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土壤富集程度分析方法

土壤富集程度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23 09:54:22

❶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区域性特征分析

总体而言,中国东部平原区土壤中元素含量的区域性分布特征主要受流域源岩成分、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土壤化学组成的重要因素)、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在风化作用中的行为(控制土壤中元素分散或富集的主要因素)等因素联合控制。气温、雨量决定了化学风化程度,pH、Eh控制着元素迁移和富集方向,因此也就决定了不同平原区各自不同的元素组成特征。对自然环境最敏感的元素是碱金属(主要为Na)和碱土金属。

东北平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黑土平原之一,是北温带极具代表性的低地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同一气候带上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域。三江平原年平均气温2.5℃,平均降水量约550mm;松辽平原年平均气温为4℃,年平均降水量为600mm。由于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较低,源岩的风化过程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风化作用较弱,导致该地区成壤母质中残留有较多的原生矿物长石(分别为25%、28%)。长石是携带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重要载体矿物,从而造成这两个平原区土壤中具有较高的碱金属(Na2O、K2O)和碱土金属(Sr、Ba)含量。

位于华北地区的黄淮海平原年平均气温14℃,平均降水量600mm。源岩风化形成土壤过程中,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作用基本均衡,除长石矿物携带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外,土壤中的碳酸盐岩矿物也富集碱土金属(CaO、MgO、Sr、Ba)和CO2,使土壤呈碱性。再由于黄河中游(甘肃、陕西、山西)富含碳酸盐岩黄土的大量带入以及海河流域上游(太行山、燕山)元古宇-古生界白云岩和石灰岩风化产物的大量带入,导致黄河下游和海河下游流域土壤中特别富含碳酸盐岩矿物,方解石的大量出现即是很好的例证。

地处华南的鄱阳湖平原年平均气温为18℃,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500mm;珠江三角洲年平均气温22℃,平均降水量约1700mm。源岩的风化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物理风化作用较弱,由此导致该区成壤母质中残留的原生矿物长石较少,因此土壤中出现最低的碱金属(Na2O、K2O)和碱土金属(Sr、Ba)含量,土壤呈酸性。W、Sn、Bi、Mo、U、Th、Pb、Nb、Ta、Li、Be、Rb、Cs、Tl和REE等许多不相容元素在华南的鄱阳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土壤中显着富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成壤母质源岩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直接原因之一是江西、广东和广西西部大量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中上述元素含量均比较高,并且存在着数量众多、规模巨大的花岗岩-热液型气成高温W、Sn、U、Pb、Li、Be、Ta、REE矿床。这样的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决定了其下游冲积平原区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由于气温和降雨量增加,导致中国东部典型平原区自北向南土壤中Hg、Se、Sb等易挥发元素呈现逐步富集的趋势。例如与位于华北的黄淮海平原相比,地处华南的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土壤中Hg、Se、Sb含量明显增高。气温高、雨量大,增加了这些元素再循环的速度。通过雨水回收了来自陆地、海洋和火山等各种成因的易挥发元素,经过黏土、有机质和胶体的吸附,使它们聚集在土壤中,个别元素甚至能够形成次生硫化物矿物。

进一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元素基准值除受流域成壤母质物质来源和自然景观条件差异影响而出现区域性变化以外,更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土壤物质组成,特别是粒级组成。也就是说,对冲积平原区土壤而言,影响其元素含量区域性变化的根本因素是土壤质地,而并非单纯的产出地域。基于这一认识,按照土壤质地类别分别统计了东部平原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如何检测土壤肥力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有关土壤肥力的概念,世界各国目前仍无统一的认识。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养分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温度和空气是环境因素,水既是环境因素又是营养因素。各种肥力因素(水、肥、气、热)同时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因此,归纳起来可以将土壤肥力定义为: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是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空气、温度、养分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各种理化性质的综合目映,是土壤的主要功能和本质属性土壤肥力是土壤内在的物质、结构和理化性质与外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肥力是一种属性,并非土壤的物质组成。肥力没有结构和尺寸大小,就像人的素质和能力一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有具体的表现影响耕地土壤肥力的因素很多,如土壤质地、结构、水分状况、温度状况、生物状况、有机质含量、pH等,凡是影响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因素,都会对土壤肥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行业相关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1》(2019年 1月 1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2016年 11 月 7日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 1月 1日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8月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 12月 29日修订);

6.《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土壤肥力测试项目包括:

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Ca、Mg)和机械组成等。分析方法参照有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哪里可以做土壤肥力检测?

