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确动画情景及动画技术问题与技术手段步骤有哪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规模在中国的不断高速扩大,信息技术对现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走向发展,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仅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成为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标准,到今天也成为许多有条件学校的教学常态。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改变了观念,积极投入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运用中来。广大教师也掀起了自制教学课件的热潮,在网络中能查询到的有关教学的各种影音素材、备课资料、教学课件已数不胜数。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常规。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约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据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多者要听十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70分钟到450分钟。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的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因为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多媒体表现,多媒体不是万能媒体),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2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有的教师设计制作课件,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觉得课件设计的长度越长越好,其实,课件的设计是不能代替教师上课的,课件只起辅导教学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所作的点拨、引导、方法指导、分析讲解等都是课件无法预先设计的。
例如这次非典时期,北京市的中小学停课,清华附中充分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使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的教学录像在网络中播放,并运用校园网实时答疑解惑,发收作业,组织活动,有的班还在网上开了班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但返校时,同学们都反映了学习效果不如在校学习好,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缺少了最真实的交流和沟通,缺少了很多在课堂之中我们常见的相互启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实的情感,少了读读、背背、想想的环节。而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2.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2.2.1 三维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落实学科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明白“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其教学目标也要了然于胸,并尽量明确的告知学生。“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他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应用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类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② 模拟方法简介
4.4.1.1 FLAC3D的基本原理
数值计算一直是工程地质学分析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的迅速发展,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态到动态,计算精度、可靠度不断提高,加之大量工程实例的验证,使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已日益成为岩体稳定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利用国际工程地质界公认的最新通用软件FLAC3D2.0作为工具,对典型岩溶塌陷类型的工程环境效应进行评价。
FLAC3D分析在求解中使用如下3种计算方法:
(1)离散模型方法,连续介质被离散为若干六面体单元,作用力均被集中在节点上。
(2)有限差分方法,变量关于空间和时间的一阶导数均用有限差分来近似表达。
(3)动态松弛方法,由质点运动方程求解,通过阻尼使系统运动方程衰减至平衡状态。
4.4.1.1.1 空间导数的有限差分
快速拉格朗日分析采用混合离散方法,将区域离散为常应变六面体单元的集合体,又将每个六面体看作以六面体角点为角点的常应变四面体的集合体,应力、应变、节点不平衡力等变量均在四面体上进行计算,六面体单元的应力应变取值为其内四面体的体积加权平均,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常应变六面体单元常会遇到的位移剪切锁死现象,又使得四面体单元的位移模式可以充分适应一些本构的要求,如一四面体,节点编号为1到4,第n面表示与节点n相对的面,设其内一点的速率分量为υi,由高斯公式得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式中:V为四面体的体积;S为四面体的外表面;nj为外表面的单位法向向量分量。对于常应变单元,υi为线性分布,nj在每个面上为常量,由式(4-1)可得: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式中:上标l表示节点l的变量;上标(l)表示面l的变量。
4.4.1.1.2 运动方程
快速拉格朗日分析以节点为计算对象,在时域内求解,节点运动方程可表示如下: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式中
