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与父母的观点不同
每个人教育孩子的观念、方法都是不同的,不同教育观念、方法的碰撞就会产生矛盾,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导致家庭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我们会认为老一辈人会与年轻的爸爸妈妈因为教育观念的不同产生矛盾。我认为隔代教育矛盾要比起夫妻教育观念不一致好解决一些。
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以“我们是孩子的父母”来“剥夺”他们教育孩子的权力,在家庭中划分好每个家庭成员对孩子的“管辖”范围,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矛盾的产生。可如果夫妻之间教育孩子的观念不一致就麻烦了,因为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对孩子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该以谁为准,就比较难解了。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夫妻会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争吵,从而影响夫妻感情。
那么,夫妻教育观念为何会不一致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培养目标上不一致的,这是很多夫妻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夫妻双方的素质、教养与生活经历不同,彼此又缺乏必要的沟通与理解,所以才会导致教育目标的不一致,使得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时各行其是。
原因二:对孩子爱的方式不一样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与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表现出来的对孩子的爱也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了教育态度不一致。其实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做法都是正确的,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不过彼此投入爱的方式不同,所以才导致了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引发夫妻矛盾
原因三:教育策略的不同
有些夫妻双方在培养孩子目标上是一致的,但缺乏科学的方法,既想严格管理,又怕孩子受委屈,于是就出现了夫妻双方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的情况。
“孩子还小,你凶她干嘛?有话不能好好说吗?”
“你就这样护着孩子吧,以后这孩子我不管了,你自己管好了。”
这也许是这类型的父母经常产生冲突时会说的话……
没有哪对夫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会出现一点分歧,有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解决,大家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有助于建立和平统一的教育战线。
方法一:了解你的另一半小时候的教育情况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从小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是导致夫妻教育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你的爱人小时候受教育的情况,分析其教育方法的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避免重复父母的管教方式,既有利于增进夫妻感情,又能统一教育方法。
方法二:静下心来,站在对方的角度,好好的沟通
不管父母采取哪种教育方式,其目的都是为孩子好,只是有些方式方法可能不够科学。
当你与另一半发生教育分歧时,不要着急去指责对方,好好听对方解释,反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同意对方的教育方式方法,你的担心是什么,把你的担心告诉对方。此外,你还要让对方了解你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问问对方为什么不同意自己的看法,有怎样的疑虑。其实,很多矛盾的产生都是因为彼此缺乏了解与沟通造成的,好好地沟通一下,你会发现很多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是那么困难。
方法三:权衡利弊,制定一套双方都满意的教育方法
坐下来,开诚布公地将夫妻两人的教育方式方法摆到桌面上来,好好讨论一下,找出对孩子有利的教育方法,剔除对孩子不利的教育方法,制定出一套夫妻双方都满意的教育方法,并认真执行下去。
方法四:适当妥协
如果你与对方的教育方法出现不一致,但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可以适当让步,没必要非要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尤其是在孩子面前,更不能批评对方的教育方法,只有夫妻双方的立场一致,孩子才会乖乖地接受教育,否则,孩子就会倾向于有利于自己的一边。
方法五:适当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
不妨把规则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贴在墙上,让孩子按照规则来做,这样孩子就知道父母是站在统一战线上的。由于孩子是规则的被执行者,所以在制定规则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适当地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再适当调整规则。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每个家庭都必须要面对的,也是为人父母终生的课题,逃避不是办法,只有勇敢地面对,夫妻同心,消除矛盾、分歧,才能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㈡ 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沟通建议1:小对话开始
试着每天和父母聊点事情——狗,你的棒球赛,晚餐内容。这些促进你们相互沟通,那么,接下来更为深刻的话题就比较简单了。
沟通建议2:抛出“测试气球”
当你想讨论一些比较深刻的话题,有时候,刚开始不是很容易逻辑思考,麦克卡伊说。“你可能会会所,‘我大部分同学都经历过性爱,’或者问问你妈妈,‘你还记得你第一次变化时候的感受吗?那是不是感觉每个人都成长地更快乐?”
