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研究思路与方法有什么不同

研究思路与方法有什么不同

发布时间:2022-08-11 07:51:00

❶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在充分收集、消化和吸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地球科学和成矿理论为指导,并综合矿床学、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岩(矿)相学与矿床地球化学相结合、矿物学研究与同位素测试相结合等综合性研究方法,对两个典型矿床开展全方位剖析,并进行对比,总结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详细的室内研究工作基础上,以哈达门沟金矿床和金厂沟梁金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流体包裹体测试等手段,深入剖析金-钼(铜)矿床(点)的产出环境、地质特征,以确定金-钼(铜)矿床的矿床类型和成矿机理过程以及成矿流体的形成、运移和演化规律,探讨岩浆活动和金矿成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找矿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全面收集前人工作成果,包括矿区地质勘查报告、研究报告、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着和文献,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重点对两个典型矿床开展详细的矿床学研究,开展以路线地质观察、典型剖面测量,了解工作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演化特征,查明它们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重点观察研究含矿地质体及矿体的产出特征、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岩矿石类型和热液蚀变特征。在以上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集岩(矿)石标本样品。

(3)选取代表性岩矿(石)标本,磨制光(薄)片,碎样,挑选单矿物,为开展室内研究和各种地球化学测试做准备。

(4)对代表性金矿矿石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研究,进行温度、压力、盐度和成分测定,查明成矿流体的主要物质组成,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推断成矿流体的来源、运移和演化,揭示成矿作用过程。

(5)对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特征研究,揭示成矿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特征以及与区域岩浆活动的关系。

(6)对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锶-钕-铅同位素研究,确定成岩(矿)物质来源、源区特征和演化过程,了解壳、幔物质在含矿侵入岩和金属矿体中所占比例。通过氢-氧-硫同位素的研究,对成矿流体的产物(矿石和蚀变岩及其所含矿物)进行系统分析,阐明成矿流体来源和运移过程以及成矿物质聚集机理,揭示地壳不同期次演化阶段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

(7)开展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通过锆石SHRIMP U-Pb和LA-ICP-MS U-Pb方法对岩体年龄进行约束,通过辉钼矿Re.Os,绢云母和钾长石等含钾矿物Ar-Ar年龄测定来确定成矿作用的时限。

(8)综合研究,结合本次野外观察和室内测试成果,对矿床产出的地质环境、矿体特征、矿床成因开展解剖性研究工作,探讨矿床成因和成矿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展两个典型矿床的对比研究工作,并结合区域构造-岩浆演化,深化对华北板块北缘金矿成矿规律的认识,为区域金矿找矿勘查提供指导。

❷ 研究思路与方法

土壤是各类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重金属元素经过作物根系的吸收、植物体内的运移而部分蓄积于果实籽粒等食用器官,从而影响到农产品安全质量。因此,土壤和大气、水、农药、化肥等是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土壤有机质、酸碱度、氧化还原条件、质地与结构等土壤理化条件决定了土壤重金属存在形态,这是影响作物对重金属吸收累积率的重要土壤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作物重金属含量与作物类型及品种有关,根系吸收的重金属往往需要经过植株体内长距离运移才能到达果实籽粒等食用部位;再者,土壤重金属不是作物及农产品中重金属的唯一来源,沉降于作物株叶、果实籽粒上的尘土,以及喷洒的农药、化肥所含的重金属,也可以通过叶面吸收等方式进入植株和农产品,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食用部位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关系的复杂化。因此,研究土壤重金属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必须考虑土壤环境、作物种类,以及大气、水等其他农田生态环境要素,选择代表性地块、典型作物,相同点位采用“作物-根系土配套采样”等采样方法,尽量消除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土壤重金属对农产品的影响模型,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什么是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是一种研究方法,可以从以下四点介绍:

1、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

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

3、研究方法及措施

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

4、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

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相关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如果说归纳法产生经典科学,假说演绎法产生相对论,那么系统方法则产生复杂科学,恰如手工铁铲代表农业社会、蒸汽机代表资本主义社会、计算机代表信息社会一样。研究方法对于社会进步、学科建设和学术规范均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方法对于学术争鸣中的“平等”规范和学术评论中的“量性统一”同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学术规范的重要组成内容。我们应该努力把研究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中,并且注意把研究方法中所蕴含的积极精神转换成科学研究的规范。

