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
教育科学研究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
又称直觉观察时期。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从古希腊持续到16世纪。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对自然界、社会和教育进行正确的剖析,主要是通过直观感觉,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研究,并从中获得最初的经验认识。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带有原始的、自发的、朴素的性质。主要特征有:①采用观察、归纳、演绎、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②初步运用辩证法。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随着文字的出现、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各方面文化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丰富,观察法、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开始为教育家自觉运用。历史法、文献法、测量评价法、思辨法等教育研究方法也随之出现。
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中国古代许多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对先辈教育言论进行注疏诠释,就属于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测量评价法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世界最早的测量评价方法。
思辨法和逻辑法 思辨法是依靠尚不充分的观察事实,用直觉和简单的逻辑推理,概括性地把握现象一般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古代,思辨方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我国的“五行说”、印度的“四元素说”、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的本原是火”等。亚里士多德对多种观点进行概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提出了逻辑法,成为早期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研究问题的思考模式,并对以后的科学研究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法 古代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是通过经验总结和思辨形成的。苏格拉底对辩论过程进行总结,提出了“诘问—定义—总结”的教学三步法,即苏格拉底助产术。昆体良对罗马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总结,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设想。
古代的教育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观分析推断的水平上,缺乏全面系统的逻辑论证、科学实验的验证以及精确的定量分析。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分析为主,又被称为方法论时期。时间大约从16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有:①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着重揭示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②将认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归纳法和演绎法。③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④从自然科学中移植了实验方法。
15世纪末期到16世纪末期,自然科学开始了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发展,实验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也得以确立。伽利略第一个对实验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感觉经验应该来源于观察和实验,开创了实验方法、理性方法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途径。另一个对实验法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英国的培根(Francis Bacon)。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指出,科学应当是实验科学,并主张使用归纳法来实现对经验的归纳和升华。他提出了8个实验原则:变化法、重复法、倒转法、转移法、消除法、应用法、连接法和偶获法。
17世纪开始,经验方法和理性方法的结合有了更广泛的运用,数学方法、逻辑方法等各种科学方法也都有了发展。科学领域各种研究方法的形成,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为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是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大力提倡教育实验,促进了教育实验的开展。
实证主义的鼻祖,孔德(A.Comte)认为,社会科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要把观察和推理结合起来。他最早提出了量化研究方法的思想,成为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教育研究中,以及实证主义的应用成为这个时期的最典型的特征。
实验法 第一个提出对教育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康德(I. Kant)。他指出,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使教育成为科学,就必须提倡教育实验。
1769-1804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创办“贫儿之家”,进行教育实验。
1825年,英国的欧文创设移民区“新和谐村”,进行教育实验。
1879年,德国冯特首创心理实验室,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
1882年,英国的高尔顿在伦敦设立人类学实验室,研究个别差异问题。
1896年,美国的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进行教育实验。
1932-1940年间,美国的桑代克把动物学研究方法和心理实验的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主张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必须要有严格的实验验证,并在美国进行了为期8年的大规模教育实验研究。
我国教育实验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受当时美国教育实验运动的影响,各地纷纷建立教育实验区。到1935年,各种教育实验区有193处,遍及全国各地。这期间的着名人物有陶行知、梁漱溟。
测量法 测量法在20世纪初,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1864年,英国的菲雪尔(George Fisher)编制了最早的成绩量表。
1895-1905年,美国的来斯(Rice)编制了算术、拼字、语言等的测验。
1905年,法国的比奈(A. Binet)和西蒙(T. Simon)编制了比奈智力量表。
1909年,被称为教育测量鼻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运用统计学原理,编制了书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等标准测量工具,使教育测量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桑代克在1918年提出“凡物之存在必有数量”,麦柯尔在1923年提出“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教育测量运动在20世纪初蓬勃兴起,为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调查法 19世纪以后,教育研究人员开始重视调查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教育调查开始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霍尔(Stanley Hall)采用问卷法进行教育调查。
1897年,美国的来斯(Rice)进行了拼写练习调查;
1910年,哈佛大学教授哈诺斯(Paul Hanus)进行了学校调查。
1911-1912年,纽约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学校调查。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被广泛移植,进入教育研究领域,使教育研究方法向科学化跨进了一大步。继承、借鉴和创新,使得教育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法体系。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进入20世纪以来,教育科学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有:①教育科学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②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促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综合和人文成为这一时期的最典型特征。随着教育研究朝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人们也发现了它的缺点,那就是——忽略人的心理特点、情绪因素、情境因素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由此,20世纪4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研究开始关注将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地体验、开放式访谈、个案调查、行动研究、参与式观察等开始被引入教育现象的研究中,并与原有的方法进行综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系。
几个阶段全在这了
⑵ 古代社会教育主要特点
一、我国古代社会教育具有下列特点
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的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脑力劳动者也逐渐从体力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职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在古代社会,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选择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承担着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教化或愚弄百姓的双重任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或宗教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主要传递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军事、道德或宗教知识,人文学科在学校中占据主要位置。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古代社会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虽然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古代社会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5、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古代社会,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加,既有国家和统治者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私人办学也逐渐兴起,教育体制呈现官、私并行的特点。
另外,还产生了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教育的组织形式以个别施教为主。这种教学形式最显着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缺点是教育效率低下。
二、中国古代社会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概念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以上统称为古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
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古代教育在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2、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隋文帝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
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
3、私学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分为官学,还有私学。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主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
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
⑶ 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教育的特点有那些
一方面,中国古代技术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造成科技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封闭性,阻碍了技术的正常发展。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没有真正的科学技术教育,科技教育没有被纳入正规教育的范围内。私塾教育过多的是人文道德教育,几乎没有科学技术教育。科技知识和技术是靠师傅带徒弟、父子相传得以延续的。一旦这条链条断了,技术与知识也就失传了,中国占代许多绝技的失传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科技发展和传播体系是封闭的。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人员没有将技术社会化。许多科学技术只是沿着很纤细的链条向下一代传递,使得技术始终处于失传的危险边缘。古代工匠们因为生计缘故,害怕技术传给别人而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往往保守技术,不愿外传。有的甚至只传给儿子,连女儿都不传授。一旦儿子有意外,技术失传就成了必然的事情。这一切都使得技术不能得到持续性发展。
另一方面古代知识分子的工作重心在做官,在研究学习儒家经典,不在于研究科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这个人做官没有、做官的大小。科举制度为每一位知识分子入仕提供了可能。于是文人争相学习科举考试的科目,这些科目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几乎不涉及自然科学的内容,因此相对广泛与深入的自然科学的教育更无从谈起。
希望能够帮到您!
