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华客家人喝酒划拳猜码口诀
你好你你想知道五华客家人喝酒划拳猜拳的猜码的口诀这个的话应该是先出包袱再出剪刀再出拳头然后这个意思可能是当时客家人经常进行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有的是在小青年表白中说我爱爱你的意思。
㈡ 数字猜拳的方法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㈢ 自制正宗的客家老酒的做法
准备材料:糯米80斤、红曲5斤、水100斤
制作步骤:
1、前一晚将80斤糯米用水泡好。
㈣ 搞笑酒拳的顺口溜
搞笑酒拳的顺口溜
搞笑酒拳的顺口溜。现在很多人都会去和朋友喝上两杯,在我们国家喝酒也是一种文化,一些搞笑酒拳的顺口溜能促进彼此的感情。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搞笑酒拳的顺口溜的相关内容。
1、拳对来、拳对手、对得住、抓住手
相传古代都是以武会友,比武之间都不带携带武器,以拳头进行较量,故“拳对来”因此得名,但在南宁本地开始有称兄弟之间没有对着来的意思,渐渐有人也不出对拳的码了。
2、一锭粽
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都把凉粽做成银子一样一锭锭的,称为一锭粽
3、二妹靓二二个条
一般家里有两姐妹的,二妹都比较漂亮,也许是比较得照顾得宠。叫二时也有叫麻将中二条的。
4、三文鸡、三点头
想当年我们买三黄鸡的时候才三块钱一斤(本地白话三文鸡),于是猜码的时候就开始有叫三文鸡的。而三点头来源于“凤凰三点头”是茶艺道中的一种传统礼仪,是对客人表示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茶的敬意。
5、四红粽四环素
古时以红烧肉、红豆、红糯米、红糖、做成的粽子称四红棕,暗指四季发财,红红火火,现在已经演变成为绿豆粽。叫四还有叫四环素等。
6、五回首
音:我(吾)回首,当如花回首的那一瞬间,我们就知道有多么的痛心疾首,所以本地没人出回头码,猜码要大方,输了都要向前,别回首。
7、六叔公落蚊帐
传说陆游的后人,清朝年间曾获干隆颁发的猜码金匾,此人在村中较为年长,俗称“陆叔公”。“落蚊帐”是后期繁衍出来的叫法,意指下完蚊帐好办事。
8、七巧来
小时候中央电视少儿节目常播的七巧板节目。
9、八匹马
徐悲鸿以画马着称于世,其中《八马奔腾图》为众人所知,众人所常见。
10、九粉肠
九粉肠并不是说“狗”的粉肠,而是指粉肠长又长,共有九道弯,所以叫“九粉肠”。
0到10的`酒拳顺口溜
1、一听
2、哥两好
3、三多多
4、四季(发财)
5、五魁首
6、六六(顺)
7、七(个)巧
8、八匹马啊(八色)
9、你吃酒啊
10、满堂(红)
各个地方0到10的酒拳顺口溜
【漳州划酒拳0到10喊法】
0、“突、突”或“不出”,1、“当朝”;2、“两葵首”;3、“三来”;4、“速戏”;5、“五魁”或“魁五”;6、“顺来”或“六六”;7、“七巧”(喊“七巧”则是“乞巧”之讹音);8、“八仙”;9、“快到”;10、“满探”。
【泉州划酒拳0到10喊法】
1、单操(一品“当朝”之讹音); 2、两响; 3、三来(指福禄寿三星在天,喊“三伸”则是三星之讹音); 4、四洪; 5、五魁; 6、六连; 7、七窍(指人脸上的七种器官); 8、八仙; 9、九怪; 10、十(全来、满)。
泉州人怎么看?如有出入请正港的泉州人纠正。
【客家酒拳0到10喊法】
客家人饮酒也盛行猜拳。通常猜的是“顶载拳”,即“一品高升,两人要好,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七个巧,八大仙,九九长,宝一对,满堂红。”
【四川方言酒拳0到10喊法】
1:幺姨妹,2:两兄弟好,3:三岔路,4:四季财,5:五魁首,6:楼高高,7:七巧妹,8:八匹马儿跳,9:酒酒你喝,10:全打开。
0到10的酒拳顺口溜拓展
1、山河大地白日梦,多少英雄白忙乎。
2、不知是布补鼓,还是布补虎?
