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鼠标是谁发明的
最原始的鼠标为道格拉斯博士于1964年所设计,它是利用鼠标移动时引发电阻变化来实现光标的定位和控制的。原始鼠标的结构较为简单,底部装有两个互相垂直的片状圆轮(非球形),每个圆轮分别带动一个机械变阻器,当鼠标移动之时会改变变阻器的电阻值。如果施加的电压固定不变,那么鼠标所反馈的电信号强度就会发生变化,而利用这个变化的反馈信号参数,系统就可以计算出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位移,进而产生一组随鼠标移动而变化的动态坐标。这个动态坐标就决定了鼠标在屏幕上所处的位置和移动的情况,于是它便可以代替键盘的上、下、左、右四个键,让使用者可将光标定位在屏幕的各个地方。由于原始鼠标的尾部拖着一条数据连线,看起来很像一只小老鼠,后来人们干脆就直接将它称为“Mouse”,这也就是“鼠标”的得名由来。1968年,为其设计申请了专利。
当然,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原始鼠标的确显得相当简陋,它使用全木质外壳,棱角分明,庞大且笨重,而且需要配备一个额外的电源才能够正常工作,用起来并不方便。加上使用了大量的机械组件,随着时间的积累,鼠标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磨损问题。另外,原始鼠标使用的是模拟技术,反应灵敏度和定位精度都不理想。种种弊端加在一起,导致没有多少人愿意用它。但作为初生的新产品,我们不能对它苛求太多。原始鼠标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的诞生意味着计算机输入设备有了更多样的选择,并为操作系统采用图形界面技术奠定了基础,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只有键盘,用户们该如何操作Windows或者Mac
OS。
道格拉斯博士1968年设计的原始鼠标,是今天所有鼠标的鼻祖。
‘贰’ 无线鼠标解决"线"的麻烦,其创新点体现了检核表法中哪个检核项
体现了检核表法中“能否缩小”的检核项。能否缩小,考虑现有的创新可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或者分割化小等,或者缩小或减少不必要的部分。
‘叁’ 关于垂直鼠标
连教授介绍说,在一般情况下,手腕的正常活动并不会妨碍或损伤手部的正中神经与相关血管。但由于电脑键盘和鼠标都有一定的高度,而当今市售的鼠标大多‘趴’在桌面,其左右按键与桌面平行。所以人们在操作键盘和(或)使用鼠标时,其手腕必须背屈相应角度;此时腕部实际上处于强迫体位,而不能自然伸展,腕管处压力增大。且掌侧与桌面接触摩擦,腕部反复受挤压,腕管内的神经血管可受损产生相应症状。
实际上,所谓“鼠标手”是指长期不恰当使用鼠标时,人手的正中神经及进出手部的血管,在腕管处受到挤压所产生的“腕管综合症”;其症状群主要表现包括食指中指僵硬疼痛、麻木,以及拇指肌肉无力感等。此外,在长时间使用键盘和鼠标时,肩部的不恰当角度和前臂旋转扭曲,还会导致肩颈和手臂疲劳不适。
因而“鼠标手”的形成,确与不恰当的鼠标造型有密切关系。有必要依据人体生理结构及工程力学原理,重新设计更符合健康要求的新型鼠标。近期,有厂商专门针对“鼠标手”的预防,着力研发新型鼠标。如最近推出一款垂直造型的立键,人体工学鼠标ev鼠标,据称可有效预防“鼠标手”。记者将垂直鼠标请连教授试用。
连教授仔细观察这种造型颇为独特的垂直鼠标,并认真试用、分析研究该型鼠标的创新改变及优缺点。连教授提出,把握这款垂直造型的鼠标时,人手可自然舒展,避免腕部处于扭曲状态,产生“鼠标手”的病理机制得以消除。此外他还提出,移动鼠标时手掌侧下部能获得一个支撑,使鼠标的操作更为便捷舒适,鼠标定位亦更加准确。但人们在把握这款新鼠标时,须较大改变传统“卧式”鼠标的使用习惯,并需经历一段时间该款“立式”鼠标予以适应。
垂直鼠标确能预防“鼠标手”。但在忙碌的办公节奏中,亦应适时让手腕休息。更需作手部功能锻炼,以促进腕部血液循环,使手指手腕的关节肌肉和神经组织得到充分的呵护。或抽空到大自然中去,身心得以放松而愉悦。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预防“鼠标手”,并保持手部及整体的健康与活力。■
EV人体工学鼠标
1.鼠标用的是内置充电电池,附件有USB电源线; 2.鼠标虽然个头大,但重量控制得很合适;
3.DPI切换按钮在掌心位置,但并不会误压;
4.底部有NANO的收纳槽,实用;
5.镭射灯的效果相当出彩,不过有点耗电;
6.安装驱动后可实现按键自定义;
有一点缺点:1.拇指按返回键(拇指下方)时,需要挪动的距离较远,影响操作的流畅感。总评:个人感觉此款鼠标从设计、用料到做工完胜。值得购买。
‘肆’ 介绍一下鼠标的历史
40年鼠标故事:从木头盒子到光学鼠标器
众所周知,第一个微软鼠标诞生于1983年,但鲜有人知早在1963年,斯坦福大学便设计出了第一个原型鼠标;而最早的数字式鼠标,是由施乐公司设计的.
