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核酸的研究方法

核酸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25 01:40:13

1. 核酸的分离方法有什么

核酸(nucleic acid)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无论是进行核酸结构还是功能研究,首先需要对核酸进行分离和纯化.核酸样品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核酸分离、纯化原则:1.保持核酸分子一级结构的完整性.因为遗传信息全部储存在一级结构之中,核酸的—级结构还决定其高级结构的形式以及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结合的方式.2.分离核酸原则:1)温度不要过高;2)控制pH值范围(pH值5-9); 3)保持一定离子强度; 4)减少物理因素对核酸的机械剪切力.
在核酸分离提取中最重要的是要防止核酸的生物降解,细胞内或外来的各种核酸酶能消化核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破坏核酸一级结构.所用器械和一些试剂需高温灭菌,提取缓冲液中需加核酸酶抑制剂.
常用的DNA酶抑制剂有1.金属离子螯合剂:如EDTA-Na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8-羟基喹啉.2.阴离于型表面活性剂如SDS,该试剂除对核酸酶有抑制作用外,还能使蛋白质变性,并与变性蛋白结合成带负电荷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在高盐溶液中沉淀.
常用的RNA酶(RNAase)抑制剂有:1.皂土(bentonite )作用机制:皂土带负电荷,能吸附RNase,使其失活.2. DEPC(二乙基焦碳酸盐) (C2H5OCOOCOOC2H5)粘性液体,很强的核酸酶抑制剂.作用机制:与蛋白质中His结合使蛋白变性.

2. 武汉大学团队研究出新的核酸检测方法,20分钟出结果,其原理是什么

武汉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灵敏度高,操作方便的核酸检测新方法。只需20分钟即可完成。企业与团队已实现互联互通,有望在年内推广使用。在COVID新冠病毒疾病和变异株的连续传播的背景下,快速筛查对于病原体的检测和控制传播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它依赖于专业设备的使用和专业操作。

研究人员用新冠状病毒疾病的方法检测了204种咽喉拭子样本,在新冠病毒的真实样本中达到了94.2%的准确度。该病毒只需20分钟就能被检测到,便携式紫外线灯或蓝光灯可以观察到检测结果,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方便性。SPAMC和自检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温度控制。新冠自检测不需要高温,可在室温约20℃下实现,而SPAMC核酸检测方法需要在37℃至40℃的恒温下严格控制。如果能够控制温度,SPAMC技术在自检领域仍有一定的应用空间。

3. 批量核酸检测的发明方法是谁

1869年,诺贝尔的老乡,瑞典生物学家F·米舍尔发现了脱氧核酸。但是,这一发现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很久以后,这种物质才被人意识到有多么重要。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脱氧核酸的时候,诺贝尔也没建立诺贝尔奖。
而1984年英国的亚历克·杰弗里斯,首次将其团队所开发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方法,成功地开启了dna检测的新纪元。让dna检测逐渐成为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但是,这一方法并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之后,一共有38位学者在这个研究领域获得了诺贝尔奖。
或许开发出核酸检测技术的人没有因此拿到诺贝尔奖,但是,他们所开创的技术,已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核酸检测的物质是病毒的核酸。核酸检测是查找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血液或粪便中是否存在外来入侵的病毒的核酸,来确定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因此一旦检测为核酸“阳性”,即可证明患者体内有病毒存在

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之后,首先会在呼吸道系统中进行繁殖,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痰液、鼻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判断人体是否感染病毒。 所以说,核酸检测阳性可以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的金标准

4. DNA测序基本原理及流程是什么

PCR循环测序法是将PCR扩增和核酸序列分析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种测定核苷酸序列的研究方法,也称作线性扩增测序.该方法采用PCR仪加热使DNA模板变性,在TaqDNA聚合酶作用下,以温度循环模式在模板上进行多轮的双脱氧核苷酸测序反应,线性扩增标记的DNA分子.
PCR循环测序法与以往的测序方法相比,其优点在于:大大减少所需的模板量;能提高测序反应产生的信号,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且聚合酶的用量减少;可在小量制备的模板上进行筛选反应;高温下进行的测序反应使DNA聚合酶催化的聚合反应能够通过模板二级结构的区域;双链闭环DNA可以直接作为反应模板应用,不用作预先碱变性处理.由于PCR循环测序法能够简单、快速地检测特定序列,因此, PCR循环测序法在核酸序列分析研究中受到广泛的重视.

