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对幼儿研究方法测验法

对幼儿研究方法测验法

发布时间:2022-08-16 02:57:33

❶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两大类

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

优点:适用范围较大;简便易行;所得材料比较真实。

缺点:结果难以重复验证、精确分析;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缺点: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认为性质,被试处于那样的环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分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投射测验)两种。

测验法有三个基本要求:1.信度2.效度3.标准化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有两种方式:问卷调查和晤谈法。

使用时应注意:1.取样的代表性2.被试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优点:用起来比较容易,收集数据比较快。

缺点:不够严谨;不能揭示因果关系;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

(5)个案法:对被试各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个体过去和现在的资料,进过分析推知其行为原因。

优点:能够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设。

缺点:对个体的研究结论难以推广。

❷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因此,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发展心理学早期的许多研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例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和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之研究》等都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收集资料的。
进行观察研究必须首先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通常包括如下三个步骤:其一是确定观察内容。例如,要研究教师期望对师生交往的影响,就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学校、在哪个年级和班进行,要观察哪些现象等等。其次是选择观察策略。常用的观察策略有参与观察策略、取样观察策略以及行为核查表策略等。最后是制定观察记录表。随着观察方法的不断发展,观察技术也日益完善,在制定观察记录表时,通常采用观察代码系统,它们是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的一些符号代码系统。
运用观察法研究心理发展,应当注意下列几个问题:①对所要观察的问题要有基本的了解,观察目的要明确。例如,研究师生相互作用时,观察者要深入课堂,观察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举手与发言、教师板书与面部表情等。②尽量使儿童自然放松,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之中,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者的研究对象。观察者通过单向玻璃、电视、纱幕、潜视镜等进行观察,就是为了使儿童的真实行为不受影响。③要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例如,研究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由于学前儿童言语表达方式与成人不同,所以,应避免使用成人语言作记录。为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可使用小录音机、录像机等器材。④观察者除了观察儿童一般言行之外,还应分析儿童其它一切有关材料,如作文、日记、各种作业、绘画、手工制作等。
观察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儿童行为发生的当时,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资料。当然,观察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所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奏效。此外,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儿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儿童,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访谈法的另一个显着特点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访谈法的这些特点说明,访谈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观察法获得有关儿童的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比观察法更复杂、更难于掌握。访谈法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例如,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以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工具,辅以其它研究方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访谈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访谈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和结构,访谈法可分为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根据访谈时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访谈法有许多优点,它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访谈法的局限性首先在于,访谈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费时费力,而且访谈所得资料不易量化。另外,访谈效果也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 测验法是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编制测验量表需要经过编制测验题目、预测、项目分析、合成测验、取得信度与效度资料、建立常模等标准化过程。应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儿童进行测量,将其得分与常模分数相比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测验法既可用于测查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
中国已有一些较好的量表,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加以选用。下面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测验的例子。
中国比内测验。早在1924年已有陆志韦修订的“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1982年吴天敏作了第三次修订,称作“中国比内测验”。“中国比内测验”的内容包括说出物体、辨别图形、推断情景、指出缺点、计算等51个项目,分为语言、数学、解题和技巧四类。适用于2—18岁的城乡男女幼儿、儿童和成人。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国内常用的韦克斯勒量表包括“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WISC?R)、“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版”(WAIS?RC)和“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R)三种,它们都是我国心理学家对相应的韦氏智力量表修订后提出的修订版。
瑞文测验。瑞文测验是英国心理学家瑞文1938年编制的一种非文字测验。张厚粲主持修订的称为“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中国城市修订版)”,包括五个系列,60个题目。1988年,李丹将瑞文测验的标准型和彩色型联合使用,称为“瑞文测验—联合型(RT)”,共六个系列72题。这套测验适用于5—75岁的幼儿、儿童、成人和老年人。有城市常模和农村常模。
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这个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编制的。英文版中共有187题,每种人格因素含10—13个测题。16种人格因素有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这些因素各自独立,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1985年,祝蓓里、戴忠恒等人主持了该量表的修订工作,并于1988年发表了成人、大学生和中学生男女六个全国常模。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测验外,在国内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测验还有画人测验、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超常儿童认知测验、丹佛发展筛选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808神经类型测验表等。
测验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量表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量表的种类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测验法存在的不足是使用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较高,结果难以进行定性分析,被试的成绩也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的影响等。所以,测验法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其它方法一样,只是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之一,还应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实验法是指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其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类型。
实验室实验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研究心理发展的一种方法。例如,对婴儿颜色知觉的研究可以采用实验方法。在研究中,研究者先让3个月和4个月的婴儿对一480毫微米波长的蓝色形成习惯化,然后再向他们呈现450毫微米波长的蓝色或者510毫微米波长的绿色。结果发现,这后两个刺激与原来习惯化的刺激,在波长上都相差30毫微米,但婴儿对450毫微米波长的蓝光没有表现出去习惯化,而对510毫微米波长的绿色表现出了去习惯化。这表明,婴儿和成人一样,是按颜色的不同类别作出反应的。
实验室研究的特点是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及不同被试组间的可比性,排除了顺序效应等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它可以对实验情境和实验条件进行严密的控制。研究者在实验中处于主动地位。另外,其结果记录也客观、准确,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验室研究中,还可以大量使用有关专门仪器来呈现刺激和记录实验结果,这就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
实验室实验能够严格控制和操纵变量,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实验室实验区别
于其它研究方法的根本特点和优势。可是,也正是由于实验室研究能精密地控制实验条件,就使它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脱离。如幼儿在实验室中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实验室研究很难用于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在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研究中,被试容易意识到自己是在做实验,而很难表达真情实感。与实验室研究相对应的是现场实验,即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例如,在一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现场实验中,研究者为了探讨开设思维训练课与开展创造性活动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作用,选择了条件大致相同的同年级各三个班,甲、乙班为实验班,丙班为对照班。实验时,甲班每周开设一节思维训练课,一学期开展十次创造性活动,乙班一学期开展十次创造性活动,丙班则既不开设思维训练课也不开展创造性活动。学期初对三个班进行创造性思维测试,学期末用类似的测验对三个班学生进行复试,以检验实验效果。初次成绩,三班得分无显着差异,复试成绩以甲班最好,乙班次之,丙班最差。该现场研究证明,开展创造性活动有力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既开展创造性活动,又开设思维训练课,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更大的效果。
现场实验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是对某些或某种条件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控制。由于在现场实验中既尽量控制了各种变量,又保持了现场的自然性,因而能较好地同时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和外部效度。当然,也正是由于现场实验更接近自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也给现场实验的实施带来了困难。例如,现场研究的背景较难以控制和把握,由于其环境是开放、动态的,社会生活背景中的政治、文化等因素将会明显地影响现场实验的结果。另外,由于现场实验难以采用随机方式,所以样本的代表性也不易控制。还有,现场实验费时费力,费用高,所需技能也较复杂,这些都是采用现场实验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在具体研究中,究竟是采用实验室实验还是采用现场实验,要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一般认为,对于可以或必须在实验室情境中获得或产生的心理、行为现象(如儿童的视觉、听觉、记忆等),可在实验室情境中进行,而对儿童的某些社会性行为或复杂的认知过程则在现场情境中进行研究为好。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二者有融合的趋势。实验室实验在情境设置上趋向接近真实环境,实验设备与主试甚至都置于被试不易觉察的地方或加以隐蔽,以使被试反应自然。现场实验则趋向使用巧妙的程序设计,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以操纵、控制变量和记录行为反应。
微观发生学设计(microgenetic design)
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设计方法, 它关注心理发展的变化过程,突破了传统设计中只观测发展变化结果的现象,加深了研究者对发展的理解。

