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设计一个实验模拟日食的发生并说说观察到哪些现象才证明日食发生了
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课前准备教师准备:l、分组实验材料:电灯(瓦数大的)、皮球。2、挂图或投影片:日偏食、日全食、日全食过程、月食、日食成因示意图、月食成因示意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l、提问:(1)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2)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3)地球、月球、太阳三个天体是怎样相互运动的?2、谈话:(1)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2)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偏食图)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3)你见过日食或月食吗?说说当时的情景。3、出示日全食过程图,讲解日全食过程,使学生知道日全食要经过“偏食、全食、偏食、复圆”这样一个过程。4、谈话: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5、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学习新课l、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1)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的成因。(2)谈话:①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回事?②日食成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另一种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③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3)讲述:下面,我们来集中研究一下,到底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耍弄清这个问题,还必须从日食的现象来分析。(4)讨论:(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偏食。)①日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什么样的?(弧形的)这说明什么?(如果学生思考不出,再问“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什么样的?”从而启发学生想到挡光的天体是球形的。)(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全食。)②在日食过程申,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什么?为什么?(如果学生思考不出,再间"这说明挡住太阳光的那个天体,从地球上看有多大?)哪个天体从地球上看有这样大?(从地球上看,只有月球与太阳大小差不多。)(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全食过程。)③日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总是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什么?(如果学生思考不出,再问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学生只知地球、月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其他行星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但看起来很小,不会挡住太阳。)④综合以上的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你是怎样想的?(5)讲述: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与日食现象有关系的几个因素都与月球有关系,因此可以推想日食时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下。(6)学生分组实验:①用这盏圆形的电灯当作太阳,用皮球当作月球,以甲同学的头当作地球。甲同学看着太阳,另外一个同学举着“月球”围着“地球”自西向东转动,能看到“月球”的影子吗?②让“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在甲同学眼睛上,请甲同学说说还能看到“太阳”吗?当“月球”影子离开他的眼睛时,是否重新看到了“太阳”③再做一次,让月球的影子自西向东慢慢掠过甲同学的眼睛,请甲同学说说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太阳”有什么变化?(会看到“太阳”由圆、缺、黑、缺、圆)(这个实验适合分步进行,分步汇报。在小组内,几个同学轮流充当甲,每人都体验一次。如果没有圆形的灯,第①步骤可以省略,也可以改用其他方法,例如在黑板上贴一个面的太阳,自己拿着皮球在眼前自右向左慢慢移动,观察“太阳”的形状有什么变化。)(7)讨论:(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食成因示意图。)根据以上研究,参考日食成因示意图,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8)讲解:月球围绕地球砖,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星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9)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10)提问:①日食时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此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②地球上所有的人同时都能看到日食吗?(不能)哪个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③日食为什么总是从太阳的西部开始?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太阳又复明了?④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2、指导学生认识月食的成因(1)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月食的成因。(2)谈话:你看过月食吗?说说月食时的情景。(3)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月全食。(4)讲述:月食耍经过“偏食、全食、偏食、复圆”这样一个过程,图中是月全食的情景。(5)讨论:请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是怎么形成的?(6)让学生画出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7)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月食成因示意图。(8)讲解: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月食。(9)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10)提问:①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②当月球走到什么位置时开始发生月食?(走进地球的影子时。)③月食时,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照到月球上的光?④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月食是怎样形成的。3、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日食和月食的探索讲解:日食和月食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远在三千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以前,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种猜测,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迷信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才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相对运动的结果。现在,人们不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经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地区。巩固应用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提问: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月食是怎样形成的?练习:分别画出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体的相互位置图。布置作业在墙上贴一个面的太阳,手里拿一个圆形纸片当作月球,做日食实验。研究:当“月球”离眼远近不同时,看到的日食现象是否有什么不同?
Ⅱ 小学科学教学怎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在于探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创设情境。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科学课的基础,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课中的各种实验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一开始我就做了一个喷泉演示实验:在一个平底烧瓶里装一些水,瓶口用橡胶塞塞紧,把一根吸管插入瓶中,一端露在瓶外,一端插入水中。然后把烧瓶放到一个空水槽中,再往水槽中倒入滚烫的开水,烧瓶中的水立刻往外喷了出来,看得学生目瞪口呆。最后我联系上一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堂课我们做这个实验时吸管里的水只是往上升了一点,而没有像这一次那样快速地往外喷?学生陷入了深思。
很明显,通过一个小小的演示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它为学生提供了最真实的感受,它对学生思维形成的冲击是巨大的。因此,充分地利用好实验来设置情境,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使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孩子们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孩子们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现代科学教育观认为在学校情境中设置基于工作的、模仿从业者真实活动的学习环境,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并保证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迁移。实际教学中,要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完整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科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除了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养成平时要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以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科学教材中的一些着名实验、发现事例,一些生动感人的名人轶事等都是真实可信,会很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一生铭记,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如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导入时,教师巧妙地利用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再如教《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时,讲述阿基米德揭开王冠真假的故事,阿基米德从浴盆水溢出来的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物体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学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计算机多媒体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扩展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能形象直观地表现各种现象,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客观事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更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它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如在教学《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时,课件出示月球由远及近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明亮的月球表面其实是一副千疮百孔的样子,那一个个坑就是环形山。学生不禁提出探究的问题: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教学《日食和月食》一课时,课前播放日食、月食的录像,既让学生亲眼看到日食和月食时的景象,又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日食、月食是怎样产生的?
