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做菜时的调料从何而来扒扒古代的调味品演变史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吃,总是排在第一位的大事,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古往今来,人们对吃的要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除了要吃饱,还要吃好。
只见炊烟起,火正旺。刀起刀落,内功尽显。色,香,味,俱全,才能算一顿满意的饭食。
大多数 美食 ,少了调料,就像少了灵魂。我们调料大家族,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历史 上,通过自身的努力,书写出了不一样的故事。
古人有关调味的讨论,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了。翻开古籍,发现“调味”,总是与“和”这个语汇一起出现,比如枚乘的《七发》里就说:“伊尹煎熬,易牙调和。”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人,叫伊尹。这个人可不得了,是商朝初期的大臣,也是厨子们的祖师爷,人称烹饪之圣。他是古代一名非常出色的食品研究专家,擅长烹饪还有调味。
在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着一个故事,说伊尹非常想接近成汤,帮助他成就大业,却苦于没有门路。后来成汤娶了有莘氏的女儿,伊尹作为陪嫁佣人,顺利成为了成汤的奴隶,在厨房里帮忙。
有一天,他背着一个砧板和一口大锅来见成汤,还呈上了提前做好的一份天鹅羹,结果大受欢迎。见成汤享用美味很高兴,伊尹趁热打铁,借烹饪的事情讲了一大通治国的道理,说治理国家和做菜一样,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成汤听完惊讶地发现,这个厨子很不简单,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封他为宰相。
厨子一跃成为了宰相,原来的业务能力就丢弃了吗?并没有。在《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记载了伊尹有关调味的论断。
伊尹认为,烹调首先要认识原料的天然属性,水产动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是美味的主要来源;烹饪的火候要适度,要注意鼎中的变化;最后的美味应该达到这样的要求:“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这样一系列理论成果,使得伊尹成为了中国调味的创始人,《吕氏春秋·本味篇》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篇烹饪理论名着。
我们调料家族最先出现的三个成员,是盐、梅、酒。
先说盐,它是家族里的老大哥。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海水里提炼盐了。盐既能增加食物的味道,又能制作腌制品。
继海盐之后,历代还出现了池盐、井盐、岩盐等等。西周时期,山西运城的池盐非常有名。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开始提倡使用井盐。岩盐在新疆、云南、西藏这些西部地区,产量最为丰富。
虽然盐的种类看似多种多样,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提炼技术,最终的成品都透着一股难以形容的怪味,穷苦人家只能皱着眉头下咽,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吃到相对新鲜一点的产品。
咸、苦、酸、辛、甘“五味”,咸排在了首位。对于盐这个老大哥,就多介绍几句。
由于盐的地位无可替代,在汉武帝以后,都是由政府直接控制食盐,贩卖私盐是重罪。
一方面,食盐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军人需要食盐才有力气作战,所以通过管控食盐,可以维护统治。
另一方面,食盐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政府垄断买卖,老百姓又不得不买,因此利润空间巨大。在唐宋时期,食盐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到了元代,更是占到了十分之八。
那么,遇到贩卖私盐的,该怎么打击呢?