❹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盆地分析已成为地学研究的热点(Miall,1990)。结合昌都地区的实际情况,作者拟定的分析思路为:以多岛弧-盆系统作为工作假说或模式,搜集区内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作精细沉积相研究,建立沉积相模式;运用层序地层学知识,结合地质事件,进行盆地分析与成矿耦合研究。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见图1.1。

图1.1 盆地分析思路和技术路线框架

拟定的研究方法如下:

(1)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发和提取区内“七五”、“八五”成果资料和区域、物探、化探、遥感等地质资料,立足于高层次开展工作,避免低水平重复。

(2)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对盆地内沉积体系、三维构形、体系域的叠置样式、关键层序界面识别,分析海平面变化规律。结合构造、沉积事件的探讨,阐明层序地层的形成机制和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

(3)在典型矿床的成矿条件分析基础上,运用成矿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探讨盆地成矿作用过程。

(4)利用各种测试方法和手段,例如同位素、包裹体、稀土元素、X荧光分析、电子探针等方法,进行盆地分析与成矿作用的研究。

(5)运用多媒体技术,处理区内多元地质信息资料,进行定量化研究。

❺ 研究思路、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

1)基本思路:数据融合就是综合利用不同测量原理下的电法数据,使其能够综合反映地下浅部以及深部的电性分布结构。浅部(0~200m)基于高密度电法的数据,中部(200~600m)基于CSAMT数据,深部(600~1000m)基于MT数据。

2)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高密度直流电阻率法的浅部数据,深度范围为(1/3~1/2)AB,基于均匀大地电性分布结构的视电阻率计算公式得来,测点的视电阻率也是一定深度范围内电性分布的综合反映,是一种综合的体积效应;CSAMT和MT方法分别基于电磁波的传播理论,即麦克斯韦方程得来的,其电阻率由法国人卡尼亚给出,电阻率随着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其深度是根据趋肤深度定义(电磁波振幅衰减至1/e时的传播深度,频率越高衰减越快,深度越小;频率越低,衰减越慢,深度越大),其频率相关的卡尼亚视电阻率转换为深度剖面时,深度与转换当中各层的电阻率有关,是其综合衰减反映的结果,也是一种体积效应。

3)理论依据:融合的依据是在忽略相同正演模型以及视电阻率理论计算原理的前提下,只是根据深度关系进行一种数据的综合,目的只是在实际应用中快速地利用相同剖面内不同电法的数据,为分析地下电性结构提供一种综合的典型分布参考。

4)技术方法:目前的方法是根据浅部的高密度数据和中浅部的CSAMT数据,以及深部的MT数据进行视深度的一种归一化,由于高密度电法和电磁法的深度定义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相同深度内电阻率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原始结果图进行归一化的处理,具体是根据相同深度内的电阻率进行拟合,使得高密度数据、CSAMT和MT的数据能在相同深度范围内相吻合,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MT测量结果的分辨率。利用模型直接进行联合反演的融合技术正在研究中。

图5.12 融合剖面与不同方法剖面对比

❻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书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系统收集、归纳整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东南地区的区域地质、专题、专项研究成果及论文和矿床勘探、物化探等方面的资料,重点收集早中生代花岗岩构造-岩浆组合图、区域地质构造图和与早中生代花岗有关的矿产系列图、文字总结等资料。

(2)研究中采用重点区重点解剖、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点、线、面上工作并重、协调调查,以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野外与室内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选择早中生代花岗岩及其有关矿床出露的典型和重点地区(如伊春美溪—金山屯、汤旺河—新青、铁力兴安—鹿鸣—前进地区等)进行重点解剖,测制早中生代花岗岩代表性剖面,完善花岗岩类的划分和归属,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早中生代花岗岩演化的时空格架。同时在花岗岩岩石学、岩石-构造组合,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同位素地质学等研究基础上,讨论花岗岩岩石成因与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关系、花岗岩形成与古亚洲洋构造域闭合、碰撞、碰撞后垮塌等大陆动力学演化关系等,进而探讨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演化历史,以及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超)大型矿床形成与碰撞后的大规模伸展体制下的大地构造背景关系等;进行与花岗岩有关矿床成因研究,如在矿体、矿化围岩等进行成矿元素、主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等样品的采集,来研究不同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赋矿构造、围岩蚀变和地球化学特点,以及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成矿地质背景、矿床赋存条件、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成矿时空演化等,进行区域成矿系列的对比;要在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本区与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的成矿系列及其演化特征,利用矿床成矿系列上存在的成矿元素、成矿特征、矿床类型、矿化强度等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继承性、过渡性特征,来预测该地区找矿方向、矿床类型,使找矿工作多层位的飞跃;总结区域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多金属成矿规律,根据控矿地质因素、物化遥因素、找矿标志分析来建立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多金属找矿模型,划分成矿远景区等,从而进行找矿潜力分析。

