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象数思维方法中象指什么

象数思维方法中象指什么

发布时间:2022-09-02 21:49:08

‘壹’ 倒象思维怎么理解

象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等象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象思维将宇宙自然的规律看成是合一的、相应的、类似的、互动的,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象思维以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类推事物规律,以“象”为思维模型解说、推衍、模拟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对宇宙、生命做宏观的、整合的、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包容性。

‘贰’ 象数疗法是根据什么原理,如何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一种源于《易经》,基于中医,效于气场的自然疗法。 象数疗法的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 象数疗法的思维方式是“比类取象 以类万物” 象数疗法是利用《易经》的先天八卦数、后天八卦系统的原理,根据具体情况调控场效应,通过阴阳五行生克规律,补不足,损有余,达到机体阴阳平衡的。

‘叁’ 《易经》中的象,数,理,分别指的什么

自古以来,《易经》研究可分为象、数、理三门学问。“象”指表象、卦象。上至天地日月、水火星辰,下至飞禽走兽、人类社会,通通可被阴阳八卦所“象”化。世界的运动规律,被生动地描述成卦象之理。“象”是易学构成的最基础层面,是“数”与“理”所依赖的基础。 “数”与“理”则是“象”的应用。“数”指术数,包括占卜等,是易“象”在预测学上的应用。它试图以象理推演和预知世界,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理”指义理,是易“象”在哲理上的应用。它通过易的架构来讲道德伦常、品性修养等,以达到升华智慧、完美人生的目的。也可以这么总结:“象”注重自然规律,“理”注重社会规律,“数”注重占卜预言。“象”学本来是三学的基础,但在孔子后,尤其是经历了焚书坑儒和王弼扫象的重拳之击后,已经奄奄一息。清朝康熙皇帝在《周易折中》的序中曰:“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周易折中》曰:“自孔子既没,易道失传,义理既已差讹,图像尤极渺茫。”这里所说的“图像”,就是“象”学。“极渺茫”几字,道出了“象”学的失传。在“象”学两千年来精华尽失的同时,“数”与“理”倒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数”学上发展出了八卦预测学、梅花易数、六壬预测、四柱命理、风水学等应用学科。“理”学则在程颐、朱熹等大学者的努力下,登上了思想的光辉顶峰。“数”学与“理”学虽繁荣一时,但都离不开“象”学的基础。“象”学的枯萎,架空了这两门学问,直接影响到它们的长远发展。试问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又何以有大成就?所以,修补“象”学是当务之急,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

‘肆’ 象棋中象指大象还是宰相

大家好像都根据字面意思在推测,我转帖一篇看过的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给你参考一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棋戏“前冠”以“象”字,是指弈棋犹如“象天则地”一样,自然和社会法则都以唯象思维的方式比拟后被用于棋局、棋子的设计和棋理上,棋中固有的“象天则地”之象,才是把棋戏称作“象棋”的原因所在。

原文:
象棋的得名与起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弄清其一,另一个也就迎刃而解。目前,考古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博塞象棋局、子实物资料。最早的是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六博棋局(见图一);继有山东武梁祠西汉石刻上的六博局;广西西林县西汉墓出土塞戏棋局;河南灵宝张家湾东汉墓出土的釉陶六博局、子和对弈俑。最大量的博塞局是汉代铜镜上流行的“规矩纹”图案,它与所见六博局极为相似,已有人把其改称为“六博纹”镜。以上六博局的共同特征为:在矩形图案中,有四仲、四维、四隅,中间小方形可方可圆,可有可无。但四仲、四维、四隅是局中主体。六博局的含义历来不得其解,笔者从西汉“六壬式”星占盘上找到了破译的钥匙(见图二)。

六壬式盘是1977年安徽阜阳西汉墓(前173年)出土的一件天文占盘。〔(4)〕该盘分作天盘、地盘两部分,天盘圆形较小,周边刻二十八宿,中间刻北斗,斗柄指着十二个月所当的不同宿位。此即古历法中的“斗建”。地盘外方内圆,圆径刚好可嵌入天盘以旋转,内圈刻有十天干、子午卯酉四仲、天地人鬼四隅,中圈外圈刻十二辰、分作四方的二十八宿和阴阳交界的四维。如果把六壬式盘的文字部分全部去掉,仅保留其中四仲、四维、四隅的矩形线段部分,它则成了一个地道的博塞象棋盘。很明显,博塞象棋脱胎于这种式盘,是它的简单化和缩影。认识了这一点,对博塞象棋的得名、含义及其设计思想都不难了解。

