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除了化石证据外,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还有什么方法科学家形成了哪些新的观点
1、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方法:
(1)、考古学(化石证据) 。
(2)、比较解剖学 。
(3)、细胞学 。
(4)、基因学(分子生物学)。
(5)、分子种系发生遗传学 。
(6)、纯理论方法。
(7)、遗迹、遗物的推断。
(8)、壁画求证。
(9)、分子生物学。
(10)、关于碳14和DNA研究。
(11)、研究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灵长类动物的胚胎。
(12)、唯物辩证法 。
2、新的观点:
(1)、神创论:生物是由神或上帝创造。
(2)、自然发生论:随时地,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3)、生生论:生物生生物,但原始的生物是未知的有神创论的色彩。
(4)、宇宙生命论:在宇宙长期演变而成(生命是从外星移植到地球上的) 。
(5)、在原始的地球条件下通过化学途径逐渐演变而成的。
(1)研究古人类历史的重要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关于人类起源的假说:
(1)、进化说。
(2)、次元说。
(3)、生命说。
(4)、能量说。
(5)、基因说。
(6)、细胞说。
(7)、神话说。
(8)、外星说。
(9)、海洋说。
(10)、动物说。
(11)、人是太空人的后代。
(12)、海陆双祖复合说。
(13)、外星人与古代森林猿的结合。
(14)、人类是被制造出来的。
(15)、另外还有一些说法,比如:1.呼唤而出 2.原本存在 3.植物演变 4.泥土制造。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人类起源
2.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较强、同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1、进行一定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了解研究历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对历史的研究来说,进行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历史研究方法理论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技巧和方法,从而加快历史研究的能力;
2、多阅读史料,尽量把握所研究历史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史料是经过前人加工整理而成的,由于受整理史料的人所处的历史环境、阶级立场、价值取向、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制约,所写的史料不一定是真实和全面的,因此对史料的了解需要全面。阅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不同时期史料的阅读。历史事件发生时期所记录的史料可能是全面的,但是整理加工性可能不太强。而后人整理后的史料,虽然整理性强,但是由于时间太为久远,所整理的史料有可能不够完整,甚至是弯曲的反应当时的历史;
(2)注意阅读同一历史事件,敌对双方的不同描写。同一历史事件,由于敌对双方,利益不同,价值观也不同,故而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和评价也会大有不同,因此只有全面阅读敌对双方、甚至是中立者的史料才能够全面的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3)注意正史与野史方面书籍的阅读,以达到相互验证的目的。正史和野史书籍的相互验证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中国古代孔子提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因此有关统治者、贤能的人、亲人的记述不可能是完整全面的,因此需要考究大量野史与正史相互印证。
3、对历史的研究要注意对历史遗迹、文物的考究。由于历史史料经人加工的主观性,因此需要与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相互验证才能得出全面、真实的历史。同时结合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的考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断完善正确、全面的历史;
4、对历史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要善于思考,采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如马克思、恩克思正是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历史的研究,大胆的提出人类下一步历史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3. 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
1、最基本的方法: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即考据。
2、历史比较法。
3、统计方法。
4、计量方法。
5、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4. 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起源中,什么方法很重要
人类祖先身体骨骼化石以及头盖骨化石研究, 还有DNA基因组研究, 二者都很重要.
新的基因组测序——理解人类起源
“解读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是Science周刊评出的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之一。最近,在相关领域工作的科学家又做出了新的进展。来自哈佛医学院遗传系的Reich和来自德国人类进化马普研究所的Pääbo等在Nature周刊上撰文,报告了他们对一块“类人(human-like)”指骨进行核DNA(即细胞核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中的DNA)测序的结果。这块指骨取自南西伯利亚(苏联一地区)的丹尼索娃洞穴(Denisova Cave),约有40000年历史。根据对数据的分析,作者提出:除了尼安德特人(遗骨1856年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河谷,约有50000年历史)与现代人的祖先发生过繁衍混合外,稍后很可能发生过丹尼索娃人与现代人祖先的繁衍混合。
1925年雷蒙达特 (Raymond Dart)辨认了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距今约250万年)的头盖骨,由此开启了人类起源研究的新纪元。根据当今主流科学家的共识,人类起源大致遵循:南方古猿——能人(Homo habilis, 距今约200万年)——直立人(Homo erectus,距今约150万年)——智人(Homo sapiens, 距今约50万年)的进化路线。在非洲大陆,智人分若干个群体撒布于各地,然而只有其中一个群体在距今5—6万年时走出了非洲。他们首先分别奔向欧洲和东亚,进而散布到全球。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今天除了在非洲,几乎所有的欧亚大陆人以及美洲人都能够通过基因组测试,找到共同的祖先(走出非洲的那个群体)。相反,今天的非洲人,由于他们的祖先分属于不同的群体,导致了基因组数据在地区间的高度离散,即基因组之间有多处相互区别的分类标记。现在的问题是:(1)我们现代人的祖先是否仅仅一次走出非洲,而后在散布到整个世界的迁徙中取代了当时存在的其他亚种群体(例如,尼安德特人)?(2)是否我们的祖先曾与其他的亚种群体(包括尼安德特人和这次基因组研究所针对的丹尼索娃人)有过生育繁衍?
