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华严经研究方法

华严经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27 12:21:39

A. 《华严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华严经》主要讲的是佛经,从全经内容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境界;第二是阐明了如何从凡夫到成佛的历位,需要圆满哪些行愿;第三部分以善财童子南游,一生成办,入普贤三昧,证入毗卢性海。

《华严经》为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于菩提树下为五比丘僧及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载佛陀之愿行果德,并开显种果无尽,事事无阂之妙旨。

(1)华严经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华严经》汉译本有三种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

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

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B. 图解华严经的内容简介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广为流传的一共有80卷,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这部佛经在汉传佛教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年来有“经中之王”的美誉。那么,它的特殊之处都有哪些呢?
第一,它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第二,它义理丰富、逻辑严密、准确无误,用佛教的话说,便是“了义、圆融无碍”的经典。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妙喻贴切地表达了“圆融”的概念,这便是“帝释天之网”。它取材于印度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着无数宝珠,每颗宝珠都映现出其他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现出圆融谐和的绚丽景观。
第三,它直接导致了一个宗派的兴起。唐朝时,对《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地兴盛起来。从杜顺和尚开始,“华严宗”开始倡导;而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将其发扬光大,集“华严宗”之大成。从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
第四,从文学角度讲,《华严经》体系宏博,意蕴深刻,气势恢弘,妙喻纷呈,机语隽发。而在某些章节中,更是有着空灵美妙的语句,令人读之如嚼青榄,回味不尽。
第五,从哲学角度讲,在《华严经》基础上形成的华严宗,构建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哲学体系——这成为华严宗最大的特色。
除此之外,《华严经》还有诸多特点,如脍炙人口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以及广大浩渺的“普贤行愿”,等等,但诸如此类的妙处实在难以在短短的篇幅中一一说尽。如果读者有兴趣,大可以搜寻原文来阅读,相信一定有极大收获。
正因为《华严经》是这样一部伟大的经典,在编着这本书的时候,如何能撷取其中的妙理而整理成通俗的文字以飨大众,就成为一个艰难的问题。因此,我们勉力去参照了许多资料,也参访了一些善知识,来虚心请他们指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梳理了12卷本《华严经》的内容,浓缩其中精华,形成了这本《图解华严经》的基本框架。
首先应该阐明的,自然是对这部佛经的来历,以及与此书相关的菩萨、论师以及论着等的介绍。其次,便是对《华严经》的原经文结构做一展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每个地方说了什么,主旨是什么,作了一个简略的介绍。
《华严经》中的世界,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华藏世界”,这个世界由无数的莲花构成,重重叠叠,其中佛国无尽、刹海无尽。那么,《华严经》中的世界观就成为一个值得阐述的主题。
成佛之路,可以分作三个阶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这便是常说的“三主要道”。而《华严经》中,从文殊菩萨宣说四谛,再到菩萨十信、十住、十回向……最终到十地,乃至究竟成佛。这些便可分作三个部分:超世观、菩萨行、空性见。
最后,便是《华严经》中,最为大众津津乐道的“五十三参”故事以及“普贤行愿品”。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故事,既脍炙人口,又暗合东方的尊师文化;而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则在一千多年中感动了无数人,甚至其中的偈颂被单独抽出来,成为汉地早晚课诵的念诵内容。
本书不仅在内容上作了如上整理,以求通俗易懂;更在编辑手法上,采用了当下最流行的图解手法,以丰富的精美手绘插图、简洁的图表来解读这部深奥的佛经,生动活泼,自然贴切。因此,这本《图解华严经》既不失经典的权威,又有崭新的装帧设计,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的阅读享受。
在这里,我们特别感谢辽宁的法称法师和曲世宇先生。这两位熟知佛法义理,在此书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耐心的阅读点评。
最后补充一点,《华严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对印度、汉地和藏地的佛教均产生过极大影响。希望读者若有闲暇,能再读一下《华严经》原文,相信一定会有更大收获!本书在附录中,摘录了部分佛经原文,以供大家欣赏。

