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化学中物质的常见检验方法
物质的常见检验方法笼统地讲有:物理法、化学法。
物理法就是利用物理性质检验,如颜色、气味、水溶性。
化学法就是利用特征反应检验。
具体举例如下:
一、离子的检验
1、钠离子、钾离子,用焰色反应。火焰颜色分别呈黄色、紫色(通过蓝色钴玻璃片)。
2、镁离子,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3、铝离子,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和过量的NaOH溶液。
4、铁离子,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为血红色Fe(SCN)3。或者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5、亚铁离子,与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 (OH)2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6、NH4+,铵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刺激性气味气体。
7、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8、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淡黄色沉淀。
9、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黄色沉淀。
10、硫酸根,能与Ba(OH)2及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11、碳酸根,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稀盐酸,且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气体物质的检验
1、观察法:对于有特殊颜色的气体如氯气(黄绿色)、二氧化氮(红棕色)、碘蒸气(紫红)可根据颜色检验。
2、溶解法:根据溶于水现象检验。例如红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后溶液无色,红棕色溴蒸汽溶于水形成橙色溶液。
3、褪色法:例如SO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4、氧化法:被空气氧化看变化,例如NO的检验。
5、试纸法:如石蕊试纸,醋酸铅试纸。
6、星火法:适用于有助燃性或可燃性的气体。例如O2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甲烷、乙炔的检验可点燃看现象;甲烷、一氧化碳、氢气则可根据其燃烧产物来判断。
还有一些方法,如闻气味等,但一般不用。
❷ 说明常用蛋白质测定方法的原理,并对各种方法加以比较
1、凯氏定氮法
准备4个50mL凯氏烧瓶并标号,想1、2号烧瓶中加入定量的蛋白质样品,另外两个烧瓶作为对照,在每个烧瓶中加入硫酸钾-硫酸铜混合物,再加入浓硫酸,将4个烧瓶放到消化架上进行消化。
消化完毕后进行蒸馏,全部蒸馏完毕后用标准盐酸滴定各烧瓶中收集的氨量,直至指示剂混合液由绿色变回淡紫红色,即为滴定终点,结算出蛋白质含量。
2、双缩脲法
双缩脲法是第一个用比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方法,硫铵不干扰显色, Cu2+与蛋白质的肽键,以及酪氨酸残基络合,形成紫蓝色络合物,此物在54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利用标准蛋白溶液和双缩脲试剂绘制标准曲线,将待测血清与硫酸钠在待测试管中混合,并只加入硫酸钠不含血清的试管作对照,将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混合后于37℃环境中放置10分钟,在540nm波长进行比色,以对照管调零,读取吸光度值,标准曲线上直接查出蛋白质含量。
3、酚试剂法
取6支试管标号,前5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每支试管液体总量加入蒸馏水补足而保持一致,混合均匀,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以未加蛋白质溶液的第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于650nm波长处测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4、紫外吸收法
大多数蛋白质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的最大吸收,这是由于蛋白质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于测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质溶液。
取9支试管分别标号,前8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1号试管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而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每支试管液体总量通过加入蒸馏水补足而保持一致,将液体混合均匀,在280nm波长处进行比色,记录吸光度值。
5、考马斯亮蓝法
Bradford浓染液的配制:将100mg考马斯亮蓝G-250溶于50ml 95%乙醇,加入100ml85%的磷酸,用蒸馏水补充至200ml,此染液放4℃至少6个月保持稳定。
标准曲线蛋白质样本的准备:尽量使用与待测样本性质相近的蛋白质作为标准品,测定抗体,可用纯化的抗体作为标准。待测样本是未知的,也可用抗体作为标准蛋白。通常在20ug—150ug/100ul之间绘制标准曲线。
将待测样本溶于缓冲溶液中,该缓冲溶液应与制作标准曲线的缓冲溶液相同(最好用PBS)。按1:4用蒸馏水稀释浓染料结合溶液,出现沉淀,过滤除去。
每个样本加5ml稀释的染料结合溶液,作用5~30min。染液与蛋白质结合后,将由红色变为蓝色,在595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注意,显色反应不得超过30min。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本的浓度。
原理:
比色分析是基于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又称吸光亮度法。
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与其浓度有关。溶液的浓度越大,颜色越深。利用光学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可以测定溶液的浓度。
根据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以及所使用的仪器精密程度,可分为光电比色法和分光亮度法等。
比色分析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通常中测定含量在10-1~10-4mg·L-1的痕量组分。比色分析如同其他仪器分析一样,也具有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1%~5%)的缺点。但对于微量组分测定来说,由于绝对误差很小,测定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在现代仪器分析中,有60%左右采用或部分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
步骤
.1.用相同型号的比色管.
2.配制等体积的系列标准样品.
3.配制待测样品(与标准样品等体积).