5. 核酸检测有哪些方法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怎么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家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对于疫情动态也十分关注。原本冬春交际时节就是普通感冒和流感高发的时间段,而控制疫情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从众多呼吸道患者中筛选出真正的新冠肺炎患者。那么,新冠肺炎是怎么诊断的呢?

新冠肺炎怎么诊断?
首先,新冠肺炎患者通常是有症状的,尽管有一些患者的症状很轻微。做了血常规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就可以提示是否有新冠病毒肺炎的可能性。当然,新冠肺炎的确诊还是要靠新冠病毒核酸的检测。不久之后还可能出现血液抗体的检测,以帮助确诊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怎么做?
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的取样方法既不需要开刀也不需要打针,只要“轻轻一抹”。

到了发热门诊或者是相应的检查室,医生会让病人张开嘴,用一个像棉签一样的拭子去擦拭扁桃体和咽隐窝附近的分泌物,也可以通过鼻腔取鼻咽后部的分泌物,然后放到试管里面,再交给检验科去做相应的病毒核酸的检查。

X光胸片是否能作为新冠肺炎的诊断手段呢?
其实X光胸片也是可以提示新冠病毒肺炎的。随着积累的病例的总结,可以发现新冠病毒肺炎在胸片上面的影像很淡薄,分布是周边的。因此在分布较好的胸片上也是可以看到的。

对于新冠肺炎最好、最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就是胸部CT。在胸部CT每个扫描后的层面,可以看到胸片看不到的某些角度以及更淡薄的影子,这样就可以早期提示患者可能患有病毒性肺炎。一旦出现这些特征,就要结合核酸的检测,对病人进行新冠病毒肺炎的确诊。

查血能否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呢?
有研究证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血液中查到病毒的核酸的比例较少,只有15%到20%。机体对新冠病毒入侵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抗体,新冠病毒抗体IgM、IgG是可以在血液中检测到的。但是,病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5天后才会先出现IgM,随后才会出现IgG。

