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根据以上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继续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长1.90倍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尽管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八十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为24.12%.
根据近几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数量特点,可以把居民消费结构分成三个阶段:
1993年和1994年为第一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大于0.5;
1995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介于0.4-0.5之间;
2000年和2001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恩格尔系数低于0.4.
这三阶段各有特点区分明显,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二、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费水平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一方面由于食品供应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国水果产量6658万吨,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产量2864.8万吨,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于在外饮食的增加,粮食消费比重减小,购买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购买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长37.5%;购买牛羊肉、家禽、蛋类、鲜奶、干鲜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在外饮食达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长4.7倍。
衣着是两项基本生存资料之一, 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衣着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长1.775倍,它的消费比重2001年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向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的倾向更加明显,成衣化倾向成为主流。
从衣着和食品消费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的支出并没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满足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阶段已经结束,逐步向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阶段过渡。
三、耐用品消费增长减缓,主要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
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和洗衣机数量分别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长1.44倍和1.07倍;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比1993年增长1.52倍。上述数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费品逐步饱和,城镇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费特别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势头逐年减缓,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费已经不再是人们消费的重点。
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在传统电器降温的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一些新兴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传统电器的位置成为现阶段的“消费”热点。如:电脑、空调等。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从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户拥有34部增长20倍,增长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间家用电脑的拥有量从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长5.12倍,2001年空调拥有量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这充分证明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变,新的世纪像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步入衣着消费的后尘,正在逐步下降。
四、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增长,支出比重变化最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电子通讯、家用汽车价格的下调,移动电话及家用汽车已成为我国近几年形成的新消费热点之一。从趋势上看,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旺盛。
调查显示,2001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的比重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城镇居民交通消费的比重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个百分点;通讯消费的比重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个百分点。
五、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
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大幅上升,这是与我国住房及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紧密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人们用于改善居住环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较大幅度的增长。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住房消费比重上升。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在全国57个城市对2.28万名城镇居民进行了买房意向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经基本释放,城镇居民中有74%的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为了扩大居住面积和改善居住条件,这说明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已开始从“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转变。
六、医疗及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
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绝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趋势。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医疗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娱乐文教也是近几年来增长较大的一项。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娱乐文教支出为690元,1993年仅为194.01元,从1993-2001年,其所占比重从9.19%增至13.00%,绝对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还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投入的增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们收入的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点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以及娱乐教育方面。而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已经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的新消费结构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费结构由于受到消费观念、国家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完全角成,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现行消费体制
