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医诊断的四大方法是什么
望闻问切!
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诊法。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神”是精神、神气状态;“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在荣枯色泽的表现;“形”是形体丰实虚弱的征象;“态”是动态的灵活呆滞的表现。这就是对病人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观察,以了解病人的“神”。扁鹊很重视也很善于望诊,把它列为四诊之首。
所谓“闻诊”,是指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般发出的气味。
所谓”问诊“,就是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
扁鹊在总结前人诊法的基础上,又发明创造了“切诊法”。《史记》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司马迁为名医立传,扁鹊居首,可见司马迁对扁鹊的尊敬和对切诊法的重视。
所谓“切诊”,就是脉诊和触诊。脉诊就是切脉,掌握脉象。触诊,就是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颁部分,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
Ⅱ 中医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汗法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凉,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姜糖水或酸辣汤,发一发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为生姜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热喝下去,可以扩张周围小血管,刺激毛孔发汗,驱散体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这样。常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银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药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涌吐而出的一种方法。吐法大都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的积结实证。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误食的毒物还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时代的大名医张子和就很擅长这种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泻剂和吐剂。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有记载:一位患风痫病的妇女,偶吃一种像葱一样的章,吐涎如胶,大约有一二斗,不想从此不再发病,而且身体也一天天健壮起来。张子和对这件事很重视,他走访了许多人才知道这种像葱一样的草叫“憨葱苗”,在《本草经》中称“藜芦苗”。从这件事以后,张子和认识了吐法的重要,高兴地说,“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运用泻下药物攻逐体内结滞(如宿食、水饮、瘀血等)的一种方法。这种治法可以排除蓄积,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儒门事亲·偶有所遇厥疾获疗记》中记载,有一次,张子和看见一个小孩因为误吞铜铁而患病,身体很瘦弱,足不胜身。那时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没有木柴煮饭,小孩挨饿几天。一天早晨,邻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饭吃,病孩乘机饱吃一顿。不久,觉肠中痛,泄注如倾,泻下所误吞的东西。张子和因而明白《内经》中所说的“肝苦急,食甘以缓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枣、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宽缓肠胃。且肠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铜铁所以下也”。张子和高兴地说:“亦偶得泻法耳。”
和法是通过调整人体机能,达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种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气血营卫不和,或者脏腑关系失调,采用汗、吐、下、温、清、补、消都不适宜的,就可以采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许多中医都用“加味逍遥丸”来治慢性肝炎,这种药也是一种和剂。
温法是用温性或热性药物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一种治法。人们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等,胃中常有一种燥热的感觉,不仅食欲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个身子都会有热感,于是我们就说这类东西属于热药。使用温热药可以起到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凉药物以达到清热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在气候酷热、气闷难忍的时候,常喜欢吹风纳凉,冷饮冰水,目的是为了消除烦热。由此推论,遇到内热燔炽、烦渴神昏的病证,服用苦寒清凉药物,也能达到清热的作用。
补法是运用补药补益人体气血,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种治法。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种种区别。医圣张仲景用当归羊肉汤治愈贫穷百姓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消法是采用消食、化瘀、软坚、化痰、化湿、利水等药物,对慢性积聚胀满进行渐消缓散而不伤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上述八法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由于有不少病的情况相当复杂,往往不是单独使用某法,而是把许多治疗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历代医家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治法,并且还创造了相当丰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贴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扑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导引法等。
中医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时必须遵守一些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质。“必求于本”,是强调一定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抓住疾病的实质,找出治疗的关键。有些疾病的症状往往是很复杂的,在一大堆头绪纷乱的症状中,不仅有主次本末、轻重缓急的区别,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某些假象。所以,中医治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识别那些“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大实有赢状”(真实假虚)的虚假证状。否则寒热不分,虚实不辨,以假当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
第二条原则是扶正祛邪。中医认为,一切病证都是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所造成的。“正”,指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邪”,指病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人体的正气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体的正气就要受到损伤。所以医生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气,增强人的体质,同时又要设法驱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复,使疾病朝着治愈的方面转化。这一原则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时候,首先要看正邪双方的盛衰情况,如果病邪显着而正气又不太虚,应以“祛邪”为主,如果正气虚而病邪不盛,则应以“扶正”为主,如果正气已虚而病邪又盛,就应该采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则。但应该注意的是,扶助正气不要造成“留邪”的恶果。有些人得了病,总喜欢服补药,而庸医也喜欢投人所好。结果往往“闭门留寇”,遗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传染病,发病急遽,如果正气不很虚弱,更应该及时驱邪。另一种情况是祛邪不要伤害正气。《红楼梦》中的胡太医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在给睛雯治病的时候就犯了祛邪伤正的大忌。晴雯本来是偶感风寒的小病,可是胡大医却搬出了一大堆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解表药,又用上了枳实、麻黄一类的猛峻药物。这就难怪贾宝玉骂他“该死,该死”。贾宝玉说:“虽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还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虎狼药。我和你们(指丫环们)就如……那才开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哪里禁得起?”