六壬式盘把天上的星宿运转、地上的四季变化及人与这种时空的关系都集于一盘,并有机的联系起来,本身是对古代人所认识的宇宙模式的模仿,这种宇宙模式首先发端于《周易》的整体思维方式和太极式的宇宙框架理论。《易传》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盈天地之间唯万物”。这种整体宇宙观认为,天地人三才是一个整体,所谓“万物统体—太极”即指此。“《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整体内的各部分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生生之谓易”的有机联系。式盘上的宇宙模式,正是这种太极式整体宇宙观的展开。因此,作为式盘缩影的六博象棋的设计思想,首先吸收了《周易》的整体宇宙理论。

象棋的得名与《周易》的唯象思维方式及其象数理论密不可分。这一点可以从汉人边韶《塞赋》对于博塞象棋的描述中得到证明:
可以代博弈老曰塞,……故书其较略,举其指归,以明博弈无以尚也。……本其规模,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时之则也;棋有十二,吕律极也;人操其半,六爻列也;赤白黑者,分阴阳也;乍存乍亡,象日月也;行必正直,合中道也;趣隅方折,礼之容也;迭往迭来,刚柔通也;周而复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顺也。然塞之为义,盛矣!大矣!广矣!博矣!质象于天,阴阳在焉;取法于地,刚柔分焉;施于人伦,仁义载焉;考之古今,王霸备焉;览其成败,为法式焉。

这段话简直不是在解释“塞之为义”,而是在解释《周易》的象数。西汉易学以“卦气说”为主的象数概念和理论,在这里几乎被包揽无余。从棋局上讲,它制作象式;四道交正,象征四时的更替;局平以正,象征着坤卦(即地)的德性——和顺地承载着万物。从棋子上讲,子有十二,象征着源于易数的十二律数;两人弈棋,人各六子,象征着卦的六爻;子分黑白,象征着《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从着法上讲,子的获得和丢失,象征着日月的推移;行子必正而直,象征着《周易》的“贞、正”“时中”观念;到了角上要方折转弯,象征着礼制的宽容大度;行棋的迭往迭来,象征着六爻的刚柔上下往来;行棋的周而复始,象征着干卦的性质——宇宙永远运动不息的刚健性质。总之,《周易》的“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仁曰义”的思想,在博塞象棋之“象”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唯象思维是《周易》独特的思维方式,八卦、六十四卦中涵盖了天地万物的各种物象、实象、虚象,《周易》正是通过取象比类、触类旁通的思想方法,去把握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博塞象棋在思想方法上采取了唯象思维方式,在局、子的设计上取法于《周易》象数,故其中充满了天地运动、日月推移、四季交替、刚柔上下、礼制仁义等各种“象”,正如边韶所总结的,其有“质象于天”“取法天地”的盛大广博之“象”。因此,博塞之所以称为象棋,正是由于式盘和博塞局子中具有“象天法地”之“象”的结果。不仅边韶说棋中有“象”,古代凡与象棋有关的词赋文章全都这样说,如北周王褒《象经序》说:“一曰天文,以观其象;二曰地理,以法其形;三曰阴阳,以顺其本;四曰四时,以正其序。”这些讲的都是象棋之“象”。在棋戏“前冠”以“象”字,是指弈棋犹如“象天则地”一样,自然和社会法则都以唯象思维的方式比拟后被用于棋局、棋子的设计和棋理上,棋中固有的“象天则地”之象,才是把棋戏称作“象棋”的原因所在。