我国消费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在城镇住、行的消费方面,福利型、供给型和集团型的消费方式至今仍未彻底打破,用于住、行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仍未完全纳入个人商品消费领域,使这两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从而围绕住、行的相关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2、推行鼓励消费的政策
加快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千方百计降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价格。彻底整顿土地转让价格和拆迁补偿费,清理各种摊派和收费,规范住房成本构成,切实降低房价。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取消对汽车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积极推进燃油税改革进程。放开轿车价格,鼓励企业竞争。
3、扩大就业渠道
制定再就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积极促进其再就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标志和条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前提。
市场分析是对市场供需变化的各种因素及其动态、趋势的分析。分析过程是: 搜集有关资料和数据,采用适当的方法,分析研究、探索市场变化规律,了解消费者对产品品种、规格、质量、性能、价格的意见和要求,了解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和销售趋势,了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企业的市场占有情况,了解社会产品购买力和社会产品可供量的变化等,为企业产品经营决策——合理安排生产、进行市场竞争、正确调节市场、平衡产销供应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从细分市场中选择目标市场提供决策依据。汇报呈现形式如图3-5所示。
图3-5 细分市场行业特征及行业发展趋
市场分析的内容和市场分析的研究对象是紧密相连的,根据市场分析的研究对象,市场分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行业特征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行业特征分析
行业分析是公司产品分析的前提,行业特征是决定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直接进行行业细分市场决策,会影响我们对产品未来发展的预测,因为我们不知道公司所在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公司在整个行业中的位置,因此首先有必要从行业进行分析。行业特征分析主要包括行业的市场类型、经济周期和生命周期三个部分。
l 市场类型分析。随着行业中企业数量、产品性质、价格制订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变化,行业的经济结构呈现不同的特征,根据行业的经济结构,可将行业基本上分为四种市场类型,即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按照经济效益的高低和产量的大小排列,四种市场类型依次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而按照价格的高低和可能获得的利润的大小排列,则次序正好相反,即依次为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
l 经济周期分析。各行业变动时,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可测的增长或衰退的格局。根据这些变动与国民经济总体周期变动的密切程度不同,可以基本将行业分为增长型行业、周期型行业和防御型行业。
l 生命周期分析。一般而言,每个行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便称为行业的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类似,行业的生命周期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特点,识别行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的主要指标有: 需求度、市场增长率、产品品类结构、竞争者数量、技术变革、用户购买行为、进入壁垒及退出壁垒等。通过对行业市场类型、经济周期和生命周期的分析、判断,可以初步判定该行业这一时期盈利水平的高低、经营的稳定状况等特征,对后续的产品市场细分决策,选择目标市场起指导作用。
2.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发展趋势是建立在目前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行业未来发展走向的一种预测。我们将从行业历年经营状况、行业成长性、行业安全性和行业发展驱动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l 行业历年经营状况。行业历年经营状况是分析该行业在某区域入市以来销售额、利润等的表现情况,通过各项目数据统计,可以将结果呈现在图表中,便于后续分析。
l 行业成长性。行业成长性是指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能力的发展状况,它是衡量行业发展速度与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可利用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进行评价。其中最重要的参考指标是主营业务年度增长率。整合公司三年以上的财报,主营业务年收入平均增长率连续稳定在50%以上的属于高速发展,在30%~ 50%属于快速增长,在10%~ 20%属于稳定增长,10%以下的属于缓慢增长,当然还有负增长。新兴行业的增长率比传统行业高,而传统行业的增长稳定性要比新兴行业好。
l 行业安全性。行业安全性是指行业的风险抵御能力,安全性在经济不景气时的影响会非常大(例如经济危机)。判断行业安全性有行业企业数量占行业总体规模比例、行业增长率的稳定性、行业集中度、行业社会评价和政策四个指标。
l 行业发展驱动力。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是指能促使行业向前发展的力量,具体体现在行业需求、行业供给、成本、技术水平、政策激励等方面,每一个驱动力有若干个驱动因素,例如,行业需求受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景气指数等因素影响。公司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分析其驱动力,明确驱动因素。关注重点驱动力,可以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行业与公司的快速发展。
㈢ 常用的市场调查方法有那几种
市场调查的手法技术性,市场调查有下列四种手法:
1、定性营销研究Qualitative marketing research:最常被使用。简单来说就是从受访者的数字回答中去分析,不针对整个人口、也不会做大型的统计。常见的例子有:焦点族群focus groups、深度访谈、专案进行等。
2、定量营销研究Quantitative marketing research:采用假说的形式,使用任意采样、并从样品数来推断结果,这种手法经常用在人口普查、经济力调查等大型的研究。常见的例子有:大型问卷、咨询表系统questionnaires等。
3、观察上的技术Observational techniques:由研究员观察社会现象,并自行设定十字做法,就是水平式比较﹙通常是指时间性的比较﹚、与垂直式的比较﹙与同时间不同社会或不同现象比较﹚;常见的例子有:产品使用分析、浏览器的cookie分析。
4、实验性的技术Experimental techniques:由研究员创造一个半人工的环境测试使用者。这个半人工的环境能够控制一些研究员想要对照的影响因子,例子包括了购买实验室、试销会场。
(3)分析消费结构变化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市场调查的内容涉及到市场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有:
(1)市场环境的调查
市场环境调查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具体的调查内容可以是市场的购买力水平,经济结构,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科学发展动态,气候等各种影响市场营销的因素。
(2)市场需求调查
市场需求调查主要包括消费者需求量调查、消费者收入调查、消费结构调查、消费者行为调查,包括消费者为什么购买、购买什么、购买数量、购买频率、购买时间、购买方式、购买习惯、购买偏好和购买后的评价等。
(3)市场供给调查
市场供给调查主要包括产品生产能力调查、产品实体调查等。具体为某一产品市场可以提供的产品数量、质量、功能、型号、品牌等,生产供应企业的情况等。
(4) 市场营销因素调查
市场营销因素调查主要包括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调查。产品的调查主要有了解市场上新产品开发的情况、设计的情况、消费者使用的情况、消费者的评价、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产品的组合情况等。产品的价格调查主要有了解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情况,对价格策略的反应等。
渠道调查主要包括了解渠道的结构、中间商的情况、消费者对中间商的满意情况等。促销活动调查主要包括各种促销活动的效果,如广告实施的效果、人员推销的效果、营业推广的效果和对外宣传的市场反应等。
