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论述化工技术经济中,经济效益的含义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摘要 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贰’ 化工技术经济学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章 化工工业
1、化学工业的概念:生产过程主要表现为化学反应过程,或生产化学产品的工业。如石油加工、制药、造纸等。
2、化学工业的特点:装置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知识密集型工业;高能耗、资源密集型工业;多污染工业
3、化学工业的地位:(1)化学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化学工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物质条件(3)化学工业为其他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原料和材料(4)化学工业直接和间接提供国防所需的物质条件
4、化工技术经济学的形成: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相互渗透和外延发展形成的一种交叉性学科。化工技术经济学室技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结合化学工业的技术特点,应用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工业发展中的规划,科研,设计,建设和生产各方面和各阶段的经济效益问题,探讨化工生产过程和整个化工的经济规律,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局部和整体效益问题的边缘学科。任务是将化工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统一,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5、化工技术经济学的特点:综合性、应用性、预测性、定量性
6、化工技术经济学的作用:化工技术经济学时化工领域内一门重要软科学,在化工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对于化工的高层管理者,发展化学工业的技术政策和技术路线的制定离不开化工技术经济学的指导(2)作为化工生产企业的决策人,对于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及新设备的采用,必须运用化工技术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后才能做出正确决策(3)对于从事化工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考虑技术方案的先进性和适用性,还必须懂技术方案或措施实施后的经济效果。
第二章 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的概念: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核心。
2、经济效益表达式:(1)相对经济效益:E(经济效益)=V(使用价值)/ C(劳动消耗)(2)绝对经济效益:E=V-C
3、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1)技术、经济和政策相结合(2)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结婚(3)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相结合(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4、流动资金:流动资金是使建设项目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而预先支付并周转使用的资金。
流动资金构成包括:生产领域(储备资金和生产资金)与流通领域(成品资金,结算资金
和货币资金)
5、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拟建工厂投资额I1=现有工
‘叁’ 化学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1. 实验法。这是最普遍的方法。根据基本原理及你的总体设计路线,通过N多具体实验验证,得到测试数据,然后分析,归纳,总结……
2. 理论计算法。利用现代电脑技术,再根据理论模型及其相关假设,编程、计算、预测,最好再配合实验数据验证、分析、总结。
3. 归纳法。从已有的N多实验数据、已验证数据等,归纳总结别人还没有注意或发现的特殊规律。不过,这在现代,已经很难捡到这样的漏了。前面的研究人员都是很聪明的。
4. 经验法。根据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总结一些特别的、专门的技术,常可以得到专利,也很能取得经济效益。但要足具慧眼。
‘肆’ 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1、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投入是进行一项活动的消耗,如生产过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统内各部门产品的消耗(中间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产出是指进行一项活动的结果,如生产活动的结果是为本系统各部分生产的产品(物质产品和劳务)。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国民经济体系中产业联系,是通过已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的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来分析产业间各种重要的比例关系和部门间生产技术和经济联系。投入产出法在进行产业经济分析时,有几个鲜明的特点。(1)投入产出分析从国民经济是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产业部门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既有综合指标,如社会总产品、中间产品、国民收入、积累基金等,又有按产业部门的分解指标,两者有机结合。(2)投入产出分析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两个方面来反映产品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运动过程。(3)产业经济分析通过各种系数如物资消耗系数、劳动消耗系数、生产基金占用系数、生产性积累占用系数等经济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产业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既反映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又反映部门之间的全部间接联系。(4)投入产出表本身是一个矩阵,由此建立的线性方程组完全可以由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这不仅可以保证分析的准确和及时,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与数学规划和其他数量经济相结合,发展成经济预测和计划择优的经济数学模型。
2、跨国比较分析方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建立了经济发展类型的跨国比较分析方法,包括时序分析和截面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纵向角度分析各国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而截面分析则从横向角度分析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揭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补充。
3、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将对研究对象的相关指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时间序列分析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用于揭示经济长期趋势及其变化规律和经济周期波动。在产业经济学中,时间序列分析主要用来揭示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搜集与整理了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按照年代的推移,分析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趋势;库兹涅茨在1971年出版的《各国的经济增长》书中分析了约17个国家1801—1967年的经济时序数据,其中包括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考察伴随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变化规律;霍夫曼则依据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着重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即“霍夫曼比例”,深入到产业内部,对第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发展阶段作了开创性研究。
4、截面分析方法
