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进行城市的绿化建设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的建设己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已成为各地政府迫不及待想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下达指令,政府的号召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肯定能吸引更多的老百姓一起来美化自己的城市。植树造林是主要的绿化手段。树木高大茂盛,给人以一种生太园林的感觉。从生态效益上讲,植树造林是搞好城市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的主要手段。因此,应在城市中大量植树造林。但是,有的人为了盈利随意砍伐树木。相关部门还应加大检查力度,将这些不法分子绳之以法。
同时还应注重突出绿化文化特色。要注重将本地文化融入绿化建设,以提高城市绿化的水平。本城市绿色文化可以突出园林的历史背景,突出城市绿地的地域特色,还可以举办以城市绿化建设为主题的活动来突出绿化主题。此外,我们还可以建立几个园林公园,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里游玩,让他们见到本城市的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不是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他需要各个行业的人共同来参与,包括在校的学生们。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植树造林的活动,让学生们意识到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性,为此让学生们积极地参加这类活动。城市绿化建设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我们投入到城市绿化建设当中去吧,去提高我们城市的绿化水平。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景观设计专家指出,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城市道路绿地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我们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了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譬如,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又如,在隔离带的种植时,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问题。道路绿地景观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着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植物。炎炎夏日下,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烦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缓,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冬日和煦的阳光带来几分暖意。所以说,植物不同的习性奉献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嗅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的慰藉。 2.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生态原则。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设计中,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应当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切实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绿地景观设计要有长远观点,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 3. 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与一般的绿地景观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地景观设计,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4.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地景观成果。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例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1.树冠冠幅大、枝叶密;2.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寒;3.寿命长;4.深根性;5.病虫害少;6.耐修剪;7.落果少,或没有飞絮;8.发芽早、落叶晚。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地带,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Ⅲ 急求关于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资料
摘要:由于城市污染的异常严重,对扩大绿地面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城市中用地的紧张又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在有限地扩大绿地的同时,提高绿地上的生态效益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从以下三个关键方面着手,即"覆盖率"、"绿地在城市中设置位置"和"提高单位绿地面积上的生态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
关键词:城市绿地;环境生态;生态效益;人口
Abstract: Because municipal pollution exceptionally serious, to expands the green space area the request to b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but in the city the land intense is impossible to satisfy this request, therefore while is expanding the green space limitedly, enhances on the green space the ecological benefit to become improves the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mportant means.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at begin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essential aspects, namely " the coverage fraction ", “the green space establishes the position in the city " and " enhances in the unit green space area the ecological benefit ", can display the urban green space fully the biggest ecological benefit.
key word: Urban green space; Environment ecology; Ecological benefit; Population
前言
