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学研究的方法
这个怎么说呢,文学这个东西首先你自己要些文学的功底,自然而然你就能够了解什么是文学了,文学研究包含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两个方面,研究客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之学者所研究的对象,如中国文学与汉族文学等。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
把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定义为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这仅仅是向初涉比较文学者介绍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客体之理论的第一步。下面还需要进一步介绍的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关系,还应该涵盖三种不同的类型: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理关系是依凭学派理论的不同而划定的。
❷ 文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文学语言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还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渗透到文学批评的多种流派的运作过程中。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的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都是其中非常典型的类型;另外,其他一些批评中,也多少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如20世纪初弗洛伊德开创的文学的精神分析,他把文学看成“白日梦”的体现,在语言角度上是一种隐喻。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文学批评,批判男性权力通过文学语言的方式把两性关系的不平等加以合法化,在语言层面上,根本上讲也就是人的思维、感受的层面上,剥夺女性的合法权益。在20世纪末期兴起的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内涵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所强调的这个历史,基本上不是指那个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指研究者整理出来的历史的架构,因为他们看来任何对于历史的叙说都只是一种话语描述的历史,同样的历史过程可以有着完全不同,同时也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描述就完全错讹。诸如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历史中,有把唐代定位为中国国力达到顶峰的说法,可是也有人可以说明宋代在原先唐代基础上,国力有了新的发展。比较两种说法,那么唐代说可以有国家地理版图、可以有对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军事力量等方面佐证;可是,换以社会的经济水平来看,宋代的经济远大于唐代,甚至南宋只有半壁河山条件下,国家税收也多于唐代,正是由于这样的经济条件作为支撑,所以并不尚武且严格束缚军队势力的宋朝,能够在元帝国横扫世界的形式下,苦苦支撑了若干年,于金国被灭40多年才终于灭亡,而这个时期的蒙古铁骑是所向披靡的,征战欧亚大陆时基本难以出现有效的抵抗。在这个意义上看,宋朝并不是一般人们想象的那样弱小。那么,所谓历史上的兴盛与否要看参照系的情况,这就相当于语言表达中的语法关系或上下文关系。
❸ 提高文学水平的路径
我觉得吧,对于初级的来说,先看电视等节目吧。这样不会很枯燥。比如那些名着的电影啊什么的。然后你得回头看一下原着,一定得看啊。(因为现在的影视节目,比如什么大汉天子啊什么的好多东西都是杜撰的,根本没有什么历史依据。)
那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不管影视作品拍的再好,都不可能把原作的精髓完完全全的发挥出来。而我觉得你要做的就是找出来哪些是影视上未能表现出来的。对作品有一番自己独到的理解。因为我觉得吧,和人交流,要让人觉得你有水平,并不是说你满腹经纶就可以了,更重要的事你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深度,有意思。背书谁都会啊,但是用自己的理解来很好的诠释出来,可不是谁都会的呢,是吧?
和楼上的观点一样,得慢慢积累。一口吃不成胖子嘛,
o(∩_∩)o...(强烈建议读一下中国的四大名着,不老套哦,这是必修课。还有就是 三十六计)这些读懂了,肯定有一定水平了。因为像三十六计,当今社会,不管是战争,从商从政,还是人际交流等等,都是可以运用的。
然后你还得过表达这一关,表达也很重要呢,同一件事,表达的好不好,可是关键。就像做料理一样,食材很好,可是做的不好,最后完成的菜肴好吃吗?不好吃吧。可以看看 演讲与口才 之类的书刊杂志什么的,应该有卖吧,市图书馆之类应该也会有。
最后一点,就是一定一定要有订报和读报的习惯。人是活在当下的,所以了解时事也很重要。与人沟通总不会天天谈论语吧,谈的总是近期的国事啊社会现象之类的。
这方面我也在努力中呢,效果还是不错的,祝你成功哦,o(∩_∩)o...
