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药膏药的制作
第一步 炸药
先将油料加热,倒入药料,文火再炸,并不断搅动,使药物受热均匀,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为止(如变黄,炸焦黄,炸枯黑等)。去渣滤净,即为膏油。
注意:
1.有时未炸前,往往需将药料在油内浸泡一定时间,经验上有春五、夏三、秋七日之说。
2.药料倒入前须酌予碎断,太粗则不易炸出药内有效成分,太细则易于沉积锅底,不易滤净。
3.入药顺序依药料性质不同,一般有先炸、后炸之分。肉质药及鲜药宜先炸,如甲鱼、鲜苋菜之类;质地坚实的药物也应先炸,如介壳、树根之类。而质地疏松或形体细小的药物,宜待先炸药物已枯黄时在下锅,如花叶和种子类。
第二步 炒丹
把黄丹放在干净的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松散为度。急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
注意:
丹中有水气膏药则嫩,丹炒过头膏药则老。黄丹炒制过程中会变成深红色,勿慌,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色。
第三步 炼油
药油可选桐油、香油等。若用香油,则把不放碱的香油放入干净的锅内,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开始油水之气会直向上升,再过一时则气体会向锅周旋升,急用竹筷点油滴入凉水上,成珠不散,为炼油已成。
注意:
1.香油即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习惯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掺碱,不但溢锅,而且膏药不粘。
2.炼油之火不易过猛,如已着火,用铁锅盖将火压灭。药油将炼成时,撩油速度要快,但应避免触及锅底,以防着火。
第四步 下丹
油丹比例一般按每500克油用铅丹195克计算,并注意季节(夏季铅丹可用至240克,冬季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为宜)。经验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一斤香油用四至五两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离火下丹两种情况。前者继续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缓缓放入沸油内,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断顺时针搅拌,油会上溢气泡,冒出浓烟,待烟气稍尽,则急用竹筷点油滴到凉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净水,用干手试捏,以粘手而离手时不腻手为度,急住火,或把锅抬离火炉,继续搅拌候其凉。离火下丹即将炼好的药油离开火炉后方下丹。
注意:
1.万万不可用铁器搅拌,此时铁器与锅底相碰,一锅膏药起火而毁。
2.一般多采用火上下丹,因它比之离火下丹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药不痒。
3.下丹时应一人搅拌,一人下丹,利于操作。
4.锅内油量不能超过锅容量的三分之一,否则易溢出。
5.此节是熬制膏药的关键,必须掌握好药油离火的时刻,以保证成膏的质量。常用以下标准来判断炼油程度:①油烟:始为淡青色,渐转浓黑,进为白色浓烟,撩油时烟更明显,以看到白色浓烟为准;②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附近,待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准;③油珠:即“滴水成珠”,取油少许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为准。
6.“膏药黑之功在于熬,亮之功在于搅。”下丹时撒布要匀,并不停地顺一个方向搅拌,以防沉聚。
7.掌握好下丹速度。下丹的速度太快易溢锅,且膏药质地不匀;太慢时,则离火下丹的药油温度下降,影响效果。
8.如下丹时着火,应熄灭后再下,否则易引起爆炸。
9.膏药应老、嫩适宜。如偏老,即兑入较嫩的膏药油;偏嫩,则再加热。一般宜嫩些,因摊膏时仍需加热。
第五步 去火毒
膏成后,用冷水喷洒于膏药锅内,即有黑烟冒出,然后将膏药拧成小坨,浸于冷水中3~10日,每日换水1~2次。亦有成膏后直接“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
第六步 加细药将方中的贵重细药,如冰片、麝香等研细面,加入已熔化的膏药内搅拌。
注意:
热油加凉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点点加入药面,急搅拌则无事,不然一锅膏药溢出而废。
第七步 摊膏药
急把尚未冷凉的膏药,用竹筷团起,随纸布大小,以竹筷点纸布之中心作顺时针摊一周,则为膏药已成。
注意:
1.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温的稀面糊中,趁热混和揉均,搭与高处晒干,此为浆布已成。膏药则不渗、不痒,贴七天无事。
2.摊膏时,涂的面积一般圆形的占膏药褙的1/3,长方形的约占2/5。用于治表的膏药,宜涂薄些;治里的膏药,宜涂厚些。勤换的膏药宜薄,久贴的膏药宜厚。