3、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可鬼不这么想,难道推磨不该给钱吗?钱亦不这么想,钱给鬼不会祸害人,给人就不一定了。
4、爱谁都是心碎,干啥都是倒霉,心里那个惭愧,好似地上烟灰,无奈倒头大睡,醒来再醉一回,谁料那个床腿,是个半截残废,摔的不够崩溃,恰巧坐到改锥,妈呀!我的大腿!
5、如果你还在坚持上班,你是一名战士;如果你还敢满世界溜达,你是勇士;如果我发的短信你没回,你就是烈士;如果你坚持要请我吃饭—那你就是绅士。
6、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对照自身,有则发展,无则实践!
7、男人四货: 二十岁的男人是期货, 三十岁的男人是抢手货, 四十岁的男人是现货, 五十岁的男人是跳楼货。
8、大刀对单刀,单刀对大刀,大刀斗单刀,单刀夺大刀。
9、四大闲: 大款的老婆, 领导的钱, 下岗职工, 调研员。
10、我去炸 学校,老师不知道,拉了隐线我就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了!
11、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粉红墙。红凤凰粉凤凰,红粉凤凰花凤凰。红凤凰,黄凤凰,红粉凤凰,粉红凤凰,花粉花凤凰。
12、稍稍打扮一下,说你象个姨妈;不弄吧,又说你不修边幅;
13、钱财多的回家少,美貌多的穿衣少,想法多的成事少,劳累多的收入少,权力多的时间少,情人多的安宁少,朋友多的困难少,锻炼多的疾病少。
14、结婚叫入网,重婚叫一卡双号,婚外恋叫呼叫转移,情人多叫移动梦网,离婚叫销号,分居叫停机留号,女人再婚叫过户。男人再婚叫补卡,互换叫联通。
15、考场风光,千里信飘,万里眼瞟;望考场内外,一片大好,交头接耳,手势更妙,大家互比谁更高;不愧时代骄子,考试作弊出新招;俱往矣,数作弊高手,还看今朝。
16、如今世界真是怪:染色馒头都能卖,更有所谓“绿色菜”,添加剂里有能耐,炒菜用油不用买,地下沟里拽一拽,奶牛吃草产毒奶,你都感觉不意外。
喝酒的顺口溜
1、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
2、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
3、一两二两漱漱口,三两四两不算酒,五两六两扶墙走,七两八两还在吼。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
4、只要心里有,茶水也当酒
5、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
6、东风吹,战鼓雷,今天喝酒谁怕谁!