首先讲一下,为什么会出现私盐。因为官盐虽然很贵,但是质量根本配不上它的价格,掺杂了很多的泥沙,垄断产品的客户意识都差。
但是私盐不同,完全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经过了精心提炼,纯净度高,加之少了税收这道环节以后,价格也降低了不少。
虽然比官盐便宜,但私盐还是很赚钱。因为食盐的制作成本太低了,利润极其可观,有人专门计算过,倒卖一次的利润,可以达到1000两白银。这么暴利的行业,想发财的人自然就铤而走险了。
面对这些情况,政府规定,食盐不得跨境贩卖。因为各个地方的食盐品种特征不同,很容易就能发觉是不是私盐。
从唐代开始,在各个产盐的地方设置了府衙,专门监管食盐的生产和买卖。如果越境贩卖私盐,判处死刑。如此严厉的刑罚,一直延续到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则改成了通通打100杖,充军三年。
说完盐,再来说梅,它是家族里的二姐。注意,此梅非彼梅,它不是“岁寒三友”的梅花,它是梅子,称呼它“酸友”倒是更合适。人们看中的,主要也是它的酸味。
在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过一条鱼骨,缝隙里面发现了一颗梅子。这里的梅子显然是调味用的,最合理的解释是为了去除鱼的腥味。
因为遇到腥膻味的食材,盐似乎起不了多大作用,这时候梅的“酸”就体现出了独特的价值。毕竟在食用醋出现之前,梅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代替品。
在秦朝,“酸味”是当时最流行的口味,梅成了一种网红调味品。《尚书》中武丁曾说:如果想做肉羹,就选盐和梅子。此外,秦人还特别喜欢喝酸酸的汤水。
酒,是家族里的老三。在安阳郭家庄一座殷墓里考古发现,夏商时期已经开始用酒来做菜了。
最早的酒,是用谷物自然发酵的。《世本》里记载:夏朝人仪狄,酿出了酒,作为调味品,于是他就被称为“酿酒第一人”。
到了商代,人们不仅掌握了谷物发酵技术,还用桃、李、枣这些食材来酿制果酒。后来甚至出现了浓香型白酒,和食物一起混合烹饪,用来提鲜。
其实盐、梅、酒,只是古代三种最基础的调味品,家族里除了它们,还有很多其他优秀成员。
糖,家族里的老四,诞生在先秦时期。那时的人们有一种观念,认为“甜味”是五味中最美的。
最早的一种糖是蜜,来自大自然的纯天然原料。在周代,人们用蜜来泡水果吃,贵族之间将蜜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到了东汉,开始人工养殖蜜蜂。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蜜饯。宋代以后,做菜、做糕点,都喜欢使用蜂蜜。在黄州,还曾经用蜜来酿酒。
后来出现的第一种人工糖,是麦芽糖。它有块状的,叫作“场”;还有稀状的,叫作“怡”。只要含有淀粉的粮食,都可以作为原料,只是因为从大麦芽里提炼出来的最多,味道最好,所以称作了“麦芽糖”。
在西周时期,麦芽糖已经成为了宫廷中常见的调味品。《诗经》里甚至夸张地提到,土地肥沃的地方,苦菜都长得像麦芽糖一样甜。
为了更好地调味,厨师们还想办法利用蜜枣、栗子和甘蔗来做菜。《楚辞》里有记载,说在做鳖肉和烤羊肉食物时,用浓缩的甘蔗浆刷在上面,可以调味和上色。
当古人从甘蔗里面提取了白糖以后,普通百姓终于能吃上甜食了。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带去了二斤多的蔗糖,同时把制糖的方法传给了当地。在宋元时期,有了专门生产蔗糖的工厂。江浙地区的人们做菜,最喜欢放糖,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还有一个地方的人们,起初最爱的菜也是甜味的,那就是四川。魏文帝曹丕在《与朝臣诏》里说过,四川人嫌鸡和猪的味道太寡淡,在烹饪时喜欢用糖来调味。西晋左思在《蜀都赋》中也夸赞,蜀地漫山遍野都是采蜜的蜂箱。
到了唐代,印度制糖技术传入我国以后,大面积的甘蔗种植园在四川内江出现,内江也被称为了“甜城”。而四川人不再独爱甜味,已经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
家族里的老五,是酱。《礼记·曲礼》里记载,在周朝时期,已经把酱当作调味品了。有经验的吃货,只要看到端上来的是什么酱,就能猜到会吃什么食物。
那时,“酱”是“醢”和“酰”的总称,前者指用鱼、肉制成的酱,后者指带酸味的酱和酱汁。后来,除了用鱼、肉,还用水果和蔬菜制酱。
到了汉代,“酰”独立出来,专指醋。那时,人们研究出了制作豆腐的工艺,酱大军也进一步扩员,把豆类原料招纳了进来,发明了人工调味品:酱油和豆豉。一直到明代,豆酱的应用更加普遍,而鱼、肉酱就慢慢被淘汰掉了。
