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儿园怎样认识加号,减号,等于号
+:给小朋友一个苹果,过一会儿再给一个苹果,解释1+1=2,小朋友现在有两个苹果。
-:给小朋友三个葡萄,让小朋友分一个葡萄给他的朋友就是3-1=2,小朋友现在有两个葡萄。
=:一共小朋友有几个水果,最后的结果。
⑵ 一年级数学作业比大小技巧
教具情景演示,引入问题。利用4种水果教具,引导学生探索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例如下图所示橘子有5个,西红柿有3个,橘子比西红柿的数量多。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数字的大小,5比3大。以此类推,让学生建立“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和数学认知感。
⑶ 小学大于号小于号口诀
记形状方法口诀:前面大是大于,前面小是小于;使用方法口诀:前面大用大于,前面小用小于;检验方法口诀:大小号像老虎,大嘴巴朝大数。
口诀中,解释大于号和小于号相当于把‘’=‘’一端捏扁了,变成‘’<‘’和‘’>‘’,前边捏在一起前面变小的是小于号,后面捏在一起后面变小前边开口大的是大于号。关键词是‘’前面‘’。
第二句也是强调用大于号还是小于号的关键也是看前面的数。第三句主要当成检查的方法,不管用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只要开口朝着大数就对了。
(3)大小等于号的有趣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一般认为<,>是英国数学家哈利奥特1631年开始采用,而他本人使用大于号、小于号的符号则因应于1631年。
他于1621年7月2日去世于伦敦。在自己的《使用分析学》(Artis Analyticae Praxis)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和“>”符号,但是直到他去世十年之后1631年才发表。
所以一般认为是1631年才开始使用。现今通用之“大于号”“>”及“小于号”“<”,但并未被当时数学界所接受,直至百多年后才渐成标准之应用符号。
⑷ 有什么故事讲加减等于符号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1~5各数.
2.排序:2、5、3、1、4
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二)情境引入:
1.今天是小猴子的生日,它准备了许多水果,邀请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庆贺自己的生日.引导学生观察P17主题图,思考:图中有几只猴子?一共有几种水果?动手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怎样才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在相应的图下出示数字(3、4、3、2).
3.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4、引入新课:这些物体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数字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三)教学新知:
1.教学“=”(猴和桃比):
(1)猴子有3只,桃子有3个,我们可以怎么说?(猴子和桃子同样多)
(2)师说明:当桃子和猴子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子和3个桃子相等.(板书:“=”),这个符号叫做等于号,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猴子是3只,香蕉有2根,如果把猴子和香蕉比,能得到什么结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认识大于符号,请学生观察“>”符号的书写.
3.教学“<”(猴和梨比):
(1)猴子是3只,梨子有4个,如果把猴子和梨子比,能得到什么结论?(猴子比梨子少)也就是3<4(板书:3<4).
(2)认识小于符号,请学生观察“<”符号的书写.
4.你是怎样认识“<”、“>”的?
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左边大,大于号;右边大,小于号”或“大于号开口朝左边,小于号开口朝右边”等.
5.用游戏的方式熟记这三种关系符号.
6.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交流.
(四)深化巩固:
1.P18页“做一做”(1):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2.在草地上放着4个萝卜,跑来5只小白兔,如果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够不够?
3、开放练习:用1、2、3、4、5及“>”、“<”、“=”符号组成不同的式子.交流.
(五)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概括总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大口朝较大数,尖尖朝较小数,大口朝左边大于号,大口朝右边小于号”.
板书设计:
比大小
3=3 等于号 三等于三
3>2 大于号 三大于二
3<4 小于号 三小于四
运算符号的游戏
赵安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的认识加减符号和等号,知道加减的含义
(2)能够达到了算出加减混合的题目,学会了运算
(3)培养良好的习惯与小朋友团结合作
二、重点难点:
(1)知道加减所代表的意义
(2)掌握加减含义与认识加减符号及算式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图片、实物
四、教学过程: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特殊的朋友,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接着,老师给幼儿什么是加法运算,首先,花丛中有3只蝴蝶,又飞来了1只,花丛里一
共有几只蝴蝶?幼儿:一共有4只蝴蝶.老师:你们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呢?幼儿:合起
来.然后老师出示数字3放在3只蝴蝶下面,问:这是数字几呢?幼儿:数学3又说出了表
示先飞来的3只蝴蝶,用1表示又来的,1只蝴蝶要算花丛中一共有几只蝴蝶,就要把3只
蝴蝶和1只合起来算,要用什么方法?老师出示符号“+”,这是什么符号?
这一横一竖交叉起来叫加号,加号表示合起来的意思,随后把加号放在3和1的中间,说
明加号放在中间表示把左右两个数合起来,也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并问3加1得几呢?幼
儿回答后,老师出示数字4放在1后面,问:这个4代表什么意思?再出示“=”号,说:
这个像一双横放的筷子叫做“等号”等号就是的意思,我把它放在1和4的中间,意思是:
3只蝴蝶加1只蝴蝶,就是4只蝴蝶.然后告诉幼儿“3+1=4”叫做加法算式后,读作:3加1
等于4.再集体朗读两编算式,领着小朋友做更多的练习.