❸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哪些

定性研究:访谈法、文献法、观察法;

定量研究:调查法、量表法;

实验研究:同卵双生子实验、异卵双生子实验等等,根据可以进行实验室实验,也可以进行自然实验。

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

实证研究法——英国哲学家培根(F.Bacon)说:“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儿童心理学与其他科学一样,重视用理性方式去整理感性材料。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的方法。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观察,人们可以收集到最直接的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按不同的维度,观察法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类型。
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长期观察指研究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连续进行系统观察,积累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分析。定期观察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观察(如每周一次),到一定阶段后予以总结。
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全面观察指在同一研究内对若干心理现象同时加以观察、记录。重点观察则是在同一研究中只观察、记录某一项心理现象。
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群体观察指研究者的观察对象是一组儿童,记录这一群体中发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个体观察又称个案法,是对某一特定儿童作专门的观察。个案法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具有启蒙和试点的作用。
2.调查法: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3.实验法

❺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它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常常需要借助于我们所学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庞大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通常总结来说就是三个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我们为什么这么教?

一、观察法
1.含义:
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方法。例如:教师在幼儿进行体育游戏中观察幼儿是否有把游戏材料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关键词:
前提—目的、计划
地点—生活、游戏及学习
内容—言语、表情及行为
目的—分析结果、找到特点与规律
2.特点:
观察法是研究幼儿心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3.优缺点
①优点:观察资料真实、生动;观察及时,捕捉正在发生的现象;搜集到幼儿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资料
②缺点:受时间、对象、观察者本身的限制;只能观察表面现象;不适用大面积调查。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和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
(1)含义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有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对出生几个月的幼儿进行研究。例如:儿童情感实验室中,通过设计不同的情境实验,诱发特定情绪,并利用生理学方法,遥测记录心率、血压等生理信号的变化来达到对儿童情绪能力评估的目的。
关键词:
地点-实验室内
条件-实验仪器
(2)优缺点
①优点: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一起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②缺点: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2.自然实验法
(1)含义
自然实验法,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某些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幼儿心理变化的方法。
关键词:前提-控制条件
(2)优缺点
①优点: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②缺点:由于强调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三、调查法
1.含义: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2.优缺点
①当面调查的缺点是比较费时间。
②书面调查则往往因被调查者不十分了解调查意图而不能提供所需资料。
③调查法的缺点还在于被调查者的报告往往不够精确,可能出于记忆不确切,也可能是受个人偏见及态度的影响。

