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公共财政学的基本方法
导论部分:市场经济的本质(从概念分析)、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财政的三个基本特征 、财政职能及内涵、税收对总供需平衡的影响、财政经济形势判断方法、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
财政学理论基础:公共品与准公共品 、公共品供给的均衡分析 、掌握公共品理论中的鲍温模型及其他模型 、正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影响及政府矫正途径、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框架以及抉择方式
财政收入概论导论:公共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无谓损失经济分析 、阐述财政收入结构及构成的影响因素 、我国财政收入面临主要问题及改革重点(条条框框+解释)、
税收原理:税收的经济作用(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及其本质差别) 、税收设置原理并举典型案例、税负转嫁基本方式及一般规律
税收制度啊啊:税收的分类(简要了解)、我国目前的税制 、增值税设计原理、计算、体制性归属政策 个人所得税计算
国际税收:.国际重复课税分类及产生原因\进口关税的经济原理、所得税国际协调一般规律 、.国际避税主要形式 P214-215
财政支出概论:公共支出及原理 、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 (这一考点不需要深入了解内容,只需要知道人名和理论的名字)、怎样把握公共支出增长规律及结构变化趋势、.财政职能及内涵 、.财政支出效率及评价、财政支出的管理(含义) 、政府采购的优化选择与调控作用、
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的经济作用与效应 、购买性支出的预算管理(这一考点需要知道哪些单位、部门是哪种管理形式、行政体制改革 、公共教育、我国支农政策及战略目标
很多都是要求准确记忆的,还要注意结合时事,多关注时政。
2.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关键词]财富源泉;福利;市场机制;非市场机制;牛顿方法
在1950年以前,财政学科通常被命名为“财政学(PublicFinance)”;之后,学者们更喜欢用“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Economics)”的名称;也有学者采用“政府经济学”(GovernmentEconomics)或“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的名称。从学科发展的情况来看,“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名称更恰当些。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质上是历史的和发展变化的。因此,研究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似乎是“学说史”的任务。要把“对象和方法”截然区分开来研究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用分别叙述的方法却是适当的。本文讨论这个问题,目的是想搞清财政学研究对象和方法演变的原因、现状和趋势。
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财政学的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经济学的源流发展来看,把经济学转为“科学”的第一人是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同样被认为是财政学的开山之作。
在学说史的研究中,把斯密的学说称为“古典经济学”。从斯密的《国富论》来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财富”和“怎样国富”的问题。斯密在创立科学经济学的时候,可以说是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也即“工业化”的开始时期。这里的“工业化”是指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化。“工业”从它来到世间就是以“交换”为前提的,但从起源来看,最初的交换并不是“资本主义方式”的,什么方式最有利于“工业化”是思想家、经济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工业化”还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化,但从农业经营方式的起源来看,最初却不需要交换。如何把农业纳入交换经济,进而纳入“工业化”的轨道,同样是思想家、经济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上述的说明已经隐含了斯密的社会发展观:资本主义方式最有利于“工业化”。因此,在这里,“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是可以作为等同的概念来使用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现象是大量的农业人口被抛到无产阶级的行列。斯密时期,全球人口只有8亿(1750),农业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高达95%[1](第180页),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人口的比例急剧下降,并引起人口爆炸。用今天的话来说,解决“温饱”问题是社会的当务之急,物质产品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但是,当时在“制度”安排上却是不利于“工业化”的。在成文法上,不利于“贸易自由”的制度障碍很多;在不成文的社会意识形态中,贵金属就是“财富”的重商主义观点占统治地位,严重影响“贸易自由”。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密提出“财富”就是“价值”的着名论点;并指出“市场经济”是“国富”的原因。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振聋发聩的。但斯密的“价值”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并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是“生产性”的。他认为政府公共部门、教育、文艺等部门的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是“非生产性”的。因此,他的市场经济只是指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方式。他倡导“廉价政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上述表明,斯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比较狭窄的,他的财政学是作为他理解的“市场经济”的外生变量来看待的。他把“国家”拟人化,即把国家行为看作自然人一样地理性行为,重点分析税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主张政府对“市场经济”“不作为”。这可以称之为斯密传统。
