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解读分析一部文学作品
《西游记》一书,仙佛同源之书也。……而仙佛之道,又总不离乎一心,此心果能了悟,则万法归一,亦万法皆空,故未有悟能、悟净,而先有悟空。所谓成佛作祖,皆在乎此。此全 部《西游》之大旨也。世人未能参透此旨,请勿浪读《西游》。花果者,木也;水 帘者,水也;铁板桥者,金也;山石福地,则皆土也;心猿以火居其中,可谓五行俱备,故曰“天造地设的家当”。即此便是金丹大旨.咄咄此棒,能大能小,能长能短,倏而铁柱子,倏而绣花针,倏而针复为柱,倏而柱复为针,神明变化,若似乎一一与心猿相配而成者。则知天地之间,无此棒即无此猴,有此猴即有此棒。此猴既称天生圣人,则此棒亦可 称天生圣物.今人说到八戒,辄以伧佣相待,即传中亦明呼为呆子矣。夫以长嘴大耳、脑后生鬃之状貌,而又贪饕口腹,谓之呆子,其谁曰不宜?方才月貌花容,顷刻骷髅 白骨。世间呆男子鉴此,固益通身汗下,知骷髅白骨之不可着迷;世间美妇人鉴此,亦宜急早回头,知月貌花容之不可常保。 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学者)张书绅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鲁迅 《西游记》其想象情节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北大教授)白化文 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 《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法国大网络全书》
2. 社会学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是一样的吗
就我个人理解,社会批评站的角度是现在,社会历史批评是站在历史的那个角度是好是坏!!写论文的话应该是在这两个角度去评论,去写。楼下的两位回答的也不错啊!!具体你是评论什么样的着作,求详解!!
3. 韩国灾难电影《流感》,不仅拷问人性,更凸显韩国人的什么
韩国着名灾难电影《流感》上映于2013年,在2020初年这个特殊的时期,这部电影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片中那个美国驻军代表的话即使放在在现在也非常适合。
4、美军地位焦虑
片中政客财阀是一大反派,美军代表则是另一个大反派。美军指挥了韩国政府的一切工作,甚至敢于不经过韩国政府同意就下令向民众射击以及轰炸盆塘。
而美军代表也在韩国总统面前颐指气使,俨然一副太上皇的面孔。这种描写当然有些夸张,但也正体现了韩国民众对驻韩美军的厌恶态度和 内心焦虑。
5、炮弹袭击焦虑
《流感》中有个突兀的情节,美军代表居然命令美军轰炸机轰炸盆塘市民,这剧情明显有点儿夸张了。
笔者看的电影版本中将战斗轰炸机携带的导弹翻译成炮弹,将轰炸翻译成炮击。不知道韩语原文是不是就是炮弹和炮击。但笔者认为,炮弹比炸弹和导弹合适。
这里的炮弹应该是代指首尔附近金城川一带的大炮,首尔大部分繁华地段都在邻国的几千门大炮射程之内,一旦出事,首尔半个小时内就会变成瓦砾堆。这种时刻被当成“人质”的现实也一直是韩国人尤其是首尔居民的焦虑来源之一。
6、倒霉总统焦虑
有些网友戏称,韩国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流感》中的韩国总统则不光展现了危险,还展现了尴尬。
在指挥防治疫情关键时刻,以韩国总理为代表的财阀政客居然将韩国总统给架空了,而在美军代表面前,韩国总统更是毫无话语权。
直到影片结尾,韩国总统才正面硬刚了财阀政客和美军代表,其下令防空导演击落美军轰炸机一幕很燃。
但影片最后韩国总统血红的眼睛也预示了,这又是一个将来会倒霉的总统,因为他同时得罪了财阀和美军。总统的尴尬,也是民间精英们的焦虑。
综上,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无处不在的焦虑,因此韩国电影普遍在反映现实问题上比较用力,片中各种极端躁动的戏份也比较多,这是一种文化的折射。《流感》的评分没有超过8分,也和这些由于焦虑而有些夸张的剧情有关。
当然,对于外国观众尤其是我国观众来说,只看电影本身,韩国电影还是优点多多,值得我国的电影人学习。
此外,《流感》虽然只是把传染病当成一个故事的载体,不论是发病、传染、防疫和治疗各个阶段叙述的都比较简单粗暴。但我们依然能从电影的紧张和恐怖的气氛中感受到传染病的可怕。
相信看完这部充满了韩国式焦虑的《流感》,很多中国观众都会有一个感想,庆幸我们生在了一个负责任有实力的大国。
4. 社会历史批评的常用手段
社会历史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具体阐释。在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时,社会历史批评通常都从内容出发来评判作品的价值。对抒情性作品,主要分析的是与现实相关的情感表达,对叙述作品,则主要通过人物形象和环境的分析来揭示主题及思想意义。
. 社会历史批评认为,作者的生平际遇对作品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作者往往在作品中熔铸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他对生活的理解以及他所意识到的使命感。通过对作者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创作及其社会理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研究,将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
其一是把握作家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首先要注意作家所处的社会政治条件对作家的制约,以便于从更广阔的背景上探讨作家的创作动机。其次作家批评还应注意到作家生活的艺术环境及文学思潮对其创作的作用。
其二是通过作品本身去发掘作者的风格和个性。批评家通过作者对题材的选择、对人物的爱憎及结构布局等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艺术追求。
对作家的评价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因此对作家的研究首先要尽可能详尽地掌握作家的生活经历。其次,对作家的研究还应重视作家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发展的历史材料,这些显示作家人生十字路口的材料将是作家研究中的关键的部分。第三,对作家的研究还应注意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这方面的材料将表明作家的艺术追求和具体创作过程中的个性特征,成为了解和研究作家创作道路和具体作品的有力证据。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作家的创作谈未必能真实地说明作品情况,这或是由于作家自身表达能力的限制,或是有意讳饰。因此,对于作家的创作谈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做具体细致的分析,切不可盲从或轻信。 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其基本特征是相关的,主要表现在:其一,由于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并注重对作家生平际遇的研究,因而相对忽略了文学作品的独立价值、它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它的形式因素。由此导致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特性研究不够。其二,由于社会历史批评赋予了文学作品太重的社会功用,而使文学作品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它必须担负起训导读者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者的自主性、创造性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社会历史批评的这些缺憾在一定程度上为庸俗社会学提供了可乘之机。庸俗社会学的鼻祖是前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派。他们习惯从政治观念出发来评判文学作品,用阶级分析代替艺术分析,政治标准成了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正常的文学批评变成了政治斗争。 文化因素的渗入使社会历史批评得以深化。它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一方面把文学活动、文学现象作为人类的或民族的文化系统中的组成因素来考察,另一方面又对文学现象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做全面的、整体的观照。这种批评方法一方面分析作家、作品、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一方面揭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文化构成,阐释其文化意义。可以说,文化与社会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文化的内涵较之社会、历史的内涵更为丰富,更具有纵深感。它不是把文学作品仅仅作为一定社会的反映或时代的产物,而是当做人类经验的一部分。它超越了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自由。