弄清了象棋得名的原因及其和天文占盘的关系,再参以文献,就可以对博塞象棋的起源有个大致的认识。

越晚的文献把博塞的起源推的越早,宋以后的文献有系于神农的,有系于黄帝和黄帝吏乌曹的,有系于殷纣王的,有系于周武王的。而式盘和六博象棋之“象”所反映的《周易》整体观及其象数,绝对不会早到周初,所以上述文献均不足据。较可靠的记载有:《孟子·离娄下》“博弈好饮酒”。《庄子·拇》“博塞以游。”《史记·宋微子世家》:“十一年秋(前681年),泯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遂以局杀泯公于蒙泽。”这些文献可证至少在战国中期以前已有了博塞象棋。关于其上限,我们认为不会早于式盘出现年代的上限。如果从天文学史角度来考察式盘中二十八宿和有关历法概念的出现年代,笔者曾根据古距度计算了二十八宿系统建立的年代为公元前559±100年,〔(5)〕在这个年代范围内,《易经》及其象数都已出现,和《史记》的记载也大致相符,因此,博塞象棋的始创年代不会早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
现代的中国象棋大体定型于北宋晚期。我们认为,它是在唐代八八阴阳棋的基础上,受北宋早中期流行的易学河图洛书思想影响而最终定型的。河、洛之学是在“先天”易学基础上建立的又一宇宙模式,它以数、图来代表世界的万事万物,以先天64卦方、圆图来模拟世界的运动变化,故又称为“宇宙代数学”。大凡中国棋戏的设计,往往基于宇宙整体的思维方式,涵天盖地,天人合一,并总是强调《周易》的“易变”原则,阴阳辩证,变化无穷。所以,当河、洛之数兴起后,很快地被用于棋戏的改造。本来的八八阴阳局以九线纵横成64卦,但“河图”数为十,于是就在八八阴阳局上多出一横行,组成十行,以满足河图数的要求,并在双方中间置“河界”,以示其源于河图。洛书数为九,汉以来的“九宫算”也被视为洛书,故又称为洛书九宫。九宫则被直接加于棋局,作为弈棋双方的大本营,由将、士居之。因为九宫的中位“五位”,象征着协调万方或至高无上的君权。早期的象棋将帅都居于五位,弈棋开始后,才退居一位,象征着争夺天下的开始。朝鲜象棋还保留着这种着法。
河图、洛书观念进入棋局。至少当在1055—1075年程颢作《象戏》一诗时,该诗云:“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中军八面即将军居九宫的“五位”故有八面之说,说明局中已有九宫;步卒过河可尖斜吃子,说明已有河界。而且暗示了唐代八八阴阳棋的小卒可以尖斜吃子,这种着法被蒙古象棋和国际象棋继承下来,而在中国象棋中却亡佚了。

由于中国象棋在八八阴阳棋局中加了河界和九宫,已不适宜在阴阳格中行棋,故略去阴阳格而改在交叉点上布阵和行棋。遂定型为现代形式的中国象棋。但它还保留了唐代八八阴阳棋的基本着法。如象斜行三步(即横行九卦),马斜跨二步,车直行无远近等。但将、士都被禁锢在九宫之中。
现代的中国象棋大体定型于北宋晚期。我们认为,它是在唐代八八阴阳棋的基础上,受北宋早中期流行的易学河图洛书思想影响而最终定型的。河、洛之学是在“先天”易学基础上建立的又一宇宙模式,它以数、图来代表世界的万事万物,以先天64卦方、圆图来模拟世界的运动变化,故又称为“宇宙代数学”。大凡中国棋戏的设计,往往基于宇宙整体的思维方式,涵天盖地,天人合一,并总是强调《周易》的“易变”原则,阴阳辩证,变化无穷。所以,当河、洛之数兴起后,很快地被用于棋戏的改造。本来的八八阴阳局以九线纵横成64卦,但“河图”数为十,于是就在八八阴阳局上多出一横行,组成十行,以满足河图数的要求,并在双方中间置“河界”,以示其源于河图。洛书数为九,汉以来的“九宫算”也被视为洛书,故又称为洛书九宫。九宫则被直接加于棋局,作为弈棋双方的大本营,由将、士居之。因为九宫的中位“五位”,象征着协调万方或至高无上的君权。早期的象棋将帅都居于五位,弈棋开始后,才退居一位,象征着争夺天下的开始。朝鲜象棋还保留着这种着法。
河图、洛书观念进入棋局。至少当在1055—1075年程颢作《象戏》一诗时,该诗云:“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中军八面即将军居九宫的“五位”故有八面之说,说明局中已有九宫;步卒过河可尖斜吃子,说明已有河界。而且暗示了唐代八八阴阳棋的小卒可以尖斜吃子,这种着法被蒙古象棋和国际象棋继承下来,而在中国象棋中却亡佚了。