C. 华严经中的 —法界缘起— 具体是怎么样的缘起

法界缘起,佛教术语,是四种缘起之一。

缘起,就是:事物之待缘而起也。一切之有为法,皆自缘而起者。

法界缘起,这是华严宗所说的缘起,又称法界无尽缘起。此说是以现象界的一切法,都属法界,法界之一切事法,无论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等,尽为一大缘起,而无任何单独存在者,故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成一法。就诸法之势力而言,具有一多相入之义;就诸法之体性而言,具有一多相即之义。华严宗以此相入相即之义,阐释法界万有相融无碍之至理。

另附四种缘起,增长见闻:

一、业感缘起,众生由惑造业,由业感果,由果又起惑造业,所以一切万法皆由业力的招感而生起,这是小乘教之主张;

二、阿赖耶缘起,是说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的种子,遇缘便生起现行,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这是大乘始教唯识宗之主张;

三、真如缘起,又名如来藏缘起,是说由于真如随缘,随染缘而现六道,随净缘而出四圣,这是大乘终教之主张;

四、法界缘起,是说法界之一切万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尽成一大缘起,以一法起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法法都脱不了相互的关系,无一能单独成立者,这是一乘圆教华严宗之主张。

愿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

D. 佛教的《华严经》讲的什么

在佛教里,如果能明了华严经,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若是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但这还不算完全,若能融会贯通华严经的道理,便将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华严经譬如大海,而其他经如河流,小小的河流如何与大海可比呢?现在世界上能讲华严经的少之又少,有人学佛法学了一辈子,连华严经的名字也没有听过,是何等可怜!这部华严经不要说讲,就是能念一遍的也很少,念一遍最快也要二十一天。
法界是什么呢?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法界。所以,一切法没有不是从《华严经》流出来;一切法也没有不是归回来到《华严经》这个法里边来。所以这是法界之法。法界之法--包罗在法界里边的一切法。学《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法,也就是学我们自性里边的法。《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法界之法,它没有离开我们的自性。我们自性和法界是一个的。所以,我们人学佛法,必须要学《大方广佛华严经》,因为它是法界之法。
[概况〕
佛教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有人认为,在梵本《树严经》及《大方广佛华经》(第58卷)中都提到 ysa 一字,这是于阗文而不是梵文。因此,该经出现的年代和传播的地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译本 汉译3种:①东晋佛陀跋陀罗译,60卷34品,称《旧(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②唐实叉难陀译,80卷39品,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③唐贞元中般若译,40卷,称《四十华严》,为经中《入法界品》的别译,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此外,传译该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的亦不少。从东汉支娄迦谶译此经别行本《兜沙经》(《如来名号品》)开始,至唐时止,据法藏《华严经传记》所载,这类别行译本有35部之多。各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华严》品目完备,文义畅达,最为流行。其中重要的有支谦译《菩萨本业经》(光明觉品)1卷;聂道真译《诸菩萨求佛本业经》(净行品)1卷;竺法护译《菩萨十住行道品》(十住品)1卷;祗多蜜译《菩萨十住经》(十住品)1卷;鸠摩罗什译《十住经》(十地品)4卷;竺法护译《等日菩萨所问三昧经》(十宝品)3卷;竺法护译《度世品经》(离世间品)6卷;圣贤译《罗摩伽经》(入法界品)3卷;地婆诃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1卷。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亦有《华严经》,共45品,原本来自于阗,译者胜友、智军,校者遍照。
《华严经》的梵文本目前只发现《十地经》(相当于《十地品》)和《树严经》(相当于《入法界品》)。在印度,这两本经是单独传播的,在尼泊尔则列入“九法”之中,中国也有单译本。
[编辑本段]〔内容 〕
主要发挥辗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与普贤行愿的实践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汉译实叉难陀的80卷本,主要讲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别,以及依此修行实践证得广大无量功德等,最后宣说诸菩萨依教证入清净法界、颂扬佛的功德海相等。中心内容是从“法性本净”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教义,强调解脱的关键是在心(阿赖耶识)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辗转增胜的普贤愿行,最终能入佛地境界即清净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等思想,对大乘佛教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经在隋唐时弘传极盛,终于出现了专弘《华严经》教观的华严宗。7世纪中,新罗僧人义湘来唐受学于智俨,回国后成为朝鲜华严宗初祖。8世纪中,此经在日本已有流传,后有唐道睿东渡弘传《华严经》,为日本华严宗初祖。
[编辑本段]〔简评〕�
圆融和谐的绚丽世界: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广为流传的一共有80卷,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这部佛经在汉传佛教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年来有“经中之王”的美誉。那么,它的特殊之处有哪些呢?
第一, 它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第二, 它义理丰富、逻辑严密、准确无误,用佛教的话说,便是“了义、圆融无碍”的经典,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妙喻贴切地表达了“圆融”的概念,这便是“帝释天之网”,它取材于印度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者无数珠宝,每颗都映现出其他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现出园融和谐的绚丽景观。
第三, 它直接导致了一个宗派的兴起。唐朝时,对《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地兴盛起来。从杜顺和尚开始,“华严宗”开始倡导;而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将其发扬光大,集“华严宗”之大成。从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
第四, 从文学角度讲,《华严经》体系宏博,意蕴深刻,气势恢宏,妙喻纷呈,机语隽发,而在某些章节中,更是有着空灵美妙的语句,令人读之如嚼青榄,回味不尽。
第五, 从哲学角度讲,在华严经基础上形成的华严宗,构建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哲学体系——这成为华严宗最大的特色。
[编辑本段]〔注疏 〕
在印度有龙树的《大不思议论》(一部分汉译为《十住毗婆沙论》),此外有世亲的《十地经论》和金刚军、坚慧的《十地品释》等。中国的注疏甚多,最主要的有隋吉藏《华严经游意》1卷,杜顺《华严五教止观》1卷;唐智俨《华严搜玄记》10卷、《华严孔目章》4卷、《华严五十要问答》2卷,法藏《华严经探玄记》20卷、《华严经旨归》1卷、《华严经文义纲目》1卷、《华严经传记》5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五教章》)4卷、《华严经问答》2卷、《华严策林》1卷、《华严经义海百门》1卷、《华严游心法界记》1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1卷,澄观《华严经疏》60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90卷、《华严法界玄镜》2卷、《华严心要尖门》1卷,宗密《华严原人论》1卷、《注华严法界观门》1卷、《注华严法界观科文》1卷、《华严心要法门注》1卷等。此外还有新罗元晓、太贤、表员等人的注疏。
阅读地址:http://www.hhfg.org/fjyj/f119.html