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氧气被大量消耗;烟灰、粉尘、放射性物质、强烈致癌物漫天飞舞;光化学烟雾已在我国许多城市出现;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肺癌死亡率已升至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某些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污染的大气不易散去,形势更加严重;由于城市中汽车数量的骤增,汽车尾气的污染火上加油。这一切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这一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还在扩大。若再不痛下决心进行综合整治,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效会被污染所带来的后果所抵消。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减少和最终消灭污染源,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尚需一定时间和一个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还将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在这矛盾冲突的紧急关头,只有各行各业共同投入到这一斗争中来形成全方位合力,才有可能遏制住环境的继续恶化,使经济持续发展。
园林绿化工作者要投入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也要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飞跃。这一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斗争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至今仍有些领导者和绿化工作者把城市绿化工作视为单纯观赏和作为装饰城市的附属性质,不免已经过时。事实上城市绿化已被国家列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已是改善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生活、工作以至生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现在,植物又被作为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业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城市绿化工作者应主动地投入到这场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中来。
综上所述,当今城市绿化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城市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城市绿化工作者应树立起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要建设城市的绿化规模,更要挖潜增效建设城市绿化最本质的内涵,即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不是形式,为了最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有如下三大关键。
1、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化的首要条件就是土地。我国政府把保护环境、绿化祖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城市绿地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2000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要求全国城市编制和修订绿地系统规划,说明我国政府对城市中绿地指标的重视。这一指标的根据是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证明的,不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在常规情况下,30%~50%的绿化覆盖率才对其生态平衡具有临界幅度的意义,即达到或超过这一幅度,生态环境有望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如果达不到或下降,生态环境必然趋于恶化。就当前来说,我国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在常规状态之列,为要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只有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用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这一方式在当前说来显然是很有限的,不能满足实现生态平衡所要求的绿地面积,也正因为如此,在有限绿地面积上挖潜增效,改变生态效益增长方式就成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建成区内绝对没有可能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就有些大中城市放眼长远,在市中心区搬迁了建筑,建设和扩建了绿色广场。而不少城市绿化规划者所一再提倡的对屋顶进行绿化的手段更不失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之举。
现在,城市中永久性高大建筑越来越多。从高处看下去屋顶遮盖了城市。屋顶面积占据城市建成区面积至少在1/3以上,这些屋顶质地构成对城市生态的恶化起着很大作用,尤其夏季高温天气屋顶大量吸收和释放太阳辐射,增加了室内外的温度。有些国家把屋顶绿化也纳人城市现代化的内容,无疑也是从生态环境方面考虑。各地只需结合各自城市情况进一步研究政策和进行试点推广。屋顶绿化不仅见效快、成本低,绿化效果好,当然更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改善城市生态效益明显,它不仅减少了恶化环境的面积,而且增加了同样面积的绿色植物。
2、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位置
城市绿地的存在与大小,虽然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如上述第一位的作用,但绿地在城市中的规划位置对其作用的发挥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如济南是一座盛行东北、西南风的城市,除应在城市上风方向规划出大面积的绿地外,还应在市区内呈西北至东南方向一线错落规划出几块较大绿地,这对济南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正由于济南市多东北风和西南风,因此居住在植物园西南向和东北向的居民就可享受到经植物园绿地过滤的新鲜清洁空气,如果城市中心有一块面积较大的绿地,其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会更明显,影响面更大,不论什么风向,绿地周围的居民都可受益。城市中心绿地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酷热的夏季,使市区温度有所降低。如果把大块绿地规划在市区的西北向,则这块绿地对城市生态的改善作用就不大。如果为了某一方面的需要而把市中心的绿地迁至郊外,或将市区的绿地改做它用后再把郊外的绿地划过来"充数"以弥补部颁标准的绿化指标,这样虽然指标达到了,但其对市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却很低。从这个意上说,绿地在城市中设置位置的重要性比绿化覆盖率的指标更重要。
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
如上所述,一个城市第一步确确实实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化指标,第二步又在绿地规划布局方面做到了科学合理,是否绿地的生态效益就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呢?其实不然。由于单位绿地面积上的植物配置和生长状况等不同,生态效益差别是很大的,挖潜增效大有文章可做。
