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质的研究资料的搜集方法以什么

质的研究资料的搜集方法以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28 09:03:05

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又称为质化研究或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
随着心理学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本土化运动的发展,定性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形成,主张采用自我参照的现实性来代替客观的现实性;他们引用新物理学派的观点来否定因果律,认为人们的观察方式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观察的结果,提出有必要重新考虑因果决定论的普遍性和预测性;他们重视人的高级心理,提倡用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人的思维、创造性、人际关系、共存意识等高级心理进行多信息源的综合性研究,使心理学真正成为指导人发展的实用科学。同时期,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也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创构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常常受到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心理学许多问题的研究也必须扎根于本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对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发掘和充实,形成了新型的定性研究——质的研究方法。
国内的陈向明将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国外学者费舍(Fischer)认为“质化的心理学研究探讨的是性质,即人的经验和行动的独特的、本质的特征。质化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的、解释的和描述性的努力。它从特定情景中的参与者的角度来理解和描绘人的经验和行为。”
特性:
1、自然性
即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质的研究对研究的情境不进行操纵或干预,它运用各种办法去收集与现场自然发生事件(即研究对象)相关联的一切资料,然后从其中的关系结构中去发现事件发生的缘由和意义。在研究者的眼中,现场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细节都是重要的,都可能是一条线索,有助于更广泛地了解所研究的对象。现代录音、摄像技术的进步又使质的研究较传统的定性研究更趋于客观和现实。
2、描述性
即以丰富的资料来描述心理现象和过程。质的研究依靠的是文字或图片的描述。研究中收集到的资料,诸如现场记录、访谈记录、官方文件、私人文件、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都是描述性资料,结果的呈现也是以文字来表述。
3、解释性
即以了解研究对象自己的观点为目的。质的研究以解释为己任,它不期望寻找到普遍规律,而求再现所研究心理现象的实质;努力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而不作任何价值判断。
4、互动性
即正视研究者对研究的主观影响。质的研究不回避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心理上的互动,并且主动地将研究者本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认为研究者的个人特征,如研究动机、角色意识、个人经历、视角等,不仅会对研究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可以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丰富的信息,以对研究的可靠性作出判断。它强调研究者对这一类的研究背景材料要进行反省,有清醒的认识,并写入研究报告中。因此,80年代以前的定性研究报告大都采用第三人称形式,以确保报道角度的客观性,而近年来用第一人称撰写的研究报告越来越多。
5、动态性
即研究过程是开放、变化的。质的研究逐步发展出了一套操作方法和检验手段,其研究过程包括:确定研究现象、提出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背景、构建概念框架、抽样、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作出结论、建立理论、检验效度和推广度、撰写报告。这些步骤在形式上与定量研究的相似,但其运行顺序、所含内容、操作手段都不尽相同。在质的研究中,以上这些环节是彼此重叠、互相渗透、循环往复的,它要求研究者是具有弹性、易适应的人,能根据现场的情况积极调整研究程序,包括研究方向和焦点。因此质的研究方法是不完全规则的,不可标准化的。

❷ 搜集资料的途径有: 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有:

1、调查法

通过访问信息收集对象,与之直接交谈而获得有关信息的方法。它又分为座谈采访、会议采访以及电话采访和信函采访等方式。

2、观察法

通过开会、深入现场、参加生产和经营、实地采样、进行现场观察并准确记录(包括测绘、录音、录相、拍照、笔录等)调研情况。

3、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手工检索通过信息服务部门收集和建立的文献目录、索引、文摘、参考指南和文献综述等来查找有关的文献信息。计算机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计算机实现,其特点是检索速度快、信息量大,是当前收集文献信息的主要方法。

4、网络信息收集

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传递和存储的各种信息。收集网络信息的最终目标为给广大用户提供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整个过程经过网络信息搜索、整合、保存和服务四个步骤。



(2)质的研究资料的搜集方法以什么扩展阅读

社会研究所搜集的资料一般可分为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前者为通过结构化的调查问卷及访问表格得来的,它涉及大量调查对象,对此可进行统计分组和汇总;后者多为无结构的观察、访谈材料和文献资料,一般是少数典型或个案的材料。这两类资料的整理过程大致相同,但整理方法不同。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定性资料基本上都是文字资料,因此一般也把文字资料整理称作定性资料整理。由于文字资料在来源上存在差异,所以其整理方法也略不同。但是通常情况下可划分为审查、分类和汇编三个基本步骤。

