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一万小时效应训练方法

一万小时效应训练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03 12:08:20

㈠ 强调持续强化训练的“一万小时定律”真的有效吗

其实,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有效。《纽约客》作家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在《异数》中写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十年功夫。

人们总是说“勤能补拙”,但这种想法非但造成不切实际的期望,反而会使人对真正的天赋视而不见。比如,有些像我一样的自闭症患者,可能在图像、数字或音乐方面有特殊的才能,他们不去发挥这些才能,只是不断练习弥补缺陷,就是对天赋的一种巨大伤害。在硅谷有许多像我一样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人,他们真正发挥了自己的天赋,我把他们称作“快乐的孤独症患者”。

㈡ 职场中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格拉德威尔一直在努力将对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古典音乐人和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易懂的文字。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了“一万小时的规律”。他的研究表明,在任何领域成功的关键与才能无关。只是练习题而已。每天3个小时的练习只是平均值,实际练习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现实中这种相似的现象数不胜数。一万个小时的努力是累积的过程,下一次努力是最大限度地吸收上次努力的结果、经验和教训,而不是从头开始。斯图尔伯格说。“伟大的演员们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但从未达到世界水平或国家水平。他们之间的差异不一定在练习时间,而是练习时做的事情。”总之,这一万个小时不仅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

㈢ 10000小时定律~~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定律——10000小时定律。他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就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

无意中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个定律,我的心灵为之一震,并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10000小时定律,对“天才”作出了的诠释,对天才的奥秘作了深刻的揭示。即所谓“天才”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取得的,而后天的学习、训练必须是一个自觉的、刻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10000小时以上的时间。

古往今来,人们对那些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总认为他们是天才。比如,有人说着述《周经》的周文王姬昌是天才;有人说文学巨匠鲁迅是天才;更多的人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是天才……

世界上果真有“天才”吗?

我们说,所谓“天才”就是指天资聪明、智商较高、成就卓着的人。近代科学家们研究一些试题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们进行测试,从测试的结果看,的确,有人智商低些,有人智商高些,但绝大部分人都相差不大。那么,是不是智商高的人就能成为天才呢?未必。现实中,同样智商的人,学业上、事业上的成绩天壤之别,智商高的人不见得就成才,相反智商低的人成大器者,比比皆是。因此,智商的高低,不是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成功的决定因素,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在后天得到过良好的刻苦的训练,有没有达到10000小时。

周文王之所以能演绎《周易》,是因为他被诬得罪了殷纣王,被关押在羑里这座监狱里7年之久。7年间他专注伏羲创造的八卦图,推演出64卦384爻,并研究创作出卦爻辞,以探索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的规律,为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化和今天的社会进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有益的借鉴和重要启迪。周文王下的功夫恐怕大大超过10000小时吧。

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多万字。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从28岁开始写作,平均每天写1000字,28年才能写到1000万字。我们知道,鲁迅一生担任过很多工作,与很多友人交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作千余万字,又岂止是1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有人说鲁迅是天才,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虽然只读过3个月书,但一生取得1099个发明专利权,应当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才了,可是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一个人,如果他不去学习、不去训练,即使智商再高也是成不了才的。美国有一个叫克里斯托弗·迈克尔·兰根的人,他的智商高达195,比爱因斯坦还要高出45,但因为他在马场工作,没有人去开发他的天分,所以他一生只是一介马夫。

10000小时定律再次昭示我们: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语)

朋友们,让我们丢掉幻想、放弃侥幸、克服浮躁,以10000小时为起点,老老实实地训练自己、提升自己,用汗水的结晶将自己铸造成“天才”,为人类为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㈣ 一万小时定律

万Sir在《学习是什么》中写过,“一万小时定律”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训练的方法。它有四个条件:

只在你的“学习区”练习。

将训练内容划分为针对性的小块,重复练习。

练习过程中随时获得有效反馈。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你看,“一万小时定律”可不是低效的去“数时间”,更不是简单的做加法。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在人群中传着传着就过度简化了,记得核心观点,但相关的一些条件往往会被忽略。比如:心流。

