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艾灸减肚子的最好方法有哪些
艾灸肚子的常用手法:
艾灸原则:祛湿化痰,通经活络。 艾灸取穴: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 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或灸盒灸),距皮肤25毫米左右,每穴持续灸20分钟。隔日灸1次,可长久施灸。 艾灸功效:曲池,天枢以疏导阳明经期,通调肠胃;阴陵泉,丰隆清热利湿;太冲疏肝而调理气机。
第一:首先这种那个方法非常的简单,很多患者都可以在家学习和尝试,但是记住一定要先灸左方,再灸右方。这个主要是由于人体的各种机能决定的,所以我们应该对其有所了解。要不然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二:其次艾条点燃以后,需要将燃端插入到温灸棒里面,然后用手去接触然段,感觉起温度,其中温度适中的时候才可开始温灸,要不然由于温度过高会烫伤皮肤,如果温度过低又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第三:最后就是治疗部位的区分了,腹部需要用精油按摩,然后再温灸,首先要用温灸棒在腹部滚动,其次再对穴点进行定点治疗,一般要控制好时间,时间不能太长,正常的时间一般要控制在一刻钟左右,这样效果最佳。
注意事项
通过对其治疗方法的了解以后,我们要知道其中的注意事项,那就是如果感觉身体极度的疲劳的时候,建议不要进行治疗。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要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时间短一点,以后再加大剂量。
⑶ 如何自己艾灸正确艾灸方法是怎样的
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烧的艾条做艾灸的,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不过这种方式不适合新手,不然很容易烧伤,所以大唐艾神艾灸床建议大家先用艾灸盒去艾灸,可以绑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比较安全,也比较有效果。
(3)艾灸灸腹部按什么方法操作扩展阅读:
隔盐灸
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
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艾灸
⑷ 自己在家怎么做艾灸,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
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烧的艾条做艾灸的,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不过这种方式不适合新手,不然很容易烧伤,所以大唐艾神艾灸床建议大家先用艾灸盒去艾灸,可以绑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比较安全,也比较有效果。
(4)艾灸灸腹部按什么方法操作扩展阅读:
隔盐灸
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
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艾灸
⑸ 艾条具体怎么用
艾条一般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是手持艾条对着穴位熏,二是搭配艾灸盒使用。
手持艾条对着穴位熏,即是悬灸。悬灸时让皮肤感觉到温热感即可,觉得烫了的时候就让燃烧端距离皮肤远一些(不是越烫越好),每艾灸三五分钟就要刮一下燃烧端的艾灰,防止艾灰落在皮肤上。悬灸的好处是艾灸精准、灵活,不足之处是手持久了手腕容易酸困。
随身灸盒
⑹ 怎样正确进行艾灸
艾灸属于中医的一个旁支,艾灸对应人体,有108个穴位,每一种艾灸的穴位都不一样。
⑺ 艾灸肚脐眼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怎么操作
艾灸肚脐眼作为时下十分流行的一种养生方式,不过自己也要知道基本的操作方式,小心遇到骗子,现在电信诈骗多,庸医那是更加的多,自己多懂点不是坏处。本期的 中医养生 ,讲讲艾灸肚脐眼的正确方法。
艾灸肚脐眼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艾炷直接灸
人平躺着,用艾灸罐又叫艾灸盒直接灸肚脐眼,以增强人的先天之力,也就是免疫力。或者用艾条直接灸,就是将点燃的艾条悬在肚脐的上方约1厘米左右,以觉得有温热的感觉为度,不可太热。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全年可不定时灸3~5个疗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较好,有过敏性鼻炎的,艾灸神阙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主要功效:对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隔姜灸
取新鲜生姜一块,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3~0.5cm厚的薄片(大小比肚脐略大)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平放在肚脐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稍停放下,亦可随即更换艾炷。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开始灸最好。隔姜灸是温里通气的,有人肚子里特别胀,大便老下不来,这样的人只要不是热性体质,属于虚寒无力的,都可以用此法。
主要功效: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脐,俗称肚脐眼。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脐”只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组织,但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
隔盐灸
用食盐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也是平躺着,以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热,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隔姜灸样施灸。加放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一般施灸3~9壮,对于急性病症可根据病情多灸,不拘壮数。
主要功效:此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肚脐艾灸的操作方法:
步骤1:先按“足叁里”的穴位。
步骤2:利用艾草来熏脚部“叁阴交”的穴位约叁至四分钟。
步骤3:然后熏肚部中间的“神阙”穴位。
步骤4:边熏肚脐附近“气池”的穴位,再一边利用茶花籽油和迷迭香香薰油,从小腿至大腿位置作推拿,过程为15分钟。然后再做另一支脚。
步骤5:以拳头手位从脚侧位置向上推,以疏通经络和去水肿。
步骤6:利用茶花籽油和迷迭香香薰油按肚和作推脂。
步骤7:双手按肚部的“剑凸”以下的穴位,避开肚脐位,向下推。
步骤8:再按肚脐右边的“中枢”穴位。
步骤9:最后进行灭脂动作。
⑻ 艾灸的步骤是什么
艾柱直接灸的操作流程:艾柱引燃,指向穴道或痛疼位置上10-30mm,往返转动开展薰灼。
实际操作步骤
(1)物品提前准备:艾灸盘、艾绒或艾柱、火柴、摄子、弯盘。
(2)操作流程:
①将艾绒放进艾柱器内,依据病况,做成尺寸适合之艾柱。
②将艾柱放置应灸穴道上,引燃艾柱顶部。
③等艾柱燃至患者感发烫时,即用摄子取出放进弯盘,另换一艾柱,再次引燃。
④一般每一次灸3~5壮(每一艾柱谓一壮)。
什么样人适合用艾柱?