由于中国象棋在八八阴阳棋局中加了河界和九宫,已不适宜在阴阳格中行棋,故略去阴阳格而改在交叉点上布阵和行棋。遂定型为现代形式的中国象棋。但它还保留了唐代八八阴阳棋的基本着法。如象斜行三步(即横行九卦),马斜跨二步,车直行无远近等。但将、士都被禁锢在九宫之中。
综上所述,无论是春秋战国的博塞象棋,还是唐代的八八阴阳象棋以及从其演变而来的国际象棋、中国象棋,都和以《周易》为主的易文化传统结下了不解不缘。它们通称为象棋,正是因为在其设计思想中充分运用了《周易》的取象思维方式、整体宇宙观和阴阳辩证观。取象的思维方式使设计者能广征博取宇宙间各种物象、实象、虚象,通过取象比类、触类旁通的比拟,使棋戏具有了“质象于天,阴阳在焉;取法于地,刚柔分焉;施于人伦,仁义载焉;考之古今,王霸备焉;览其成败,为法式焉”等崇高的社会功能、伦理功能及智力培养功能。而《周易》的整体辩证观,使设计者善于把握宇宙整体部分的有机联系,掌握阴阳消长、刚柔上下、日月交替、寒暑相推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从而造就了“纵有千局谱,并无一重复”的永远变化不止的象棋棋戏。可以说,《周易》思维是各类象棋设计的渊源,象棋则是《周易》各种哲理的缩影。象棋之“象”中,高度浓缩和蕴含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对天道、地道、人道的精辟理解,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在中国发源的象棋,历经二千多年的世间苍桑,不但未沉沦泯灭,至今反而更加发扬广大,成为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娱工具,不失为世界文化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当它传入蒙古、中亚、西欧时,虽在个别棋子上有所变化,但基本的设计思想和棋制并无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因为,玄妙的《周易》象数思想是中国独有的,无论是古印度或者古代欧洲,都不可能有这种奥妙无穷的、包罗万象的、阴阳辩证的、富有各种象征意义的《周易》棋戏构思。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所精蕴的无尽才思和博大情怀,虽然仅是棋戏,但棋之为义“盛矣!大矣!广矣!博矣!”它对于启迪人类智力、增强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在社会文化方面发挥的功用,将是难以估量的。无论是国际象棋,还是中国象棋,都是以《周易》为主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宝库作出的巨大贡献。

‘伍’ 什么是象数,象数是什么

象数从汉代孟喜、京房、郑玄等人以象数解易开始一直到现在普遍认为:象数,乃易学术语,是《易》的组成要素。在《易经》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时位关系;“数”指阴阳数、爻数,是占筮求卦的基础。

但汉代以前《易经》中的“象”乃是指“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翻译成现代文既是:“所以那些象,是编纂《易经》的圣人有介绍天下实际情况的办法,他打算将天下众多实际情况中的典型的人或事在经文中介绍,进而类比这些典型选择其中最适宜的事情,所以称这些被选中的典型的事情为象。”;“”是读上声“数shǔ”即“数说”(一件一件地说)的意思。此观点有《左传·僖公十五年》中有关“象数”的段落为证。现翻译如下:


《左传·僖公十五年》龟⑴,象⑵也;筮⑶,数⑷也。物⑸生⑹而⑺后有⑻象,象而后有滋⑼,滋而后有⑽数。先君⑾之败⑿德⒀,及⒁可⒂数乎?

【译文】龟甲上的文字记载的都是典型的事情;蓍草占卜产生卦,写在卦、爻下的文字是将这些典型事情一件事一件事地加以说明。众人生活在一起以后就会产生典型的事情,有了典型以后就会呈现典型的事情逐渐增多的情况,典型的事情逐渐增多以后只能一件事一件事地说明。前代君主他败露的品行。能与好的数说相比吗?

【注释】⑴“龟”文字。《康熙字典》《玉篇》:文也(文字)。


⑵“象”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⑶“筮”古代用蓍草占卜的一种迷信活动。《说文》:“筮,易卦用蓍也。”

⑷“数”shǔ《汉语大词典》数说,一件一件地说。《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孔颖达疏:“数,说也。”

⑸“物”人,众人。《左传·昭公十一年》:“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

⑹“生”生活。《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⑺“而”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⑻“有”发生,呈现,产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遂袭我高鱼,有大雨自其窦入。”

⑼“滋”增长;增加。《左传·僖公十五年》:“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孔颖达 疏:“既为形象而后滋多,滋多而后始有头数。”

⑽“有”副词。只有;只好;只能。《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

⑾“先君”前代君主。《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勗寡人。”

⑿“败”败露。 汉荀悦 《汉纪·昭帝纪》:“会盖主舍人父燕仓知其谋,以告大司农杨敞 …… 燕王闻之,谓相平曰:'事已败,遂发兵乎?’”