在资料的整理阶段,为了便于得出正确的调查结论,需要对数据资料作进一步的处理,其一般程序包括数字资料检验、分组、汇总和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几个阶段。检验,主要是对数字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进行检验,以确保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

❸ 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区别是什么

一、性质不同

1、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量性研究是指先规定收集资料的方法,通过数字资料来研究现象的因果关系。

二、研究的目的不同

1、质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和理解,是用系统的、互动的、主观的方法来描述生活经验,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强调对研究对象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和事实,而不是对研究者有重要意义的结果。质性研究着重探索现象的深度、丰富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护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发现新知识。

2、量性研究的目的是预测和控制。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描述变量,检测变量间的关系,决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可用于验证理论。

三、结果呈现方式不同

1、质性研究以叙述性的文字报告结果,将提炼的各个类别或主题内容描述出来。注重从参与者的自身感受出发来描述,常引用研究对象的原话,以支持类别或主题的内容。

2、量性研究的结果以数字资料为主,强调统计分析的正确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❹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研究原理不同

定量研究用数学的工具对事物进行数量的分析;质性研究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

2、研究方法不同

质性研究通过视觉分析、论述分析方法来经常研究;定量研究通过调查法、相关法、实验法来经常研究。

3、着眼点不同

定量研究着重事物量的方面,重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数量化测量。;质性研究着重事物质的方面,重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

二、联系: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经验研究(empiricalresearch)的范畴。

❺ 各国的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方法是什么

蔬菜种质资源搜集与保存是整个蔬菜种质资源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的收集与科学的保存,拥有相当数量的种质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展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

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国家行政部门或主管科研单位组织相对应的地方部门或种质资源研究单位,采用行政的(政府部门有组织的)手段对各地的蔬菜主产区、育种中心地区,进行广泛的收集;二是通过科研协作的形式,根据征集的目的和要求,进行经常性的征集;三是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人员对蔬菜作物起源中心地区、沙漠和沿海等边远地区,进行野生、野生近缘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搜集;四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国际交流,进行国外引种工作。在上述种质资源的征集过程中,对征集工作有统一的要求,对征集来的种质资源填写统一的表格,并将征集到的种子(苗)上交主管单位(方智远、李锡香,2004)。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蔬菜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工作。1920年始,苏联植物分类家瓦维洛夫(Н.И.Вавилов)组织考察队到60多个国家,进行了近200次考察,搜集到包括蔬菜在内的各种栽培植物15万份。由他创建的全苏植物栽培研究所到1985年共搜集保存农作物种质材料35万份左右,其中蔬菜(包括瓜、豆、块根类)种质材料6万份以上。美国从建国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种质资源收集、研究、保存、利用的体制、机构和管理制度。美国原有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贫乏,19世纪中叶开始组织出国考察搜集栽培植物种质材料,现已拥有世界各地栽培植物种质材料43万份以上,其中包括马铃薯、菜豆、豌豆等多种蔬菜作物。日本原有的蔬菜资源有限,许多蔬菜从古代起陆续由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传入,近代则进一步搜集了世界各蔬菜起源地区的种质材料。除上述国家外,1974年成立的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在促进世界各国考察搜集和保存栽培植物种质材料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74—1984年10年间建立并推动世界栽培植物种质搜集网搜集了各种栽培植物种质材料10万份以上(刘红,1990)。

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表1-4列出了世界各国代表性蔬菜种质资源搜集份数(含重复),包括长期保存和未获长期保存的种质。