从文化学角度观照文学,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文学进行整体观照。不仅全面考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科技诸方面的关系,而且还须对文学做历史的综合追溯。这种文化视野与社会、道德的角度不尽相同,它更多地是着眼于作品的文献价值,而不做善恶判断。
其次,是对文学做比较观照。这是一种跨越文化的研究。
各民族的文学,既有其相似的经验和形式,又有各自的特点,由此构成比较的基础。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借助他国文学和文化的参照,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本国文学的特点,而且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国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
第三,对文学作品进行文化阐释。如果说从文化角度观照文学是侧重于对文学作品外部联系的考察的话,那么,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则是对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批评家要阐发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其一,探寻文学现象中特定民族的文化心理
其二,揭示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征。
其三,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变迁。
从文化学角度进行文学批评,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这种批评对文学作品的整体、综合的研究打开了人们的思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人类文化的纵横交错的参照系中把握文学作品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更为宏阔的时空构架中重新审视和整合人类文学经验的钥匙,而且顺应了当代世界文化和文学日益走向交流与汇通的大趋势,这将给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以切实有效的指导。但它较多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和文献价值,忽略或不够重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追求,因而未能很好地分辨作品艺术上的良莠。
5.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操作包括哪些方面(100分)
答: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操作包括:一、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进行阐述;二、考察作家与他所生活、创作的时代环境的关系;三、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内容进行艺术形式分析。
6. 社会历史批评分析祝福
一、概说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注重分析揭示其认识功能、社会价值、历史意义。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任何艺术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相关。
二、理论特征
(1)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强调文学与社会的联系,将文学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阶段加以考察,是社会历史批评最重要的特征。
(2)强调文学在反映生活的同时,也可以介入生活,起到教育人心、启蒙、甚至匡正时弊的作用。
1、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2、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社会历史批评以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为评判尺度对文学作品作价值判断。
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倾向性则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社会效果要求“寓教于乐”,既有娱乐功能,又有教育意义。
三、操作方法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二)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运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标准,以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揭示作品的思想意义。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认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在宗教迷信、封建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抗议。她的投河自尽,标志着在俄国革命日益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善良、美好的女子终于忍无可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这是革命巨浪即将到来的先声。“最强烈的抗议最后总是从最衰弱的而且最能忍耐的人的胸怀中迸发出来的”。
7.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主张
社会历史批评坚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部作品成功与否,其基本条件之一是看它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所谓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因此,在社会历史批评中,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对真实性的考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其一,考察作品时代背景的真实性,看作品是否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倾向和潮流。
其二,考察人物的真实性,看人物是否合乎身份,人物性格发展是否合乎逻辑,人物的情感是否真实可信。
其三,考察细节的真实性,看其是否会造成逼真的效果。 社会历史批评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效益,它要求文学通过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从而维护或破坏某种意识形态。它要求:
第一,社会历史批评要求文学作品通过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具体描绘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使读者获得较为丰富生动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读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第二,社会历史批评还要求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值得赞美的,什么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以影响读者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改造世界的勇气和力量,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欲望。
第三,社会历史批评要求“寓教于乐”,文学作品应具有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娱乐性质。不过文学作品的这种审美作用只是作为一种媒介,最终要达到的教育读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