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策字繁体怎么写
策字不曾简化,所见即是。
常用词组:
策动策反策划策略策论策马策士策试策问策应策源地
❷ 鞭策的策的意思是什么
鞭策的策意思是: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一、策的拼音:cè
二、策的释义:
1.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2.鞭打。
3.激励,促进。
4.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
5.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
6.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7.杖。
8.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9.计谋,主意,办法。
10.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11.姓。
三、策的部首:竹
四、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五、造字法:形声。从竹,朿(cì)声。
六、相关词组:
政策 鞭策 策划 策士 长策
(2)策字的造字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汉字笔顺:撇、横、点、撇、横、点、横、竖、横折钩、竖、撇、捺
二、词组释义:
1、驱策[ qū cè ]
驱使;役使。
2、策划[ cè huà ]
设计规划;密谋计划。
3、策动[ cè dòng ]
鞭策驱动。
4、鞭策[ biān cè ]
马鞭子,也指用鞭子赶马。
5、朝策[ cháo cè ]
朝廷的策书。
❸ 策这个字念什么
策拼音:
[cè]
[释义]
1.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2.鞭打:~马。鞭~。
3.激励,促进:~动。~勉。
4.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
5.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命。~免。~封。
6.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论。~问。
7.杖:~杖。
8.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9.计谋,主意,办法:上~。献~。决~。政~。~划。束手无~。
10.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11.姓。
❹ 策的繁体字怎么写
策的繁体字怎么写 ( 策 | 策 )
策的拼音/策的音标 cè
策的意思是什么 (1)(名)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简~。
(2)(名)古代考试文件;多就政治和经济问题发问;应试者对答:对~|~问。
(3)(名)我国曾经用过的计算工具;跟‘筹’相似。参看‘筹’。
(4)(名)计谋;办法:上~|献~。
❺ 分析水,字,货,费,侈,赊,男,女,策的造字法
水 :象形。甲骨文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字:会意兼形声。从宀( mián)从子,子亦声。货:形声。贝,化声。费:形声。从贝,弗声。侈:形声。从人,多声。赊:形声。从贝,佘( shē)声。男:会意。从田,从力。表示用力在田间耕作。女: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策:形声。从竹,朿( cì)声。
❻ 策这个字怎么读
韵母是c,声母是额,第四声。
一、策字的组词有政策、 鞭策、 策论、 上策、 计策、 策士、 策勉、 史策、 策反、 策动、驱策、 下策、 策应、 策略等。
二、策字的基本释义:
1、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简策。
2、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多就政治和经济问题发问,应试者对答:对策。策问。
3、我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跟“筹”相似。清代初期把乘法的九九口诀写在上面以计算乘除和开平方。
4、计谋;办法:上策。献策。束手无策。
5、谋划;筹划:策反。策应。
6、姓。
7、古代赶马用的棍子,一端有尖刺,能刺马的身体,使它向前跑。
8、用策赶马:鞭策。策马前进。
9、拐杖:扶策而行。
三、策字的笔顺是撇, 横, 点, 撇, 横, 点, 横, 竖, 横折钩, 竖, 撇, 捺。
(6)策字的造字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相关组词
一、政策
[zhèng cè]
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治理荒山,谁投资谁受益,这个政策合乎情理。
二、鞭策
[biān cè]
鞭和策都是赶马前进的工具。现比喻鼓舞、督促、推动人前进。老师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三、上策
[shàng cè]
高明的计策或办法。给人金钱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观念是上策。
四、计策
[jì cè]
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冥思苦想了一整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计策。
五、策勉
[cè miǎn]
鞭策勉励:共相策勉。他们兄弟俩难舍难分,相互说着策勉的话。
❼ “策”字的由来
古代使用竹简,简在使用时,每条上可书写1-2行字,扎联时可根据简的长度用几道绳条,一般为2-3道,或皮或藤或丝均匀分部编排扎联成一束,即一策。策字的来历是“束”上加“竹”字头为“策”。
❽ 策的繁体字
策字是简繁一体的,它的篆体字非常不错:
❾ 策繁体字怎么写
"策"繁体字是"策",他是繁体和简体是一样的。
❿ 甲骨文- 金文- 简策-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于1898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着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
简策
秦、汉已使用简策与帛书。用竹做的叫"简策",
简策产生于商周时代。“简”指狭长的竹片或木板编缀在一起,就称为“册”(策),也成为简策。
关于简的制作,古书上也有很清楚的记载,历年来从地下挖掘的实物,也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汉代学者王充在他的着作《论衡·量知篇》中写道"……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台湾刘向《别录》中说:"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以火炙简令汗去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曰汗简。"一根竹片叫做"简",每单根简是组成整部着作的基本单位,一部书往需多根简写成。把许多根简编连到一处,就叫做"策","策"字也可以写成"册"。据《说文解字》,"册"是象形字,像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一根简容不下许多字,长文章必须用许多简编成策。在当时,一篇文章就是一册,所说的篇"也就是那时的计数单位。如《论语》二十篇,《孟子》七篇等。
简策上的字是用毛笔沾墨写的,这叫做"笔",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这叫做"削"。简策使用的时期很长,甲骨文和青铜器上都有"册"字,这说明在公元1300多年之前简策就已有了。它最盛行的时间是从春秋到东汉末年。竹和木是很普遍的材料,用它们来制作书籍,容易得多,便利了人们写作。竹策的诞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的《五经》等书,就是写在简策上的。
但是,简策太重,一部书要人抬、肩扛、车拉,十分不便。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另外一种可代简策的东西--帛。于是帛书便应运而生。简之长短虽然不十分规则,但还是有一些惯例,一般长简为二尺四寸,中简一尺二寸,短简八寸。一根简上通常只写一行文字,也有写两行甚至三行的。书写顺序取从上往下、从右向左的定制,这种形式一直影响着我国历代的书写和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