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抗生素药一般用那些稀释剂 非常感谢!
病情分析:抗生素类药 一:β-内酰胺抗生素 1.青霉素类(青霉素钠 苯唑西林钠 阿莫西林)2.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 头孢噻肟钠)3.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二:
意见建议:四环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 泰利霉素)五: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注“()”中是例举药物平时感冒用的静脉注射(点滴)里有一定量的抗生素,因为多数抗生素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当然消炎针也是有抗生素的
㈡ 抗生素检测的主要方法
由于抗生素在废水中的浓度相对较低,所以抗生素的检测一般都是微量或是痕量分析,常采用具有高灵敏度的仪器进行检测。各研究机构对畜禽废水中抗生素的检测技术主要有色谱法和其联用技术、酶免疫分析法、毛细管电泳法等。 液相色谱法(LC)在废水抗生素的检测中是最常见的,LC具有分离效能好,检测速度快且重现性好的特点。LC法所用的检测器有紫外检测器(UV),荧光检测器,以及二级管阵列检测器。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联用检测技术是最早用于环境中抗生素的分离检测,由于其操作简便以及成本低,被用于畜禽废水中抗生素的检测。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因为其检测限低所以也被用于畜禽废水中抗生素的检测,通常对本身具有荧光性的抗生素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可以直接检测出,但是对于本身不具有荧光性或荧光性差的抗生素,需要对其衍生化来提高目标物的荧光特性以便检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色谱可以用于多组分混合物的分离和分析,可以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但是定性较困难,质谱仪能够对单一组分提供高灵敏度和特征的质谱图,但对复杂化合物无分析能力。所以将色谱与质谱进行联用(或是串联质谱),对复杂化合物中微量和痕量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畜禽废水中有多种类的抗生素同时存在,利用色谱和质谱的联用技术可以提高抗生素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可靠性、准确性、灵敏度。 酶免疫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前处理简化,分析成本低、灵敏、特异性强、检测快速,不需要昂贵的仪器等,而且可以同时测定几个样品,但是酶免疫分析方法对试剂的选择性高,很难同时分析多种成分,对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分析分子量很小的化合物和不稳定的化合物有一定的困难。
用酶免疫分析方法试剂盒检测地表水、地下水中的四环素和泰勒菌素,检测分别为0.05μg/L,0.1μg/L。其结果表明,该方法成本低、检测快,可用于水中的四环素、氯四环素、泰勒菌素的初筛检测。 经典的放射免疫测定基本原理和酶免疫分析是相同的,但所不同的是反应的放大指示系统不是酶和底物,而是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抗原或抗体标记的同位素通常是放射性较小的β放射原,最常用的是同位素是3H和14C,放射性不强、用量也极微小,比较安全。
㈢ 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河流中抗生素的步骤
就是首先用现成药品确定一个合适的分离条件,如溶剂,进样量等等,测好保留值用于定性。测好工作曲线用于定量。
然后取水样,用上面的条件测定,如果感觉浓度不够可以用固相萃取法富集一下。
测出大致浓度后,用标准样配制与自然水样浓度相近的溶液,进行测回收率的实验。
测出回收率之后才能计算真正的天然水样抗生素浓度。
至于具体步骤很复杂,没有3个月做不完,没有10页纸恐怕也没办法写详细。楼主自己找一本色谱方面的教材来看吧,或者上网找安捷伦的培训ppt也可以。
㈣ 与化学合成药相比,生物药物分析有何特点
一问答题1.抗生素类药物具有哪些特点?分析方法和含量表示方法与化学合成药有何不同?2.抗生素效价测定方法主要分为生物学法和物理化学法两大类,两法各有什么特点?3.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怎样的结构特征和性质?4.青霉素类抗生素分子中哪部分结构最不稳定?易被哪些试剂作用发生降解反应失活?5.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含量可采用多种理化方法测定,这些方法分别利用了该类药物的什么性质?6.试述碘量法测定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含量的反应原理、影响因素和含量计算方法。并说明为什么不采用一般容量分析以滴定度计算含量的方式来计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含量。7.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殊杂质主要有哪些?如何检查?8.试述电位络合滴定法测定青霉素含量的原理、指示终点的方法、空白实验的操作与目的。9.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特征?10.链霉素的麦芽酚反应、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坂口反应分别利用了链霉素分子哪部分结构?说明方法的原理与专属性。11.庆大霉素无紫外吸收,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C组分的相对含量时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检出?12.试述四环素类药物的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13.在四环素类药物的薄层层析分析中为获得较好的分离及克服拖尾现象,可采用什么措施?14.四环素类抗生素中有关杂质主要指什么?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控制这些杂质?
㈤ 克林霉素药性
1.本品适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下列各种感染性疾病:(1)扁桃体炎、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等。(2)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肺脓肿和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3)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疖、痈、脓肿、蜂窝组织炎、创伤和手术后感染等。(4)泌尿系统感染:急性尿道炎、急性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5)其它:骨髓炎、败血症、腹膜炎和口腔感染等。2.本品适用于厌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1)脓胸、肺脓肿、厌氧菌引起的肺部感染。(2)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败血症。(3)腹内感染:腹膜炎、腹腔内脓肿。(4)女性盆腔及生殖器感染:子宫内膜炎、非淋球菌性输卵管及卵巢脓肿、盆腔蜂窝组织炎及妇科手术后感染等.
3 用法用量
口服:盐酸盐,成人重症感染,一次口服150-300mg,必要时至450mg,每6小时1次. 儿童重症一日8-16mg/kg,必要时可至20mg/kg,分3-4次用.棕榈酸脂盐酸盐,供儿童用,重症感染一日8-12mg/kg,极严重可增至一日20-25mg/kg,分3-4次给药
注射液:磷酸脂注射剂,静滴或肌注,成人革兰阳性需氧菌感染,一日0.6-1.2g,厌氧菌感染一日1.2-2.7g,极严重感染可用至一日4.8g,分2-4次用.儿童1月龄以上,重症感染一日15-25mg/kg,极严重感染可按25-40mg/kg,分3-4次用.肌注一次不超过0.6g,超过此量应静脉给药.