目前,我们国家的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于新冠病毒血液检测的方面,现在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在集中精力,加快提高检测的技术的优化,以提高它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6. 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在许多的细胞生命活动中,例如DNA复制、mRNA转录与修饰以及病毒的感染等都涉及到DNA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问题。重组DNA技术的发展,人们已分离到了许多重要的基因。现在的关键问题是需要揭示环境因子及发育信号究竟是如何控制基因的转录活性。为此需要:a、鉴定分析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DNA元件;b、分离并鉴定这些顺式元件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因子;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涉及到DNA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a、凝胶阻滞实验; b、DNase 1 足迹实验;c、甲基化干扰实验; d、体内足迹实验; f、拉下实验。研究蛋白质/ 核酸相互作用近期采用的新技术有:核酸适体技术、生物信息学方法、蛋白质芯片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
凝胶阻滞实验
1、概念:
凝胶阻滞实验(Gel retardation assay),要叫做DNA迁移率变动试验(DNA mobility shift assay)或条带阻滞实验(Band retardation assay)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用于在体外研究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凝胶电泳技术。
2、原理:
在凝胶电泳中,由于电场的作用,裸露的DNA分子向正电极移动距离的大小是同其分子量的对数成反比。如果某种DNA分子结合上一种特殊的蛋白质,那么由于分子量的加大它在凝胶中的迁移作用便会受到阻滞,于是朝正极移动的距离也就相应的缩短,因而在凝胶中出现滞后的条带,这就是凝胶阻滞实验的基本原理。
3、过程:
首先制备细胞蛋白质提取物(理论上其中含有某种特殊的转录因子)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待检测的DNA片段(含有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
这种被标记的探针DNA同细胞蛋白质提取物一起进行温育,于是产生DNA-蛋白质复合物
在控制使DNA-蛋白质保持结合状态的条件下,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最后进行放射自显影,分析电泳结果
4、实验结果的分析:
a、如果有放射性标记的条带都集中于凝胶的底部,这就表明在细胞提取物中不存在可以同探针DNA相互结合的转录因子蛋白质;
b、如果在凝胶的顶部出现放射性标记的条带,这就表明细胞提取物存在可与探针DNA结合的转录因子蛋白质。
5、DNA竞争实验:
DNA竞争实验(DNA competitive assay)的具体做法如下:
在DNA-蛋白质结合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了超量的非标记的竞争DNA(competitor DNA),如果它同探针DNA结合的是同一种转录因子蛋白质,那么由于竞争DNA与探针DNA相比是极大超量的,这样绝大部分转录因子蛋白质都会被竞争结合掉,而使探针DNA仍然处于自由的非结合状态,可以在电泳凝胶的放射自显影图片上就不会出现阻滞的条带;
如果反应体系中加入的竞争DNA并不能同探针DNA竞争结合同一种转录因子,结果在电泳凝胶中的放射自显影图片上就会出现阻滞的条带。
6、应用:
a、凝胶阻滞实验可以用于鉴定在特殊类型细胞蛋白质提取物中,是否存在能同某一特定的DNA(含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合的转录因子蛋白质;
b、DNA竞争实验可以用来检测转录因子蛋白质同DNA结合的精确序列部位;
c、通过竞争DNA中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碱基突变可以研究此种突变竞争性能及其转录因子结合作用的影响;
d、也可以利用DNA同特定转录因子的结合作用通过亲和层析来分离特定的转录因子。
DNaseI足迹实验
1、定义:
足迹实验(foot-printing assay),是一种用来检测被特定转录因子蛋白质特异性结合的DNA序列的位置及其核苷酸序列结构的专门实验方法。
2、原理:
当DNA分子中的某一区段同特异的转录因子结合之后便可以得到保护而免受DNaseI 酶的切割作用,而不会产生出相应的切割分子,结果在凝胶电泳放射性自显影图片上便出现了一个空白区,俗称为“足迹”。
3过程:
将待检测的双链DNA分子在体外用32P作5‘末端标记,并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出其中的一个末端,于是便得到了一条单链末端标记的双链DNA
在体外同细胞蛋白质提取物(细胞核提取物也可以)混合,形成DNA-蛋白质复合体
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DNase I,并控制用量使之达到平均每条DNA链,只发生一次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a、如果蛋白质提取物中不存在与DNA结合的特定蛋白质,使DNase I消化之后,便会产生出距离放射性标记末端1个核苷酸,2个核苷酸,3个核苷酸------等等一系列前后长度均相差一个核苷酸的不间断的连续的DNA片段梯度群体;
b、如果DNA分子同蛋白质提取物中的某种转录因子结合,被结合部位的DNA就可以得到保护免受DNase I酶的降解作用;
除去蛋白,加样在20%序列胶上进行电泳分离,实验分两组:
a、实验组:DNA+蛋白质混合物
b、对照组:只有DNA,未与蛋白质提取物进行温育
最后进行放射性自显影,分析实验结果。
4、结果判断:
实验组凝胶电泳显示的序列,出现空白的区域表明是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部;与对照组序列比较,便可以得出蛋白质结合部位的DNA区段相应的核苷酸序列。