4.对比,找出相同的浓度
❹ 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各是什么
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浓度:实验原理。
双缩脲法(Biuret法)和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的明显缺点和许多限制,促使科学家们去寻找更好的蛋。
取6支试管分别标号,前5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每支试管液体总量通过加入蒸馏水补足而保持一致。
将液体混合均匀,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以未加蛋白质溶液的第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于650nm波长处测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4)化学实验物质分析检测原理及方法扩展阅读:
紫外吸收法:
大多数蛋白质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的最大吸收,这是由于蛋白质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于测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质溶液。
取9支试管分别标号,前8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1号试管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而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每支试管液体总量通过加入蒸馏水补足而保持一致,将液体混合均匀,在280nm波长处进行比色,记录吸光度值。
❺ 化学检测的方法有哪些
化学检测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分有机颜料,如酞青绿等;无机颜料如氧化铁红、钛白;染料如还原桃红、分散橙等.聚烯烃、PVC色母粒采用的是颜料,一般说染料不可用于聚烯烃着色,否则会引起严重迁移.
二、分散剂主要对颜料表面进行润湿,有利于颜料进一步分散,并稳定在树脂中,同时必须与树脂相容性好,不影响着色产品品质.聚烯烃色母粒分散剂一般采用低分子量聚乙烯蜡或硬酯酸锌等.工程塑料色母粒分散剂一般采用有极性低分子量聚乙烯蜡、硬酯酸镁、硬酯酸钙等.三、载体树脂
使颜料均匀分布并使色母粒呈颗粒状.选择载体需考虑与被着色树脂的相容性,还要考虑母粒应有良好分散性,因此载体的流动性应大于被着色树脂,同时被着色后不影响产品质量.如选用熔体指数较大的同类高聚物,使母粒的熔体指数较高于被着高聚物,以保证最终制品的色泽一致.
❻ 化学分析方法中较常用的检测方法
鉴定金属由哪些元素所组成的试验方法称定性分析,测定各组分间量的关系(通常以百分比表示)的试验方法称定量分析。若基本上采用化学方法达到分析目的,称为化学分析。若主要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特别是最后的测定阶段常应用物理方法),一般采用仪器来获得分析结果,称为仪器分析。化学分析根据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独特化学性质,利用化学反应,对金属材料进行定性或定t分析。定量化学分析按最后的测定方法可分为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和气体容积法等三种。重量分析法是使被测元素转化为一定的化合物或单质与试样中的其他组分分离,最后用天平称重方法测定该元素的含量。滴定分析法是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与被测元素进行完全化学反应,根据所耗用标准溶液的体积(用滴定管测量)和浓度计算被测元素的含量。气体容积法是用量气管测量待测气体(或将待测元素转化成气体形式)被吸收(或发生)的容积,来计算待测元素的含量。由于化学分析具有适用范围广和易于推广的特点,所以至今仍为很多标准分析方法所采用。仪器分析根据被测金属成分中的元素或其化合物的某些物理性质或物理与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仪器对金属材料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有些仪器分析仍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一定的化学预处理和必要的化学反应来完成。金属化学分析常用的仪器分析法有光学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两种。光学分析法是根据物质与电磁波(包括从丫射线至无线电波的整个波谱范围)的相互关系,或者利用物质的光学性质来进行分析的方法。最常用的有吸光光度法(红外、可见和紫外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发射光谱法(看谱分析)、浊度法、火焰光度法、x射线衍射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以及放射化学分析法等。电化学分析法是根据被测金属中元素或其化合物的浓度与电位、电流、电导、电容或电量的关系来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电位法、电解法、电流法、极谱法、库仑(电量)法、电导法以及离子选择电极法等。仪器分析的特点是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易于实现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操作,可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和减少环境污染。但试验装工通常较庞大复杂,价格昂贵,有些大型、复杂、精密的仪器只适用于大批量和成分较复杂的试样分析工作。
❼ 物质分析的方法通常有
四、工业分析方法
1、按照方法原理:
化学分析法: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历史悠久,是分析化学的基础,所以又称为经典化学分析法。主要的化学分析方法有两种:
(1)重量分析法;
(2)滴定分析法(容量分析法)。
物理和物理化学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由于这类方法都需要较特殊的仪器,故一般又称为仪器分析法。仪器分析法有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和放射化学分析法等。在钢铁冶金分析中常用的仪器分析(1)分光光度法(比色法);(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发射光谱分析;(4)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按照分析任务: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是由哪些元素或化合物所组成的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任务则是测定物质中有关组成的含量。钢铁冶金实验中最常用的是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表面分析:对固体表面或界面上只有几个原子层厚的薄层进行组分、结构和能态等分析的材料物理试验。也是一种利用分析手段,揭示材料及其制品的表面形貌、成分、结构或状态的技术。主要在机械工业中主要用于金属材料的氧化、腐蚀、摩擦、磨损和润滑特性等的研究和合金元素及杂质元素的扩散或偏析、表面处理工艺及复合材料的粘结性等问题的研究。