沟通建议3:明确你的目标
你是否有些坏消息要向父母透露的?你是否需要他们的允许?你是否希望他们能够倾听你的心声,而且不用提供任何意见?试着将你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记录下来。这会帮助你的父母知道你所要的。
沟通建议4:考虑只和一位家长交流
有时候对一些敏感的话题却是难以启齿,如性。和一位家长谈乱会让你感觉舒服,更放得开。
沟通建议5:收起争论
在交流还没变成异常战争前,交流是最好的方式。“如果所有事情都演化成异常危机或者战斗,你和你的父母就会感觉疲劳,”麦克卡伊说。“如果你想和他们好好相处的话,想他们询问例外——熬夜或者做些新鲜的事情,例如——你有很多机会让他们说“好的”。
㈢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父母呢
一、了解父母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是什么样,这样你就会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了。
二、深刻的、心平气和地和父母谈一谈。不要生气,忍住性子,无论对方说什么都要耐心听完。
三、从侧面来了解父母。也就是从父母和别人的交谈,来了解他们。也许父母嘴硬,不愿在子女说自己过错,但从和他人的对话当中能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
四、当你成为父母,你就会了解他们的心理。养儿方知父母恩。
五、让别人去劝说你的父母,了解他们的真实内心是怎么想的。
六、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样。这样你就会了解他们了。
七、去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同学同事,亲朋好友,一切就明了。
㈣ 从父母角度谈谈如何看待子女的家庭教育,如何去参与子女的成长和成熟
在回答之前我必须赞一下你的这个提问!参与子女的成长和成熟!这样的表述真棒!一点都不夸张你这意识已经非常出众了!
就你的问题说开有那么几点,你要参与孩子的成长和成熟,必然首先你要是与孩子是平等的关系,是朋友,参与意味着你们有同等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正所谓你要蹲下身来跟孩子交流,这是其一;然后就是聆听,不要臆断,孩子很多时候有困惑,但是他们的阅历有限,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甚至有时候表达了相反的意思,给孩子时间就是给家长自己时间,耐心细心地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只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听到孩子最真切的想法,这是其二;家庭教育,之所以有家庭两个字,说明是家庭性质的,既不是普通教育也跟学校教育有所区别,家庭就应该有家庭的功能,给孩子安全,给孩子爱,给孩子理解和包容,不要把家庭变成第二个学校,不要越俎代庖,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在学习上是补充,不是替代,更不能是复制,这是其三;最后一点,孩子的成长成熟,心理学上称之为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中很大很大的一部分是模仿的过程,所以在家庭教育当中,以身作则是家长参与孩子成长成熟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这是其四,也是最为精华的一点。希望能帮到你!相信你一定会是很好的父母!
㈤ 父母吵架,孩子如何解决
父母吵架,有三种情况,相应孩子的三种做法可以参考:
1、无力改变,保护好自己
父母经常吵架,吵架是常态,不吵架是非常态,对于这种情况,孩子能做的就是任由他们吵去,因为作为孩子,你既然无法阻止他们吵架,无力改变他们的相处状态,能做的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保护好自己。
2、不用操心,父母自己就能解决
父母平常其实相处很好,偶尔吵架,那孩子的应对方法是,放宽心,因为这世界上可能压根就没从来不吵架的夫妻。有时吵一吵,反而能更好的沟通,方便父母相互理解,能够更好的生活下去。这种孩子当然不用操心,该干嘛干嘛,要对父母有信心,他们是成年人,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3、寻求亲友帮助
不只是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摔东西砸东西的,这种家庭里的孩子,想躲也难躲清静,也没法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种就要借助大人的力量,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还比如亲近的长辈亲戚们,总之,自己是无力劝解的,就寻求帮助吧。如果有家暴,还可以求助如妇联警察等。
总之,父母吵架时,孩子应该做的其实是:先保护好自己,防止自己被伤害到。如果情况非常严重,要学会求助。如果是一般性吵架,可以置之不理,相信父母能处理好他们的事情。
㈥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又称为“家庭教养方式”,它指的是父母在养育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养观念、态度以及行为,且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和哪个国家,孩子的首任教师都是父母并且不能任意选择,具有天然的早期性和血缘性的特点,比其他教育有着更持久、更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伴随孩子一生,这也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的原因。
根据国内外研究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教养方式指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经常跟孩子交流并给予帮助;专断型教养方式指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对孩子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放纵型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积极肯定并会极力满足他们的需求,但缺乏必要的控制;忽视型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缺少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同时也缺少行为要求和控制。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不同选择主要受父母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孩子方面的客观因素影响,本文拟从父母的角度来分析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温暖、理解、偏爱子女等积极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1]。张溯通过考察北京与东京两地母亲的教育意识后得出: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期望体现出她的教育意识,相对来说中国家庭大多忽视了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而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中国与日本母亲的学历后发现,日本的母亲学历普遍较高,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中国母亲的学历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由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教养方式;相反,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其教养方式相对消极。