㈤ 客家酒文化
福建客家人盛情好客,远近闻名。客来必以家酿酒娘相待,自古至今。饮酒必到尽兴,欢乐而散。
福建客家酒娘源于何时?相传一千多年前,中原汉人因避饥荒、战乱,大举南迁。一君妇女徙步越过千山万水,进入福建,累得再也走不动了,一个个昏睡在深山野岭之中。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清风夹杂着一种特别的香味沁人心间,一位年长妇女慢慢苏醒时,见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者,用竹制的杓子,从容器中舀出清澈透明的液体,递给老妇说:“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刚闻醇香浓郁的气味,顿觉心旷神怡,随即疲累全消。老妇按照长者的指点,给每个姐妹嘴里灌了一口,转眼个个苏醒,精神焕发。望着妇女们惊奇的目光,长者哈哈大笑说:“这是用糖米酿成的酒娘。”接着向大家介绍了酿造方法,之后,扬长而去。这群妇女找到她们先来的家人,就在石壁定居开拓,生息繁衍。后来,石壁成了客家人的祖籍地,客家酒娘也世代相传。传说是否属实,未做考证,但可以肯定,福建客家酒娘起源古老,制作独特。
客家先民原居中原,北方汉民素嗜白酒,南迁来到福建,何以黄酒盛行?此中原委,一是北方盛产高梁、小麦,此是酿制白酒的主要原料;而福建闽西是稻作产区,盛产糯稻,糯米是制作黄酒的原料,取材便利。再则闽西地处山区,山高林深,地下泉水,洁净甘味,水质特好,适于酿造米酒。而米酒酿造简便,家家户户都可以自己酿造。只要将糯米洗净浸透。置饭甑内充分蒸熟。酿酒行家说:“酿酒无功夫,只要糯饭蒸得熟”,说明糯米饭蒸熟、蒸透,是酿酒的重要环节,不能忽视。糯饭蒸熟后,将其撒在簸箕内摊凉,或直接将饭甑置于木架之上,用冷井水将糯饭淋凉,此叫“淋酒”,将酒饼(酒曲)研碎成末用冷开水调匀,此叫“蒲水”。把摊凉(或淋凉)的糯米饭盛入酒缸中,撒上“蒲水”,用手反复搅拌均匀,此叫“台酒”(土音)。再将缸中拌匀的糯饭压平,中央挖一“酒井”,加盖保温三天,即见酒井中酒娘满井。一般每缸用糯米一斗(约十五一十七斤),可酿酒娘七壶左右(约十六斤至十八斤)。宁化酒娘用途广泛,除平时自饮和待客外,烹饪调料、配药治病都要用酒;还可做礼品馈赠亲友;娶亲聘礼中都要讲定酒多少坛;媳妇生孩子,要备鸡公一只,酒娘六壶,向外公外婆家报喜,称为送“姜酒”。外公外婆则要把酒分送亲友邻居,每人喝一小杯,叫“喝喜酒”。此外,民间还有说法是北方地寒,人体质多虚寒,宜饮白酒;而宁化地处热带,人体质多属热性,更适宜饮用米酒。由于上述诸多因素,宁化客家酒娘,户户皆有,四时不断。
福建客家酒娘,味美香醇,含酒精度低,一般酒娘含酒精25度左右,水酒含酒精18度左右,甘甜可口,不易酒醉,饮用的人很广,男女老少皆饮。每逢宾客好友,或婚娶喜庆,用锡壶盛酒更佳。客家人性格豪爽,此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高兴劲儿,难于言表。
米酒质量好坏,一靠水好;二靠酿造技术,但更关键的则在酒饼(酒曲)。据传,福建客家人用的酒饼源于畲族。福建畲家历来善于酿酒,户户家中都存有陈年老酒。其酒饼主要成分是草药,如酒饼草、金樱子等,晒干碾成粉末,以谷粉做基,经发酵,做成拇指大的小圆团,每缸酒用六、七粒即可。客家人学得了这一技术,并有人专制酒饼出售。经长期实践和不断改进,有的成了家传秘方,流传也不广。例如淮土的酒饼就是酿制特产黄酒的材料,极受欢迎,但制作这种酒的奥秘却成了淮土人的专利。由此可知,畲族酒文化对客家酒文化影响之一斑。