中国酱香,是古人钟爱的调味方式,餐桌上的灵魂滋味之一。以前难以下咽的食物,一旦和这种神奇的调味品结合,比如蘸着酱吃,或者浇上酱汁,口感立马大幅度改善,颜值也瞬间提升档次,真正实现了色、香、味俱全。
在所有调味品中间,最让人过瘾的是辣。辣这一味,和孙悟空一样,有很多的分身,既包括带“椒”字的花椒、胡椒、辣椒,又包括不带“椒”字的茱萸、姜。
先说花椒,这是一种很古老的辛辣味调料,为“三香”之首。其实“椒”这个字,最早就是专指花椒。
花椒出现在商代,在《诗经》里多次提到过它。在战国时期,花椒用来增加肉类的美味,楚人还用它来泡酒。古人在煮茶的时候,也和现代人不一样,一定要加入花椒和肉桂。
在北魏时期,人们开始大量使用花椒。到了唐代,花椒在菜谱上的占比,已经达到了五分之二。宋人做鱼做肉的时候,特别喜欢用川椒。元代宫廷的羊肚羮,也喜欢用川椒,甚至专门发明出了椒面羹。
即便是明代,花椒在菜谱上的占比,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当时宫廷从四川采办花椒,一年就能达到8000斤,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三香”的另一个成员是茱萸,它的 历史 也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尤其是四川人,特别喜欢用它。西汉时期的川菜里,开始出现茱萸。平时腌鱼,同样要用到茱萸。
到了明代,茱萸已经成为川菜调味的主力军。《本草纲目》里记载,四川人经常吃的油辣子,就是用茱萸做的。具体做法是:用一升茱萸同十升猪油,一起煎成辣油。
“三香”的第三个成员是姜,传说神农发现了它,因为他姓姜,就把这种植物取名为“姜”。
先秦人吃饭,离不开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姜对饭菜进行调味。《吕氏春秋》中说,调味最好的,是产自阳朴,也就是巴蜀地区的姜。后来同样出色的姜,来自长江流域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
古人在食肉时,也会放一些生姜。比如东汉的张衡曾经提到,汉代人做肉菜就特别喜欢用姜。另外,姜也是制作肉干的重要材料,将姜、桂切成碎末,洒在肉上,不停地捶打,使肉质紧实,然后浸上盐,自然风干,是广受欢迎的美味。
姜的实力不容小觑,它是“三香”中最强的一位。当另外两个成员被其他材料取代以后,姜依然流行到现在屹立不倒。
那么,取代花椒和茱萸的又是什么呢?是辣椒。辣椒是一个混血儿,祖籍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它来到中国,和丝绸之路有关,从中亚和南亚进口。
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出现在明代高濂编撰的《遵生八笺》里面,介绍它是作为观赏花卉被引入中国的。
到了清代,人们才开始把辣椒作为调味品。康熙年间《花镜》记载,民间一些地区已经食用辣椒了,但是还不普遍。直到光绪时期,川菜的菜谱里大量出现了辣椒。紧接着,四川人更是脑洞大开,利用辣椒发明了豆瓣酱。
胡椒也是重要的辣味来源,原产于缅甸和印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是一种罕见食材,相当贵重。平时舍不得吃,只有在招待贵客时,才会往汤碗里放上几粒。
唐代有一个巨贪宰相元载,他被抄家时,人们就从赃物中发现了八百石胡椒,超过了六十吨。原来,元载囤积这些胡椒,是为了卖出更高的价钱,可见当时胡椒之珍贵。
一直到明代,胡椒的价格才降下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此时的胡椒,已经成为遍布全国的日常调味品了。
原先并不起眼的辣味,尤其是在辣椒传入以后,短短一二百年的时间,中国人已经无辣不成席了。
还有一些成员,即便不像上述大哥大姐那么有存在感,甚至拥有移民身份,也是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先秦时期出现的葱、芥、韭,都是地道的原住民。而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了蒜和香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唐代,蒜被当作了荤菜,出家人是不允许食用的。
从明代开始,人们研制出了芝麻油、芝麻酱和腐乳。晚清时期,外国殖民者又带来了各自国家的调味品,比如咖喱、沙司等等。19世纪初期,日本人发明的味精开始风靡中国。