西方的“工业化”时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也是工场手工业全面转入机器大工业时期(蒸汽机普及时期),也就是斯密“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时期。这一时期在欧洲大约起于1750年左右,止于1860年左右,但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英国,大约在1830年就结束了,而欧洲大陆则要迟30年左右。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研究中,英国和欧洲大陆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与经济学家的民族感情、社会环境、所关注的经济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有关。当时德国相对落后,意识到“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德国的经济学家是反斯密传统的,比如德国的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斯特(1789—1846)。但应该说,历史学派在强调国家的经济作用的时候也没有把“国家”作为“市场经济”的内生变量来看待。
“工业化”完成之后,用今天的话来说,资本主义社会已由“温饱”转入“小康”。社会关注的问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精神需求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学说史的角度看,1890年马歇尔发表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宣告古典经济学的终结,同时,马歇尔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但实际上,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风气在1860年前后就形成了。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883—1950)在他的《经济分析史》中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798)、马克思的《资本论》(1867,第一卷)、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原理》(1871)、社会政策协会的成立(1871),“是明显标志着另一个时期到来的一些事件”。马歇尔拓宽了斯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他认为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劳务”也是有价值的,也是“生产性”的。这样,就把斯密的市场经济扩大到非物质生产领域,但他同样认为政府部门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同时,马歇尔也注意到“工业组织”的制度变迁,社会分工更为发达,从生产到消费的环节越来越多,经济研究不应该再从“供给”出发,而应该从“需求”出发。他认为,斯密只强调自由竞争是不够的,竞争也有缺点,合作也有优点。不仅如此,“国富”光凭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人们深入认识,自觉“驾驭”。他认为社会发展不像斯密所说的那样“自然而然”,而有“人为”选择的作用。因此,他认为斯密理论中关于“自然工资”、“自然利润”、“自然地租”、“自然利息”的概念是不贴切的,应把“自然”改为“正常”。这个“正常”的概念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正常利润”、“正常利率”等等,甚至在此后发展起来的宏观理论中对经济状况的分析也采用“常态”和“非常态”的概念。他认为“纯粹”的经济学只研究可以用货币数量表达的经济问题。不可用货币数量表达的经济问题,尽管对经济有重大影响,比如政治问题,不属于“纯粹”经济学的范畴。这就是说,“政治问题”、“国家问题”对于“纯粹经济学”来说,只是外生变量。从此古典经济学喜欢使用的“政治经济学”的名称被“经济学”替代。这一切就是相对于古典经济学的“新”,并形成“马歇尔传统”,但理论的“本体”仍然是“古典”的。直至今天,可以用货币数量表达的经济研究被列入“主流”的地位,而且不如此就似乎不正宗。
在学说史的研究中,通常把“新古典”时期划到1936年,即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那一年。我以为不妥,“新古典”时期的终结年代应该以1950年左右为界。凯恩斯在主流经济学说史中的地位很高,名声很大。我以为从经济学说的角度看,凯恩斯的“名声”大大超过了他的学术贡献。从学术成就上看,他仍然应该被纳入“新古典学派”,但标志着新古典学派的终结。他的名声之所以那样大,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他创立的宏观理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根据。从1930年代以后,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日益加强,导致20世纪40年代发展为“混合经济”。二是二战以后直至1970年,资本主义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1930年代的危机给西方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于是人们把“政府干预”以后的经济增长“归功”于凯恩斯。三是凯恩斯是英国财政部的高官,参与重大经济政策,包括国际经济组织的策划。而他的老师马歇尔却是纯粹的学者,凯恩斯可能是开经济学家直接参与政治先河的代表人物。这是政治决策发生明显变化的重要标志。凯恩斯以后,英国在经济学方面“原创性”成果最多且领先的地位也结束了。
马歇尔有两个着名学生:一个是庇古(1877—1959),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一个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们不迷信老师划定的经济学研究范围,一个把社会公平问题纳入经济学的大雅之堂;另一个把宏观问题请进经济学的殿堂。但在对市场经济的“本体”认识上仍然是“斯密”的;在经济分析方法的“本体”上仍然是“马歇尔”的。因此,把他们列入“新古典学派”是适当的。
这就是说,新古典学派把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拓展到“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领域。在“效率”方面,把斯密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市场经济”拓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盈利性部门。经济学研究的三个领域成为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三条主线,没有统一的理论模型,三者之间的关系很有一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味道。凯恩斯学说确实名噪一时,主流派甚至一度认为微观问题已经被研究得差不多了,社会的注意力几乎主要被宏观问题所吸引。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在主流研究中,“效率”是市场机制的事情,即“市场经济”的事情:“公平”和“稳定”是政府的事情,即“非市场机制”的事情。而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政府却只是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并没有从微观上研究“非市场”的“机制”问题。但社会关注的问题不是理论研究的全部,真正的理论家需要以他对社会进步的思考、以他独特的知识积累、以他特有的热情和敏锐、以他超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捕捉”和“研究”有关问题。其中,有许多问题是当时社会所“不关心”的,但仍然有一批真正的理论家在“耐得住寂寞”状态下进行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仅比凯恩斯的《通论》迟了一年,可是在很长时期“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40年以后才名声大噪,被誉为新制度学派的创始人。科斯的论文实际上把“企业组织”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回答了“企业组织”的“性质和原因”。在传统的“效率”研究中,“企业组织”历来是作为“价值”的外生变量来看待的,科斯却把它内生化,并提出“交易费用”的着名观点,从而确立了“企业组织”在经济研究