福建客家酒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发展、提高,丰富多彩。在酒的名称方面,因含酒度不同而各有所称:刚酿造出缸未加水的叫酽(浓)酒子;酽酒子存放时间长了则叫酒娘;酒娘兑入30%至50%的冷开水,腌浸三、五天,榨去酒糟,烧开澄清后即为水酒。因酿制季节和存放时间不同而酒的名称亦有别。自家酿酒多在秋冬季节,尤其在“冬至”前后酿酒的最多,其酒名为“冬酒”,存放时间为一年,至次年冬季开缸饮用的称“隔冬酒”;存放多年的称“陈年老酒”;酿造时加入滋补药物的称“补酒”。泉一带民间还有酿制“鸡补酒”。其制法是,选用健壮结鸡(阉公鸡)一只,宰杀放血,拔毛开膛去内脏,洗净沥去水分,再选用当归、党参、黄芪、杜仲、牛夕等十几味滋补中药,藏鸡腹内,将鸡置酒坛底,上压拌好酒饼的糯米饭,密封坛口,存放一年时间,开坛时,鸡及酒糟均已液化,捞去鸡骨、药渣,盛锡制酒壶内煲开,每天喝一小碗,精力倍增,干活特别有劲。
福建客家人饮酒很普遍,男女老少皆会饮,有时以酒代茶,因此,除农家自酿自饮外,还有专门酿酒卖酒为业者,乡村到处都有酒店,清康熙版《宁化县志》载:“启祯之交”(1627-1628年),汀州县城“孟夏龙舟水过,多以小舟代园馆,鱼缕清醪,必以水滨是问”。可见当时汀州县城酒店之普遍性。
由于饮酒在客家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酒,成为各种宴宾筵席的代称,如新年期间,家家都请“新年酒”,小孩出生,三朝要请“三朝酒”,满月要做“满月酒”;子女毕业要请“毕业酒”;订婚请“订婚酒”;结婚请“结婚酒”;建新房迁屋要请“乔迁酒”;老人寿诞请“贺寿酒”。这说明“做酒”并非单指酿酒、制酒,而是一种酒文化现象。
福建客家人饮酒也盛行猜拳。通常猜的是“顶载拳”,即“一品高升,两人要好,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七个巧,八大仙,九九长,宝一对,满堂红。”还有连喊带唱的“叮当拳”。猜输的人喝酒,每到酒席散时,则共同举杯吆喝一声“满堂红”,各将自己碗中酒一饮而尽,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盛情待客的一片衷情。
㈥ 梅州客家酿酒制作过程是什么
梅州客家酿酒制作过程:
1.选料:黄酒选取糯米为原料,晚季稻更好;
2.浸泡:把糯米浸泡一天左右,夏天半天即可;
3.蒸米:入甑进锅蒸,黄酒又称蒸酒,蒸米环节很重要,先用大火加热,沸后再用文火,将米蒸熟蒸透,而又不糊不焦(如果米粒焦糊,黄酒将有残味,制酒失败);
4.冷却:将蒸熟的米起锅摊开晾凉;
5.加入酒曲:在糯米内拌入酒曲,据说这种酒曲演变自畲族,由一二十种药材配制而成,相当于天然菌类;
6.发酵:将拌好酒曲的糯米放入陶器坛中发酵,大约24小时后,坛内温度自然上升,淀粉开始转化为糖份,冬天则用棉被或者稻草包裹坛子保温。自然发酵七日左右后转入大缸中,封好口放置两三个月。(其实发酵两周左右就可以取酒,但为了让糖份更好转化为酒精,保存稍久酒质会更好。)
7.取酒:压榨酒糟,分离汁和酒糟,把酒汁盛入坛中,用碗盖住,再用另一个碗反扣,以防杂物落入。
8.炙烤:在坛子四周围上谷糠或者稻草,阴火炙烤一天,把酒煮沸,既灭菌又让酒的口感更醇香。
9.封坛饮用:自然冷却,放置一周后,淘汰沉淀物,封好酒坛放置,待随时饮用。
㈦ 龙岩春节习俗