1.成人,剂量如下:中度感染:0.6~1.2g/日,可分2次(每12小时1次)、3次(每8小时1次)或4次(每6小时1次)给药;严重感染:1.2~2.4g/日,可分2次(每12小时1次)、3次(每8小时1次)或4次(每6小时1次)给药或遵医嘱。
2.儿童,剂量如下:中度感染:15~25mg/kg/日,可分3次(每8小时1次)或4次(每6小时1次)给药;严重感染:25~40mg/kg/日,可分3次(每8小时1次)或4次(每6小时1次)给药或遵医嘱。静脉滴注需将本品0.6g用100~2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稀释成≤6mg/ml浓度的药液,每100ml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制剂】盐酸克林霉素胶囊:每胶囊75mg(活性);150mg(活性)。磷酸克林霉素注射液:每支150mg(2ml)。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2ml:0.3g(按C18H33CIN2O5S 计算)
4 主要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克林霉素磷酸酯。其化学名称为:(2S-反式)-6-(1-甲基-4-丙基-2-吡咯烷碳酸胺基)-1-硫代-甲基-7-氯-6,7,8-三脱氧-L-苏式-α-D-半乳糖吡喃糖苷-2-二氢磷酸酯。 化学结构式:分子式:C18H34ClN2O8PS分子量:504.97
5 注意事项
1.和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无交叉过敏反应,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者。
2.与氨苄青霉素、苯妥英钠、巴比妥盐酸盐、氨茶碱、葡萄糖酸钙及硫酸镁可产生配伍禁忌,与红霉素呈拮抗作用,不宜合用。
3.肝、肾功能损害者、胃肠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抗生素相关肠炎的患者要慎用。
4.使用本品时,应注意可能发生伪膜性肠炎,如出现伪膜性肠炎,先进行补充水、电解质、蛋白质;然后给甲硝唑口服,250-500mg,一日3次,无效时再选用万古霉素口服0.125~0.5g,每日4次进行治疗。
5.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目前尚无详细原研究资料,尚不能作出明确的判定。因此,孕妇使用本品应注意利弊。
2.曾有报导口服克林霉素0.15g,静脉滴注克林霉素磷酸酯0.6g时,乳汁中出现的药量范围为0.7-3.8mcg/ml,因为克林霉素有可能在新生儿中引起不良反应,哺乳期妇女必须停止使用本品。
5.2 儿童用药
1.本品含苯甲醇,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
2.一个月内婴儿不宜使用。4岁以内儿童慎用。儿童(新生儿到16岁)使用本品时应注意肝肾功能监测。
5.3 老年用药
1.克林霉素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业以证明,口服或静脉注射克林霉素后正常肝肾功能的年轻患者与老年患者之间的药代动力学无明显差异。
2.克林霉素的临床研究还未包括有充分数量的65岁和65岁以上的患者,目前尚难以判断是否老年人的临床反应与年轻患者有明显不同。但是,临床经验提示与抗生素有关的结肠炎和所见到的腹泻(由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在老年人中发生较多(>60岁),而且是比较严重的。因此,老年患者使用本品时,应注意仔细观察或监测这些病人所发生的腹泻。
6 不良反应
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皮疹,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可引起二重感染,伪膜性结肠炎. 也可有呼吸困难,嘴唇肿胀,鼻腔肿胀,流泪和过敏反应.有报告,本品引起伪膜性肠炎的发生率是最高的,可能超过2%。约10%用克林霉素治疗的人出现皮疹,其它如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可逆性血清谷草氨基转移酶及血清谷丙氨基转移酶升高、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其它过敏反应等偶可见。
1.局部反应:肌肉注射后,在注射部位偶可见出现疼痛,硬结及无菌性脓肿。长期静脉滴注应注意静脉炎的出现。
2.胃肠道反应:偶见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1-2%的病人可出现伪膜性肠炎。
3.过敏反应:少数病人可出现药物性皮疹,偶见剥脱性皮炎。
4.对造血系统基本无毒性反应,偶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等一般轻微为一过性。
5.可发生一过性碱性磷酸酶、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及黄疸、肾功能异常。
7 药理作用
本品的抗菌谱与林可霉素同,但抗菌活性较强,克林霉素口服吸收快而完全(约 90%),进食对吸收的影响不大。克林霉素在胎血中的浓度比林可霉素大,在乳汁中的浓度可达3.8μg/ml,孕妇及乳母使用本品应注意其利弊。蛋白结合率高(90%)。口服的达峰时间为 0.75~l小时,T1/2为 2.4~3小时,小儿为 2~2.5小时,肾功能减退时稍延长,为 3~5小时;24小时内 10%由尿排出,3.6%随粪便排出。
8 禁忌注意
本品与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有交叉耐药性,对克林霉素或林可霉素有过敏史者禁用。
9 药物作用
1.克林霉素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可能会提高其他神经肌肉阻滞剂的作用。所以,凡使用这些药物的病人应慎用克林霉素。
2.业已证实克林霉素与红霉素、氯霉素之间的拮抗作用具有临床意义,两种药物不应同时使用。
3.本品与新生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苯妥英钠、巴比妥盐酸盐、氨茶碱、葡萄糖酸钙及硫酸镁可产生配伍禁忌。
4.本品与阿片类镇痛药合用,可能使呼吸中枢抑制现象加重。
10 药物过量
1.在小鼠静脉注射剂量为855mg/kg和在大鼠中口服或皮下注射剂量约为2618mg/kg时发现有明显的致死性,在小鼠中见到过惊厥和抑郁。2.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都未能有效的清除血清中的克林霉素。