心流有全神贯注、内心评判声音消失、强烈的自主感、有明确目标、有即时反馈、技能与挑战的平衡等九个特征,但传着传着,好像只要符合“全神贯注”都算陷入心流。

人际关系更不能过度简化、胡乱归因,看一件事情要看整个系统,如果简化成“ta这样对我,是因为敌意”,这样的推论可能会给关系带来毁灭性灾害。

我们都要警惕过度简化。

万小时定律,名词,源自畅销书《异类》。意思是一个普通人想要成为某个领域内的专家,需要持续不断地自我锤炼10000小时,才能达成这种转变。

*

一万小时定律已经成为一个流行概念,这大概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个人成就和个人努力时间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数量关系。我个人在写作领域内投入的时间远不止10000小时,不过我依然没有成为顶级作家,这是个悲哀的事实,也可能是一种人生常态:你知道了一个道理,你也付出了时间和努力,但是你依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分析任何人都显得不够礼貌,也显得太过傲慢,所以最为合适的分析对象就是我自己。而且,我的每一位读者对我的写作生涯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再加上我的亲身经历重新分析一遍,这样在两重视角比较之下,也许能得出一些对个人有所帮助的结论。

首先,我的确在写作上投入了20000小时以上,但这些时间起码有一半被我成功浪费掉了。原因在于我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打算成为一名作家,写作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消遣。这和立志写作的朋友相比,在一开始的出发点上就存在着差异。有明确目标和明确意愿,要比我这种漫无目的、游戏心态要好。既然是当作一种消遣来看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并没有任何自我提升的意愿,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是典型的把个性当成才华来用,把兴趣当成目标来用。

这立即就会带来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10000小时定律当真成立,它意味着一个人要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持续前进10000小时。既然我是完全由兴趣主导,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方向。没有所谓的方向,那么就没有建立一套评价标准,这是个相当致命的问题。如果我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在一开始起码应该有一个学习的方向。而学习谁,学习什么,背后是一套标准,我需要知道什么样的文字是好文字,它又好在哪里?明确了标准,才可能有努力的方向。

我没有标准,我只有兴趣。这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个人阅读兴趣取代了文学水准的判断。我喜欢的文字就是好文字,至于说文学史它并不重要。如此持续了十年时间以后,我突然觉得难以为继,因为我突然不知道如何写作了。觉得自己会写的都已经写了,想写的也写了不止一遍,接下来我应该写什么呢?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身上存在问题,的确,我写满了十年,也有百万量级的输出。但是那一刻的我和十年前的我,在写作这件事情上相比,究竟有了多大进步?我不敢去想,因为我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写,写十年也好,二十年也罢,还是相同的一套东西,都是我熟悉的东西。我写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提升。

从第二个十年开始,我才把注意力转向文字表现手法,抛弃了好看不好看的标准,而是关注文字的独特性和表现力,试图弄清楚作家们是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这么去做。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算是问对了关于写作的第一个问题。好在这十年间我读了许多,也写了许多,多少有些基础。当我拿起以前那些我碰都不愿意碰的文学理论书,在相见恨晚的同时,又怅恨惋惜不已,因为发现自己之前浪费了太多时间,把文学当作了一种纯粹的消遣,却不肯稍微花一点时间深入研究一下。我所谓十年间的各种尝试和个人感悟,所有灵光一闪觉得自己是天才的瞬间,别人在书本里,在很多年前,早就已经总结为理论,而且要远比我的个人总结深入而完备。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才大概明白文学是怎么一回事,一名作家通过他的笔墨到底可以做点什么。很自然地,根据这条线索,所有的作家在历史和成就上都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和重要程度,在这张作家地图上都清清楚楚。于是,我所处的位置也变得非常清晰,起码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继续前进,还需要学习和提升哪些知识技能。相比之下,自己的兴趣或者好恶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文字上的精准。

到了这个时候,一切推倒重来,从扎马步开始练习已太迟。所以,我采取的方法是每天一篇,在每一篇里做一点点改进,如果不确定自己能做到改进,那就尝试一点点改变,看看读者会有怎样的反应,是否能够感知到这一点点变化所带来的不同。当我开始有意识地写作之后,写作水平是否有上升我不敢说,但是对于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力的确是随之增强了。因为到了这个阶段,我终于开始像一个真正的作家那样去思考,也像一个真正的作家那样去解决问题,那么拿起任何一本书,我比普通读者更能理解作者的用意,也更容易找到作家真正用力的地方。也因此有读者评论我说,我的文字从绚烂复归平静,却反而拥有了更强的力量。哪里有什么更强的力量,我只是观摩过许多作家怎么从地基开始搭起他们的摩天大楼,知道哪里应该加固一下,哪里又需要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