春节是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民间称“过年”、“新年”。正月初一日,各家择定吉时开门,放爆竹,焚香点烛,敬拜祖宗,男女老幼全新打扮,互道吉利话。家族聚居的大楼里,先请最有福气的人开大门,说“开门大吉”;走出大门又说“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长挂鞭炮;然后,家家打开厨房门,放鞭炮,说好话。早餐普遍为素食,团圆汤丸、红枣、花生、糯米甜饭。人们不打扫,不洗衣,不挑水。孩童放鞭炮取乐,大人走家串户贺喜。各家为招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大多摆出糖果、花生、甘蔗、金桔、甜枣、话梅、葡萄干等。客家备有肉丸、鸡肉、瘦肉、茶蛋、黄酒饷客,称为“食汤糁”,以劝酒至醉为热忱。
建国后,在当地政府和各种社团组织下,集体敲锣打鼓,向烈军属拜年。各机关单位举行团拜,洋溢着热烈、喜庆、文明的气氛,近年人们多盛行放鞭炮,或逛游公园、游乐场,揽胜拍照,或围聚欣赏乐曲和广播电视节目。
初二回娘家走亲戚,岳家热情款待。龙岩、漳平始以荷包蛋、粉干作点心,再行宴请。若是新亲,则更隆重。
初三,兴起民间游艺活动,龙岩城乡表演采茶灯、舞狮。客家盛行舞狮、船灯、龙灯、鼓吹、闹锣鼓和民间艺人的“打新年鼓”。家家户户、机关单位以鞭炮相迎,观赏表演,再以红包、鞭炮欢送。这一天,客家人将过年敬神敬祖宗的“岁饭”煮吃掉。是日又称“送穷日”,即把家里垃圾看成“穷鬼”清扫出门。家人不愿出门,也不欢迎宾客。
初五,龙岩、漳平称“初五隔开”,客家称“开小正”。开始“祈神”,祈求全年平安发达,烧去悬挂在大门的帘纸,上杭城厢从初五至初十,择日全家团聚饮宴,各食一盘红蛋,以吉利话互勉。是日,可以挑尿捅,做小农活。有些地方开始传统的迎神活动。
连城流传民谚有“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指初三初四拜年迟了),初五初六,有酒无肉(指为时更迟)”之说。事实上人们游乐时间常常至正月中旬。客家俗语云:“有吃无吃,聊(玩)到正月二十”。
㈧ 客家米酒制作方法
客家糯米酒(又称客家酒娘)是一种传统名酒,客家人民利用糯米,通过洗净、浸泡、沥水、蒸制、淋水、发酵等工艺酿造出的一种水酒。 客家糯米酒在刚酿好时呈蜂蜜色味甘甜,但当酿好的酒陈的时间长了以后酒又会呈暗红色,其色浓厚味道香醇,是客家人待客之上品。这期的美食教程,天健美食坊就准备给大家分享客家糯米酒的做法,想学的朋友们就赶紧围观吧,喜欢美食的朋友们也别忘了给我点个关注哈,我每天都会更新分享不一样的美食教程的,相信总有一道会是你想学的菜肴!
在开始制作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食材:
糯米 X 5斤
酒饼 X 2个
山泉水,井水或者矿泉水 X 适量(千万别用自来水)
食材准备好之后,我们开始进入制作阶段,首先把准备好的5斤糯米,倒入大盆中,倒入清水,提前浸泡一个小时,等糯米泡好之后,我们准备个木制蒸笼,把所有泡发好的糯米装入蒸笼里面,再盖上蒸笼盖,用毛巾包起来,把糯米蒸熟成糯米饭,在蒸的过程中为了防止不上气,可以用筷子在糯米中间插几个小孔,让蒸汽顺利的往上升!
等糯米蒸好之后,我们准备两个较大的盆子,然后把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到盆里面,分均匀一点,这样糯米饭凉得比较快!
接着,我们用煮水壶煮一大壶的,井水,山泉水,或者矿泉水,这个水大家切记一定不能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里面含有漂白粉,这个物质很容易让我们在做糯米酒的时候,发生质变,使我们的糯米酒做出来发酸!