中科检测

开展土壤土壤肥力检测,土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工作量大、任务重、难度高,因此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和成本都比较高,对第三方检测机构也有较高的要求。

土壤肥力检测方案

首先依据现场调查与勘察结果,对该农用地土壤破坏程度进行定性评价;然后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按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有关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对土壤养分含量状况进行评价,并运用内梅罗(Nemoro)指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该违法占用耕地土壤受破坏程度做出分析鉴定结论。

土壤肥力检测技术标准

1.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2.GB/T 18834-2002 土壤质量 词汇

3.NY/T 52 土壤水分测定法

4.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

5.NY/T 86 土壤碳酸盐测定法

6.NY/T 87 土壤全钾测定法

7.NY/T 88 土壤全磷测定法

8.NY/T 295 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9.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10.NY/T 889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11.NY/T 890 土壤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 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

12.NY/T 1119-2012 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13.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14.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15.NY/T 1121.3 土壤检测 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16.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17.NY/T 1121.5 土壤检测 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18.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9.NY/T 1121.8 土壤检测 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20.NY/T 1121.9 土壤检测 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21.NY/T 1121.13 土壤检测 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22.NY/T 1121.14 土壤检测 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23.NY/T 1121.15 土壤检测 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测定

24.LY/T 1229 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25.LY/T 1233 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❸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哪些

土壤质量评价一般有单一污染物的单项评价和多种污染物的多项评价。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也不同,因此也可按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分为有机物污染评价、重金属污染评价、生物污染评价和放射性污染评价等。如要了解土壤质量的变化,还可以进行土壤物理评价、土壤生物评价、土壤化学评价等。在单项和多项评价的基础上可进行综合评价。为了解不同时期的土壤质量状况也可进行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内外提出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MVIT)
Smith(1993)利用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来评价土壤质量。这种方法可以将无数量限制的单个土壤质量指标综合成一个总体的土壤质量指数,这一过程称为多变量指标转换(),是根据特定的标准将测定值转换为土壤质量指数。各个指标的标准代表土壤质量的最优的范围或阈值。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把管理措施、经济和环境限制因子引入分析过程,其评价范围可从农场到地区水平,评价的空间尺度弹性大。
土壤质量动力学法
Larson(1994)提出土壤质量的动力学方法,从数量和动力学特征上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某一土壤的质量可看作是它相对于标准(最优)状态的当前状态,土壤质量(Q)可由土壤性质qi的函数来表示:Q=f(qi…n)。
描述Q的土壤性质qi,是根据土壤性质测定的难易程度、重视性高低及对土壤质量关键变量的反映程度来选择的最小数据集。例如,土壤生产力指数(PI)是由土壤pH、容重、有效水容量对根系生长的满足度计算的,用来估计土壤侵蚀对土壤生产力质量及其变化的影响。该法适用于描述土壤系统的动态性,特别适合于土壤可持续管理。
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
Doran等(1994)提出土壤质量的综合评分法,将土壤质量评价细分为对6个特定的土壤质量元素的评价,这6个土壤质量元素分别为作物产量、抗侵蚀能力、地下水质量、地表水质量、大气质量和食物质量,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定农田系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建立数学表达式,说明土壤功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通过对土壤性质的最小数据集评价土壤质量。
土壤相对质量法
通过引入相对土壤质量指数来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这种方法首先是假设研究区有一种理想土壤,其各项评价指标均能完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以这种土壤的质量指数为标准,其它土壤的质量指数与之相比,得出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RSQI),从而定量地表示所评价土壤的质量与理想土壤质量之间的差距,这样,从一种土壤的RSQI值就可以表示土壤质量的升降程度,从而可以定量地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该方法方便、合理,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土壤选定不同的理想土壤,针对性强,评价结果较符合实际。

❹ 如何检测土壤

1、土壤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土壤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监测是指土壤环境监测,其一般包括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2、土壤相关检测方法
1 【PH】森林土壤PH测定LY/T1239-1999[1]
2 ------【总铬】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法GB/T 17137-1997
3 【铜】固体废物 铜锌铅镉的测定 直接吸入火焰分光光度法GB/T 15555.2-1997
4 ------【锌】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5 【铅】固体废物
6 ------【镉】固体废物 铜锌铅镉的测定 直接吸入火焰分光光度法GB/T 15555.2-1997
7 【镍】固体废物 镍的测定 直接吸入火焰分光光度法GB/T 15555.9-1997
土壤质量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8 ------【氟化物】固体废物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15555.11-1995
离子选择电极法 《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1992年
9 【六价铬】固体废物 六价铬的测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T 15555.4-1995
10 ------【硫化物】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国家环保总局1989年
11【有机质】重铬酸钾容量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