3.1 面积问题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声及吸滞粉尘等基本全靠叶面积来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由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建造的覆层结构绿地其生态效益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同样面积的城市绿地,其结构不同,由乔灌草结合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为单层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必须建造复层群落,从而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切不可不切实际地以草坪取胜。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着,据德国植物学测定一株成年旺长的大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抵得上1600株小树,足见差异之巨大,所以"种大树、见大绿、改善大气候"实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其次,高大乔木增加了复层种植的垂直高度和体积,从而增加了单位绿地上的叶面积,最终增加了生态效益。第三,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壮丽。但是一些城市对大树的保护实在不容乐观,按理说,在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就已经开始城市绿化工作,到现在应该有许多大树了,但现实大树不多,原因就是不重视大树的保护,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多处砍伐大树再种小树是众目睽睽的,以至一些城市包括济南,少有大树景观,这对于一个历史名城来说是多么地不相称。就现存大树看,其生存环境亦十分险恶,还有市场化的结果,对绿地、树木破坏也很大,因此,"保护市区现有大树和绿地就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最起码行动。
3.2实现生态系绿化树种选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如吸收二氧化硫较强的树种有侧柏、桧柏、臭椿、国槐、垂柳、大叶黄杨、银杏等。吸收氯气较强的树种有刺槐、大叶黄杨、猬实、小叶女贞、扶芳藤等。悬铃木、刺槐、女贞、大叶黄杨还可以吸收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为了群落化的需要就选择耐荫树种,如流苏、枸桔、金银木、珍珠梅、大叶黄杨、扶芳藤、爬山虎等。为了尽可能多地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要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种,如垂柳在乔木类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强,常绿乔木中桧柏最强,灌木中紫薇最强,这些植物同样也是释氧能力较强的树种。
在华北等广大地区综合生态效益好的乔木树种有:柳树、榆树、银杏、毛白杨、加杨、悬铃木、白蜡、刺槐、国槐、合欢、臭椿、侧柏、桧柏等。在大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首先要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在能成活、较正常的生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绿化防治大气污染的作用。如果在城市绿地中大量使用生态效益较好的树种,无疑城市中的生态效益又可上一台阶。
城市绿化规划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如能在上述几个关键问题上做出努力、实施,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生态效益增长方式也就从单纯增加面积(不排除增加面积;如前述应更努力增加面积)转到挖潜增效上来,绿地将以一当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努力推进园林植物的健旺生长
由于城市中严重的污染致使城市中的植物叶面上不同程度地覆盖着一层污染物,这一层污染物不仅直接对植物产生毒害,更阻碍着叶片光合与呼吸作用的进行,使植物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本身的生态平衡,加之管理不善,地上地下的双重影响不仅引起植物生长不良,而且能造成死亡,其生态效益是很低的。为了使植物正常生长,发挥出正常的生态功能,就要人为地帮助植物恢复它本身的平衡,包括对绿地中的植物进行精细与科学的管理,如用清水喷淋树冠(或研究叶面清洗剂之类"绿色"物质)冲洗掉叶面上的污染物;同时,适时进行松土、施肥、灌溉、修枝、防治病虫害等。迅速提高绿地管理水平,使植物健旺生长,这是充分发挥绿地生态效益挖潜增效的重要内容之一。
[1] 荆克晶,鞠美庭. 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4,(S1) .
[2] 丁飞,胡群霞,周志翔. 武钢工业区园林绿地环境效益评价[J]湖北林业科技, 2007,(04) .
[3] 王蕾,王志,刘连友,哈斯. 城市园林植物生态功能及其评价与优化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01) .
[4] 姚先铭,康文星. 广州市城市森林社会服务功能价值及其评估[J]湖南林业科技, 2007,(03) .
[5] 李仰征,马建华,段海静. 基于公共绿地条件的郑州市适度人口分析[J]河南科学, 2006,(06) .
[6] 李满春,周丽彬,毛亮. 基于RS、GIS的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与预测模型[J]中国环境监测, 2003,(03) .
[7] 闫双喜,毕会涛,位凤宇. 新乡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园林绿化对策初探[J]河南科学, 2008,(02) .
[8] 张杰,田国行,张玉书,田爱芳. 漯河市城区段沙河、澧河沿岸本底植被调研初报[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
[9] 吴国玺,朱俊阁.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调控与绿化配置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 2007,(09) .
[10] 彭立华,陈爽,刘云霞,王进. Citygreen模型在南京城市绿地固碳与削减径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 2007,(06) .
[1] 常庆禄,王森. 走出城市园林建设误区 提高绿化生态效益[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4,(01) .
[2] 程志刚,马洪德,吴慧. 城市绿化中大树移植的意义与可行性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8,(22) .
[3] 安勇,卓丽环. 哈尔滨市紫丁香绿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06) .
[4] 吴志萍,王成,侯晓静,杨伟伟. 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04) .
[5] 马武昌,邹定保. “绿量”概念在公路绿化中的应用及实现途径[J]公路交通技术, 2008,(05) .
[6] 刘维刚,林杰. 高吸水性树脂在园林绿化生产中的应用技术[J]福建热作科技, 2003,(02) .
[7] 宋子炜,郭小平,马武昌. 北京市25种公路绿化植物及配置模式的绿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8,(05) .
[8] 黄祖富,陈永聚,赵阳阳. 浅谈城市森林建设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 2008,(18) .
[9] 常庆禄,张现清. 土地资源短缺条件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对策探讨[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1) .
[10] 姜国义. 生态园林绿地建设中应用树木与草坪效果对比分析[J]防护林科技, 2001,(01) .
[1] Daniel Serra,Rosa Colomé. Consumer choice and optimal locations models: Formulations and heuristics[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1,80, (4) :439~464.
[2] JerryF.Franklin,RichardT.T.Forman. Creating landscape patterns by forest cutting: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and principles[J] Landscape Ecology, 1987,1, (1) :5~18.
[3] Monica Goigel Turner,C. Lynn Ruscher. Changes in landscape patterns in Georgia, USA[J] Landscape Ecology, 1988,1, (4) :241~251.
