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研究幼儿行为的方法

研究幼儿行为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16 10:56:20

Ⅰ 幼儿教师如何去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

幼儿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善于了解幼儿是完成教育工作任务、实现教
育目的、发挥艺术的先决条件。要想了解幼儿,就要对幼儿认真、细致地观察。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搞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功。观察是最直接地了解幼儿,研究幼儿的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教师不仅可以发现幼儿的个别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而且教师的观察力也直接影响着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1、增强教育意识,加强对幼儿的观察

Ⅱ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描述的方法有哪些

摘要 又称儿童传记法,是针对观察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以日记形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的方法。日记描述法是幼儿研究的传统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边观察边记录,能系统地获取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变化,能提供长期、较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Ⅲ 有人认为观察法是对幼儿开展研究最有效的方法,你认同或者不认同

认同。
观察法是研究教育现象的最基本方法,特别对于作为学前教育研究对象的幼儿,是最适宜的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又叫自然观察法。

Ⅳ 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有哪些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及界定
1. 课题名称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
2. 课题界定
“幼儿”是指“3-6岁的儿童”,“习惯”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新《纲要》、《规程》,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幼儿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问题的提出
(一).实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需要。(二).实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需要。

(三).实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振兴教育的需要。(四).实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面对激烈竞争,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五).实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优化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保教质量的需要。
三、实验研究依据
(一). 政策法规依据
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落到实处,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我园已被四川省教委特批为“四川省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基地”(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马克思曾深刻地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能力和兴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各方面的发展”。同时还指出,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目标,也是人类教育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理学的科学依据

从生理上讲,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而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上已经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也日趋复杂化。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这就使得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从脑电波的变化来看,研究表明,在4~20岁之间,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第一次就在5~6岁左右,表现为枕叶α波与θ波斗争最为激烈,α波逐渐超过θ波;从皮质抑制机能上看,3岁以前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很慢,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皮质对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加强。这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也就是说:3-6岁幼儿已经具备了培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物质条件了。
3.心理学的科学依据
从心理上讲,3-6岁幼儿的活动范围扩大了,独立性也增强了,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行为,行为对幼儿来说都有无数个第一次,从行为习惯的培养来说,首先要建立怎么样的条件联系,心理学上把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称之为首印效应。凡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了。
(三).现实依据
1.教育科研的迫切性
“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好习惯的养成将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坏习惯的形成祸害孩子终生。
在市区幼儿园已形成了教育科研的大气候,通过科研,可以促进我国幼儿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2.人员结构

我国是省级示范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100%,其中有14人有大专以上学历,高级教师7人。全园共有9个班,从小班到学前班3至6岁各年龄阶段的幼儿均有。我园的条件有能力承担本实验课题。
3.省、市已形成教育科研的大环境,有经验可以借鉴,有专门从事科研的专家来我园作指导。
四.实验内容
(一).实验目标
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规则》、新《纲要》,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具体目标:1.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和要求。2.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3.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体系。4.使在园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实验内容

本课题将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四个大的方面,即:做人方面的好习惯;做事方面的好习惯;学习方面的好习惯;生活方面的好习惯
1.做人方面的好习惯,其体现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是学会做人,有爱心,体现的重要人格特征是会尊重他人,懂礼貌、诚信、乐观等。
2.做事方面的好习惯,其核心理念是学会做事,守规则,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遵守规则、善于合作、爱护公物、乐于助人,遇到困难不退缩等。
3. 学习方面的好习惯,其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学会学习,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善于思考和探索。
4.生活方面的好习惯其体验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
(三).实验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为指导,学习、借鉴、创新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研究,采用了自然实验法、观察法、测查法、统计法、现场研讨、经验总结法。

(四). 实施原则

1. 注意第一次的原则
2.不要有例外的原则
3. 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的原则
4.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原则
5.多接近自然和社会的原则
(五).评价方法
1.自然实验法
2.观察法
3.测查法

4.统计法

5. 经验总结法
五.实验对象
幼儿园全体儿童
六.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2003年9月——2004年7月,培训实验人员,制订实验方案,构建内容体系。
第二阶段:2004年9月——2005年7月,落实实验目标,调整内容,撰写经验论文等。
第三阶段:2005年9月——2006年7月,形成评价体系,完成研究报告,总结与推广。

七.实验措施

1.建立科研组(梁雁、邓华、肖洁、李明珠等)
2. 收集、整理资料、了解研究目标。使每位研究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3.培训实验人员
4.聘请科研顾问
5.建立研究制度
6.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八.实验预期价值
1.通过实验研究,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未来的学习生
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一生的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2.通过实验研究,优化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保教质量,更好发挥示范园

的作用,有效促进全区、全市幼教事业的发展。

Ⅳ 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观察

观察法是幼儿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起国外的教师更多地借助仪器设备进行记录,中国的教师往往更偏好使用纸笔记录的方式。

那么,你对观察法又了解多少呢?

