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分析技术
一、GRQ带技术
人类染色体用Giemsa染料染色呈均质状,但是如果染色体经过变性和(或)酶消化等不同处理后,再染色可呈现一系列深浅交替的带纹,这些带纹图形称为染色体带型。显带技术就是通过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的不同区域着色,使染色体在光镜下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纹。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带纹,甚至每个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都有特异性。根据染色体的不同带型,可以更细致而可靠地识别染色体的个性。染色体特定的带型发生变化,则表示该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一般染色体显带技术有G显带(最常用),Q显带和R显带等。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以荧光标记取代同位素标记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原位杂交方法,探针首先与某种介导分子结合,杂交后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过程连接上荧光染料。FISH的基本原理是将DNA(或RNA)探针用特殊的核苷酸分子标记,然后将探针直接杂交到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再用与荧光素分子耦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性结合,来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定性、定位、相对定量分析,可判断单个碱基突变。此时,一个染色体核型,即为一个碱基。
三、光谱核型分析技术
SKY(spectralkaryotying)光谱染色体自动核型分析是一项显微图像处理技术,SKY通过光谱干涉仪,由高品质CCD获取每一个像素的干涉图像,形成一个三维的数据库并得到每个像素的光程差与强度间的对应曲线,该曲线经傅立叶变换之后得到该像素的光谱,再经由软件分析之后用分类色来显示图像或将光谱数据转换成相应的红绿蓝信号后以常规方式显示。
B.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要用什么染色
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可以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染色剂进行染色。
解析:
染色体之所以叫染色体,就是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高中生物学中曾经学过,实验中观察染色体须使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进行染色:
龙胆紫俗称紫药水,是一种外用药,其阳离子能与细菌蛋白质羧基结合,影响其代谢而产生抑菌作用。
洋红是从一种热带昆虫胭脂虫雌虫体内提取的天然染料。醋酸洋红是由1体积冰醋酸、1体积蒸馏水混合煮沸后,加入饱合量的洋红再煮20分钟所得。
实际上两种溶液都显酸性,但却又是碱性染料,这是因为染色剂酸碱性的界定并非由染料溶液的PH值决定的,而是根据染料物质中助色基团电离后所带的电荷来决定。一般来说,助色基团带正电荷的染色剂为碱性染色剂,反之则为酸性染色剂。
C.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用什么进行染色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时,一般使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染色剂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经龙胆紫染色后的染色体呈紫色,而经醋酸洋红溶液染色之后的染色体呈红色。不过虽然这两种颜料称做碱性染料,但其溶液PH呈酸性。
作为染色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颜色;二是要与被染组织间有亲和力。染料的颜色和它与组织间的亲和力是由染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决定的,产生颜色的发色基团和与组织间产生亲和力的助色基团共同决定了染色剂的染色性质。作为染料物质,除了有发色基团外,还需要有一种使化合物发生电离作用的助色基团。如染料化合物中往往由硝基(-NO2)、偶氮基(-N=N-)、乙烯基等形成了发色基团,而由-OH、-SO3H、-COOH等酸性基团和-NH2、-NHCH3、-N(CH3)2等碱性基团构成了助色基团。它们的存在使染料物质离子化,极性增强,促进染料与组织间发生作用,产生染色效果。我们把助色基团中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染料分别称为酸性或碱性染色剂。
D. 染色体用什么染色,还有染色体的成分用什么染色
常温下,染色体用醋酸洋红溶液或龙胆紫溶液染色;低温时,低温会影响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作用,所以在低温时会选择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对染色体染色。
染色体的成分就是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染色质);其本质是脱氧核甘酸,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用醋酸洋红溶液、龙胆紫溶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等进行染色。
染色体:
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显示染色体是由直径仅100埃(Å,1埃=0.1纳米)的DNA-组蛋白高度螺旋化的纤维所组成。每一条染色单体可看作一条双螺旋的DNA分子。有丝分裂间期时,DNA解螺旋而形成无限伸展的细丝,此时不易为染料所着色,光镜下呈无定形物质,称之为染色质。有丝分裂时DNA高度螺旋化而呈现特定的形态,此时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称之为常染色体。
1970年后陆续问世的各种显带技术对染色体的识别作出了很大贡献。中期染色体经过DNA变性、胰酶消化或荧光染色等处理,可出现沿纵轴排列的明暗相间的带纹。按照染色体上特征性的标志可将每一个臂从内到外分为若干区,每个区又可分为若干条带,每条带又再分为若干个亚带,例如“9q34.1”即表示9号染色体长臂第3区第4条带的第1个亚带。由于每条染色体带纹的数目和宽度是相对恒定的,根据带型的不同可识别每条染色体及其片段。
80年代以来根据DNA双链互补的原理,应用已知序列的DNA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可以识别整条染色体、染色体的1个臂、1条带甚至一个基因,因而大大提高了染色体识别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控制人类形态、生理和生化等特征的结构基因呈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已宣布完成人类基因组序列框架图。2001年2月12日HGP和塞雷拉公司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和初步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共有3~3.5万个基因,而不是以往认为的10万个。由此可见,染色体和基因二者密切相关,染色体的任何改变必然导致基因的异常。
E. 染色体微核等细胞核类使用什么染色
解析 欲探究 “ 不同浓度 ” 的氯苯溶液对人类细胞的危害程度,宜配制系列浓度梯度的氯苯溶液,并设置不添加氯苯的对照组,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及等量原则,进行动物细胞培养宜置于 CO 2 培养箱中,绘制坐标图时应以横轴为自变量 ( 即氯苯化合物浓度 ) ,纵轴为因变量 ( 即微核率 ) ,观察微核应使用碱性染料染色。 答案 (1) ① 浓度从低到 0.1 mg/L 的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氯苯化合物 ② 等量的培养液和人成纤维细胞悬浮液,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 ③ 取各培养瓶中培养液,染色后分别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统计出微核率 (2) (3) 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
F. 用什么给染色体染色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实验中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可以使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染色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