[4] R. Maureen Hulshoff. Landscape indices describing a Dutch landscape[J] Landscape Ecology, 1995,10, (2) :101~111.
[5] RichardT.T.Forman.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 Landscape Ecology, 1995,10, (3) :133~142.
[6] Lucy Bastin,ChrisD.Thomas.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in urban vegetation fragments[J] Landscape Ecology, 1999,14, (5) :493~507.
[7] DaleA.Quattrochi,JeffreyC.Luvall.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for analysi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cess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 Landscape Ecology, 1999,14, (6) :577~598.
[8] DavidM.Stoms. GAP management status and regional indicators of threats to biodiversity[J] Landscape Ecology, 2000,15, (1) :21~33.
[9] E. Gregory McPherson,David Nowak,Gordon Heisler,Sue Grimmond,Catherine Souch,Rich Grant,Rowan Rowntree. Quantifying urban forest structure, function, and value: the Chicago Urban Forest Climate Project[J] Urban Ecosystems, 1997,1, (1) :49~61.
[10] Andrew Schiller,SallyP.Horn. Wildlife conservation in urban greenways of the mid-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J] Urban Ecosystems, 1997,1, (2) :103~116.
仅供参考 谢谢
Ⅳ 立体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手段 其主要形式有哪些
1地面绿化
地面绿化就是利用城市中一切能够绿化的地面进行植树造林、栽植花草,把裸露的地面覆盖、装扮起来。地面绿化要科学地利用高大、生态功能良好的乔木,以乔木为主体组成乔、灌、藤、草结合的近似天然林,使林地不同的高度都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林地填充的质量。
1.1城市道路绿化
对于城市道路绿化,要建成林荫大道,采用绿化树木和条形绿化带相结合。绿化树木应以乔木为主,中间种花灌木,组成有错落层次的树木群落。要引进高大的乔木,如泡桐、速生杨、银杏、黄连木、楝树、雪松等,高大乔木要少截干多整枝,用修枝的方法提高树木的枝下高,形成巨大的伞状树冠。这样可以缓解由于空气不流畅造成的空气质量问题,避免树冠过低对经营场所造成的遮挡,并且起到遮阴降温的功效。同时,在树种选择上,要注意速生树种和长寿树种的搭配,运用速生树种较快占领空间,并可维持高大结构的可持续效果。
1.2城市公园、广场、街头游园等公共绿地
对于城市公园、广场、街头游园等公共绿地,要减少草坪的比例,增加乔灌木的比例。以自然生态进行配置,以乔木、灌木、花草科学搭配,乔灌木修剪整齐,形成松散型的乔灌草复层结构和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促进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生共荣,保证“虫道”、“鸟道”畅通,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1.3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
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居一景”的原则。对于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产生更多的绿量,营造出一种宁静休闲的环境,满足住宅小区绿化的生态要求。植物群落是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植物景观是绿色的主体,因此,绿地应该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以冠茂荫浓的高大乔木为主,充分发挥其遮阴、降温、增湿、滞尘、减噪的功能,再配置花灌木、绿篱分隔空间,形成不同的休闲空间。并依照季节变化,考虑树种搭配,做到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相结合、观花植物与观叶植物相结合,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
