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孟子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第一,自求自得。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他们达到熟练技巧。掌握熟练技巧,灵活运用知识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他认为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使书为己用,而不能书云亦云。他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第二,专心有恒。孟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精力集中,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他认为不论智慧高低,不论内容难易,能专心地志就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他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
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又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学习也要打这种避免中途而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第三,启发引导。学习主要靠学生专心有恒,自求自得。教师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而要积极引导,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他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度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正因为如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第四,循序渐近。孟子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他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累)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并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提醒人们:其进锐者其退速继承发展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Ⅱ 《孟子》四则,孟子善用对比,请你结合本文具体说说孟子是如何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的。课后仿照
一、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二、道德论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亲。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四、在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大师讲评
孟子的思想主张,对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结束战乱割据,实现统一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着作,反映了儒家的重要思想,同时在散文写作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成就。孟子的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孟子》一书所阐述的儒家思想,虽然在战国时期四面碰壁,却几乎在后世的每个朝代都占据了相当高的地位。汉文帝时把《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传记博士”,《孟子》被视为辅翼经书的传记。两汉时,《孟子》已和《论语》并列。此后,《孟子》又被列入“经书”一类。到南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单独提出,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关键知识点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着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孟子》一书语言精辟,文字流畅,如珠走玉盘,气势恢宏,雄辩机巧,极富文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堪为佳作。
Ⅲ 如何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孟子毕生从事教育及其四十余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蕴含着孟子非凡的智慧之光。 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以其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六部子书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孟子》一书中,除开性善、仁政的核心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在书中也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就一直很重视教育,尤其重视通过教育来塑造一个有理想有品格的人,将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视为教育的宗旨。《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经典着作,同样体现出了儒家中教育思想的核心,即人格的教育。《孟子》文本中有着大量关于教育目的、方法、观念等方面的论述。 在教学方法上,孟子既有对儒学先贤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发展创新。孟子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愿意学习的人,不管什么身份,他都一视同仁;对于资质不同的人,他以适合学生的方法来教导他,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是,孟子对孔子的“因材施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发展。2他强调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初次提出教与被教者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坚持教育学生要有一定的标准,要明确奋斗目标,不能随意降低要求。孟子提倡只要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收入门下:“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3(尽心下)孟子认为教育的方法手段是多样化的,根据学生资质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教亦多术也,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4(告子下)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不去教他,其实也正是一种教育方法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助其成材的,有解答疑问的,有用自己的学识风范感化而使其成为君子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掌握知识,而在于修身养性,求其放心。孟子希望通过教育,他的学生可以志存高远,获得良好的品德修养。在学习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不为外物所动,进而找回自己的本心。一个真正的儒者,不能因为功名利禄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孟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经过漫长岁月流传下来的《孟子》文本,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反而经过时间的考验,彰显着它的时代价值。孟子是政治意识浓厚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之中,显示出成熟的政治家和教育者风范。同时,孟子的教育思想,还表现在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知及其正确的教育理念。5虽然《孟子》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但还是有许多理念在当今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推动当今教育的发展和解决当下的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学习不能降低标准。