11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克林霉素磷酸酯为化学合成的克林霉素衍生物,在体外无抗菌活性,进入体内后迅速被水解为克林霉素发挥抗菌活性。体外试验表明,克林霉素对以下微生物有活性;需氧革兰氏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状菌(均包括产青霉素酶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菌株)、链球菌(粪肠道球菌除外)、肺炎球菌。厌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属:拟杆菌属(含脆弱拟杆菌群和产黑拟杆菌群)和梭杆菌。厌氧革兰氏阳性不产芽孢杆菌属:丙酸杆菌属、真细菌属和放线菌属。厌氧和微需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属:消化球菌属、微需氧链球菌和消化链球菌属。毒理研究:遗传毒性:Ames沙门氏菌属回复突变试验和大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生殖毒性:大鼠经口给予本品剂量为0.3g/kg,未见对动物的交配和生育力有影响。大鼠和小鼠分别经口给予克林霉素剂量高达0.6g/kg或皮下注射剂量为0.25mg/kg,结果未见有致畸胎作用。然而,尚未对妊娠妇女进行充分和严格的临床研究,动物的生殖研究并不能完全预测人类的反应。致癌性:在动物上尚未进行长期致癌潜在性的研究。
12 化学信息
1.克林霉素磷酸酯进入机体后在血液中碱性磷酸酯酶作用下很快水解为克林霉素。正常人的药代动力学表明:单次静脉滴注0.6g克林霉素磷酸酯,血液中克林霉素立即达高峰,浓度为11.09±2.02mg/L,8小时血药浓度为1.69±0.35mg/L;单次肌注0.6g,血液中克林霉素1~2小时达到高峰,浓度为5.92±1.45mg/L,8小时血药浓度为2.51±0.91mg/L,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8小时以上。克林霉素磷酸酯给药后,主要在肝内代谢,并经胆汁和粪便排泄。每6小时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0.6g,胆汁中浓度可达48-55mg/L,部分经尿排泄,静脉滴注0.6g, 8小时排泄率分别为11.72±1.33%和10.51±2.68%。
2.据Physicians´Desk Reference(54版)介绍:
1)本品在短期静脉点滴结束时血清活性的克林霉素便达到峰值水平。生物学灭活的磷酸克林霉素迅速从血清中消失,平均清除的半衰期为6分钟;然而,活性的克林霉素的血清消除的半衰期成人为3小时,小儿患者为2.5小时。成人肌肉注射磷酸克林霉素后3小时内活性克林霉素达血清峰值,小儿患者为一小时内。血清药物浓度水平曲线可以从静脉滴注给药或肌肉注射给药的血清峰浓度值获得,对于上述的消除半衰期,血清药物浓度水平见表1。表1. 投以磷酸克林霉素后活性克林霉素的血清平均峰浓度及谷浓度剂量用法峰浓度mcg/mL谷浓度mcg/mL健康成年男性(平衡后) 0.6g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半小时,每6小时一次10.92.00.6g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半小时,每8小时一次10.81.10.9g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半小时,每8小时一次14.11.70.6g肌肉注射,每12小时一次小儿患者(第一个剂量)*9 5-7mg/kg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1小时。10 5-7mg/kg肌肉注射8 3-5mg/kg肌肉注射4 *本组资料来自正在治疗的感染患者。
2)对大多数成人每8-12小时一次,小儿患者每6-8小时一次使用克林霉素,或者持续性静脉点滴克林霉素时,其血清药物浓度可维持在体外试验时的最低抑菌浓度之上。连续使用三次,血药浓度可达稳态。
3)肝肾功能明显减退患者,克林霉素的清除半衰期略有增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清除血清的克林霉素无效。对有轻、中度肾疾病患者无须改变剂量。4)甚至是在脑膜有炎症的患者中,克林霉素在脑脊髓液均未达到明显水平。在老年人(61~79岁)和青年成人(18~39岁)自愿者中,静脉滴注磷酸克林霉素后,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年龄因素不会单独改变克林霉素的药物动力学(廓清率、消除半衰期、容量分布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老年人口服盐酸克林霉素后,消除半衰期延长至约4小时(3.4-5.1小时)年轻人则为3.2小时(2.1-4.2小时)。然而,吸收程度在年龄间并无差异,对肝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剂量无须作调整。
13 其它资料
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克林霉素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问题较为严重,主要以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为主,其中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血尿的问题相对突出.
一,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
各系统不良反应/事件表现如下: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高热,寒战等,其中过敏性休克占严重病例的15%;呼吸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喉水肿,呼吸困难等;泌尿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血尿,急性肾功能损害等,占严重病例的15.9%;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剥脱性皮炎等;其他损害包括抽搐,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晕厥,白细胞减少,溶血,腹痛,低血压,过敏性紫癜,耳鸣,听力下降等.
二,急性肾功能损害,血尿情况
克林霉素注射剂病例报告中,急性肾功能损害和血尿的问题相对突出.数据库病例的具体分析显示,盐酸克林霉素与克林霉素磷酸酯中血尿,肾功能损害的报告数量及占各自报告总数的比例存在差异.在克林霉素注射剂严重病例报告中,明确标示为盐酸克林霉素的报告344例,其中急性肾功能损害的病例48例,血尿病例48例,急性肾功能损害同时伴血尿的病例19例;明确标示为克林霉素磷酸酯的报告339例,急性肾功能损害的病例15例,血尿病例9例,急性肾功能损害同时伴血尿的病例3例.
三,严重病例的不合理用药情况
国家中心数据库中克林霉素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显示,该产品存在临床不合理使用情况,并且部分不合理用药问题已经是引起严重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超适应症使用
克林霉素注射剂说明书中明确指出,适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但国家中心数据库中存在因病毒感染使用克林霉素注射剂的超适应症情况.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4岁.因口唇疱疹给予克林霉素磷酸酯氯化钠250ml静滴,输液近一半时,患者出现心悸,畏寒,寒战,血压60/30mmHg,给予多巴胺和阿拉明升压治疗.