B. 膏药怎么贴
当身体出现疼痛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身上贴膏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膏药适合贴多久。平时贴膏药两三天,以为膏药可以达到持久的效果,其实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那么多久换一次膏药,让我们了解一下。
一.每天换一次膏药
一般来说,膏药一天换一次,甚至半天换一次,具体要看说明书上的效果持续时间长短。对于破裂的伤口,换药间隔应缩短,最好是5-6小时。在两次涂抹之间,还应适度清洁患处,去除附着在皮肤表面的污垢,然后让皮肤休息1至2小时。因为皮肤需要呼吸,汗腺和皮脂腺需要排出体外,长期贴膏药会造成局部高温高湿,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会刺激局部皮肤,引起不适等瘙痒。
二.长期贴膏药的影响
膏药贴3天,或者两次贴片之间没有清洗干净,膏药中的成分可能会通过汗孔深入皮肤,诱发过敏,引起接触性皮炎,俗称“膏药风” .出现与膏药形状相同、边界清晰的红斑,伴有剧烈瘙痒、严重的水疱甚至大疱,非常痛苦。如果迟迟不撕掉,会增加皮肤的负担,阻碍毛孔的通透性,阻碍汗液的排出,甚至引起局部皮炎。首先尽量不要弄破水泡。用无菌纱布包好,让水泡自行消失。就算要破水泡,也可以去医院。也可以用家里的缝纫针把针尖在火上烧红。稍稍冷却后,将其从水泡底部折断。水泡出水后,水泡不要动皮肤,用无菌纱布敷上,等待其自行愈合。
三、膏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先用80%酒精消毒红肿痛处,或用姜片擦拭;如果有伤口,用稀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脓血并尽量擦干,然后将折叠好的膏药摊开,放在小火上。上烤软,有时因病情原因,将一些粉末均匀撒在烤膏上,将膏药反复折叠,将膏药摊开,使粉末混入,才能达到效果更快更好。
膏药往往含有芳香成分,所以孕妇要小心,尤其避免贴在肚脐、腰腹部,皮肤过敏者不宜使用。膏药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生冷食物,未用完的膏药可存放于阴凉干燥处,以防夏季融化或生虫。
C. 中药帖膏制作方法用什么方法使膏药粘性强
摘要 您好!
D. 膏药的医学原理
膏药经皮肤发挥作用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大多气味较浓,再加入辛香走窜极强的引经药物,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
据现代药理研究,黑膏药在吸收、疗效方面优于橡胶膏。但由于黑膏药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没有统一标准,不易进行质量控制,导致黑膏药的质量参差齐。因黑膏药的制作费时费力,中医医院多开展中药外敷,即用中草药粉碎后调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质呈软膏状外敷后以棉纸、绷带固定,每24小时换药次,使用成本较高。黑膏药每贴可使用3—15天,揭下后可再次贴敷,不影响疗效,因此费用较低。
中医外科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以膏药中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此外,因膏药中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力。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也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
E. 腰椎间盘突出,贴膏药有科学依据吗
用贴膏药的方法治疗腰间盘突出,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腰间盘突出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疾病,由于长期久坐,腰间盘就会出现问题,一旦患上腰间盘突出,基本上就很难治愈,这种疾病也会跟随人一生。也正因为如此,现代人为了治疗腰间盘,想出了很多种方法,贴膏药就是其中的一种。
对于中医而言,腰间盘突出就是一种腰腿痛,之所以会出现腰间盘突出,是外伤、寒、湿及房劳过度等造成局部气血瘀阻,进而引起痛感。所以,腰间盘突出完全可以不需要进行手术,而通过外部手段进行治疗,贴膏药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对于腰间盘突出的患者而言,贴膏药可以使得中药的成分直接经由皮肤直达病灶,不需要经过消化道,省去了消化吸收血液循环的麻烦,在治疗腰间盘突出的同时,也不会对五脏六腑产生影响。因此,贴膏药是一种治疗腰间盘突出非常有效的手段,其治疗的原理就是除湿拔寒、舒筋活络、活血化瘀。
总而言之,用贴膏药的方法治疗腰间盘突出,是一种不错的手段。
F. 熬的中药能当膏药贴吗
中医治病的方法有很多,贴膏药就是常用的一种治病方法,是一种中药外用的形式。膏药可以起到很多的治病功效,如缓解疼痛,缓解扭伤等。
G. 膏药到底是不是属于药品
膏药属于药品。