南北朝时期,曾经非常流行一种复合型调料,叫八和齑。据说这是一道非常浓郁的调味品,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它的配方和具体制作方法,被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写进了《齐民要术》中。
数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 美食 文化,从寡淡走向丰富,发展到现在,俘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这其中,我们调料家族功不可没。
烹饪技术在不断进步,调味品类也在不断更新。无论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是五味杂陈的调和,背后都蕴藏着中国人的无穷智慧。那是兼容并包,那是和而不同。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参考资料:
《调味品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古代的调味品》、《“炎黄子孙”称谓因盐而起,古代“得盐者得天下”》
2. 做菜调味基本原理和方法
人们常说: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尝到的都是一种复合味道。大味必巧,巧而无痕,只要掌握调味的基本原理,并充分运用味的组合原则和规律,才能做出真滋味,调出顾客喜爱的好味道。
调味的基本原理
调味是将各种呈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组合,产生新味,其过程应遵循以下原理。
味强化原理
即一种味加入会使另一种味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这两种味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而且同味强化的结果有时会远远大于两种味感的叠加。
味掩蔽原理
即一种味的加入,而使另一种味的强度减弱,乃至消失。如鲜昧、甜昧可以掩盖苦味,姜、葱味可以掩盖腥味等。味掩盖有时是无害有益的,如辛香料的应用;但掩盖不是相抵,在口味上虽然有相抵作用,但被“抵”物质仍然存在。
味派生原理
即两种味的混合,会产生出第三种味。如豆腥味与焦苦味结合,能够产生肉鲜味。
味干涉原理
即一种味的加人,会使另一种味失真。如菠萝或草莓味能使红茶变得苦涩。
味反应原理
即食品的一些原理或化学状态还会使人们的味感发生变化。如食品黏稠度、醇厚度高能增强味感,细腻的食品可以美化口感,PH小于3的食品鲜度会下降。这种反应有的是感受现象,原味的成分并未改变。
调味方法
由于食品的种类不同,往往需要各自进行独特的调味,同时用量和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只有调理得当,调昧的效果才能充分发挥。
味的增效作用
味的增效作用也可称味的突出,即民间所说的提味。是将两种以上不同味道的呈味物质,按悬殊比例混合使用,从而突出量大的那种呈味物质味道的调味方法。
味的增幅效应
味的增幅效应也称两味的相乘。是将两种以上同一味道物质混合使用导致这种味道进一步增强的调味方式。如当你想让咸味更加完美时,你可以在盐以外加入与盐相吻合的调味料,如味精、鸡精、高汤等,这时主味会扩大到成倍的盐鲜。所以适度的比例进行相乘方式的补味,可以提高调味效果。
味的抑制反应
味的抑制效应又称味的掩盖。是将两种以上味道明显不同的主味物质混合使用,导致各种品味物质的味均减弱的调味方式;也即某种原料的存在而明显地减弱下其显味强度。如在较咸的汤里放少许黑胡椒,就能使汤的味道变得圆润,这属于胡椒的抑制效果。
味的转化
味的转化又称味的转变。是将多种味道不同的呈味物质混合使用,致使各种呈味物质的本味均发生转变的调味方式。
调味品的复合味较
3. 调料配方是怎么研制的
以凉皮为例,配料配方是这样研制的:
最重要的是辣椒油、饭辣椒面半斤、花生油1斤、芝麻半两、姜大块切、葱段、大蒜1头、花椒20粒、八角3朵。
做法:又放锅里然后放姜葱花椒八角加热至油开放入大蒜,1分钟后,把油过滤,马上倒在辣椒面和芝麻上,顺时针搅,备用。麻汁、蒜泥、醋、酱油少放。买来凉皮,以个人口味,加入即可,剩下的辣椒油,可以以后再用。
具体种类:
咸味调料:咸味自古就被列为五味之一。烹饪应用中咸味是主味,是绝大多数复合味的基础味,有百味之主之说,不仅一般菜品离不开咸味,就是糖醋味、酸辣味等也要加入适量的咸味才能使其滋味浓郁适口。
人类认识并利用咸味的历史以相当悠久,文献记载中国最早利用食盐约在5千年前的黄帝时期。咸味调料包括:酱油、食盐、酱甜味调料。
4. 研究性课题,绝对高分
研究性学习
结题报告
课题:厨房里的化学
研究方法:查找资料,实验、咨询
研究目的:弄清以下问题:
一、食物为什么要烹煮?