一万小时定律在我身上得到了部分验证,不是这个定律不够好,而是我做错了太多事情,浪费了太多时间。我唯一做对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二十年间几乎不间断地写作,这满足了一万小时定律的最基本要求——持续。但是剩下来的几个要点我完成得实在是不怎么样,在出发点上我没有明确的个人意愿,主观上并没有想着成为一名作家。在训练上也没有做到有意识地累积改进,微小提升。更不用说在我写作的头十年里,甚至都不知道这个行当里有哪些人,具体是什么状况,大家究竟是怎么干活的,自己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

当然,世上永远没有太晚的事情,晚一点明白道理总比从来没有明白要好。现在如果要让我用自己的话来陈述一遍一万小时定律,我想我会这么说:

一开始要毫无愧色地定下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且决意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在尚未了解目标所在领域的全貌前,先采取直接行动,并且把行动变成一种长期行为习惯。在习惯形成之后,根据行动中遇见的问题,快速汲取和完善基础知识,利用这些基础知识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一旦确定前进方向,就秉承日拱一卒的精神,每天、每次提升一点点,做不到提升也起码做到变化一点点,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时间,以及运气的好风何时吹到。

坏消息是即便完成了10000小时,也未必能够做到超一流选手,只是比普通人要强一些而已。好消息是一旦达成首个10000小时,那么下一个目标也许就不再需要那么长时间,因为你已经有了固定的学习和提升模式。然后,面对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时,即便你两手空空,你也会拥有一样叫做信心的东西。