今天的鼠标和当年Doug Engelbart设计的木头盒子相比已经有很大不同,最新的微软光学鼠标的光学信号拾取器可以达到每秒6000次的采样频率,而鼠标的位置信息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传递给计算机,但是鼠标的基本工作思想和原理,仍然延续的是40年前 Doug Engelbart博士的创新设计...
1963年的鼠标原型
1963年,Doug Engelbart 在斯坦福大学设计了第一个原型鼠标,这个鼠标使用木头制作,当时配合Augment计算机使用,这最初的鼠标设备今天看起来非常简陋,它是一个模拟设备,依靠底部的两个金属轮,带动与轮轴相连接的可变电阻来产生鼠标位移信号。但是它的基本设计理念和当今的鼠标差不多,通过移动鼠标来带动屏幕上的光标移动。
到了70年代早期,着名的施乐公司Palo Alto 研究中心开始研究数字式鼠标,并且计划将鼠标作为其Alto计算机的标准配备,虽然Alto计算机市场反应不佳,但是却为未来的个人计算机和鼠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施乐公司也在继续开发鼠标规格标准。
微软鼠标的黏土模型
1982年,前施乐公司员工 查尔斯-西蒙尼加入微软公司,他希望为Microsoft Word 增加对鼠标的支持,就在同时,Palo Alto 研究中心对鼠标的研究引起了微软公司创始者们的注意,比尔-盖兹,保罗-艾伦以及Raleigh Roark也希望探索硬件产品领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成立了硬件产品团队开始设计鼠标。
1982年的微软公司还是一个小公司,根本没有自己的设计师,而当时微软公司当时的多数设计工作都是交给西雅图的一个图形设计师David Strong进行的,就是这位设计师设计了今天我们非常熟悉的Microsoft 标志以及微软公司使用的基本颜色体系。因此微软公司很自然的将鼠标设计任务也交给了他。
微软的人告诉了David Strong他们基本的要求:一个小巧的,适合手持的鼠标设备,大小足够放下内部的电路就可以了。于是,David Strong很快按照微软的要求制作了一个黏土模型,大约4英寸长,1.25英寸高,然后在下面钉了三个按钉模仿鼠标球。他把这个模型交给微软,微软公司的一群人围着会议桌,拿着这个黏土模型在桌面上前后滑动,来设想其使用的感觉,虽然大家对于这个东西是不是就是他们需要都拿不准,不过微软最终认可了这个模型的基本设计以及尺寸标准。
随后Raleigh Roark与当时微软的副总裁西胜彦(Kay Nishi) 拿着这个模型飞到东京,与日本的制造商讨论其生产的可能性,但是这次会谈进行的很不顺利,日本的工程师一开始都认为鼠标的编码器不可能放到这么小的设备中,Raleigh Roark回忆说:“当时对方提出了一大堆的理由,反正就是说这个东西制造不出来。突然,会场安静了,对方的总工程师说‘我们的工程师要离开这个房间讨论一个小时,回来就能找到解决办法。’,于是所有日本工程师都出去了,当这些工程师再次回到会议中的时候,他们真的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就这样微软有了第一个鼠标产品。”
微软的第一款鼠标产品
1983年,微软推出了第一款鼠标,这种两键的鼠标是总线型鼠标,需要一个适配卡才能接到计算机上,它依靠下面的一个金属球的运动来传送位置变化信号。鼠标内部包含了一个Intel 8255 可编程外设芯片和一些控制芯片。
一年以后,微软公司又推出了第一款串口鼠标,这种鼠标算是一个大的技术突破,它意味着鼠标可以连接在任何具备RS232接口的计算机上,而再不需要额外的电源和适配卡了。
到了1985年,微软公司推出了第二代鼠标,这种鼠标的按键更大,鼠标内的小球也由纯金属的改变为金属外覆盖橡胶,更重要的是,这款鼠标将精度提高到了200ppi,用户再也不需要为了移动光标而在整个桌子上移动鼠标了。同时微软的鼠标驱动程序也在不断改进,使更多应用程序可以很方便的支持鼠标。
微软1987年推出的第三代鼠标产品
1987年,微软推出了第三代鼠标,这种设计更加紧凑,舒适的鼠标已经可以说是“现代鼠标”了,它具备了现代的机械鼠标的所有特征。1987年9月22日出版的《个人电脑》杂志上,专栏作家John C. Dvorak 评论这种鼠标说:“这种新的看起来象Dove肥皂盒的微软鼠标,带有重新设置的鼠标球和明显改善的机械机构,使一切都变的不同了。”此后不久,微软将这种鼠标的采样分辨率提升到了400ppi, 也就是鼠标移动1英寸,可以采样400次。使得它更适合在普通办公着上狭小的空间使用。