二、煮饭、烧菜有什么科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三、酒蕴含了哪些科学?
四、容器的洗涤。
厨房里的化学
一、食物的烧煮
煮饭、烧菜,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大家不知有没有思考过,食物为什么要烹煮?这里面有许多科学道理。
1、为了卫生。远古的时候,人类不懂得使用火,食物都是未经煮熟而直接食用的。那里的人寿命平均只有20~30岁,就和这有很大关系。生食物中有很大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高温烹调可以杀死这些致病微生物吃起来更加卫生,美味。
2、为了使食物易于被人体吸收。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家都知道,人是通过消化食物来吸收其中的营养的,食物的消化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以谷类食物为例,它们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食物进入口腔以后,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一小部分淀粉([(C6H10O5)n])解为糊精[(C6H10O5)x],再进一步水解为麦芽糖(C12H22O11)。其反应式为:
[(C6H10O5)n]+nH2O nC12H22O11
接着,食物进入消化道,在胰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在口腔中,没有被水解的淀粉继续发生水解,生成的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催化作用下,又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
C12H22O11 2C6H12O6
接着,主葡萄被人体吸收,绝大多数通过氧化反应为人体提供能量。这些反应速度的快慢与反应物质表面积的大小,反应时的湿度和催化剂有很大关系。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都是难溶于水的,这就给人们的消化,吸收带来了困难,食物通过烹煮后,吸收了水分,并受热膨胀破裂,部分变可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其在人体的肠胃里容易被酶催化发生反应而为人体所吸收。如以上的所说,演粉颗粒不溶于冷水,而在温水中至受热膨胀,破裂,变成糊状,然后与水反应,很大的淀粉分子变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分子——低聚糖、单糖、米面等主食中都含有大量淀粉(大米含淀粉80%左右,小麦含淀粉70%左右),经过烹煮后就容易被人体的消化系统吸收了。
二、煮饭烧菜的科学
煮饭烧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一堆生菜,经过烹、炸、炒、焖后,变成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除了离不开掌勺人的手艺外,其中也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
1、调味品的添加顺序。烹调时,调味品的添加顺序是有先后的,而不是单凭操做者的兴趣,否则色、香、味都会有所影响。调味品的添加顺序是以渗透力强北为尺度的。渗透力弱的先加,渗透力强的后加。炒菜时,应先加糖,随后是食盐、醋、酱油,最后是味精。如果顺序颠倒,先放了食盐,便会阻碍糖的扩散,用食盐有脱水作用,会促使蛋白的凝固,使食物的表面发硬且有韧性,糖的甜味渗入很困难。还有个别原则,是没有香味的调料(如糖、贸食盐等)可在烹调中长时间受热,而有香味的调料则不可以, 以香味散逸。好味精,其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钠,谷氨酸钠受热易分解,而使味精失去鲜味,故味精只能在最后加入。