⒀“德”道德,品行。《荀子·王制》:“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⒁“及”比得上,能与……相比。《战囯策齐策》:“徐公何能及君也?”

⒂“可”善,好。《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陆’ 如何理解易经中的象和数各有什么含义

在易学里,象多指现象和卦象。如水之坎卦。天之干卦,三划以表示天。
数在卦中,以表示爻的顺序。如干卦的上九、九一、九二至九五、最后一爻上九。表示爻是从下往上数。而九、七是阳数;八和六属阴数。
数在经中常见的有一、二、三。三是表示多数或万物。而一和二,记住这二个词:“亦一亦二”、“一体二面”。另,一多指太极,含二。二指阴阳,互换。
了解了基本的东西,可进一步探求象和数的“变”。
即所谓持经而达变

‘柒’ 象数的介绍

易学术语。《易》的组成要素。在《周易》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时位关系;“数”指阴阳数、爻数,是占筮求卦的基础。“

‘捌’ 中医的“象”与西医的“体”

象科学的要点与中医学

象科学是研究在彻底开放的自然状态下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中医学是依“观物取象”和“立象尽意”的原则形成的人身科学。中医学着重把人身看作一个自然之象的流程。这也就决定了中医学必定以自然地生活着的人为认识对象,属于象科学。

象科学的要点

以“体”为认识层面的思维,着眼于形体形质,偏向于空间和相对静止,因而必定主要依靠抽象方法和分析方法,将世界分成个别和一般、本质和现象两个对立部分,将事物之整体归结为其局部构成。这就决定了其认识方向,总是追寻事物的稳定性、确定性、唯一性,把复杂性还原为简单性。这样做,有无比优越之处,也有不可克服的局限。

以“象”为认识层面的思维,着眼于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现象,将重心放在自然的时间过程,因而必须主要依靠意象思维和综合方法,以抽象方法为辅助,视整体决定局部,不对世界进行个别和一般、本质和现象的分割,而在主客互动中寻找现象的规律。象科学不排斥对形体形质的考察,但以对“象”的认识统摄和提带对“体”的认识。

《系辞上》说:“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这是《易传》对“象数之学”的简要说明。“象数之学”就其认识论的意义也就是“象科学”。它强调以自然的时间过程为认识的重心。象科学特殊的认识领域,可以用老子的一句话来概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此“自然”不是界域概念,而是状态概念;不可解为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然界”,而应解为自然而然,或自其然而然。所以,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自然”是指不受人为控制和人为设定的,向内外环境彻底开放的自然状态过程。取法自然,也就是要求研究和循顺自然状态的时间规律。因此可以认定,象科学是研究在彻底开放的自然状态下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

事物在自然状态下会受到各种随机、偶然因素的推荡,具有复杂性、至变性的特点,但是它们并非纯然混乱,没有规律。寻找这种规律正是象科学的使命,故曰“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系辞上》)须要明确的是:(1)象规律不能以控制性实验方法获得。即使对象能够被控制,也不得那样做,因为那样就失去了自然状态,不再是象科学所研究的对象。(2)许多象规律不能或难于用精确的数学公式表达,因为象规律要对随机偶然因素和现象的丰富性、复杂性、个体性做出适当估量,这是数学所不能或暂时不能做到的。(3)象规律无疑具有可重复性,但它的重复性是性质上的重复,而不一定是量的重复。

中医学是象科学

中医学是依“观物取象”和“立象尽意”的原则形成的人身科学,主要是意象思维的产物。中医学无论在生理病理还是在临床治疗上,着重把人身看作一个自然之象的流程。这也就决定了中医学必定以自然地生活着的人为认识对象,而属于象科学。

阴阳五行作为中医学的理论框架,规定和制导中医学的取向,使其全部内容和所揭示的生理病理具有鲜明的时间性和意象性。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特征。所谓“辨证”之“证”,正是属于“象”的范畴,主要指人身病理变化不同阶段的整体表现,而不具有或仅局部具有空间定位(解剖学)的性质。它所要把握的主要不在于机体的器官实体,而在于人身作为活的整体的功能结构关系。它强调精神对生命的特殊意义和关键作用,因为精神是人身最高层次的功能。其所规定的,正是生命时间过程的机制和机理。它们与日月天时相应,表现为机体发育和生命维持的节律。