单位庭院绿化作为城市绿化和环境建设有机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开展单位庭院绿化达标活动,创建“园林式单位”。明确“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绿中求美”的原则,大幅度增加绿化面积。栽植以乔木为主,做到针叶树与阔叶树、乔木与灌木合理搭配,科学种植,实现单位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临街单位在庭院内临街一侧至少栽植1—2排乔木,形成连续的绿化带,形成植物生长茂盛、层次丰富、结构稳定的景观效果。
1.4立体花坛
在开阔的广场、公园、游乐园和街头等地,建造各种立体花坛,作为中心景点,展示花卉浓艳的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一般立体花坛在立体绿化中属于档次高、造价高、最灵活、最丰富的类型,多数情况下,需要设计骨架,作为摆放花盆和栽花的载体。将草本花、五色草、花灌木、藤本等植物密植或摆布在安装好的架体上,完成特定的景观塑造。立体花坛充分利用植物花叶的造景功能,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搭配,可制成动物植物造型或抽象的雕塑花坛。常见的形式有花柱、花台、花球,各种几何造型和风格各异的特色造型,所用的植物材料主要有矮牵牛、五色草、菊花、天门冬等。通过建造形态各异的立体花坛,可以给城市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建筑物的墙面、围墙、栅栏、立柱和花架等方面绿化
2.1墙面绿化
在建筑物墙下建花坛,种植攀援植物,选择具有攀爬性、吸附性根茎的植物,如爬山虎、五叶地锦、常青藤、藤本月季等,爬满整个墙面,形成大面积的绿色帘幕。凌胃喜阳,耐寒力较差,可种在向阳的南墙下;络石喜阴,且耐寒力较强,适于栽植在房屋的北墙下;爬山虎生长快,分枝较多,种于西墙下最合适。也可以选择紫藤、葡萄、鸺藤蔷薇、木香、金银花、鸢萝、牵牛花、南瓜、丝瓜、怫手瓜等。据报道,进行垂直绿化的墙面,墙面温度可降胝2~7℃,特别是朝西的墙面绿化覆盖后降温效果更为显着,起到较为理想的节能效果。而且,墙面绿化覆盖后,空气湿度还可提高10%~20%,这在炎热夏季大大有利于人们消除疲劳、增加舒适感。
2.2围墙、栅栏绿化
结合沿街单位拆墙透绿,围墙、栅栏可用藤本月季、金银花、牵牛花、蔓蔷薇、小檗、刺梅、黄杨、珍珠梅、木槿、枸杞等来装饰。
2.3棚架绿化
一般的公园和休闲广场都有棚架绿化,它是城市立体绿化中应用最广的藤本植物造景方法。棚架绿化能形成形式多样的景观,常用的藤本植物一般有紫藤、凌霄、蔷薇、葫芦、丝瓜、葡萄等。这些植物枝繁叶茂,可构成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的植物景观,既可以赏花观果,又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2.4立交桥桥体、桥柱绿化
在立交桥的两侧建花坛或者垂挂吊篮,种植常青藤、地锦、金银藤、扶芳藤等耐旱的攀援植物,可以吸收灰尘、降低噪音、降低温度,增大绿化面积。
2.5路灯立柱绿化
在路灯下种植牵牛花等,可以形成一棵棵绿色的花柱,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也可以在路灯立柱中部悬挂花盆,花盆里种植耐旱的各种草花,如太阳花、矮牵牛等,犹如一个空中鲜花长廊。
2.6护坡绿化
护坡绿化是一种有效防护裸露坡面的生态护坡方式,护坡绿化应选爬山虎、凌霄、扶芳藤、地锦、金银花等。种植这几种植物不仅能覆盖边坡、美化环境,还可减少雨水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
3窗台、阳台绿化
在阳台、窗台上种植藤本、花卉和摆设盆景,不仅使小区建筑的立面有绿色的点缀,而且像绿色垂帘和花瓶一样装饰了门窗,使优美和谐的大自然渗入室内,增添生活环境的美感。窗台阳台绿化应该选择枝叶茂盛、花美鲜艳的植物,使得花卉与窗户的颜色、质感形成对比,相得益彰。适合窗台盆栽的花草很多,一些耐旱的草花,如太阳花、蔓型天竺葵、矮牵牛、垂吊的龙须海棠、鬼针草等都可以成为窗台花园的首选植物;天竺葵和矮牵牛也是比较常见的阳台花草;一些矮小的灌木,如微型玫瑰、倒挂金钟等也可以种在窗前花盆中。常春藤和美国地锦也很适合窗台种植,另外,还可以种植薄荷、生菜等。
4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又称为“空中花园”、“屋顶花园”,就是在屋顶上选择性地育花种木、铺植绿草,建造园林景观。屋顶绿化能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面貌、降低室内温度,可以有效地缓解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的煎熬和痛苦,能够有效抑制屋顶浮尘,给浮躁的城市增添几分清凉。屋顶绿化可做成小游园的形式,以低矮灌木、草坪、地被植物和攀援植物等为主,原则上不用大型乔木,有条件时可少量种植耐旱小型乔木。并将乔、灌、草巧妙搭配,营造丰富、亲切、集景观与生态于一体的屋顶植物景观。还应注意选择须根发达的植物,不宜选用根系穿刺性较强的植物,防止植物根系穿透建筑防水层;选择易移植、耐修剪、耐粗放管理、生长缓慢的植物;选择抗风、耐旱、耐高温的植物;选择抗污性强,可耐受、吸收、滞留有害气体或污染物质的植物。为满足植物根系生长需要,种植土要30~40 cm厚,种植层一般多采用无土基质,以蛭石、珍珠岩、泥炭等与腐殖质、’草炭土、沙土配制而成。适合北方地区屋顶绿化的观叶植物有紫叶李、紫叶矮樱、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等;观花植物,如玉兰、珍珠梅、黄刺玫、美人蕉等,观果植物,如山楂、海棠花、葡萄等;藤本、地被类植物苔尔曼忍冬、五叶地锦、小叶扶芳藤等;屋顶绿化用草主要采用佛甲草,草坪一年四季都不会变枯变黄,冬天也不需要采取额外保护措施。