在搁凉的过程中,我们把酒饼放到碗里,用擀面杖,把酒饼细心的敲碎成粉末,这个酒饼越粉越好,当然了,如果你有更好的办法也可以用自己的办法哈,我们最终目的都一致就行,那就是把酒饼捣碎成粉末!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步骤了,大家一定要记住,等糯米饭和煲的水基本放凉之后,我们把捣碎的酒饼粉末撒到糯米饭上面,然后用你干净的小手捞匀,捞匀之后,我们加入凉白开,一边加入,一边搅拌,直到把所有的糯米饭都拆分成一粒一粒又不会水分太多,弄好之后,我们把糯米饭铺平,再在糯米饭的中间挖个洞,这样可以使糯米饭发酵成酒的时候更加的均匀!
糯米饭处理好之后,我们给糯米饭盖上一个盖子,然后放到箩筐里包着棉被,或者温度较为温暖的阴凉干燥地方,发酵三天!三天后即可开盖,这时你会发现酒香扑鼻,酒糟已经变甜,直接用汤匙试试,估计你都能够吃一大碗!当然了,我们客家的糯米酒吃法可也是很多的,可以拿来煲猪脚,煲鸡肉,煲清补凉等等,同样也是滋补美食,酒精度不高,老人小孩孕妇吃了对身体特别的好,喜欢的朋友,如果你有时间的话不妨做来试试看吧!
㈨ 猜拳的起源
酒拳俗称“划拳”,乃民间普遍之饮酒游戏。酒拳源自酒令,盖以劝酒助兴为目的。酒令起源甚早,《韩诗外传》记载:“齐侯置酒令,曰:后者罚一经程,酒令之名始此。”
中国古代饮酒游戏可概分动态与静态两种,动态的酒戏古书有记载者如:投壶(以矢投于壶中,负者饮酒)、钓鳌竿(以钓鱼牌为戏)、劝酒胡(或称捕醉仙,以木雕偶人削尖底部,力搓使它旋转,待偶倒下视其所指席位,受指者饮酒)、投琼(即掷骰)、猜枚(席间任取可计数之物,如瓜子、花生置于掌中握住,然后任出其中一拳,使人先猜其单数或双数,再猜其数量,后猜其颜色,凡三猜而决胜负,负者饮酒)。静态的饮酒游戏即酒令,是以文词为内容,筵席中之文人雅士,各凭智慧学识,依诗词、字汇、经学、节令等出题应对,辞穷者饮酒,目前这种以文词为对的酒令已鲜有所闻。
酒拳乃唐代手势酒令的余绪。手势酒令原是由行令者口述,参与者按其口令作手势,比错手势者罚酒;现今酒拳则通常以两人对划,且边喊边比动作,增添了豪迈的声音是当今酒拳最大的特色。
【酒拳的形式与种类】
片岗严所着《台湾民俗志》与吴瀛涛着《台湾民俗》,书中对台湾酒拳曾有作简略介绍,然而两书所搜集的酒拳种类之中,除“官话拳”(即今所谓台湾拳)、三国拳、毛蟹拳(螃蟹拳)之外,其它酒拳已不再流传。现今官话拳、三国拳、毛蟹拳的划拳形式与拳语内容也与书中记载大异其趣,由于酒拳的表达是以口传的方式,因此它的变化性大且拳语内容容易产生以讹传讹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酒拳具有自由、开放的性质,因此旧有时宜的种类不断的被淘汰,新式酒拳也源源而生。
台湾时下流行的酒拳可分为单向式、双向式和多向式三种。所谓单向式是指划拳时由单方猜测对手所出的手势、指数或动作,不中则换另一方再猜;双向式是指划拳之双方同时出拳或出声,猜测两人所出指数的总和或与对方所喊内容比较胜负;多向式酒拳是三人以上同时进行的饮酒游戏。酒拳内容繁多且因地域、语言、习俗的不同而各异其趣,本文仅就台湾地区目前流行的酒拳种类、划拳内容与一般约定成俗的规矩作一概略介绍。