将上式左端用中心差分来近似,则可得: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4.4.1.1.3 应变、应力及节点不平衡力
快速拉格朗日分析由速率来求某一时步的单元应变增量,即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有了应变增量,即可由本构方程求出应力增量,进而得到总应力。
4.4.1.1.4 阻尼力
对于静态问题,在式(4-3)的不平衡力中加入了非粘性阻尼,以使系统的振动逐渐衰减直至达到平衡状态(即不平衡力接近零),此时式(4-3)变为: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阻尼为: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式中:α为阻尼系数,其默认值为0.8;而符号函数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4.4.1.1.5 计算循环
由以上可以看出快速拉格朗日分析的计算循环如图4-2所示。
图4-2 FLAC3D软件计算循环图
4.4.1.2 FLAC3D的功能和应用范围
尽管FLAC3D的计算公式源于有限差分方法,但其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方法的计算结果(对于常应变四面体)相同,而且它与现行的数值方法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黄润秋等,1991、1995、1999a、1999b),其特点包括:
(1)“混合离散化”(mixed discretization)技术的应用,更能精确和有效地模拟计算材料的塑性破坏和塑性流动,在力学上比常规有限元的数值积分更为合理。
(2)全部使用动力运动方程,即使在模拟静态问题时也如此。因此,它可以较好地模拟系统的力学不平衡到平衡的全过程,实现动态的模拟过程。
(3)求解中采用“显式”差分方法大大节约了计算时间,特别对求解任意的非线性应力-应变问题尤为重要。同时它不需要存储较大的刚度矩阵,因此,它与一般的差分分析方法相比,既节约了计算机的内存空间又减少了运算时间,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
(4)物体由多面体单元所表示,可以通过调整三维网格的方法,以适应研究体真实的形状,每个单元力学行为是对应力-应变法则和边界力、约束条件的响应。材料能产生屈服和流动,而且网格也能变形(in large-strain mode),并随材料移动。
(5)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根据需要输出设定阶段的应力应变成果,提取各工程部位的应力、应变的量值,同时还可以根据追踪功能(history)获取所需变量值的历时变化曲线。
研究中使用的FLAC3D所使用的模型主要包括近10种模型,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空模型(null)。用空材料来表示开挖后的材料,在空单元中的应力被自动地赋零。
即: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用此种模型模拟实际中的洞穴。
(2)弹性均质模型(elastic,isotropic)。在FLAC3D中,对于基岩主要采取了这种模型,而对于非均质的介质再根据其不均匀情况进行特殊的定义。在这种模型中,据虎克(Hooke)定律,有:
Δσij=2GΔεij+α2Δεkkδij
在此Einstein求和中,δij为位移,α2为与材料的体积模量及剪切模量相关的材料系数: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新的应力值通过下式获得: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3)弹性非均质模型(elastic,orthotropic),主要用于非均质情况的模拟。
(4)Drucker-Prager塑性模型。在FLAC3D中此模型使用的破坏准则主要为Drucker-Prager拉张破坏准则,用以评价计算中的塑性破坏现象。
(5)摩尔-库仑模型(Mohr-Coulomnb)。在整个数值模拟过程中,对于土层、砂土、粉土等均采用了摩尔-库仑模型作为计算模型,即将其视为弹塑性材料来解决。在此模型中,以Mohr-Coulomnb准则作为材料的破坏准则。
③ 谁有土地系统动态模拟方面的论文或者材料 急求。感谢
土地系统动态模拟方法新进展
土地系统动态模拟方法大多包含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相关模型中。土地系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地形、地貌、土壤、基础地质、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有自然因素及过去和目前人类在这一地域范围内土地利用活动及其影响结果的综合体。土地系统动态模拟与分析需要考虑了在区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环境条件变化的宏观背景下,用地类型之间在空间上相互竞争形成土地系统宏观结构及其空间上的宏观演替格局。土地系统动态模拟旨在回答土地系统结构在何时、何地、为何以及发生怎样的变化与转换,并导致何种突出的环境效应。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建立土地系统动态模拟模型,阐明土地系统动态变化机制,开展区域用地结构变化情景分析。土地系统动态模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能够加深人们对土地系统动态变化机制的理解,并为预测区域未来土地系统动态变化趋势提供分析工具。
土地系统动态的系统性与时空分异性特征要求土地系统动态模拟既要从区域水平(或一定级别的行政单元)上对影响用地结构变化的因素进行宏观分析,如建立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依据的定量分析模型,将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因素综合到一个具有反馈特征的系统中,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也需要在较精细的时空单元栅格上测度各驱动因子的变化,并将其导致的用地结构变化表征到具有一定时空精度的单元栅格上。目前可以用来进行土地系统动态模拟的模型与方法,各有优势与不足。
目前,可以用来进行土地系统动态模拟方法可大致分为三类:基于经验统计的方法、基于多智能主体分析的方法、基于栅格邻域关系分析的方法和土地系统动态模拟系统(DLS)。