2,剂量过高,用法不当
克林霉素注射液说明书中明确提示:本品可静脉滴注给药,也可肌肉注射给药.成人,剂量如下:中度感染:0.6~1.2g/日,可分为2-4次给药;严重感染:1.2~2.4g/日,可分为2-4次给药,或遵医嘱.国家中心数据库显示,超剂量使用情况严重,仅单次给药剂量1.2-6.0g者157例,占15.0%.同时,给药次数不合理情况严重,每日1次给药者868例,占83.7%,不合理的减少给药次数并增加每次使用剂量,更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5岁.因子宫肌瘤伴慢性宫颈炎,拟行腹式子宫全切术,术前小便常规检查正常,肝功能正常,肾功能检查:肌酐51.4umol/L,尿素3.98mmol/L.术前1天,给予患者注射用盐酸克林霉素2.4g,每日一次静点.术后第1日患者出现尿量减少.术后第2日,B超检查:双肾实质回声改变,双侧输尿管不扩张;肾功能检查:肌酐363.1μmol/L.
3,儿童用药问题
国家中心数据库中,14岁以下儿童患者100例,占严重病例的10.0%,其中6岁以下儿童占全部儿童的59%.尽管说明书在“用法用量”部分都标注了儿童的每公斤体重的用量,但儿童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剂量用药现象.
典型病例:患儿,男性,2岁8个月,15kg.因扁桃体炎先给予头孢米诺(头孢米诺皮试为阴性)1.0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用药两天后,加用克林霉素0.4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用药1分钟左右,患儿出现喉头水肿,面色苍白,唇紫绀,恶心,呕吐,全身湿冷,立即停药.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25mg皮下注射,面罩吸氧等治疗后,患儿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四,相关建议
1,建议临床医生使用克林霉素注射剂时,严格掌握适应症,用药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过敏体质者慎用;严格按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包括用药次数和给药途径)使用,除必须静脉输液外,尽量选择口服或肌肉注射方式给药;静脉给药注意避免剂量过大,滴注速度过快,浓度过高.老年人,儿童,肾功能不全等高危,特殊人群应慎用或在严格监护下使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尽快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2,建议相关生产企业全面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对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和血尿的机制进行研究.
3,建议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各方加强临床合理使用克林霉素注射剂的教育与宣传,充分告知医生和患者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避免此类严重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重复发生.
13.1 贮 藏
遮光,密封保存。
13.2 损害肾功能
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该局已下发通知对克林霉素注射剂说明书“不良反应”一栏内容进行修订,新修订的内容称使用该品“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和血尿”。 修订后的内容中,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由“偶见”改为“常见”,严重者有腹绞痛、腹部压痛、严重腹泻,伴发热、异常口渴和疲乏。 不良反应一栏中新增:国内克林霉素磷酸酯和盐酸克林霉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道有使用本品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和血尿,另有极少数严重病例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过敏性紫癜、抽搐、肝功能异常、胸闷、心悸、寒战、高热、头晕、低血压、耳鸣、听力下降等。
据了解,克林霉素注射剂适用于革兰阳性菌引起的呼吸道、关节与软组织、骨组织、胆道等的感染以及败血症、心内膜炎等;还适用于厌氧菌引起的腹腔和盆腔感染,以及厌氧菌败血症等。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时通知辖区内药品生产企业尽快修订说明书和标签,并将修订的内容及时通知相关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单位。
㈥ 牛奶抗生素检测有什么好方法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几种常用检测方法 随着奶牛饲养业的发展,抗生素在预防和治疗奶牛疾病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生鲜牛奶中抗生素的来源主要是:第一,治疗泌乳期病牛时使用的抗生素会从奶牛体内移行到乳腺残留进入牛奶中,资料表明治疗后的奶牛,其挤出的牛奶5天内都有抗生素残留;其二,为了预防奶牛疾病并提高产量,在奶牛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也会造成牛奶中抗生素的残留;第三,由于牧场管理不善,挤奶、储奶没有严格的卫生制度和配套的设施,人为添加或造成牛奶抗生素的污染。 牛奶中含有抗生素,不仅对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对乳品加工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因无法生成酸奶和奶酪)。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牛奶中抗生素残留,除了要做好科学饲养、精心管理;正确挤奶和预防疾病外,还要规范抗生素的使用,按国标中有关规定,用药后的奶牛5天后所产的牛奶才可作为原料乳,并且要检测其残留。世界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欧盟(EC)及美国的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等对食品中抗生素最大残留量都有明确的规定,我国也有鲜奶中抗生素残留量检验标准(GB4689.27—94)。 目前,鲜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大致分为三类:生物测定法(微生物测定法、放射受体测定法)、免疫法(放射免疫法、荧光免疫法、酶联免疫法)、理化分析法(波谱法、色谱及联用技术)。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 TTC法 TTC法是我国鲜奶中抗生素残留量检验标准(GB4689.27—94)的检测法,属生物检测法。其测定原理基于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如果牛奶中含有抗生素,则加入菌种(嗜热链球菌)经培育2.5~3小时后,加入TTC指示剂(三苯基四氮唑)不发生还原反应,所以样品呈无色状态;如果牛奶中不含抗生素,则样品呈红色.这样实验后样品颜色不变的为阳性,样品染成红色的为阴性。 TTC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1.