5、其他的足迹实验方法:
除了DNase1足迹试验之外,目前还发展出了若干种其他类型的足迹实验,例如:
a、 自由羟基足迹实验;b、菲咯啉铜足迹实验;c、DMS(硫酸二甲酯)足迹实验
DMS(硫酸二甲酯)足迹实验的原理
DMS能够使DNA分子中裸露的鸟嘌呤(G)残基甲基化,而六氢吡啶又会对甲基化的G残基作特异性的化学切割。如果DNA分子中某一区段同转录因子结合,就可以避免发生G残基的甲基化而免受六氢吡啶的切割作用。
甲基化干扰实验
1、概念:
甲基化干扰实验(Methylation interference assay)是根据DMS(硫酸二甲酯)能够使DNA分子中裸露的鸟嘌呤(G)残基甲基化,而六氢吡啶又会对甲基化的G残基作特异性的化学切割这一原理设计的另一种研究蛋白质同DNA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
应用这种技术可以检测靶DNA中G残基的优先甲基化,对尔后的蛋白质结合作用究竟会有什么效应,从而更加详细的揭示出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模式。
2、实验步骤:
用DMS处理靶DNA使之局部甲基化(平均每条DNA只发生一个G碱基甲基化作用)
同细胞蛋白质提取物一起进行温育,促进使DNA与蛋白质的结合
进行凝胶电泳形成两种靶DNA条带:
a、 其一没有同蛋白质结合的DNA正常电泳条带
b、其二同特异蛋白质结合而呈现滞后的DNA电泳条带
将这两种DNA电泳条带分别从凝胶中切出,并用六氢吡啶进行切割,结果为:
a)、甲基化的G残基被切割:因为转录因子蛋白质只能够同未发生甲基化的正常的结合位点结合,所以在转录因子DNA结合位点序列中的G残基如果被DMS甲基化之后,转录因子就无法同其结合位点(顺式元件)发生结合作用,从而使得结合位点中的G残基同样也要被六氢吡啶切割;
b)、不具有甲基化G残基的靶DNA 序列则不会被切割
将结合蛋白质的DNA条带和不结合蛋白质的DNA条带,经六氢吡啶切割作用之后,再进行凝胶电泳
作放射自显影,读片并分析结果
3、结果判断:
a、同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的靶DNA序列,经六氢吡啶切割之后,电泳分离呈现两条带,有一个空白区
b、不同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的靶DNA序列,经六氢吡啶切割后,电泳分离呈现三条带,没有空白区域的出现。
4、应用:
a、甲基化干扰实验可以用来研究转录因子与DNA结合位点中的G残基之间的联系;
b、是足迹实验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可以鉴定足迹实验中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精确位置
5、缺点:
DMS只能使DNA序列中的G和A残基甲基化,而不能使T和C残基甲基化。
体内足迹实验
上面讨论的三种研究转录因子与DNA相互作用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是在体外进行的实验,因此人们就会考虑这些实验结果是否能够反映细胞内发生的真实生命过程,即细胞内发生的真实的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情况。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就设计出了一种体内足迹试验(in vivo foot-printing assay),该方法可以看做是体外DMS足迹实验的一个变种。
1、原理:
体内足迹试验的原理原则上同体外DMS足迹实验无本质差别,即
a、DMS能够使G残基甲基化;
b、六氢吡啶能特异的切割甲基化的G残基;
c、同特异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的识别序列中的G残基由于受到蛋白质的保护而不会被DMS甲基化,于是不会被六氢吡啶切割;
d、同对照的裸露的DNA形成的序列梯作比较,就会发现活细胞DNA形成的序列梯中缺少G残基没有被切割的相应条带。
2、过程:
用有限数量的化学试剂DMS处理完整的游离细胞,使渗透到胞内的DMS浓度恰好导致天然染色体DNA的G残基发生甲基化
对这些经过DMS处理的细胞提取DNA,并在体外加入六氢吡啶作消化反应
PCR扩增后作凝胶电泳分析,因为在体外实验中用的是克隆的DNA片段其数量足够,而在体内足迹实验中用的是从染色体DNA中分离获得的任何一种特异的DNA,其数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需要经PCR扩增以获得足够数量的特异DNA
放射自显影,读片并记录读片的结果
3、结果判断:
a、能够同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的DNA区段其中G残基受到保护因而不会被DMS甲基化避免了六氢吡啶的切割作用;
b、体外裸露的DNA分子上,G残基被DMS甲基化而被六氢吡啶切割。
拉下实验(Pull-down assay)
拉下实验又叫做蛋白质体外结合实验(binding assay in vitro),是一种在试管中检测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某种小肽(例如生物素、6-His标签以及谷胱甘肽转移酶等)的编码基因与诱饵蛋白的编码基因重组,表达为融合蛋白。分离纯化融合蛋白并与磁珠结合,使之固相化之后,再与表达目的蛋白的细胞提取物混合保温适当时间,例如在4℃下保温过夜,使目标蛋白同已经固定在磁珠表面的融合蛋白中的诱饵蛋白充分的结合。离心收集与固定化的融合蛋白(即与磁珠相互结合的融合蛋白)中的诱饵蛋白相结合的目的蛋白,经过煮沸处理使目的蛋白与诱饵蛋白相脱离从而从固相支持物(例如磁珠)上脱离下来,收集样品,再与目标蛋白的抗体作Western blotting分析,以检测出与诱饵蛋白的目标的目标蛋白。
一些新的研究蛋白质/ 核酸相互作用的方法和技术,主要从核酸适体技术、生物信息学方法、蛋白质芯片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
核酸适体技术