E. 佛教各类修行方法详细介绍分类

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二)持戒

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

(四)精进

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五)禅定

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六)智慧

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

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

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5)华严经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对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师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许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错了路。在修行的准备工夫而言,节制五欲,是很重要的。这是由于五官的媒介而产生的种种不好的心理活动。

这些由五官反应而生的种种是修行的障碍。所谓五官的反应,是指眼所见、耳所听、舌所尝、鼻所闻、以及身体所触,而使心里产生了喜怒哀乐种种情绪,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对日常物质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声、色等五欲所迷乱,然后才能讲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萨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种方法由有生死有烦恼的凡夫这一边,到无生死无烦恼的那一边去。也就是从生死的苦海到达涅盘;从烦恼的凡夫转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种器具设备的船,航向对岸成佛的路上去,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怎么办呢?那你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哑子呢?那就只要心想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钱出力,专门叫人去做好事、帮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实上他劝人为善的行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并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谓同病才能相怜,自己有痛苦有困难,觉得需要人家帮助,因此见到别人有痛苦困难,便也希望有人去帮助。

有人厌恶不肯出钱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称之为“为富不仁”。其实富人的钱,如果不是横财,原是由于舍不得用钱,把一个钱一个钱省下来,积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钱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们应该劝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个对象:一是布施贫穷的人,即是帮助需要救济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团体,即是佛教说的佛、法、僧三宝。我在纽约曾对学生说,你们要多多布施给三宝,有一个学生嘻嘻笑起来,我说:“你笑,是不是因为我是三宝中的出家人,我要你们布施,要你们不可贪心,结果把钱都给了我?”他说是的。

诸位有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布施三宝?佛教说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功德来得大。我们用钱救助人,是希望以一个钱救十个人,还是希望一个钱救不了一个人?