菌液制备:将单菌种(嗜热链球菌)以脱脂乳为培养基,在36±1℃培养箱中培养15小时后,再以脱脂乳以至于1:1稀释待用; 2.取待检样液9mL,在80℃水浴加热5分钟后冷却到37℃以下,加活菌液1mL,在36℃±1℃水浴2小时,加入4%的TTC指示剂0.3mL, 36℃±1℃水浴培养30分钟; 3.若样液颜色不变为阳性,呈红色为阴性;若阳性的样液,再置于水浴中培养30分钟,不显色的为阳性,呈红色为阴性. TTC法测定各种抗生素的灵敏度为:青霉素:4ppb,链霉素:500ppb,庆大霉素:400ppb,卡那霉素:5000ppb.它具有费用低,易开展的优点;缺点是耗时长,要求操作人员需有一定专业知识且实验过程中菌液的制备、水浴过程控制都要求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否则易出现假阳性,以致出现检验结果的不稳定性。 Delvotest? sp法(戴尔沃检测法) 该法最早在香港传到广东的,其使用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要求广东出口的生奶必须“无抗”且要求采用Delvotest法检测。该方法也是生物测定法,其试剂是由荷兰DSM公司生产并由AOAC认证。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嗜热芽胞菌在64℃条件下培养2.5~3小时后会产酸,酸引起指示剂BCP(溴甲酚紫)变为黄色;若牛奶样品中不含抗生素,培养后样品呈黄色,如样品中含有抗生素, 嗜热芽胞菌生长受到抑制而无法产酸,指示剂将不变色. Delvotest? sp 法的操作步骤: 1.以无菌操作将一片营养药片夹放入小试管内; 2.用微量移液管将0.1mL牛奶样品注入小试管内; 3.把小试管放入已预热至64℃的水浴箱或恒温器中培养; 4).定时3小时取出观察颜色变化.如果底部2/3的固体介质是黄色,则为阴性, 如果底部2/3的固体介质是紫色,则为阳性. Delvotest? sp 法具有广谱性,可检测到?-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内的更多抗生素,如磺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等,其中对青霉素和磺胺类抗生素特别灵敏. 其灵敏度为:青霉素:3ppb,链霉素:300ppb,庆大霉素:400ppb,卡那霉素:2500ppb。Delvotest? sp 法集操作方便,严格实用,容易判断,结果可靠,费用适中等优点;但也易出现假阳性,实验证明:当牛奶样品中添加微生物防腐剂(如乳酸链球菌素—Nisn)或样品中有足够的洗涤剂残留时,便可影响嗜热芽胞菌生长而使实验为阳性。 Snap?法 该方法是酶联免疫法,由美国IDEXX公司生产其检测分析仪及其试剂盒,均获得AOAC认证,它利用了竟争酶联免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特异性抗体将固相载体激活,加入含待测抗原的溶液和一定量的酶标记抗原在45℃±5℃共同保温,使样品内的抗生素与内置抗生素标志物竟争与固定的抗体结合,然后进行洗涤和显色,内置抗生素标志物与固定的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体,通过酶的作用分解可形成有色物质,通过测定色度并与参照物对照,就可以确定结果是阳性或阴性。 Snap?法操作步骤: 1.加入乳样于样品管中,摇匀,加热样品和检测板5分钟; 2.加入乳样于样品孔中,当激活圆环开始退却时,按Snap键; 3.反应4分钟,由Snap?读数仪读取并打印结果.检测读数小于1.05时判为阴性,大于1.05时判为阳性. Snap?法是一种将酶化学反应的敏感性和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的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好,检测的灵敏度以普遍使用的?-内酰胺类计:青霉素:5ppb,阿莫西林:10ppb,氨苄西林:10ppb,头孢西林:8ppb.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等的检测,则需购买相应的试剂来检测. Snap?法检测结果快速准确, 9分钟内即可检测出牛奶中?-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等抗生素的残留含量,且有半定量的读数,可监控牧场用药的情况;检测仪器稳定性良好,结果重现性高,整个检测过程简单方便;但需购置专用仪器和试剂,成本较高。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它是一种理化检测方法,是利用抗生素分子中的基团所具有的特殊反应来测定其含量.检测的过程采用了气相色谱理论,通过高压液相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分离速度快、效率高和操作自动化。一般要经过样品的提取、脱蛋白、离心、层析柱净化、衍生化等步骤,能检测抗生素的具体含量,敏感性较高,但检测程序复杂,费用较高,需购买色谱仪等检测设备,不适合小型检验室。 传统的抗生素检测方法不少,有的操作烦琐,有的实验条件要求高,有的检验时间太长;这些不仅会给乳制品生产企业造成经济上和时间上的损失,而且检测结果常常会被原辅材料和人为操作等因素所影响.鉴于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是涉及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乳品企业及牧场应重视和加强检测工作,应用一些简单、快速和准确性高的方法来监控产品的质量,保证消费者的健康。 纳米胶体金层析法 该方法是基于竞争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将检测液加入试纸卡上的样品孔,检测液中的抗生素与金标垫上的金标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若抗生素在检测液中浓度低于100ng/mL,未结合的金标抗体流到T区时,被固定在膜上的抗生素BSA偶联物结合,逐渐凝集成一条可见的T线;若抗生素浓度高于100ng/mL,金标抗体全部形成复合物,不会再与T线处抗生素BSA偶联物结合形成可见T线。未固定的复合物流过T区被C区的二抗捕获并形成可见的C线。C线出现则表明免疫层析发生,即试纸有效. http://www.quicking.cn/chinese/content.asp?MoleType=3&ChannelID=3&id=174 胶体金法操作步骤: 1.将采集的牛奶样品进行编号,置于常温(20-30℃)室内。(低温牛奶流动性差,不适合进行试纸层析测试) 2.摇匀牛奶,用吸管取1mL加入到离心管中,7000rpm离心3-4分钟至分离出脂肪层。脂肪层下5mm处液体(脱脂牛奶)即为待测液。 3.取出试纸条,用吸管吸取3滴待测液滴于加样孔中, 4.5分钟后判断结果,10分钟后的结果无效。 http://www.quicking.cn/chinese/content.asp?MoleType=3&ChannelID=3&id=156 结果解释 阴性:C线显色,T线肉眼可见,无论颜色深浅均判为阴性。 阳性:C线显色,T线不显色,判为阳性。 无效:C线不显色,无论T线是否显色,该试纸均判为无效。 保存和稳定性 4-30℃阴凉干燥处保存,不可冷冻,避免阳光直晒,生产日期起18个月内有效。 纳米胶体金层析法适用于样品的初筛,检测时间短,出结果速度快,且能在常温下保存18个月之久,操作简单,无需任何专业的技术,没有检测环境的需求不管是奶农还是奶站工作人员还是专业的检测人员,都可以方便使用。
㈦ 有关于抗生素
抗生素,顾名思义是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药物.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可用人工合成及部分人工合成(称半合成抗生素)的方法制造而得.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生素品种繁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十大类.