根据Reich–Pääbo研究团队的分析,从智人到现代人的基因流经历过两个小“插曲”。第一个是在现代人的祖先刚刚离开非洲之后不久(距今5—6万年),他们中走向欧洲的一支,与当地的尼安德特人有过生育繁衍。通过比较当今欧亚大陆人和尼安德特人遗骨的基因组,研究者得出结论:当今的欧亚大陆人(但不是非洲人)继承了尼安德特人1~4 % 的基因。第二个插曲,发生在距今45000年。通过比较当今美拉尼西亚(Melanesian)人(在大洋洲北方,Papua New Guinea,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丹尼索娃人遗骨的基因组,研究者推断:丹尼索娃人基因的4~6 %遗传给了当今美拉尼西亚人。他们建议:现代人离开非洲之后,其中走向东亚的一支,与西伯利亚的丹尼索娃人有过生育繁衍。Reich–Pääbo研究团队的此次工作是较早的丹尼索娃人指骨线粒体DNA (mt DNA)基因组研究的继续。线粒体DNA只能追寻“母亲——母亲的母亲”遗传序列。而此次核DNA测序则非常适于基因流分析,因为基因重组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半独立的数据点,以此可以方便地比较当今样品和古样品之间的遗传关系。
(戴闻 编译自 Nature 468 (2010):1044-1045 和1053-1060)
5. 历史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探究历史的方法:
1,基本的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证和编订;
2,重要方法: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
3,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理解、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6.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中有哪些重要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统计调查法,实地研究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等。其中统计调查和实验法属于定量研究,实地研究法和文献法属于定性研究。
统计调查适用于对集体的态度、行为倾向和社会舆论的研究,如民意测验,群众对某事物的态度,对一些社会公认的问题的民意考察等。
实地研究法最早由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发展而来,它适用于对少数有代表性的或独特的社会单位进行详细、深入的考察,特别是对那些只有在现场才能很好理解的事件,过程和行为进行研究。如费孝通的“江村研究”。
实验法最适用于解释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用于社会心理学和小群体研究。
文献法是历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它利用现存的第二手资料,侧重从历史资料中发掘事实和证据,主要借助历史文献研究过去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可以是综述性的研究,或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根源和来龙去脉等。
(6)研究古人类历史的重要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因此,合情合理的历史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为依据。人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内容翔实的古书大大提高了历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有古物或遗址可以做比较。从古墓中发掘的古物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使人们了解古物所属年代的风土人情。而对于遗址(如三星堆遗址)而言,科学家通过化学元素分析法(如C14检测法),或对地质层进行研究,就可以对历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们的普遍意愿。即使是神话传说,也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被广大劳动人们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对于童话而言,是人全凭自己的思想编造的故事,并非历史。
7. 历史研究方法有七种
历史研究方法有七种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较强,同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进行一定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了解研究历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
70-80年代以前,均以重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作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到80年代,把美术品放在社会,经济,思想史的大环境中区观察,。
一,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 古往今来的历史学着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点,即:具有丰富的内容,这种丰富的内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
历史研究有其独特的魅力。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止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着明”的效应。历史。
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
