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一年级数学高矮长短的教学方法

一年级数学高矮长短的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22 01:01:52

1. 小班方案数学比较高矮什么上公开课

小班数学:比较高矮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3个以内物体的高矮,能区分最高和最矮,初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高矮现象。
活动重点:幼儿能够比较3个以内物体的高矮并区分最高和最矮。
活动难点:初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会变的小丑”、高矮不同的积木、薯片盒
2、幼儿教具:玩具、“会变的小丑”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念儿歌《比高矮》。
二、教师指导:
1、比高矮
教师出示两个高低不同的积木,请幼儿观察哪个高哪个矮?
小结:比较高矮时一定要把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
2、感知物体的最高和最矮。
教师出示薯片盒,请幼儿比较最高和最矮。请幼儿说出最高、比较高、最矮,另一边最矮、比较矮、最高。
游戏:搭积木。请三个小朋友分别把已有的玩具自己搭完,比最高、最矮。
3、感知物体的相对性。
教师出示“会变的小丑”,拿出比较高和最矮的比较,请幼儿分辨出哪儿高,哪个矮。接着出示最高和比较高的比较。
小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比较高矮,比高矮时要看和谁比,和比它高的比它就显得矮了,和比它矮的比它就显得高了。
三、自由操作。
操作卡:“会变得小丑”比较判断小丑的高矮。
四、教师小结,收拾整理材料。

2.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高矮,比长短的题型

已知小明身高100厘米
小红身高80厘米
问小明身高比小红多几厘米?
已知爸爸的手长70厘米妈妈的手长50厘米
问爸爸的手比妈妈的手长几厘米?
虽然题目有点幼稚
但是一年级就这样
希望对lz有帮助!