一、观察法的分类

1.日记描述法:又称儿童传记法,是针对观察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以日记形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的方法。日记描述法是幼儿研究的传统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边观察边记录,能系统地获取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变化,能提供长期、较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2.轶事纪录法:轶事纪录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记录的内容既可以是典型的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异常的行为表现;可能是表现儿童个性的事件,也可能是反映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的行为事件。他运用简单、方便、灵活,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了解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探讨影响幼儿发展的各种因素,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干预。但轶事纪录法也有主观性偏强的特点。

3.实况详录法:实况详录法指详细、完整地记录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并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4.取样观察法: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在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作为样本,并以样本的结果推论总体状况的方法。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又可以使观察具体有客观性。

二、观察法的实施

1.观察前的准备:实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观察问题、制定观察计划、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选择观察记录的共育与方法,进行理论准备。

2.预备观察:正式观察前要进行预备观察,一方面是对观察者的自我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一些干扰因素。

3.正式观察:根据预先设定的观察计划、选择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方法进行观察。在实施正式观察的过程中要避免集中干扰现象。

4.观察反思:反思自己的推论、疑惑或猜测,记录自己的情绪、记录客观事实。

三、观察法的优缺点

1.优点

1)观察法获得的资料比较客观、可靠。

2)观察法不需要幼儿做出超越自身的行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3)观察法可以考察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

2.缺点

1)不能做到绝对客观,难免带有一些主观性。

2)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适合大样本调查。

3)无法探究事物内部联系、内部核心等内在问题。

4)观察过程中的无关变量容易影响观察结果。

Ⅵ 研究幼儿的同伴互助意向与行为,宜采用的取样方法是

摘要 取样的方法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观察对象所有行为都收集到是不可能的。 真正可以用来解释主题行为的,可能只是观察到的所有行为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因此,取样观察应运而生。 取样观察的基本原理与选择被试的抽样原理相似,即按事先选定的标准抽取部分对象为样本,然后以样本的结果推论总体状况。 具体说,取样的方法是选择一个使用预设行为类别的方法,以便观察者用记次或记时的方式来记录行为或事件。 第一节 时间取样法 第二节 事件取样法 第一节 时间取样法 一、时间取样法的涵义 时间取样法就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 与描述性观察方法的不同:不必详尽地描述、记录被试的行为表现,只需在预先规定的时间里,观察记录确定的行为发生与否、发生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 时间取样法包含两个重点:一是找寻学前儿童行为中某些特定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二是这种代表性的行为只限于在某特定的时间间隔内。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发生频率的观察 汪老师准备从上午9:30到11:00之间,观察自己班级15名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发生的频率,一共观察的时间是90分钟。她将这90分钟平均分配在15名幼儿身上,即每名幼儿将被观察6分钟。另外,为了取得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汪老师准备在一星期内,反复这个过程3次。观察结束后,每一名幼儿一共有3次、每次6分钟的行为记录 。 典型研究: 帕顿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程度研究 6中游戏类型操作定义 在规定的游戏时间内,依次观察每个儿童一分钟,并根据儿童社会参与程度和6种游戏类型的操作定义,判断每个儿童在这一分钟中所表现的行为属于哪种类型,记入观察记录表。 帕顿(Parten)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 帕顿是时间取样法最着名的早期研究者之一。