布施给三宝,三宝所做的事是,帮助所有需要救济的人得到佛法。因为人类的真正痛苦,不在于缺少物质。佛教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在心理上解决痛苦、解决烦恼,这是彻底解决痛苦的方法。布施给三宝,三宝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重大的问题,所以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的功德来得大。

也有人说,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没有钱布施给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诉诸位,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为救济人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与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乐的话,就是我昨天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

(四)精进

第四“精进”,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谓肉体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躯的生活现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则是我们的信仰所赖以延续的活动现象。

为了神圣的悲愿,我们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缩地做下去,便是精进,假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头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么,无论是对日常的生活,对身体的维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废,便是萎靡不振,无法达成预期的目的。

(五)禅定

第五“禅定”,我教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们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经验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凡是中西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达到这一阶段。

(3) 物我双亡,只有禅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禅,就是教你达到“无”的境界,无,并非等于没有东西,而是没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并不等于物我合一。

物我双亡是到了真正开悟之后,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假的,虽然是假的,世界还是照常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阶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状态之下的平静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阶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万物的存在合而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里或我在上帝里面,都是大我的观念。

3.物我双亡是无我的阶段。既无小我,也无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泼地、无碍地存在。

诸位不要以为修禅定必须要坐在那里的。修禅定有许多方法,静坐只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已,禅的开悟,并非只靠静坐,只是开始时,需要静坐的基本训练。

实际上念佛、诵经、忏悔、礼拜、祈祷,无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禅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训练你的心力集中。所谓“诚之所至,金石为开”,“诚”;便是心力集中。

心无旁□,只有一个念头,集中在一个念头,这就禅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诸位不可把禅定的范围看得太狭小,禅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内的,禅是通于大小三乘及显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种修行方法,是一体的,其重心则在智慧上。不过,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则必须兼修其他的五种方法。如果撇开其他五种,仅修其中一种,譬如说老是打坐的话,纵能开悟,悟也不会深的。

为什么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后,因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无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终目标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开了悟,开悟可使人们摆脱烦恼。

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烦恼,烦恼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现,智慧出现了,烦恼便解除,这是循环而互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烦恼越薄。