〔单向式酒拳〕
划拳之前双方先以剪刀、石头、布猜拳,决定喊拳顺序。随即双方同时出拳,并由猜拳赢者先喊拳猜测对方所出的手势、指数或动作,猜对则继续再喊,凡连续两划皆中为胜,如两次皆中但内容相同则须再划第三次,又猜对才算赢。这项规定是要防止已猜中一次者瞬间再喊,使对方来不及变换内容而设定的。如果喊拳者未猜中或仅猜中一次则换对方继续再喊。
单向式酒拳目前较盛行的有:
1、帕拉言:以猜拳之剪刀、石头、布规定“布”为“帕”或“帕来”;“剪刀”为“足”或“足奇”;“石头”为“毋”或“嗯得”或“毋地”。帕拉言系以日语发音,拳语中只有主音“帕”、“足”、“毋”是律定的,尾音则各有不同,比如“帕”有喊成“帕来”、“帕得哩”、“帕三”等;“足”也有喊成“足奇”、“足来”等;“毋得”也可喊成“毋”、“嗯得哩”、“毋得哩”、“毋来”等。台湾各地区发音皆有差异。
2、士拉言:又称“日本拳”,通常以日语发音。划拳方式是光猜拳,由赢者出拳并同时喊一数目,猜双方所出指数总和,但指数只能出零、五、十、十五、二十等整数,不得出其它指数。
3、问将拳:“问将”乃是日语司机(运转手)之意。“问将拳”分为三个动作。双手在前交叉上下绕转代表“问将”(意为驾驶);两手肘不断轻拍侧身表示“堪得桑”(表乘客);右手握拳左手张开,以右拳背不断轻拍左手掌为“足奇桑”(表车掌)。划拳时双方同时比动作(大部份采立姿),并由猜拳赢者先猜对方动作,猜对再喊,不中则换边,连续两中为胜。
4、老鹰拳:又作“鸱鸮拳”,只是将其中的“老鹰”改为“鸱鸮”而已。老鹰拳也有三种动作,两手张开上下摆动作飞翔状象征老鹰(或鸱鸮)张翅;右手五指捏拢呈鸟啄状,并上下晃动,表示小鸟啄食;两手掌交叉左右摆动代表没啥事情。划拳时双方同时比动作,并由轮到喊拳者喊出拳语“老鹰(或鸱鸮)在展翅”或“鸟仔在啄米”,或“没什么代志(事情)”。
5、撇仔鱼:“撇仔鱼”是台语鱼名的一种。划拳手势分别以剪刀、石头、布作象征。布代表“撇仔鱼”;剪刀表示“两只须”;石头表示“结归?”。划拳方式与“帕拉言”相同。
6、哑吧拳:哑吧拳顾名思义是以不出声音为名,动作分为五种。划拳时两手握拳,拳眼拳拇上下相叠,将重叠的拳头放置在额头、鼻子、下巴或左耳、右耳任一部位;划拳时喊拳者以“嗯”作口令,双方同时移动拳头位置,如果被猜的一方与猜拳者所放置的部位相同即算输,未中则轮对方发令;哑吧拳通常以一拳决胜负。
7、甩手拳:甩手拳与哑吧拳都是只有动作没有拳语。划拳方式是双方先猜拳,赢的以手掌甩向上、下、左、右任一方向,猜拳输者则同时仰头、低头、转左或转右,如果所作动作与对方甩手的方向相同则算输,如动作与方向不同则重新猜拳一次,再依此循环。
〔双向式酒拳〕
双向式酒拳又分三种类型,一为猜双方所出指数总和;二是按双方猜拳结果比方向;三是由双方所喊拳语内容比胜负。其中台湾拳、螃蟹拳、三国拳、外省拳、客家拳形式相同,皆在拳语字首冠上一个数目;划拳时双方同时出拳,并喊出一句字首带数目的拳语,各猜两人所出指数的总和,猜中为赢,一拳决定胜负。双方皆中则不计胜败,皆未中则继续再划,直到分出胜负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