一,科学理论报价 二,基多少础研究 三,价格责任感与现实感 多少钱 四,日记描述法 五,费用比率测量 六,访谈调查 价格 七,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 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 D。.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孙铭宇 1,历史性:表现在贝弗利研究对象上,研究过程上。 2,具体性: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寻规律。 3,以逻辑方法为主。
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
教育科学研究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 又称直觉观察时期。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从古希腊持续到16世纪。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对。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
本文地址:生活知识频道,楚汉网—湖北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捕捉湖北武汉生活大小事件动态,时时分享热点资讯,以及提供湖北各地吃喝玩乐,相亲交友,人才招聘,房产买卖,农产品批发,团购旅游门票,热点娱乐事件等一站式资讯。让您了解湖北的方方面面;另外,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本站资讯请保留本文地址。
8. 除了化石证据外,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还有什么方法科学家形成了哪些新的观点
现代研究人类起源进化主要用DNA基因研究,考古的化石证据反而成了辅助验证手段,现在关于人类起源争论主要有两大观点:各地起源和非洲起源学说。我觉得想要最科学的资料就看凤凰大视野的10集《征服世界的旅程》。以下是我从网上摘取的文字资料:
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学家日前在对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距今8—10万年左右较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填补了中国早期智人化石发现的空白,为中国古人类演化连续说提供了重要依据。 20万年前和5万年前分别是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时期,这一时期统称为现代人,早期智人化石特征延续了北京猿人特征,但是中国发现20万年前到5万年前这一时期的人类化石非常少。 07年12月17号,考古人员在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一块较完整的古人类顶骨和16块顶骨、枕骨、颞骨的断片,经过复原成为一块较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其眉脊较突、前额低平、枕突隆起、骨壁较厚,保存和石化程度都非常好,没有出现变形情况。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载周云先生的文章称: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古人类学家都是根据不同时期发掘出来的人类化石作一个比较,然后认定不同年期的人类化石,都是祖先和后裔的关系,得出了现代中国人种是由中国古人猿独自进化繁衍传承的结论,否定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
笔者认为,“中国人起源土生说”最大的缺陷,是经不起DNA科学的检测,没有办法证明不同时期的人类化石的DNA有血统继承的族裔关系。
“中国起源土生说”的盲点在于孤立地研究古人类化石的发展和继承,一切都是从化石考古的基础作出推论。他们从来没有结合气候学和地质变化研究人类发展的进程。由于地质年代的不同,沧海桑田,变化巨大。有不少古人类活动过的地区,今天已经在造山运动中被压在山体之下,有些活动遗迹沉在海底或湖泊的底部,结果很难找到某些时期、某些地域的古人类的化石,有不少地质时期的化石出现了空白。一万二千年前到四万年前,仍是冰河期,勃海湾地区、长江口的大陆架、珠江口的大陆架、台湾海峡、印度洋沿岸、中南半岛大陆架、南沙群岛、爪哇附近海面都是陆地,当时海面低于今天一百四十公尺,这些地方有河流,有树林,有草原,气候温和,水、陆动物都可作食物,食物源充足,是人类繁衍的乐园。虽然二百万年以来,不断有直立人、早期智人分不同时期,一波一波地分批从非州散迁到世界各地,但是四万年前从非洲埃塞俄比亚森林走出来的现代智人进化得最成熟,他们脑容积更大,懂得用石器砍树,造独木舟,建筑杆栏式的建筑物,显示了巨大的进化优势。他们不必再像上一时期的直立人、早期智人住在山洞之中,他们选择了地中海东部大陆架、尼罗河大陆架、巴比伦两河流域、黑海南部大陆架、印度大陆架、东亚的浅海地区的平原繁衍着,活动范围扩大,食物来源扩大,人口扩大,不同部落通婚机会扩大,脑部进化速度大提速,超过了人类祖先许多倍,更超过旧石器对代的早期智人(这些早期智人并非今天现代人的祖先)。
而上一个时期的旧石器人类住在山洞中,与非洲现代智人彼此的生存条件、物质条件不一样,社群组织方式不一样,进化形式不一样,优胜劣败,现代智人主宰了地球,减绝了其它早期人类和不少哺乳动物,是必然的大势所趋。不过,最后一个冰河期于一万二千年前结束,气候变暖之后,海水上升,现代智人又得迁徙了,纬度较北的地区也适合现代智人生活和劳动了,昔日的现代智人文明完全淹浸在一百四十米深的大海波涛之下。考古学者今天只在陆地上找到年代古老的猿人化石、直立人化石、早期智人化石,特别是穴居人的化石,这只是说明,在石灰岩地区石灰岩洞特别多,保存古人类活动遗迹的条件好,所以找列穴居人的化石特多。
在四万年前到一万二千年前恰恰是冰川活动急剧时期,冰川推动山体迁移几百公里;大量非洲晚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埋在冰川地型山体迁移区几百米之下;一万二千年前至一万年前,海水暴涨、暴雨泛滥成灾,现代智人遗址泡在古湖泊、古河流下面,浸泡在海底之中。特别是云南、四川,还有广东、福建、浙江、潡海湾的大陆架,都是非洲晚期智人活跃的地区。特别是云南和四川,即今天横断山脉之东侧,即今天汶川地震的龙门山地质带,出现了年轻地层背负起古老地层的怪现象(即年轻地层在下,年老地层在上),出现了许多尖挺的“飞来峰”,即青藏高原的山体被冰川向斜坡下方推动,离开原位几百公里,然后在青藏边缘低地落地生根。结果,非洲晚期智人的遗迹在几百米的岩层之下。