推荐个网站---红袖文学网。里面有很多作品,诗歌散文小说论文都有。而且不是很深的那种,我觉得可以看看,你不妨看看试试吧。
❹ 人们分析评价研究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的途径手段与方式就是什么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9-26
❺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从哪些途径介绍了文学研究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打开经典”的经典
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及内容的经典理论书籍,作者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架构其理论体系,超越了多年以来影响文学创作的社会环境。本书是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富条理、范围最广的、最有针对性的尝试,也是美国文学批评经典着作,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即成为各大高校的学习用书,还是文艺批评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书之一。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是人们在所欲涉足的领域里,最终无法绕开的桥梁。然而,“打开经典”总需要一把入门的钥匙,以避开作为无头苍蝇四处碰壁时的尴尬。
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领域,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已被公认为“经典”
中的经典。上世纪80年代刚出不久就已绝版的这本理论经典,在这次“西方理论经典文丛”书系中得以再版,再次证明了它作为经典的不可置疑性。韦勒克这位“新批评”的主力干将,用如此有力的理论武器,捍卫文学的“处女地”,还击早已成为传统的社会学对文学领地的侵犯。韦勒克始终是文学纯洁性的忠实卫士,在他看来,文学应该保留自身的一片净土,应该“洁身自好”。他在序言中斩钉截铁地宣称:“文学研究应该是绝对的‘文学的’”。文学的研究不该受他者的侵犯,无论是传记、社会、心理,还是思想,抑或其他的艺术,都要与之决然地划清界限,惟恐破坏文学清纯的名誉。
文学始终应该葆有自身的“文学性”,文学作品是一个“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复杂的”艺术整体,这样文学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人们也该对她进行审美的评判。像观赏一位美人,是品评美人本身,而不是去看她的社会阶层、思想意义等身外之物。
为此,韦勒克经多方细加考察,从文学的内部发明了一把不同于传统的开启文学自身意义的钥匙。为了在文学这片“处女地”上保持自身的纯洁,韦勒克教读者细致地去梳理文学作品的每一根经脉,她的存在方式、她的声音特色、她的文体、她的“面纱”(表现事物的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她的类型……“细读”成为20世纪一种经典的解读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细读文本,“文学的真正意义只能在作品自身中找到”。
在考察文学艺术品的存在方式时,韦勒克手握一个“透视镜”,试图从一种综合的、不同的视点来透视文学艺术品的每一寸肌肤。他要求从结构、符号、价值三个不同维度审视作品,通过从声音的层面、意义的层面、要表现的事物的层面三个方面的考察,文学作品成了一个为某种特别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
通读全书,我们不单看到《文学理论》的创新之处,亦惊叹其内涵的丰富。
它像一个汪洋大海,有无限的丰富与深刻性,亦会时时激起层层的浪花。韦勒克在界定文学自身的同时,区分了文学与众多“他者”的界限和关系,与传记、心理学、社会、思想和其他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书中也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三者作了界定和区分,对比较文学、总体文学和民族文学作了界定和区分,可见它的内容的庞杂。正如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所说:“这部网络全书式的论着蕴含了海量的信息,繁杂的材料被更有效地组合,行文简洁兼之针对性极强的分析,与传统的此类着作迥然不同,此书值得每一个学术图书馆收藏。”
韦勒克的这一理论着述尽管深刻却不晦涩。阅读它不像读众多理论着作一样,像在啃嚼一颗青色的苦果,读它像在啜饮一杯清茶。韦勒克在他的理论着述中,时不时地还闪现着他的睿智与幽默,理论的阅读变得不再沉重,可以稍作放松;我们再也不用紧蹙眉头,可以轻松阅读。于是,《文学理论》自然成为学生们进入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经典之门”的一把钥匙,由此可以打开通向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经典的门。因此,《文学理论》在世界许多国家,成为了文学系学生的必读书,也成为了文艺批评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书之一。在中国也不例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它被翻译引介进中国来,就一直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是理论书中的“香饽饽”。
但此书早已绝版,对中国文学理论学术界无疑是一个缺憾,这次《文学理论》的再版,正弥补了这一缺憾。初听此消息时可谓欣喜之至,但愿此书的再版对文学系的学生们、文学工作者们有所帮助。
《文学理论》(修订版)(“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定价36.00元
你可以打电话问一下出版社或三联书店可以邮购!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
❻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即历史的美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为此,要加强: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树立历史观念和分析方法。
