圆,半径R=0.3m.质量m=0.2kg的小球A静止在轨道上,另一质量M=0.6kg,速度V0=5.5m/s的小球B与小球A正碰.已知相碰后小球A经过半圆的最高点C ,落到轨道上距b为处,重力加速度g=10m/s2,试通过分析计算判断小球B是否能沿着半圆轨道到达C点.

解析 :A、B组成的系统在碰撞前后动量守恒,碰后A、B运动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设碰后A、B的速度分别为V1、V2,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方法链接】 假设法在物理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凡是利用直接分析法很难得到结论的问题,用假设法来判断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如判断摩擦力时经常用到假设法,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时经常用到假设法.

技巧十一、巧用图像法解题

【典例11】 部队集合后开发沿直线前进,已知部队前进的速度与到出发点的距离成反比,当部队行进到距出发点距离为d1的A位置时速度为V1,求

(1)部队行进到距出发点距离为d2的B位置时速度为V2是多大?

(2)部队从A位置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t为多大.

解析:(1)已知部队前进的速度与到出发点的距离成反比,即有公式V=k/d(d为部队距出发点的距离,V为部队在此位置的瞬时速度),根据题意有

(2)部队行进的速度V与到出发点的距离d满足关系式d=k/V,即d-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如图2-2-16所示,由题意已知,部队从A位置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t即为图中斜线图形(直角梯形)的面积.由数学知识可知

【方法链接】1.此题中部队行进时速度的变化即不是匀速运动,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很难直接用运动学规律进行求解,而应用图象求解则使问题得到简化.

2.考生可用类比的方法来确定图象与横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v-t图象中,图线与横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该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有公式S=v t,S与v t的单位均为m);F-S图象中,图线与横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F在该段位移S对物体所做的功(有公式W=FS ,W与FS 的单位均为J).而上述图象中t=d×1/V(t与d×1/V 的单位均为s),所以可判断出该图线与横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部队从出发点到此位置所用的时间.

技巧十二、巧用极限法解题

【典例12】 如图2-2-17所示,轻绳的一端系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另一端系在一个轻质圆环上,圆环套在粗糙水平杆MN上,现用水平力F拉绳上一点,使物体处于图中实线位置,然后改变F的大小使其缓慢下降到图中虚线位置,圆环仍在原来的位置不动,则在这一过程中,水平拉力F、环与杆的摩擦力F摩和环对杆的压力FN的变化情况是

A.F逐渐增大,F摩保持不变,FN逐渐增大

B.F逐渐增大,F摩逐渐增大,FN保持不变

C.F逐渐减小,F摩逐渐增大,FN逐渐减小

D.F逐渐减小,F摩逐渐减小,FN保持不变

解析:在物体缓慢下降过程中,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不断减小,可把这种减小状态推到无限小,即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0;此时系统仍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当θ=0时,F=0,F摩 =0.所以可得出结论:在物体缓慢下降过程中,F逐渐减小,F摩也随之减小,D答案正确.

【方法链接】 极限法就是运用极限思维,把所涉及的变量在不超出变量取值范围的条件下,使某些量的变化抽象成无限大或无限小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解题方法,在一些特殊问题当中如能巧妙的应用此方法,可使解题过程变得简捷.

方法十三、巧用转换思想解题

【典例13】 如图2-2-18所示,电池的内阻可以忽略不计,电压表和可变电阻器R串联接成通路,如果可变电阻器R的值减为原来的1/3时,电压表的读数由U0增加到2U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流过可变电阻器R的电流增大为原来的2倍
B.可变电阻器R消耗的电功率增加为原来的4倍
C.可变电阻器两端的电压减小为原来的2/3
D.若可变电阻器R的阻值减小到零,那么电压表的示数变为4U0确

解析: 在做该题时,大多数学生认为研究对象应选可变电阻器,因为四个选项中都问的是有关R的问题;但R的电阻、电压、电流均变,判断不出各量的定量变化,从而走入思维的误区.若灵活地转换研究对象,会出现“柳暗花明”的意境;分析电压表,其电阻为定值,当它的读数由U0增加到2U0时,通过它的电流一定变为原来的2倍,而R与电压表串联,故选项A正确.再利用P=I2R和U=IR,R消耗的功率P′=(2I)2R/3=4P/3;R后来两端的电压U=2IR/3,不难看出C对B错.又因电池内阻不计,R与电压表的电压之和为U总,当R减小到零时,电压表的示数也为总电压U总;很轻松地列出U总=IR+U0=2 IR/3+2U0,解得U总=4U0,故D也对.