孟子注重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孟子在学习标准上确是不轻易改变的。教学者树立学习的标准,有能力的人从而习之,不因为能力资质达不到的人而废除固有的规矩。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6孟子认为自暴自弃者,不可能与他们一起谈论道理也不可能与他们一起有所作为。反观当下教育中所提到的“老师要为学生服务”、“一切为了学生”的论调,过于强调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而没有形成学习的标准。“师者,所以受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在教育中应当起到的作用是制定学习的标准,传授知识,解除疑惑的指导者身份,而不是为了迁就学生而降低标准来满足学生的服务者身份。孟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不肯降低学习标准,学生自暴自弃则不可有所作为的先进教育理念应该被当代所吸收,实现对国学经典的当代转化。 第二、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营造。《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虽为晏婴驳斥齐国之人侮辱的激辩之语,但也说明了环境的巨大影响。农作物和人性的养成如此,学习教育也是如此。《孟子》教育思想中重视学习环境对人学习效果的作用。《孟子·滕文公》下便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学习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所体现,可见经典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学习中学生自己的心志很重要。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互动过程,体现 的是教师的“教”与孩子的“学”之辩证统一;既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对自身的成功乃至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君子只有自觉地获得学问, 才能牢固掌握;牢固地掌握知识后,就能积累深厚,就能左右逢源地获得知识。但当下教育中流行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种口号,便夸大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而脱离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难点然后进一步去钻研提升自己。教的人和学的人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升才是高质量的教育。当下的教育过于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背离了客观实际的。 来源:鸭绿江·下半月
Ⅳ 孟子的教育方法有什么
孟子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虽然在有些方面(例如因材施教)继承了孔子,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独有的教育方法,例如“言近指远,守约施博”,是说教育者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要能够以简单易懂的道理去驾驭、分析复杂的事物。
Ⅳ 在我国古代,哪些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古代有一些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一种:环境熏陶对教育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先后从墓地旁边,集市旁边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第四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现今,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等都具有现实意义,不同的受教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人的潜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Ⅵ 孟子和荀子对语文教学又有哪些帮助和启示
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知类\"和\"通道\"。\"道者,治之经理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知道\"的实质涵义就是\"知礼\",思考就是要以礼作为准绳来判断知识的曲直是非,反对不求本义和纲领的杂乱识记。
首先,荀子认为教师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政治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来承担;教师是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君亲师是礼之本,\"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教师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因此他告诫统治者应当特别记住,\"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是否重视教师,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命运的一件大事。教师应当受到统治者的崇敬与信用。
其二,荀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他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又说,\"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教师是礼义的化身,必须绝对服从,统治者决不能容许有人背叛、怀疑、非议教师,否则就要以刑法问罪。荀子进一步修证了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民主精神,把\"尊严而惮\"作为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使教师成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者。 其三,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的决定作用。深奥渊博的儒家经典经教师讲解与阐发,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理解与掌握。通过教师的教授与指点,可以大大缩短学习过程。他说:\"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因此,荀子要求学生隆师、亲师、尊师、忠师。 其四,作为教师条件,荀子有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首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这是说,教师除了有渊博学问之外,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尊严的威信;二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三要有讲授儒家经典的能力,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诵说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四要能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粗,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是记问之学。
荀子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善喻的讲解能力,\"臂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此外还要善于辩论,批评不仁之言,做到\"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这些思想均为《学记》继承与发挥,成了对封建社会教师的教授能力的基本要求。 孟子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对后世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继承孔子教育思想的一面,也有其个人独特的想法。而这些真知灼见,直到今天,依旧为我们所使用,依旧在现代教育建设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一、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道德观念是先验存在的。同时孟子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基于此,孟子又提出了:“良知”、“良能”之说。虽 说 是唯心主义 ,但是孟子却也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重要性。孟子说:良知、良能、道德伦理,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寻找回来。即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是在教育心理学的上建立起来的性善说实质上是教育的基础。
