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视角与方法新史学人物研究纵览

视角与方法新史学人物研究纵览

发布时间:2022-08-24 07:07:13

❶ 资产阶级新史学的理论和内容

中国具有悠久的史学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后,古老而悠久的中国史学开始向近代形态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初期以龚自珍、魏源、徐继畲为代表,中期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为代表,最后于20世纪初年形成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所谓“新史学”。
“新史学”是建立在批判和超越封建旧史学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史学样式,是旧民主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史学所取得的最高成果,在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史学”的领军人物虽然以资产阶级改良派(如梁启超、夏曾佑)为主,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学者(如章太炎、刘师培等),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新史学”代表了晚清时期的整个资产阶级学术阵营。新史学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学术的基础。如果没有“新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就要直接面对封建旧史学,就会付出更多艰苦的工作。有了“新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就可以直接超越封建旧史学,在资产阶级所建立的学术与思想起点上,实现更高程度的超越。
第一,“新史学”已经具备晚清时期最完备的世界眼光,这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强调世界统一性和规律性的特征相衔接。从龚自珍、魏源、徐继畲等人开始,进步的中国史家即开始以一种世界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历史。其后,从世界性的眼光出发,成为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人着作的共同特点。他们改变了两千多年来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念,开始将中国视为世界的一部分,最早开创了中国近代的世界史研究。康有为、梁启超、夏曾佑、严复、章太炎、刘师培等人登上历史舞台后,更是竭尽全力地吸收世界历史知识,总是将中国放在世界历史发展和全球大势变动的格局中予以思考和观察。从此,在史学观念上,中国与世界无法再分离。这种全球性和世界化的眼光,是史学观念上的一场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一致。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是一种立足于全球化和具有世界性目光的史学。
第二,“新史学”是以“经世”为价值取向的致用史学,是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的实践性史学,这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践性与革命性的品格相衔接。从产生根源上说,“新史学”乃出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相逼相迫”,而不是从书斋中自发地生长出来的。所以,“经世致用”、爱国图强是自龚自珍到梁启超一以贯之的主题。“新史学”家们深刻思考国家民族命运,尝试着从历史中寻找使祖国走上富强之路的努力,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继承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启示和方法意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同样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史学,是应时而起的史学,是将历史与现实打通的史学。
第三,“新史学”家所尊奉的进化史观,虽然与唯物史观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相信人类进步、追求人类进步、构建历史分阶段演进模式的属性相衔接。当然,在不同的新史学家身上,对进化史观的尊奉程度是不同的,进化史观本身也颇多缺陷(如单线一元性、简单化等等)。还有一些新史学家最后放弃了进化史观。但是,总体上看,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主要是在晚清时期),进化史观,是新史学家们整体上的价值取向。进化史观以进化、进步的理念为前提,而马克思主义史学所遵奉的唯物史观,同样是一种进步史观。
第四,“新史学”对封建旧史学所展开的猛烈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的品格相衔接。“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等人曾经提出“史学革命”口号,并且与当时的今文经学思潮、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相配合,汇合成晚清思想解放与启蒙运动的巨大潮流。马克思主义史学正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在前人“革命”的基础上继续“革命”,在封建史学日益没落和边缘化的基础上使其愈加没落和边缘化,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转向不可逆转的基础上使其继续前行,实现超越。
第五,“新史学”家“伸民权”、“写民史”、“去君史”,鼓动史学通俗化、强调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一系列主张和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强调人民群众历史作用、打破王朝体系、以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治史的特性相衔接。“新史学”从“历史哲学”到编撰理论,都增加了许多旧史学不具备的内容,许多西方的历史着作、历史理念、历史话语,被介绍引进到中国的历史学当中。这些理念与话语,既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批判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得以建立的平台和基础。
所以,就学术流变而言,“新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逻辑准备阶段,是学术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清扫了道路,做了逻辑的、思想的以及学术资料上的准备。不消说,梁启超等人在建构“新史学”的过程中,不仅曾经提到马克思,而且还对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学说有所认识和介绍,已经接触到唯物史观。
但是,“新史学”无法自发地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归根到底,它是一种唯心主义史学,还是一种形式主义史学,其思想源流庞杂而多元,许多见解也偏激、错谬。由于它不懂得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不懂得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角度去阐释历史,因此,它“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对历史主体背后的诸多“奥秘”,只能触及,无法揭示。这样,它虽然已经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却只能徘徊于门外,进而抵触与抵制,非但不能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而且还会与马克思主义日行日远,愈加背离。因此,辉煌期过后,当更大的社会变局到来时,“新史学”立即与时代脱钩,成为明日黄花,落在了时代后面:一方面,在史观上逐步走向相对主义,直至与唯物史观直接冲突;一方面,在研究领域上逐步向历史考据及所谓“纯学术”的方向退缩,不复当年的宏大气魄与气象。故尔,就连新兴的资产阶级史家,都开始瞧不起它。新史学被更新形态与样式的史学所代替,也就成为了必然。