五、教学总结
幼儿通过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及算式,这时儿童对所说的数或数字不能作为一个整
体去把握,从而进行抽象的数之间的加减运算.
⑸ 幼儿园教学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怎么教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并理解大于、小于、等于号的含义。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⑹ 幼儿园关于认识等号、大于号、小于号的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图片。2、4朵红花、六朵黄花的图片。3、数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4、数字头饰两套,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套。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和“<”1、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来了,蜜蜂蝴蝶飞呀飞呀,飞到我们幼儿园里来了,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几只蝴蝶?”教师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图片,幼儿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号,能放‘=’号吗?”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2、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图片,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3、师:“大于号和小于号都有一个开口,长得也差不多,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启发幼儿找出内在规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它们开口的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大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小数)。”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二、表演游戏:学做“>”“<”请2名幼儿做数字娃娃,戴上数字头饰,一幼儿站两个数字娃娃的中间,用肢体动作表示大于号或小于号。游戏数次,可以让幼儿集体扮演大于号和小于号。 三、学习变不等式为等式。我们的等于号可不开心了,它说小朋友认识了新朋友就把它忘了,它也要来做游戏。怎样才能在5和7,4和8的中间放上等于号呢? 四、幼儿作业练习,巩固知识。 1.教师交代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 3.集体检查 五、室外延伸游戏我们找朋友一起来玩大于号和小于号的游戏吧。
⑺ 一年级比大小教案
导语:一年级比大小教案目的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以下是我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在探究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体会这些数学符号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数学符号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感受独立思考、同伴合作、全班交流评价的乐趣。初步体会分类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掌握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这些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参观了美丽的校园,又和小猪们一起帮小兔子盖好了漂亮的房子,接着上节课我们去一起来到了动物园。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昨天在动物园里看到了什么呀?
生1:1头大象,2只犀牛,3只长颈鹿,4朵白云,5个小朋友。
师:好极了,我们昨天学习了1,2,3,4,5这5个数字,小朋友们一起来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活动:齐读1,2,3,4,5,再把5个数字写给同桌的小伙伴看。
师:看样子小朋友们回家都复习了,这样很好,以后也要养成课后认真复习的好习惯哦。刚才小朋友们回忆了昨天在动物园看见的小动物,那你们都看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吗?
生:老师,我没看见小猴,我最喜欢小猴了。
师:咦?小猴去哪里了呢?老师也觉得很奇怪,决定要把小猴子找出来。老师找啊找,终于找到了小猴子。小朋友们想知道吗?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的老朋友小兔子吗?那天其实小猴也帮助小兔子在盖房子,只是我们到的.时候小猴因为有事先走了,所以今天小兔子打算把小猴请到新家里做客。
师:小兔子给我们的小猴准备了很多水果。小朋友们看有哪些水沟呀?(梨,桃子,香蕉)哇,这么多水果堆在小猴面前,小猴傻掉了,这么多水果我们怎么分啊?
师:老师说啊,这些小猴真的是傻掉了,要是我们小朋友的话早就动手拿来吃了,管别人有没有的吃啊,这样对不对啊?哎,这样不对的,要像我们的小猴一样懂得谦让。
师:那这么多水果,到底怎么摆才能让小猴们一眼看出哪一种水果多,哪一种水果少呢?小朋友们先自己摆一摆。
师:好,老师看到许多小朋友都摆好了,那把你们的成果在小组里摆一摆选出摆得最好的,最后老师要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最能干。
学生活动:摆一摆
师:反馈摆一摆情况,有两种,横摆,竖摆,都要给予肯定。
二、探究新知
1.教“=”
师:现在小猴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了啊?那小朋友们说小猴先吃什么水果最好啊?
生:桃子
师:说桃子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桃子和小猴同样多,小猴刚好一人吃一个桃子。
师:恩,你说得相当好。老师把他的话补充一下,就是说桃子的数量和小猴的数量同样多,是不是这样啊?这是什么知识啊?是不是我们学过的比多少的知识啊?那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在比较同样多的事物时采用怎样的方法啊?(一个对一个)好,我们一起再来把小猴和桃子比一下。
师:(边指课件边说)一只小猴吃一个桃子,刚好够吃,我们就说小猴和桃子同样多。
⑻ 《比多少 认识大于,小于和等于号》 教学反思
以前学习“多和少”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进行比较。现在要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而且要用
“>”、“<”来表示,是一种感知上的过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想要过渡得好的关键还是旧知识的迁移,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和已学的知识衔接起来。
新授课时,我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始,通过“拔河活动”一下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验,关注学习过程 , 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拔河比赛”双方所需人数,引出两种数量相等和不等,采用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并理解大于、小于、等于号的含义。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⑼ 怎么样教孩子大于号和小于号
首先得让孩子能辨别大小。 大于号的开口由大逐渐变小直至为0(封闭合拢)。 小于号的开口是从0遂渐变大。 这样地形象化,在家长的指教下孩子应该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