1988年夏天,微软为销售第100万个鼠标举行了庆祝,而自此以后,鼠标的销售量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微软的鼠标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在1991年,微软设计出了为便携电脑设计的轨迹球产品,1993年,发布了符合人体工程学的Microsoft Mouse 2.0,在1997年,发布了第一款带有滚轮的鼠标产品,鼠标滚轮这一看起来很简单的发明,却成为近年来鼠标产品最重要,最实用的改进之一。
1999年,微软又发布了光学鼠标器,使鼠标终于抛弃了使用多年的鼠标球。今天,鼠标已经是电脑配备的最普遍的定位设备, 今天的鼠标和当年Doug Engelbart设计的木头盒子相比已经有很大不同,最新的微软光学鼠标的光学信号拾取器可以达到每秒6000次的采样频率,而鼠标的位置信息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传递给计算机,但是鼠标的基本工作思想和原理,仍然延续的是40年前 Doug Engelbart博士的创新设计。
‘伍’ 智能鼠标的创新特点是什么
创新的特点有:
智能化,用科技的手段实现功能的创新,节省生活或办公使用文件处理的时间。
便利化,说一说就能打字,这样就能使不会打字的小孩或老年都能用智能鼠标。
狐狼智能鼠标就是挺好的智能鼠标,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的需求。
‘陆’ 鼠标按其工作原理来分,有____,____,____几种
鼠标按工作原理来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滚球鼠标:
橡胶球传动至光栅轮带发光二极管及光敏三极管之芯片脉冲信号传感器;
2、光电鼠标:
红外线散射的光斑照射粒子带发光半导体及光电感应器的光源脉冲信号传感器;
3、无线鼠标:
利用DRF技术把鼠标在X或Y轴上的移动、按键按下或抬起的信息转换成无线信号并发送给主机。
【鼠标】的标准称呼应该是【鼠标器】,英文名【Mouse】,是计算机的一种输入设备,因形似老鼠而得名。
鼠标的使用:
为了使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简便快捷,代替了键盘那繁琐的指令。
‘柒’ 鼠标的祖宗是什么样的它又是谁发明的
鼠标 “鼠标”的标准称呼应该是“鼠标器”,英文名“Mouse”,它从出现到现在已经有38年的历史了。鼠标的使用是为了使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简便,来代替键盘那繁琐的指令。 鼠标的接口类型:鼠标按接口类型可分为串行鼠标、PS/2鼠标、总线鼠标三种。串行鼠标是通过串行口与计算机相连,有9针接口和25针接口两种。PS/2鼠标通过一个六针微型DIN接口与计算机相连,它与键盘的接口非常相似,使用时注意区分。总线鼠标的接口在总线接口卡上。 鼠标的工作原理: 鼠标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机械鼠标和光电鼠标。机械鼠标主要由滚球、辊柱和光栅信号传感器组成。当你拖动鼠标时,带动滚球转动,滚球又带动辊柱转动,装在辊柱端部的光栅信号传感器产生的光电脉冲信号反映出鼠标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变化,再通过电脑程序的处理和转换来控制屏幕上光标箭头的移动。光电鼠标器是通过检测鼠标器的位移,将位移信号转换为电脉冲信号,再通过程序的处理和转换来控制屏幕上的光标箭头的移动。光电鼠标用光电传感器代替了滚球。这类传感器需要特制的、带有条纹或点状图案的垫板配合使用。 另外,鼠标还可按外形分为两键鼠标、三键鼠标、滚轴鼠标和感应鼠标,两键鼠标和三键鼠标的左右按键功能完全一致,一般情况下,我们用不着三键鼠标的中间按键,但在使用某些特殊软件时(如AutoCAD等),这个键也会起一些作用;滚轴鼠标和感应鼠标在笔记本电脑上用得很普遍,往不同方向转动鼠标中间的小圆球,或在感应板上移动手指,光标就会向相应方向移动,当光标到达预定位置时,按一下鼠标或感应板,就可执行相应功能。 无线鼠标和3D鼠标:新出现无线鼠标和3D振动鼠标都是比较新颖的鼠标。无线鼠标器是为了适应大屏幕显示器而生产的。所谓“无线”,即没有电线连接,而是采用二节七号电池无线摇控,鼠标器有自动休眠功能,电池可用上一年,接收范围在1.8米以内。3D振动鼠标是一种新型的鼠标器,它不仅可以当作普通的鼠标器使用,而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具有全方位立体控制能力。