❷ 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区别

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区别为:性质不同、从属不同、分类不同。

一、性质不同

1、研究视角:研究视角是从某个的角度去研究事物、分析事物、批判事物。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

二、从属不同

1、研究视角:研究视角是研究方法(或研究思路)的一个重要部分。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含了研究视角。

三、分类不同

1、研究视角:研究视角法一般包括理论视角、思维视角、关系视角、分类视角、批判视角。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❸ 新史学的三大流派及其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唐德刚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提法:把中国史学分为三大主流:1.传统史学;2.马克思主义史学;3.现代西方中国史学(海外汉学)。这种提法是不是唐首创在下不得而知了。按照这种划分黄仁宇和唐德刚都是属于海外汉学(据唐说是以科学方法为主的学派)。之后,唐德刚同门师弟加好基友王尔敏为中国划分了三大派:1.傅斯年、顾颉刚等所代表的“科学主义史学派”;2.郭沫若、翦伯赞、白寿彝等所代表的“马列主义史学派”;3.诸多史家史派汇集起来的“非主流史学派”(见王尔敏《20世纪非主流史学与史家》)。然后王尔敏把唐德刚放在了“非主流史学派”里。

❹ 新史学的范型

一般认为,大约从5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史学明显地出现转折。新史学逐渐取得主导地位,成为西方史学的主流,并在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这当然是就总的情况而言的。
新史学的发展是以克服传统史学的局限为目的的,因而其范型的特点与传统史学很不相同。
新史学反对单纯的“政治史”和“精英人物史”,主张对历史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考察以从整体上去把握,从而极大地扩大了研究领域,使研究题材不断更新。战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史,战后首先在法国、美国,接着在英国、德国(西德)逐渐衰落。即使是政治史着作,和兰克时代相比,在结构和方法上也已有明显的变化。战前已露端倪的社会经济史战后迅速分化发展。例如,从社会史中分离出经济社会史、文化社会史、结构社会史等,从文化社会史中再分离出群众文化史等等。从广义的社会史中又逐渐分离出城市史、乡村史、企业史、家庭史等等。这些分化或是由于研究对象的越分越细,或是由于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交融。
另外,由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分支学科,诸如计量史学、心理史学、历史人类学、人口史、生态史、历史地理学等等。这表明新史学一反传统史学与其他学科隔绝的传统,主张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广泛结合。
新史学还反对单纯的“事件史”,主张对历史作深层次的、结构的研究,重视对变动相对缓慢的历史现象和层次进行探索。
新史学同样反对叙事史学,重视研究方法的革新,重视理论概括和解释,力求提高历史认识和解释的准确性。
新史学家普遍使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大量新的研究方法被创造出来,如模式比较法、回归分析法、家庭重建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功能方法、口述方法等等。由于新方法的使用,史料的范围被极大地扩大,完全不像传统史学那样局限于官方文字资料。 [1]鲁滨逊:《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页。
[2]同上书,第9页。
[3]同上书,第15页。
[4]同上书,第70页。
[5]当今的年鉴派也早已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派,可以看成是一个运动、一个潮流或一种范型。“新史学”一词是年鉴派第三代勒高夫在70年代末提出的。此后,人们就常称为“年鉴派一新史学”。这里所说的“新史学”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用的。
[6]布洛克:《历史学家的技艺》(又名《为史学而辩护》),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7]费弗尔:《为历史而战斗》,巴黎1953年,第22页,转引自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香港三联书店1988年,第47——48页。

❺ 对历史学家而言,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到底有什么价值

对于日常生活史的误区是,大家经常认为日常生活中关心的主要就是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其实这仅仅是狭义的日常。就是日常生活的历史,工作也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过去对历史精英人物的研究总是放在了制度史、政治史里,用放在日常生活史的角度去研究的话,就能重新把历史人物还原为人去理解,让人们对人物的理解更加有血有肉。


如今,尽管日常生活得到了关注,可是这说不上是历史研究的焦点。侯旭东感觉,它体现了研究思路多元化,历史研究中研究对象的方向。“因为多元化,我们才可以看到过去的丰富多彩,清楚过去的复杂性,不会把看成简单地历史按照某些规律发展到今天的,也可以让我们对当下的理解能够更丰富一些。”