考古学者未能找到现代智人遗址,看不到现代智人与早期智人的急速进化差距和生产力差距,若果将两者比较,就会信服早期智人被现代智人淘汰取代是顺理成章的。
以为中华文化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的论断也未免过于武断。其实八千年前,长江三角洲的河姆渡文化已经发明了杆栏式建筑,懂得造船,种水稻,不愁温饱,有很高的文明。珠江口到台湾海峡则是航海民族的温床。舟棺葬,则反映了这些民族走向大海的能力。现在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印度洋的贝壳品种,出现三星堆的金面具、玉面具、玉文化、傩文化。所谓“傩”,是指戴着面具跳神,是原始狩猎、神祇崇拜、部落战争、原始宗教祭祀和巫术活动的产物,都是年代久远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那种以为中国人种和文化只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进化而成,是难找到DNA科学证据支撑的,也解释不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博大、多元、悠久的文化现象。
其实,最影响和支配着古人类存亡继绝的因素,是剧烈的气候变化。冰河时期来到,寒冷的气候超出了生物生存的容许度,大量古代哺乳类生物绝种。中国地区的古人类,一样经过多次的绝种,每一次都是非洲的新人类像种子一样,重新播迁到中国,留下了不同年代的古人类化石;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在连续传承的关系,他们只是拥有共同的非洲祖先,他们是不同时期到达中国的古人类。
在地球的几百万年发展中,冰河时期是间歇地出现的,冰河期来临,今天的温带地区非常寒冷,没有森林,只是一片荒漠,甚至沙漠化,古人类在气候急变中,突然失去有食物来源而饿死了。
在国际学术界关于现代人类起源有两种对立的说法,互相争论。一是“非洲起源说”,即中国的北京猿人等在距今约20万年前消失,现代中国人都是来自非洲的人类的后代。
一是“多地区进化说”,包括“中国古人类独自连续进化学说”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主流人类学者其重要依据是在中国发现了800万年前的禄丰古猿,发现了200万年前早期直立人巫山人,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和郧县人,3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人和南京汤山人,10万-2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辽宁金牛山人、陕西大荔人、安徽含银山人、山西许家窑人、丁村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1万-4万年前的现化智人如广西柳江人、内蒙古河套人、北京山顶洞人、云南丽江人、四川资阳人、贵州穿洞人、陕西黄洞人等等。原本存在两个缺环:一个是没有发现更早的直立人化石和人类近祖南方古猿化石,另一个缺环是没有发现距今5-10万年的智人化石。但2008年1月22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记者会宣布:在河南许昌灵井旧时器时代遗址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现距今8万~10万年间的较完整的古人类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已经填补了中国没有5-1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的空白。这是一个近乎完整的人类进化系统,除了非洲外,中国也是大致上连续不断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地,因此,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中国人是从古猿人独立地发展起来的人种。
作者认为,从直立人演化到现代智人,陕西蓝田人和河南许昌人化石被认为是中国人种起源于中国的重要证据。“黄河发源论”是这些学者的一个教条,是他们沉重的历史包袱。这种论据不能证明四万年到一万二千年的新石器人类就是蓝田人、许昌人的后代。因为蓝田人、许昌人是五万到十万年前的古人类,有可能绝种了。
9. 考古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地址环境考古学方法(地质学特别是第四纪地质学同史前考古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动物环境考古学方法(不同的动物不仅是适应一定的温度和纬度,而且与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植物环境考古学方法(同动物相比,植物对温度、降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更敏感)。
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地址环境考古学方法:地质学特别是第四纪地质学同史前考古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第四纪是地质史上最新的一个时间单位,仅就环境考古学而言,地质学对沉积物成因和第四纪气候演变的研究,对于恢复古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环境考古学方法:不同的动物不仅是适应一定的温度和纬度,而且与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据此,可以根据动物化石推断古人类生存的古地理环境。
植物环境考古学方法:同动物相比,植物由于移动性小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对温度、降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更敏感,常被看做是地质时代“温度计”而用来判断第四纪古气候的变化。利用古文化遗址中的植物遗存进行有关植物和古气候的研究,是植物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