3.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1 班级概况
一年级2班共有23人,其中男生有11人,女生有12人。大部分都是来自外地,少数几个是本地生。其中大多数的学生都上过学前教育,有一定的基础,个别几个是今年新转来的,没有上过学前教育,基础比较差。除了有一名10岁的学生,其他年龄都在7到8岁之间,总体年龄差距不大。
2 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在这些学生当中,多数学生对数学课学习兴趣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个别学生平时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也不能保持最基本的纪律,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自己不能专心而且影响周围的同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个别学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不过都喜欢被表扬激励。
3 其他因素
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活泼好动,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
二、指导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一年级上册。这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数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注意把握好继承和发展的平衡,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
教师方面,教师应具有新的教学观念,以及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新课标中改变了原有教学中师生的角色特点,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方面,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要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意见,及时反馈,给予正确指导。总之,教师的“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
三、教学内容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四、教材重难点分析
本册教材本册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分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六、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2 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3 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①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②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③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⑤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⑥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⑦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⑧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6)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七、教学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改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游戏法、情境演示法、ppt课件演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八、学生学习常规要求
1、基本姿势
(1)坐姿:身体坐直,抬头挺胸,两臂叠交放于胸前桌面上;
(2)看书姿势:身体坐直,抬头挺胸,两臂微屈,两手扶书,眼睛距离书大约30厘米;
(3)书写姿势:身体坐直,拇指食指拿笔,头和本保持一定距离,注意头要保持正直,写字姿势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
(4)举手姿势:一只手举起放在桌面上,另一只手平放在桌面上。
2、课堂纪律
(1)有问题举手,经老师同意后再发言;
(2)不懂的地方要及时问老师;
(3)要尊重讲课的老师和回答问题的同学,学会聆听,不乱插嘴;
(4)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作业要求
(1)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作业本上,老师批改后,写的不规范的要重新写规范;
(2)老师通过发校讯通告知其父母的作业布置情况(父母监督);
(3)要按时交作业,作业本遗失的一律按没有上交处理。
4、其他要求
(1)课桌上的书、学具、作业本要摆放整齐;
(2)各科教科书、作业本要包上书皮,教师要不断强调“爱护书本,不能在书本上乱写乱画”等,使学生养成爱护书本的好习惯;
(3)要学会遵守规章制度,下课、放学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
九、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活动1:《数学乐园》
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1、送信游戏。2、起立游戏。3、摸图形游戏。
教学目的:1、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活动,使学生加深100以内数的认识和乘法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乘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复习功过前面和后面的位置问题、基数与序数的问题、加减法与连加连减的问题、乘法的问题。3、训练学生用触摸的方法对看不见的图形进行分类,功固他们对图形的特征辨认。4、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1、信箱4个,口算卡片40张。2、纸箱1个,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硬纸片若干个。3、多媒体教学课件。4、学生坐成4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乐园”去玩,大家想不想去呀?同时我们大家分成四个小组,比比看,哪个小组最棒、最聪明,好不好?
可是在“数学乐园”的门口有四个信箱,需要每个小朋友当一回“小小邮递员”,把“数字娃娃”藏在你们座位下面的“信”送到正确的信箱里,就能进入“数学乐园”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⑴活动一:送信游戏
①分组送信
老师的讲台上放有四个标有数字的信箱。请问:怎样才能把“信”送到正确的信箱里呢?只要把“信”上的算式算出来,得数是几,就把“信”送到标有这个数的信箱里。每位小朋友的座位下都有一封“信”(即口算卡片),请你把它拿出来算一算。(在音乐声中依次送“信”)
注意:有的卡片上的得数不是信箱上的数,是没法送出去的。对于没有送出去的信,请你想一想,为什么送不出去?
②检查送信游戏的正确性
学生投完信,老师把四个信箱分发到四个小组,由小组长(课前选好)主持检查每个信箱里的口算卡片是否送对了,学生做手势表示对错进行检查,看有没有送错的信。对于送错的信,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送错了。各组检查完后,小组长再向老师汇报检查结果。
③评比。
⑵活动二:起立游戏
①过渡:好啊!我们进入数学乐园啦!看,数学乐园里有很多小动物在等着我们呢!
②出示四种小动物的图片,问:你们喜欢吗?
③小组商量后,每组选择两个小动物回答问题。
④老师根据学生们的选择点击小动物的图案,出示下列四题(课件出示)。
A、请这一组的前面四个小朋友站起来。请第四个小朋友拍四下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B、请从前往后数第五个小朋友站起来,你前面有几个小朋友?你这一组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C、请从前往后数第二个小朋友站起来。不许往后看,你知道你后面有几个小朋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D、请从后面往前面数第二个小朋友站起来。你这一组有几个男孩?有几个女孩?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评比。
⑶活动三:摸图形游戏
①复习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②课件出示活动规则和方法。
A、将若干个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硬纸片放进纸盒里。 B、纸盒外边分别放一块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纸片。C、小朋友把一只手伸进纸盒摸图形,另一只手在纸盒外边拿一个与摸到的图形同类的图形,然后将摸到的图形拿出来进行比较。 D、如两只手中的图形确是同一类型,就可以继续摸;如果不是同一类型,且不可再摸。
③评比。
5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五角星最多,并给予奖励。
6总结
今天,大家在“数学乐园”里玩得开不开心?在我们玩的游戏中运用了以前学过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图形的认识、位置和序数的知识,以及刚学的乘法的知识。以后我们学会了更多的知识,老师再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来玩。
活动2:《我们的校园》
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教材114至115的内容。
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2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渗透统计思想。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接力棒、拔河绳、小跳绳、毽子、笑脸图。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1导入
体育课上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你们都参加了哪些活动?(板书:各种体育活动)
同学们你们参加的体育活动可真多啊!(看课件)我们一起看看图上小朋友们都参加了哪些体育活动,并坐一下统计。(同桌互相交流讨论)你们谁统计的种类多啊?
2动手动脑
(1)选几名学生回答,直接说出某项活动的总人数。
(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画、分析问题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宽广性。
(3)统计,老师让学生将各项活动的人数用笑脸表示。
(4)做统计图,提问题。
3 发散思维
大家看这幅你们自己整理的统计图,多漂亮啊!实际上这幅图也是我们生活的统计图。从这幅图中我们清楚的了解到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哪项活动最受欢迎?哪项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多几人?你们还能剔出什么样的问题?(同桌互相提问,然后一人提问,全班一起解答)
4总结
刚才,同学们根据不同活动情境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字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很广,为我们今后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应更好的学习数学。

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8.29—9.04
数一数
3

比一比
2
2
9.05—9.11
比一比
1

练习一
2
复习测验
2
3
9.12—9.18
1~5的认识
3
中秋节放假一天
1~5比大小
2
4
9.19—9.25
第 几
1

几和几
1
1~5加法
2
测 验
1
5
9.26—10.02
1~5减法
2
国庆放假
加减法练习
3
6
10.03—10.09
阶段测验
2
7
10.10—10.16
0的认识
1