它具有前、后、左、右、上、下六个移动方向,而且可以组合出前右,左下等等的移动方向。 (2) 外形和普通鼠标不同。一般由一个扇形的底座和一个能够活动的控制器构成。 (3) 具有振动功能,即触觉回馈功能。玩某些游戏时,当你被敌人击中时,你会感觉到你的鼠标也振动了。 (4) 是真正的三键式鼠标。无论DOS或Windows环境下,鼠标的中间键和右键都大派用场。 四种鼠标的区别: 光机鼠标:是在纯机械式鼠标基础上进行改良,通过引入光学技术来提高鼠标的定位精度。与纯机械式鼠标一样,光机鼠标同样拥有一个胶质的小滚球,并连接着X、Y转轴,所不同的是光机鼠标不再有圆形的译码轮,代之的是两个带有栅缝的光栅码盘,并且增加了发光二极管和感光芯片。当鼠标在桌面上移动时,滚球会带动X、Y转轴的两只光栅码盘转动,而X、Y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便会照射在光栅码盘上,由于光栅码盘存在栅缝,在恰当时机二极管发射出的光便可透过栅缝直接照射在两颗感光芯片组成的检测头上。如果接收到光信号,感光芯片便会产生“1”信号,若无接收到光信号,则将之定为信号“0”。接下来,这些信号被送入专门的控制芯片内运算生成对应的坐标偏移量,确定光标在屏幕上的位置。 光学鼠标:它的底部没有滚轮,也不需要借助反射板来实现定位,其核心部件是发光二极管、微型摄像头、光学引擎和控制芯片。工作时发光二极管发射光线照亮鼠标底部的表面,同时微型摄像头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不断进行图像拍摄。鼠标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图像传送给光学引擎进行数字化处理,最后再由光学引擎中的定位DSP芯片对所产生的图像数字矩阵进行分析。由于相邻的两幅图像总会存在相同的特征,通过对比这些特征点的位置变化信息,便可以判断出鼠标的移动方向与距离,这个分析结果最终被转换为坐标偏移量实现光标的定位。 机械鼠标:底部没有相互垂直的片状圆轮,而是改用一个可四向滚动的胶质小球。这个小球在滚动时会带动一对转轴转动(分别为X转轴、Y转轴),在转轴的末端都有一个圆形的译码轮,译码轮上附有金属导电片与电刷直接接触。当转轴转动时,这些金属导电片与电刷就会依次接触,出现“接通”或“断开”两种形态,前者对应二进制数“1”、后者对应二进制数“0”。接下来,这些二进制信号被送交鼠标内部的专用芯片作解析处理并产生对应的坐标变化信号。只要鼠标在平面上移动,小球就会带动转轴转动,进而使译码轮的通断情况发生变化,产生一组组不同的坐标偏移量,反应到屏幕上,就是光标可随着鼠标的移动而移动。 光电鼠标:与光机鼠标发展的同一时代,出现一种完全没有机械结构的数字化光电鼠标。设计这种光电鼠标的初衷是将鼠标的精度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使之可充分满足专业应用的需求。这种光电鼠标没有传统的滚球、转轴等设计,其主要部件为两个发光二极管、感光芯片、控制芯片和一个带有网格的反射板(相当于专用途的鼠标垫)。工作时光电鼠标必须在反射板上移动,X发光二极管和Y发光二极管会分别发射出光线照射在反射板上,接着光线会被反射板反射回去,经过镜头组件传递后照射在感光芯片上。感光芯片将光信号转变为对应的数字信号后将之送到定位芯片中专门处理,进而产生X-Y坐标偏移数据。 此种光电鼠标在精度指标上的确有所进步,但它在后来的应用中暴露出大量的缺陷。首先,光电鼠标必须依赖反射板,它的位置数据完全依据反射板中的网格信息来生成,倘若反射板有些弄脏或者磨损,光电鼠标便无法判断光标的位置所在。倘若反射板不慎被严重损坏或遗失,那么整个鼠标便就此报废;其次,光电鼠标使用非常不人性化,它的移动方向必须与反射板上的网格纹理相垂直,用户不可能快速地将光标直接从屏幕的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第三,光电鼠标的造价颇为高昂,数百元的价格在今天来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那个年代人们只愿意为鼠标付出20元左右资金,光电鼠标的高价位显得不近情理。由于存在大量的弊端,这种光电鼠标并未得到流行,充其量也只是在少数专业作图场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随着光机鼠标的全面流行,这种光电鼠标很快就被市场所淘汰。 鼠标发展里程碑: . 1968年,鼠标的原型诞生; . 1981年,第一只商业化鼠标诞生,仍旧是机械鼠标,出现滚球鼠标; . 1983年,罗技发明了第一只光学机械式鼠标,成为日后的行业标准; . 