2、加调味品的时间。烧煮食物时,加调味品的时间对食物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也有关系。某些食物本身具有胶体的性质,遇氯化钠等强电解质,会发生凝聚作用。例如:豆浆中加入食盐,它就会凝聚,成为豆腐脑。在煮豆、烹肉时,如果加盐过早,一方面汤中有了盐分,水分难以渗透到豆类或肉里去;另一方面食盐使豆或肉里蛋白质凝聚,变硬。这两方面都使豆或肉不易煮烂,当然也不利于人体消化和吸收。
3、火候。烹调食物的火候也就是温度寺食物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例如:炖煮食物的温度约100℃,(水的沸点),炒的温度约200~300℃(油的沸点比水高)。油炒比油炸的温度略低一些,但比炖煮的温度要高得多。锅中的温度与拌炒也有关系。拌炒可使食物受热均匀,但过分拌炒会使锅中温度降低,而且拌炒多了食物与空气中氧化接触的机会也会增多,食物中的维生素C易被氧化而遭到破坏。所以拌炒以后加锅盖是必要的,一则可以防止降低锅温,二则可以防止维生素氧化而降低营养价值。
三、酒的科学。
很多家庭做菜时喜欢加一些酒,酒其实也蕴含着很多化学知识。
1、为什么“陈年老酒格外香?”这是因为在发酵酿酒过程中,除了产生乙醇外,末浆水中的一些微生物(如醋酸菌、乳酸菌等)把少量淀粉变成醋酸、乳酸等,这里酸跟乙醇反应生成了有香味的酯类物质,并且时间越长,作用越充分,生成的酯越多,所以粮食酿酒密闭储存时间越长,香味越浓。
2、为什么烧鱼时喜欢加些酒?许多家庭在烧鱼时都喜欢加些酒,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死鱼中三甲胺较多,因此,鱼死得越久,腥味越浓。三甲胺不易溶于水,但易溶于酒精,所以烧鱼时加些酒能去掉腥味;而且食物中的脂肪在烧煮时,脂肪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会发生部分水解成生酸和甘油,当加入酒时,酸与醇相互间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芳香味的酯,这反应与酿酒时的原理是一样的。
四、洗涤容器
饭也做了,吃也吃了,该洗一洗用具了吧!但这时,麻烦来了。暖瓶中的水垢,油腻的用具都不易洗干净,怎么办呢?
1、水垢的清洗。水垢的主要成分为CaCO3和Mg(OH)2因此可以利用酸的酸性清除水垢;
CaCO3+2H+=Ca2++CO2+H2O
Mg(CO)2+2H+=Mg2++2H2O
此反应要求生成的Ca2+、Mg2+进入溶液中当然,就要确保反应能进行,一般可采用醋酸进行反应,生成可溶液性的醋酸钙[(CH3COO)2Ca]和醋酸镁[(CH3COO)2Mg]。
2、油脂容器的清洗。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热的纯碱(Na2CO3)水溶液洗涤容器的油污,这是什么道理呢?那是因为热的纯碱溶液发生水解反应,生成OH-,使溶液呈碱性,接:
CO32-+H2O=====CHO3-+OH-
HCO3-+H2O====H2CO3+OH-
接着,在碱性条件下,油脂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
C17H35COOCH2 CH2O
∣ ∣
C17H35COOCH+3OH-======3C17H35COO-+CHOH
∣ ∣
C17H35COOCH2 CH2O
这也是肥皂洗涤污渍的道理。
总之,厨房里的化学是无处无在的,我们小组是列举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挖掘。
后记:
实验(1):
目的:为了验证酒能去腥。
用具:两条鱼。
过程:我们将两条鱼分别用相同的方法烹调,只是其中A鱼没放酒,而B鱼放了酒。(二锅头)
结果:实验结果和预想的差不多。A鱼美味,但腥味较重,没有什么香味;B鱼不仅美味,腥味也比A鱼小得多,而且有一种独特的芳香。
实验(2):
目的:验证用醋酸能否洗干净水垢。
用具:一个有水垢的水壶,醋酸。
过程:
1、我们先用肥皂,洗衣粉等清洗,没有什么效果。
2、我们倒入醋酸,浸泡20分钟。
3、再用布轻轻一擦,水垢就被洗去了。
组长评价
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做得好难!
