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生活中如何实践儒家“仁”的思想
: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贰’ 孔子说的“仁之方”指什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这个故事,又可以做《论语》的注脚。 这些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 真正的圣贤不会端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叁’ 孔子所说的实践仁德的行动纲领是什么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向远大的"仁者",不会因贪生怕死损害"仁德",而会勇敢地牺牲自己以保全"仁德",这是对"仁德"志向的较高要求。后来,孟子据此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思想,对人们的道德志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只要有"仁德",即使一贫如洗,也无怨无悔。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上,孔子总是教导学生不要贪图物质享受,而应该追求道德上、精神上的完美,做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恶",粗陋之意。意思是,读书人应该立志于道德的修养,那些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与他探讨问题的。孔子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强调的仍然是要以道德,即"仁德"为重,为了保全"仁德",甘愿过清苦生活。总之,孔子认为有了"仁德"志向,立志于"仁",才会有"仁德"品质。
‘肆’ 孔子认为实践仁的方法是什么
概括来说分两个方面:
1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要勉强、强迫别人)
2 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让给别人)
‘伍’ 孔子是怎样实践“仁”的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为了实践“仁”,孔子十分重视“礼”,主张克制自己,使自己言论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对于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孔子昀赞赏的是周礼,认为它综合了夏商之礼的优点。在他看来,周礼不仅继承了夏、商之礼的许多形式和“亲亲”、“尊尊”的核心内容,而且大大增加了夏商之礼所缺乏的道德理性精神,把“有德”、“无德”作为遵礼与否的主要标准。
‘陆’ 孔子提倡的礼仁和诚信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
作用:
1、比如孔子“术业有专攻”,现代称之为社会分工理论,已经成为现代发达国家的基本理论。也就是社会各个职业都应该遵从社会分工原则,由相应专业的人负责。按照这个理论鼓吹让普通人决策的民粹思想是错误的,鼓吹工人或农民掌握国家的极权思想也是错误的。
2、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权,平民阶级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仅仅是局限在最高统治阶层范围之内的事,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在百家争鸣的哲学萌芽时期一枝独秀地提出了“入世”的观点,为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提供了正统思想,并被一代一代的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可以说在很长的时间内影响了所有炎黄子孙的世界观。确定了君臣关系,伦常关系,社会礼仪等规范。
(6)孔子说什么是实践仁的方法扩展阅读:
孔子“仁”思想核心:
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柒’ 孔子讲述如何修习仁德的句子
“仁”在《论语》中出现频次很高,据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统计,“仁”共出现了109次。“仁”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说:“仁者,人也。”孔子希望通过人的提高和完善,来实现天下有道的目标。
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按《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从字形上或许可以读出两个意思:一是说仁是在人当中存在的,动物中不存在仁,所谓“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也;二是说仁在两人以上中才会体现,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说明仁的本质在于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亲相爱。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没有明确的定义,对象不同、时间不同,说法也不尽相同,即使针对同一个人,不同的场合说法也不一样。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回答学生樊迟问仁时最为简洁,他说:“爱人。”
人与人之间亲疏是有区别的,亲谁爱谁呢?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弟子有若提出“孝弟为仁之本”。
孝,指善事父母;弟,同“悌”,指善事兄长。“仁者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亲人都不爱,很难会去爱别人,如果不“爱人”,也就不能说是仁者。所以,在儒家看来,“孝弟”是仁之本。
怎么爱人?主要就是两点:一是忠,一是恕。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所谓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发达,也要帮助别人一起发达。凡事能以自己作比想到他人,可以说就是施行仁的方法了。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一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仁,是对他人的责任,是尽心帮助他人,重点在“忠”。这一点着重讲“恕”,是对自己的约束,自己不想要的,不可强加给别人。也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这是仁的具体内容,也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
孔子论仁还有一句也为我们熟悉,那就是“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回答颜渊问仁时提出来的。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里讲的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约束克制自己的欲望,二是言行符合礼制规定,两者紧密结合。仁是内在的心性修养,礼是外在的各种规定,二者其实是相通的。所谓“克己复礼”就是每个人都规范自己的行动,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行为都符合礼(即社会伦理道德
‘捌’ 孔子提出的实践仁德标准是什么
孔子提出仁德的标准,这就是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5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玖’ 孔子认为实行仁德的方法是什么
孔子的“仁”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他包含了太多的政治、文化、教育、为人等方面的含义,而孔子认为实行“仁”的方法也并不是一条途径,而是要体现在各方面的,比如,在社会政治方面,要君君,臣臣,要各安其分,君要实行大道,臣要谨守臣道,要懂得礼,崇尚祭祀,在文化教育方面,要向全社会民众灌输忠,孝、诚的理念,在为人方面,要结交好朋友,要多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要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孔子认为,如果在各方面都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了,那么,他的仁德也就有了基础,也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