❺ 重金属怎么在土壤中富集

重金属会和土壤颗粒结合,有些是通过静电作用,有些是通过化学络合沉淀作用而富集的。

❻ 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土壤重金属来源及其预测方法

富含重金属的土壤是引发土壤重金属生态危害效应的物质基础。矿化作用、富含重金属的黑色岩系地层等特殊地质背景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富含重金属土壤,各种人类污染作用如矿山开发、金属冶炼、污水灌溉、化肥和农药施用、大气干湿沉降、垃圾和污泥农用等人类活动不断向土壤输入重金属元素,通过长期的累积同样可以形成土壤重金属富集异常区,这些地区是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预测评价的重点区域。

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研究土壤重金属的累积变化趋势。

1)通量计算法。即通过对研究区内灌溉水、化肥农药、大气干湿沉降等各种输入端元,以及农田退水、作物收割带出、水土流失、向地下的淋滤迁移等输出端元的代表性样品的监测采样分析,计算土壤重金属的输入输出通量及其净增量,从而预测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趋势。通量计算法具有覆盖面积广、采样测试工作量较小、可操作性较强、研究周期较短(根据1~2年的调查监测资料即可进行初步预测)的优点。但是,采样分析涉及介质类型较多,要求监测点、样品代表性强,各类样品特别是水样的采样和分析质量要求高,当然,一次性采样或监测时间过短(如大气沉降)必然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2)动态监测法。即建立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在监测点上重复采集分析土壤样品,获取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理化指标和重金属存在形态的动态变化资料,确定重金属累积与活化的变化规律,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建立模型进行科学预测。其优点是数据资料及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但是要达到预测目的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分析,研究周期长。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主要是利用了相隔10余年的2次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资料,结合与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的对比,统计得出了土壤重金属累积速率和土壤酸化趋势。根据过去十多年间土壤重金属累积与酸化速率,采用线性模型预测若干年后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酸碱度值(见本章第三节),从而预测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及其生态风险。

2.土壤重金属元素总量对可浸提量的影响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除了表生地球化学活动性较强的重金属元素Cd之外,土壤中多数重金属元素主要以活动性弱的残渣态、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存在,而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等活动态组分所占的比例极小,并且从理论上讲经由各种输入途径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元素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复杂作用最终达到平衡时,也应该主要以稳定态存在,这就意味着尽管输送进入土壤的重金属总量很大,但实际产生危害作用的重金属浸提量的增长幅度可能要小得多,即土壤重金属生态危害作用与其污染程度(以重金属总量衡量)并不一定相称。

研究表明,土壤重金属总量对其可浸提量有着显着的影响。由表5-17可见,除了Hg和浙北、浙东地区的As之外,其他各种重金属可浸提量与其总量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多数情况下两者间达到显着正相关性,即土壤重金属可浸提量随总量的增加而线性增长。以浙北地区Pb为例,土壤中Pb可浸提量与全量的回归方程为:

w(Pb浸提量)=0.224×w(Pb全量)-1.712

按照这一方程,假设污染影响下土壤Pb含量从25mg/kg上升为75mg/kg,则土壤中可浸提态Pb相应从3.88mg/kg上升为15.06mg/kg,显然,土壤Pb污染的生态危害风险大大上升。

表5-17 浙北、浙东、浙中地区土壤重金属全量与有效量相关系数

注:置信度为0.01时,显着相关的临界值为F100=0.254。

由此推断,尽管土壤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与其总量不完全一致,但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增长仍然是引发重金属生态危害的物质基础。本章第四节指出,浙北、浙东地区土壤中Cd、Cu、Pb、Zn等多数有害重金属元素含量具有较快的累积富集趋势,因此,土壤重金属可浸提量及其生态危害风险也在增加。