四、谈话法
含义:
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❻ 测定婴儿的感知觉能力都有哪些方法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它出现早、发展快,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经达到成人水平。从个体发展的情况看,一般是先有各种具体的感觉,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现种种知觉,但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是很少见的。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觉器官已经很完善了。并且,婴儿也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知觉能力和反应能力。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觉器官已经很完善了。并且,婴儿也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知觉能力和反应能力。
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们既不能用言语报告自己的知觉活动,也不 能以熟练的行为做出反应。因此,研究者能否机智地利用婴儿的非言语反应,作为推断他们感知觉活动的指标,就成为婴儿感知觉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方法
习惯化或去习惯化法经常用注视时间、心率、吮吸频率等作指标,来测量婴儿感知觉的辨别能力。 习惯化是指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习惯化。当出现新刺激时,个体又产生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
(二)偏爱方法
当给婴儿呈现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刺激物时,婴儿或很快地注视其中的一个,或较长时间地注视其中的一个,这种现象就是视觉偏爱。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
通常采用两种反应:一是头的转动,另个一是啄奶嘴。每当产生这两种反应时,就用婴儿感兴趣的东西予以强化。
(四)有意义的自然反应
1、视崖反应
2、抓握反应与眼动
3、回避反应
(五)其他
1、视动眼球震颤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婴儿扫视物体时不自觉的眼球运动来鉴别其视敏度。
2、诱发电位测量法:通过测量记录大脑枕叶区(视觉中枢)脑电波变化的特点来确定婴儿的视敏度。
3、配色法:萧孝嵘(1939)用配色发测定婴儿颜色辨别力,张增慧(1984)也用了这种方法做了测试,发现2岁婴儿中有30%能识别和匹配红色、白色和黄色;2.5—3岁时。95.8%能识别和匹配红、白、黄、绿、紫、蓝和橙色。
4、心理物理学方法: 对于3或4岁的幼儿而言,测量其听力的发展,则可以用心理物理学方法中成人程序的变式来加以测量(Wightman,Allen,Dolan,Kistler,&Jamieson,1989) 实验程序:通常给儿童呈现三种不同的声音间隔,但是只有其中一种信号需要加工,而且这种信号是随机地出现在一种间隔中,儿童要求选择出包含着不同声音的间隔。同时,这些声音间隔伴随着卡通图片出现,这使得整个实验程序看起来更像一种视听游戏。
目前研究婴儿视敏度的方法有三种: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 位测量法。测定婴儿辨别颜色的方法有: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

❼ 举例说明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哦。

❽ 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心理学最典型的研究方法就是观察,这门学科就是依靠仔细的观察建立起来的,观察是反映客观事实的主要方法。家长要观察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所选择,千万不能无时无刻盯着孩子看,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的。还要求观察者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方法要结合观点,只有观点正确结果才正确。

2、实验法

为了方便家长的观察他们会改变孩子的生活条件,看看孩子的心理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就叫做实验法。不过这种观察方法对于3岁一下的儿童不适用,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把观察法与自然结合起来,叫做自然实验法了。

3、临床法

临床法处理心理有问题的儿童的时候,需要从结果往前推算原因,来研究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典型的行为,知道原因之后就知道怎么处理了,渐渐地孩子的心理也就正常了,这对正常孩子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测验的统计法

虽然数量统计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还是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就是大家在统计数据的时候,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观察仔细一点。

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旳研究方法有那些

实证研究法——英国哲学家培根(F.Bacon)说:“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儿童心理学与其他科学一样,重视用理性方式去整理感性材料。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的方法。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观察,人们可以收集到最直接的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按不同的维度,观察法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类型。
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长期观察指研究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连续进行系统观察,积累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分析。定期观察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观察(如每周一次),到一定阶段后予以总结。
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全面观察指在同一研究内对若干心理现象同时加以观察、记录。重点观察则是在同一研究中只观察、记录某一项心理现象。
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群体观察指研究者的观察对象是一组儿童,记录这一群体中发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个体观察又称个案法,是对某一特定儿童作专门的观察。个案法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具有启蒙和试点的作用。
2.调查法: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3.实验法

阅读全文

与对幼儿研究方法测验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门牌调换最佳方法 浏览:21
什么方法快速消红 浏览:665
如何运用文学批评方法 浏览:497
小米手机5s输入法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42
通信网络优化的常用方法 浏览:774
数据分析包含哪些方法 浏览:613
88打六折怎么计算方法 浏览:338
藏香的使用方法 浏览:711
41的竖式计算方法 浏览:944
如何快速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 浏览:919
centos安装软件的方法 浏览:288
挂衣架安装方法和步骤 浏览:908
乙肝表抗定量检测方法 浏览:604
戒酒什么方法最快 浏览:336
拉力测试仪使用方法 浏览:245
电子放大镜使用方法 浏览:971
冰梯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浏览:684
榻榻米和床连接方法 浏览:192
杂土渣土的鉴别方法图解 浏览:698
冰用哪些方法溶化 浏览: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