五、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一旦将游戏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将知识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传授给学生,这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是一件与快乐联系在一起的趣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教材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学习、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Ⅲ 模拟“日食”和“月食”现象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乒乓球、皮球(或气球). 实验步骤和方法: ①点燃
(1)日食和月食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日食是月亮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所以我们看不见或只能看见部分太阳; 月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向月亮的光,所以我们看不见或只能看见部分月亮. (2)日食时,月亮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月亮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 月食时,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向月亮的光.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 |
日食的图象:![]() |
Ⅳ 请设计演示日全食、月全食的形成过程。
日食和月食
当月球来到地球的向阳的一侧,其影子扫过的地区,人们看到太阳被月轮遮蔽,叫做日食;而当月球绕行到地球的背太阳一侧,碰巧隐入地球本影,这时,在地球上看来,满月在天空中失去光辉,这便是月食。可以想到,发生月食时,在月球天空中则看到日食;而当地球上发生日食时,在月球的夜空中,明亮的“地盘”上出现一个很小的黑暗,可称之为“凌地”,如下图所示:
日食分为三类: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其中日食中的全食和环食又叫中心食。在同一时间,中心食和偏食发生在地球的不同地区;而在同一地区发生中心食的前后,必伴有偏食阶段。日食的开始阶段和终了阶段食日环食,而中间阶段发生日全食,如下图所示,这样一次日食叫全环食。
月食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没有月环食。在发生月全食前后,必同时伴有月偏食阶段。无论食发生月全食还是月偏食,全球(夜半球)各地同时看到同类的月食。月球进入地球半影时,并不发生“食”,因为半影内能得到部分太阳光辉,它仍照亮整个月面,只是亮度变得稍暗,月轮保持不缺,这种现象叫半影食。至于为什么没有月环食,原因是在月球轨道距离外,地半影截面远比月轮大得多。
日(月)全食分为:偏食-全食-偏食三个阶段,划分三个阶段的是四种食相:初亏、食既、生光和复圆。在日(月)食过程中,当月轮中心与日轮或地本影截面中心最接近的瞬间,叫食甚。食甚时,日轮或月轮被“食”程度叫食分。同一次日食,各地所见食分和见食时间可是不同的;但同一次月食,只要能见到全过程,各地所见的食分和见食时间皆相同。
发生日(月)食总条件为①朔望条件:日食必发生在朔,月食必发生在望。②交点条件:日食发生在朔、月食发生在望;但逢朔未必发生日食,逢望未必发生月食。日食的条件是日月相合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月食的条件是日月相冲(望)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
就全球而论,发生日食次数比月食要多。但对一地而言,见到月食的次数远多于日食。因为月食时见食地区广(夜半球各地均可见),而日食时,地球上只有狭窄地带可见。据统计,对一个特定地点来说,平均三、四年就能遇到一次月全食,但日全食平均几百年才遇一次(2009年7月22日,我国将见到一次月全食)。1987年9月23日的那次日环食,在2005年10月3日也得以重现。
Ⅳ 怎样与学前儿童做一个日食或月食的实验,求步骤
首先: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 (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
3 、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l 、分组实验材料:电灯 (瓦数大的)、皮球。
2 、挂图或投影片:日偏食、日全食、日全食过程、月食、日食成因示意图、月食成因示意图。
实验过程
l 、老师提问:
( 1 )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 2 )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 3 )地球、月球、太阳三个天体是怎样相互运动的?
2 、谈话:
( 1 )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
( 2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偏食图)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
( 3 )你见过日食或月食吗?说说当时的情景。
3 、出示日全食过程图,讲解日全食过程,使学生知道日全食要经过 “偏食、全食、偏食、复圆”这样一个过程。
4 、谈话: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
5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1) 讲述 : 我们先来研究日食的成因。
(2) 谈话 :
①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回事 ?
②日食成因有两种可能 : 一种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另一种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 ?
③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 ?