膏药经皮肤发挥作用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
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大多气味较浓,再加入辛香走窜极强的引经药物,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
据现代药理研究,黑膏药在吸收、疗效方面优于橡胶膏。但由于黑膏药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没有统一标准,不易进行质量控制,导致黑膏药的质量参差齐。
因黑膏药的制作费时费力,中医医院多开展中药外敷,即用中草药粉碎后调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质呈软膏状外敷后以棉纸、绷带固定。
每24小时换药次,使用成本较高。黑膏药每贴可使用3—15天,揭下后可再次贴敷,不影响疗效,因此费用较低。
中医外科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以膏药中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
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
此外,因膏药中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力。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也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
(7)中药贴膏药属于什么方法扩展阅读:
使用注意事项:
1、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用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因这类膏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2、局部有破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3、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
4、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进行抗过敏治疗。
5、过敏不能贴 如果贴上膏药后,10分钟左右感到被贴部位的皮肤出现发痒、灼热、刺痛时,要赶紧揭掉。这说明患者对膏药过敏。
过敏体质者,通常不宜贴膏药,因为他们的皮肤很容易出疹子,贴上后不仅不利于药物吸收,反而会带来皮肤问题。
6、不超过24小时 由于膏药用于肌表,因此膏药一般取气味厚重的药物,贴于体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一般一剂膏药最长不要超过24小时,时间长了,不仅药物已经失去效用,而且还对皮肤不好。
H. 胃病可以用中药药膏治疗吗
其实中医中药中用药膏治疗的方法叫内病外治法,有的也很有效果。如大家知道的孩子用的丁桂儿贴就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好方法。指导意见慢性胃炎也可以用外治疗法。不过最好是找这方面的专业医生进行对症外治。
I. 中医膏药的中医膏药使用方法
先在红肿痛部位,用80%酒精消毒,或用生姜片擦拭;如有伤口,可用稀高锰酸钾溶液洗净脓血后试干,再将折合的膏药摊开,放在小火上烘软,有时因病情需要,在烘软的膏药上均匀撒上一些药粉,再反复折合,摊开膏药,使药粉混入其间,以便更快、更好地发挥疗效。
如出现患部发痒时,需在膏药外面按摩,如果不见效,可将膏药揭下,用酒精棉球涂擦发痒处,再将膏药加温贴上。如出现患处脓液时,可在膏药表面加些纱布,或在膏药被纸中夹剪一小孔,使孔与伤口对应贴敷,以便排脓。对已糜烂,疼痛不止,或出现水泡者,可贴拔毒膏治疗,或将膏药揭下,用酒精消毒,再涂红药水,用纱布包扎。
贴橡皮膏药,如伤湿止痛膏、消炎止痛膏等时,应先将患处用酒精棉球擦净,撕去膏药上的薄膜进行贴敷。但如皮肤发生糜烂及外伤合并感染者,不宜贴用。
膏药中常含有芳香走窜的成分,因此孕妇要慎用,尤其忌在脐、腰、腹部贴用;皮肤过敏者也不宜贴用。在贴膏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食物。不用的膏药可贮放在阴凉干燥处,以防夏季溶化或被虫蛀。
在贴膏药之前,用热毛巾将疼痛处洗净、擦干,再将药贴贴于疼痛部位和相关穴位,抚平按实即可。天气寒冷时,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热敷一下,以便使膏体迅速软化,增加治疗效果。
J. 膏贴用什么做
中药外用的一种,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主要用来治疗疮疖、消肿痛等。早在久远的年代,我国医学家就有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
传统膏药的制作方法
一、歌诀及注意事项