(3)小兴安岭南部-张广才岭地区的部分早中生代花岗岩体,为高Sr低Y、低Yb花岗岩类,属于埃达克质岩(孙德有等,2001;张炯飞等,2005)。埃达克质岩与斑岩铜(钼)、金(银)矿之间具一定的成矿专属性(张旗等,2002,2003,2005,2009a,b;侯增谦,2004;芮宗瑶等,2006),那么,本选题的研究区是否存在“C”型埃达克岩?其代表的构造含义是什么?以及与斑岩型钼(金)或中温热液型多金属矿床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以及其时空分布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对探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花岗岩(包括含矿花岗岩)成因、成矿预测以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❼ 开题报告中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与研究的技术路线有什么区别

开题报告虽然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写,但只要你认真写并按照学校的格式要求根据按老师意见修改总会通过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提供一个范例范本供参考祝开题报告写作过程顺利:

你可以按下面几部分开始写:

技术路线是指进行研究的具体程序的操作步骤,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技术路线图可以直接用wrold来画:用文本框 实现,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插入点符号,然后改变字体大小至自己想要的点大小 即可。
“点”就是一个缩小的圆。就当圆或方块画吧。 若是连接点,需用“连接点工具”来画。

一、"技术路线"的解释

1 技术路线是指申请者对要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

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技术路线在叙述研究过程的基础上,采用流程图的方法来说明,具有一目了然的效果。技术路线强调以研发项目为主线,完成项目研究内容的流程、顺序、各项研究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和步骤。合理的技术路线可保证顺利的实现既定目标,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并不是技术路线的复杂性。

2 技术路线是指进行研究的具体操作步骤,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二、技术路线编写格式(包括研究路线流程图和生产工艺流程图)

(一)、研究路线流程图即产品开发流程图

1、做成树形图,按照研究内容流程来写,一般包括研究对象、方

法、拟解决的问题,相互之间关系。

2、做成结构示意图:根据研究项目的子内容、研究顺序、相互关

系,方法、解决问题做成结构示意图。

(二)、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❽ 开题报告中,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的区别

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研究方法多指那些具有明确定义的实验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多是指那些没有明确定义名称的方法。

这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

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处于一个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以对于研究方法的分类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

研究方法的使用

科学研究通常是分阶段进行的,在不同的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选题阶段通过可以借观察法、文献调查法、历史研究法等来获取相关的数据,进而保持所选课题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

调研文献阶段可以借助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从各种期刊、图书、档案等传统文献和现代的光盘、网络等新型资源当中,查找相关的学术信息,研究成果。在提出假说和构建理论阶段,可以借助公理化方法、从抽象到具体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法等,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通过符号化而成为显性信息。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研究方法

❾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以遥感、地质、航放、重磁、DEM 信息处理分析为基础,以多源信息深入挖掘和深化应用为目标,以相山地区进一步找矿方向的厘定为目的,重点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图 1.1 相山矿田铀矿分布略图

1.2.1.1 相山火山- 侵入杂岩总体形态研究

主要研究其形成背景、基底构造、形态特征、与区域地层构造的关系和成因定位机制。相山火山- 侵入杂岩的总体形态研究是深部成矿条件研究的基础。

1.2.1.2 新构造运动研究

通过 Landsat-7ETM+多光谱数据的图像融合和 RGB 合成,对相山地区地貌景观、岩性、线状构造和环状构造进行全面分析,并重点研究线状构造的第四纪活动形迹,探讨新构造运动对该区成矿幅度和矿床保存的影响。

1.2.1.3 相山西北与东南部的对比研究

相山铀矿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南东部很少。笔者将进行构造岩浆发育特征、遥感影像、重磁表现、基底形态、成矿特征的对比分析,探索相山铀矿空间分布差异性的主控因素。