(二)重要政论的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生长的政治土壤。
(三)具备较为广博的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知识,以及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知识。
(四)注意作品原文的读解,不虚推古人,不迷信权威——“拿来主义”。
也就是要:
将中国现代文学放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中去把握其发生、发展,要把文学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去把握,同时,要把文学作为艺术来进行研究。
树立历史在场观念:用美学的眼光、审美的观念,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创作和作品生成以及文学的接受过程和对创作的影响。
避免“无限衍义”,一家之言和自圆其说必须建立在学理基础之上。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中国现代文学既是作家作品的历史,也是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也是中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同时,现代文学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创造了民族共同的想象空间,对中国近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❼ 探讨文学的跨文明互补与融会可以从哪些具体研究途径入手
我们要在异质性的基础上求得互补,进而达到某种总体性,将不同文明的文学共冶一炉,融会贯通,探索异质文化与文学的共同文学现象与规律,并进而建构起具有更大阐释能力的世界性和全球性理论框架。异质文明间的互补和融会,是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比较文学在新的发展阶段注重异质性研究的必然结果。对于不同文学之间的这种互补和融会,跨文明研究提供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研究途径:归类法、附录法、引证法、混用法和融合法。具体如下:
归类法: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采取归类的方法,也即站在总体文学的高度,将异质文明中的文学现象加以类分,并归结为若干理论问题,加以对比研究,进而达到特定的融合。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一书就是采取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成功范例。
附录法:我国着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就很典型地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研究某种文明体系的文学问题时,以“附录”的形式将不同文化背景中可以与此问题相类比的对应文学观念列出,以进行对比辨析。通过“附录法”,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观念一并呈现出来,在一个宏阔的视野中,正文部分对特定问题的论述详尽深入,附录所列内容全面而清晰,这为我们比照不同文明文学提供了便利,也利于我们在较高层面上探寻共通的文学规律。
引证法: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中所采用的“引证法”也是文学在研究异质文明之间互补与融会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研究文论时,“引证法”要求我们以某种文论的研究为主,而在研究过程中,将不同文明体系与此相关的例证和理论论述加以引证,从而把异质文明中的文论融为一体。
混用法:将不同文学的各种观念、范畴、术语等汇于一处,熔铸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这种异质融会的途径打通了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之间的“隔”,它不分古今与中外,将各种文学观念和理论融会到一个体系之中。朱光潜先生在其《诗论》中就大胆地尝试了这种方法。
融合法: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将诗、画、书法、音乐和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融为一体,从具体作品欣赏和分析入手,杂糅中西而又以中国诗学精神的剖析为主,揭示出文艺审美活动中具有本质特征的东西,也成为观照异质文明互补和融会的一种有效途径。
转自新浪微博
❽ 文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这个古今不一,而且多变!
列举下:
一、文学观念本身的嬗变,比如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休验说。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与其它化形态的互动,包括与科学,历史和其它艺术
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四、文学的语言组织
五、文学的形象系统
六、文学的风格特征
七、文学创作,接受和源流,另外还有文学的流派。
大体上应该全了!
当然每项都可以括展很多,也可以相互综合!
❾ 外国文学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
哟,你问的好专业啊,我看这样吧:
从作家看,生平考据,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作者)
从作品看,作品年代、内容考证,作品语言风格特点,作品人物形象特点,作品创新的地方,作品与同时代类似作品的比较。(文本)
从接受方面看,作品的受欢迎度及其原因,人们对作品的不同解读。(读者)
从背景上看,作品反映的时代性。(世界)
世界——作者——文本——读者,这是文学空间的有机整体,也是文学研究的永恒题材。搞研究,要确定范围,有了想法,再把范围不断缩小,不断具体化,这样无论是比较,还是就某人的某一点单独研究,都会写出来点东西。
(你的名字是“风飞花”吗?有首英文诗就叫这个名字,windflowers,写得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