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熬膏药应掌握的技术要领:1。炸药勿太过或不及,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影响膏药黏度。2。下丹注意掌握火候和剂量大小,温度低影响丹油化合,其色不泽。大火易燃,丹量小则膏嫩,易流失起不到固定作用。丹量大 则膏老,质脆而不粘,贴敷易脱落。3。祖曰:膏药之黑功在熬,亮之功在搅,下丹后要不停的搅,并用扇子或风扇煽动,尽量使油丹化合时产生的气体跑掉,则膏药光亮,粘腻。
二、详细步骤
黑膏药系以食用油炸取药料,去渣后在高温下与黄丹反应而成的铅硬膏。
一、基质原料的选择与药料的处理
1. 植物油:以质地纯净的麻油为好。其优点是炼时泡沫少,有利于操作。且制成的膏药色泽光亮,性粘,质量好。亦可以采用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
2. 黄丹:又称章丹、铅丹、红丹、陶丹,橘黄色,质重,粉末状,主要成为为四氧化三铅,纯度要求在95%以上。(可在大型药店或化工店买到)
3. 药料的处理:药料可分为一般药料(粗料)与细料两类。粗料为一般性的中药根茎叶等,细料为贵重药与芳香药。粗料按处方取好,并进行适当的粉碎,为熬枯去渣作准备。细料如麝香等研成细粉备用,摊涂时撒在膏药表面;可溶性或挥发性的细料如冰片、樟脑、没药、乳香等可先研为细粉备用,在摊涂前投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细粉要过120目筛)
二、传统黑膏药的制作工艺
1.药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锅中,微热后将药料投入,加热并不断搅拌,直至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为度。此时温度可达220度,炸好后可用铁丝筛捞去药渣,去渣后的油为药油。(锅最好用铜锅,控制温度可用专用高温温度计,医疗器械商场都有卖)
2.炼油:取上述药油继续熬炼,待油温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达到温度,很关键),改用中火。炼油的火候:一是看温度计,达到规定温度;二是看油烟,开始为浅青色,渐为黑而浓,进而为白色浓烟,无风时白烟直上;三是看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周边附近,当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许药油滴于水中,不散开成珠状为度。(本关最难,一定要炼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温度太高)
3.下丹成膏:药油炼成后,离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黄丹在下前先干燥并过100目筛。少量加丹,边加边搅动,一定要向同方向搅拌。搅成粘稠的膏体,膏药不粘手,拉丝不断为好,过硬则老,过粘则嫩。
4.去火毒:膏药制成后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换一次水,七日后膏成。
5. 取膏药团置于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将细料兑入,搅匀,用竹签取一定量的膏药在牛皮纸或膏药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别贵重的药可最后撒上。
无铅无丹膏药的渗透主要靠膏药的促进渗透剂如麝香、冰片、氮酮等,无铅无丹膏制作方便,环境卫生,较易为患者接受。
检查法
取供试品5张,分别称定出总重量。剪取单位面积(cm<2>)的裱背称定,折算出裱背重量。膏药总重量减去裱背重量即为药膏重量,与标示重量相比较不得超出上表规定。
6相关规定
一、药材应依法加工、碎、断,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炸枯;质地轻泡不耐油炸的药材,宜待其他药材炸至枯黄后加入。
二、炸药后的油炼至“滴水成珠”,放至一定温度后加入红丹,搅拌使充分混合,喷淋清水。药膏成坨置清水中浸渍。
三、挥发性药物、矿物药及贵重药应研成细粉,于摊涂前加入,温度应不超过70℃。
四、膏药应乌黑光亮、油润细腻、老嫩适度、摊涂均匀,无红斑、无飞边缺口,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且不移动。
五、膏药应密闭,置阴凉处贮藏。
7重量差异
膏药重量差异限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
标示重量│重量差异限度
────────┼───────────
3g或3g以下 │±10%
3g以上至12g│±7%
12g以上至30g │±6%
30g以上│±5%
━━━━━━━━┷━━━━━━━━━━━
8膏药秘密
曾有人笑言:在中国,没有用过膏药的老人可以申请贴上“稀有动物”标签。虽是笑言,但也反映了膏药在我国使用的广泛性。古代医学家有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与打针吃药相比,膏药方便、无痛,更容易为人们接受。特别是常有腰酸背痛的老年人,更是对膏药情有独钟,家中常备。本期专家评药,为您——
膏药在我国由来已久,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着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内经》中记载了一种猪脂膏之类的软膏,称之为“豕膏”,用于涂治腋部小溃疡。唐、宋时期,医药大为兴盛,膏药的种类随之越来越多,治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淤,有的用于脓肿疖子的“抽脓拔毒”。到清代,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