F. 怎么研究佛学

研究佛学的目的和方法
魏 艾
在谈本题之前,先要说清什么是佛学。佛即觉义,佛学即觉悟之学。觉悟系从智慧中来,也可以说佛学即是智慧之学,智慧达到圆满高深的水平,即是成佛。智慧的海洋,深不可测,宽广无涯。学习的次第,当依生得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菩萨为度众生而学
通常所见,研究佛学的目的,大约有三种不同。第一种人,是把佛学当作一般学问来研究。众所周知,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没有信根,没有实践,纵有生花之笔,悬河之辩,但对佛说的道理不会有亲切感,也得不到真实受用。第二种人,是从厌离心出发,着重了生死。虽也学了少量经论,似懂非懂,不求多闻。专重信仰,缺乏智慧。一心求佛菩萨的感应,整天在死字里翻斤斗。如解放前某法师写一死字挂在墙上,两只眼睛整天盯着死字。从纯正的大乘佛教观点看,这两利人学佛学的目的都失之偏颇。第三,研究佛学的正确目的是什么呢?《华严经》上说得好:“菩萨为度众生而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为着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和睦,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于善知识处,精勤学习。为了达到正确的学习目的,必须坚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的原则。
在研究佛学中,如能坚持正信,坚持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一致的原则,既有别于第一利人的浅薄,又不同于第二种人的消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菩萨为度众生而学的目的,于佛学领域,才谈得上登堂人室,得到亲切的受用。
二、打好文史哲的基础
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佛学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学问,同文史哲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在学习佛学之前如果具备语文、历史、哲学、逻辑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对于阅读佛书、掌握佛学的思想体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唐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传》里说:“学法次第,先学声明。……必先通文字,而后方能了义”。如舍利弗未出家前,即通达吠陀经典。出家后闻佛言教,信解不疑,为众说法,契理契机。佛赞叹他“智慧第一”,“善入法界”。佛灭后,使大乘佛教思想理论化、体系化的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大论师,都是当时的着名学者,他们对于流行的吠陀经典和十八部大论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出家后,精通三藏,深究群说,创立了中观学派与瑜伽学派。再如我国佛教史上的道安、慧远、僧肇、智顗、慧皎、道宣、法藏等人,对外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才能在佛学研究上立一家之言,将印度佛教中国化,在我国佛教史上放出绚烂的异彩。再如近代提倡老实念佛的印光法师为无数信众所推崇,被尊为莲宗第十三祖,他不但有笃实的净土实践,渊博的儒学佛学知识,还能写一手好文章。由此可见,属于生得慧的文史哲知识是研究佛学的基础。《瑜伽师地论》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明,即是智慧和觉悟的同义词。试问没有知识,怎么能深入三藏,分别性相?又怎么能分辨邪正,教化众生?但遗憾的是近代僧伽教育,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授,培养出来的学僧,不是文理不通,就是井底之蛙,成才者稀。我们现在搞研究佛学的人,应该认真吸取这一严重教训。
三、学好主要着作
佛教三藏典籍浩如烟海,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益,这就要对几种主要着作,反复研讨,领会运用。哪些书是佛学的主要着作?唐义净法师在《求法高僧传》里说玄照去印度求学是“沈情《俱舍》,清想律仪。后之那寺,就胜光学《中》、《百》,宝师子学《瑜伽》”。智弘在印度求学是“既解《俱舍》,后善《因明》。至于那寺,则披览大乘”。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藏地佛学研究,主要是五部大论:《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这与义净所见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是以《现观庄严论》代替《瑜伽论》。这一佛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曾为佛教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人才,是一条学习的捷径,应该继承下来。现在向有志于研究佛学的人推荐几本书。
主要着作:
(1)《俱舍论颂疏》三十卷唐圆晖着
(2)《中论》四卷龙树造青目释鸠摩罗什译
(3)《摄大乘论释》十卷世亲造玄奘译
(4)《成唯识论》十卷护法等人造玄奘译
(5)《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窥基述
(6)《大乘起信论》马鸣造真谛译
(7)《入中论》月称造法尊译
参考书:
(1)《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着法尊译
(5)《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着
(3)《中国佛教》(一)(二)中国佛教协会编
(4)《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澄着
(5)《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澄着如果化上几年时间,学通上述七种主要着作,则三藏十二部的要义,尽摄其中。
在学主要着作时,还要解决用什么观点来进行研究的问题。太虚法师的学习经验,还是值得参考的。他1935年5月在南京大学讲《优婆塞戒经》时说:“非佛书之研究者,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为求菩萨发心修行者”。(见《优婆塞戒经讲录》)中国佛教从隋唐宗派兴起后,都以自宗为至顿至圆,至高至妙。唐以后见性成佛的禅宗,又几乎取代了整个佛教,明清称名念佛的净土宗,则独步一时。近代研究佛书的学者,日渐增多,但他们是“非罗什、玄奘之译不读,非龙树、无着之论不求”。森严的门户知见,遮住了人们的视线。有些人研究了一辈子佛学,错把祖师教,当成佛教,从而看不到释迦思想的真面目,必须申明的是,我毫无反对祖师教的意思,祖师教也是佛教的瑰宝。我只是反对祖师教中是自非他的门户知见。
太虚法师说他“非佛书的研究者”,是指近代一批国内外佛书研究者,对佛教缺乏正确的信解,把佛书当成世俗学问来研究。动辄说:某经为伪,某论是中国人所造,耸人听闻、制造混乱。
“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应该肯定印度的三期佛教,中国的大乘八宗,各有其特胜,亦各有其偏颇。专承偏宗,会造成有各宗而无佛教整体的后果。太虚法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序》说:“中国至清季,除参话头、念弥陀外,时一讲习者,亦禅之《楞严》,净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仪》,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八要》而已。……空疏媕陋之既极,唯仗沿习风俗以支持。学校兴而一呼迷信,几溃颓无以复存。”可见宗派佛教的门户知见是一条死胡同,危害匪浅。我们应该超出宗派,从释迦学说的本源,来研究佛教的整体,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密宗的天色身的幻身佛,净士宗的极乐世界,与大心菩萨的“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的悲愿相比,不足为训。实际上佛道是由无量阿僧祗劫所修因行而成就的,佛道长远,菩萨道难行,非是小因所能承当的。
“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即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不忘“为度众生而学习”的正确目的,不为一时令人眼花撩乱的空华所惑乱。
四、通达基本思想
研究佛学力求弄懂佛教的原理和基本思想。如缘起论、四谛、业与轮回、三无漏学,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十八界、三法印、中道等。缘起论是佛法分析一切问题的基本观点,应该牢牢地掌握,不断地运用。三法印是佛学的中心思想或根本原理,是衡量法与非法的尺度。对每个佛学研究者来说,它是一面镜子。我们的知见是否纯正,只要拿三法印一检验,便了如指掌。三法印又是照妖镜,对一些披上神秘外衣,说着动听言词的人,只要拿它一照,无不原形毕露。所以说:三法印是个宝,研究佛学少不了。三法印的主要内容是:(1)诸行无常:诸行是物质与精神一切法,无常是生灭、运动、变化的异名。诸行无常,即一切法永远处于瞬息万变的运动之中。佛教的无常观,除了说明运动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之外,没有任何别的附加意义。(2)诸法无我:印度哲学中“我”被认为是主宰一切、自由自在的意思。“无我”是说明宇宙间事物的产生与消亡、都是依赖因缘(条件)的聚会。世间上找不到离开因缘而独存的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实体。使人们从事物的个体中看到事物的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单独的存在与发展。佛教的无我观,是说明相互作用是事物存在的规律(3)涅槃寂静:我们看到宇宙间一切事物,千姿百态,斗芳争艳,起伏绵绵,矛盾重重。究其实质,不过是无常与因缘两大规律的作用而已。透过事物生机盎然的表层,窥见其无自性空,涅槃寂静的实质。
五、如理思维——四依
佛法提倡智慧,反对愚昧;提倡信解,反对迷信;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目崇拜。如何研究佛教,最根本的还是佛说的四依。
1.依法不依人:修学次第,首先是亲近善知识,但善知识的知识,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善的。加以佛教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地区广泛,难免羼杂异说,或传译失实。这就需要用三法印的原则对善知识的知识加以抉择。
2.依义不依语:在学习中反对生搬硬套。那种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一味地重文轻义、执文害义的学习方法是要不得的。我们要求系统地、完整地、深刻地领会佛学的原理和基本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舍本逐末的缺陷。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一生说法四十多年,都是因机设教,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别。因此在研究佛学时,必须弄懂什么是了义的,什么是不了义的,以了义抉择不了义。
4.依智不依识:规律性的认识叫智,现象的认识叫识,佛法以正觉的解脱为目标,要远离一切取相的分别妄识。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在观察一切事物时,以离相的无分别智,做到法随法行。
以上就研究佛学的目的和方法,谈了五个问题,是否可行,仅供参考。