二、强调立志除了目标大以外,还应该对志向、理想的标准要高。孟子就认为“大丈夫”应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②“穷则独善起身,达则兼善天下”,坚信道义,矢志不渝。认为挫折、打击只是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一种良机。这可以从孟子的《孟子。告子下》中看出。这篇文章中写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三、承认客观环境的影响作用孟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也经常夸大主观能动性对人的作用,甚至到达了不适当的地步。但是在论及人的性格培养和心理状态的形成时,却没有忽略环境的影响,也没有忘记物质条件对人的制约。 四、 孟子认为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假如不能做学生的楷模,就不能做到“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矣。”学校的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做榜样。又主张因材施教,随学者人品高下,时地远近、先后,选择不同教授方法。 可以看出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同时兼具了原则性、灵活性、启发性、具体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上要求博学反约、言近旨远 。严格以求,深入浅出,循循诱导 。孟子为了让别人清楚正确地理解深奥难懂的问题,常运用比喻,深入浅出,让人一目了然。对于启发诱导,他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⑩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就能从而得到其中的妙处。因此自求自得的教学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值得深入探讨。尽管二千年过去了,它仍然在知道和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教育, 继承和发扬就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Ⅶ 小学生多学习孔子、孟子如何
应该多学,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 摘要: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小学语文学习内容、小学语文学习方法、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孔子;小学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6-0068-01 中国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一部分,在源远流长的岁月长河中,经过不断地传承与改革,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智慧,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亦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启发和影响。作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他的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巨大的借鉴价值。本文从孔子对当今小学语文的小学学习内容、小学学习方法、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作用进行论述。 1.小学语文学习内容 “广博与专深相统一”。 子曰:“君子不器”,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该学识广博,不应当仅局限于某一领域的技能或知识。孔子重视对弟子文、行、忠、信四个方面的教育,他教弟子如何从政,教弟子学习“六艺”,鼓励弟子周游列国宣传礼治,以此拓宽知识面,这正是体现了智育与德育、实践与书本有机结合的先进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_发展。”这也正是传承了孔子“广博与专深相统一”的理念,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播,也注重学生人格与个性的培养。 2.小学语文学习方法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适合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2.1 “知之为知子,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教育弟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不懂装懂,这样的学习态度体现学生的聪明和智慧。语文知识学无止尽,这就要求小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大胆提问,逐步排疑解惑,才能不断地获得进步。 2.2 “多闻、多见、多识、多问”。 孔子鼓励弟子要在实践中“多识”,通过“多闻、多见”把学到的知识具象化,再经过消化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在学习《风筝》一课,我鼓励学生课后亲身实践放风筝,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在实践中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要求学生观察蒲公英、豌豆、苍耳,在实践接触中,使学生对植物妈妈的“好办法”能有更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提倡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而不局限于标准答案,这也正是对“多问、多见、多识、多问”思想的一种继承。 2.3 “学以致用”。 从学与行的关系来看,学是手段而非目的,行才是最终的目的,学习最成功的体现是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孔子强调“学以致用”,这一思想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体现最为明显。许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绞尽脑汁也无法把内容写得具体生动,归根到底是因为缺少生活体验或者语言匮乏。亲身实践了才能有感而发,有素材可写,日积月累好词好句才有组织语言的能力。所以说写作这一“行”,可以检验小学生“学”是否致用。 小学语文重视日常积累,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语文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拓宽知识面,再发散地思考所学的小学语文知识,才能使语文知识成为有用的学识储备。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
Ⅷ 孟子的为学方法有哪些
孟子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他以“茅塞”为喻,告诫高子不可间断学业。
有如时雨化之者,是指长养万物的时雨,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有陈德者这是儒家最鲜明的立场。要与教育的助人成就道德上的理想。有达财者,不是叫人发才是叫人培养才能。有答问者,就是解答疑问的说的。有私淑艾者,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育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遵纪为师受其影响的。这五种方式都是君子的教育方式。
Ⅸ 如何运用孟子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成长
导致孩子学琴不喜欢有很多种原因,
比如:
1、教学方式方法不符合孩子,特别 是 3—6 岁孩子,他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和成人是完全不一
样的,所以必须用适合他们 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才能让孩子愿意学,喜欢学;
2、最终让孩子坚持学习钢琴的必然 是音乐本身,所以我们在让孩子学钢琴时,首先必须让孩子
学会理解音乐、懂得音乐, 而不是学会弹几首曲子,因为纯粹的钢琴演奏教授是非常枯燥的肌肉
练习,孩子很难坚 持住;
3、还有可能是老师教学方式方法和沟通的问题,如果一个老师不能帮孩子解决问 题,孩子看不
到自己的进步,而且在不断重复同样的问题,也会让孩子对学琴、对自己 失去信心,一样会让孩
子学不下去。 我们会根据导致宝贝不愿意学的不同原因,帮孩子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这是很多
家长外面学不下去,选择音卓的原因,而且很多孩子都可以在音卓重新拾回对音乐和钢 10 / 22琴
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