核酸适体(aptamer)指的是经过一种新的体外筛选技术——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从随机单链寡聚核苷酸文库中得到的能特异结合蛋白质或其他小分子物质的单链寡聚核苷酸,可以是RNA 也可以是DNA,长度一般为25~60 个核苷酸。SELEX 的筛选流程首先是利用现有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人工合成一个含有1014~1015 个单链寡核苷酸序列的随机文库,序列长度往往在25~35 个核苷酸之间,单链的随机寡核苷酸序列容易形成可与蛋白质等配体特异性共价结合的二级结构,在这一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的基础之上配体蛋白质同随机文库相互作用,选择性分离出核酸适体后,然后通过PCR或RT-PCR 等技术进行扩增。次一级文库再与配体蛋白质相互作用,反复多次循环,即可获得与配体蛋白质特异性高亲和力结合的核酸适体。核酸适体与配体间的亲合力(解离常数在皮摩和纳摩之间)常要强于抗原抗体之间的亲合力[3]。核酸适体所结合的靶分子范围非常广泛,除蛋白质之外,还能作用于酶、生长因子、抗体、基因调节因子、细胞黏附分子、植物凝集素、完整的病毒颗粒、病原菌等[4]。适体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出现以后,就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适体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SELEX 筛选技术和核酸适体的高亲和性在蛋白质/ 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Wen等[5]研究了同细菌噬菌体Ff 基因5蛋白(g5p) 高亲和力结合的核酸适体,发现G 富集基序对于形成g5p 连接启动子结构,提供实际的g5p 连接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White 等[6]利用SELEX 技术研究了一种PUM2HD (短小杆菌素同源结构域)及其RNA 核酸适体,发现在PUM2 氨基端有Ser和Glu/Ala富集区,并且PEB ( PUM2 连接元件)与果蝇反应元件的3'端具有亲缘关系,但又互不相同。Bouvent等[7]利用NRE(核仁蛋白识别元件) 发现了RNA 茎环上的RBD1 和RBD2 (折叠元件结构域),这对了解模式蛋白识别RNA 的结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核酸适体以及SELEX 技术给蛋白质/ 核酸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研究方法,科研人员可以控制筛选条件得到与待研究蛋白质相互结合的核酸适体,避免了天然条件下研究蛋白质/ 核酸相互作用的困难性。但目前对核酸适体与靶蛋白相互作用的分析是在筛选条件与天然条件相同的假设基础上进行的,在这种筛选条件下得到的核酸适体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天然状态下的蛋白质/ 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到底有何异同,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问题的解决必将推动蛋白质/ 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生物信息学方法
生物信息学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它包含着生物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配、分析和解释的所有方面。具体地说,生物信息学是用数理和信息科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生命现象,组织和分析呈现指数增长的生物学数据的一门学科。Luscombe和Thornton[8]利用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构建计算机算法来预测蛋白质/DNA复合体中DNA的结合位点。Selvaraj等[9]将蛋白质/核酸复合体中原子电荷势能作为训练数据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预测蛋白质对DNA 的识别位点。Ahmad 等[10]将蛋白质的序列组成、可溶解性以及二级结构等信息数据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进行训练,构建了在线蛋白质/ 核酸结合预测技术,预测成功率达到了69%。此后Ahmad 和Sarai[11]将此技术进一步加强,在训练人工神经网络时加入了蛋白质进化关系的信息,使预测成功率提高了8.7%。目前建立在蛋白质/ 核酸相互作用基础上的较重要的数据库为蛋白质- 核酸识别数据库(http://gibk26.bse.kyutech.ac.jp/jouhou/3dinsight/recognition.html),利用该数据库能帮助研究者了解核酸被蛋白质识别的机制。该数据库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2.1蛋白质-核酸复合物数据库蛋白质-核酸复合物数据库是一个包含蛋白质- 核酸复合物结构数据的数据库。这些数据根据蛋白质的识别序列和复合物中DNA 形式进行分类。使用者可以通过关键词、识别序列、D N A 形式等进行搜索,并且搜索结果可以直接链接到3DinSight数据库(在此处,可以通过三维结构浏览器,如RasMol 或者VRML 查看含有序列位点和突变位点的三维结构图)。该数据库也能让使用者检测依赖于序列的构象参数和DNA 的柔韧性,并以图表形式显示结果。
2.2核苷酸-氨基酸相互作用数据库核苷酸-氨基酸相互作用数据库搜集核苷酸和氨基酸间4 埃大小内的成对原子,能让使用者找到成对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使用者可以指定残基名称( 核苷酸或氨基酸)、原子类型和侧链/ 骨干。搜索后,带有距离值的所有原子对将被显示。搜索可直接链接到3DinSight 数据库,以RasMol 图片形式自动地突出展示复合物结构中所有原子对。使用者可以检测到每个结构中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特别相互作用。
2.3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的热力学数据库(ProNIT)