(5) 市场竞争情况调查
市场竞争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对竞争企业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同类企业的产品、价格等方面的情况,他们采取了什么竞争手段和策略,做到知己知彼,通过调查帮助企业确定企业的竞争策略。
㈣ spss分析居民消费随时间的变化的常用方法
时间序列的基本特点
假设事物发展趋势会延伸到未来
预测所依据的数据具有不规则性
不考虑事物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
时间序列数据用于描述现象随时间发展变化的特征。
时间序列考虑因素
时间序列分析就其发展历史阶段和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看分为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和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根据观察时间的不同,时间序列中的时间可以是可以是年份、季度、月份或其他任何时间形式。
时间序列分析时的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l长期趋势(Long-term trend)
时间序列可能相当稳定或随时间呈现某种趋势。
时间序列趋势一般为线性的(linear),二次方程式的 (quadratic)或指数函数(exponential function)。
l季节性变动(Seasonal variation)
按时间变动,呈现重复性行为的序列。
季节性变动通常和日期或气候有关。
季节性变动通常和年周期有关。
l周期性变动(Cyclical variation)
相对于季节性变动,时间序列可能经历“周期性变动”。
周期性变动通常是因为经济变动。
l随机影响(Random effects)
除此之外,还有偶然性因素对时间序列产生影响,致使时间序列呈现出某种随机波动。时间序列除去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后的偶然性波动,称为随机性(random),也称不规则波动(irregular variations)。
时间序列的主要成分
时间序列的成分可分为4种:
l趋势(T)、
l季节性或季节变动(S)、
l周期性或循环波动(C)、
l随机性或不规则波动(I)。
传统时间序列分析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把这些成分从时间序列中分离出来,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一定的数学关系式予以表达,而后分别进行分析。
时间序列建模基本步骤
1)用观测、调查、统计、抽样等方法取得被观测系统时间序列动态数据。
2)根据动态数据作相关图,进行相关分析,求自相关函数。
相关图能显示出变化的趋势和周期,并能发现跳点和拐点。
跳点是指与其他数据不一致的观测值。如果跳点是正确的观测值,在建模时应考虑进去,如果是反常现象,则应把跳点调整到期望值。
拐点则是指时间序列从上升趋势突然变为下降趋势的点。如果存在拐点,则在建模时必须用不同的模型去分段拟合该时间序列,例如采用门限回归模型。
3)辨识合适的随机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即用通用随机模型去拟合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
对于短的或简单的时间序列,可用趋势模型和季节模型加上误差来进行拟合。
对于平稳时间序列,可用通用ARMA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及其特殊情况的自回归模型、滑动平均模型或组合-ARMA模型等来进行拟合。
当观测值多于50个时一般都采用ARMA模型。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则要先将观测到的时间序列进行差分运算,化为平稳时间序列,再用适当模型去拟合这个差分序列。
spss时间序列分析过程
第一步:定义日期标示量:
打开数据文件,单击"数据",选择"定义日期和时间",弹出"定义日期"对话框,
数据中的起始时间就是数据文件里面的单元格第一个时间,我的第一个是1997年8月,每行表示的是月度销售量,因此,需要从"定义日期"对话框的左侧"个案是"框中选择"年,月",在左侧输入‘1997’,月框中输入‘8’,表示第一个个案的起始月是1997年8月,
最后点击确认,这样spss数据文件里面就会生成3个新的变量
如下图:
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时间序列的模型,具体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原始数据上面的出现的新的一列数据。
㈤ 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
消费结构的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产业结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品价格与消费决策(引导)、人口的社会结构和自然结构所决定的需求结构、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行为、自然环境。 1.农、轻、重结构直接影响消费结构
2.农、轻、重内部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比如,农业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的结构是否合理,对人们消费结构中粮食、肉、禽、蛋、奶、水产品的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
3.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也对消费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
高科技的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从而不断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就会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 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结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收入水平提高了,意味着购买力提高了,使消费可能在外延上和内涵上扩大,过去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消费需要,现在可以满足高层次的需要。这样必然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 第一,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和消费需要的层次性的影响。需要结构和消费结构就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变化的。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收入水平的提高。
㈥ 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强烈推荐
是一篇学士学位的论文,应该对你有帮助)
1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1. 1 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恩格尔系数逐年走底
1. 2 住房,汽车消费成为新的消费重点
1. 2. 1 住房消费
1. 2. 2 汽车消费
1. 3 教育、信息、通信消费不断升温
1. 4 旅游等休闲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亮点
2 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1 消费领域相对狭窄 消费需求不足
2. 2 国内市场消费梗阻
2. 3 恩格尔系数超越常规,居民生活并未达到富裕。
2. 4 教育支出比重过大 影响居民消费倾向
3 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3. 1 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导致消费结构不合理
3. 2 过高的居民储蓄存款 影响居民消费倾向
3. 3 消费品生产行业投资方向失误和低效率 引起国内市场消费梗阻
3. 4 保守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政策的制约
4 关于进一步的优化消费结构的建议
4. 1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4. 2 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拓展居民的消费领域
4. 3 促使商品消费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
4. 4 分层次促进居民消费
4. 5 破解影响消费结构优化的政策制约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摘要: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迈向富裕的转变历程 。 二00三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将触发国内社会消费的结构升级,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崭新的时期。本文将通过对消费结构的各项内容的变化情况说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提出消费结构中不合理的方面,并深入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消费; 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升级; 消费需求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Author:Luo Ruichaoxie