【方法链接】 常见的转换方法有研究对象的转换、时间角度的转换、空间角度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本例题就是应用研究对象的转换思想巧妙改变问题的思考角度,从而达到使问题简化的目的.

技巧十四、巧用结论解题

【典例14】如图2-2-19所示,如图所示,质量为3m的木板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板左端固定着一根轻弹簧.质量为m的木块(可视为质点),它从木板右端以未知速度V0开始沿木板向左滑行,最终回到木板右端刚好未从木板上滑出.若在小木块压缩弹簧的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P,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保持不变,求:

(1)木块的未知速度V0

(2)以木块与木板为系统,上述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解析: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所以系统动量定恒,当弹簧压缩量最大时,系统有相同的速度,设为V,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 V0=(m+3m)V

木块向左运动的过程中除了压缩弹簧之外,系统中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对系统做负功导致系统的内能增大,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有

m V02/2-(m+3m)V2/2=EP+μmgL(μ为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L为木块相对木板走过的长度)

由题意知木块最终回到木板右端时刚好未从木板上滑出,即木块与木板最终有相同的速度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知最终速度也是V.整个过程中只有系统内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弹簧总功为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故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2 EP.

【误点警示】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系统克服滑动摩擦力所做的总功等于系统机械能损失,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系统的内能,所以有f滑L相对路程=△E(△E为系统损失的机械能).在应用公式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公式成立所满足的条件.当系统中只有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对系统做功引起系统机械能损失(其它力不做功或做功不改变系统机械能)时,公式f滑L相对路程=△E才成立.如果系统中除了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还有其它力对系统做功而改变系统机械能,则公式f滑L相对路程=△E不再成立,即系统因克服系统内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所产生的内能不一定等于系统机械能的损失.所以同学们在应用结论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是否满足,否则很容易造成错误.

方法十五、巧用排除法解题

【典例15】 如图2-2-22所示,由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制成的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框abcd,其总电阻为R.现使线框以水平向右的速度v匀速穿过一宽度为2L、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区域,整个过程中ab、cd两边始终保持与磁场边界平行.令线框的cd边刚好与磁场左边界重合时开始计时(t=0),电流沿abcda流动的方向为正,Uo=BLv.在下图中线框中a、b两点间电势差Uab随线框cd边的位移x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下图中的

解析:当线框向右穿过磁场的过程中,由右手定则可判断出总是a点的电势高于b点电势,即Uab>0,所以A、C、D错误,只有B项正确.

【方法链接】 考生可以比较题设选项的不同之外,而略去相同之处,便可得到正确答案,或者考生能判断出某三个选项是错误的,就没必要对另外一个选项做出判断而应直接把其作为正确答案.对本例题,考生只需判断出三个过程中(进磁场过程、全部进入磁场过程、出磁场过程)中a、b两点电势的高低便可选择出正确答案,而没有必要对各种情况下a、b两点电势大小规律做出判断.

解析:由图象可知入射角的正弦值小于折射角的正弦值.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光线是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即由玻璃射向空气,B答案正确;根据折射定律n=sini /sinr可求得介质的折射率,但一定要注意此公式一定要满足光线从空气射向介质,而本题中光线是由玻璃射入空气,所以不能直接利用sini /sinr求介质的折射率,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当光线反转时,其传播路径不变,即光从空气中以入射角r射到该玻璃界面上时,折射后的折射角一定为i,根据折射定律可得玻璃的折射率n= sinr / sini=1.5(这里要注意很容易错选C),C错误,D正确.正确答案为B、D.

【方法链接】 在光的反射或折射现象中,光路具有可逆性.即当光线的传播方向反转时,它的传播路径不变.在机械运动中,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的粘滞阻力等耗散力做功时,机械运动具有可逆性.如物体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看作反向的加速度不变的匀加速运动.

⑥ 变力做功怎么算。。。。

分析与解:人对绳的拉力大小虽然始终等于物体的重力,但方向却时刻在变,而已知的位移s又是人沿水平方向走的距离,所以无法利用w=fscosθ
直接求拉力的功,若转换研究对象,以物体g为对象,其动能的增量即人对物体做的功。这种转换研究对象的方法是求变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设滑轮距地面的高度为h,
则:
人由a走到b的过程中,重物g上升的高度δh等于滑轮右侧绳子增加的长度,即:


人对绳做的功:w=fs=gδh
代入数据得:w=732
j。

⑦ 变力沿曲线做功可以用元素法吗

变力沿曲线做功不可以用元素法。
功的计算,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
难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学生遇到变力做功和能量转换的问题时,对自己没有信心,甚至放弃不做。中学阶段学习的做功公式W=FScosa只适合恒力做功,对于变力做功的计算则没有一个固定公式可用,下面对变力做功问题进行归纳总结。1 转换研究对象,化变力为恒力如果某一变力的功和某一恒力的功相等,就可以转换研究对象,通过计算该恒力的功,求解变力的功,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也是我们常说的“通过关联点,将变力功转化为恒力功。”2 微元法
当物体在变力的作用下作曲线运动时,若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切线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变,且力与位移的方向同步变化,可用微元法将曲线分成无限个小元段,每一小元段可认为恒力做功,总功即为各个小元段做功的代数和。

⑧ 变力做功问题

分析与解:人对绳的拉力大小虽然始终等于物体的重力,但方向却时刻在变,而已知的位移S又是人沿水平方向走的距离,所以无法利用W=FScosθ
直接求拉力的功,若转换研究对象,以物体G为对象,其动能的增量即人对物体做的功。这种转换研究对象的方法是求变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设滑轮距地面的高度为H,
则:
人由A走到B的过程中,重物G上升的高度ΔH等于滑轮右侧绳子增加的长度,即:

人对绳做的功:W=FS=GΔH
代入数据得:W=732
J。

⑨ 如何求变力做功,把变力转成恒力

把变力转成恒力是等效法:可以通过等效法把求该变力做功转换成求与该变力做功相同的恒力的功,此时可用功定义式W=求变力做功方法大全求恒力的功,从而可知该变力的功。等效转换的关键是分析清楚该变力做功到底与哪个恒力的功是相同的。
除此之外还有6种方法:
一:平均值法
当某个力的方向不变,但其大小随位移均匀变化时,可以用力的初始值F1和末状态值F2的平均值,求变力做功方法大全来计算变力所做的功。
二、微元法
求变力做功还可以用微元累积法,把整个过程分成极短的很多段,在极短的每一段里,力可以看成是恒力,则可用功的公式求每一段元功,再求每一小段上做的元功的代数和。由此可知,求摩擦力和阻力做功,我们可以用力乘以路程来计算。用微元累积法的关键是如何选择恰当的微元,如何对微元作恰当的物理和数学处理,微元累积法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比较高。
三、F-S图像法
某些求変力做功的问题,如果能够画出变力F与位移S的图像,则F-S图像中与S轴所围的面积表示该过程中变力F做的功。运用F-S图像中的面积求变力做功的关键是先表示出变力F与位移S的函数关系,再画出F-S图像。
四、转换参考系法
在有些物理问题中,若我们能巧妙地转换参照系,也能将变力做功问题转化成为恒力做功,从而大大简化解题过程。
五、功能原理法
功能原理的内容是:系统所受的外力和内力(不包括重力和弹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的机械能的增量,如果这些力中只有一个变力做功,且其它力所做的功及系统的机械能的变化量都比较容易求解时,就可用功能原理求解变力所做的功。
六、动能定理法
动能定理的内容是: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它的表达式是:W
外=ΔEK,W外可以理解成所有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如果我们所研究的多个力中,只有一个力是变力,其余的都是恒力,而且这些恒力所做的功比较容易计算,研究对象本身的动能增量也比较容易计算时,用动能定理就可以求出这个变力所做的功。

⑩ 怎么理解求解变力做功问题时的转换研究对象法中的绳端所做的功等于绳

能量守恒定律。在这种模型里,能量的总和是不便的,力是变量,用普通数学不能计算,但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直接获知小车所接受到的能量。这样就回避了计算变力的问题。

阅读全文

与转换研究对象法求变力功解题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螺丝刀撬开保险柜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150
失眠有效简单的方法 浏览:70
蜜俏的使用方法 浏览:690
修丽可发光瓶使用方法 浏览:654
接发方法及步骤 浏览:749
上海杂质硅胶解决方法 浏览:98
快速让伤口愈合的方法 浏览:34
华为照片导入到iphone最简单方法 浏览:554
医院洗牙有什么方法 浏览:622
怎么纠正自卑的方法 浏览:276
如何快速剥湿蒜的方法 浏览:234
韩国红参的食用方法 浏览:349
钳形表温度测量方法 浏览:531
创造的心是如何方法 浏览:884
美缝纸的使用方法图片 浏览:872
阿咖酚散的的食用方法 浏览:468
弯折的最佳方法 浏览:266
管理会计案例分析的方法 浏览:794
正确梳头方法视频 浏览:23
稻田捕河蟹的最佳方法 浏览: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