❼ 富硒土壤资源评价

资源评价是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富硒土壤资源的评价,既是满足资源管理的需要,也是开发利用资源的需要。从地学角度分析,富硒土壤是在特定的地质背景条件下发育的,具有专属性生态地球化学特征及生产力价值的特殊资源。尽管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中硒的研究较多,但尚未从资源的角度对土壤硒的资源价值进行过研究。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广覆盖性,调查的多层面性(土壤母岩、土壤母质、表层土壤等),分析指标的多样性(元素的总量、有效量、相态等)及环境评价的多元性(地质环境评价、地球化学环境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等),为全省富硒土壤资源的研究与评价提供了前提与可能。

(一)评价指标

依据所获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富硒土壤资源的评价指标,首先依据硒的生态景观限值对土壤的含硒水平和硒反应性作出评价,并将土壤富硒的面积、土壤硒的富集程度、土壤硒的有效性、土壤环境质量和生物效应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作为资源评价,主要针对富硒区,而低硒区和硒中毒区不在富硒资源评价之列。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指标仅适用于区域性评价,以便形成区域性的认识,获得区域性成果,为资源利用区划及富硒农产品生产布局提供依据。而用以直接服务于开发应用的评价,即局部评价,还应包括土地可利用性、植物硒可吸收性、农产品种植适宜性及社会经济等指标。

1)面积:即土壤Se含量介于0.4~3.0mg/kg的分布范围。通常认为,富硒土壤的面积越大,表明“Se营养库”容量越大,即土壤继承的富硒母岩或母质的范围越大。

2)富集程度:用富集系数反映表层土壤对母质层而言的相对富集程度,富集系数用以下公式求取:

富集系数(R)=(表层土壤实测值∕TiO2)∕(深层土壤实测值∕TiO2

3)有效性:土壤Se的有效性是反映生物效应能力的重要指标,硒酸盐、亚硒酸盐是水溶性的,易被植物吸收,也是植物的重要Se源。土壤中水溶性Se的高低,反映了土壤Se对植物的供给水平。采用表层土壤Se的有效量(水溶性)与总量之比求取其有效度(K)。即:

K = 土壤Se有效量(水溶性)∕土壤Se总量

4)土壤环境质量:Hg、Cd、Pb、Cr等重金属与Se常处于同一系统中,当这类重金属含量超过土壤安全标准,不仅影响Se的有效性,还可能对农产品的安全造成影响。所以,土壤环境质量也同样是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5)生物效应:是指富硒土壤区生产的农产品中,是否有Se的富集并在卫生安全范围之内。如果土壤环境中的Se不能为植物或农产品所吸收,或农产品中Se含量超过卫生安全标准,都影响富硒土壤资源等级的评价。

(二)评价指标分级

对指标进行分级,有利于更合理、科学地评价。在各参评指标中,有效度和生物效应是2个起重要作用的指标,在综合评价中具有较大的贡献。依据评价指标及调查所获的实际资料,在综合的基础上,采用选置法将富硒土壤作3级划分(表8-9)。

表8-9 浙江省富硒土壤资源评价指标分级一览表

Ⅰ级: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较高的富集程度(Ⅰ~Ⅱ级),较高的有效度(Ⅰ级)、良好的土壤环境(Ⅰ~Ⅱ级)和明显的生物效应。

Ⅱ级: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中等以上的富集程度(Ⅱ~Ⅲ级)和有效度(Ⅱ~Ⅰ级)、良好的土壤环境(Ⅰ~Ⅱ级)和较明显的生物效应。

Ⅲ级: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中等富集程度(Ⅱ~Ⅲ级)和有效度(Ⅱ~Ⅲ级)、较好的土壤环境(Ⅱ~Ⅰ级)。

阅读全文

与土壤富集程度分析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六字环的安装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391
怎么减掉大肚子的方法 浏览:196
事假扣薪计算方法 浏览:641
塑料蒸箱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344
suv踏板安装方法 浏览:858
电动保温阀重量计算方法 浏览:392
格力空调异地安装方法 浏览:635
美肌水使用方法 浏览:258
野外测量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浏览:442
作品推广的方法和技巧快手 浏览:374
女性快速补肾的方法 浏览:995
约分的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571
设计师选择困难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浏览:759
逆指标的一般水平用什么方法计算 浏览:864
福建家用溯源燕窝的食用方法 浏览:72
国标中检测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 浏览:942
ktm检测方法 浏览:153
十合一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581
两个薄膜水泵连接方法 浏览:56
邮件发送图片方法 浏览: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