分析比较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点上,或研究某一对象在同一时刻内部结构的数量指标的方法称为横断面分析法。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里分析了57个国家1950—1965年的5个经济截面,他建立的经济截面分析方法是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把国家分成5-8组,采用“未加权等差中值”计算每组国家某个经济指标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回归,分析经济水平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 1975年世界银行副行长钱纳里教授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中把经济截面分析的国家样本扩大到101个,将分析样本进一步扩展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用劳动力和产值指标等,对人均收入和三次产业变动间关系作了彻底的考察和验证,并深入到工业和服务业内部,对其结构变动作了细致分析,形成了用途较为广泛的结构转变分析方法。
‘伍’ 施工组织设计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经济分析的任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是安排施工准备和施工全过程的全局性的技术经济文件,是指导工程施工的"法规"。它的优劣,将直接决定工程乃至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经济分析的任务即是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分析比较,论证其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在经济上是否合算,选择一套技术经济效果最隹的方案,使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达到统一。这一过程同时也为不断改进与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水平提供依据,为增长经济效益提供信息。技术经济分析既是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内容之一,也是必要的设计手段。
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费用效益分析法
2。方案比较法
3。预测法
4。价值工程法
5。综合评价法
‘陆’ 经济学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一、实证分析法: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来自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
二、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所谓边际,就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学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在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对与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
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法
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柒’ 化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有机化学研究手段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计算机化,从常量到超微量的过程。
20世纪40年代前,用传统的蒸馏、结晶、升华等方法来纯化产品,用化学降解和衍生物制备的方法测定结构。后来,各种色谱法、电泳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高压液相色谱的应用改变了分离技术的面貌。各种光谱、能谱技术的使用,使有机化学家能够研究分子内部的运动,使结构测定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使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向自动化、超微量化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带傅里叶变换技术的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又为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这些仪器和x射线结构分析、电子衍射光谱分析,已能测定微克级样品的化学结构。用电子计算机设计合成路线的研究也已取得某些进展。
未来有机化学的发展首先是研究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迄今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能源和资源,如煤、天然气、石油、动植物和微生物,都是太阳能的化学贮存形式。今后一些学科的重要课题是更直接、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对光合作用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利用,是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共同课题。有机化学可以用光化学反应生成高能有机化合物,加以贮存;必要时则利用其逆反应,释放出能量。另一个开发资源的目标是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作用下固定二氧化碳,以产生无穷尽的有。机化合物。这几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一些初步结果。
其次是研究和开发新型有机催化剂,使它们能够模拟酶的高速高效和温和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了有机合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今后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等必将更趋系统化、逻辑化。
‘捌’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
从全局的范围来看,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效果、结构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最佳关系问题;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合理转移问题;投资方向、项目选择问题;能源的开源与节流、生产与供应、开发与运输的最优选择问题;技术引进方案的论证问题;外资的利用与偿还,引进前的可行性研究与引进后的经济效果评价问题;技术政策的论证、物资流通方式与渠道的选择问题等等。
从部门和企业范围看,技术经济学研究厂址选择的论证,企业规模的分析,产品方向的确定,技术设备的选择、使用与更新的分析,原材料路线的选择,新技术、新工艺的经济效果分析,新产品开发的论证与评价,等等。
从生产与建设的各个阶段看,技术经济学研究试验研究、勘测考察、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生产运行等各个阶段的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综合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论证与评价,等等。 技术经济学把研究的技术问题置于经济建设的大系统之中,用系统的观点,系统的方法进行各种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
技术经济学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采用各种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技术经济学在研究中采用两种以上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分析比较中选择经济效果最好的方案。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领域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方面,也涉及生产和建设的各个阶段。
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综合,即采用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对技术的研制、应用与发展进行估计;方案论证,即技术经济普遍采用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一套经济效果指标体系,对完成同一目标的不同技术方案的计算、分析、比较;效果分析是通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对比分析,效益与费用的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原则是效果最大原则。
技术经济分析、论证、评价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有决定型分析评价法、经济型分析评价法、不确定型分析评价法、比较型分析评价法、系统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等。其中最为基础的是层次分析法 技术经济学科,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一些领域的研究急需加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学科理论有待创新与完善。技术经济学科尚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技术经济学界对它的理论构架、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存在较多争论。当今技术经济学已经开创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例如,技术创新、生产率分析、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等,但理论较零散,缺乏技术经济学学科理论上的系统归纳。原有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架构需要完善和再创新。