刚开始时,由于没有经验,一度走入了死胡同,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干脆决定:放弃原有课题,改成另外一个,即现在做的“厨房里的化学”。
我虽然把研究性小组分成两组,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大家也一起讨论,解决新遇到的问题。
有一点遗憾,就是没有过多地征询老师的意见。
虽然做的时候有些困难,但我们明确了目标,方法。最终完成了原来的累,全部转化成了喜悦。
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我们提高了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实验的动手能力。在查阅资料时,不知不觉又扩展了知识面;大家也在合作中增进了友谊,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总之,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我们获益匪浅!感谢这次研究性学习!
5. 调味有哪些要求
调味有下列3个必备要求,家庭操厨者需要了解掌握。
(1)掌握调味方法:烹饪加工中一般采取3种方法:一是烹制前的调味。这就是腌、喂阶段。它的作用能使味道进入肌里;二是烹制过程中的调味,也叫正式调味或决定性调味,主要是确定菜肴的正式滋味;三是出菜前的调味,也称为加热后的调味,作为找口或提高菜的鲜美程度。但不论采取何种调味方法,都必须符合要求。
(2)掌握用量和调味品的性质:根据原料使用调味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调味的掌握要以适口为宜,并要细心研究原料的特点、调味方法,按不同菜肴灵活运用调味品,使烹制出的菜肴适应就餐者的要求。
6. 哪里可以分析调料成分
调味料配方成分分析
调味品,是指能增加菜肴的色、香、味,促进食欲,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辅助食品。它的主要功能是增进菜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感官需要,从而刺激食欲,增进人体健康。从广义上讲,调味品包括咸味剂、酸味剂、甜味剂、鲜味剂和辛香剂等,像食盐、酱油、醋、味精、糖、八角、茴香、花椒、芥末等都属此类。调味品的质量和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化所从事配方分析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库,为您的配方分析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我们会和客户签订保密协议,保证不会泄露您的配方。调味料配方分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想要得到独家的配方,数据库支持,经验丰富的检测人员,先进的检测仪器缺一不可。
调味料检测范围:
食用盐精制盐、粉碎洗涤盐、日晒盐、加碘盐、低钠盐、海藻盐等感官检查、氯化钠、总砷、铅、钡、碘、氟
食糖白砂糖、绵白糖、淀粉糖浆、饴糖、葡萄糖、乳糖等蔗糖分、总糖分、(蔗糖分+还原糖分)、色值、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酵母菌、霉菌、致病菌、螨、亚硝酸盐
酱油酿造酱油、配制酱油、铁强化酱油等氨基酸态氮、铵盐、铅、总砷、黄曲霉毒素B1、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等
食醋酿造食醋、配制食醋、果醋等游离矿酸、总酸、总砷、铅、黄曲霉毒素B1、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等
味精谷氨酸钠(99%味精)、味精(味素)、特鲜(强力)味精等谷氨酸钠、食盐、总砷、铅、硫酸盐、呈味核苷酸二钠等
酱类豆豉、豆酱、面酱、番茄酱、辣椒酱、芝麻酱、花生酱、虾酱、芥末酱等氨基酸态氮、总砷、黄曲霉毒素B1、等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大肠菌群、致病菌