Ⅶ 幼儿行为观察的方法中,哪个方法适用于个体观察

你好,我觉得你陪伴幼儿的时候,会更好地适用个体观察的。也就是近距离接触孩子,会比较好。

Ⅷ 如何观察与指导幼儿的行为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调整并实施教学计划,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样一来,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得不到完善,从而影响了观察的质量。有鉴于此,笔者拟结合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科学观察幼儿。
一、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晨间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走到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人口。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北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二、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三、提出递进性要求,深入观察幼儿
在连续性个案观察中,有些教师受观察主题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或针对幼儿发展情况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位教师在第一次观察时,发现某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便实施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观察时,她就将注意力放在证实已经实施的教育策略是否起作用、幼儿是否已经学会正确洗手上了。看到预期目标已经达到,观察活动也就终止了。这种停留在原有目标层次的观察很难使观察活动层层递进,深入进行。
四、注重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应避免以下两种不当的表现。
表现之—:从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我们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
表现之二: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五、提高对观察结果分析的有效性
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是教师开展新的教育活动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做到客观、有效。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改进:
表现之一:分析与观察内容不吻合,如观察的是某个孩子的行为,分析的却是某一类孩子的行为,这样以点代面,欠客观。
表现之二:分析观察内容时,习惯于以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发展中的问题,在观察分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该幼儿一向比较胆小、怯懦”“这个孩子一直比较霸道、不讲礼貌”。教师简单地给幼儿贴上了标签,却没有结合观察内容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表现之四:教育分析中过分依赖家长的配合。例如,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观察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放碗筷的动作很重,于是将“联系家长配合指导”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实,教师只需在幼儿园进餐时提出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醒幼儿,就有可能又快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见,教师除了考虑家庭教育因素之外,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幼儿园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科学观察幼儿,是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习的基本功。