㈤ 怎样练习一万小时

任何训练的本质都是1.不断挑战极限;2.重复练习(强度+持续时间);3.琢磨方法。
对于学习和肌肉练习,都是如此。
甚至人生也是如此。我喜欢一句话,人要不断去做那些自己踮起脚才能够到的事。
看完同人于野这篇文章,再回过头看看我这几句话吧。
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也许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不但如此,最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
好消息是除了某些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 就曾经深入考察过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都跟一个人能不能达到专家水平没关系。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也就是国际象棋。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着名的波尔加三姐妹。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
而坏消息是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统计表明对音乐家而言,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但最关键的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比较强调一个“苦”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而近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则开始强调一个“爱”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寓教于乐,“哈佛女孩”的家长们纷纷写书,介绍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进名校。
很多励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学书籍最爱强调的似乎是“顿悟”,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想通,他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己!好像一旦一个人顿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会非常简单地在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领域成为天才人物。一个销售员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小说家,一个医生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画家 —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写过小说或者画过画 — 但他们认为他们距离“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尝试了就会爆发天才。
所有这些关于成功学的个人经验和励志故事都不科学。假设一个成功人士做过一百件事,包括参加演讲比赛,衣着有个性,听英文歌曲,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等等,他会非常自得地把这一百件事都写进自传,没准还要加上女朋友的影响。然而其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可能只有四件事,问题是他和读者都不知道是哪四件。
科学家不信励志故事,他们只相信调查研究。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从新手,一般专家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医生,数学家,有超强记忆力者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他们的研究甚至细致到精确记录一所音乐学院的所有学生每天干的每一件小事,用多少时间做每件事,父母和家庭环境,来比较到底是什么使得那些音乐天才脱颖而出。
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成熟了。2006年,一本900多页的书,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出版。这是“怎样炼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学术着作,此书直接引领了后来一系列畅销书的出现,包括格拉德威尔的《异类》,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和 Daniel Coyle 的 The Talent Code 等等。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过去多年来,训练方法是不断进步的。比如说作曲,假设一名普通学生使用普通训练方法六年时间能达到的水平,另一个学生使用新的训练方法三年就能达到,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新训练方法的“有效指数”是200%。统计表明,莫扎特当时的训练,他的有效指数是130%。而二十世纪的天才也许没有莫扎特有名,但其训练水平都能达到300%到500%!十三世纪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少于30年之内掌握数学,而现在的学生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学到多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进步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在所有领域都比过去做得更好,体育世界纪录被不断打破,艺术家们的技巧也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
训练方法重要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天才”的扎堆出现,比如曾经有一个时期俄罗斯对女子网球,韩国对女子曲棍球,更不必说中国对乒乓球的的绝对优势。更进一步,哪怕你这个国家传统上并不擅长这个项目,只要有一名教练摸索掌握了科学训练法,那么他就可以带出一代绝世高手,比如中国花样滑冰教练姚滨。人们经常感慨中国十多亿人居然找不到11个足球天才 — 如果天才是天生的,那么十多亿人必然足以产生很多天才,但天才是练出来的,而中国缺乏有效的练习环境,人口再多也比不上欧洲小国。
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从在房间内集体对话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安排接受治疗者在一个疗程之内跟130个女人聊过天。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 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着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 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 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会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人脑的学习原理
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会的。哪怕是对简单物体的识别,把东西抓取过来这些简单的动作,也是婴儿后天学习的结果。一个人一出生的时候根本不可能预见到将来自己需要什么技能,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遗传的方法事先编程,那样的话太浪费大脑的存储空间。最好的办法是不预设任何技能,只提供一个能够学习各种技能的能力,这就是人脑的巧妙之处。基因的做法是先预设一些对刺激的基本反应和感觉,比如看见好吃的东西我们会饿等等。这些基本的反应需要调动的神经较少。但对于更高级别的技能,比如演奏音乐,需要协调调动很多神经,就必须靠后天学习了。
人的任何一个技能,都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的组合。解剖表明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脑的神经结构非常不同,比如出租车司机大脑内识别方向的区域就特别发达。也就是说与计算机不同,人对于技能的掌握是在大脑硬件层次实现的。
而最近有一派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技能训练的关键,它的作用是像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不管练习什么,我们都是在练习大脑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电线被排列整齐变成电缆。直到2000年新技术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才被发现,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被在学术期刊上说明。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这就是为什么练习是如此重要。
髓磷脂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小孩常会犯错?他们的神经系统都在,也知道对错,只是需要时间去建立起来髓磷脂的高速网络。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不容易改变?因为所谓“习惯”,其实是以神经纤维电缆组合的形式“长”在大脑之中的,髓磷脂一旦把神经包起来,它不会自动散开 — 改变习惯的唯一办法是形成新习惯。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快?因为尽管人的一生之中髓磷脂都在生长,但年轻人生长得最快。最激进的理论则认为人跟猴子的最显着区别不在于脑神经元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解剖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拥有更多能够产生髓磷脂的细胞。
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看了钢琴家朗朗的传记之后,可能很多人会怀疑是否真的应该让孩子接受这样的苦练。实际上,顶级运动员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练这一万小时,一定成不了高手,但问题是考虑到机遇因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
这就是兴趣的作用了。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不论如何,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显然我们平时中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不符合刻意练习的特点,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世界级高手。天才来自刻意练习。

㈥ 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是经历过“一万小时定律”的打磨才最终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日常生活细节中所有的理所应当,其实都是在享受别人“一万小时定律”精益求精的成果。

(6)一万小时效应训练方法扩展阅读:

“一万小时定律”的例子,在音乐领域,莫扎特是公认的神童,据说他4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作曲,6岁就开始随父亲到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短短的35年人生里,一共创作了将近600部作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成了后世经典。

但是,有人仔细研究了莫扎特的生平,发现所谓的“神童”其实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经过了大量刻苦的训练。

早在莫扎特4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全职教他音乐了,每天训练的强度非常大。在他6岁生日以前,他已经练习了3000多个小时。所以,人们看到的天才背后,其实是辛苦汗水的付出。

㈦ 10000小时定律到底有用没自律最高效率是啥一本书解密

我一直有个错误的理念,孩子上学后会继承父母的能力或意志,对于学习这件事应该无师自通的保持自觉,我和宝宝的父亲虽然不算学霸,但也处在学习的上游,孩子的父亲还出过国。

她成绩至少也能达到中等,所以早教时疏于管理,但现实给了我狠狠记一耳光。

我的大女儿和现下流行的视频中一样,每天写作业时,鸡飞狗跳,吼到心脏差点搭桥,她要么睁着无辜的眼睛水汪汪的望着你,渐渐把嘴角扩张成裂谷,从双眸中再倾下两条瀑布。要么无助的摇着头捂着耳朵,在那一时刻,我既尬尴又无措,从亲妈成为了后娘,然她的成绩有时90,有时60,谜一样让我捉摸不透。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一届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在辅助女儿学习的过程中,我渐渐悟出了许多道理,原来我从一开始就错了。

这届孩子的学习目标不再是跟读,也不再是背诵,而是逻辑思维和灵活运用各种公式,要做到题意千变万化,依然能够找到公式的运用法则。

说白了就是多动脑,一道题一道题直接告诉答案,是错误!紧盯着孩子,让她注意力集中,不许拖拉,是错误!大吼大叫,气到不能自已,更是最大的错误!把孩子骂傻了,她依然还是不会呀!