有关0的加减法
1
认识立体图形
1
认识平面图形
1
我会拼图
1
8
10.17—10.23
分 类
1

6、7的认识
1
6、7的加减法
1
6、7的应用
2
9
10.24—10.30
8、9的认识
1
期中测试
8、9的加减法
2
10的认识
1
10 的加减法
1
10
10.31—11.06
10 的加减法
1

练 习
2
连加连减
2
11
11.07—11.13
加减混合
2

复习测验
3
12
11.14—11.20
数学乐园
1

11~20各数的认识
2
11~20各数的写法
2
13
11.21—11.27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
认识钟表
3
14
11.28—12.04
9加几
2

8加几
1
6、7、8加几
2
15
12.05—12.11
6、7、8加几
2

5、4、3、2加几
3
16
12.12—12.18
我们的校园
2

整理和复习
3
17
12.19—12.25
整理和复习
5

18
12.26—01.01
整理和复习
5
元旦放假
19
1.02—01.08
总复习
5

20
1.09—01.15
期末考试
5

4. 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教案

第一单元 《比多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书中练习题1-4题。教材分析:学习比多少,教材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通过比较小兔和砖(一只小兔对一块砖,4只小兔正好对4块砖,小兔没有多余的,砖也没有剩余的)引出“同样多”概念。第二次活动是通过小猪和木头(把猪和木头一个一个地对起来,木头多1根)引出“多”、“少”的概念。第三次活动是通过对教材资源的观察,提出“还可以比什么”?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比较,可以进行动物之间的比较,也可将桌上的水果与猪和兔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初步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2.探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经历观察、操作、体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的学具盒。教学流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伸出我们的左手,再伸出我们的右手,请大家看一看,是左手的手指多,还是右手的手指多?还是一样多呢?你怎么知道的呢?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多少。

5. 怎么教好一年级小学生的数学

一、我觉得做得较好的方面:1、重新审视新教材。先通看全册教材内容,再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再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2、不局限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例如:我在教学完“加减法(一)”时,没有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教学,而是直接进行“加减法(二)”的教学。由于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掌握得比较熟练,因此,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不进位的加法和不退位的减法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就可以直接顺利的完成。只是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我才作了必要的指导。这样教学学生学得比较轻松。3、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例如,在教学数的组成(如:4的组成)时,学生不仅能总结出3种组成方法,还会把3种方法并成2种。无形中,使学生体验了加法的交换律。4、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如在教学“高矮”时,我先请一组的学生上讲台按高矮来排队,并让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排?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矮在前,高在后;还可以高在前,矮在后。接着我又让学生对各种用具进行比较,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得出:比较时要把一端对齐在比,比长短也是一样的方法。二、不足与困惑。1、我虽然已有二十多年的教龄,近年来还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也明白了一些该怎样做或不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就会变样。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的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就显得那么的无力,甚至是灰心。大概是我们的学生的行为习惯还跟不上教学的安排吧!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比较少,注意力也比较差。如果学校里有与新教材配套的课件应用于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6. 怎么教一年级孩子学数学

你好: 个人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先让他(她)对数学产生兴趣,然后在兴趣问题中找出数学问题来,试着让他(她)来解决。 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数学的方式。 谢谢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更祝宝宝快乐健康成长。

7. 小学一年级数学必背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必背知识点:
一、读数、写数
1、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191817······
单数:1、3、5、7、9······
双数:2、4、6、8、10······
(注:0既不是单数,也不是双数,0是偶数。在生活中说单双数,在数学中说奇偶数。)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
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给数字娃娃排队
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9比 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三、几和第几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四、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五、事物的对比
1.两个事物的对比
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
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六、加减法(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
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阅读全文

与一年级数学高矮长短的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之大圣归来画法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532
商品品种名称及命名方法有哪些 浏览:438
胸针的使用方法 浏览:248
分控开关的安装方法 浏览:697
引流袋宝塔头尿袋连接软管的方法 浏览:913
正方形数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73
步行的正确方法 浏览:726
最简单的肥羊圈方法 浏览:461
治疗脱发的方法土方 浏览:39
上下肢训练方法图解 浏览:638
电脑电源启动线槽查找方法 浏览:722
idea快速main方法 浏览:351
信息型方程式计算方法 浏览:319
怎么方法让别人永远进不了qq空间 浏览:635
手机散热方法图片 浏览:256
华为手机有哪种方法可以唤醒屏幕 浏览:274
理解决定订货的方法 浏览:676
如何做盐焗鸡的方法 浏览:606
如何用粘土做草莓的方法 浏览:242
骨架稳定锻炼方法 浏览: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