除上述原则外,还有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原则,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等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的原则,始终贯彻了从整体出发,又联系时间、地点和人的各种不同的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
Ⅲ 中医有哪些治疗方法
中国中医学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连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医学就完成了它的基本体系。如集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于一身的《黄帝内经》、对于急性病和热性病都有系统记载的《伤寒论》、阐述慢性病治疗法的《金匮要略》,以及关于药物学基本理论的《神农本草经》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基础医学的重要文献。两千年来,我国的医学就凭借这些基础,不断地延续发展;当然这期间也有不少新的发现。现在将各种排毒治疗方法分类说明于下:
一、汤液法——这是利用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一般所谓汉药,有丸、散、膏各种药剂,但口服的药剂,多半为汤液。汤液可以说是药物治疗用品的总称。在我国有一种说法“有四只脚,而不能吃的,只有桌子而已”,可见在中国,食物种类繁多,制作汤液的材料,更是不胜枚举。只要是汤药必能食用,能食用的都可以算是食物,所以汤液与食物并无多大的差别。传说制作汤液的始祖——伊尹,是个出身厨师的宰相。
二、针灸——此乃以针灸刺激某部位经穴(涡)的疾病治疗法。针是以金、银、铁等制成的;施灸时要使用艾草。用针灸治疗疾病,不但效果奇佳,而且不会有任何痛苦,这点许多有的外国友人惊叹不已。
三、按摩——按摩的方法有捶打、施压及揉擦三种。有很多人都将按摩与“马杀鸡”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观念。事实上,“马杀鸡”起源于西洋,它和我国传统的按摩治疗,大不相同。
四、导引——这是利用医学上特殊体操的医疗方式,这种体操与太极拳有很密切的关联。
五、食治——即食物治疗法的简称,本书所要阐述的重点,就是这种食物治疗法。
六、其他——除了上述几种医疗方式之外,还有外治法及吸角疗法与其他等等;由此可见中国医学确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所谓外治法,就是将加工后的药物,贴在患部表皮的治疗方式;而利用吸葫芦阴压的方式,即吸角疗法。
Ⅳ 中医是怎么治疗疾病的
中医治病是以辨证论治来确立治疗原则与立法、选方进行治病救人。
中医治病从病人客观地对疾病的主诉中,通过望、闻、问、切搜集到主要的疾病症状和随他症状为辩证论治提供抽象思维后的病情分柝、作出相应的治疗措施与方法。其中以问诊最为重要,是病人自觉疾病存在的主要和次要表现的客观反映。医生在中医的问诊中主要依据《景岳全书》中"十问歌"内容进行问诊和扩展问诊内容。对切脉多从"寸口"取脉与其它诊法结合供以辩证,诊脉个人认为以《濒湖脉诀》中28脉为蓝本学习,符合临床诊疗。在通过四诊搜集到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后,经过医生从客观事实出发,开始抽象的思维,对疾病产生从感性到理性,又回到感性的认识中,抽丝剥茧,论证,从中找到病因和相对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重点,也就是与中医治疗的关系到治愈与否。在八纲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辩证、三焦辩证等都是阴阳为主要内容,同其它辩证内容进行思维、分析病情,确立治疗方法。八纲辩证明了扼要,阴阳概括其它内容。分为: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对施方用药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表寒:多为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选属阳的偏温(热)、辛散发表方、药治疗,如苏叶、荆芥、防风,夏季空调综合症、胃肠型感冒(阴暑)选香茹、藿香、法夏、茯岑。
表热:多为外感风热表证,选属辛凉(阴)解表方、药,银花、竹叶、荷叶、大力子、薄荷,夏季空调综合症及湿瘟(阳暑)选白蔲、砂仁、滑石、荷叶、黄连。
虚证的辨别要分表虚和里虚症不同,阴虚和阳虚不同、气虚和血虚之别。
实证的辩别是表实证和里实证不同,上实下虚、实热实寒之别。
在中医治病的辩证论治中,常把内脏组织生理病机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性,协调各脏腑间功能作用的恢复。
Ⅳ 中医诊断的方式方法是什么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1、诊法
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
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
《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2、诊病
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3、辨证
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
4、病案
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5)中医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诊治扩展阅读:
中医诊断学原理介绍: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其关系,构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