Ⅳ 试述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对整个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造成某种影响,从而对人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效应,谓之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土地资源利用要注重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总和,这是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是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组完整的准则。生态环境可以作为一种资源,这种资源的所有者是人类全体。任何在地球上的人类工程,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必然地与人类的生态环境相互交流。一个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际上是生态作为一种资源向项目的投入。许多污染性大的用地项目,在不计其他生态投入的成本时,可能计算出较高的土地利用效果,但考虑到生态投入以后,就要大打折扣了。生态环境作为人类共有的资源,很难像其他的经济资源一样用货币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其投入或损失。在生态环境的定量化并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资源共同的度量标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尚未克服困难的情况下,也影响了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指标所作的准确的评价。
一是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做出评价。如佟香宁、杨钢桥、周飞、陈爱珠鲍新中等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二是运用数学分析、计算机技术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早期的定量研究是罗罡辉等(2003)尝试建立全国主要城市用地效益图。随后,王雨晴等利用改进熵值法构建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评价模型。王筱明、冯达、傅利平等将数据包络分析的理论与模型应用于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王棚宇等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这些指标体系或评价方法,指标选用的变量较多,变量间的数学关系较难理解,同时不易操作。
Ⅵ 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之定义有关公园绿地之定义,于民国八十五年三月内政部营建署所举的“全国公园绿地会议”中定义:“绿地”系泛指稳定保持着植物生长的土地或水域,其广义定义系指可供生态、景观、防灾、游憩等功能之开放空间。“公园”之定义应指位于都市发展地区(都市计划区)内,所有稳定保持着植物生长之土地或水域,广而言之,可供生态、景观、防灾、游憩等功能之开放空间均属之。(内政部营建署,1997)根据林乐建先生于造园一书中对公园的定义:“公园是提供大众享受、休养、游憩之用,为保持都市居民之健康,增进身心之调节,提高国民教养,并自由自在的享受园中设施;兼有防火、避难及防止灾害之绿化地”。依都市计划法定程序所指定之公共设施公园用地,经由县(市)政府兴建完成,以供民众修养、游憩、观赏、运动之绿化园地,有其特定的范围、面积与出入口,服务对象主要以该都市之居民为主,并具备特定的设施,包含游憩、游乐、运动等设施(陈肇琦,1991)。在都市计划法中,对公共设施用地中有关都市公园的规定有如下的条文:第四十二条都市计画地区范围内,应视实际情况,分设左列公共设施用地:一、道路、公园、绿地、广场、儿童游戏场⋯用地。前项各款公共设施用地应尽先利用适当之公有土地。第四十五条公园、体育场所、绿地、广场及儿童游戏场,应依计画人口密度及自然环境,作有系统之布置,除具有特殊情形外,其占用土地总面积不得少于全部计画面积百分之十。