80年代初出现了第一代光电鼠标,它需要特殊的有栅格的鼠标垫,过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 1999年,微软公司与安捷伦公司合作发布了IntelliEye光学引擎,以及第一只光学鼠标。 1968年12月9日,全世界第一个鼠标诞生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它的发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Englebart博士设计鼠标的初衷就是为了使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简便,来代替键盘那繁琐的指令。他制作的鼠标是一只小木头盒子,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带动枢轴转动,并带动变阻器改变阻值来产生位移信号,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屏幕上的光标就可以移动。自此,鼠标和PC就结下了那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不解之缘。 自从有了计算机,键盘就一直陪伴着它,也一直扮演着主要输入设备的角色。用键盘打字确实不错,但用来移动光标时,就显示出其局限性了。于是,就职于美国航空航天局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的恩格尔伯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否可以用“点控”的方法代替敲击键盘呢? 经过多年努力,在1982年,恩格尔伯特的想法总算变为现实:一种名为“显示系统光标位置纵横移动指示器”的产品问世了。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控制屏幕上光标的移动,二是代替回车键。不过,它的名字太长,实在不便称呼。 一天,在恩格尔伯特工作的实验室中,一个“显示系统光标位置纵横移动指示器”从电脑桌上掉下来,由于有连线与主机相连,它就悬在半空,从侧面看恰似一只拖着长尾巴的老鼠,此景触发了恩格尔伯特的灵感,于是,“显示系统光标位置纵横移动指示器”便有了“Mouse”(老鼠)这个名称。当“Mouse”这种计算机输入设备在我国使用后,人们将它译为“鼠标”,恰如其分地反映出这种设备的外观和功用。 鼠标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发明的,当时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该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学赞助的一个机构,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虑如何使电脑的操作更加简便,用什么手段来取代由键盘输入的繁琐指令。 60年代初,他在参加一个会议时随手掏出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可不是笔记本电脑哦),画出了一种在底部使用两个互相垂直的轮子来跟踪动作的装置草图,这就是鼠标的雏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对这种装置的构思进行完善,动手制作出了第一个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称为“鼠标之父”。 当时还没有“鼠标”的名称,这个新型装置是一个小木头盒子,里面有两个滚轮,但只有一个按钮。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滚轮带动轴旋转,并使变阻器改变阻值,阻值的变化就产生了位移讯号,经电脑处理后屏幕上指示位置的光标就可以移动了。 由于该装置像老鼠一样拖着一条长长的连线(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实验室里把它戏称为“Mouse”,他当时也曾想到将来鼠标有可能会被广泛应用,所以在申请专利时起名叫“显示系统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们觉得“Mouse”这个名字更加让人感到亲切,于是就有了“鼠标”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