贴膏药治病,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安全无痛苦,加之其治病范围广泛,易被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常患颈、肩、腰、腿痛等慢性劳损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对膏药更是情有独钟。
膏药经皮肤发挥作用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大多气味较浓,再加入辛香走窜极强的引经药物,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
3种剂型,作用各有特色膏药种类繁多,综合古今膏剂,除去内服煎膏,外用贴膏大致分软膏、硬膏、敷膏三大类剂型。
软膏人们习惯称它为“药膏”或“油膏”,是用植物油、蜂蜡、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配上中药而制成。软膏对皮肤具有保护、湿润、润滑作用。有些膏药中的药物可透皮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这种剂型特色突出,疗效肯定,患者乐意使用,一般的药店均有出售。
硬膏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多由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近似固体的剂型。使用时需加热软化后摊在干净的厚布、牛皮纸或熟制后的狗皮上,贴于患处或穴位。此类硬膏药具有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根据基质和制作工艺不同,有铅膏药、松香膏、橡皮膏、狗皮膏、巴布膏剂等。
敷药膏是将配制好的中药粉,用各种液体调成糊状或软膏状,摊在纱布上贴敷患处或一定的部位。这类剂型制作较简单,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证调配使用。
经过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对膏药的配方、制作工艺不断改进,膏药的疗效也显着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特别在剂型上有了改革和创新,市场上已出现新一代不同配方膏药剂型,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受到患者的青睐。
如今,除了医院(特别是中医院)的药房,大大小小的药店、诊所,甚至地摊上都可见到膏药的身影。面对眼花缭乱的膏药市场,您若需要,该怎样选择?
对证选膏药科学的方法是对证选择,并非根据价格或者品牌来选。因为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适应证,世上没有通治百病的膏药。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根据适应证来选择。
关节疼痛(风湿痛)、僵直、肌肉麻木、骨折、伤筋(扭伤、挫伤)患者,可选用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通经止痛作用的太乙山黑膏、万应膏、消炎止痛膏、活血膏、橡皮类膏药和接骨膏等。
因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不成溃或久溃不散者,以及有疮疖、疔的患者,可选具有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等作用的太乙膏、拔毒膏、独角莲膏、阳和解凝膏、水黄膏和黄连膏等。
如因感受风寒引起的腰痛、关节痛等,可用狗皮膏药或追风膏药以散寒祛风、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救心膏是选用活血化淤、芳香去湿的中药如麝香、冰片、红花、乳香、没药再加上硝酸甘油制成的敷贴膏药。一旦出现心绞痛症状,可立即取1片贴于心前区,5~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如每日贴1次,有预防心绞痛的作用。
识别优劣膏药根据1995版《中国药典》对中药膏药质量的判断标准,合格的膏药应满足以下要求:老嫩皮肤均适宜,贴于皮肤上有适宜的黏性,不会移动位置;外观油润细腻,对皮肤无刺激性;同种膏药的厚度和重量应基本一致;在常温下保存,两年内不变质,不失去黏性。
以上这些只有在使用后才能知道。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在选购膏药时应该了解的是:合格的膏药外包装应标明生产厂家、药品准字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一般为2年),药品说明书详细明了。