1、手和脚冷痛、月经失调、经痛、不耐低温、畏冷、常拉肚子等虚寒体质群体。
2、艾柱多用以虚症寒症阴症主导的病症。
3、另外也适用免疫力低下、风湿骨病、女性更年期等处于特殊周期的群体。
⑼ 艾灸的方法
艾条灸简称艾灸,大致可分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施灸时离皮肤10~30mm,至皮肤温热发红。
穴位艾灸
取艾条一支点燃后,在穴位上方约10~30mm处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至皮肤温热发红,而又不致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
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要灸的穴位或患处,进行熏烧)、回旋灸(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也可以配合各种艾灸器使用,如温灸盒、温灸架等,主要是为了固定艾条、使用方便。
局部艾熏
可以用3~6根艾条,用胶带捆成一排,距离皮肤10~30mm,上下来回艾熏。
如痛经,用6根艾条,来回熏小腹至肚脐,一周2次,一次30~40分钟,促进小腹的血液循环。
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条从颈部风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钟左右。在艾熏时,一定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不能受凉。
如腹部受凉、腹泻等,可以用几根艾条熏小腹至肚脐的位置,可以祛寒。
如小孩子遗尿,同时伴有手脚冰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舌苔白等症状,可以用1~2根艾条熏肚脐及周围,熏5~10分钟,然后再到背后熏脊柱及肾,可以补气、补肾、祛肾寒。
如有口臭,舌质暗紫或者舌苔发黑,说明脾胃寒气非常重并伴有经络淤阻,可以用3~5根艾条熏小腹到肚脐周围,每天2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一周,口臭就会消失。
全身艾熏
(1)全身熏艾条前要喝生姜红枣桂圆羹,以养生补阴。用3片生姜,10粒红枣(去核),10粒桂圆(去核),加水煮15分钟,倒入粉碎机打成糊状喝下。
(2)将生姜切成薄片,上锅蒸软后备用。
(3)夏季用6~8根艾条(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点燃。
(4)将蒸好的姜片贴在后背上。点燃的成排艾条,保持离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离,上下慢慢移动,通常熏30~40分钟。
(5)在小腹及肚脐的周围都贴上姜片,上下熏20~30分钟。
(6)在双小腿的外侧、内侧,从脚踝至膝部上下、来回各熏30~50下。
家庭灸方法:
将艾条一端点燃,让燃端靠近皮肤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温热。将艾条慢慢上提,距皮肤3~4厘米,保持不动。灸时,温热感会使皮肤发红却不灼痛,局部、远端部位还有酸、麻等舒服感觉。
要点:每次选3~5个穴位,每个穴位灸5~10分钟,过多易疲劳,过少达不到温热效果。
艾灸经验:
开始,艾条燃端距穴位不能太远,不然温热感出现太慢。
艾条上提时,速度要快,避免热感中断;患者感觉太热,可上、下、左、右或回旋移动艾条,以连续地温热刺激穴位。
为局部皮肤感觉迟钝者、小儿、老人施灸,可将左手中、食指张开,放在受者穴道两旁,从而感知其局部受热度,随时调节。当患者有痒、发热、痛感时,用手指揉、搓、按帮助缓解不适。
家庭艾灸注意事项:
1、艾灸火力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2.在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两股等皮厚而肌肉丰满处艾灸,灸量可大一点。
3、体质强壮者,灸量可以大;久病、体质虚弱、老人、小儿,灸量宜小。
4、出现晕灸,须立即停灸,让患者头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或喝点温开水,重者掐按人中、内关、足三里。
5、精神紧张、大汗、劳累或饥饿时不宜灸,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
(9)艾灸灸腹部按什么方法操作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疗程,我们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做好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
3.艾灸后如果先马上洗手,希望你用热水,高于体温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产后风疾病,灸后30分钟可以着凉水,但是,原则上不要急于用冷水。
4.如果你想怀孕,刚刚灸后就不要马上同房,这时的女性体内环境还很热,不利于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后24-48小时候再进行,不过也是因人而异。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5.大悲,大喜,大怒,这样情绪不稳定,艾灸的效果会打折扣。太饥.太饱都不适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质量,艾绒的好坏取决治疗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极好的艾绒,这样不伤经络,不燥,比较柔和,便于点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么一定要新姜和鲜蒜,保持新鲜。