β-内酰胺类这类药物品种最多,用量最大,治疗病种最广,是疗效最好的抗感染药,也是抗生素中的主力军.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两部分:
①青霉素类,这是最早的β-内酰胺类,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常用的品种有青霉素钠盐或钾盐,氨苄西林钠(氨苄青霉素钠),氧哌嗪青霉素(哌拉西林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②头孢菌素类,这类药物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广泛用于各类感染性疾病,常用的品种有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唑啉钠(先锋Ⅴ号),头孢拉定(先锋Ⅵ号),头孢曲松钠(菌必治)等.
氨基苷(甙)类常用的品种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米星(小诺霉素),阿司米星(阿司霉素)等.
四环素类常用的品种有四环?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
氯霉素类常用的品种有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常用的品种有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柱晶白霉素)等.
林可霉素类常用的品种有林可霉素(洁霉素),克林霉素(氯洁霉素)等.
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常用的品种有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多粘菌素,卷曲霉素,利福平等.
抗真菌抗生素常用的物品种有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克念菌素,制霉菌素,曲古霉素等
抗肿瘤抗生素常用的品种有丝裂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放线菌素D等.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素(环孢灵,山地明).
合理使用抗生素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医学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70年来,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从病魔手中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灵,为人类健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直到今天,抗生素仍然是人们抵抗各种病菌的有力武器.
近年来,由于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和滥用,使抗生素在治病的同时,又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而引起社会的严重关注……
触目惊心耐药菌
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三大病原微生物的威胁:耐多药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医院感染的耐药菌株,其中耐药菌的发展速度令人触目惊心.
据全军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04医院感染控制科主任张延霞介绍,二十年代,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链球菌.而到了九十年代,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球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真菌等多种耐药菌.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但耐药率已经达到60% 70%.
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如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1.85%-100%.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张延霞主任说,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滥用抗菌素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痛的代价.20世纪五十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形成世界大流行,有5000万人被感染,死亡达50多万.
人类与致病菌的较量从未休止,致病的病原菌与消灭病原菌的抗生素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从细菌的耐药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某种新的抗生素出现以后,就有一批耐药菌株出现.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目前,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无效.
许多专家忧心忡忡地说:"抗生素的滥用将意味着抗生素时代的结束".人们不能不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种对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出现,也就是说人类将重新回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之前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这将是人类的悲剧.
滥用抗生素谁之过
304医院呼吸科主任文仲光介绍说,尽管合理使用抗生素也会产生耐药菌,但至少可以延缓耐药菌的发展速度.在美国,买一支枪非常容易,而买一支抗生素却非常困难.抗生素是严格控制的处方药,医生乱开处方会受到处罚,患者必须持处方才能购买到抗生素.而在我国,人们到药店很随便就可以买到抗生素药品,滥用抗生素十分普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国际范围内多中心调查,住院患者中应用抗生素药物的约占30%,抗生素药费占全部药品支出的15%-30%.我国某医院2000年对该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
文主任认为,在我国导致滥用抗生素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医生的原因.虽然每一个医生对抗生素都有处方权,但并不是每一个医生都懂得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的医生对使用抗生素适应症掌握不严,在临床上不重视病原学检查,仅凭经验使用抗生素.有的不了解各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在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及间隔时间等方面很不规范.个别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违背职业道德,给患者开许多根本不需要的高档抗生素,不仅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更主要的是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了新的伤害,加速了耐药菌的产生.
二是患者的原因.文主任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出专家门诊接待了一位患普通感冒的患者,文主任给她检查后,开了20元左右的药.这位患者很不高兴,要求开抗生素,要求输液.文主任说,绝大多数感冒都是病毒性感染,对免疫功能正常者,根本不需要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以杀死病菌,却不能杀灭病毒.感冒是自限性疾病,自身产生抗体可以中和病毒而痊愈.但我国许多人缺乏医学知识,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知之甚少,门诊时经常有患者点名要抗生素,而且越贵越好,越高档越好,也是造成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之一.
三是社会原因.在国外,抗生素药品是不允许作广告的.在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在大众媒介大量刊播抗生素广告,言过其实,夸大其治疗作用,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致使很多患者"跟着广告走",对滥用抗生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年初,国家药品监督局和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处方药广告审查管理工作的通知》,严禁处方药在大众媒介做广告,尤其是"封杀"铺天盖地的抗生素广告,实在是利国利民之举.
四是食品的原因.个别地方的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在鸡,鸭等饲料中掺杂抗生素,有的养鱼户为了减少鱼病发生,建鱼塘时在塘底撒上一层喹诺酮类抗生素.一方面动物,禽类体内残留的抗生素会转移到人体,另一方面,动物,禽类产生的耐药菌也会传播给人类.国际上是严格禁止人畜共用相同抗生素的.动物产生耐药性后,它的耐药质粒通过接触可很快传播给人类.