认准国药准字号膏药属于中药的一种剂型,正规合法销售的膏药应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药品准字号。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说明书规范细则》有关规定,中药说明书格式中应标明主要成分。在药品说明书上还应标明: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不良反应、禁忌证(有的标为禁忌症)、注意事项等内容。
谨慎购买地摊“祖传膏药”
地摊上的“祖传膏药”不能说都是假药,但是良莠不齐,恐怕骗人的不少。卖药者吹嘘膏药疗效非常好的往往不可信。由于地摊上的药贩流动性大,上当了只能自认倒霉。患者还是应该到正规医院或药房购买具有药品准字号的膏药,有些正规医院的自制膏药也可以使用。
应用篇很多患者自己选购膏药,没向医生咨询或阅读说明书,就贴在疼痛的地方。然而,这样做有一定的盲目性,不一定有效,还有可能有损健康。须知,膏药贴法也是有讲究的。
膏药贴法有讲究☆找准贴药部位在贴膏药前应选择正确的贴药部位,如偏头痛贴太阳穴;跌打损伤、各种皮肤病等贴敷患处;慢性支气管炎贴肺俞、天突等穴;胃痛贴脾俞、胃俞或上脘、中脘。
有些膏药必须贴于体表特定部位,如治疗小儿寒积腹痛的小儿暖脐膏,必须贴于肚脐上。
清洗贴药处在贴膏药前,应先用毛巾蘸温水洗净患处,擦干后再贴膏药;红肿痛部位应先用医用酒精消毒后再贴膏药。
关节扭伤应先冷敷关节扭伤,不应马上贴膏药。因为用于扭伤的膏药具有活血散淤的作用,如伤后马上就贴膏药,不但达不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反而会使局部软组织充血肿胀、疼痛加重。
正确的方法是,在皮肤无破损的情况下,应先用冷水冲洗患处或用冰敷患处。待24小时后再热敷或贴敷膏药,这样既可减轻疼痛和肿胀,又可缩短病程。
热敷可贴牢膏药冬天气候寒冷,橡皮类膏药往往不易粘贴住,这时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热敷一下或用电吹风吹两三分钟,以便粘贴牢靠,提高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的处理轻微不适多数人贴膏药后并无明显不适,部分人会感到局部微发热、发痒,这属于正常反应,可以不管。
还有一些人在贴上膏药后会出现水疱,如果疱不大,也不易磨破,则停用膏药,待疱消退后再贴。如果疱较大,容易磨破,则可用消毒的注射器或用普通的缝衣针火烧一下后,将疱挑破,挤净疱内的液体,然后用酒精消毒或搽龙胆紫药水。如果反复起疱,则按过敏反应处理。
过敏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瘙痒,说明对膏药过敏。
应立即揭下膏药,如果过敏反应较轻,则用温水将贴膏药处清洗干净即可。
若贴膏药处起疹子、水疱等,应立即将膏药取下,用盐水或雷佛奴尔(乳酸依沙吖啶,又名利凡诺)消毒患处,再用纱布包扎。
如果水疱大,应到医院用消毒针管将泡内液体抽出,再作相应处理。
9清洗膏药
取下膏药后应该如何清洗身上残渣呢?
用取下的膏药反复沾取,很快就可以清除药印,简单有好用。
10黑膏草药文化
陕西省秦岭终南山的主峰,终年积雪,寒光四射,故称太白山(周代称太乙山),太白山遍地药草,从古至今吸引着从医的圣人、郎中。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发生在秦岭北坡长安、周至、宝鸡沿山一带。唐代着名的上林苑是皇家种药狩猎的场地,就在终南山脚下的户县、周至沿山一带。东汉着名药医家韩康,拒汉恒帝之封,隐居太白山研究医药。唐朝苏敬在《唐本草》中载:茯苓和茯神“雍州南山亦有”。隋末着名医学家孙思邈居太白山10余年,从事医药研究、采集、栽种和炮制中草药,研究药性,为民治病,着有《千金异方》,收载药物800余种,并详细记载了200余种药物的采集、炮治、主治功能。后人为纪念孙思邈对医药学的功绩,称为药王,称太白山为“药山” 。
太白山药用植物多达3000多种。许多药用植物都有着有趣的民间传说。一种草药因形似鹿蹄,具有强骨壮髓、修骨化刺、祛风除湿等功能的“鹿蹄草”则相传是一只金鹿的杰作。相传很久以前,王母娘娘跟前的一只金鹿私自跑到太白山游玩,王母娘娘发现后立即派神兵捉拿,金鹿使尽神力,跃起四蹄,奔向天涯海角,直到海南岛的南端才被玉索套住拉回。金鹿奔驰时,留在太白山上的蹄印变成鹿蹄草,而金鹿被捉住的地方,至今仍叫鹿回头。 祖师麻植物名黄瑞香,是一种落叶灌木,有祛风除湿、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民间有“打得顺地爬,离不开祖师麻”的谚语。太白山草药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师传口授,在民间已形成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和太白草药的配伍理论。草医们所编着的《太白草药性赋》、《太白草药汤头歌》和《太白草药性歌括》,是太白草药医疗理论和草药配伍理论的集成。它不仅在民间的卫生保健上起着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研究新药源提供了基础,而谢士元教授研制的“太乙山”膏药,正是建立在太白山草药的文化基础上,根据家乡流传的奇方,以鹿蹄草配伍山中无污染的祖师麻、血竭、骨碎补等72味保密配方为基质,外加远红外陶瓷粉,使古法工艺巧妙结合清华生物提纯技术,研制的新一代黑膏药。专门针对:骨刺、增生、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半月板磨损、滑膜炎、颈腰椎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