形态分析是研究结构或形状的。
3、按照分析对象:无机分析、有机分析
4、按照试剂用量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根据试样的用量及操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常量、半微量和微量分析。各种分析操作时的试样用量如表7—l所示。在无机定性化学分析中,一般采用半微量操作法,而在经典定量化学分析中,一般采用常量操作法。
另外,根据被测组分的质量分数,通常又粗略分为常量(大于1%)、微量(0.01%~1%)和痕量(小于0.01%)成分的分析。
5、按照分析要求: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例行分析是指一般化验室日常生产中的分析,又叫常规分析
仲裁分析是不同单位对分析结果有争议时,要求有关单位用指定的方法进行准确的分析,以判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仲裁分析时,准确度是主要矛盾。
6、按照分析时间及所起作用
快速分析:快速分析是例行分析的一种,主要用于生产过程的控制。例如炼钢厂的炉前快速分析,要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报出结果,分析误差一般允许较大。
标准分析:
7、分析测试程序:
离线分析;
在线分析
SiC粉体在硫酸铝-硫酸钠复合熔盐中反应转化
的研究
❽ 材料的化学分析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楼主你好:材料的化学分析原理和方法 材料化学分析应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来查明材料的化学组分和结构的一种材料试验方法。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或离子)所组成,称为定性分析;测定各组分间量的关系(通常以百分比表示),称为定量分析。 材料的化学分析方法可分为经典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类。前者基本上采用化学方法来达到分析的目的,后者主要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特别是最后的测定阶段常应用物理方法)来获取结果,这类分析方法中有的要应用较为复杂的特定仪器。现代分析仪器发展迅速,且各种分析工作绝大部分是应用仪器分析法来完成的,但是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仍有其重要意义。有些大型精密仪器测得的结果是相对值,而仪器的校正和校对所需要的标准参考物质一般是用准确的经典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的。因此,仪器分析法与化学分析法是相辅相成的,很难以一种方法来完全取代另一种。 经典化学分析 根据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独特化学性质,利用与之有关的化学反应,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定量化学分析按最后的测定方法可分为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和气体容量法。重量分析法:使被测组分转化为化学组成一定的化合物或单质与试样中的其他组分分离,然后用称重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 滴定分析法: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定量反应完为止,根据所用试剂溶液的体积和浓度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气体容量法:通过测量待测气体(或者将待测物质转化成气体形式)被吸收(或发生)的容积来计算待测物质的量。更多质量检测、分析测试、化学计量、标准物质相关技术资料请参考国家标准物质农兽药残留标准物质 http://www.rmhot.com/plist_1/plist_1_13_0_1.html这种方法应用天平滴定管和量气管等作为最终的测量手段。 仪器分析 根据被测物质成分中的分子、原子、离子或其化合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有些方法仍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一定的化学前处理和必要的化学反应来完成。仪器分析法分为光学、电化学、色谱和质谱等分析法。 光学分析法:根据物质与电磁波(包括从γ射线至无线电波的整个波谱范围)的相互作用,或者利用物质的光学性质来进行分析的方法。最常用的有吸光光度法(红外、可见和紫外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发射光谱法、荧光分析法、浊度法、火焰光度法、X射线衍射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放射化分析法。
❾ 测定物质熔点的方法进行物质分析的基本原理
要做实验测定!1、熔点的测定
化合物的熔点是指在常压下该物质的固—液两相达到平衡时的温度。但通常把晶体物质受热后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时的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熔点。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在一定的外压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0.5-1℃。若混有杂质则熔点有明确变化,不但熔点距扩大,而且熔点也往往下降。因此,熔点是晶体化合物纯度的重要指标。有机化合物熔点一般不超过350℃,较易测定,故可借测定熔点来鉴别未知有机物和判断有机物的纯度。
在鉴定某未知物时,如测得其熔点和某已知物的熔点相同或相近时,不能认为它们为同一物质。还需把它们混合,测该混合物的熔点,若熔点仍不变,才能认为它们为同一物质。若混合物熔点降低,熔程增大,则说明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故此种混合熔点试验,是检验两种熔点相同或相近的有机物是否为同一物质的最简便方法。
熔点装置图:
2、沸点的测定
液体的分子由于分子运动有从表面逸出的倾向,这种倾向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气。当分子由液体逸出的速度与分子由蒸气中回到液体中的速度相等,液面上的蒸气达到饱和,称为饱和蒸气。它对液面所施加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实验证明,液体的蒸气压只与温度有关。即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气压。
当液体的蒸气压增大到与外界施于液面的总压力(通常是大气压力)相等时,就有大量气泡从液体内部逸出,即液体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通常所说的沸点是指在101.3kPa下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在一定外压下,纯液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点,而且沸点距也很小(0.5-1℃)。所以测定沸点是鉴定有机化合物和判断物质纯度的依据之一。测定沸点常用的方法有常量法(蒸馏法)和微量法(沸点管法)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