合理使用抗生素要走出误区
几乎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抗生素,但真正知道该怎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人却为数不多.包括相当部分的医生在内,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之一: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北京某商场一位职工做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为预防感染,医生给他用了大剂量的抗生素,引起腹泻.医生又用抗生素止泻,结果腹泻越来越厉害,生命垂危.专家会诊认为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立即停用抗生素并采用生态平衡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专家认为,抗生素只能用于治疗敏感性细菌引起的感染,起不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于给细菌打预防针,诱导细菌的抗药性.不当使用抗生素会造成人体菌群紊乱,诱导其它的疾病.所有医务人员都应该有一个强烈的意识:使用抗生素的过程,就是培养耐药菌株的过程,,每用一次抗生素,就产生10%的耐药率.所以,要预防感染,首先就要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误区之二:抗生素可以外用.不少外科医生经常把抗生素配成液体冲洗伤口,有的在术后向伤口内撒抗生素粉剂,不少患者用利福平点眼……这都是很不正确的.抗生素教科书规定的非常明确,所有生物合成类抗生素,沙星类抗生素以及用于治疗重症感染的抗生素,是不可以外用的.利福平是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品,国外对利福平的使用控制非常严格,严禁外用,否则取消医生资格.而我国不少医生用利福平给患者点眼.由于利福平的广泛使用,耐药性明显提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我国结核菌耐药率高达46%,结核病发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三分之一的人感染有结核菌,感染人数超过4亿.尽管有多种原因,但不能说与利福平的滥用毫无关系.
误区之三:广谱抗生素比窄谱抗生素效果好.所有的病人都希望药到病除,特别是对抗生素的疗效有着过高的期望.专家认为,抗感染的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急性感染,抗生素一般要用3-5天.有不少病人急于求成,使用一天后感到症状没有明显好转,就误以为无效,要求医生用其它抗生素或增加使用其它抗生素.在门诊和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个普通的感冒用几种抗生素的现象,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更主要的是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造成了二重感染.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只有病原菌不明的重症感染,同时感染两种以上病菌或者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时才联合使用,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误区之四:新的抗生素比老的抗生素好.不少人喜欢跟着广告用药,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越高级越好".常看到有的患者到医院后点名要广告上的药,要价格贵的药.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像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却对这些病没有什么疗效.一般来说,一种新的抗菌素研制出来,具有它的先进性,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新药就一定比老的好.关键还是看对不对症.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也便宜,人们不经常使用反而可能更敏感.患者在用药上一定不能受广告的误导.
误区之五:抗生素是消炎药.多数人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如病毒性感冒或哮喘病人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没有效.倘若对非病原菌感染所致的无菌性炎症也采用抗生素治疗,那么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一位年轻女孩感冒,咽喉发炎,当地医院用抗生素治疗,不仅不见好转,体温反而升高到40℃,意识模糊,浑身起满皮疹,急送304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滥用抗生素引发的药物热.没用任何药物,只输了一些葡萄糖,病情很快就好了.一位支气管哮喘患者,在一家医院使用大剂量的广谱抗生素,引发肺部毛霉菌感染.送304医院后,医生给他停用广谱抗生素,并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真菌药,很快痊愈.专家介绍说,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这些菌群有互相制约的作用,所以才能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以防止某一种细菌繁殖生长过盛而发生疾病.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体内后将会敌我不分,乱杀无辜,反而压抑和杀灭了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招致其它疾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瘀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跳出怪圈,换个思路抗感染
近年来,发达国家把对感染的预防放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上,因为绝大多数的院内感染是内源性的,与患者的免疫力有密切关系.人体有
6大贮菌库:上呼吸道,口腔,胃肠道,泌尿道,阴道,皮肤.如果其生物社会失去控制,就会源源不断地向感染或菌群失调的领域供应.致病菌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使把一个菌库的细菌全部杀死,也会马上被别的细菌定植.医院感染就是这样,当病人刚住院时带的敏感菌株,住院后被杀灭,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医院医护人员或其他病人身上的耐药菌株.在我国,中医讲究"祛邪扶正",二者不可偏废.抗菌素主要起的是祛邪的作用,但抗生素必须通过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还应该有其它的措施来扶正,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长时间以来,我们陷入了"感染 用抗生素 培养出耐药菌株 造成新的感染 再用抗生素"恶性循环的怪圈.如果能从提高人体免疫力入手,减少人群的感染机率,就会走出这个怪圈.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熊德鑫教授提出了"用微生态疗法防治疾病"的观点.同抗生素的不同点在于,抗生素是通过抑制和杀灭致病微生物达到治病的作用.而微生态疗法则是通过扶持生理性微生物,调整和改善人体微生态系的内环境,促进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的疫水平和定植抗力而获得防治疾病的效果.有人曾预言,
20世纪是抗生素的辉煌时期, 21世纪将成为微生态治疗的黄金时代.
抗生素与病原菌耐药水平之间的量化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病原菌耐药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特定病原菌对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以及特定抗生素对病原菌的抑菌机理上.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在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宏观的量化关系,即一定范围内的抗生素使用可以导致病原菌整体耐药水平以及耐药菌感染率的变化,这种关系就是抗生素与病原菌之间的量化关系.
有关抗生素与病原菌之间量化关系研究的历史不长,而对其集中,深入的研究也只是近几年才展开的.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对抗生素使用严格控制的北欧国家此类研究开展较多,而在发展中国家则基本为空白.造成这一领域研究起步晚,发展不均衡主要有两方面因素.首先,相关研究需要通过一定范围内大样本的调查,收集,处理各种病原菌和抗生素使用的相关数据.在发达国家,有关病原菌耐药和抗生素使用的监测机构健全,可以方便地获取和处理大量的相关数据,加之有流行病学,统计学,药理学,微生物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协作,可以深入,细致,及时地研究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之间的量化关系.