表1-5列出了美国种质信息网络(GRIN)中常见的蔬菜种质份数(方智远、李锡香,2004)。

表1-6列出俄罗斯的情况。

表1-4 全世界代表性蔬菜的种资源质搜集份数

表1-5 美国GRIN数据库中主要蔬菜种质份数

表1-6 俄罗斯VIR收集保存的蔬菜种质资源

总的来说,俄罗斯收集和保存的豆类作物种质资源约有42000余份,包括15个属,160种。蔬菜和瓜类作物种质资源49000余份,包括282种。

中国对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工作十分重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开展了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蔬菜地方品种的调查搜集工作。据1965年的不完全统计,共搜集到88种蔬菜1.73万份种子,但因“文化大革命”而几乎全部丢失。1979年,农业部和国家科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的通知》,1980年开始再次进行补充调查征集,至1985年底,全国已征集蔬菜地方品种125种,16187份。并从1982年开始,由当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牵头,组织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编写《全国蔬菜地方品种资源目录》。在全国蔬菜品种资源调查、征集基础上,吉林、天津、安徽、山东、江苏、四川、河南、陕西等省(市)先后编制了本省(市)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甘肃、吉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编写出本省蔬菜品种志。1986年开始,国家把种质资源工作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织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蔬菜科研单位进一步进行了蔬菜种质资源的全面搜集、整理。并对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湖北神农架地区和海南省等地进行了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搜集,首次发现了一些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蔬菜植物新变种、新类型和野生近缘种。如1979—1980年对云南省13个地(州、市)的31个市、县进行了考察,共收集种质材料400余份,制蜡叶标本100余份。鉴定出国内外尚无报道的苦茄、西双版纳黄瓜、涮辣、大树辣、辣椒瓜和红茄等。考察查明了云南省辣椒、黄瓜和瓜类的种类、类型、品种及其分布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生态环境。1981—198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参加了由该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主持组织的西藏作物品种考察队蔬菜考察组。共考察访问了39个县、市,搜集蔬菜种质材料655份,蔬菜种子285份(含根茎类),分属栽培蔬菜20个科60多个种,野生蔬菜种质资源23个科32个种,基本摸清了西藏自治区蔬菜种质资源的家底。其后,又于1986—1990年进行了神农架地区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涉及鄂西和川东地区22个县(市、林区),收集蔬菜种质资源3497份,分属38个科159个种、亚种或变种。并对葱、蒜、菜豆、胡萝卜、辣椒、菠菜等蔬菜进行了重点考察,尤其对多种野生蔬菜进行了收集和研究(杜武峰、刘富中等,1991)。此后,在“九五”期间,四川、重庆等省(市)的蔬菜科研单位,还进行了三峡库区的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到蔬菜种质资源959份,鉴定编目710份,初步筛选出25份优异种质资源(滕有德等,2002)。在此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继续组织全国有关科研单位收集保存主要蔬菜地方品种、国外种质和野生蔬菜种质,共计达2005份。“十五”期间,依托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利用”等,繁殖入库有性繁殖蔬菜种质538份,无性繁殖和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计70种776份。

国外引种也是搜集种质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通过多种途径由国外引进了大批蔬菜种质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总计已引入20000余份。在引入的种质资源中,如芦笋、青花菜、结球莴苣、黄秋葵、菜蓟、辣根等,作为新、特、稀蔬菜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有效地丰富了国内栽培的蔬菜种类。又如番茄品种强力米寿、特罗皮克,西芹品种冬芹、夏芹,菜豆品种供给者、优胜者等从国外引入试种后表现优良,已直接用于生产;在直接引入的种质资源中,有的则是重要的育种材料,如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番茄材料玛纳佩尔Tm-2,已用作亲本并育成了中蔬4号、西粉3号、苏抗9号等多个番茄优良新品种或一代杂种,成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之一(尚庆茂等,1999)。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收集的蔬菜种质资源共35580份,涉及214个种(包括变种,除去库圃重复收集的种类)。进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计31417份,涉及21个科70属132个种(变种)。其中以菜豆、豇豆、辣椒、番茄、茄子、萝卜、大白菜、白菜、叶用芥菜、黄瓜、南瓜居多。无性繁殖的水生蔬菜计1538份,分属11个科12个属28个种和3个变种。其他以营养器官繁殖的蔬菜如葱蒜类、薯芋类和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776份,分属70个种(李锡香,2006)。

表1-7 中国入库保存的蔬菜种类和种质份数

表1-7 中国入库保存的蔬菜种类和种质份数(续)-1

入圃水生蔬菜

入圃水生蔬菜(续)-1

如上所述,经过广大蔬菜种质资源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已把全国各地现存的较易收集保存的蔬菜种质进行了整理、繁殖入库和入圃。

关于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国内外都十分重视。目前,国际上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原地保存,就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下,就地保存野生植物群落或农田中的栽培植物居群,任其自我繁殖更新,如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建立的黄石公园。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很快,日本天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700多个,总面积560万km以上,占国土面积的15%以上,为亚洲第一;美国的天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0%左右;中国至1982年底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06个,面积39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0.4%,保护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李锡香,2004)。二是异地保存,是指将种子或植物体保存于该植物原产地以外的地方,主要形式有植物园、种质圃、种质库及试管苗库,还有超低温保存的营养体、花粉、细胞等等形式。