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
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
Ⅵ 中医是怎么治疗的
正治与反治都是抓住疾病本质的治疗方法。
1.正治法是指一般正常情况常用治法,即采用性能与疾病本质相反的药物来治疗的方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都是逆病象而治,故又称“逆治”。
“寒者热之”,即寒证用热药治疗。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用温补法;阴疽流注用温补和阳法等。
“热者寒之”,即热证用寒药治疗。如流脑、乙脑等温热病用清热解毒法;血热出血,用清热凉血法,里热实证,用清热泻火法等。
2.反治法是指反常、少用的治法,即采用性能和疾病表面现象相同的药物来治疗的方法。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原则。这是因为某些复杂严重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病变本质不符,出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实证如虚、虚证如实的假象,故在辨证论治时必须透过现象,治其本质,采用顺从病象的治法,故称为“反治”或“从治法”。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对某些有寒象的病证用寒药治疗。本法适用于真热假寒证(里热表寒、内热外寒)。例如肺炎病人,高热而又有四肢厥冷,中医称之为热厥证。这是由于邪热内炽,里热太甚,阳郁于内,阴格于外,阳气不能畅达四肢所致。这种病理变化叫“阳盛格阴”,治宜用寒药解除真热。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对某些有热象的病证用热药治疗。本法适用于真寒假热证(里寒表热,内寒外热)。如亡阳虚脱的病人,本质是阳衰内寒,阴邪太盛,格阳于外,致使阳气上浮反见面红、心烦、发热感等“假热”现象,中医称之为戴阳证,治宜用温热的人参、附子回阳救逆。
以上所说的反治法主要是针对疾病所反映于外的现象而言,看来它虽与正治法相反,且具体措施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讲,与正治法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针对疾病本质而设的治疗法则。
Ⅶ 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1.肌肤腠理层面的治疗
如果肌肤受邪,也就是肌肤腠理出了问题,那么最好采取刮痧、推拿、拔罐、足底按摩等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些比较独特的方式,现代西方医学也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对人体损伤不大,对于身体的康复很有好处。
这里提一个注意事项:刮痧、拔罐和按摩,这些方法不适合那些身体很虚的人,因为这些方法是通过手、刮痧板等在人的身上用力,使身体里边的病走到表层,也就是通过调元气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如果人本身元气就很虚,这样的治疗就会使得身体更加虚弱。
对于身体太虚的人来说,需要先吃药,等到把身体养得差不多的时候,再使用这些方法。
2.经络层面的治疗
肌肤腠理的病如果往里走,就会走到经络的层面上。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是一种气血,它没有实体,它在中医里就是指人的一种生命现象。经脉就好比一张巨大的铁路网,必须要很畅通,人才健康;一旦阻塞,就会造成身体出现很多问题。
人体的穴位就相当于经脉这个铁路网上的大站,是一些关键的点,穴位属于气血比较充足的地方,所以中医扎针一定要扎在穴位点上才最有效。
中医里还有句话,叫“错穴不错经”,治病之时,一定要扎在经脉上,能扎在穴位(金婆婆:因为太窄约1毫米)上当然最好,功效会最大;但如果扎错了的话,只要扎在这条经脉上,也能起到疏通的作用。
在扎针时还有个问题,有些经络分为两个层面:里支和浮支。浮支是在体表,比如肺经,尤其手指上的【少商穴】,属于很明显的浮支穴位。里支一般不可针刺,只可以通过锻炼的方法来活动它,这也是锻炼为什么重要的原因,中国古代的锻炼方法比如太极拳、易筋经之类都是因循着人的里支这一规律来编排的,只有那里面的一些动作才可以打开人身上的孔穴,比如易筋经里的“倒拽九牛尾”可以开【膏肓穴】。
3.五脏层面的治疗
经脉里还有些继续往里走,走到五脏里,这些地方最好就采取按摩的方法。比如【中府】、【云门】这些在胸上的穴位,扎针就比较危险,中医有“胸脏之间,不可以妄针”的说法,就是这里是不可以随便扎针的,像这样的地方最好采取按摩、按揉的方法,同样能达到针灸的效果。
还有一些脏腑的疾病最好用中药来医治。在中医的传统文化当中,张仲景所着的《伤寒杂病论》(分为两本,分别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最早按照“辨证论治”来治病的医术。比如,病在表层的太阳经层面,就可用到【桂枝汤】或者【麻黄汤】。
4.厥阴层面的治疗
如果病再深入,到了厥阴这个最里层,就会用到【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药,按照症状不同进行分类,有个很核心的原则,如果是脏腑受邪,就一定要采取用药的方法来解决。
奇经八脉得病是重症。本书中多次提过,没有一味药可以入奇经八脉,所以奇经八脉得病,要么用药从肝肾去治,要么用药从肝肺调理气机上去治。
对于再重的病,如督脉病中的强直性脊柱炎,一方面可以用药从肝肾上治,另一方面可以用传统医学上很重要的方法灸法来治,就是用艾草烧灼的方法来治。这是用了艾草的通窜力强的特性,从而能够把奇经八脉或者是十二正经疏通开。
对人体来讲,有几个很关键的穴位点,曲黎敏教授给作了一个梳理。
头上的【百会穴】很重要,还有【睛明穴】,它是膀胱经的起始点。