腐乳红腐乳、白腐乳、青腐乳、酱腐乳、花色腐乳等理化项目:感官、水分、氨基酸态氮、水溶性蛋白质、总酸、食盐;卫生指标:总砷、黄曲霉毒素B1、食品添加剂
液体调味品鱼露、蚝油、虾油、料酒等总砷/无机砷、铅、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等
香辛料香辛料、香辛料调味粉、香辛料调味油、香辛料调味汁等氨基酸态氮、总砷、铅、黄曲霉毒素B1、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等
香辛料调味品
复合调味料固态复合调味料:鸡精、鸡粉调味料、牛肉粉、排骨粉、海鲜粉调味料等感官、净含量、水分(干燥失重)、酸价、过氧化值、食用盐(氯化物)、脂肪、细度、蛋白质、灰分、亚硝酸盐、总砷、铅、黄曲霉毒素B1、食品添加剂(苯甲酸、山梨酸)、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标签等
液态复合调味料:鸡汁调味料、糟卤等
复合调味酱:风味酱、沙拉酱等
火锅调料火锅底料、火锅蘸料、麻辣烫底料等铅、总砷/无机砷、酸价、过氧化值、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B等
7. 南德调料的配方是什么
南德调味料的配方:食用盐、味精、牛肉粉、鸡肉粉、琥珀酸二钠、呈味核苷酸二钠、香辛料。
拓展资料:
南德调料是一种常用的调味料,是南街村集团在销售北京牌方便面时制作的调味包后开发为第二产,其味道鲜美且已经被广泛的人们所喜爱,不仅如此它的价格还便宜所以成了厨房必备的调味料之一。
调味用的佐料,调料通常指天然植物香辛料,是八角、花椒、桂皮、陈皮等植物香辛料的统称,复合型香辛料也称作调料。在中国,调味品和调料通常不是一个概念,调味品包括酱油、蚝油、味精、鸡精,也包括调料。
调味品是家常烹调不可或缺的物品,不同的调味品会对一些特定药物疗效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治疗用药期间应控制一些调味品的摄取量。
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胡椒、桂皮、丁香、小茴香、生姜等天然调味品中有一定的诱变性和毒性,如多用调味品,可导致人体细胞畸变,形成癌症,会给人带来口干、咽喉痛、精神不振、失眠等副作用,还会诱发主高血压、胃肠炎等多种病变。因此,日常饮食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佐料为好。
8. 什么是调味
调味及调味品
1. 什么是调味?
调味,就是在烹制过程中,通过厨师的巧妙手法,将主、辅原料和调味品进行科学的配合,使其互相影响,经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产生出一种特殊的人们喜欢的滋味,就叫调味。
2. 调味的原则是什么?
调味的原则,是在调味过程中所要掌握的关键。由于各种菜肴原料的性质、形态及口味的不同,所以在调味上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1)掌握调味品的性质和用量。在使用调味品之前,首先要了解各种调味品的性质,根据菜肴的口味,正确地投放调味品,用量要适宜。
(2)根据原料新鲜程度使用调味品。对新鲜蔬菜鱼虾等,调味时要保持其本身特有的滋味,因为新鲜蔬菜及鱼虾都具有良好的鲜美味道,如调味过重,便把鲜味掩盖了,反而不美。而不新鲜的的食物,调味时应以解除菜肴的邪味、增加美味为重点。厨师把这种调味方法叫压住口。对带有腥膻味较重的鱼、牛、羊肉及内脏等,调味时可多利用一些糖、醋、料酒、胡椒粉、葱、姜、蒜等调味品,既可解除邪味,又可增加美味。对滋味不显着的原料,调味时要适当增加滋味,以补鲜味的不足。
(3)要随着季节变化进行调味,例如:寒冷的冬天,人们喜欢味浓的菜肴;夏季,人们多喜欢清淡、凉爽的食品。因此,在调味时必须根据季节的变化,才能适应人们的口味。
(4)因地因人制宜。地区、物产以及生活习惯等,影响着人们的口味和爱好。例如:北方人多喜食咸味的菜肴,山西人多喜食酸味菜肴,四川、湖南、山东等地多数人喜爱吃带辣味的食品。因此,在调味时必须根据各地就餐者不同口味的要求进行调味。
总之,调味要掌握以适口为宜,并要细心研究原料特点、调味方法,按照不同菜肴灵活使用调味品,使烹制出的菜肴适于就餐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