G. 华严经的精髓是什么

《华严经》的内容,整个体系以一佛三菩萨就可以说明,这就是《华严经》的精髓,不单有理论,而且要结合行。信解行证是相应的,教理行果也是相应的。《华严经》的要义,讲体用因果,以毗卢法身为体,以文殊菩萨妙智为用,因智起行,普贤菩萨妙行为因,行竟则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为果。

《华严经》八十一卷,不出信解行证,不出教理行果,都是有系统的,研究它必须从这方面着手。应慈和尚讲的“教宗华严,行在禅那”,而且提出“出世而入世的菩萨行”,都是要注重行动,不注重行动,光口说没有意义。

华严经的核心思想

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华严经》历来被大乘佛教所推崇,被誉为“经中之王”。由于其直接彰显佛陀广大圆满、无尽无碍的因行果德,加上华严是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因而它所展示的境界更是巍巍壮观,不可思议。

H. 华严经主要讲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法师对华严经的解释不同呢

佛教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主要发挥辗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与普贤行愿的实践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汉译实叉难陀的80卷本,主要讲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别,以及依此修行实践证得广大无量功德等,最后宣说诸菩萨依教证入清净法界、颂扬佛的功德海相等。中心内容是从“法性本净”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教义,强调解脱的关键是在心(阿赖耶识)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辗转增胜的普贤愿行,最终能入佛地境界即清净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等思想,对大乘佛教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经在隋唐时弘传极盛,终于出现了专弘《华严经》教观的华严宗。7世纪中,新罗僧人义湘来唐受学于智俨,回国后成为朝鲜华严宗初祖。8世纪中,此经在日本已有流传,后有唐道睿东渡弘传《华严经》,为日本华严宗初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法师的修为不同,对法理的理解也不同。