而在发展中国家,相关的监测机构不健全.以国内为例,目前各级医疗机构有关病原菌耐药的数据和抗生素使用的数据,由不同的职能科室,部门管理,信息交流困难,导致了我们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第二,不同抗生素剂量单位以及常用剂量差别很大,在大范围研究中无法比较和叠加.早期相关研究只能以抗生素的使用率和抗生素的费用消耗为指标,不能准确反映抗生素的实际使用情况.为解决这一难题,人们用成人每日常用剂量作为标准剂量,将不同抗生素的消耗量换算为统一标准单位,并命名为每日约定剂量(defined
doses,DDD),以使用的DDD数表示抗生素的消耗量.每一种抗生素消耗量换算成DDD后可以比较和叠加.WHO于1996年推荐采用此方法来研究,监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正是在这一标准建立后,相关研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针对社区居民的大范围研究
此类研究的对象多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可以是对多个国家的超大规模研究.研究结果对于指导相关国家和地区制定,修改控制抗生素使用的法规,检验相关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研究还可以探讨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水平之间量化关系的影响.
瑞典在1994年设立专门机构,率先启动了一项针对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的全国性系统工程STRAMA,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抗生素不合理的使用,若干年后,瑞典抗生素的消耗量减少了22%,病原菌耐药水平也明显降低.
2,针对医疗机构的小范围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关注不同医院,不同病区,不同基础疾病条件下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之间的量化关系,发现并证实了多种抗生素的消耗量与常见病原菌的感染率和耐药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此类研究的重点通常是临床常见,对患者威胁最大的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球菌和肠球菌,以及临床重点关注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其研究结果对于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即控制病原菌耐药水平的上升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一项研究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以色列一家医院6个内科病区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的数据,结果表明,这些病区阿米卡星和第3代头孢菌素的消耗量与临床耐药菌感染率密切相关.
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研究通过改变临床抗生素的使用,降低病原菌的耐药水平和耐药菌的感染率,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前沿,也是这一领域探索者的希望所在和最终目的.
Landman等通过减少医院中头孢菌素,亚胺培南,克林霉素和万古霉素的使用,增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的使用,成功地降低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头孢他啶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率.
近期研究还发现,临床增加氨苄西林/舒巴坦的使用量可以明显降低奇异变形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水平;而增加头孢吡肟的使用量可以降低MRSA的感染率.
笔者曾对所在医院烧伤病区抗生素使用和病原菌耐药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的使用量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水平呈负相关.此外,我们目前已累积了本院烧伤病区8年来临床抗生素使用和病原菌耐药的全部数据,并建成了查询方便的数据库,为进一步进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结构和耐药水平之间量化关系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制定控制抗生素使用的相关法规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这一领域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国内有关抗生素和病原菌的相关信息的交流存在诸多障碍,这需要包括医疗机构管理者,相关专家以及临床医师共同努力,加强信息交流,通过深入研究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之间的量化关系,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降低病原菌的耐药水平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
㈧ 为什么很多头孢类抗生素的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谱法分析
高效液相非常方便,准确,是测定各种物质含量的常用方法。
如果是生产精细化学品的工厂,最好配备1,2台。
㈨ 为什么很多头孢类抗生素的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
多数抗生素都是发酵得到的,不是纯物质,高效液相具有分离分析的能力,选择性较好,可以根准确测定药物的含量。此外,头孢类抗生素的量效关系明确,可以用含量测定代替生物法,检验周期比生物法快得多,比生物法方便,因此应用更广泛。
㈩ 乳品最好的抗生素检测方法是什么啊,急求!!
目前,鲜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大致分为三类:生物测定法、免疫法、理化分析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牛奶中抗生素检测方法。
(1)TTC法属生物检测法:
如果牛奶中含有抗生素,则加入菌种(嗜热链球菌)经培育2.5~3小时后,加入TTC指示剂(三苯基四氮唑)不发生还原反应,所以样品呈无色状态;如果牛奶中不含抗生素,则样品呈红色.
(2)戴尔沃检测法:
该法也是生物测定法,是利用微生物—嗜热芽胞菌在64℃条件下培养2.5~3小时后会产酸,酸引起指示剂BCP(溴甲酚紫)变为黄色;若牛奶样品中不含抗生素,培养后样品呈黄色,如样品中含有抗生素, 指示剂将不变色.
(3)Snap法
检测结果快速准确, 9分钟内即可检测出牛奶中B-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等抗生素的残留含量,且有半定量的读数,可监控牧场用药的情况;检测仪器稳定性良好,结果重现性高,整个检测过程简单方便;但需购置专用仪器和试剂,成本较高。
(4)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它是一种理化检测方法,一般要经过样品的提取、脱蛋白、离心、层析柱净化、衍生化等步骤,能检测抗生素的具体含量,敏感性较高,但检测程序复杂,费用较高,需购买色谱仪等检测设备,不适合小型检验室。
(5)纳米胶体金层析法
该方法是基于竞争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将检测液加入试纸卡上的样品孔,检测液中的抗生素与金标垫上的金标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若抗生素在检测液中浓度低于100ng/mL,未结合的金标抗体流到T区时,被固定在膜上的抗生素BSA偶联物结合,逐渐凝集成一条可见的T线;若抗生素浓度高于100ng/mL,金标抗体全部形成复合物,不会再与T线处抗生素BSA偶联物结合形成可见T线。未固定的复合物流过T区被C区的二抗捕获并形成可见的C线。C线出现则表明免疫层析发生,即试纸有效.结果解释
阴性:C线显色,T线肉眼可见,无论颜色深浅均判为阴性。
阳性:C线显色,T线不显色,判为阳性。
无效:C线不显色,无论T线是否显色,该试纸均判为无效。
保存和稳定性
4-30℃阴凉干燥处保存,不可冷冻,避免阳光直晒,生产日期起18个月内有效。
纳米胶体金层析法适用于样品的初筛,检测时间短,出结果速度快,且能在常温下保存18个月之久,操作简单,无需任何专业的技术,没有检测环境的需求不管是奶农还是奶站工作人员还是专业的检测人员,都可以方便使用。
对比的话最后这个方法好些(纳米胶体金层析法), 抗生素检测卡只需要9分钟就搞定价格还算不错给你个网址看看:
http://www.hzluheng.com/proctsshow.asp?did=645
我再补充一下,我可不是做广告啊!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