说到底,还是对于学习这件事有了太多的误差,我读了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终于在疫情长假期间,让女儿做到了自觉学习,规划学习时间,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开学后,第一次测试语文94分,数学99分(她一向偏科)。

这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万维钢老师写的《学习究竟是什么》。

万维钢是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5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长期从事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现居美国。

着有畅销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获得第十届“文当图书奖”和2014“中国好书”等奖项)

这本书不止能够指导学生学习,还可以提高职业学习,为想成为斜杠少年,兼职实现财务自由的人作导引,只要你是一个不想放弃自我,心有梦想,并随时提升自我能力的人,都会被书中的各种学习方式和常识所颠覆。

书中通过科研数据、各学科顶级科学家的试验报告,来指出曾在学习中走过的弯路,那么到底学习是什么?如何提升学习力?如何用比别人少几倍的时间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呢?

一、刻意练习的10000小时定律不是在舒适区内做无用功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 《异类》 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但是你在某个领域工作五年,真的能够成为专家吗?如果能,那么我们这世界岂不要被专家所包围?现实推翻了这个理论,但它真的就是错的吗?

并不是,对于训练这件事来说,真正的关键根本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且是训练的方法。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2.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推荐效的反馈

4.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 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

大部分人学会一些东西,就停留在舒适区不肯前行。

比如我们都曾听过“伤仲咏”的故事,天才儿童仲咏,因少时与众不同,能够背诵诗歌而成为网红,父亲于是把他当成赚钱机器,四处跑场子表演,而仲咏却因在舒适区过久,再未曾参与过学习,沦落为吃瓜群众,离星光少年越来越远。

古人早已懂得舒适区不适合成长。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仲咏这颗童星为什么长大以后就不行了?这并不是因为小时候练太累练“废”的,而是早期过于辉煌,这种辉煌会把人的思想留住。

更重要的是童星早早就获得了一个足以取得傲人成绩的“舒适区”,这个舒适区里的技能是他们扬名立万的资本,是他们的竞争优势。

没人愿意放弃自己的优势项目,这就严重阻碍了他们对新技能的学习,并使他们逐渐丧失竞争力。

想要获得更多的成就, 就需要不断通过努力把恐慌区转换为舒适区,让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扩大, 所以,当你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测试题太过简单,或是在工作中觉得无聊,就需要提高自己,向恐慌区开垦,直到占领下一个舒适区为止。

这样不断的扩展自己的舒适安区地盘,才能够越来越进步,遥遥领先!

二、喜欢=熟悉+意外公式与更快更高效的15.87%学习效率

这里有一个让我惊奇的公式:喜欢=熟悉+意外。

一个文艺作品要想最大限度吸引观众,必须既提供观众熟悉的东西,又制造意外。

比如前段时间非常火爆的电视剧《安家》,说的就是房产中介卖房的事,为什么能够强烈吸引观众呢?

因为房子和每个家庭息息相关,我们不是在买房的路上奔波,就是在卖房的路上彷徨,还有很多年轻人在租房的路上常驻,房产中介是与我们有高度联系的服务行业,但我们对于房产内部的操作却是陌生的,而房产和客户之间发生的故事都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

再加上这部剧中有许多可争议之处,关注它的人就比较多,这就是熟悉+意外的组合,我们也可以用来解析其他电视剧。

而那些不温不火的剧,十有八九是没有把握好这个配比,这个配比用在学习当中也是有效的,“旧信息”与“新信息”的配比到底应该是多少呢?