依据上述都市计划法中有关都市公园之相关规定可知,都市公园应建设在适当的公有土地上,并依人口、交通、土地使用等,作有系统之配置。公园绿地系统之分类一、以服务半径分类公园绿地系统因开发内容、区位条件与现况使用等之差异,可以提供之机能亦有所不同,依据“台湾地区公园系统之研究”(蔡佰禄,1983)以服务半径为主要区分各类公园之考量因素。(一)邻里公园为提供邻里居民日常游憩、休闲、运动或交谊场所,或为老人、家庭主妇或幼儿白天休息去处,服务半径为800公尺,面积约为20,000平方公尺。(二)社区性公园为提供社区居民日常游憩之用,如居民下班、放学或星期例假日游憩运动、交谊之用,服务半径为1,600公尺,面积约为20,000至40,000平方公尺。(三)全市性公园为提供全市镇居民于星期例假日的运动、游憩、观光之用,其面积及服务半径依该市镇规模大小而定。二、以面积规模为标准“公园绿地管理及设施维护手册”(内政部营建署,1999)将公园绿地之类别依面积规模予以界定:(一)邻里性小型公园(面积2公顷以下)(二)地区性小型公园(面积在2∼20公顷之间)(三)都会性大型公园(面积20∼100公顷之间)(四)河滨带状型公园(面积5∼30公顷之间)三、以设置机能为标准根据内政部营建署所举的“全国公园绿地会议”,总结公园绿地之功能,须考量各类型绿地之主要功能,并加强各功能间之联系与互补,以健全整体绿地功能(内政部营建署,1996)。功能性绿地系统包括:(一)生态绿地系统包括生态敏感地(如湿地、生物栖地、地质脆弱地)、生态廊道、自然保护地区等。(二)防灾绿地系统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缓冲绿地等。(三)景观绿地系统包括建筑物绿化、景观点、景观轴、景观地区。(四)游憩绿地系统包括各型公园及区域、都会、近郊、都市游憩地区等。四、以公园机能、位置、使用对象为标准依台北市工务局公园路灯管理处将公园绿地系统区分为:(一)自然公园系为居民享受自然而设计,多位于都市周边自然景观良好之地区,因其具有丰富之自然条件,予以适当保护,以展现其自然、乡土之情怀。(二)区域公园是以满足游憩需要而设,公园之规划以表现乡土气息为主,并设置若干游憩设施,以供多元化之游憩活动。(三)综合公园为设置各种游憩设施之公园,如休息、散步、游戏及自然景观等。此类公园多与都市相关文教设施同时考虑,成为都市之主要开放空间,并作为举户外活动使用。(四)河滨公园配合河川整治于高滩地,设置各种球场、溜冰场、自行车道等设施及广大面积之草坪,以提供市民最佳之运动游憩开放空间。(五)邻里公园主要以邻里社区之居民为服务对象,具有凝聚社区意识之功能,包括儿童游憩设施及供休息、散步等静态之休憩设施。参、都市公园之功能Cranz(1978)指出都市公园虽提供许多不同的功能,但其中最首要的是提供都市居民一个邻近地区的休憩空间。Soleck和Walls(1995)则指出都市公园在都市中提供许多机能如:主被动性游憩、环境保护、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整合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之地区等机能。而近年来都市公园的发展走向,随着民众对休闲的殷切需求以及对自然生态的日渐重视,都市公园更被予提供休闲游憩、维系都市生态等机能。在整体功能性绿地系统当中,都市公园是属于游憩绿地系统,其中都市公园设置之目标及方式,大致上具备有某些共通的基本功能,就台北市之公园绿地系统划设而言,便是基于促进都市美观、国民健康、防洪、避难、防灾等功效而开辟。一般都市公园具有之功能(内政部营建署,1996),包括:1.都市计划方面:就都市计划的角度而言,都市公园可节制过分都市化、缓和相冲突的土地使用分区,并可作为公共设施保留地。2.都市景观方面:都市公园保有的绿地空间是达到都市乡村化的实际手法,可软化都市外观轮廓、美化都会市容。3.社会心理方面:都市公园可提供休闲游憩、集会社交、教育、减少犯罪事件等功能。4.卫生保安方面:都市公园广大的绿地空间具有阻隔噪音、防尘等促进环境卫生的功能,并且可作为防空、避灾的紧急避难场所。5.都市生态方面:都市公园的保留减少了人工铺面,加强自然及景观资源的保育,可促使都市水文、气象等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的状态。6.经济效益方面:提高市民工作效率与提升附近地价等功能。肆、社区性公园之功能洪得娟(1997)指出公园绿地之功能包括:都市实质环境之调节、生物保育、对都市空间之功能、休憩场所及景观美质功能;侯锦雄(1998)于“公园绿地规划准则研拟”中将公园的功能归类为: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休闲游憩、环境教育、文化传承等机能,并依公园绿地邻近区位所属土地使用分区之不同,给予各项机能不同之权重。郭琼莹(1997)于“都市公园绿地系统示范地区规划”中,将各类型公园依其设立目标、资源条件之不同,将一般性之游憩、景观适意之保全、环境保护、都市防灾、缓冲及气候调节等各项功能分为主、次要及附属功能。日本学者内山正雄等(1994)于“都市绿地计画设计”中将公园的功能归纳为:心理的效果、环境保全的效果、防灾效果、利用效果等四大项。丸田赖一(1992)于“都市绿地计画论”中说明绿地之机能包括:生存、生活、文化、自然保全、生物指标及教育方面的机能/office/nbcei_editor/UploadFile/06.25.20.1088167036.doc