二、父母的婚姻幸福感
父母婚姻幸福感的高低对家庭氛围起着直接且重要的作用,婚姻幸福感低的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通常是紧张、冰冷的,伴随较多的争吵与冲突,对孩子的消极情感较多,大多用命令和强制性方式控制孩子活动,因此孩子会表现出较多的攻击、犯罪行为,同时他们的同伴关系也发展得比较差;而父母婚姻幸福感高的家庭则会营造出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采用较为一致的教养方式且多赞美与鼓励,会跟孩子讲道理、平等相处。因此,父母婚姻幸福感对孩子影响重大,甚至对孩子成年后的择偶观产生影响。
三、父母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
根据心理学已有研究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对他们组建新的家庭后对孩子将选取何种教养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讲,父母的教养方式映射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养方式,父母被惩罚的经验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这种代际传递在孩子早期就表现出来了。但近年来又有研究指明,父母幼年的被教养经验通过其“内部工作模型”影响他们对待孩子的教养方式,该模型的改变程度决定着现在父母行为受以往经验影响的大小。
四、父母的个性与心理特征
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部分,包括个体的能力与气质、性格就是个性特征,它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脾气暴躁的父母通常也缺乏耐心与包容,对孩子易采取专制教养,甚至会对孩子有暴力行为;脾气温和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偏向民主,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父母自身的抑郁与焦虑水平较低,其角色适应就较好,对孩子的反应较为敏感,积极态度相对也较多;而父母本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则不能给孩子带来敏感、适宜的抚养行为。
五、父母职业以及工作压力
对职业进行研究发现,父母的职业不同,他们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父母职业为第三产业的商业服务人员或者工人他们的教养方式比其他职业的父母有较为突出的溺爱倾向、专制倾向、不民主倾向和忽视倾向。一般来说,父母拥有的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他们从事的职业也越稳定,如教师、医生、公务员等。职业群体的划分也基本是所受教育程度来决定的,从事稳定优越职业的群体与高学历基本是同一类人,因此他们的教养方式也相似。同理,接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与身为商业服务人员以及工人的父母,二者的交集也基本上是同一群体,其教养方式也类似[2]。除此以外,不同职业所带来的工作压力也不一样,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父母面临的工作压力一般小于其他职业,因此,他们也有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孩子成长过程。
六、父母自身的性别角色
传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父母性别差异分工明显—严父慈母型,指的是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温和教育,和孩子的交流比父亲多,更关注孩子身体和生活起居方面,而父亲则对孩子功课学业等方面更为关注并严格把关。如李彦章(2001)的研究表明,母亲比父亲更多地使用鼓励、理解方式进行教育,与孩子的关系更为和谐,也更注重儿童的自我教育。对于父母性别角色导致的教养方式的差异根本来说是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期待的影响,古往今来的“慈母严父”形象随着文化的传递一直流传至今,大众对于男女角色的期待也基本没有大的改变,家庭、学校与社会在对男女进行教育时,也在无形中塑造出男性的刚强和女性的温婉的角色。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中,父母延续了传统文化与教育期待中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色特征,这也就影响了父母对孩子教养方式的差异。
㈦ 举例写出了解父母的2种办法
一个家庭当中父母和子女难免发生冲突,会吵架,会不快,甚至闹到打架。这其中就是因为彼此互相不理解,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一个家庭的和睦很重要,尤其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而且这是脱不了的血缘关系,好好沟通很重要。那么如何沟通,理解父母呢?
一,了解父母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是什么样,这样你就会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了。
二,深刻的、心平气和地和父母谈一谈。不要生气,忍住性子,无论对方说什么都要耐心听完。
三,从侧面来了解父母。也就是从父母和别人的交谈,来了解他们。也许父母嘴硬,不愿在子女说自己过错,但从和他人的对话当中能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
四,当你成为父母,你就会了解他们的心理。养儿方知父母恩。
五,让别人去劝说你的父母,了解他们的真实内心是怎么想的。
六,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样。这样你就会了解他们了。
七,去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同学同事,亲朋好友,一切就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