最新发展的土地系统动态模拟系统(DLS)着眼于整个土地系统,以区域用地结构变化均衡理论和栅格尺度用地类型分布约束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区域土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驱动区域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自然控制因子和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定量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动态反馈机制,并共同推进土地系统结构变化与格局演替(以下称土地系统演化)的机理。DLS 将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看作一个时空动态过程,通过开展情景分析,模拟区域土地系统演化时空格局。
摘自:邓祥征【着】,土地动态模拟系统,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④ 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有有几种 参数分析 动态分析
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有3种__蔡_治觥⒈冉暇蔡_治龊投__治
一,1、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简言之,规范经济学回答了“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做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二,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变量是已知和固定的,来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比较静态分析:对变化前后自变量条件下的因变量进行比较,但不考察从原均衡状态到新均衡状态的变化过程。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三,3、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在均衡状态下,当事人决策的最优化是通过边际分析实现的。
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经济模型。所谓研究方法,是针对目的来说的。我们想要解释世界上存在的一些“stylized facts”(典型化事实),并且相信,知道了这些事实发生的机制将有助于推动社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于是经济学家以数学为工具,用建立模型的方式模拟现实,这就是经济模型。
⑤ 软件破解中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有什么区别
软件破解中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区别为:对象不同、代码覆盖率不同、检测不同。
一、对象不同
1、静态分析:静态分析是对程序文件(非运行状态)行跟踪。
2、动态分析:动态分析是对运行着的程序进行跟踪。
二、代码覆盖率不同
1、静态分析:静态分析有完整的代码覆盖率。无论一个代码块或另一个代码块在执行时获得控制的频率,静态分析都会检查整个代码库。
2、动态分析:动态分析不能保证完整的代码覆盖率。需要向程序中馈入足够的数据以获得更好的结果并获得尽可能多的代码覆盖率。
三、检测不同
1、静态分析:静态分析不利于检测内存泄漏和与并发相关的错误。
2、动态分析:动态分析可以检测复杂的内存处理错误,例如超出数组范围的索引编制和内存泄漏。
(5)解决动态模拟与分析的方法扩展阅读
程序静态分析是与程序动态分析相对应的代码分析技术,它通过对代码的自动扫描发现隐含的程序问题,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不实际执行程序。动态分析是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执行程序进行分析的方法,多用于性能测试、功能测试、内存泄漏测试等方面。与之相反,静态分析不运行代码只是通过对代码的静态扫描对程序进行分析。
(2)执行速度快、效率高。目前成熟的代码静态分析工具每秒可扫描上万行代码,相对于动态分析,具有检测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
(3)误报率较高。代码静态分析是通过对程序扫描找到匹配某种规则模式的代码从而发现代码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可以定位strcpy()这样可能存在漏洞的函数,这样有时会造成将一些正确代码定位为缺陷的问题,因此静态分析有时存在误报率较高的缺陷,可结合动态分析方法进行修正。
⑥ 稳态模拟和动态模拟有什么区别
稳态模拟解决设计问题,动态模拟解决操作问题。但是稳态模拟的可信度要高,因为稳态模拟的结果是根据化工原理进行代数方程求解得来的,在迭代过程中会消除误差,从而达到可信的设计数据;但是动态模拟解的是微分方程,上一时刻的误差会不断传递到下一时刻,所以初值赋予很重要,而且实际操作中影响因素很多,动态模拟只能从数学方面对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引起的结果进行定性分析,无法完全再现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情况。
⑦ 动态分析包括哪些扫描工具
图形处理软件,显卡扫描软件。
程序静态分析是与程序动态分析相对应的代码分析技术,它通过对代码的自动扫描发现隐含的程序问题,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不实际执行程序。动态分析是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执行程序进行分析的方法,多用于性能测试、功能测试、内存泄漏测试等方面。与之相反,静态分析不运行代码只是通过对代码的静态扫描对程序进行分析。
(2)执行速度快、效率高。目前成熟的代码静态分析工具每秒可扫描上万行代码,相对于动态分析,具有检测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
⑧ 请问UG能做动态模拟吗
用MOTION可以完成工程中所见的大多数运动模拟和分析,可以分析力、速度、加速度并检查运动干涉(比装配干涉要高级的),由于UG是使用了ADADMS的功能,因此,你要是对ADAMS掌握的更好的话,用ADAMS是最佳的选择。ADAMS可以对你的运动机构做优化设计并做定制,以达到同种机构在不同情况下的设计使用的目的。
如果你的动态模拟是强度、变形方面的话,请用UG/STRUCTURE模块,它使用了ANSYS的功能。当然直接用ANSYS做,才更专业了。
⑨ 放大电路静态和动态分析电路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目的是:
1、静态分析可以求出IB,IBQ以及ICEQ等值。这样既可以判断放大器是否处于放大区,也可以为动态分析提供计算所必须的数据。
2、动态分析就是计算电路的电流、电压的放大倍数,输入、输出阻抗等数据,这是衡量一个放大电路的好坏性质的最根本数据。
静态分析,就是放大电路在输入直流信号状态下的电路分析;动态分析,就是放大电路在输入交流信号下的电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