以时间为主的选择还促使中医学在自然整体观察、开放性实验之外,多采用内省的方法来认识人身和环境,于是发现了“气”。“气”是时间属性占优势的实在,与空间属性占优势的物质和物理场不同。“气”在生命运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生命流程和生命感受的承担者和推动者。

“气”为中国古代学术(主要是医学养生)的伟大发现,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正好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实在观。古希腊的原子论仅具有哲学意义,至19世纪道尔顿才提升为科学概念。“气”则从一开始就既具有哲学意义,又具科学的实践价值。气的存在在养生和临床的无数案例中得到证实,几千年来气概念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养生。尤其要指出的是,气的各种养生和临床效果,至今不可能用其他形态的物质存在来解释或替代。气,绝不仅存在于人身之中。它“细无内,大无外”,“无不通透”,可以受人的意念调控,与实物性存在对称相容,构成世界的“另一半”。事实上,如果没有气,或者放弃了气概念,也就没有了经络藏象,没有了经络藏象与日月四时的应合关系。那还有什么中医?

中医学研究气,并以气为基础建立藏象经络学说,其途径之一是通过“象”。中医之象主要是指人体作为活的自然整体显露于外和所感受到的功能动态过程,是人体内外相互作用关系的整体反应。象的实质是气,是气的流动。北宋张载:“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象是介乎气和形体之间的存在,一般总是在有形物体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呈现出来。

《周易》和中医学在认识上都以“象”为本位,而中医学所探索的是关于人身生命之“象”的规律。阴阳五行应用于中医学,其内容正是关于人身整体功能关系的规律。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就是说,必须在人身整体功能和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上找到根据,而这些关系又都是通过“象”表现出来。医家正是要依据人身所呈之“象”,来做阴阳状态的判断。我们知道,“象”,也唯有“象”,才是自然状态下人身整体功能关系的表现。

“象”与“体”的不同决定了中医与西医的不同

因此,中医学主要是以与阴阳有应合关系的“象”为依据,来理解人身构造和生命机理。这与西医学以形体为本位是不同的。以形体为本位,则必须确定对象的体形轮廓,空间位置和物质构成。所以,西医学以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和机体物质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为基础。而象作为气的流动,系活的生命整体的动态机能反应。

对人体物质构成的研究,西医学主要采用抽象方法和分析方法。在认识过程中,不得不把生命的丰富性、生动性、整体性舍弃,将复杂多变、充满个性的生命整体还原为简单的构成单元和枯固的一般。因此,西医学像整个西方科学一样,长于把握静态的类别,难于把握动态的个别。它可能精确诊断某一类病,但不能确切了解某一个人的病的特殊性。而意象思维的方法,不做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的对切,在认识过程中能够以简驭繁,保存现象的丰富性、完整性,不做任何破坏,使经过辨析而被确认之“象”,囊括关乎患者疾病的全部要素、变量和参数。因此,中医辨证能够把类别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常时和瞬时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全面把握,有可能将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处理。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能够因人制宜并使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具有哲学认识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巨大意义。

“象”要比“体”敏感。病邪刚客于身,尚未成病即可见于象。故辨证论治可提前发现病变,找到病因,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而形体性的诊断治疗,一般只看重物质构成方面的变化,然而物质构成发生异常时,则病已成,患已深。

“象”要比“体”丰富。人是生物机体、心灵道德和审美求真的统一,是形和神的融会。以形体为本位的医学,难于包容人的社会道德和心理精神层面。而辨证论治,察看人的气象,自然地可把人的精神世界纳入其中。所以,中医学有利于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从治病到治人的转变。

过去一直说,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最大特点,当然不错。但如仅说到此,就还不够究竟,因为西医也有它的整体观。要把这个问题理透彻,须知整体有不同层次、不同等级、不同性质。高级、复杂的整体由相对低级、简单的整体按等级结构的方式组合而成。组成复杂整体的每一个等级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为其下属等级所不具有。高层等级的规律不仅把本层结构统合起来,同时也把其下面的各不同等级结构统合起来。整体的等级越高,它所包含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越复杂。

经典西医把人看作器官的联合,其人体模型是机械的整体。现代西医注意神经体液调节,并从分子水平观察遗传基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则将人体理解为物理化学的整体。西医整体观的水平不断上升,但至今基本上仍是以还原论和解剖学为基础来理解人的整体。这使西医即使在研究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时,也主要是通过解析精卵细胞和遗传分子双螺旋结构体来加以说明,即以空间结构为依据来解释时间的变迁。因此,西医学的人体模型是物理(广义)的整体、实体的整体和以空间为本位(并非不考虑时间)的经过分解的合成整体。