3. 如何学习财商知识
一、 学好财商知识必须打好经济学的基础
从国外财商知识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微观经济学理论已日益成为财商知识研究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的一些标准分析工具如供求模型、无差异曲线、艾奇渥斯盒状图等,以及一般均衡、部分均衡和边际分析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实际上已成为财商知识研究和分析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甚至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已不再把财商知识视为独立的学科,而是将其视为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领域。当然,这种观点比较片面,过分强调了微观经济学与财商知识的同一性,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财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确实离不开微观经济学。所以,要学好财商知识,首先必须打牢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二、 学好财商知识需要具有一定的计量经济学基础
财商知识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定性分析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学识和对事物的直觉及洞察力,按照一定的逻辑来对社会经济问题或现象进行推论,经过一步步的推演得出分析结果。
三、 学习财商知识必须坚持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要求人们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即一方面要求实事求是地说明事物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还要分析事物应有的性质和状态。解释和说明事物“是什么”属于实证分析,阐明事物“应当是什么”属于规范分析。
四、 学好财商知识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财商知识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科学,它的研究素材是从大量的财政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研究成果最终也要应用到政府的财政活动中去。
所以,要学好财商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各种财政问题和财政现象,要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把所观察到的财政问题和财政现象结合到财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中去,做到带着问题去学习和研究。
五、 学好财商知识还要多学习一些财商知识说史
现代财政理论是从早期的财商知识说演变和发展而成的,因此,多了解一些财商知识说史,对我们学好现代财政理论是有帮助的。例如,关于公债对经济的影响,现代财政理论认为,公债如果发行过多,会导致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紧张,引发市场利率上升,加大私人投资的成本,从而迫使一些投资者放弃投资,产生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而实际上,这种对公债效应的观点早在亚当 斯密时代许多古典经济学家(包括亚当 斯密本人)就已经提出。所以,现代财政理论中关于公债会排挤私人投资的观点只能算是一种“新古典”公债理论。现代财政理论中都有所论述。掌握历史上的财政理论,不仅对于我们了解财政理论的发展,而且对于学习当代财商知识都是大有裨益的。
4. 财政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金融学从大的方面讲包括三个方面:货币金融学、财政学(public finance)、以及公司金融学(corporate finance)。货币金融学现在应该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单独不成学科;财政学已单独成为学科,具体可以去看财政学,主要研究税收和财政制度;而现在一般意义上讲的金融学特指公司金融学,也可以叫公司理财或财务管理。
公司金融学会讲很多内容,譬如管理制度、资产结构、分红融资政策等等,但是总得来说可以总结为两部分:金融工具及衍生品定价、公司财务管理。
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保险学、风险管理以及个人理财等也都应该属于广义金融的范畴,但是各自又比较独立。
5. 公共财政与财政有什么区别
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
财政:国家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为了避免与预算体系中其他预算收入混淆,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1年以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
公共财政收入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
(5)财政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扩展阅读:
公共财政收入形式:
公共财政收入一般包括税收、公债、非税收入三种形式。
税收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获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政府调节经济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公债是政府在资金持有者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信用原则,有偿地获取公共收入的一种手段。相比于由法律预先规定的税收而言,政府可以根据公共收支的状况,更加灵活地确定是否需要发行公债来调节经济、平衡收支。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公共收费、罚没收入、特许权收入、国有资产收益与境内外机构和个人捐赠等多种形式。
6. 大学的财政学应该怎么样学主要掌握什么
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
知识技能
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财政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 具有处理财政税收业务的基本能力;
3. 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