7.施灸时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没有时间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临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
8.很多人问,艾灸后是否可以马上洗澡。如果是热水,可以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钟后,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此时在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9.施灸的反应,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这个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10.有的人边灸边吃,这样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么性质的?属寒还是属温,如果艾灸过程中,你边吃边艾灸,对于胃气也是一个挑战。有胃肠疾病的人千万不要这么盲目施救。
11.艾灸的返病现象,在艾灸的过程中,往往有的人很快见效,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这要看是什么疾病病长多久另外人与人也不同,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个症状,同一种表现。
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
参考链接:网络-艾灸条
⑽ 艾灸肚脐眼正确方法有哪些
艾灸肚脐眼的正确方法:艾炷直接灸 人平躺着,用艾灸罐又叫艾灸盒直接灸肚脐眼,以增强人的先天之力,也就是免疫力。或者用艾条直接灸,就是将点燃的艾条悬在肚脐的上方约1厘米左右,以觉得有温热的感觉为度,不可太热。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全年可不定时灸3~5个疗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较好,有过敏性鼻炎的,艾灸神阙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主要功效:对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艾灸肚脐眼的正确方法:隔姜灸 取新鲜生姜一块,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3~0.5cm厚的薄片(大小比肚脐略大)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平放在肚脐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稍停放下,亦可随即更换艾炷。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开始灸最好。隔姜灸是温里通气的,有人肚子里特别胀,大便老下不来,这样的人只要不是热性体质,属于虚寒无力的,都可以用此法。 主要功效: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脐,俗称肚脐眼。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脐”只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组织,但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
灸肚脐眼的正确方法:隔盐灸 用食盐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也是平躺着,以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热,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隔姜灸样施灸。加放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一般施灸3~9壮,对于急性病症可根据病情多灸,不拘壮数。 主要功效:此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肚脐艾灸的操作方法 步骤1:先按“足叁里”的穴位。 步骤2:利用艾草来熏脚部“叁阴交”的穴位约叁至四分钟。 步骤3:然后熏肚部中间的“神阙”穴位。 步骤4:边熏肚脐附近“气池”的穴位,再一边利用茶花籽油和迷迭香香薰油,从小腿至大腿位置作推拿,过程为15分钟。然后再做另一支脚。 步骤5:以拳头手位从脚侧位置向上推,以疏通经络和去水肿。
步骤6:利用茶花籽油和迷迭香香薰油按肚和作推脂。 步骤7:双手按肚部的“剑凸”以下的穴位,避开肚脐位,向下推。 步骤8:再按肚脐右边的“中枢”穴位。 步骤9:最后进行灭脂动作。 5 艾灸肚脐眼的注意事项 1、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 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 2、脐部如果有损伤、炎症及孕妇禁灸; 3、第二,在我们刚吃过饭后,不能艾灸,另外就是空腹觉得很饿的时候,也不能灸; 4、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觉得热热的感觉就可以了; 5、注意防火,用不完的艾条要彻底熄灭了,切记不要用水浇,特别是粗艾条; 6、艾灸过后不能粘水,如用湿毛巾擦拭或者是用水洗(包括冷水和热水)都不行;艾灸此穴位后,再用手轻压轻揉一下该穴位及周围的部位,这样效果会更好。
着作权归分享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