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穿刺针穴埋线晕针的处理方法
1.穿刺针埋线法: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约1~2厘米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敷盖消毒纱布。
也可用9号注射针针头作套管,28号2寸长的毫针剪去针头作针芯,将00号羊肠线1~1.5厘米放入针头内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同前。
用特制的埋线针埋线时,局部皮肤消毒后,以 0.5~1%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剪取羊肠线一段(约1厘米长),套在埋线针尖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 15°~40°方向刺入,待针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厘米,随后把针退出,用棉球或纱布压迫针孔片刻,再用纱布敷盖保护创口。
2.切开埋线法:
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5%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用刀尖划开皮肤(0.5~1厘米),先将血管钳探入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探找酸感点按摩数秒钟,休息1~2分钟,然后用0.5~1厘米长的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以防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天后拆去丝线。
埋线多选用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穴位,以腰部及腰部穴最常用,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简。每次埋线1~3穴,可间隔2~4周治疗1次。
3.三角针埋线法:
在距离穴位两侧1~2厘米处,用龙胆紫作进出针点的标记。皮肤消毒后,在 标记处用0.5~1%产盐酸普鲁卡因作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敷盖纱布3~5天,每次可用1~3个穴位,一般20~30天埋线1次。
“禁忌症”
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2.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75%酒清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3.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4.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5.埋线最好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6.注意术后反应。一种属于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刺激,在1~5天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
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小时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 ~ 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后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粒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另一种则是异常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2)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足大趾不能背屈。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经予适当处理。
(3)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中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Ⅱ 晕针反应的处理方法
立即去针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病人可于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可配合施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措施。
本栏目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Ⅲ 中医针刺治疗,出现晕针要如何处理这5个方法帮你解决
中医针刺治疗是很多时候的主要治疗方法,如果患者不方便吃药或者是药物已经产生了不良反应,就会选择使用针刺的疗法来进行疾病处理。但是针刺疗法依然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有的患者第1次打针或者是在打针之前没有吃东西就可能会产生晕针,这是一种针刺后的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处理。
1、平卧休息
在运针的时候首先就要让患者平卧休息,因为这样才能避免患者持续受到刺激,然后平卧休息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快的使身体进行调节,也就能从晕针的状态中脱离出来。通常晕针是患者过度紧张或者是治疗时刺激过强导致的,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就可以恢复。
2、加强保暖
晕针的时候患者身体比较虚弱,有的患者会出现昏迷面色苍白以及多汗的症状,此时就一定要加强患者保暖措施。因为晕针的时候,患者的身体出现异常,此时容易受到外邪入侵的影响,导致疾病发作,做好保暖工作才能避免疾病。
3、立即拔针
针刺治疗的时候出现晕针情况就应该立即拔针。因为在晕针出现的时候,不能立即确定患者晕针的原因,所以要避免这次继续造成刺激,因此也就需要拔针。只要将针全部拔出,一般患者的症状也就会有所减轻。
4、服用温水或糖水
在患者晕针之后,一定要及时给患者服用温水和糖水,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身体加快恢复,调整到正常状态。因为温水和糖水是一种温和的刺激,能够促进消化道和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也就能缓解患者的恶心呕吐以及身体乏力症状。
5、针刺人中
对于晕针比较严重,并且产生昏迷的患者,最好就可以进行局部针刺治疗,这种层次语音真实的层次不同,主要也就是针对各种刺激性的穴位来进行调整,帮助患者恢复气血运行,并且造成强刺激,让患者清醒。不过在进行治疗的时候,最好是配合其他治疗一起使用,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患者身体机能。
针刺治疗同样也是存在风险的,不过这种风险较小,只要患者在针刺之前注意饮食,并且不要太过紧张,一般是不会晕针的。即便出现晕针,通常症状也不会太过严重,及时的处理,一段时间后就能恢复。
#家庭医生超能团## 健康 科普大赛#
Ⅳ 耳针晕针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耳针一般较少发生晕针,如一旦发生晕针,出现头晕、头昏、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出冷汗。轻度晕针可不必拔针,平卧休息,消除紧张心理,给病人喝点温开水即可。如发生重度晕针,应立即拔针,并将取下的针随即针刺肾上腺、皮质下、心、枕等穴,并采用头低脚高位,即可恢复。
有时针刺后,耳廓发生特异的疼痛,或有头昏、头晕、心慌、恶心、下肢寒冷或全身发麻等症状,这大多是因针刺肾上腺、交感、内分泌、肺、肾等穴位过深或方向不对而产生。一般将针后退一下,以上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如果仍不能减轻症状,则应把针拔除。
Ⅳ 试述晕针的原因和处理措施
常由于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以致针刺时或留针时发生此证。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Ⅵ 晕针的原因
晕针就是在针刺的过程中患者会发生晕厥的一种现象。它主要原因有患者的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者是疲劳、饥饿、盗汗、吐泻、大出血之后或者是体位不当,还有就是医者在针刺的过程中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和留针过程中出现晕针的现象。
对于晕针的处理主要由以下的处理方法:
首先要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要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后就可以恢复了。
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还要刺人中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或者是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就可以恢复正常。
最后,如果是仍然有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搏弱者,要考虑配合其他的治疗或者是急救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