Tuthor:Tian qianxi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Ecation,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
Summary : Since the 1990s, very great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he urban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ve finished from resolving 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Reach the well-to-do level --March toward the rich transition course. In 2003, China per capita GDP reached 1090 dollars,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per capita GDP exceeds 1000 dollars, the structure that will touch off the domestic social consumption is upgraded, this indicates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ters an important , brand-new period. This text pass every change of content in consumption structure prove current situation , urban resident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put forward the unreasonable respect i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 and deep its reason proced of analysis, and solv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se unreasonable phenomena.
Keyword:Consumption;Consumption structure;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upgrading ;Consumption demand
1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消费对象的比例关系及协调程度。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目前,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需求趋于活跃,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跨上新台阶。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
1. 1 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恩格尔系数逐年走底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就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所以恩格尔系数在国际上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同时也成为反映一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1980年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56.9%,1995年为49.9%,1999年下降到41.9%,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9.2%,首次低于40%;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意味着总体水平达到了小康,2002年为37.7%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更进一步降为37.12%,这说明食品支出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正呈下降的趋势。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的历史经验表明,恩格尔系数水平低于40%时是启动以居民住房消费和交通通讯消费为标志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因此,以恩格尔系数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的话,我国新一轮的消费结构升级已经来到。
1. 2 住房,汽车消费成为新的消费重点
1. 2. 1 住房消费
从住房需求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有能力购买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200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已经达到了32247万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了近10倍,增长是非常快的。从未来的发展看,城市化和人均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房屋的自然折旧还将带来对住房的巨大市场需求。中国确实已经进入到住房的需求大幅度增长的时期。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住房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1998-2003年,我国城市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到2003年已达到40.5%。在"十一五"期间,专家预计城市化率仍将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毫无疑问,城市化率的发展直接带动的是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大量的人口要进入到城市,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也要改善,还有大量的房屋自然折旧。从这些情况考虑,未来住房的需求潜力是非常大的。房地产业也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以长沙为例,根据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长沙住房消费走势呈以下的主要特征: 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具有购房意向;51.96%的被调查者看好经济适用房;理想面积为80—120平方米;价格仍是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这说明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使住房消费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消费的重点和增长点。并且住房消费必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家装成了生活时尚。
1. 2. 2 汽车消费
从各个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的时候将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人均GDP已经接近或超过3000美元,因此,汽车消费出现较快增长的时期。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估计我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2005年将达到4200万户。到201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汽车市场。从汽车的实际购买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国政府鼓励轿车进入居民家庭政策的出台,特别是2001年5月放松对生产企业的价格管制,加之制约需求的各种不合理费用逐步取消和汽车贷款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汽车正在快速进入普通家庭,开始取代家电成为新一代领航消费品。
1. 3 教育、信息、通信消费不断升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人们对知识需求日益增强,居民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个人文化素质,除了对子女的教育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以外,成人的教育费用也不断提高。教育消费已成为人们消费中经常性的较长期的重点,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居民储蓄将更多地用于教育消费。这不但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消费需求,而且促进与教育相关的行业发展,还进一步带动图书出版业,计算机教学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使教育产业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近日,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2005年社会蓝皮书》,提醒人们注意教育消费不断攀高现象。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教育费用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排在首位,超过养老和住房消费。