(3) 讲述 : 下面,我们来集中研究一下,到底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耍弄清这个问题,还必须从日食的现象来分析。
(4) 学生老师讨论 :
(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偏食。 )
①日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什么样的 ?( 弧形的 ) 这说明什么 ?( 如果学生思考不出,再问“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什么样的?”从而启发学生想到挡光的天体是球形的。 )
(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全食。 )
②在日食过程申,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什么 ? 为什么 ?( 如果学生思考不出,再间 " 这说明挡住太阳光的那个天体,从地球上看有多大 ?) 哪个天体从地球上看有这样大 ?( 从地球上看,只有月球与太阳大小差不多。 ) (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全食过程。 )
③日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 ?( 总是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 ) 这说明什么 ?
( 如果学生思考不出,再问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 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 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 ?( 学生只知地球、月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其他行星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但看起来很小,不会挡住太阳。 )
④综合以上的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你是怎样想的?
( 5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与日食现象有关系的几个因素都与月球有关系,因此可以推想日食时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下。
( 6 )学生分组实验:
①用这盏圆形的电灯当作太阳,用皮球当作月球,以甲同学的头当作地球。甲同学看着太阳,另外一个同学举着“月球”围着“地球”自西向东转动,能看到“月球”的影子吗?
②让“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在甲同学眼睛上,请甲同学说说还能看到“太阳”吗?当“月球”影子离开他的眼睛时,是否重新看到了“太阳”
③再做一次,让月球的影子自西向东慢慢掠过甲同学的眼睛,请甲同学说说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太阳”有什么变化?(会看到“太阳”由圆、缺、黑、缺、圆)
(这个实验适合分步进行,分步汇报。在小组内,几个同学轮流充当甲,每人都体验一次。如果没有圆形的灯,第①步骤可以省略,也可以改用其他方法,例如在黑板上贴一个面的太阳,自己拿着皮球在眼前自右向左慢慢移动,观察“太阳”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 7 )讨论: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食成因示意图。)
根据以上研究,参考日食成因示意图,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 8 )讲解:月球围绕地球砖,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星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 9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10 )提问:
①日食时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此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②地球上所有的人同时都能看到日食吗?(不能)哪个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③日食为什么总是从太阳的西部开始?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太阳又复明了?
④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2 、指导学生认识月食的成因
( 1 )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月食的成因。
( 2 )谈话:你看过月食吗?说说月食时的情景。
( 3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月全食。
( 4 )讲述:月食耍经过 “偏食、全食、偏食、复圆”这样一个过程,图中是月全食的情景。
( 5 )讨论:请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是怎么形成的?
( 6 )让学生画出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
( 7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月食成因示意图。
( 8 )讲解: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月食。
( 9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10 )提问:
①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当月球走到什么位置时开始发生月食?(走进地球的影子时。)
③月食时,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照到月球上的光?
④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3 、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日食和月食的探索
讲解:
日食和月食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远在三千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以前,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种猜测,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迷信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才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相对运动的结果。现在,人们不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经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地区。
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演示
第三单元 宇宙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1、 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 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 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2、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象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4、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5、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观察;
http://www..com/s?wd=%C1%F9%C4%EA%BC%B6%CF%C2%B2%E1%BF%C6%D1%A7%BD%CC%B0%B8%D1%DD%CA%BE
http://wenku..com/view/9641531655270722192ef743.html
http://wenku..com/view/e7f7b223bcd126fff7050b7c.html
http://www..com/s?ie=utf-8&bs=%E5%85%AD%E5%B9%B4%E7%BA%A7%E4%B8%8B%E5%86%8C%E7%A7%91%E5%AD%A6%E6%95%99%E6%A1%88%E6%BC%94%E7%A4%BA&f=8&rsv_bp=1&wd=%E5%85%AD%E5%B9%B4%E7%BA%A7%E4%B8%8B%E5%86%8C%E7%A7%91%E5%AD%A6%E6%95%99%E6%A1%88%E6%BC%94%E7%A4%BA%E5%AE%87%E5%AE%99&rsv_sug3=6&rsv_sug1=5&rsv_sug4=352&inputT=1503
求采纳!O(∩_∩)O谢谢。。。(*^__^*) 嘻嘻……
Ⅶ 《日食和月食》一课教学可体现什么思想
《日食和月食》一课内容属于空间科学,学习本课,为进一步探究物质的构成和特性,认识微观世界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同时,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大自然奇特的现象和规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从教材单元整体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的后续,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学习科学探究过程以及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价值取向。根据这个要求,本节课突出新科学课程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理念,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情感教育思想和学习的个体化。
针对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和思维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发展规律及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我采用了实验探究为主、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图形,让学生在更感性的基础上获得认识。本课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等手段,教会学生善于思考、观察、动手等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现象分析等各方面能力。
Ⅷ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4.日食和月食怎样做实验
材料:手电筒、篮球、乒乓球
实验过程: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光,玻璃球代表月球,乒乓球代表地球,我们看到“月球”上有“地球”的影子,这时形成的是月食。我们看到“地球”上有“月球”的影子,这时形成的是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