罗伯特.威尔逊等人发表的 《最优学习的80%规则》 中,说到这个问题是有最优数值解的,那就是15.87%

在学习的时候,只有当你判断错误,才说明这个知识对你是新知识,你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够脱离舒适区,走入学习区。

也就是说当你训练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给它的内容应该有大约85%是它熟悉的,有大约15%是令它感到意外的。 研究者把15.87%叫做“最佳意外率”,这个数值就是学习的“甜蜜点”。

在帮助孩子辅导作业或是自己做某学科训练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个配比去提高成绩。

为什么孩子们总会被游戏所吸引,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因为研究游戏的商家懂得15.87%配比,研究出来的游戏就是刚刚好有一点挑战,又不会让人够不到,就连成人都无法抗拒这个规则,那我们为什么不用在学习的提高上呢?

  学习不是为了学到已经有的知识,而是为了探索知识的空白领域。

三、成长型思维模型种子

最近因作文被老师批评而轻生的女孩刷爆了屏幕。我们去看那个女孩写的作文《西游记》,都会认为她写的挺好,很深刻有思想,远远超出这个年龄的心智,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还会给她差评。

暂且不去议论老师做得对与不对,就来说说这个女孩无法承受老师批评的底层思维。

德韦克的理论认为,人工智能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 成长型思维模式 ”,认为学习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么都能学会。另一种叫“ 固定型思维模式 ”,就是特别相信天赋的存在,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要是不擅长怎么学都没用。

德韦克还证明,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利于人的成长,并且建立了因果关系,只要你能向一个孩子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就能辅助他的成长。

相信大家都有过体会,如果班级中那些差生,总被老师或同学DISS学习不好,什么也做不好,他的成绩就会变得越来越糟糕,相反,如果一个差生有人能够一直鼓励他,相信他,也许会创造奇迹。

能够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把任务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他并不是通过任务来证明什么,而是通过任务来提高自己。他把任务当成机会,结果他的表现会好得多。

德韦克有一个特别简单,但肯定更有效的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假设你的小孩完成了一项任务,比如考试考得不错,或者作业写得好,这时你要给他一个口头表扬,这个表扬非常关键,但要注意措辞。

如果你表扬孩子聪明,他就会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中。他会把以后每一项任务都当成证明自己聪明的测试,他会害怕被证明不聪明,他会尽量选择简单的任务。

很显然那位跳楼的女孩,就是被老师否定了自己的作文,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写作的能力,怀疑自己被DISS,才有可能产生如此过激的行为。

如果她的家长能够换一种方式在日常中表扬她:不错啊,作文写得很好,看来你是下了很大功夫呀,下次继续,只要你努力,什么事都能做成。

相信老师DISS她的时候,她也只是怀疑自己的方式用错了,会把重心放在写日记做自我表达上,行为就不会如此偏激了。

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肯定,一定要恰如其分,千万不要因为点滴行为,导致严重后果。

这本小小的掌中书,却有着大大的学问,颠覆了我们以往对学习的认知,学习或是件苦差事,但如果能够掌握更多的方法,也许我们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开拓出一条通往罗马的大路。

这本书很精美,有着镭射封面,奇巧的目录,处处体现出不同其他书本的匠心。

其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你来认领,对于笔记的整理。

通过阅读,我对素材的收集和思维导图的认知有了新的定义,原来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是有不足之处的,就像一本武林秘籍缺少了重要的几页,而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些空白点。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海洋。——海伦凯勒

来吧,随着我一起扬帆船起航,带领孩子驰骋在知识的海洋,也许看过这本书后,你再也不会被自己的思维所局限,指导孩子并重新界定思维,做更好的自己!

阅读全文

与一万小时效应训练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厨房漏水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201
十一个月宝宝湿疹快速消退方法 浏览:238
螺丝刀撬开保险柜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150
失眠有效简单的方法 浏览:70
蜜俏的使用方法 浏览:690
修丽可发光瓶使用方法 浏览:654
接发方法及步骤 浏览:749
上海杂质硅胶解决方法 浏览:98
快速让伤口愈合的方法 浏览:34
华为照片导入到iphone最简单方法 浏览:554
医院洗牙有什么方法 浏览:622
怎么纠正自卑的方法 浏览:276
如何快速剥湿蒜的方法 浏览:234
韩国红参的食用方法 浏览:349
钳形表温度测量方法 浏览:531
创造的心是如何方法 浏览:884
美缝纸的使用方法图片 浏览:873
阿咖酚散的的食用方法 浏览:470
弯折的最佳方法 浏览:267
管理会计案例分析的方法 浏览: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