从"九五"后期开始,通信、信息消费成为我国居民新的消费热点,产销均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根据预测,国内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总规模到2005年将达到20000亿元的水平。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截止到2004年的2月底,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达到了2.8亿户。今后五年,中国信息产业还将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且还将进一步成为消费的热点。专家认为,通信消费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增加通信消费,无论是对扩大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还是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1. 4 旅游等休闲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亮点
"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都将是一个旅游的消费大国。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的时候,旅游消费就进入到快速增长时期。我国显然已经进入到了这样的时期,当然,它也要求有制度性的安排来与其配合。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假日消费后,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开始是"周休两日制"促进了旅游消费,现在又有了"七天黄金周",大大地带动了国内旅游消费的增长。据统计,2004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9.3亿人,将近10亿人,国内旅游收入达到了4万亿元的水平。旅游业将是今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垃圾、噪声使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因此,人们对清洁空气的享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已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兴起的生态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所以,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随着以人为本的生活观念日益突出。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越来越多,这一范畴的消费也随之增加。快节奏的都市工作与生活,使人们更重视消费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消费省时间甚至出钱买时间的情况在都市消费中屡见不鲜。相对于消费的效益性需求而言,消费的效率性需求将上升,即消费者在关注消费的效用和质量的同时,更关注消费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其典型表现是服务性消费的快速发展。例如:快餐业尤其是送餐业的快速发展,家庭劳务社会化成为一种广泛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家政服务、家庭医生、家庭病房等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2 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1 消费领域相对狭窄 消费需求不足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过程的开始,使城镇居民消费一下子集中到了住房,汽车,教育消费上,造成消费领域相对狭窄的现状,尤其是与消费市场完善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市场不够发达,存在许多有待开发和发展的消费领域,需要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增长点。
200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11.32美元,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37.9%,而全世界平均的相同收入水平时期的恩格尔系数只有30%。包括旅游消费等在内的其它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率,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达到了26%的水平,而我国城镇居民2001年仅为5.35%,只相当于这些国家的1/5。在保险消费、知识消费、体验消费等诸多领域更有待于拓展。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呈逐年走低之势,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90年的0.84降低到2003年的0.77,年均降低速率达0.005,这些都说明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过程中,目前我国的消费市场仍存在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与消费领域狭窄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2. 2 国内市场消费梗阻
在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事实上存在国内市场消费梗阻,国内消费品生产行业没有很好地把握一轮轮消费升级的契机,使国内产业遭受周期性的冲击。国内相关行业由于没有及时地针对消费升级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以致国内的部分消费需求要有国外满足,即使调整了也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使产品的竞争力远不如人,许多市场利润空间拱手让人。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今的电脑、手机、汽车,居民所认同的大多都是国外品牌而国内的同类产品却少有能与其抗衡的。
2. 3 恩格尔系数超越常规,居民生活并未达到富裕。
如果按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恩格尔系数的划分标准,早在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9.2%,首次低于40%时,我国就已经迈进“富裕”的门槛了。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国还处在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过程当中,而“小康”和“富裕”两个概念也是有着一定的距离的,也是说目前我国恩格系数对于我国实际的现状来说时超越了常规的。
2. 4 教育支出比重过大 影响居民消费倾向
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储蓄意愿,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教育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交各种赞助费、择校费、择班费,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超出了居民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平,从而导致居民家庭削减当前消费开支,增强储蓄力度。目前中国的发展进入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而世界多数国家同时期时,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反而是有所下降的,特别是教育的费用有所下降。
2. 5 服务消费数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在服务消费的支出上有所增长,服务消费占居民生活消费的比重也在上升。但是,在我国的现实消费活动中,仍然还有不少人重物质消费、轻服务消费,和发达国家相比服务性消费在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还较低。在服务消费领域也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观念有待改善等问题。如人们在已有的服务消费中,重餐饮、洗浴等生活性服务消费,轻精神文化消费;在已有的精神文化消费中,又存在重娱乐性消费、轻发展性消费,热衷于趣味消费、忽视高雅消费和健康消费的问题。
3 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这是转载的别人的回答哦
㈦ pest分析法,分别代表什么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进行PEST分析需要掌握大量的、充分的相关研究资料,并且对所分析的企业有着深刻的认识,否则,此种分析很难进行下去。经济方面主要内容有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增长率、政府收支、通货膨胀率等。政治方面有政治制度、政府政策、国家的产业政策、相关法律及法规等。社会方面有人口、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技术方面有高新技术、工艺技术和基础研究的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