I. 华严经是龙树所作为什么还被列为佛经呢

四依四不依

言四依四不依者,乃是世尊为后世学人所确立的修学佛法所应遵循的原则标准。若人能依此修学,则能远离争论扰乱,顺趋大乘正道。云何四依四不依?如《维摩诘经•法供养品》中云:“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一、依于义不依语

云何依于义不依语?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令学人破迷开悟了达诸法离言法性,故特假借语言文字方便善巧开显诸法实相。若诸学人不达真义,着于文字,则难免不被语言文字所束缚,犹如以指指月,迷者不见月,反执指为月,如此则不能了知佛法的真实义。是故,应依于义,而不依语。如《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句经文告诉我们,佛所说的文字教法譬如过河的船筏,诸法实相譬如涅盘彼岸,若不依船筏不能到彼岸,若不舍船筏同样不能到彼岸,于此般若大法尚不可执着,何况那不能引导众生令得解脱的外道之法。又如《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立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此句经文是佛陀慈悲方便,劝诸众生念佛名号,与佛结缘,种下善根,由此为因将来能招感被佛陀度化的果报,非指念一句佛号便可成佛道。又例如通常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样是劝人止恶修善的,决不可以为真的立地便可成佛。

二、依于智不依识

云何依于智,不依识?智谓无分别智,唯出世大乘圣者具有,有此智者能够如实了达诸法自性共相,能随顺无我律及因果律,能够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令诸众生得究竟解脱,乃至成就无上佛道。识谓虚妄分别,乃是世间凡夫所有,依于虚妄分别的识不能明辨邪正是非,不能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不能随顺自然规律,不能破我法执,令诸众生得究竟解脱。只能使有情流转生死,沉沦苦海。因此,学习佛法最重视的就是破迷开悟,而修行的过程就是转依的过程,成佛即是圆满转依,只有转舍有漏的八识转得清净无漏的四智相应心品,才能成就无上大菩提。故言依智不依识。

三、依于法不依人

云何依于法不依人?罗什大师云:“法谓经教也,当依佛陀所说之经教,不可以人胜故,背法依人也。”谓佛弟子修学和宣说佛法,当以佛经为依据,以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三时判教、四依四不依为依据,若如是者名依法不依人,反之,则是依人不依法。在当今的中国佛教界,依人不依法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在《解深密经》中,有佛陀亲自认可的三时判教,可是在中国佛教界却有种种不同的判教,并不依佛所说;又例如佛法中讲,一切法皆是缘起性空,这是佛法的不共法,与其他的宗教哲学皆不相同,可是,在佛教界却时常能听到有人高唱:“儒、释、道三教同源或儒、释、道三教是一家。”这样的谬论。是故,欲弘扬正法,光大圣教,当依法不依人。欲自利利他,普度众生,当依法不依人。

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首先应该了知何为了义经,何为不了义经。还应了知依了义经有何功德,不依了义经有何过失。这样才会自觉地依了义经学法修行。根据经中佛陀亲自认可的判教,当知佛陀初时所说的声闻教法阿含类经及第二时所说的大乘教法般若害经皆不了义经,唯第三时所讲的《解深密经》是真了义经。该经所讲的教、理、行、果四方面皆属究竟了义,无上无容,非诸争论安足处所。此经共八品,除序品外其余七品全部被《瑜伽师地论》所引用,单从这一点上就可说明一生补处的弥勒菩萨对此经的重视程度。例如从教理来讲,初时教本着我空法有宣讲业感缘起;二时教本着我法二空宣讲受用缘起;三时教则是本着非有非空的中道宣讲阿赖耶缘起。又初时、二时教唯说前六识,未建立七、八二识,更未建立三自性和三无性。因此依于初时二时教法,不仅不能说明宇宙人生产生的原因,也不能揭示其究竟实相,甚至连三世因果也说不明白。了义教中所说的教理是究竟圆满的,同样,其中所说的修行方法及佛果境界也是究竟圆满的。而不了义教中所说的内容,只是了义经中的一部分,是故佛陀告诫学人应依了义经不应依不了义经。