2、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学科的中国特色与国际相关学科的融合。由于国际上没有与技术经济学完全对应的学科,影响了在这个领域与国外学术界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国外技术经济学研究值得关注,但是因为多为学者的兴趣小组,也没有建立起正式的学科,至今尚未能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建立起正常的联系。国外研究技术发展,技术转移,技术扩散,以及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有待交流和借鉴。
3、学科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应用需要加强。技术经济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微观经济领域应用较为普遍和普及,今后应加强学科在国家宏观经济与重大决策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经济增长的技术要素和技术发展的经济规律领域,为科技兴国战略起到“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当前,技术的发展与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克服资源紧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如果仅仅依靠科技的自然科学规律,缺少科技发展的经济学规律的指导,两条腿不一样长,将不可能发挥应有的效用,甚至冒巨大的经济风险。当前我国正处于国际技术扩散与转移的接受地,但是,研究技术转移与扩散的专着极少,这折射出此类研究的明显不足。不研究透彻这些规律,可能造成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取舍的偏差和执行的走样。如何利用当前国际技术向中国扩散的历史机遇期,实施技术追赶和技术跨越战略,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创新之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技术经济急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如果说,我国技术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是基于对忽视技术发展的经济规律的批判,那么一批西方学者发起的技术经济学则是基于对当代主流经济学忽视技术要素,难以解释当代经济增长的反思。西方一批经济学家认为,作为当代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忽视技术与经济的互动作用,在各种经济学分析中,只把技术要素作为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仅仅把最重要的技术进步因素视为除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以外剩余的部分,完全背离了通过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对当代经济增长越来越缺乏解释力。
因此,也在倡导建立技术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y),并把它作为经济学的分支,一方面对技术的变化进行经济分析,另一方面从技术的变化分析经济的变化。这恰好与我国技术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技术经济学偏重应用性和对实践的具体指导,国外似偏重技术与经济互动规律的揭示和理论解释。无论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还是来自西方的研究动态,均验证了在当代经济学的研究中重新关注技术要素的重要性,同时,也验证了发展技术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技术经济学将伴随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需要而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各种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的论证与评价;生产力布局、转移的论证与评价;经济规模的论证与评价;资源开发利用与有效配置的论证与评价;企业技术改造的论证与评价;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的经济分析与技术引进的论证与评价;企业技术创新、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的论证与项目评价;企业技术经济潜力的分析、论证与评价;技术发展战略的研究、论证与评价等等。
技术经济理论方法也将应用于环境研究领域中,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估算,绿色GDP核算体系,环境政策与管理的经济分析。
在资源技术经济领域,将研究节能技术的经济评价,替代能源及新能源技术开发的经济分析,重大能源项目的经济分析。人力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形势分析等。
在信息经济领域,将应用于技术进步与信息化战略,企业信息化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等。知识经济研究也将把技术与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带入到一个新的天地,相关的研究针对知识经济的发展背景、概念,知识经济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知识经济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等展开。
技术经济学方法还将应用于以下一些方面:企业绩效评估,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资产评估,资源、生态与环境的价值评估,资本效率与经济增长分析,人力资源开发,政府公共工程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大型区域开发项目经济分析与社会分析,技术产权交易和金融挤兑的博弈分析等等。
今后本学科的一项急待研究的重点任务是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探讨中国的技术发展与技术创新之路,回答中国如何从加工中心,制造中心转变成为创造中心。这是一个大课题,除了应用传统技术经济理论方法研究具体技术和项目的经济分析与评价,具体企业技术选择、技术创新模式,不同产业的技术发展与创新战略外,还需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技术转移、技术扩散,以及技术演化和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原创性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的各自的适用范围,效果分析;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技术演变规律和技术发展战略,中国技术进步的走势,所需的经济政策;技术创新动力与国家创新体系;国家 S&T政策,企业R&D政策与激励机制;技术发展与人力资源发展的适应性,未来就业发展趋势;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等等。总之,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技术经济学大有用武之地。同时,学科的建设与创新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学科创新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此:
1、需要加强技术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例如,什么是技术经济学所涉及的技术?大多数技术经济学专着多采用自然科学有关技术的定义,这显然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所谈的技术并不一致,用此指导技术创新、技术政策,可能出现偏差。因为技术创新在总体上是企业的经济活动,经营活动,而不是单一的科技活动。这就需要给技术一个来自经济学的定义。再如,关于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争议较大,能否根据学科的发展,特别是2012年来的研究领域的拓展,总结提炼出一个恰如其分,简单明了的说法,这已经涉及了学科所应包括的具体内容,以及理论和知识结构脉络。
2、应当积极吸取2012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提炼相关理论与方法,纳入到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之中,传统的技术经济学中“工程经济学加项目评价”的学科结构需要拓展和重新架构。诸如技术进步、生产力分析、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应当纳入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互相关联的知识结构。
3、积极探讨技术经济分析中模型化的数学方法的应用,用以解决复杂技术经济问题,进行技术政策效果模拟论证等,提高技术经济分析的精细度和可靠性。
4、加强对国外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的研究和科学交流工作,进行必要的合作研究,使国内外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双方能够理解各自的理论、研究方法,逐步形成行业“通用语言”,拓展技术经济学的通用性和国际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