肩背上的重要穴位是【缺盆穴】,五脏六腑的通路都要通过缺盆来体现。所以摁揉缺盆对人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Ⅷ 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引发疾病的原因中华传统医学把引发疾病的原因归结于“正气”和“邪气”相争的结果。“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和抵抗疾病入侵的能力,“邪气”就是指引发疾病的所有因素(包括病毒和细菌),而这些因素又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1)外因人体感染外部疾病的原因即外感“六淫”,自然界的“寒、暑、风、燥、湿、火”中医称作“六气”,“六气”正常则对人的健康有利,“六气”失常,如严寒、高温酷暑、狂风、暴雨、潮湿等则对人的健康有害,成为人类患病的外部因素。失常的“六气”就是“六淫”,外感“六淫”即是指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成为致病因素。
(2)内因内因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发生变化,或者因为饮食、劳倦、纵欲等主观因素引发的疾病,即“内伤七情”,包括“喜、怒、惊、恐、忧、思,悲”七种情态。
人体的抗病能力和治病的因素是一个动态平衡,人体“正气”旺盛,抗病能力就强,则不宜患病;反之,“正气”虚衰,“七情”均可成为致病的因素,如过喜、过悲、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房事过度、惊恐过度等,都可成为致病的诱因。
●四诊传统中医诊断疾病主要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要正确诊断疾病,必须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做出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的检验手段,如仪器检查、化验等也是现代中医的诊断方法之一。
(1)望诊望诊是指对病人的观察,包括精、气、神、舌苔、舌质,以了解病人的病性、病变部位、正邪消长的情况。如病人面色苍白、目光暗淡、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言语没有力,表明病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病人目光有神、精神正常、则正气未伤,病情不重。舌苔白者多属虚寒症,舌苔黄者多属热症,面色赤红者多属实症,面色苍白者多属寒症。
(2)问诊问诊是指对病人及其家属的询问,了解发病时间、过程、既往病史情况。问询的内容包括饮食、寒热、大小便、睡眠起居,女性月经、白带情况,家庭病史等。
(3)闻诊闻诊是指听病人的语声、呼吸来了解病情的方法,如语声高亢有力为实证,语声低微细弱为虚症,气促痰喘为实症、热症。
(4)切诊切诊是用食指、中指、没有名指三个手指放在病人的手腕桡动脉搏动处,通过不同手指下的脉搏波动变化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切脉可了解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盛衰。正常脉象搏动适中,缓和有力,脉搏整齐有节奏,一次呼吸之间搏动4、5次。而出现不同的异常脉象则表明发生了不同的疾病。
●八纲八纲是用“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个字做提纲,分析临床症状表现并进行诊断的方法。通过四诊了解的症状和体征,运用八纲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判断。
(1)表里表里是用而言明疾病所在部位的相对深浅的,如病在皮肤、肌肉、经络,则是病在表面;病在脏腑器官,则是病在里;病在经脉,则是病在里;病在络脉,则是病在表。
凡外感“六淫”,出现头痛、鼻塞、四肢关节酸痛、发汗、发冷、发烧等外感症状均属表症。要用解表法治疗。
表症未能及时治疗则可能转化为里症,表现为病邪由体表沿经络向体内传入,使脏腑受到侵害,如感冒发烧引发肺炎。
(2)虚实虚实是指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强弱而言。虚症是指机体的所有生理功能低下所致的一些征候,多系所有慢性病之后、久病之躯表现出来的症状,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乏力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腹痛喜按、没有舌苔、脉细没有力等症侯,年老体弱者多表现为虚症。虚症宜用补法治疗。
实症是指病邪过盛所引发的征候。因为邪气入侵,正邪相争,表现出如高烧、兴奋、面红耳赤、声音高亢、腹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博宏大有力、舌苔厚等症状。同时还有呕吐、伤食、水肿、瘀血等病邪过盛的表现。青壮年人、新患病者多属实症。实症宜用泄法治之。
(3)寒热寒热是指病因和征候的性质。因为机体的机能过度低下或外感寒邪引起的征候属寒症,宜用温法治之,如畏寒怕冷,口渴喜饮,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小便清淡,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搏沉迟。热症是因为机体抵御外邪侵入时功能过度亢进所表现出来的征候,如面色潮红,身热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宏大有力,搏动加快。热症宜用清热法治之。
(4)阴阳阴阳是八纲的总纲,在临床治疗中,首先要分清阴阳,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面色暗淡,身体倦怠,语音低微没有力,四肢发冷,气短少言,舌淡,脉沉细者属阴症,宜选调补气血的穴位以补法进行按摩。而精神亢奋,多言躁动,身热气粗,舌苔黄,脉宏大者属阳症,以选退热、清火、安神的穴位以泄法进行按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