Ⅶ 城市森林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城市森林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是城市的窗口和灵魂,反映了城市的生活质量,过去和现在的居民之精神面貌,同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为高标准高质量搞好新县城绿化工作,园林局必须做到“见缝插绿”,严把质量关,每一个绿化工程都实行公开招标,对参加投标单位都必须具有园林工程资质。特别是在绿化实施中,该局严格把关,按图纸要求,对不合格的苗木一律要求更换,一年后检查对达不到工程要求的,责令整改,直到整改到位才给予工程款。
Ⅷ 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减少噪音,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丰富物种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加居民生活幸福感。
Ⅸ 城市绿地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效应有哪些
(1)城市的辐射和光照状况:城市的辐 射和光照受空气污染物的影响, 这些污染 物增加了大气混浊度, 减少了到达城市地 面上的太阳辐射; 市区的散射辐射也被削 弱,但不如太阳直接辐射明显;市区的日照 时数、照度都有所减少。(2)城内的温度状 况: 城市的温度状况是城市小气候的另一 个重要特点,即存在所谓“热岛”效应。这是 因为城市上空的污染物增加了大气逆辐 射,减小了有效辐射而具有保温作用;城市 下垫面的蒸发耗热少, 获得的净辐射主要 用于加热空气; 市区风速小, 减少了热量的 水平输送;城市人工热源的加热作用; 以及 生物体的热交换等。(3)城市的风状况:当空 气流经城市时, 因受建筑物的阻碍, 在迎风 面一部分气流被迫上升, 在城市上空风速 增大, 乱流加强。 2 城市绿地改善城市小气候功能研究 2. 1 调节小气候作用 (1)调节气温作用。 由于乔灌木的树冠阻挡, 吸收和反射 太阳辐射, 植被的蒸腾吸收了一些热量, 以 及乔灌草枝叶阻挡空气快速流通作用, 缓 和了气温的日变化,缩小了日振幅, 所以可 形成较好的绿地小气候环境。绿化地区的 小气候较为稳定, 温差较小, 绿地的平均温 度及最高温度均比无绿化的地方低, 而最 低温度则较高。 (2)增加湿度作用。 植物从土壤吸收大量水分, 叶片在生 长季节进行大量的蒸腾作用, 挥发大量了 水分,占从根部吸进水分的99.8%。单株大 树在一天可蒸发450L水,转移了可提高空 气温度的230000kcal(lcal=4.1858J)的能量, 相当于5个空调共同运作19h,这样就提高 了空气湿度。 (3)通风防风。 林带可以降低风速, 减轻风害, 发挥防 护作用。一条宽30米的防护林带可以使 20~25倍树高距离内的风速降低至10%~ 50%。城市带状绿地,包括城市道路与滨水 绿地是城市绿色的通风渠道, 特别是当带 状绿地的方向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的情况 ——可以将城市郊区的气流趁着风势引入 城市中心地区, 为炎热的城市通风创造良 好条件。 2 . 2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城市热岛”是指城市区域温度高于城 市郊区和农村的现象, 它是城市区域的特 有气候特征。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主要是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 的改变和城市中大量热量集中排放而造成 的, 另外城市建筑物以及污染气体的排放 使得热量在城市区域积聚,也促使了“热岛 效应”的产生。绿地的减少是造成城市“热 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很多研究显示, 城市 绿地格局可以影响城市热岛的分布, 增加 绿地可以减弱热岛效应。 2 . 3 城市绿地的间接节能效应 城市绿地对太阳辐射的遮蔽, 反射作 用, 自身生理的蒸腾和树冠对气流的阻挡 作用都对小气候的稳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美国学者H.Akbari等在“冷屋顶”和遮荫树 对节能和改善空气质量的研究中提出了可 行的策略方法(见图1),认为“冷屋顶”和遮 荫树可以降低能耗,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 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可 以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城市绿地改善小气候效应是从直 接和间接两方面进行的,它通过多种途径来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长期可持续 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发挥城市功能 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生态保障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