⑷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是什么(稍加论述)
教育科学研究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①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和人的学习,教育存在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理论。影响教育的因素不仅包括客观的条件因素,而且还涉及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以及人际之间的社会因素,所以,教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比较复杂。由于对人的内部世界无法向自然科学那样直接观察,对教育现象达不到自然科学那样,在有效控制或隔离某些相关条件和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实施研究活动,因此,事实上教育科学研究很难采用严格的实验方法和精确的观测手段。
教育存在的异质性也给研究造成很大困难。自然科学家可以从一滴水或一个物体的研究中概括出普遍的定律,而教育科学则不能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研究中,得到普遍适用的结论。这意味着,教育研究要抽取更多的样本,它的研究结论的概括范围受到严重的限制。
②教育科学研究更多的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偏好、文化知识水平、研究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原有经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这不仅指研究者方面,而且还包括被研究者方面。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不是客观的、无意识的物体,而是有思想可以变化的人或人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中被研究者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隐瞒或改变自己的真实行为和态度。这些都对教育研究资料的可靠性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一般来说,教育科学研究很难进行极为精确的定量分析,尤其是在涉及人的主观态度或心理倾向时更是这样。
③教育现象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它的偶然性和独特性也更大。与自然界相比,社会的变化、发展更为迅速,这种发展基本上不是循环往复的。教育历史事件大多是独特的,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或许教育史学家可能发现早期的教育制度与现代社会的教育制度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这种相似不同于自然现象的重复,所以这种发现对于预测教育发展趋势的准确性不高。由于影响社会发展的条件在不断变化,而且又不断出现新的影响教育的因素,可以说,教育科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做出长期预测。例如,自然科学家可以预言出哈雷彗星下一次出现的准确日期,但是谁也不能准确地预言经济危机或革命的爆发。在人类社会中不存在永恒的、普遍适应的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社会条件。这类情况在教育科学中同样存在。因此,教育科学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方法的所有做法,而是需要建立符合教育科学本身特征的科学研究方法。
⑸ 分析为主的时期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一、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基本特征
(一)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 16 世纪)
1、考察教育问题的立足点,即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
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
2、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
理论.
3、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4、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
育研究方法思想观点.
(二)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 世纪至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1、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
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
2、教育研究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认识论揉合在一起的,并初步形成了以
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4、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 .
(三)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以来)
1、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
2、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
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3、考察这个时期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由于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
主义思潮以及实用主义哲学影响,在研究方法的探讨中,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4、在教育研究方法形成为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
方法也同时取得显着进步.
5、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斯辩证唯物论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
两个因素的影响.
(四)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1、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科学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
减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
2、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
3、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说明的新事实,出现
了一些佯谬,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产生了现
代科学范畴体系的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
4、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
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二、影响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哲学认识论与教育研究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研究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教育研究
(四)相关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研究
(五)社会文化传统与教育研究
⑹ 古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掌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2、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3、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4、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刻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
(6)古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1、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2、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思想: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之”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3、道家思想: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⑺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一、含义
历史研究法: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基本特点
1.历史性: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上,历史研究法主要研究对象是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教育事件的历史发展实际过程及具体内容的考察,借以探求教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并对它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科学预言。其次,在研究过程上,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它的每个发展阶段。
2.具体性:历史研究是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揭示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全部丰富的内容以及各种相关因素,从中探寻基本规律,所以必须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
3.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三、局限性
正是由于历史研究法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在用于教育研究时存在以下局限性:
1.历史是年代顺序,经历了一个时间空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历史文献常常是滞后记载,历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统。由于搜集和考证分析这些史料的困难,影响到历史研究可靠性问题。
2.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抽象形态,留存着加工者们的主观认识;而历史研究过程对史料的分析取舍,又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研究人员的学识、能力、价值观、对史料的掌握程度以及方法论水平等,很容易造成失误。
3.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准的量的分析。
四、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 用范围
1.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
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五、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
1.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
2.史料的搜集与鉴别
3.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六、历史研究法运用中的几个问题
1.注意历史研究中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
(1)历史研究的来源
*第一手信息资料(原始来源)
*第二手信息资料(间接来源)
(2)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
*辨伪考证
*年代考证
*地点考证
*作者考证
*文献原
⑻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我国古代社会教育具有下列特点
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的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脑力劳动者也逐渐从体力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职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在古代社会,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选择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承担着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教化或愚弄百姓的双重任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或宗教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主要传递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军事、道德或宗教知识,人文学科在学校中占据主要位置。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古代社会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虽然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古代社会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5、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古代社会,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加,既有国家和统治者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私人办学也逐渐兴起,教育体制呈现官、私并行的特点。
另外,还产生了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教育的组织形式以个别施教为主。这种教学形式最显着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缺点是教育效率低下。
二、中国古代社会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概念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以上统称为古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
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古代教育在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2、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隋文帝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
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
3、私学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分为官学,还有私学。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主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
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