中国对蔬菜种质资源的保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低温种子库保存。国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品种资源研究所建立了温度在-18℃的国家低温长期种子保存库和青海省的复份库,进行种子的长期保存,蔬菜种子也入库保存;在国家级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建立了温度在0℃左右的中期库,进行蔬菜种子的中期保存,并供国内外交流应用,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有条件的蔬菜(园艺)研究所(中心)也建有中期库。二是种质圃。主要保存不能用种子繁殖方式保存的水生蔬菜、营养繁殖蔬菜等。在水生蔬菜的保存方面,中国“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在湖北省武汉市蔬菜研究所建成,保存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百余县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700余份(含重复),它们分属于14个科30个种或变种(孔庆东,2005)。在河北省廊坊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了保存葱蒜类蔬菜、薯蓣类蔬菜、野生蔬菜和多年生蔬菜种质的“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圃”已保存了70余种蔬菜700余份种质。三是离体保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新建了一个25m的组培操作间及培养室,2个约30m的离体保存库,库温分别为1~3℃和16~18℃。对收集的大蒜、生姜、百合等种质进行了复份保存。还探讨了大蒜和百合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技术,并获得了成功。大蒜茎尖液氮冻存后最高成活率可达100%,再生植株遗传性稳定。不同基因型大蒜种质茎尖的冻存后成活率有一定差异。大蒜分化芽冻存后最高成活率为50%。百合组培苗茎尖液氮冻存后最高成活率可达52.6%。相关技术已经用于有关种质的保存实践(张玉芹等,2004;王艳军等,2005;李锡香等,2006)。

❻ 质性研究的方法及怎么样去做研究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 质性研究的定义

  2.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3. 2.质性研究的特点:

  4.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5.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6. 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7.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8. 3)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9.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10. 4)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11.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12. 5) 重视研究关系

  13.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14.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❼ 护理质性研究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哪些

次序大体上按照开展一项研究的时间顺序安排,并根据新手们在一个完整的质性研究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情境一一讲授。第一部分针对的是刚读研究生的学生。第二部分着力于做研究设计时会出现的基本问题:如何选择论题、如何运用理论和选择方法、如何选择案例、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书等。第三部分集中处理收集和分析数据时可能面临的问题:如何进行初步分析、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资料分析,以及如何评估质性研究的优劣。第四部分讨论了做研究记录、处理田野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获得研究反馈等问题。第五部分是关于质性写作的。

❽ 列举四种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_、_、_、_.

抽样 整群 抽样 观察法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互相帮助,祝共同进步!

❾ 课题研究中怎样搜集整理资料求解

1)逆时性。搜集材料时首先要重视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越是近期的、现时的材料、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大。逆时性原则,就是在时间上使用倒查法,沿时间的航标获取最新的东西。
2)选择性。搜集资料要精选精用,把材料的选择限制在课题所必须的范围内,选取必需的资料。
3)直接性。为了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应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尽量避免转手资料,以求去伪存真。
4)比较性。搜集资料要重点搜集为自己课题研究所需的观点与事实的材料,同时,也要拓宽思路,了解和掌握那些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对立的资料,这样,才能全面的比较研究、对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搜集资料的方法: (1)通过检索性工具书,通过书目、文献、索引搜集。
(2)通过参考性与资料性工具书。
(3)通过文献资料与情况资料。
(4)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的活动原始材料。
(2)资料内容。包括思想、观点、事实、依据以及自己的评语、意见、受到的启发、点评等。记录要便于分类、排列和查找;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具体明确。
5、材料的整理。为了便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来的材料根据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核对数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办法进行整理。
6、分析材料方法 (1)逻辑分析方法。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阅读全文

与质的研究资料的搜集方法以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车调整方法有哪些 浏览:791
电脑护肤方法 浏览:499
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测量方法 浏览:904
新奥德赛抖动解决方法 浏览:929
辣椒缺铜施什么肥施肥方法 浏览:112
电脑调试摄像头方法 浏览:781
帕萨特18t发电机涨紧器安装方法 浏览:934
笔记本电脑耳机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9
win7恢复语言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09
无资料地区水文研究方法 浏览:689
肺部内膜结合临床治疗方法 浏览:710
挽回方法是什么 浏览:206
充电线电阻测量方法 浏览:186
如何用简单方法制作皮冻 浏览:854
在家快速止咳缓解的方法 浏览:457
牛的注射方法有哪些 浏览:569
笔记本爱奇艺全屏卡顿解决方法 浏览:862
如何养好赛鸽的方法 浏览:856
qq电脑皮肤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49
案例有什么分析方法 浏览: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