问:何为了义经,何为不了义经?了义对不了义而言,若是公开显了宣说究竟真实之义者,谓之了义教。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乃是真实之说,不了义乃是方便之说。又具足三义者属了义,否则为不了义。三义者:一者尽量,谓尽所有性一切性;二者如理,谓如所有性真实性;此二是就所说法而言。三者显了,谓公开显了而不隐言密语,此是就佛说法的方法而言。

问:依了义经有何功德?《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中云:“胜义生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所说甚深了义言教,闻已信解,书写、护持、供养、流布、读诵、温习,如理思维,以其修相,发起加行,生几所福?’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胜义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其所生福,无量无数,难可喻知,吾今为汝略说少分,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算数计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如是于诸不了义经,闻已信解,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获功德,比此所说了义经教,闻已信解,所集功德,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问: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谓佛陀说法有方便说(权教),有真实说(实教);有究竟圆满公开显了的了义教,也有隐言密语对机宣说的未了义教。举例来说,佛陀初时,唯为发趣声闻乘有情说阿含教;佛于二时,唯为已舍小向大的初发大心的不定种性的有情说般若教;佛于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的有情说方广教。其中初时教、二时教,皆是对机而说的密义言教。三时教乃是究竟圆满的了义教。因为我空法有和我法二空皆是非有非空中道当中的一分;而于第三时所说的阿赖耶缘起中不仅包括业感缘起,还包括受用缘起,更有自性缘起,可以说宣说缘起法至此已究竟圆满,无上无容。又初时二时唯说前六识未曾建立七、八二识,由未建立八识,虽说缘起但不能建立种现熏生的深妙正理——究竟圆满的阿赖耶缘起。由未宣说三自性故,虽依缘起说如幻有,但未能具体说明遍计所执性唯是凡愚妄执而有,依他起性如幻假有,圆成实性真空妙有。由未宣说三无性故,虽依性空说诸法空,但未能具体说明遍计所执性是体相俱无的空,依他起性是有幻相而无实体的空,圆成实性是胜义无自性的空。故初时二时皆方便说,皆不了义教,其中所说的内容只是了义教当中的一部分,是故应“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又例如《涅盘经》中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而《解深密经》中却说:“法是一乘,种性有别。”《椤伽经》中也说:“法是一乘,种性有五。”又例如:有的经中说“初发菩提心,即成无上觉。”而了义经中说“从最初发心,直至成佛,需要历经三大阿僧祗劫。”诸如是等,佛于诸经中所说的观点各不相同或自相违当如何处置?当知诸经中所说虽有如是种种差别,并非如来自语相违,而是佛陀大智大悲为度化众生,方便善巧,对机施教,众生根机不同,故佛说法有异,正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有八万四千种对治法门。佛陀说法既有方便说,那方便说就必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理由,因为众生的根机有种种差别,这是不争的事实。是故,于佛所说,应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就是应依了义经的观点去受学一切不了义经,但不可以实废权或以权代实。

总之,四依四不依是所有的佛弟子都应遵循的原则标准,若不依此标准,人们便会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生门户之见、宗派之争,这必然会影响佛教内部的团结,也必将成为佛教兴旺的一大障碍。愿同志者,都来依此原则标准学法弘法、自觉觉他。

阅读全文

与华严经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徒手锻炼胸部的方法 浏览:492
快速正钱方法 浏览:172
楼梯的构造计算方法 浏览:551
红掌的修剪方法视频 浏览:225
净化大师使用方法 浏览:720
ve使用方法 浏览:448
采集视频的方法 浏览:878
天猫快速下店方法 浏览:461
疤克正确的涂抹方法视频 浏览:993
男士电脑使用方法 浏览:156
抓地的最佳方法 浏览:123
腺肌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浏览:637
重车调整方法有哪些 浏览:794
电脑护肤方法 浏览:501
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测量方法 浏览:906
新奥德赛抖动解决方法 浏览:929
辣椒缺铜施什么肥施肥方法 浏览:112
电脑调试摄像头方法 浏览:781
帕萨特18t发电机涨紧器安装方法 浏览:934
笔记本电脑耳机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