蛋白质- 核酸相互作用的热力学数据库包含有序列、结构和一些热力学参量(如分裂常数、结合常数、吉布斯自由能的转换、焓和热容量、活性)等信息。该数据库允许使用者用不同条件(多种分类和显示选项)搜索数据。此外,ProNIT 超链接于其他重要的数据库,如PDB、核酸数据库NDB 、酶代码EC、蛋白质信息资源PIR 和ProTherm 等等。当前,在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科学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生物信息学已经成为生物领域的指导科学,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可以大大缩短研究工作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受限于当前计算科学和算法领域的发展情况,生物信息学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仍需开展进一步的实验工作来进行验证。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基于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大规模并行分析方法,使得生命科学研究中所涉及的样品反应、检测、分析等过程得以连续化、集成化和微型化,现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目前的生物芯片主要有核酸芯片、蛋白质芯片和糖体芯片等几大类。蛋白质芯片是依靠手工、压印或喷墨的方法将探针蛋白点样在化学膜、凝胶、微孔板或玻片上形成阵列,经过与样品的杂交捕获靶蛋白,再用原子力显微镜、磷光成像仪、光密度仪或激光共聚焦扫描仪进行检测,获得靶蛋白表达的种类、数量及关联等信息。蛋白质芯片已经广泛用于研究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已成为一种进行高通量蛋白质与DNA 或RNA作用筛选的有效方法。Ge[12]运用蛋白质芯片检测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他将包括通用转录因子、激活蛋白和辅激活蛋白在内的48种纯化蛋白质点样在硝酸纤维素膜制成通用蛋白质芯片,用腺病毒主要晚期启动子64 bp 双链DNA 片段、腺病毒主要晚期启动子64 bp 负链DNA 和SV40 早期前体mRNA 杂交,结果证明蛋白质芯片上的所有蛋白质都能够不同程度地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双链和单链寡核苷酸片段,并且结合双链DNA 和单链DNA 的总体模式基本相同,说明大多数D N A 结合蛋白既能和双链DNA 结合,也能够和单链DNA 结合。蛋白质芯片与RNA 的作用研究表明,蛋白质芯片能够成功地分析RNA 与蛋白质间的识别性结合。蛋白质芯片技术最大优点在于快速和高通量,以往科研人员作研究时一次只能研究少量生物样品,借助蛋白质芯片,一次实验可同时研究大量生物样本,加速了蛋白质/ 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蛋白质芯片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有:(1)蛋白质芯片在制作过程中实验条件发生微小的变化便可能引起最后结果的不同,实验条件不易控制,使得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相对不足;(2) 目前用于蛋白质芯片制备的固相介质,如化学膜、凝胶和玻片都存在一些缺点,蛋白质在固相基质表面的固定往往会造成其解折叠,从而失去生物活性;(3)对结果的扫描、去除背景、数据处理等,目前还不能做得很完美,会导致假阳性、假阴性的存在。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nano scale technology) 是一门在0.1~100nm 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对某物质进行研究,掌握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崭新高技术学科。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大小也是在纳米尺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技术被用来研究生物大分子。在蛋白质/ 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中,目前使用较新的技术是利用纳米孔技术来进行研究。纳米孔(nanopore),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内径为1~100nm 的微小洞孔,一般孔径应大于洞孔深度,或者处于同一量级。如果孔的深度远大于孔径,就称之为纳米孔道。纳米孔有天然存在的生物纳米孔,也有人工加工的纳米孔。它们都可以用来进行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但是,理想的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研究应采用孔径稳定、坚固耐用、物化性能良好的固体纳米孔,这样的纳米孔应该由质地坚硬的固体薄膜材料加工制作。Li等[16]利用聚焦离子束(FIB)制作纳米孔,利用纳米孔将双螺旋DNA 从组蛋白八聚体上剥离下来,并探测这一过程,从而可以揭示核小体中包含的许多生物化学、物理信息。这是由于处于电场中的核小体在电场的作用下,DNA 分子穿越纳米孔,同时由于纳米孔的阻挡力,使组蛋白不能穿越,从而诱使DNA 从组蛋白八聚体上分离下来。通过准确检测DNA 分子穿孔过程中引起的电流阻塞效应,可将DNA 与组蛋白的相互作用的一些性质反映出来。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纳米尺度上研究核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相较于其他的研究方法,优点是能够在生物活性环境中,保持生物大分子受到最少化学修饰干扰的状态下,对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生化特性等进行直接研究。相信该技术可以提供更多、更详细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蛋白质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生物学疑难问题。目前阻碍此方法广泛应用的一个最大难题是如何在纳米尺度上更好的操纵生物大分子,这需要生物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共同进展来推动此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7. 新冠病毒可以采用哪些方式进行核酸检测