1.2.1.4 侵蚀作用和保存状态研究

矿床是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矿床形成后还会经历各种变化和改造。相山矿田全盲矿床很少,矿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作用。虽然以往矿床成因研究成果颇丰,但矿田的侵蚀深度以及保存状态研究薄弱,因此笔者开展了侵蚀深度或侵蚀程度的评价研究。

1.2.2 研究思路

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前人丰富资料、成果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数据库技术、信息集成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对相山火山- 侵入杂岩总体特征及矿床保存状态进行研究,为相山矿田深入找矿提供依据。

(1) 调研、收集国内外遥感、地质、航放、重磁、DEM 技术的发展态势和技术资料,了解多源信息集成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现状和动态,明确技术关键,确定研究重点及所采用的 GIS 技术平台。

(2) 系统地收集相山地区区域地质、遥感、航放、航磁、地面物化探和水文地质等资料以及相关论文、专着。了解研究区的工作程度和研究现状,成岩成矿方面存在的问题。

(3) 对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数字化和影像化,构建相山地区空间数据库。

(4) 在空间数据库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支持下,首先对相山地区积累的多源信息逐一进行单信息分析,然后进行多源信息集成处理。通过信息挖掘,发现规律,形成认识,并应用于勘查实践。

技术路线框图见图 1.2。

1.2.3 研究方法

在文献调研、资料收集、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以下技术方法:

(1) 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新构造运动的调查,重点观察主断裂的活动形迹。

(2) 地质、ETM、航放、重磁、DEM 单信息分析。ETM 图像处理在 Erdas imagine8.6 平台进行,通过增强处理、比值分析、主成分变换,提取线性构造和蚀变异常并进行地质分析; 航放信息采用能谱参数计算、图像编码等技术方法; 重、磁信息则采用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和方向导数处理; DEM 主要采用地形形态分析等方法。

图1.2 技术思路框图

(3) 在空间数据库等相关技术的支持下,将遥感信息与地质、航放、重磁和 DEM 数据进行集成处理,开展相山火山- 侵入杂岩总体特征和侵蚀状态保矿条件研究。信息集成是本次研究将要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遥感与航空放射性信息的集成,遥感与重磁信息的集成,遥感与地球化学信息的集成,遥感与地质地理信息的集成。

(4) 采用 C 语言和 MATLAB 软件开发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对地学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

(5) 以基础地质信息的深入挖掘为主导,结合其他地学信息和集成处理成果,开展相山地区关键地质问题的综合应用研究。

本选题的创新点主要有:

(1) 研究思路上实现两个转移,即从单信息研究到多源信息的对相山地区的总体研究; 从成矿作用研究为主到成矿作用和保矿研究并重。

(2) 在研究内容上,注重了新构造运动和剥蚀状态研究。

(3) 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多源地学信息的综合运用,其中传统的地学研究方法与空间数据库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相结合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

❿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有什么区别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没有区别。根据研究方法的定义: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可以看出研究方法等价于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手段,即研究手段。

根据研究活动的特征或认识层次,可以分为经验方法和理论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规模和性质,可以分为战略研究方法和战术研究方法;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根据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10)研究思路与方法有什么不同扩展阅读: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分类: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

2、观察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

3、文献研究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

4、实证研究法

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研究方法

阅读全文

与研究思路与方法有什么不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K平均算法属于什么分析方法 浏览:9
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好方法 浏览:535
用什么方法可以测出音量 浏览:46
电信手机测网速的方法 浏览:652
宽带解决卡顿方法 浏览:299
鸭蛋用什么方法不破 浏览:47
抗血管新生治疗方法 浏览:939
电脑上的打印机使用方法 浏览:152
泡沫轴放松方法图片 浏览:604
t恤的折叠方法有哪些 浏览:617
熬夜预防方法有哪些 浏览:533
电脑键盘字符使用方法 浏览:625
瘤胃鼓气的治疗方法 浏览:760
无保护分娩接产方法研究目标 浏览:430
29x55的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358
胆管癌预防性治疗方法 浏览:689
天然气流量计安装方法 浏览:938
井字楼焊接方法视频 浏览:251
羽毛球快速入门反手的方法 浏览:811
鲁班训练方法视频 浏览: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