❻ 新史学的年鉴学派与新史学

真正使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成为一股潮流的,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参见该条)。1929年《经济社会史年鉴》的创刊,就象其名字所表明的那样,不仅是年鉴学派诞生的标志,也是新史学诞生的标志。它表明新史学反对那种狭隘的外交政治史,倡导一种“总体历史”观念。布洛赫把《年鉴》的名字加上“社会”,正是因为这个词能包括历史的整体,“历史就是整个社会的历史”。
年鉴派第一代学者关于地理历史学、封建社会史的研究,第二代学者如勃罗代尔对地中海的研究,第三代学者如拉迪里的《蒙达犹》等,都是总体史的代表作。 在此前提下,新史学在本体论上把历史学视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关于人类过去的科学,这就是说它是一门科学,又是特殊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在认识论上既承认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却又尽量避免意识形态甚至历史哲学的干扰,它极力反对汤因比式的宏观史学,而主张从第一手材料出发的扎实研究。而在方法论上,它一方面倡导“问题史学”,即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围绕问题提出假设、确定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倡导多学科合作,即吸取其他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态史学、数量史学、结构史学、地理史学、历史人类学等等便都是这种总体的或综合的方法论的产物。
还需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重视理论概括(比如探索规律),强调阶级、人民群众、经济因素等等思想日益给予历史研究以影响,亦构成了新史学的组成部分。 在西方新史学的形成过程中,除了法国以外,美国的新史学潮流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其倡导人是鲁滨逊(James Haryey Robinson,1863——1936年)。鲁滨逊曾在德国弗赖堡大学留学,接受传统史学的训练,但同时深受当时欧洲史界对传统史学批判的影响;回国后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的25年间,逐渐形成了以鲁滨逊为核心的新史学一派,他的史学观点集中见于1912年出版的《新史学》一书。
鲁滨逊首先反对传统史学局限于政治史的狭隘性,主张“新史学”应包含人类过去的全部活动。《新史学》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广义来说,一切关于人类在世界上出现以来所做的或所想的事业与痕迹,都包括在历史范围之内。大到可以描述各民族的兴亡,小到描写一个最平凡的人物的习惯和感情。”[1]鲁滨逊特别不满的是:“但是直到现今政治史仍然保持着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一般人仍然把过去的政治事件,看作是历史的主要内容。”[2]
鲁滨逊十分强调史学的功用或“实用价值”,主张研究历史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现在和推测未来。他说,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同类以及人类的种种问题和前景。这是历史最主要的功用,但一般人们所最忽略的恰恰就是历史所产生的这种最大效用”[3]。
鲁滨逊还反对传统史学的封闭性,强调史学家要利用关于人类的新科学知识,寻找“新同盟军”,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不能像传统史学那样把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隔离开。这些“新同盟军”包括广义的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社会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宗教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鲁滨逊写道;“假使把历史学的新同盟军好好加以利用,那么,不仅历史研究的范围可以大大加强和深化,而且在史学园地里将会取得比自古以来更有价值的成果。”[4]鲁滨逊一生培养了许多门生,其中不少人后来在关国史学界很有地位。鲁滨逊领导的新史学运动由此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❼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

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

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重大问题又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异的新学科。

(7)视角与方法新史学人物研究纵览扩展阅读:

历史研究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人们通常对过去的事情感到有兴趣,而兴趣对于研究者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历史研究有弹性,也就是说,它无需固定的时间,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但是,历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复验性。因而无法确定在新的情况下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发生,是否会得出与旧情况下相同的结论。此外,历史资料往往难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难以判断。这些局限性恐怕是与人自身的局限性相关的。

参考资料:历史研究法-网络

阅读全文

与视角与方法新史学人物研究纵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标中检测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 浏览:940
ktm检测方法 浏览:151
十合一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579
两个薄膜水泵连接方法 浏览:54
邮件发送图片方法 浏览:332
西瓜酱怎么调制方法 浏览:706
蒸汽烟怎么使用方法 浏览:143
肝郁结最好的锻炼方法 浏览:692
线雕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浏览:349
嘴唇烫伤用什么方法好的最快 浏览:650
电信卡手机充值方法 浏览:51
视频卖货方法 浏览:578
治疗黄褐斑用什么方法好 浏览:359
手机铃声卡顿的维修方法 浏览:790
研究动植物的辨认方法 浏览:901
用煮方法的菜的图片 浏览:566
家电给手机充电方法 浏览:532
用什么方法消灭皮肤螨虫 浏览:292
小摄像头安装方法 浏览:360
密封件硫化产能测量方法 浏览: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