新型冠状病毒自从去年来就一直席卷着全球,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停滞不前或衰退,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直至2021年的到来,我们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还在探索阶段,对于病毒的研究也颇有成效。

流浪漂泊许多个年头的人,谁知道他们积攒了多久的思念,却因为疫情,不得不停下了归乡的脚步。全国人们一起加油,我们终将战胜病毒,重回平静的生活,向所有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

8. 核酸分子杂交的主要实验方法有哪些主要用途是什么

1.分类:根据杂交对象的不同可分为:DNA与DNA;RNA与DNA。另外,根据杂交对象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固相杂交,液相杂交,原位杂交。
2.用途:可通过特定序列的探针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与之同源的核酸序列.基因克隆的筛选,酶切图谱制作,基因组中特定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检测,基因突变分析,疾病的诊断、微生物病原体检测.

9. 核酸检测方法

核酸检测采用咽拭子检测,有口咽拭子采样和鼻咽拭子采样两种方式。

口咽拭子采样就是在咽喉部位用棉签涂擦,刷取咽喉部位上皮细胞的检测。受检测者只要放松心情,张口发出“啊——”的声音就可以了,检测过程并没有创伤风险,是非常安全的检测。

检测时可能会有恶心、想要呕吐的不适感觉,不过这些不适症状通常只需要半分钟到两分钟左右就可以完全缓解了。鼻咽拭子采样是将一根细棉签深入鼻孔,从下鼻道深入抵达鼻咽后壁,然后捻转棉签取样。棉签进入鼻腔的深度约为鼻尖到耳垂的距离。

(9)核酸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核酸检测相关知识:

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的方法,它可以更早发现感染。现在临床中对乙肝、丙肝、艾滋病都开展了核酸检测,可以在抗体产生前检测到血液中是否存在病毒。而一些呼吸道疾病可以通过咽拭子或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核酸检测来判断是否感染,以及推测是否具有传染性。

季节性流感、禽流感、冠状病毒感染等通过咽拭子检测可以方便地判断出上呼吸道是否存在病毒成份,从而判断被检测者是否属于感染者。

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检测方法了,只要在咽喉部位擦拭几秒钟就可以采集到标本。通过分析判断是否有新冠病毒的核酸成分,可以尽早发现感染者,甚至在感染者出现症状前就可以检测到阳性。

感染者经过隔离治疗后咽拭子检测阴性说明病毒已经清除,不具有传染性了。目前两次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是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的标准之一。

10. 核酸电泳方法

带电荷的物质在电场中的趋向运动称为电泳。核酸电泳是进行核酸研究的重要手段,是核酸探针、核酸扩增和序列分析等技术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核酸电泳通常在琼脂糖凝胶或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浓度不同的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可形成分子筛网孔大小不同的凝胶,可用于分离不同分子量的核酸片段。

中文名
核酸电泳
外文名
Nucleic Acid Electrophoresis
学科
分子生物学
概念简介

凝胶电泳操作简便、快速,可以分辨用其它方法(如密度梯度离心)所无法分离的核酸片段,是分离、鉴定和纯化核酸的一种常用方法

分类
琼脂糖凝胶电泳

1.原理琼脂糖是从海藻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线状高聚物。将琼脂糖在所需缓冲液中加热熔化成清澈、透明的溶胶,然后倒入胶模中,凝固后将形成一种固体基质,其密度取决于琼脂糖的浓度。

将凝胶置电场中,在中性pH值下带电荷的核酸通过凝胶网孔向阳极迁移,迁移速率受到核酸的分子大小、构象、琼脂糖浓度、所加电压、电场、电泳缓冲液、嵌入染料的量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条件下电泳适当时间后,大小、构象不同的核酸片段将处在凝胶不同位置上,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琼脂糖凝胶的分离范围较广,用各种浓度的琼脂糖凝胶可分离长度为200bp至50kb的DNA。

2.琼脂糖凝胶电泳的仪器及试剂仪器设备应包括水平凝胶电泳槽及其配套电泳梳、稳压电泳仪、微波炉或普通电炉。同时配备紫外线检测仪和照相系统。

试剂包括琼脂糖、电泳缓冲液、溴化乙锭溶液、凝胶加样缓冲液。

电泳缓冲液常用TBE(1 000ml中含5.4g Tris,2.75g硼酸,2ml 0.5 mol/L EDTA,pH8.0)。

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是一种荧光染料,它可以嵌入核酸双链的配对碱基之间,在电泳过程中随核酸片段迁移,将凝胶置紫外光下,插入核酸链中的EB在紫外线激发下产生红色荧光,可清楚显示各核酸片段的迁移。EB见光易分解,应存棕色试剂瓶中于4℃下保存。由于 EB是一种强的诱变剂并有中度毒性,使用时必须戴手套操作

阅读全文

与核酸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线雕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浏览:347
嘴唇烫伤用什么方法好的最快 浏览:648
电信卡手机充值方法 浏览:51
视频卖货方法 浏览:578
治疗黄褐斑用什么方法好 浏览:359
手机铃声卡顿的维修方法 浏览:790
研究动植物的辨认方法 浏览:901
用煮方法的菜的图片 浏览:566
家电给手机充电方法 浏览:532
用什么方法消灭皮肤螨虫 浏览:292
小摄像头安装方法 浏览:358
密封件硫化产能测量方法 浏览:54
芹菜豆苗种植方法 浏览:35
汽车电路电压降测量方法 浏览:452
边际量和弹性的计算方法 浏览:437
手机玩游戏状态栏设置方法 浏览:115
巫毒娃娃的使用方法 浏览:895
lamy钢笔墨囊如何使用方法 浏览:838
浴霸安装在塑料扣板的视频方法 浏览:14
100种关灯方法视频 浏览: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