Ⅸ 大班幼儿挑食行为的研究方法

幼儿挑食行为的研究
作者 : 何梦露
摘 要: 挑食是幼儿进餐过程中最常发现的问题,它反映在就餐时幼儿只吃自己喜爱的食物而不喜欢其他食物。挑食会导致幼儿营养摄入不平衡,影响幼儿身体健康。家庭对幼儿的挑食行为影响最为重要,家长对食物的喜厌时时刻刻影响幼儿,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相似的饮食偏好。另外,食物本身的特性、就餐的环境等引起幼儿的挑食行为。通过实例研究,发现家长的积极示范及正确的教养观念对于纠正幼儿的挑食行为起着重要作用;对家园联系工作的重视,可以使良好的饮食习惯得以强化等,这些方法对幼儿挑食行为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挑食行为 家园联系 积极示范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很多方面都不适应,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与爸爸妈妈分开和其他幼儿相处、大小便自理、独自睡觉、在没有父母的陪同下吃饭、接受知识等。而吃饭是最难过的一关,也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在家长接送幼儿时,总会向老师询问幼儿的就餐情况。在幼儿进餐过程中,挑食是最常出现的问题。挑食导致幼儿摄取营养不均衡,直接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导致幼儿营养不良、变得瘦小,甚至会引发其他疾病。因此,幼儿挑食成为家长与教师最担忧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事物的品种逐渐增多,以前的人们只要能吃饱就已经很满足,而现在的人们对食物的要求逐步增高。食品种类多了,自然就会有所挑剔,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挑食的行为,而良好的习惯是幼儿期养成的。因此,在幼儿期对挑食行为的纠正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然而,是什么引起幼儿挑食的呢?怎样帮助幼儿改掉挑食的坏习惯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某幼儿园的15名幼儿,其中5名女幼儿,10名男幼儿。该班幼儿年龄均在两三岁之间,年龄较其他小班班级幼儿年龄小,幼儿属于托班与小班的过渡期,部分幼儿刚入园两个月,幼儿挑食行为比较明显,有利于对于挑食行为的研究。通过非正式访谈级观察法对幼儿挑食行为进行研究,一日活动中的早餐、早点、午餐、午点及水果活动都为我们研究的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15天的研究时间,及时记录每日观察的幼儿挑食行为并对其幼儿进行询问,以了解幼儿的情况,根据每月观察的幼儿挑食行为及幼儿言语表达的叙述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引起幼儿挑食行为的原因,对试验的纠正幼儿挑食行为的方法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其方法的功用。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挑食行为原因
1.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幼儿。
研究发现,家长是引起幼儿挑食行为的主要原因,家长的不良示范是引起幼儿挑食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本身有挑食习惯,在饮食上挑三拣四,在孩子面前说这个不好吃,说那个不好吃,常在孩子面前批评食物,从而影响小孩有样学样,使得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相似的饮食偏好。
2.幼儿自身。
有些孩子喜爱零食,每天回家后都会吃很多膨化食品、巧克力之类的食品。幼儿喜欢吃零食,往往吃零食就饱了,等到吃饭的时候一点也不饿,养成吃零食的习惯。常吃零食会导致胃肠道消化液不停分泌,食欲下降,幼儿在幼儿园里吃了零食,到吃饭时就不吃了,只挑些喜欢的菜,久而久之养成挑食的坏习惯。
3.幼儿的心情也会影响幼儿的就餐。
幼儿的心情不好时,会对食物产生厌恶感,当幼儿再次吃到这个食物时,便会想到不好的事情,长期这样,便养成挑食的习惯。
(二)解决幼儿挑食的方法
幼儿挑食的坏毛病会导致孩子摄取营养不足,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情况,因此应及时纠正幼儿的挑食行为。
1.与家园密切配合。
老师的鼓励劝说仅限于幼儿园内,家中时间占幼儿生活的一大部分,此时就需要家园共育,共同解决幼儿的挑食问题。
很多幼儿来园和在家里的表现常常不一致,在幼儿园里保持的良好习惯,但在家会变成另一副样子。有些幼儿在园里不挑食,可是到了家里就挑食,赵嘉瑞刚入园时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幼儿,因为她从不吃蔬菜及水果,后来了解到,这是因为家里人从不吃蔬菜水果,所以她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后来对她进行教育,引导她吃蔬菜、水果。第一天吃了,可第二天又回到原来的样子,教育效果不好。但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瑞瑞开始吃蔬菜、水果,没有以前那么讨厌蔬菜水果。而且现在基本上都能自己乐意吃水果了,所以家园共育特别重要。
2.老师鼓励劝说。
幼儿初入幼儿园时,多少都会存在挑食现象。此时就需要老师的介入,鼓励和劝说幼儿。对于大多数初来幼儿园的幼儿,陌生的人、环境会导致幼儿的恐惧心理,而当吃饭时碰到不爱吃的饭菜时,幼儿的情绪会低落。这时老师应该以和蔼可亲的口气鼓励劝说幼儿,而非严厉的批评。
3.家长积极示范。
挑食、偏食的习惯表现在孩子的身上,但责任却在父母。任何一种饮食习惯都不是一日养成的,它与家庭的饮食行为有紧密的关系。家长在做饭时可以鼓励幼儿加入进来,让幼儿有意识地观摩了解做饭的过程。有时孩子不愿尝试一些食物或许因为对其不熟悉、不了解。如家里平时就不吃番茄,孩子在幼儿园时大多会不喜欢。因此,平日家里的饭菜可以相对多样化一些。遇到孩子不爱吃的食物,家长更应该在孩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尝,激发孩子进餐时的兴趣和愿望。
4.通过游戏活动,诱导幼儿喜欢吃饭。
首先教师在游戏中有意让幼儿扮演厨师、顾客的角色,让她认识菜的多样性,并且各有各的味道和营养,吃了对身体有好处,不能只吃小菜,否则会长不高长不胖,也长不漂亮,让幼儿认识到挑食是不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陈艳.幼儿进食中存在的教育与心理问题.幼儿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
[2]潘日文,侯桂兰.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帼眉.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4]陈继英.如何纠正幼儿偏食.
论文来源:《考试周刊》 2017年5期

阅读全文

与研究幼儿行为的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通信网络优化的常用方法 浏览:774
数据分析包含哪些方法 浏览:613
88打六折怎么计算方法 浏览:338
藏香的使用方法 浏览:711
41的竖式计算方法 浏览:944
如何快速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 浏览:919
centos安装软件的方法 浏览:288
挂衣架安装方法和步骤 浏览:908
乙肝表抗定量检测方法 浏览:604
戒酒什么方法最快 浏览:336
拉力测试仪使用方法 浏览:245
电子放大镜使用方法 浏览:971
冰梯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浏览:684
榻榻米和床连接方法 浏览:192
杂土渣土的鉴别方法图解 浏览:698
冰用哪些方法溶化 浏览:633
中国移动宽带电视网线连接方法 浏览:816
简单有效的去扁平疣方法 浏览:526
鸟简便方法怎么画 浏览:831
选择高层管理者最常用甄选方法 浏览: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