中医理论则与西医不同,它从一开始就以在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中自然生存着的整体的人为对象,因而它所把握的是人之生命整体最高层面上的规律。就藏象经络和辨证论治的内容看,中医学的人身模型是生命的整体、气的整体和以时间为本位(并非不考虑空间)的未被人为破坏的自然整体,因而又是与天地相应而受天地制约的整体。可见西医所把握的人身整体,在层次上要比中医低。就是说,中西两种医学属于人身整体等级结构的不同层面,而不同层面有不同的规律。

‘玖’ 什么叫象数

象数从汉代孟喜、京房、郑玄等人以象数解易开始一直到现在普遍认为:象数,乃易学术语,是《易》的组成要素。在《易经》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时位关系;“数”指阴阳数、爻数,是占筮求卦的基础。

但汉代以前《易经》中的“象”乃是指“典型的事情”。见《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翻译成现代文既是:“所以那些象,是编纂《易经》的圣人有介绍天下实际情况的办法,他打算将天下众多实际情况中的典型的人或事在经文中介绍,进而类比这些典型选择其中最适宜的事情,所以称这些被选中的典型的事情为象。”;“数”是读上声“数shǔ”即“数说”(一件一件地说)的意思。此观点有《左传·僖公十五年》中有关“象数”的段落为证。现翻译如下:


《左传·僖公十五年》龟⑴,象⑵也;筮⑶,数⑷也。物⑸生⑹而⑺后有⑻象,象而后有滋⑼,滋而后有⑽数。先君⑾之败⑿德⒀,及⒁可⒂数乎?

【译文】龟甲上的文字记载的都是典型的事情;蓍草占卜产生卦,写在卦、爻下的文字是将这些典型事情一件事一件事地加以说明。众人生活在一起以后就会产生典型的事情,有了典型以后就会呈现典型的事情逐渐增多的情况,典型的事情逐渐增多以后只能一件事一件事地说明。前代君主他败露的品行。能与好的数说相比吗?

【注释】⑴“龟”文字。《康熙字典》《玉篇》:文也(文字)。


⑵“象”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⑶“筮”古代用蓍草占卜的一种迷信活动。《说文》:“筮,易卦用蓍也。”

⑷“数”shǔ《汉语大词典》数说,一件一件地说。《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孔颖达疏:“数,说也。”

⑸“物”人,众人。《左传·昭公十一年》:“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

⑹“生”生活。《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⑺“而”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⑻“有”发生,呈现,产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遂袭我高鱼,有大雨自其窦入。”

⑼“滋”增长;增加。《左传·僖公十五年》:“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孔颖达 疏:“既为形象而后滋多,滋多而后始有头数。”

⑽“有”副词。只有;只好;只能。《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

⑾“先君”前代君主。《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勗寡人。”

⑿“败”败露。汉荀悦 《汉纪·昭帝纪》:“会盖主舍人父燕仓知其谋,以告大司农杨敞 …… 燕王闻之,谓相平曰:'事已败,遂发兵乎?’”

⒀“德”道德,品行。《荀子·王制》:“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⒁“及”比得上,能与……相比。《战囯策齐策》:“徐公何能及君也?”

⒂“可”善,好。《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阅读全文

与象数思维方法中象指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功能失效路径分析方法 浏览:529
玻璃上油漆怎么洗掉最简单方法 浏览:122
新冦病毒有哪些检测方法 浏览:698
教儿童记数字简单方法图 浏览:544
联想增霸卡安装方法 浏览:935
手机照片定制方法 浏览:248
人正确的呼吸方法 浏览:143
常用肌松检测方法 浏览:838
access有什么方法关闭 浏览:486
筋膜炎的胳膊痛康复锻炼方法 浏览:277
管路中活接连接方法 浏览:365
如何坚持日更的方法 浏览:520
白醋丰胸的正确方法如下 浏览:266
女生如何减肚子上的肉肉最快方法 浏览:136
最简单打领带的方法 浏览:919
教学方法要树立什么的观点 浏览:977
企业如何开展口碑营销的传播方法 浏览:541
服务百姓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浏览:897
蹲坑改马桶的最佳方法深圳 浏览:811
简单的瘦腿方法有几种 浏览: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